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等集众德三昧经 内容: 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上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大树重阁精舍,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一万,皆学戒具足晓了圣达;菩萨二万,悉不退转,逮诸总持辩才无碍,悉得神通分别解畅,定意所行心性进止,而甚坚强怀来智慧,善权方便度于彼岸,其名曰:意行菩萨、吉意菩萨、上意菩萨、持意菩萨、增意菩萨、金刚意菩萨、无限意菩萨、法意菩萨、慈氏菩萨、溥首菩萨、钩琐菩萨。 释梵四王天及诸天子,万四千人,亦皆来会。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经,欲放躯命,自期三月当取灭度。 钩琐菩萨即从坐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长跪叉手而白佛言:「甚哉! 如来欲舍寿命,期于三月当般泥洹。 世尊! 唯说诸菩萨护,菩萨救摄,菩萨所说,菩萨所现,菩萨所殖众德之本,不断佛教将济法眼,恩惠圣众不舍群生,为讲说法超无为道。 如来灭后法泽广被,菩萨大士不废无上正真之道,常不离佛,听经供僧而立要志,心意坚固遵法散谊,其念所趣靡不觉达,体解所归多所殊越,恒怀惭耻自净无犯,所虑慷慨威仪具足,所建勇勐降制劳秽,伏诸欲垢无所畏惮,游于众会而不忌难毛衣不竪。 唯天中天! 云何菩萨大士,进益众德不乏智慧不违禅定,所慕道心未尝缺废,内性弘毅结友究竟至于灭度,言行相副,所遵佛法无有邪伪,常护正戒,所闻不惑,摄净三禁而尚忍辱,每行等心无有暴慢向于黎元,善修精进心无懈厌,诸所应行一切成办,一心行禅其意安详,晓了正受一切所奏,志建智慧离于邪见六十二疑,于诸训典明练光达,所当救纳而行四恩弘济多护,天上、世间远离所乐常念无常,心如门阃住诸通慧,意不存慕声闻、缘觉,光阐法教降制魔怨及诸外道,念宣法王所讲风化,崇顺法诲不求天人,如佛之教以法为业。 不贪衣食无有爱欲,广度一切释除恚恨,愍哀群生消却愚痴,不一切法诸魔埃垢,行权方便无边之慧部分普劝。」佛告那罗延(晋名钩琐力士)菩萨曰:「善哉,善哉! 多所哀念,多所安隐,伤愍诸天、世间人民,乃问如来如斯之谊。 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当为仁说,菩萨大士所行殊特无量之德。」钩锁白佛:「愿乐欲闻。」钩锁菩萨及与众会受教而听。 佛言:「有三昧名等集众德,假使菩萨逮斯定者,众德进益,不乏智慧、不违禅定,所慕道心未曾阙废,心性弘毅未曾离佛,恒闻经法,供养圣众行于四恩,彼如是已不舍群生。」于时世尊,谘嗟等集众德三昧,宣扬其名默然无言。 是时维耶离大城中有大力士,名维摩罗[口*(甚-其+庚)]移(晋言离垢威),心自念言:「吾为力士,于斯天下力势强盛无有伦匹,曾闻沙门瞿昙勐势无量,其力巍巍总要有十,体诸骨解犹如钩锁而得自在。 吾欲往试,观铨其道,于我孰踰。」念已寻出维耶离城,往诣大树重阁精舍欲觐世尊,而见如来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经,照临大会犹如须弥超现大海,瞻覩威容神曜光光,心怀踊跃不能自胜,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佛知力士心之所念,欲为疗除憍慢贡高自用之秽,便告贤者大目乾连:「吾忆往昔为菩萨时,兄弟挽射弯弓放箭,箭所至处尔今摄取,释女瞿夷欲充所用。」目连对曰:「唯然,世尊! 于时不见箭何所奏。」佛放右掌光,光照三千大千世界,于斯佛土镇世铁山大铁围山,箭彻其中。 目连寻光乃见箭处。 佛告目连:「宁见箭乎?」对曰:「已见!」又而告曰:「往取箭来。」时目乾连自现神足,一切众会莫不见者,如勇勐士屈伸臂顷,斯须即到大铁围山,欲拔佛箭,三千大千世界皆为震动而箭不摇。 一切诸会天、龙、鬼神、帝释、梵王靡不肃惊。 阿难整服长跪问佛:「地何故动,普世惶悸?」佛告阿难:「忆吾往古挽射放箭,箭彻太山;使目连取,尽其神力箭不可拔,三千大千世界乃为之动而不能得。」阿难启曰:「唯垂尊援。」佛即许之,援以道力。 则承圣旨揽拔得箭,还用进佛。 目连白佛:「云何世尊为菩萨时挽射放箭,箭彻铁山,用父母力,神足力乎?」佛告之曰:「是父母力,非神力也。 假用神力,其箭当达无量无限诸佛世界。」目连又曰:「云何菩萨以父母力射箭乃入铁围太山,道力功德而佐摄取,何以为喻?」佛告目连:「十凡象力,则不如一正象之力;十正象力,不如一龙象力;十龙象力,不如一大象力;十大象力,不如一术事象力;十术事象力,不如一青象力;十青象力,不如一普妙象力;百普妙象力,不如一大臣象力;百大臣象力,不如一力士力;百力士力,不如一大力士力;百大力士力,不如一上力士力;百上力士力,不如半钩锁力士力;百半钩锁力士力,不如一具足力士力;百具足力士力,不如一大钩锁力士力;百大钩锁力士力,不如一法忍菩萨力;百法忍菩萨力,不如一究竟菩萨力;百究竟菩萨力,不如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之力,适生堕地则行七步。」佛言:「目连! 他方世界现在诸佛建立伦土,究竟菩萨之所游处,适生堕地行七步者,其地下至六百八十万由延,尽斯下已乃得水界;各各分别其水渧如车釭,上至梵天,承佛威神愍哀众生,世界不损无所娆害,究竟菩萨威神势力巍巍如是。 十究竟菩萨力,不如如来、至真、等正觉力;是谓世尊父母之力。 其诸菩萨宿命德本所受之决,亦非神足道力变化。 设使菩萨示现神变功德之力,往诣道场坐佛树下,以神足之力一足指举江河沙等世界,先以目前用置殊异无量无限诸佛国土,其于众生无所娆害,是为菩萨神德变化足一指力。 如来神足变化之力,复过于是无量无极不可思议。 假令如来普具示现神变威佛,汝等覩之则不能信,何况外术众邪异学? 「又目犍连! 菩萨往至佛树下时,摄四大种立为一种,已立一种在于世界无有增减。 于时弊魔行到道场,与无数亿百千官属凶悖难当,如来一切寻摧伏之。 何以为一? 谓平等力。 有十力常加大慈哀诸众生,无所毁触。 何等十力? 有非处处有限无限,如审悉知。 过去、来、今如审悉知。 一心脱门定意正受,如审悉知。 见诸人根种种别异,如审悉知。 见他群生心意所念,如审悉知。 若干种身无数形体,如审悉知。 众庶所行所行者好丑不同,如审悉知。 道眼彻覩终始所趣,此没生彼,彼没生此,名字、种姓、父母、兄弟,其身、口、意行恶,诽谤圣贤邪见颠倒终堕恶趣;其身、口、意行善,不谤圣贤正见奉顺终隧善处,如审悉知。 道耳洞听天、世间、地狱、饿鬼、蜎飞、蠕动、蚑行喘息,十方诸佛世界,若此言声亦无音响亦无所着,如审悉知。 心覩五趣一切本际,诸漏已尽无有尘垢,终始悉断神真圣达解名色原,如审悉知。 是为十力。 如来之力复过于此不可思议,畅彻十方无去、来、今。」于是离垢威力士从佛世尊闻斯菩萨父母诸力,欢喜踊跃怪未曾有,善心生焉,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白佛言:「今我听受世尊所说,为菩萨时父母之力及十种力,屏除贡高憍慢自大,归命三宝,愿发无上正真道意,愍伤众生使获大安。 