标题:道行般若经卷第三 内容: 道行般若经卷第三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摩诃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劝助品第四尔时弥勒菩萨谓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劝助为福,出人布施、持戒,自守者上,其福转尊。 极上无过菩萨摩诃萨劝助福德。」须菩提谓弥勒菩萨:「复有菩萨摩诃萨,于阿僧祇刹土诸佛所而作功德,一一刹土不可计佛,其般泥洹者,乃从本发意已来,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至阿惟三佛者,乃至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者,然后至于法尽,于是中所作功德,其功德度无极。 及诸声闻作布施、持戒,自守为福,于有余功德自致无余,诸有般泥洹佛,于其中所作功德,至有净戒身、三昧身、智慧身、已脱身、脱慧所现身,佛法极大,哀不可计。 佛天中天所说法,于其法中复学诸所有功德,乃于诸般泥洹佛所作功德,都计之合之,劝助为尊,种种德中为极是上。 其劝助者,是为劝助。 劝助已,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以是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署是菩萨有德之人,持心能作,是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乃至作是心欲有所得。」弥勒菩萨语须菩提:「其不作是求,乃能有所得。 其作思想者,以为无黠。 生是意。 用思想悔还,用信悔还,但用无黠故还堕四颠倒无常谓有常,苦谓有乐,空谓有实,无身谓有身以故思想悔还、心悔还、信悔还。 菩萨不当作是念心有所求。 于所求无处所,云何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弥勒菩萨谓须菩提:「不当于新学菩萨摩诃萨前说是语。 何以故? 或亡所信、亡所乐、亡所喜、亡所行,便从是修。 当为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说之,若久在善师边者,当为是菩萨摩诃萨可说,闻者不恐不怖不畏,是菩萨摩诃萨能劝助为作萨芸若持心,作是劝助,心亦尽灭,无所有、无所见何等心当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以何心作之? 心无两对,心之自然乃能所作。」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新学菩萨摩诃萨,闻是或恐或怖。 若菩萨摩诃萨欲作功德者,当云何劝助其福德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须菩提语弥勒菩萨:「当作护是菩萨摩诃萨,于诸佛所,破坏众恶,而断爱欲,等行如一,降伏魔事,弃捐重檐,是即自从所有勤苦悉为已尽,其知已脱,心即从计从阿僧祇刹土诸佛般泥洹曰者,于其中所作功德福,于诸声闻中复作功德,都计之合之劝助为尊,种种德中无过劝助,其劝助者能为劝助,劝助已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何所是菩萨摩诃萨想不悔还、心不悔还、所信不悔还? 正使菩萨摩诃萨,持心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其心无所想者,是菩萨摩诃萨心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正使心念自了知是心,则为是作,是为想悔还、心悔还、所信悔还。 正使菩萨摩诃萨持心了知,当作是学,知尽无所有。 知尽者,当持何心有所作? 当了知心,何所心法于法有所作? 如法者,为随法已,于作真为是作,即非邪作,是菩萨摩诃萨所作。 若有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作功德,若诸声闻下至凡人,所作功德,若畜生闻法者,及诸天、龙、阅叉、健陀罗、阿须伦、迦楼罗、甄陀罗、摩睺勒,诸人若非人闻法者,发心所作功德,及初学菩萨道者,都计之合之,积累为上。 其劝助者能为劝助,是以极尊,种种德中无过劝助,是故劝助所当劝助,能为劝助,持劝助福用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正使复知是为尽法,于法无所生所灭,无处所,持无所生法,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是法不与法有反,用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故,是为无想不悔还、心亦不悔还、所信不悔还,作是无所求,众所不逮,是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作。 「若有菩萨摩诃萨,不谛晓了知作福德者。 所以者何? 于身恍忽,于劝助福亦复恍忽。 菩萨了知恍忽无所有,是故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若于诸般泥洹佛所而作功德,持是功德欲作所求,其智自然能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诸佛天中天所知不着想,过去已灭,亦无有想,而不作想,其作想者为非德。 菩萨摩诃萨当学沤惒拘舍罗,未得般若波罗蜜者不得入,已得般若波罗蜜乃得入。 勿为身作,识用之有灭,以是故无有身。 有德之人,有想便碍,反欲苦住。 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不乐作是德持用劝助。 