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五 内容: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五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守空品第十须菩提白佛言:「云何为空所作不贪? 云何守空即是三昧?」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观色空,观痛痒思想生死识空。 作是观者为一心。 如所观,于法亦为无所见,于法中而不作证。」须菩提白佛言:「佛所说者,不以空作证。 云何菩萨摩诃萨于三昧不以空作证耶?」佛语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色所有皆空,亦不作证。 作是观者为不取证,不作证观即无所贪。 是者为观,以无所贪是即为观。 欲向是时而不证不贪,其时心不念三昧因缘,是者为念。 尔时为不失菩萨本法,不中道得证。 何以故? 所作功德法甚深,不贪是时,故不取证。 以从般若波罗蜜得护。 譬如人若勇若捍能却敌者,为人端正勐健,无所不能,悉知兵法六十四变,悉索五晓,为众所敬。 在所致处无不得利,从是所得转分布与人,其心人俱莫不欢喜。 若有他事与父母妻子俱过大剧难之中,其人便自安其父母妻子言:『莫恐莫怖,今当俱出是难之中。』若于其中怨家卒来,其人慧黠,应时出其父母妻子送归乡里,皆得完具亦无有恶,及于怨家亦无所中伤。 何以故? 用无所不晓,其人勇健为变化,胜于怨家。 怨家见者,莫不恐怖而皆走去。 其父母妻子得出难中,归其处所无不欢喜。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人极大慈心。 是时菩萨摩诃萨持慈心悉施于人,过诸垢浊魔之所部,复出声闻、辟支佛道地上。 菩萨于三昧中立而无所尽,用波罗蜜故于空为无所贪。 作是行时,是菩萨摩诃萨为行空三昧向脱门,亦不以有相不以无相,故不取证。 譬若飞鸟,须菩提! 飞行空中无所触碍。 是菩萨摩诃萨为行空至空,向无相至无相,向无愿至无愿,不以空、无相、无愿故堕、悉欲具足佛诸法。 譬如工射之人,须菩提! 射空,其箭在空中,复以一箭中前,箭后复射前,各各中之而不堕地,其人欲令前箭堕尔乃堕之。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以为沤和拘舍罗之所护持,自于本际不中道取证,成满其功德,悉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于功德以成满者得佛,能为本际作证。 是菩萨摩诃萨为行般若波罗蜜,是法于法有生。」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实慊苦作是学,而不中道取证。 大哉! 天中天从本行是安隐,自致得成佛。」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护一切人故,是为本愿之所致故,能护于一切而得度脱,是为守空三昧向脱门心念分别。 何等为分别? 守空三昧为分别,无相三昧为分别,无愿三昧为分别,而不中道为本际取证。 何以故? 为沤和拘舍罗之所护,初发心时念欲护一切故。 持是所念,得入沤和拘舍罗,故不中道取证。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深入处脱者,若空三昧向脱门,无相三昧向脱门,无愿三昧向脱门。 用是故,其心分别之。 是人已来久远,所因其行令弃所因,是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之所说法,是为守空三昧向脱门,守无相三昧向脱门,守无愿三昧向脱门,是为无愿三昧向脱门,本心所发蒙沤和拘舍罗,不中道为本际作证,是为于慈无所损,是为护等哀三昧。 所以者何? 用沤和拘舍罗故。 是菩萨摩诃萨为益于法,便得多智,成于力,无所不觉。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之所念,是人已来从久远而有益于法,得所知,成其力,无所不觉。 「复次,须菩提! 是为菩萨摩诃萨之所念,知人从久远有想识,呼为有我。 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时,用一切人故,为说其法,令作无相三昧向脱门发心念。 是为沤和拘舍罗。 用是故,不中道为本际作证,是为于慈无所损,是为护等哀三昧,是为菩萨摩诃萨益于法,得所知,成其力,无所不觉。 「复次,须菩提! 是为菩萨摩诃萨之所念,念人从久远已来,想无常想,其苦想,其空想现在。 菩萨自念言:『我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时,用一切人故,为说其法。 无常者为从乐,其空者为从有,无我皆从我。』用是念故,得沤和拘舍罗,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知佛不三昧而坐三昧,但欲具足佛诸法,是为无愿向脱门而不作证。 菩萨摩诃萨当作是知,何所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发心之所发者,是人所发者,是人为从久远已来,其所行者而无所行,于其想行而不想行,于其想行求而不行想,于其行想聚而不行想聚,于其所行有而不行所有,于其行不正而不行不正。 念使一切人皆令无。 