哀令我得十种诸力,如天中天具足无异。」时会大众闻斯力士誓愿弘广,满十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同时举声而歌颂曰:「侥令我等,逮得道力;亦如如来,至真等正觉。」于是钩锁菩萨白世尊曰:「今者大圣,何故称叹等集众德三昧而便默然? 唯愿如来,分别讲演等集众德定意,宣畅菩萨大士诸行,使发意者逮得斯定。」佛告力士:「菩萨初发意者,欲至无上正真之道,当受尊定。 所以者何? 若初发意受持尊定,寻具普入一切众德。 譬如,力士! 川流、泉原、江河大流悉归于海,所殖功德布施、持戒,所习平等思惟道慧,有漏、无漏俗业度世,天上、人中所立福祚,皆来归凑于初发意菩萨之行。 是故族姓子、族姓女,欲摄众福,当发无上正真道意。 譬如须弥大山、铁围山、雪山、黑山,诸药草木及余丛林,洲域大邦郡国县邑,并四天下日月运照,苞在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力士! 其凡庶履迹、无着缘觉、休祐菩萨、如来大圣之德,其初发意为菩萨者,悉得通入于此福祚。 以是之故当作斯观,若发无上正真道意,则悉该揽于诸德矣!」佛告力士:「譬如四域群生之类,转轮圣王居为尊上功祚殊胜,使四天下众庶人民。 福如转轮圣王之德等无差异,合集斯福巍巍之德为一圣王,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之德,各各皆如转轮圣王,一一圣王使倍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之数,总集诸福为一人德。 使江河沙等诸佛世界所有人民,各各履祚如彼一人,于钩锁意云何? 宁能限量斯福德乎?」钩锁对曰:「唯,天中天! 计圣王德不可思议,何况一切为转轮德莫能称限。」世尊告曰:「正使撰合此众生德无量之祚,以比一发意菩萨,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计空不及无以为喻;是为初发意菩萨等集众德三昧第一所入。」佛告钩锁:「譬诸梵天于千世界悉乐行慈,若复有人皆以七宝满千世界,以用布施,比千世界梵天行慈,行慈之福其德殊胜。 若三千世界至于五千、十千,若至百千世界梵天普共行慈;若以七宝周遍充满百千世界以用布施,所殖德祚,以比百千世界梵天行慈,行慈福多不可称限。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之畴,其福德如百千世界梵天行慈,行慈心普向于群萌,计其福德,比初发意行者所尊慈祚,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计空不及无以为喻。 所以者何? 其初发意志于无上正真道者,德不可限。 以是之故,当作是见,当作是知。 假使能发大道意者,则为具足一切众德。 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周满无量之祚,当发无上正真道意。」佛言:「力士! 是为等集众德定意第二所入。」佛告钩锁:「东方虚空所覆世界,空之远近可限量乎?」答曰:「世尊! 无限无量、不可计数、无有边际。 天中天!」佛言:「如何引喻,智者解趣。 十方世界虚空所覆不可尽极,犹若等集众德定意福祚功德,超彼无量转加具足。 为众生故,以诸道德将护其心,以大精进成满所行。 假使有人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下尽水际上至三十三天,满中芥子,一一芥子为一佛国,过于东方若干佛土着一芥子,各各如是令芥子尽,不能穷极东方世界。 设令江河沙等世界满中芥子,有人尽取芥子一一破碎,各如江河沙数芥子之限。 于钩锁意云何? 宁有人能筹计分别,知所破碎芥子数乎?」钩锁答曰:「唯天中天! 破一芥子所分之限,假使智慧如舍利弗,周满天下阎浮提土,一劫之中筹之计之,不能称量芥子之数;何况欲知江河沙等世界破芥子数?」「设令有人过诸芥子佛土着一芥子,如是之比令破芥子悉尽无余。 东方世界不可穷极得其边际,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上方、下方亦复如是。 如是钩锁! 如十方界所有虚空,诸佛国土皆以七宝遍布其中,悉令充满尽用布施,所得功德岂多不乎?」钩锁白佛:「甚多! 天中天! 无量也。」世尊告曰:「其初发意菩萨行慈之德,过于彼施满于东方无限世界七宝之福,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计空不及无以为喻,譬如虚空无有能度得边际者。 菩萨之慈犹如虚空无所不覆,菩萨如是所行大慈所盖无际,譬如众生受形立体,所周佛土所在世界若干之数。 菩萨行慈使此群萌皆得成就为转轮王,具足功德如释、如梵践祚之数。 又计菩萨大士建立净性质直无谄,欲度众生,住于大哀常行慈愍,所行七步,摄取功勳超诸群黎,为释、为梵、转轮圣王之福庆也,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计空不及无以为喻。 是谓等集众德定意第三所入。」佛告钩锁:「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威神功德,皆令巍巍如转轮王,如释、如梵功德之庆,不比初发意菩萨之慈。 正使一切十方众生皆为释、梵、转轮圣王,百千万倍不比菩萨行大慈哀。 又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之畴,一切皆使如清信士所有功德,比舍利弗福慧之明,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不相及逮。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人众,如舍利弗智慧功德等无有异,以方比于缘觉智慧功德,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计空不及无以为喻。 纵使三千大千世界游居众生,一切成具缘觉之德,智慧功德等无差特,欲比五劫生行菩萨,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计空不及无以为喻。 是为等集众德定意第四所入。」说是经时,二万二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其大光明普照世间亿百千姟;诸天伎乐不鼓自鸣,而雨天花覆盖道场,纷葩佛上周遍众会积至于膝。 释梵、四天王天、龙、鬼神皆謌叹言:「唯然,世尊! 族姓子、族姓女心怀至诚而发无上正真道意,如向大圣所讲说者,我等禀谊;假使不发大道意者,终不逮成等集众德定意正受,况当能致一切功祚无量也!」是时离垢威力士白佛言:「唯然,世尊! 当行何法,而能成就逮得等集众德之定乎?」佛告族姓子:「有一法修致斯定。 何谓一? 发心调习诸通之慧,是为一法逮得斯定。 复有二法修获斯定。 何谓二? 