何以故? 用不正故,视般泥洹佛而反有想,以是故为碍,所作功德为不及逮,为反苦住。 其不作想者,是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之德。 其作想者,譬若杂毒。 何以故? 若设美饭以毒着中,色大甚好而香,无不喜者。 不知饭中有毒,愚闇之人食之,欢喜饱满,食欲消时,久久大不便身。 不知行德者,甚之为难,不晓将护,不晓诵读,不晓中事,不能解知,作是行德者,为如杂毒之食。 佛语善男子善女人:『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持戒身、三昧身、智慧身、已脱身、脱慧所现身,及于声闻中所作功德。』佛天中天所说,若复于辟支佛所而作功德,都劝助之,劝助已持是福德,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持所作为想,用是故,譬若杂毒。 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何所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功德,当云何劝助作福,成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是菩萨随怛萨阿竭教者,是即为作知佛功德所生自然,及其相法所有,持是福作劝助,因其劝助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菩萨摩诃萨作是施者,无有过上,终不离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 作是施者,为不杂毒。 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所说皆至诚。 「复次,菩萨摩诃萨当作是施,如净戒,如三昧,如智慧,如已脱,如脱慧所现身;无欲界,无色界,无欲无色界;亦无过去、当来、今现在;亦无所有,所作施亦复无所有。 其作是施为已如法,法亦无所有。 作是施者,为成所施,无有杂毒;其作异施者,为作反施。 是菩萨摩诃萨所施以如法者,佛天中天所知是则为施,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善哉,善哉! 须菩提! 所作为如佛,是则为菩萨摩诃萨所施,三千大千国土人,悉念慈哀护等心,无过菩萨摩诃萨上头所施,是即为极尊。 「复次,须菩提! 三千大千国土人,悉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便如恒边沙佛刹人,皆供养是菩萨,震越衣服、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如恒边沙劫供养,随其喜乐作是布施。 云何,须菩提! 其福宁多不?」须菩提言:「甚多,甚多! 天中天!」佛言:「劝助功德,福过其上不可计。」须菩提白佛言:「代劝助功德福者,如恒边沙佛刹不能悉受。」佛语:「善哉,善哉! 须菩提! 若有菩萨持般若波罗蜜者,所作施为过其本所布施上已,无能过劝助所施上,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尔时四王天上二万人,悉以头面着佛足,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 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乃作是施,其功德甚大尊。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忉利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泽香、杂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 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 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乃作是施,大德之功德。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炎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泽香、杂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 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 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德之功德。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兜术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泽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 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 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德之功德。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尼摩罗提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泽香、杂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 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 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尊之功德。