是菩萨摩诃萨念是时,为以明于一切人。 作是念时,是为沤和拘舍罗,是为甚深微妙观视其法。 是者为空,即为无相、无愿,是为无生死,即为无所生、即为无所有。 是者,须菩提! 为菩萨摩诃萨慧。 法为无所生,其于三界而不知者,来有所问。 是菩萨摩诃萨欲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故,以是故欲知其法。 当云何发珍宝心? 于菩萨摩诃萨不以空而作证,亦不无相、亦不无愿,亦不生死、亦不有所生,亦不以无念作证,是为念般若波罗蜜。 是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为已受决,所念如空、无相、无愿、无生死、无所从生,念如无所有其本无。 不发善心者不能知是。 其能解者。 是菩萨摩诃萨为从过去佛所闻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事。 其心以不转已。 何以故? 复有菩萨摩诃萨念法而不能明。 其有问者,亦不能解遣知。 是未在菩萨道地,不应阿惟越致其界。」佛语须菩提:「若不闻波罗蜜之所言,其有闻者、若不闻者能解其慧,是菩萨摩诃萨为阿惟越致。」须菩提言:「其为菩萨者甚多,天中天! 少有能解者。」佛语须菩提:「少有菩萨在阿惟越致慧地,其受决者乃能解之。 是菩萨摩诃萨其功德为甚大,非是诸天及人、阿须伦世间之所知。 摩诃般若波罗蜜远离品第十一「复次,须菩提! 其谛者,菩萨摩诃萨于梦中不入声闻、辟支佛道地,于三界不念有所求,亦不那中有所索,视诸法若梦,不那中作证。 是者,须菩提! 当知菩萨摩诃萨是为阿惟越致相。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梦中,与若干百若干千若干亿千弟子共会,在其中坐,为诸比丘僧说法,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之所说法。 是者,须菩提! 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 当知是为阿惟越致相。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梦中,飞在空中坐,为比丘僧说法,还自见七尺光,自在所变化于余处,其所作为如佛之所说法。 其于梦见是者,当知菩萨摩诃萨是为阿惟越致相。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梦中,不恐不怖不难不畏,若见郡县其中兵起展转相攻伐,若火起,若见虎狼师子及余兽,若见断人头者,如是余变甚大剧苦多有困穷,若饥渴者见其厄难,心中不恐不畏不惊不动摇。 夜于梦中所见,觉即起坐,作是念:『世界所有,譬若如梦。 我作佛时,悉为说法而遍教之。』当知菩萨摩诃萨是为阿惟越致相。 「复次,须菩提! 云何知是菩萨摩诃萨当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成阿惟三佛时,其境内一切无有恶。 正是菩萨摩诃萨,须菩提! 于梦中,若畜生相食、人民疾疫。 其心稍稍有念:『愿我作佛时,使我境界中一切无有恶。』用是故,知其相为清净,当知菩萨摩诃萨是为阿惟越致相。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梦中得觉,若见灾邪火起,便作是念:『我于梦中所见,其心等无异。』持是比用是相具足,知是菩萨摩诃萨阿惟越致,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如我审应相行者,当如所言无异。 今是城郭所起火者,当为悉灭消去不复见。』」佛言:「若火悉为消灭去者,知是菩萨摩诃萨受决,以为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之所,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知是为阿惟越致。 令火不灭消去者,知是菩萨未受决。 设火焚烧一舍,置一舍。 复越烧一里,置一里。 是,须菩提! 当知某家居人前世时为断法罪之所致。 觉是辈人所作,皆是宿命。 念以见在所更恶令悉除。 其所断法殃,因是皆得消尽。 用是故,须菩提!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即阿惟越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复次,须菩提! 用是比相其行具足,当视是菩萨摩诃萨如阿惟越致。 用是故,说其比相行当令知之。 或时,须菩提! 若男子、女人为鬼神所下,若为所持。 是彼菩萨若作是念:『设我受决以,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授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实慊苦有异,当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 若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所念皆清净者,为却罗汉、辟支佛心。 设以却罗汉、辟支佛心者,会当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得不成自致阿惟三佛。 