若听闻法谘禀无厌;如所听受思察其谊;是为二。 复有三法修获斯定。 何谓为三? 消损诸恶;劝集善业;殖众德本;是为三。 复有四法修获斯定。 何谓四? 禁戒清净;所见清净;其心清净;智慧清净;是为四。 复有五法修获斯定。 何谓五? 所言至诚;志性坚固;其意质朴而无谀谄;其心清净建立无差;常以等心一切众生;是为五。 复有六法修获斯定。 何谓六? 归附善友;远离恶友;舍废众会;习寂燕坐;顺行大慈;愍伤众生;是为六。 复有七法修获斯定。 何谓七? 建立寂然分别;惟观除于报应;将御缘起离求所见;晓了罪福悉由牵连;道利结碍使至平等;入于道諠用道法故;忍于恚骂而无恨心;是为七。 复有八法修获斯定。 何谓八? 身行澹泊;口言静默;心惟寂寞;观痛痒察诸法;恶本夫起而不想念令不复兴;恶本盛发随念蠲除;善本未起思顺令滋;善本熙隆将养护之;是为八。 复有九法修获斯定。 何谓九? 观过去法而知无常;于当来法而无所生;今现在法而无有二;逮入三世而悉平等;一切诸法犹如法忍;不着于空;分别无想;离于所愿;设使所生有所救护;是为九。 复有十法修获斯定。 何谓十? 脱于无我;忍于无命;了于无人无常句迹;一切所生皆为苦患;无为寂然则为救护;离颠倒;度众生;顺典诰;如所闻法寻即奉行。」佛告离垢威:「是为十法,菩萨所行,因此逮得等集众德三昧之定。」离垢威白佛言:「菩萨大士积累功效无极大德,乃得逮闻斯定意耳! 欲决诸德正真之行,当闻斯定;欲得获畅不可思议功祚之福,当闻斯定;欲令大赖无有尽耗,当学斯定。」离垢威复白佛言:「菩萨大士以何疗得无尽之福德如大海,庆不可议功祚不废?」佛告离垢威:「菩萨有三事,逮无尽福德如大海,庆难思议功祚不废。 何谓三? 一曰、好喜布施;二曰、护持禁戒;三曰、博闻不惓。 是为三。 彼,族姓子! 何谓菩萨好憙布施? 不当贪财,不当以物诱进教化。 假使有物不肯施与,受者不当受其物也。 设使受者不舍所取,不当劝御彼等眷属。 设使乞者有所求索发无受心,不可劝化国王财宝产养之业屋宇舍宅。 假使乞者有所求索,其心无异。 又族姓子! 菩萨大士当发此心:『我为一切众生之故,惠施躯命。 若有人来欲有所得,象、马、车、服、头、目、髓脑、眼、耳、鼻、口、支体、手足、肌发、肉血,随其所求各各施与,心不怀恨忍辱施与;既有所施不望其报,所可惠舍无所贪慕供给众生;众生获恩得给所乏。 从是已往所欲摄取群萌之类,得佛道时为说经法令得速解。』说族姓子! 若有菩萨发心如是,是谓菩萨不惜身命;不惜身命若没其体不犯众恶,不害生命以养其身,不以命故犯于不善,不以财业越毁他人,不以眷属炽盛怨讼斗诤,不危他子以育妻息,己所不憙无加于人,已知止足则发一心,志不憙乐诸不善事,况当复犯若干之非。 除贪嫉弃众恶,常知止足行于正真,无有异心则逮平等;逮平等已无有众邪则获慈心;已习慈心便遇善友;已得善友则便得闻寂然之法;已闻寂然便建立行;已建立行则化众生;化众生已则便讲说立寂然谊。 假使菩萨不为众生不修寂然,则不微妙;已不微妙不获道眼;不得道眼不至善权,不能覩见一切众生根本所趣。 是族姓子! 菩萨好憙行布施者,得广名闻,复过于斯不可称限。 「复次,族姓子! 观内、外法念之一等,察其内地及省外地而无有二。 所以者何? 是身如草、木、瓦、石之类,无要、无人、无有想念,无有坚固,四大合成。 假令有人断截破坏取拨持去,不得自在莫起想念,勿得贪身无惜寿命,吾不恨彼于其人所起恚意也,益加慈哀向彼众生。 譬如,族姓子! 有大药树,掘取其根、茎、节、枝、叶、花、实,树不念谁取我根、茎、枝、叶、花、实,亦不念言莫取我根、茎、枝、叶、花、实。 其药树者,一切无念亦无所想,亦于众人无所恚恨,其疾病者服药则愈。 如是,族姓子! 行菩萨者,当自观身四大为家,犹如药树;其有众生,欲得我身、头、眼、体、节、枝、干、手、足、髓、脑、血、肉,恣意与之。 如是,族姓子! 菩萨所施其德无尽。 作是施已,为悭贪者欲令惠施故劝助之,其贫穷者化示大财,其少福者化具足德,未发道意令行菩萨,劝诲善本欲令清净。 一切福庆劝化众生,导以清净。 以是布施,疾近于道得至无尽。 「何谓布施尽? 菩萨布施有四事尽。 何谓四? 不好劝助;不憙说法;愿生卑处;乐近恶友;是为四。 复有四行,菩萨布施疾近于道。 何为四? 多所劝助;行权方便;建立于法;习近善友;是为四。 「复有三法,菩萨布施不为虚妄。 何等为三? 发菩萨意多所愍哀;摄护一切众生之类;谛奉行如来教命;是为三。 菩萨欲施当建三法。 何谓三? 住佛法;立精讲劝众生;便存大安;是为三。 「菩萨复有二事,不为虚妄诚审布施。 何谓二? 大慈;大哀;是为二。 菩萨复有二事有所收施。 何谓二? 悭贪;嫉妬;是为二。 菩萨复有二法布施有所归。 何谓二? 智慧具足;圣达周满;是为二。 菩萨复有二法布施有所趣。 何谓二? 至无尽慧;趣无起慧;是为二。 「菩萨所施有四法。 何谓四? 布施等与亦不想报;调定安寂;所施具足;欲成其道;是为四。 菩萨所施以是之故,自然得趣无尽德海。 若有菩萨欲备海德,则当习行如是像施精进之行。」离垢威力士白世尊曰:「未曾有也! 天中天! 如今如来分别讲说诸菩萨法,诸佛经典之所持护。 菩萨大士作是行者,终不毁失正达慧德。 假使有人如是布施,功德之福具足成满,亦当若兹。」佛言:「是,族姓子! 审如所云。 其有发意行施如斯,则便归趣无尽海德,则不贫匮,于圣贤业则致大财。 此之等类具足法财,则致大富。 具足七宝无极之德,致百福相以庄严身,为诸群萌福庆之田,以给众生。」尔时世尊告离垢威:「何谓菩萨戒德之禁? 护于禁戒未曾违舍,见犯戒者为兴悲哀,见奉禁者遵行坚固,净身三、护口四、净心三,当顺奉行此十善事,以斯戒法开化他人,不自称叹不毁他人,不以禁戒而自褒誉,亦不以戒而自憍慢,常以禁戒而自调定,不释节限而知止足,住于圣贤自护其心,见懈废者不观其隙,劳来病瘦所施不惓,无所悕望不以究竟,行如所言无所侵犯,于诸所行生死之事,无所适莫蠲所求望,常近于佛而遵慈心,若有行慈及无慈者,普等救护不失其心,不差戒品不志余乘,以斯道乘劝发他人,无有安不事于天。 一切远离诸犯戒禁,动不安者劝慰使安,疗除狐疑令不怀恨,所生之处而得自在而无适莫,所可游至无所阙减,假使所生不以为厌,修建精进摄心自捡,所行不乱学无所乐亦无所畏。 「是,族姓子! 菩萨所行戒品之业,设危身命终不毁戒,不以国故而护禁戒;不为释梵天上之尊,不以财利报应之验故,及以眷属傲贵颜貌褒叹名称,亦复不为势力、床榻、座具、病瘦、医药故而护禁戒;不倚于天贪所生,不依内、外,不慕他人,不冀后世,不自着己,不着他人,亦不贪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怙眼、耳、鼻、口、身、心,亦复不倚阴种诸入而护禁戒;不畏地狱而求济护,不惮畜生、不惧饿鬼、不为鬼神,不以人间穷乏厄匮故而护禁戒;志唯在于建立佛道。 若闻法者念欲奉行,则已効立圣众之德,常欲度脱除生、老、死、忧、病、懊恼、勤苦之患,而护禁戒;不以财业而护禁戒。 欲安众生、隐群萌、度黎庶、脱[番*去]党、乐佛法、致差特,慕转法轮将养圣众,不断佛教、不废法诲、不怀众议,而护禁戒也。 戒、定、慧、解、度知见品故而护禁戒;应寻神通六达之故也。 「所遵之戒,不犯、不缺、不毁,无有邪业,顺佛之教无所亡失,而当平等顺行三昧。 智者所叹、佛所谘嗟,无所乖违,随法所化奉行为要。 其人如是遵常戒品而悉具足,不失菩萨十法之事。 