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波罗蜜尼和耶拔致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泽香、杂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 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 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尊之功德。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梵天、梵迦夷天、梵富楼天、梵波利产天、摩诃梵天、[病-丙+盍]天、波利陀天、[病-丙+盍]波摩那天、阿会亘修天、首诃天、波利首诃天、诃波摩首诃天、首诃迦天、比伊潘罗天、阿比耶陀天、须陀施尼天,乃至阿迦贰吒天等诸天人,悉以头面着佛足,皆言:「甚善,天中天! 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极为大施之功德。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佛语首陀卫诸天人:「置三千大千国土中菩萨摩诃萨,乃如恒边沙佛刹人,悉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复有异恒边沙佛刹人,都共供养是辈菩萨摩诃萨,震越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供养如恒边沙劫,随所喜乐作是施与,若复过是者,不及菩萨摩诃萨劝助之所施,为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净戒身、三昧身、智慧身、已脱身、脱慧所现身,及诸声闻在其中者所作功德,都共计之合之,不及劝助者。 若劝助者,以是极尊无能过者。 作是劝助,劝助已,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须菩提白佛言:「属天中天所说,都共计之合之,极尊无过劝助,悉代劝助,劝助已,菩萨摩诃萨从是中得何等?」佛语须菩提:「菩萨道德之人,当知过去、当来、今现在,法无所取,亦无所舍,亦无所知,亦无所得。 其法者,为无所生法,亦无有灭法,亦无所从生法,亦无所从灭,于法中了无有生者,法亦无所从有而灭,是者法之所法,我代劝助之,是为劝助,作是施者,疾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是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劝助为尊。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代作布施者劝助之,代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而劝助之,代已脱者劝助之,代脱慧所现身劝助之。 作是代劝助,其脱者是为布施,其脱者是为持戒,其脱者是为忍辱,其脱者是为精进,其脱者是为一心,其脱者是为智慧,其脱者是为脱慧,其脱者是为脱慧所现身,其脱者是为已脱,其脱者代其劝助,其脱者是为法,是故当来有如其脱者,今阿僧祇刹土诸佛天中天现在者,其脱者是即诸佛弟子,其脱者以过去诸佛弟子,其脱者今现在诸佛弟子,于是法中无着无缚无脱。 如是法者,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施为从中无有能过者,无有能坏者。 是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劝助之为尊。 如恒边沙佛刹中菩萨,悉寿如恒边沙佛劫,恒边沙佛刹人,都悉供养诸菩萨摩诃萨,震越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乃至恒边沙劫。 须菩提! 皆持戒成忍辱,于精进而不懈,于禅悉得三昧,百倍千倍万倍亿倍若干巨亿万倍,不如劝助之功德,福最尊出其上。」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泥犁品第五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多所成,天中天! 因般若波罗蜜无不得字者,天中天! 般若波罗蜜为极照明,天中天! 般若波罗蜜为去冥,天中天! 般若波罗蜜为无所着,天中天! 般若波罗蜜为极尊,天中天! 无目者,般若波罗蜜为作眼目,天中天! 其迷惑者,般若波罗蜜悉授道路,天中天! 萨芸若者,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 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母,天中天! 无所生无所灭,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 具足三合十二法轮,为转是般若波罗蜜,天中天! 般若波罗蜜其困苦者悉安隐之,天中天! 般若波罗蜜于生死作护,天中天! 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悉皆自然,菩萨摩诃萨当云何于般若波罗蜜中住? 天中天!」佛谓舍利弗:「世多罗者,因般若波罗蜜住,其敬佛者当自归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心念:「尊者舍利弗何因发是问?」