若当得佛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阿僧祇刹土现在诸佛无不见者、无不证者。 今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悉知我所念无有异,我审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者,审如我之所言,是鬼神即当去。』便告言:『是男子女人为何鬼神所持?』鬼神闻其所言即去。 说是语时,设不去者,是菩萨为未受决,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菩不授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若说是言邪即去者,知是菩萨为以受决,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菩所授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语须菩提:「其人审至诚者,弊魔往到菩萨摩诃萨所。 若菩萨言:『我审至诚者已受决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邪鬼神即当去。』弊魔用是故作好心,化令邪鬼神悉去。 所以者何? 弊魔极尊,有威神故,诸邪鬼神不敢当之。 是皆魔威神之所辟。 用是故,悉为除去。 若菩萨自念:『用我威神故。』是彼菩萨摩诃萨以自谓是,便反自贡高,轻易于人、形笑他人而无所录。 语人言:『我从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授决以,其余人者悉未受决。 为阿耨多罗三耶三佛所授决以,其余人者悉未受决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用是故,自可自高、恚怒稍增,即离萨芸若大远,失阿耨多罗三耶三佛慧。 知是辈菩萨无沤和拘舍罗而自贡高,便在二道地堕声闻、辟支佛地。 是辈菩萨,须菩提! 持不成作成,不知魔为,反舍善师而去,亦不与从事亦不录视。 用是故,为魔所困。 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以何占之? 觉知魔来在菩萨前,魔作变化为异被服往来,作是言语:『菩萨摩诃萨若从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之所授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本字某、若母字某、若父字某、若兄字某、若姊字某、若弟字某,亲厚知识字某,若父兄字某、若七世祖父字某、若母外家字某、若父外家字某、若在某城生、若在某国生、若在某郡生、若在某县生、若在某乡生。 若常软语,若令作是语者,皆乃前世之所致,亦复作是软语。』或时高才者,便复随形言:『若前世时亦复高明。』或见自守、或见乞食、或时一处饭、或时就饭者、或时先食果菜却食饭、或时在丘墓间、或时寂寞处、或时树间止、或时受请者、或时不受请、或时多少取足、或时一处止、或时麻油不涂身、或时声好、或时互谈。 何以故? 魔复言:『是因缘者,皆前世时德之所致,令逮得是。 若前世时某家子,若刹利姓,若复字某,前世有是德,今故亦尔。』彼菩萨心便作是念想:『我且尔。』是弊魔便复作是言:『若以受决,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授若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用是因缘功德故,若是阿惟越致。』」佛语须菩提:「我所说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不尔。 持是比相行占之,如我所说者不具足得,反自用者,当知是菩萨辈终不成,为魔所坏。 何以故? 用是比观其相行,知是即非阿惟越致。 菩萨摩诃萨者终不有是意。 是辈菩萨闻魔乃语名字心大欢喜,自谓审然,便自贡高行形笑人,轻易同学而反自用。 是彼菩萨摩诃萨,须菩提! 用受是字,因失其本,便堕魔网。 「复次,须菩提! 用受字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觉魔为,反自呼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魔复作是言:『若当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作佛时当字某。』是菩萨闻是字,心中作是念:『我将得无然,我亦先时念复如是。』」佛言:「是菩萨于知为甚少,无沤和拘舍罗,反作是念,希望名字,自我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字当如是。」佛言:「如魔所教者为从魔天。 今作比丘为魔所迷,自念:『是我本发心之所致,今得是字。 为如所言:「过去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受我决以,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语须菩提:「我所说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 用是比相行而不为是,其以字自念我是,便轻余菩萨摩诃萨。 