何谓十,然后当得转轮圣王之位终不差错修圣王教? 奉宣佛道而不放逸;临据帝释而不邀迭;常受佛道而不放逸;昇生梵天而不诡异,在于梵天愿欲见佛而不差互,常值世尊心怀悦豫;所闻经典未曾断绝,听受佛法未曾中忘,如所闻者即能奉行;识念菩萨圣众之慧无所亡失;辩才无量未曾空乏;菩萨之本所愿者得,所立之事则有报应;常为诸佛正士之等不见毁呰;其佛弟子疾获神通具诸敏慧;护于戒禁能如是者,是为菩萨十法之行。 「不退不转菩萨大士护斯戒品,诸天、龙、神所共营卫,将护歌叹守禁戒者;诸鬼神众悉归奉事,神、龙悉敬,世间人民等而供顺。 诸佛世尊常欲见之,诸明智者而俱宗仰,愍伤世间而行慈心,而为众生护斯禁戒。 于是菩萨不归四趣。 何等四? 不归于据无闲之处;亦不归于无佛之土;不生邪见归闇塞家;亦不随归一切恶趣。 菩萨若护于戒品者,逮获斯德。 复有四法无所忘失。 何等四? 不忘佛道;心不舍佛;如所闻法终不中废;不失禅定意念无数无量诸劫。 菩萨若护于此戒品便逮斯德。 菩萨复有四法逮得光观。 何谓四? 寻时逮得观于明法;获致人明毒刀恐惧疾病;闇冥之想悉为辟除;诸功德无能乱者;是为四。 「假使菩萨能护禁戒顺斯教者,超度十畏。 何谓十? 远离地狱、畜生、饿鬼贫匮无称世界魔畏;声闻、缘觉所趣寂灭;所受脆生诸天、人间,及龙、鬼、神、犍沓惒、阿须伦、真陀罗、摩休勒,诸所恐难;毒、刀、杖、火、蛇、蚖、师子、虎、狼诸难;度于邪见能护戒品。 如是行者菩萨之法,是为十勉越斯难。 又,族姓子! 戒立佛法以为光明,佛法则立于戒。 菩萨之道,若能奉戒则近定意缘;从禁戒得至智慧解脱之行度知见事。 何谓为戒皆能永脱一切尘劳? 何谓尘劳罪福所连? 三界所着斯则尘劳,当以何度此诸尘劳? 无念、无想、无思、无住,而无所行、无所兴立,亦无所惟,于一切法而无所求,斯则名曰度诸尘劳。 若,族姓子! 菩萨大士未远尘劳,则为无有清净戒品。 所以者何? 正使往至于梵天者自以欲尘,假令上至三十三天亦为欲尘。 以是之故,族姓子! 当作斯观,处三界者则为无有清净戒品。」离垢威白佛言:「设在三界悉尘劳者,而世尊云则为不顺清净戒品。 云何菩萨离于欲尘逮清净戒,住于三界而不沾污?」世尊告曰:「族姓子! 知乎? 为菩萨者无身尘劳,亦无毁戒亦无所住,见众庶人着于三界故,则为犯戒。 是菩萨以二事故行善权法,欲除三垢故处三界善权方便,菩萨大士自无尘劳,现在三界欲以开化群萌之类。 譬,离垢威! 而有男子,画于虚空若书文字,现之悉现宁为难不?」答曰:「甚难。 天中天!」佛言:「菩萨所兴又难于彼,自无尘劳现于三界开化众生。」时离垢威而叹颂曰:「唯天中天! 菩萨所兴,具足无极,而行大悲。 已现脱门,转复反入,所有城廓,教授众生,罣痴之网。 譬如有人,身生疾病,疗除危害,非他人也,等无有异。 如是,世尊! 今日去害,近世清净,于道菩萨,因此解脱。 以是之故,劝化众生,及诸异学,由斯方便,救济众生。 唯天中天! 菩萨大士,发大悲心,声闻、缘觉,所不能及。 所以者何? 声闻、缘觉,无有大悲、善权方便,具足之行。」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上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中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尔时世尊复告离垢威力士言:「族姓子! 菩萨若闻如此行迹当勤奉行;云何求闻禀听尊长,常行恭敬弃捐憍慢,言语柔和志性仁调,观念于法犹如医药,于师和上设世尊想,自察其身思撰法药发医王想,于诸众生为疾病想;若务求法,不当爱身,不贪命、不倚寿,不慕于容被服,常好经典以法为本;一切所有施而不悋,志利法谊放忽财利,将护法宝离俗所珍;以利法故灭除一切世间财贿,以法宝利蠲除凡俗所慕之珍,欲除众生尘劳爱欲一切之瑕,常当慕求正法之典;欲度一切众生之类皆至灭度,便当护持导以正法,以能导护正法典者,则能普获将养一切所行德本。 以是之故,假使有人欲求佛道,若欲逮成最正觉者,欲得竪立于法柱者,当学博闻。 譬如,族姓子! 须弥山王,为天大柱若天上柱,则为巍巍多所覆盖,所在严饰于忉利天。」佛言:「如是菩萨大士博览广闻则为慧柱,所可游居天上、世间光色巍巍。 设,族姓子! 若有菩萨志愿佛道我当成佛,则当晓了权便博闻常修精进,一切众生在于邪智,则为然设智慧灯明。 假使菩萨入博闻时精勤求慧,则为具足众生之智所作已办。 尔时诸天则为其人举声谘叹欢喜,善心生焉:『今此正士如是谊像,博闻之力逮十种力,致最正觉诸根明达,如是利谊为菩萨行。 执智慧刀割截一切尘劳之欲,若有菩萨如是像谊,堪任明慧所说经法,则能蠲除众生尘劳危厄。 若有菩萨如是像谊,便能说法灭除爱欲,如是菩萨则能归趣往古世尊所可游居,如是谊像则能降伏魔及官属,如是堪任以十二事法轮为转。』如,族姓子! 菩萨大士精勤博闻立于圣达,应时即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魔,皆为忧愁悒慼难可:『今此菩萨不从我教违吾本心,皆见弃捐不得自由。』所以者何? 族姓子! 从闻获智,智于尘劳为最尊,其无尘欲魔不得便,以是之故当作斯观。 假使菩萨开入博闻分别经典好乐于法,从是已往所可教授,降制众魔、尘欲魔、阴盖魔、起灭魔、天魔、官属,是为四魔自然为伏。 「又族姓子! 犹如往古诸菩萨者,所入博闻分别法谊好乐经典,今当粗举略说其要。 乃至曩昔久远世时,无央数劫不可称限,广普无量不可思议。 彼时劫中有一仙人名曰郁怛,处在林树得五神通,常行等心慈悲喜护,游居幽薮心自念言:『吾行慈心,其身柔濡常悦安隐;不可以慈灭除众生自在爱欲,亦不可去瞋恚、愚痴,旷绝邈路尘劳之欲,不以此慈能致圣贤之正见也。 不可致福,安能逮成贤圣等观?』复自念言:『常以二事可缘致贤圣正见。 何谓二? 听省他音因缘,思惟静志在行。』寻即欢喜发大精进,亦复入于法。 『我于何所得闻是说?』则以法故欲求经典,入于郡国、县邑、丘聚,欲求经卷永不可闻。 时魔天人往至其所言:『族姓子! 吾有佛名将护读诵,假族姓子自逼迫身日自暴炙,自闻其身所护音声,然后乃书如是诸颂。 尔乃令仁得闻此颂四句之绝。』于时,族姓子! 郁怛仙士心自念言:『我从无数难限劫来弃捐此身,乐于牢狱,挝杖、鞭挞,或以利刀段段解身,形体离散肌肉断绝,以爱欲故致得系缚,遭是众患不可称数;不用此身不用危痛痒,未曾以身加益一切。 假使能已导利群生,吾当以此无坚固身求得经典;我获善利心怀悦豫,当从天人逮得闻典。』志未曾有,兴世尊心而怀恭恪,则取利刀自割其身,日中自炙从耳听闻。 而谓天言:『愿天演说佛名将护读诵,吾恭敬法故放舍身不惜寿命,以是因缘等集所闻。』时,族姓子! 覩见上仙恭恪乐法巍巍如是,颜色黮黤憔悴,功德难覩即没不现。 于是上仙心自念言:『将无试吾闻此偈乎? 为之恭敬奉顺法故,自舍其身不惜寿命得闻之耶? 吾所合集恭敬经典,所殖德本不失其功不见欺惑,假使我身至诚不虚,质直无谄愍哀众生,不贪身命舍其体寿,闻此法者,由是诚谛,于此现世他方佛国奉修法者,斯等之人令现面像,使我见之得闻经法。』这立此愿口复说言。 「应时下方过三十二诸佛国土,有世界名普等离垢,彼佛号曰无垢称王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法。 于时其佛即见上仙心之所念,又欲教化阎浮提人。 