即时释提桓因谓舍利弗:「何因尊者乃作是问?」舍利弗谓释提桓因:「拘翼! 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护,因其劝助功德福持作萨芸若,过菩萨之所作为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上。 譬若如人从生而盲,若百人若千人若万人若千万人,无有前导,欲有所至,若欲入城者,不知当如行。 如是,拘翼! 五波罗蜜者,亦如盲无所见,离般若波罗蜜者,如是欲入萨芸若中,不知当如行。 般若波罗蜜者,即五波罗蜜之护,悉与眼目;般若波罗蜜是护,令五波罗蜜各得名字。」舍利弗白佛言:「当云何守入般若波罗蜜中?」佛语舍利弗:「色者不见所入,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见所入,视五阴亦不见所入,是为守般若波罗蜜。」「如是者,天中天! 以为守般若波罗蜜,作是守者为还何法?」佛语舍利弗:「无所守是为还法,守为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白佛言:「般若波罗蜜不还萨芸若者,亦不能得逮,若所问般若波罗蜜不逮萨芸若,亦不能得还,亦不还守于生死,亦无所还。 当云何还? 天中天!」佛言:「无所还故能为还。」释提桓因言:「少有及者,天中天! 如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生、无所灭,当所可住无所住。」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或时作是念,便离般若波罗蜜。」佛语须菩提:「菩萨傥有所因,于所因便念般若波罗蜜,知般若波罗蜜空无所有,无近无远,是故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信般若波罗蜜,为信何法?」佛语须菩提:「信般若波罗蜜者,为不信色,亦不信痛痒思想生死识有,不信须陀洹道,不信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道。」须菩提白佛言:「摩诃波罗蜜者,天中天! 即般若波罗蜜是。」佛语须菩提:「云何知摩诃波罗蜜因般若波罗蜜是?」须菩提言:「于色无大无小,不以色为证,亦不为色作证,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大亦无小,于识不以为证,亦不为识作证,便于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致十种力,即不复为弱。 萨芸若者,无广无狭。 何以故无广无狭? 萨芸若知于般若波罗蜜无所行。 所以者何? 般若波罗蜜无所有,若人于中有所求,谓有所有,是即为大非。 何以故? 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人恍忽,故般若波罗蜜俱不可计,人亦不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人如般若波罗蜜者,便得成至阿惟三佛,人亦有力故,怛萨阿竭现而有力。」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甚深,天中天! 若有菩萨摩诃萨信深般若波罗蜜者,不说中短亦不狐疑,其人何所来而生是间? 为行菩萨道已来几闻解般若波罗蜜事,随教入中者?」佛语舍利弗:「从他方佛刹来生是间,是菩萨摩诃萨于他方供养佛已,从受问闻深般若波罗蜜故,以是复闻般若波罗蜜,自念言:『我如见佛无异。』」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可得见闻不?」佛言:「不可得见闻。」须菩提问佛:「是菩萨随深般若波罗蜜者,行已来为几闻?」佛语须菩提:「是非一辈学,各各有行,若有已供养若干百佛若干千佛,悉见已,于其所皆行清净戒已。 若有于众中,闻般若波罗蜜弃舍去,为不敬菩萨摩诃萨法。 佛说深般若波罗蜜,其人亦弃舍去,不欲闻之。 何以故? 是人前世时闻说深般若波罗蜜用弃舍去故,亦不以身心,是皆无知罪之所致。 用是罪故,若闻深般若波罗蜜,复止他人不令说之。 止般若波罗蜜者,为止萨芸若,其止萨芸若者,为止过去、当来、今现在佛。 用是断法罪故,死入大泥犁中,若干百千岁,若干亿千万岁,当更若干泥犁中具受诸毒痛不可言,其中寿尽转生他方摩诃泥犁中,其寿复尽展转复到他方摩诃泥犁中生。」舍利弗白佛言:「其罪为随五逆恶?」佛谓舍利弗:「其罪虽有所喻,不可引譬,若讽诵说深般若波罗蜜时,其心疑于法者,亦不肯学,念:『是言非怛萨阿竭所说。』止他人言,莫得学是,为以自坏复坏他人,自饮毒已复饮他人毒,是辈人为以自亡失复亡失他人,自不晓知深般若波罗蜜,转复坏他人,是曹人者不当见之。 舍利弗! 不当与共坐起言语饮食。 何以故? 是曹之人诽谤法者,自在冥中,复持他人着冥中,其人自饮毒杀身无异,断法之人所语,有信用其言者,其人所受罪,俱等无有异。 所以者何? 用诽谤佛语故,诽谤般若波罗蜜者,为悉诽谤诸法已。」舍利弗白佛言:「愿闻诽谤法者,受形何等像类讫,不知其身大如。」佛语舍利弗:「是诽谤法人,傥闻说是事,其人沸血便从面孔出,或恐便死,因是被大痛,其人闻之心便愁毒如自消尽,譬如断华着日中即为萎枯。」舍利弗白佛言:「愿为人故当说之,令知其身受形云何,当为后世人作大明。 其有闻者畏惧当自念:『我不可诽谤断法如彼人。』」佛语舍利弗:「是为示人之大明,已所因罪,受其身甚大丑恶,极勤苦臭处,诚不可说,其苦痛甚大如久剧。 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语自足已,不敢复诽谤。」须菩提白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常当护身口意,人但坐口所言乃致是罪。」