用是轻故,离萨芸若阿耨多罗佛慧,远沤和拘舍罗,以为离般若波罗蜜,以为离善师,以为得恶师,是菩萨会堕二道,若声闻、辟支佛道地。 若大久远勤苦以后乃复求佛者,用般若波罗蜜恩故,当复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自致成阿惟三佛。」佛言:「尔时发意受是字时,不即觉改悔者,如是当堕声闻、辟支佛道地。」佛言:「比丘有四重事禁,若复他事所犯故,不复成沙门,不复为佛子。 是坏菩萨之罪,重于比丘四事禁。 是菩萨言:『我字某,生于某国。』心作是念,其罪最重于四事禁,复过五逆恶。 所以罪重者何? 为受字故,不知魔事之所为微妙。 「复次,须菩提! 远离之德。 菩萨摩诃萨,弊魔须于前作是言:『远离之法,正当如是,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之所称誉。』」佛语须菩提:「我不作是说远离,教菩萨摩诃萨止于独处树间闲处。」须菩提白佛:「云何,天中天! 菩萨摩诃萨有异远离?」佛语须菩提:「正使菩萨摩诃萨念恍忽,是为声闻之所念。 念恍忽者,为是辟支佛之所念。 行恍忽者是菩萨摩诃萨,虽在城郭,续为行远离。 行恍忽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恶法而无所起。 行恍忽者是菩萨摩诃萨,若独处树间闲处止,是菩萨摩诃萨续行远离。 是者我乐使菩萨摩诃萨作是行,是远离之行,当昼夜念之,是为菩萨摩诃萨远离行,菩萨摩诃萨远离行。 菩萨摩诃萨行远离者,虽在城傍续行恍忽,若在独处树间闲处止者恍忽,若在独处树间闲处止者行恍忽。 是菩萨摩诃萨自念:『我以知远离。』尔时弊魔便往教之,令行远离,言:『若当于独处树间闲处止,当作是行。』是菩萨随魔所教,便亡远离。 魔复言:『道为悉等,声闻、辟支佛道皆作是念无有异。 其作是者,为具足般若波罗蜜以,当作是行。』」佛言:「是菩萨摩诃萨所念法非清净,谓以随行,而反自用轻余菩萨,自念:『谁能过我!』轻易城傍行菩萨清净者其心所念,不入声闻、辟支佛法、所有恶心,不受禅悦三昧三摩越,悉逮得所愿、悉具足度。」佛言:「无沤和拘舍罗菩萨者,正使在四千里空泽之中,禽兽所不至处,贼所不至、罗刹不至处。 虽在彼间,若一岁、若百岁、若千岁、若百千岁、若百千万岁、若百千万亿岁,正使复过是者,不知远离,会无所益,不能具足为菩萨摩诃萨远离。 自念谓:『悉得已。 悉明已。』弊魔便往飞在空中作是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是真远离,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菩所说,正当随是远离行,如是者疾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菩萨摩诃萨闻是,便从远离起去,往到城傍远离菩萨所、若比丘成就有道人所,而自贡高,反往轻言:『若所行法,是即为非。』」佛言:「其随恍忽之行,是菩萨摩诃萨为正,反呼言非。 中有反行,反呼为是。 不当敬者而反敬之,当所敬者反瞋向之。 言:『我所行远离。 用是故,有非人来语我言:「善哉,善哉! 若所行审是远离。」若在城傍行者,谁当来语若? 谁当告若者?』」佛言:「是菩萨有德人而反轻之。 如是,须菩提! 菩萨当知,是人如担死人种,无所复中。 反呼菩萨有短,是为菩萨怨家,其为厌菩萨者,以是天上天下之为大贼,正使如沙门被服亦复是贼,于菩萨有德人中亦复是贼。 是曹辈者,须菩提! 不当与共从事,不当与共语言,亦不当恭敬视之。 何以故? 当知是辈,多瞋怒起,败人好心。 何所,须菩提! 是菩萨摩诃萨不释萨芸若不舍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若菩萨摩诃萨不释萨芸若者,是故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为一切人故作依。 是辈菩萨不当与坏人者从事不敬之。 不当与会所当护法。 当自坚持当念之,常畏怖生死勤苦之处不当入中,于三界而不与交。 是彼坏菩萨辈在所止处,常当慈心哀愍护之。 自念:『使我无得生是恶心,令有所愆。 设有不善,疾使我弃之。 当用学故。』是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之为上知。 摩诃般若波罗蜜善知识品第十二「复次,须菩提! 其诸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者,当亲近善师,与共从事,恭敬承事。」须菩提白佛言:「何所是,天中天! 菩萨摩诃萨善师? 当何以知?」佛语须菩提:「天中天者是菩萨摩诃萨善师。 有说般若波罗蜜者,从其所闻般若波罗蜜,是即为度,教人入中当作,是知为是菩萨摩诃萨善师。 六波罗蜜者是菩萨善师。 六波罗蜜是舍怛罗,六波罗蜜者是道,六波罗蜜者是为去冥,六波罗蜜者是即为台,六波罗蜜者是即为明。 以过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从六波罗蜜出,甫当来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从六波罗蜜出,今现在阿僧祇诸刹土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从六波罗蜜出,成萨芸若,皆从四事杂施于人:一者布施,二者欢乐,三者饶益,四者等与。 是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舍怛罗,是即为母,是即为父,是即为舍,是即为台,是即为护,是即为归,是即为导,是皆六波罗蜜,是为益于一切人者。 