譬如勇士屈申臂顷,彼佛如是斯须之顷,从己佛土忽然不现,即住止于上仙之前,及与菩萨五百俱。 其如来这现世间,自然大光普有所照,而取天花亿百千,伎乐不鼓自鸣,诸菩萨会于彼林薮。 于时岩树一切根、株、茎、节、枝、叶、华、实皆出法音。 上胜仙士,适闻彼佛见其形像心无所畏,即时其体平复如故无有疮疣。 「于是族姓子! 上仙见无垢称王如来、至真、等正觉,相好巍巍犹须弥山,威神光明踰于日月,神妙圣达为天人尊,诸根寂定若虚空不增不减,欢喜踊跃善心显发。 即从坐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叉手白佛:『是我世尊,安住大圣,我归命佛及法圣众,唯佛世尊,为我说法。 若闻经者建立奉行,蠲除众生所贪受行,兴于正见而说经典。』「时族姓子! 彼无垢称王如来、至真、等正觉,缘仙士故,为诸天子及诸菩萨,分别说此等集众德三昧之定。 于众会中八千天子往古造行修治谊理,即逮法忍。 上胜仙士闻是三昧,踊跃欢喜入于微妙,寻时逮得无尽辩才。 时彼如来,说八章句又复摄取。 『何等为八? 一切诸法皆为本净,从想着致原自然净也;诸法无漏,一切诸漏皆为尽故也;诸法无着,皆度一切诸所着故也;诸法不虚,亦无有明吾我及人,平等一切诸法门故也;诸法何门,普现一切诸法门故也;诸法无来亦无往也;诸法怀来,断除一切诸所趣故也;诸法平等,于三世无去来今故也;而无有二。 是为上胜! 八章句说,一切启度,厌诸所有无有众患。』「佛告上胜仙士:『有八门句,至无有二。 何谓八? 诸法假号,倚名故也;诸法像色,犹从名兴故也;诸法合会,依着字故也;诸法识自,由恣故也;诸法自然,则以无明自然故也;诸法为尽,习行愚故也;诸法无处,立于门者住无常故也;诸法平等,以一精进趣于门故也;是为上胜! 八句门也,本无有二而致于二。』「佛告上胜:『复有八精进句,至无有尽而得自在。 何谓八? 无者,修精进事,劝助咒愿,所修经典为现无处;彼者,行精进句,便能示现究竟法谊;不者,遵精进句,为除名色,为示现法,所说经法悉令蠲除;他者,奉于精进现寂然法;六者,志于精进讲说经法,超度一切诸所罣碍;无本者,念精进句,为现如来无本之法;因者,精进为现一切缘法罪福为尽;等者,精进三昧示现诸法分别所趣;是为上胜! 八精进句无尽辩才。』「佛告上胜:『复有八法为妙法句,觉了诸法为志平等。 何谓八? 空为印句,而无所倚而为现法;无想印句,无所建立而现经典;无愿印句,不依、不倚、不着、不求而为现法;本际印句、为本空句,而等御之为现经典;法界印句,等御诸法而为本现;无本印句,现入诸法;犹如印句,蠲除去、来、今所本现法;灭尽印句,究竟灭尽永除诸法之所本现;是为上胜! 八印句也,皆悉分别平等诸法而得成就。 是故于斯,上胜! 自在之句及所问句,精进句并诸印句,常当安祥顺行其句而精进学。』如是,族姓子! 于彼无垢称王分别所问,于此遣智至彼世界,及余菩萨五千亿百千姟菩萨,斯须之间如发意顷自还佛土。 虽还本土,无去、无来,其土人民不见如来为去、为来。 「于是,族姓子! 上胜仙士获无尽辩,意不疑妄亦无所失,得为诸天之所拥护,救护诸天、降伏众魔及外异道;行入郡国、县邑、州域大邦,为一切人讲说经法,分别演斯等集众德三昧。 具足千岁宣现此典,开化八万四千群萌之类住于声闻,发起八万四千众生志于缘觉,八万四千黎庶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劝助八万四千蒸民后悉当为转轮圣王,八万四千建立帝释梵天慈悲喜护,无央数人得生天上。 上胜仙士至于末后仙没之时,生于无垢称王如来、至真、正觉之土,在于普等无垢世界,与万四千天子俱。」佛言:「族姓子! 欲知尔时上胜仙士为异人乎? 勿造斯观。 所以者何? 则吾是也。 吾以至诚建立心愿,即致下方所在世界无垢称王如来至。 以是之故,族姓子! 当作是观,于乐法菩萨,如来未曾取灭度,正法之教亦无灭尽。 其好乐法为菩萨者,他方世界诸佛世尊则现目前。 乐法菩萨,若在岩处,若在树下独闲居者,若中间坐,即时得见受总持门,置于手掌若现裓上,若在头上若在顶上,近而不远。 乐法菩萨已为曾见过去诸佛,又诸天人发其辩才,亦复从受辩才之慧。 乐法菩萨于此经典无有穷尽,诸佛世尊及诸天人不夺其愿。 道所建立犹得自在,欲得住立百岁、千岁、一劫、过劫,亦得由己。 乐法菩萨除老、病、死兴发其心,其意所在坚强久固,御于大智辩才之慧。 乐法菩萨未曾发意犯于他人,以是之故,离垢威! 闻斯博闻所积行者,遵奉精进便当逮获于此名德,当复过是复倍无数。 若有菩萨欲得获致福藏德普,庆无终既禄无穷已,菩萨所厚功祚无量,不可称限无能尽极其边际者。 离垢威! 知其大海水尚可数渧,测知限量得其底泥。 菩萨所兴三事戒、闻、施惠,不可胜限得其边际;三千大千世界尚可称量知其铢两尽其边际,欲尽菩萨所兴三事,戒闻施道不可限量。 是为族姓子! 三事行品。 「三事之中博闻为尊、为胜、为长、为无畴匹。 譬如须弥山王;持戒、施惠,犹如芥子在须弥山侧,当观博闻则须弥山王也。 譬如飞鸟翱翔虚空,足影所翳,宁几如乎? 持戒、施惠犹如斯也。 譬如虚空弘普无际,博闻之德其若兹矣! 所以者何? 族姓子! 施有二益,离贫匮、得大富。 戒有二益,度恶趣、生昇天。 闻有二益,得圣慧、除邪疑。 其布施者,不离诸漏所受之阴。 其持戒者,所受诸阴亦与漏俱。 其博闻者,无有诸漏亦不受阴。 以是之故,离垢威! 斯谓菩萨博闻之应。」佛说施、戒、博闻之时,三万二千群生殖众德本,皆发无上正真道德,五百比丘漏尽意解得法眼净。 于是离垢威力士白佛言:「菩萨几法行,疾得不起法忍?」佛言:「族姓子! 菩萨有四法行,疾得不起法忍。 何谓四? 一、观身如影而得解脱;二、入于诸法如呼声响;晓了其心犹如幻化;察一切法皆归尽灭;是为四,菩萨疾得不起法忍。 复有四法。 何谓四? 普修弘慈加诸众生;设使学者起于人想劝使晓解,一切诸法令知尽无不造有事;普皆覩见诸佛之法,不以肉眼亦非天眼,亦非法眼无所依倚;分明晓了心之所入,亦无有心、亦不见心、亦无缘会;是为四。 复有四。 何谓四? 一切所有施而不悋;弃捐邪见;奉清净禁;寂除尘劳;是为四。 复有四。 何谓四? 遵忍辱力入于诸法;悉知尽索;而崇精进;好澹泊法;是为四。 复有四。 何谓四? 逮得禅定则无所倚;察于智慧亦不轻戏;摄权方便不着众生;皆具所行入无等伦;是为四。 复有四。 何谓四? 常行大慈导利众生;具足大悲不厌终始;行于大喜欣乐于法;行于大护除诸倚着;是为四。 复有四。 何谓四? 证明部分于三脱门;除诸三世过去、来、今;超度三界;观一切法本净无秽。」佛言:「离垢威! 是为四法行,菩萨大士疾得不起法忍。」佛说此时,离垢威菩萨逮得不起法忍,欢喜踊跃昇处虚空,去地四丈九尺。 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其大光明普照世界而雨天花,百千伎乐不鼓自鸣。 于时世尊,知离垢威菩萨所念,寻时欣笑,五色光从口出,照于十方无数佛国,还绕三匝从顶上入。 贤者阿难,即从坐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叉手白佛以偈赞曰:「得尊净智慧,其目清明好,诸根为寂定,澹泊度无极。 光明照七尺,金容神巍巍,何故现欣笑? 唯愿为分别。 知诸天人行,心意所归趣;三世之清净,覩之所像类。 其慧常通达,未曾有罣碍;何故现欣笑? 