佛语须菩提:「是愚痴之人于我法中作沙门,反诽谤般若波罗蜜,言非道,止般若波罗蜜者,为止佛菩萨已,止佛菩萨者,为断过去、当来、今现在佛萨芸若已,断萨芸若者,为断法已,断法者为断比丘僧已,断比丘僧者,为受不可计阿僧祇之罪。」须菩提问佛:「若有断深般若波罗蜜者,天中天! 为有几事?」佛语须菩提:「以为魔所中,是男子、女人不信不乐,用是二事故,能断深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 断般若波罗蜜者,复有四事。 何谓为四? 随恶师所言,一、不随顺学,二、不承至法,三、主行诽谤,四、索人短,自贡高。 是为四事。」须菩提白佛言:「少有信般若波罗蜜者,天中天! 不晓了是法故。」佛语须菩提:「如是,如是! 少有信般若波罗蜜者,不晓了是法故。」须菩提言:「云何深般若波罗蜜少有信者?」佛语须菩提:「色无着无缚无脱。 何以故? 色之自然故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着无缚无脱。 何以故? 识之自然故为识。 过去色无着无缚无脱。 何以故? 过去色之自然色故。 当来色无着无缚无脱。 何以故? 当来色之自然色故。 今现在色无着无缚无脱。 何以故? 色之自然色故。 过去痛痒思想生死识无着无缚无脱。 何以故? 过去识之自然故。 当来识无着无缚无脱。 何以故? 当来识之自然故。 今现在识无着无缚无脱。 何以故? 识之自然故。 用是故,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甚深,少有信者。」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清净品第六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将未狎习故。」佛语须菩提:「如是,如是! 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用未狎习之所致。 何以故? 须菩提! 色清净,道亦清净故,言色清净,道亦清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故,言道清净,是故识亦清净,道俱清净。 复次,须菩提! 色清净,萨芸若亦清净故,言萨芸若清净,色亦清净,是故色清净,萨芸若亦清净,等无异。 今不断前,前不断后,故无坏,以是故前为不断,故言痛痒思想生死识清净,萨芸若亦清净,是故萨芸若清净,识亦清净,萨芸若清净,识亦清净,等无异,今不断前,前不断后,故无坏,以是故前为不断。」舍利弗白佛言:「清净者,天中天! 为甚深。」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清净为极明,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清净无有垢,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清净无有瑕秽,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清净无所有,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欲而无欲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色而无色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无所生为无色甚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有智而无智甚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智如无智者甚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色如有智无有智者甚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痛痒思想生死识如有智无有智者,甚清净,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般若波罗蜜甚清净,萨芸若者不增不减,天中天!」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般若波罗蜜甚清净,于诸法无所取,天中天!」佛言:「甚清净。」须菩提白佛言:「我者清净,色亦清净,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故曰我清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我者清净,道亦清净,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我者清净,萨芸若亦清净,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我者清净无端绪,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我者清净无有边,色亦无有边,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我者清净无有边,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有边,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在彼,亦不在是,亦不在中间,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知是者,为行般若波罗蜜,有想者便离般若波罗蜜远已。」佛言:「善哉,善哉! 须菩提! 有字者便有想,以故着。」须菩提白佛言:「难及般若波罗蜜,天中天! 安隐决于着。」舍利弗问须菩提:「何所为着?」