菩萨摩诃萨学六波罗蜜者,用无有极故,欲断人之狐疑,以是故当学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何所是,天中天! 般若波罗蜜相?」佛语须菩提:「无所罣碍是般若波罗蜜相。」须菩提言:「如天中天所说,是相实般若波罗蜜。 如是相者,为得诸法。」佛言:「如是。 须菩提! 其如相为得般若波罗蜜,如是相者为得诸法。 何以故? 须菩提! 诸法皆是恍忽,诸法皆是空。 以是故,须菩提! 恍忽与空是为般若波罗蜜相。 诸法之相亦恍忽,是空亦恍忽。 须菩提! 天中天说诸法悉恍忽是空。 何然? 人欲有生无有尽时,其恍忽者无欲,其恍忽者而无生。 其空者无欲,其空者无所生。 恍忽与空无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亦不从异法恍忽空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云何,天中天所说而可得知?」佛语须菩提:「人从久远念言:『是我所有,非我所有。』用是故,因致是。」须菩提言:「如是,天中天! 所说人,实从久远念言:『是我所有,非我所有。』」佛言:「云何,须菩提! 是我所有为空不?」须菩提言:「是为空。 天中天!」佛言:「云何,须菩提! 非我所有为空不?」须菩提言:「是为空。 天中天!」佛语须菩提:「人用是故,自念言:『是我所,非我所。』用是故,在于生死无有已时。」须菩提言:「如是。 天中天! 人用是故,在于生死无有休时。」佛言:「是者,须菩提! 人从欲,便着于人之中。 当作是知。 不当有所求,后便不复着其谛者。 须菩提! 有所增益,不当念:『是我所有,非我所有。』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是者,须菩提! 其所生者,后不作是生,是菩萨摩诃萨为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作是行者,天中天! 为不行色,不行痛痒思想生死识。 是所行者,天中天! 菩萨摩诃萨所念为随俗,是为菩萨摩诃萨行。 天中天! 诸声闻、辟支佛所不及,一切人之所行。 是彼极过去,以是所得处无能逮者,是为菩萨摩诃萨之极上。 天中天! 是所念者为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昼夜作是行,如所行者,疾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坐。」佛言:「云何,须菩提! 若阎浮利人及一切菩萨悉令作人,皆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发心索佛,各各尽寿作布施,持是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作是布施,其福宁多不?」须菩提言:「甚多,甚多! 天中天!」佛言:「不如菩萨摩诃萨专念般若波罗蜜一日之行,其福以过彼上。 或是菩萨所专念般若波罗蜜,如其所行,是者都于众中为极上尊。 何以故? 其余人无有是慈,除诸佛无有与摩诃萨等者。 是善男子所入为甚深,晓了悉知见于世间,是即大悯。 其眼彻视,见不可计人,悉欲见之无有懈时。 念于一切人而不作想,亦无有异。 是者,须菩提! 即菩萨摩诃萨之大明。 虽未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者,是即所行。 其行极尊,出于世间之上,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复还。 受人衣被、饭食、床卧、医药悉具,心住于般若波罗蜜者,虽受施与其德已净,所作福德令近萨芸若坐。 是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有所食无有罪,欲益于一切人,悉欲示人道径。 其有照明,欲甚度大无有极,诸在牢狱之中悉欲度脱,欲使一切人眼皆悉清净,是为般若波罗蜜之所念。 行随是教,念般若波罗蜜者,有是即为不动摇。 何以故? 其作动者所念有想,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即非护。 当作如般若波罗蜜行昼夜念之。 譬如男子,须菩提! 摩尼珠,前所不得,却后得之,欢喜踊跃。 得摩尼珠以,复亡之。 用亡是故,便大愁毒。 坐起有忧而无有解已。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欲索珍宝者,常坚持心无得失萨芸若念。」须菩提白佛:「一切所念,为离自然。 云何菩萨摩诃萨念萨芸若不离于念?」佛语须菩提:「设是菩萨摩诃萨作是知,为不失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者是空,不增不减。」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者,天中天! 实为是空。 云何是菩萨摩诃萨增于般若波罗蜜,成就其行,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坐?」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不有增亦不有减。 说是法时,闻之不恐不怖。 当知是善男子为行般若波罗蜜以。」