月姿哀为说。 过世天中天,将来之世尊,今现十方佛,智慧畅无量,修行悉清白,疗愈若干病,一切靡不了,愿为分别说。 其身普周遍,于此诸佛国;言音悉畅达,无数之刹土。 心向一切人,常垂弘大慈;最胜哀为说,敷演斯笑意。 所在究练法,寂然如月游,无喻如幻化,自然若如梦,所获致得利,常如雨泡起。 何故现欣笑? 无师子师子,解空无有想,超度愿脱门。 诸法为自然,了现究竟谊;寂默常调定,游步如虚空。 愿佛分别意,今笑何感疗? 孰为发妙心,志愿尊觉慧? 谁令力除魔,应坐树王下? 最胜今日谁,而为超拥护? 何故现欣笑? 大雄发遣说。 诸声闻之众,不能蹈斯地,一切之缘觉,莫敢逮此道;是诸佛境界,其德如大海。 何感而欣笑? 世胜哀说之。」佛告阿难:「尔为宁见离垢威,踊在虚空去地四丈九尺乎?」对曰:「已见。 天中天!」佛言:「离垢威力士菩萨,过三百不可计会劫,当逮得无上正真,为最正觉,号力严净王如来、正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在于东方世界名清净,劫名净叹。 力严净王如来清净世界,富乐炽盛,人民安隐,米穀平贱,快乐难及,诸天人播殖无数。 彼国人民被服、饮食、居止、舍宅,譬如第四兜率天上。 其佛说法无有奇特异种之说,唯但宣畅菩萨箧藏;其佛国土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皆纯菩萨逮得法忍,诸菩萨众甚多无极。 其佛寿命无有限量,其土无有八据之难,降伏众魔抑制怨敌,无有群邪诸外异道。 其佛世界地绀琉璃,紫磨黄金分错其间。」于是离垢威菩萨,从虚空下,稽首佛足归命世尊,从佛请求欲得出家。 尔时钩锁菩萨前白佛言:「唯! 天中天! 怪未曾有。 如今大圣讲说经典,其有诸天在于虚空,名德高妙皆诣如来;适见如来寻时欢喜,弃捐贡高自大之念,稽首世尊投身自归。 大圣乃能开化于此离垢威力士憍高自大,来诣佛所逮得大法,当为无量不可思议众生之类,演说经法令除慢恣。 唯然,世尊! 其离垢威菩萨大士,为从几佛、如来、至真、等正觉殖众德本,乃能疾逮如是神通?」世尊告曰:「钩锁! 欲知其离垢威力士菩萨,已曾得供养六十二亿诸佛大圣,殖众德本,建立无上正真之道,常复奉事无数诸佛,净修梵行。」钩锁又问:「唯然,世尊! 以何所殖无德之本而忘道意,心怀憍慢自大之性,来诣世尊欲有所试?」佛告钩锁:「有四事法,为菩萨行而忘道意。 何谓四? 心怀憍慢;不恭敬法;轻易善师;从后谤议;是为四。 复有四法。 何谓四? 而复习乐声闻之众,与同所归;志乐下度;诽谤菩萨;忘法师恩;是为四。 复有四。 何谓四? 其行谀谄;于法慢诞;二事自活;求于利养而着奉侍;是为四。 复有四。 何谓四? 不觉魔事;为罪所盖;缠绵蔽法;志性怯弱。 钩锁! 是为四法,菩萨忘失道意。 钩锁又听! 离垢威用何等故,为菩萨行而忘道意? 往古世时,此贤劫中初始有佛,号曰拘娄秦如来、至真、等正觉,兴出于世。 于彼世时,有善财大势贵姓极富梵志。 时有一子,魔所惑立自发贡高,不欲往诣于如来所长益法,与沙门梵志诸长者俱,斗诤骂詈多所诽谤,不肯受法,亦不见法,不得法师,亦不恭敬承顺其教。 当尔现世违失五法。 何谓五? 则离于佛不复相见不得闻法;不复建立菩萨之业不复谘问;所当行者而复忘失众德之本;无坚固意在于道心;摄取不善寻时则离于道行心。 尔时寻离此五法行。」佛言:「钩锁! 欲知是时所名善财大势贵姓梵志子乎? 岂是异人? 勿作斯观。 所以者何? 则今离垢威菩萨是也! 于彼世时心怀自大,寻则忘失所修道意,久复将护宿命德本诸通慧心;又有余福,不复诽谤于诸通慧,故为力士而有大势。 承佛圣旨不为众恶,闻佛音声便自发来,自以己力欲比如来。 又闻世尊说菩萨力,寻即弃捐贡高慢恣,往古所殖众善之本,则现目前便逮法忍,威神通慧无所想念。」尔时力士钩锁菩萨谓离垢威:「唯,族姓子! 兴发何法逮得法忍?」离垢威答曰:「发起一切凡夫之法。」又问:「云何而发?」答曰:「所发起者,至后究竟永无所有,亦非不异。 其所发起,常不复令有所依倚,亦无所证。」钩锁又问:「族姓子! 凡夫之法及与佛法,有何差别? 宁有若干乎?」即便答曰:「假号而名,因有若干,其谊无异。」又问:「唯,族姓子! 其凡夫法,以何解谊?」答曰:「无常亦无想念,无颠倒谊。」又问:「族姓子! 所谓谊者,何所归趣?」答曰:「钩锁! 其达谊者,亦不蠲除凡夫之法,亦不获于佛道法。」又问:「族姓子! 何谓法谊?」答曰:「无有二谊,为诸法谊。」又问:「不曰:『其正见者,有二因缘,从他闻、若思惟,厥行犹具。』」钩锁又问:「如来不说但归要谊之故,谊则成要,因此何缘要得谊乎,不取美辞?」答曰:「教不但取要谊,终不毁坏,为菩萨美辞乎? 则无有失,自损毁也。 假使有得美辞谊者,彼所逮者亦无所获。 其菩萨者,不归于要谊而说法谊,以聪哲故。 其不逮得、不用谊报,一切诸法犹得自在,为尊、为长、为无等伦。 所可分别,限时消灭究竟灭度,本末永寂则为相谊。 世尊所说,以故,钩锁! 其归命谊则不御法,亦无所念、亦无御者、不舍不御,其无所念则为坚要,其要坚者彼乃谓谊。」钩锁又问:「唯,族姓子! 岂有方计,其归要谊,彼则归要一切法乎?」答曰:「有,族姓子!」又问:「以何因缘?」答曰:「诸法无本,一切悉空、诸法澹泊,假使归要于空谊者,要澹泊谊亦复如斯,以是之故,族姓子! 其归要谊则为道归一切诸法。」答曰:「族姓子! 佛不言曰:『了一切诸法,悉归要御。』」答曰:「如斯! 以是之故,一切诸法推究本谊根原,所归要者其究竟谊,是等之门则第一谊。 如云何当求所如所也! 求如是行者,设无有法亦非法,亦无所起、亦无所灭。 诸贤圣道无有二道,亦无所作、亦非不作、亦非无造,如是则造菩萨之道。 道无所造亦不求谊,亦仪不错乱。」离垢威说是语时,五百比丘、八百天子,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离垢威菩萨谓钩锁曰:「族姓子! 如来所说但归要谊不取美辞。 计此谊者无有二行,究竟其谊亦无所生,是故如来说此谊耳! 但归要谊不取美辞。 其归要谊并及美辞,本净平等志性自然无所超越。 如来故曰:『但归要谊不取美辞。』「复次,族姓子! 如来所以说此言者,何以二事故兴于正见。 何等为二? 听察他音、缘省思惟。 其不博闻于法律者,顺以三昧在于终始堕于贡高,类斯之故。 世尊告曰:『听省法律乃为博闻多所劝助。』以听经法悉以奉行,净于所疗至贤圣道。」又问:「云何比丘思惟疗行?」答曰:「以法疗行亦无所行,是为思惟要事有疗行。 族姓子! 是为疗行之所谓者。 复次,族姓子! 假使菩萨疗行,不发音声不起吾我,有所讲说诸行处者,若说去者若说还者,一切皆亦无住、亦无所得,亦无过去、亦无当来、亦不现在修此诸事,是谓思惟要者而以疗行。 设见诸法一切自然悉归灭尽,设受诸法思观要净,假令察见一切诸法本净同像,亦覩要净。 设见一切诸法,诸法自然从本净起,亦观要净。 设使观见一切诸法本末不生,究竟无起究竟无灭,亦观要净。 设使观见一切诸法本净灭度,亦观要净,亦不寂然亦无所观,是谓为观。 是所观者,亦无所观亦无所见,假使无见无所观者,所见如是亦不见,则不名曰有所见也。」于是世尊赞离垢威菩萨曰:「善哉,善哉! 族姓子! 有所说者,当如仁说。 其思要净为菩萨者,法不虚妄。 其思要净为菩萨者,法无阴盖。 其思要净为菩萨者,无有此法亦无脱门。 