须菩提言:「知色空者是曰为着,知痛痒思想生死识空者是曰为着,于过去法知过去法是曰为着,于当来法知当来法是曰为着,于现在法知现在法是曰为着,如法者为大功德,发意菩萨是即为着。」释提桓因问须菩提:「何谓为着?」须菩提言:「心知,拘翼! 持是知心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者,本清净,能可有所作? 善男子、善女人,以离诸着为弃本际。」佛言:「善哉,善哉! 须菩提! 令菩萨摩诃萨知本际为觉着事。 复次,须菩提! 有着甚深微妙,我今说之,谛听,谛听! 上中下言悉善。」须菩提白佛:「愿乐欲闻。」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念欲作想,随所想者,是故为着过去、当来、今现在佛。 天中天于无余法代劝助之,是为劝助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于法者而无法故,曰无过去、当来、今现在,以是不可有所作,亦不可有想,亦不可作因缘有,不可见闻,如心可知。」须菩提白佛言:「其本甚深清净,天中天!」佛言:「本清净。」须菩提言:「今自归般若波罗蜜。」佛言:「法无作者故得阿惟三佛。」须菩提言:「诸法实无作阿惟三佛者。」佛语须菩提:「无有两法,用之本净,故曰为一,其净者于一切无有作者,乃至无净,于一切亦无作者。」佛语须菩提:「是以离诸着为弃本际。」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难了,天中天!」佛言:「如是无有得阿惟三佛者。」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不可计,天中天!」佛言:「如是,须菩提! 非心之所知。」须菩提言:「为无作者,天中天!」佛言:「无有作者故无所着。」须菩提问佛:「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佛言:「不想色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不想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不满色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不满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为行般若波罗蜜,色不满为非色行,为行般若波罗蜜,痛痒思想生死识不满为非识行,为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难及,天中天! 于着无所着,是着实为不着。」佛言:「不着色行者,为行般若波罗蜜,不着痛痒思想生死识行者,为行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行于色为不着,于痛痒思想生死识为不着,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道亦不着。 所以者何? 以过诸着故复出萨芸若中,是为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所说法甚深难逮,天中天! 若所说者不减,不说者亦不减,若所说者不增,不说者亦不增。」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 譬如怛萨阿竭尽寿称誉空,空不增,若不称誉空,空亦不减。 譬如称誉幻人者,亦不增,若不称誉者,亦不减。 闻善不喜,闻恶不怒。 如是,须菩提! 于法各各讽诵学之,法亦不增不减。」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甚谦苦行般若波罗蜜,若有守般若波罗蜜者,其不懈不恐不怖不动不还。 何以故? 守般若波罗蜜者,为守空故,一切皆当为菩萨摩诃萨作礼,用被僧那大铠故,与空共战,为一切人故,着僧那铠与空共斗,是菩萨摩诃萨被极大铠,用一切人故而举空,是菩萨摩诃萨为大勇勐。 天中天! 用空法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成阿惟三佛。 有异比丘心念之,当自归般若波罗蜜,为无所生法,亦为无所灭法。」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者,为随何教?」须菩提言:「为随空教。」释提桓因言:「何所为随空教者?」须菩提言:「其欲寂静者,是菩萨摩诃萨为知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言:「其学般若波罗蜜者,当护几何间?」须菩提谓释提桓因:「云何,拘翼! 能见法当所护者不? 而言欲护之。」释提桓因言:「不。」须菩提言:「随般若波罗蜜教住者,是为以得护,若人若非人终不能得其便。」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护空者,为随般若波罗蜜行已。 云何,拘翼! 能可护响不?」释提桓因言:「不能。」须菩提言:「拘翼!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其法亦如响,以知是者,亦复无想,以无想念为行般若波罗蜜,用佛威神,三千大千国土诸四天王、诸释梵及诸尊天,一切皆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绕竟三匝各住一面。 诸四天王、诸释梵及诸尊天,悉承佛威神,念诸千佛皆字释迦文,其比丘者皆字须菩提,问般若波罗蜜者,皆如释提桓因。」道行般若经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7:3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