须菩提白佛:「般若波罗蜜者是为空行?」报言:「不。 须菩提!」「能有异空而行般若波罗蜜者?」报言:「不。 须菩提!」「为是色行?」报言:「不。 须菩提!」「为痛痒思想生死识行?」报言:「不。 须菩提!」「能有异色所行?」报言:「不。 须菩提!」「能有异痛痒思想生死识行?」报言:「不。 须菩提!」「云何,天中天!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佛言:「云何,须菩提! 为自见法、法之所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不见。 天中天!」佛言:「云何,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能自见行般若波罗蜜者?」须菩提言:「不见。 天中天!」佛言:「云何,须菩提! 能见法有所生处不?」须菩提言:「不见。 天中天!」佛语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无所从生法乐忍。 如是者即为受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无所畏,是菩萨摩诃萨所作行是力者为逮佛慧,是即大慧。 而自在慧、萨芸若慧、怛萨阿竭慧,其不为是,不能自能是处。」须菩提白佛:「诸法为从无所生受决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语须菩提:「不。」须菩提白佛:「云何,天中天! 授菩萨摩诃萨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语须菩提:「能自见法法授决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须菩提言:「我不见法,当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语须菩提:「诸法不可得。 作是念者,是法成阿惟三佛。 其不作是,不自致阿惟三佛。」摩诃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品第十三释提桓因从众会中白佛言:「甚深甚深者,般若波罗蜜,天中天! 难了。 菩萨事之为恍忽。 其有德人闻般若波罗蜜者,便书持学,其福不小。」佛语拘翼:「若阎浮利人都皆持十善,其功德百倍千倍万倍万亿倍巨亿倍,若复过是不啻,不如善男子、善女人闻般若波罗蜜书持学者。」坐中有一比丘,语释提桓因:「是为以出拘翼上去。」释提桓因报是比丘:「持心一反念者出我上去,何况闻般若波罗蜜以书持学者,闻以随是教立,都出诸天、阿须伦、世间人上。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独过诸天、阿须伦、世间人上,乃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都悉过是。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独过辟支佛上,亦复至菩萨行檀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离波罗蜜上去。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独过檀波罗蜜,亦复及行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离般若波罗蜜上去。 若菩萨摩诃萨复讽起行般若波罗蜜者,都合会诸天、阿须伦、世间人,终不能胜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用为极尊、亲近般若波罗蜜故。 是菩萨摩诃萨为随萨芸若,言无所断。 是菩萨摩诃萨不离怛萨阿竭字,是为菩萨摩诃萨获不离佛坐。 是菩萨摩诃萨所有懈怠不复生,是菩萨摩诃萨所学为学尊,不学声闻、辟支佛学,是学为菩萨摩诃萨学。 四天王当往问讯,令乐得疾学是学。 当坐佛坐,自致阿耨多罗成阿惟三佛,当度四部弟子。 菩萨摩诃萨作是学者,四天王当往问讯,何况余天子。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常为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之所念。 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行,若于世间有勤苦之疾,是身会无此恶,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之所致,便得现在法福。」阿难作是念:「释提桓因自以智说耶? 持佛威神说?」释提桓因知阿难心所念,即语阿难:「我所说者,持佛威神。」佛言:「如是,如是! 阿难! 是释提桓因所说,悉佛威神之所致。 或时,阿难! 菩萨摩诃萨于是深念般若波罗蜜行,便念学般若波罗蜜。 尔时三千大千刹土中弊魔,一切皆为愁毒,欲使菩萨摩诃萨中道以本际作证,令得声闻若辟支佛道。 若使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疾成阿惟三佛。」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7:3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