其思要净为菩萨者,所行法者亦无所除、亦无所行、亦无去来,是则等观为正见也。 见一切法以平等故,亦不不等如有所见。」又问:「云何一切诸法而不等,如有所见、如无所见?」「又,族姓子! 此诸法者,亦无欣见、亦无不见,本末平等亦无所生,此之谓也! 亦无所生、亦无所有,不越所见、不入寂然,此谓平等。 亦不不有、亦无所有,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是谓平等。 是所言者亦无所说,行无所生,亦无有见、亦无越度,平等寂然,斯谓等观,以能入于平等故也。」又复重问:「何故名曰平等入寂然乎?」答曰:「等于吾我、亦等非我,一切诸法亦无形像亦无毁呰,是谓平等入于寂然。」于是钩锁菩萨白佛言:「唯然,世尊! 至未曾有正入寂然,所由相者本净灭度,菩萨皆知如是诸法。 若复闻者乃能信解,有所游居亦不中半而取灭度。」佛告钩锁:「以故菩萨善权方便而以为乐,以权方便修具足行,发一切心归于游处四法。 何等四? 行大慈;无极哀;为诸通慧;不断佛教;是为四。 假使能奉宣修此法,则入寂然所趣之相,一切本净悉为灭度,以至寂寞诸法之行,这闻此已则便信乐,所可游居亦不中半而取灭度。 是故分别诸法之原,彼则寂寞亦无澹泊、亦不堕落。 所以者何? 不欲弃舍一切众生。」离垢威菩萨白佛言:「何所菩萨纯淑,如佛所言不堕寂灭?」世尊告曰:「族姓子! 假使菩萨无有诸见亦无想念,是为纯淑。 于诸声闻一切众生,不修平等离佛法教,亦不劝乐大乘之行;疑诸通慧离于无愿,亦不灭度入于寂灭,则于其中证菩萨心,志在声闻、缘觉而入灭度。 又族姓子! 菩萨若能入于寂然相者,皆能分别一切诸法,有所兴发悉为一切。 顺佛法众,遵修大乘,为诸通慧之所兴居,愍伤一切群萌之类,普见一切与志愿俱,未曾断绝他人所侥。 以是之故,族姓子! 当作斯观,计于菩萨而皆纯淑游于寂然。」离垢威白佛言:「未曾有。 世尊! 菩萨所行而有差特,悉非声闻、缘觉之地所能及也。」于是钩锁菩萨白佛言:「今此溥首童真者,在是会中静然而坐,亦不讲说于此三昧。」世尊寻见文殊师利心之所念,以心请观溥首童真。 溥首童真谓钩锁菩萨:「菩萨所行,不以功德遵修佛道,不以利养、不以生天,不以财业、不以名闻,嗟叹德称宣畅其绩;不以衣食、床卧、病瘦、医药,生活之业,不以国王大臣赏赐故。」钩锁又问溥首菩萨:「以何等故行菩萨道?」溥首答曰:「为众生故,如愍伤之,故以法之谊开化群黎;志大乘故,除于虚妄诸勤劳患;生寂然故已忍劳苦,欲安众生令得所愿;无所狐疑无悕望故,则无所着亦无所倚,亦无所受、亦不专处,亦不究竟无有善哉! 亦不吾我无有斯念,亦不退转、亦不还反,设使诸法无所动转,亦不肃震无有将往,无所危害无有欢喜,亦不愁慼己独勇勐,无能胜者、无能伏者,莫能踰者、亦不憔悴。 无所畏难、不恐不惧,不卒不暴、无有自大,亦无心意常处寂寞,常住无念同谊一乘,一教同像常作等行,悉欲救度众生之故。」溥首言:「族姓子! 菩萨所行如斯比类,是故造行。」钩锁又问溥首:「何所施造为菩萨行?」溥首答曰:「设族姓子! 其为菩萨不行于尽,亦无所起亦无不起,究竟诸尽尽所当尽,不念诸本末无起亦无所生,亦无聪明造行,如是为菩萨行,乃应道行。 复次,钩锁! 菩萨大士,不行尽过去意,于当来意无所起行,于现在意而无所住,亦无所行,心亦不着去、来、今也。 遵修如是为菩萨行,乃应道行。 复次,钩锁! 布施道心众生如来则无有二,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道及众生至于如来则无有二。 假使菩萨常遵此六度无极有所行者,所行之相不忧终始,遵修如此为菩萨行,乃应道行。 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中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下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复次,钩锁! 菩萨所遵不行色空,色者自空,亦不空痛痒、思想、生死、识行,识自然空;亦不教人行色为空,色者则空。 本末尽无则曰自然,痛痒、思想、生死、识则亦为空。 若欲尽者本末尽空,故曰识空亦曰自然。 若已尽者,一切诸法亦当复尽,若诸法尽,色亦当尽,痛痒、思想、生死、识,识以便尽。 假使一切诸色尽者,一切诸法亦当复尽;设使诸法尽者,识亦当尽;假使菩萨遵修如是为菩萨行,则应道行。 复次,钩锁菩萨! 菩萨所行,亦不断除凡夫法行,至于佛法亦不殷勤度生死行也;亦不具足于灭度事,亦不覩见不善法兴,亦不观察于诸善法之所由来,不以惠故;亦不见识,不用识故而见于慧;亦不破坏诸法界行,有所信喜至于解脱也。 假使菩萨遵修如是为菩萨行,则应道行。 「复次,族姓子! 菩萨大士若造行者,法界无量、人界无限,而悉信解法界无限,慧界、人界悉尽,所行法界、人界则无有二。 不以法界而有所损亦无有尽,想亦如是,人界亦然,人界有相、法界无相,及与人界如此相者,则无有相。 其无有相,覩一切法悉无有相。 不尽人界行无所畏,益从无要思想而兴起发也。 颠倒之事诳诈化惑,相处其中,其所行者不除欲尽、不慕所生,亦不名闻、亦不计常,亦无所坏,亦不灭除我、人、寿命。 假使菩萨遵修如是为菩萨行,则应道行。」说是菩萨所行者品时,百千天子逮得法忍。 尔时离垢威菩萨,即寻启受举大音声而叹颂言:「使一切人群萌之类,所愿皆得普获利谊,如佛世尊悉令信乐此三昧定。」尔时魔王波旬谓溥首童真曰:「我为堪任叹菩萨道如菩萨行乎?」溥首答曰:「可行也。」时魔言曰:「一切人行则菩萨行;诸声闻、缘觉行则菩萨行;下一切居家所习荫担之行则菩萨行;一切魔行则菩萨行。 所以者何? 菩萨皆当同处其中,一切悉学是菩萨学。」钩锁菩萨往诣魔所而谓之曰:「云何菩萨而悉普学?」魔答曰:「八万四千种众生之行:二万一千则属贪欲行,二万一千属瞋怒行,二万一千属愚痴行,二万一千属等分行,是等之类皆悉遍入菩萨之行。 是故,钩锁! 行贪欲行而离于欲,行瞋怒行而离于怒,行愚痴行而离于痴,行等分行而离等分,适无所着。 又族姓子! 若有菩萨普遵一切众生之行,则能遍察群萌之行,开化一切黎庶之类。 若有菩萨所修如是为菩萨行,则应道行。」又问魔曰:「何谓一切魔行为菩萨行?」答曰:「菩萨皆当入诸魔心之所行故也。 不以起为起,不随魔事之所教也,觉了魔行化众生行,观其所行不修彼行。 独于魔众而示现不行魔行。 又当修学魔之治化,虽在魔中而无魔事。」又问魔曰:「何谓一切声闻、缘觉行为菩萨行?」答曰:「族姓子! 假使菩萨为诸声闻、缘觉,讲说经法具足所愿,在于彼行遵崇长益精进之行,当求斯惠,不用彼乘而取灭度也。 复次,族姓子! 一切诸行皆自然行,为泊澹行。 菩萨所当信乐行者,其行已过一切所行、如审谛行,一切诸行无所住,一切诸行悉无为行,亦无合会,无所起行、无所住行,菩萨当崇如是之行。」魔王又问溥首:「仁可垂恩,重复说此诸所行乎?」溥首答曰:「辩才堪任皆度一切,所有境界为菩萨行。 所以者何? 其彼行者,不与眼界而俱合也,不与色界而合会也,不与耳、声、鼻、香、舌、味、身、更意、法、意界,而俱合也。 以是故,魔当作斯观,假使能度诸境界者,号曰正士。 复次,天子! 菩萨设能如是行者,不为欺惑诸佛世尊。 如是行为菩萨行,则应道行。」又问:「何谓,溥首! 菩萨所行,而不欺惑诸佛世尊及一切法?」溥首菩萨答曰:「如来所说诚谛,解诸法空一切悉无,逮最正觉。 假使菩萨依倚见身及诸佛法,并见泥洹,则为欺惑诸如来也。 天子! 欲知如来行者,于一切法而无想着,乃逮正觉。 假使菩萨于一切法,有所想求与想游居,则为欺惑于如来也。 天子! 如来审实诚谛,无所从出,亦无所生、亦无所起,亦无所有、亦无所倚,亦无有相、来无所来、亦无所住,本性清净、本性明达、本净灭度,犹如虚空无有形貌。 解一切法亦悉如是,乃逮正觉。 假使菩萨在于诸法,有往如来有入有出,若所起忽然现者,出于所有,依因于相,若有往返、若有所立,无有清净,若有尘劳终始周旋,获色所有而为放逸,有所思念,即为欺惑如来。 假使,天子! 若有菩萨等御解空了一切法,皆于诸见而无思想;等御所行解一切法,悉除诸想;等御无愿分别诸法,度于三界;等御如空解一切法,不着本净。 遵修如是为菩萨者,不为欺惑诸佛世尊。」于时大圣赞溥首曰:「善哉,善哉! 童真! 如是行者为菩萨行。 若有菩萨所行如是,疾得受决。」佛言:「溥首! 吾忆往古锭光佛时,己身劝助行清白法,所行无行亦不寂灭,得受决也。 所以者何? 处一切行名曰所现光,这覩斯已何为想行? 时有色莫若而志利义,适从锭光如来大圣受决则了本净,即时普解一切诸法悉无所起,然后锭光如来所见受决。 仁于来世当得作佛,号曰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于彼世时寻逮得不起法忍。 以是之故,溥首! 若有菩萨欲疾逮得不起法忍,当修此行救诸退转,心无所着,不以利业精进行法,无所脱度无所度,无所度乃得解脱。」溥首又问佛言:「唯然,世尊! 得法忍时为何所逮?」世尊告曰:「不得于色乃逮法忍,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得乃逮法忍。 不得阴种诸入乃逮法忍,不得计常、空、净、安隐及与我身乃逮法忍,又复永覩不得一切诸法乃逮法忍。」佛言:「溥首! 诸法悉尽故曰为无所得。 溥首! 法忍无逮亦无所得,随习俗行故名曰得。 非凡夫法、亦非学法、非不学法、非缘觉法、非菩萨法,亦非佛法有所行也。 于一切法都无所行,故名曰尽逮得法忍。 一切诸法亦不可得,是故曰尽逮得法忍。 假使法忍空无所有,于一切想诸所行者而无所畏,故曰尽索逮得法忍。 彼无有眼、亦无眼识,无有耳、亦无耳识,无有鼻、亦无鼻识,无有舌、亦无舌识,无有身、亦无身识,无有意、亦无意识,诸畏无尽则曰法忍。 无为界则谓法忍,无有意界乃谓法忍,皆悉尽索乃得法忍。」说是法忍诸法尽索时,五百菩萨得不起法忍,同音举声白佛言:「唯然,世尊! 我等当具等集众德三昧,亦当普备于一切法逮无所起。 是深妙法,诸菩萨学所当承顺,若有闻者当欢喜信受持、读诵、如法奉行。」于是钩锁菩萨谓溥首曰:「有所言曰:『所作已办,众事成就。』菩萨当以几法,所作众事究竟成办?」溥首答曰:「族姓子! 若有菩萨知一切法而无所作,如是菩萨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一切诸法悉无所有亦无所行,晓了诸法能如斯者,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亦不有智亦无有二,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亦不离作亦非不作亦无不作,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有所者有宣扬,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若得恩者报所得恩,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遭无反复加以反复,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当供养者为之谦卑自屈施礼,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知反复者若离反复者,若能办事离不办事,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若轻易者而见忽损,稽首为礼,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有所作者不得所作法之所行,有所遭覩不得所过,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若布施者劝使入道,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亦不得施亦不得道,亦不得我亦不得人亦不得他,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不护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无所护劝使趣道,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若有施与、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劝使入道,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非智、非愚、无我、无他、亦无所得,所作已办究竟成就。 身行、口言、意念奉行众善,分别此事,若身、口、意所行众善,亦无所得亦无所着,是则名曰所作已办究竟成就。」尔时常坚精进菩萨谓溥首曰:「我为应往说菩萨所作已办究竟成就乎?」溥首答曰:「堪任!」族姓子白溥首曰:「若劝一人令闻道音,所作已办。 菩萨箧藏应时自恣,若令得佛音法音圣众之音,则当察之,所作已办。 若化一人使受戒禁,使归命佛及法圣众,志在三宝,所作已办。 具足菩萨箧藏供养,若所游居、若有施者、若有受者,劝助志道此二事者,则是菩萨清净众祐。 若有施者及有受者,已斯法行而劝化之,此二事者,悉是菩萨清净众祐。 假使菩萨思惟念佛,若复思念经法、圣众、菩萨、众生,所作已办。 菩萨箧藏而受供养,假使菩萨修行慈心、悲喜护心,若值一人下劣贫匮盗贼屠魁,骂詈冲口而能忍之,不以瞋怒续行慈心,欢悦之意以待其人,欲益利谊益加精进,所作已办。 若获百利、若千利、若百千利、亿百千利,若以珍宝满阎浮提,得斯利者,未曾以宝而发两舌,又复谘启问他人慧,宁失身命不从其后而说恶也。 不忘于法不承非法,观此菩萨所作已具,究竟成就。 「复次,溥首! 假使菩萨七日断供而不得食,若复有人受饮食者,其人则近诸通慧心不为虚妄。 又欲度脱一切众生,欲念救济群萌之类,观此菩萨所作究竟。 假使天下普遍满水周匝其地,当越度此行求听法;若遍满火,亦当越度行求闻法,亦不惜身亦不贪命亦不爱寿,而造斯观,阴种诸入易易得耳,诸佛世尊难得值遇,经法难闻,恭恪于法亦复难遭,若入此数观,斯菩萨究竟成就。 复次,菩萨若闻四句之颂欢喜踊跃,不愿享祚为转轮圣王,宁以四句颂令人得闻熙怡豫悦,不乐帝释位。 宁立众施诱化狗犬、禽兽、龙神,不生梵天。 欣乐诸通慧心,不贪三千世界之七宝。 喜踊愿志殖一德本,不侥一切众生供养之利。 菩萨所行修如斯者,当观菩萨成就究竟。」常坚精进菩萨复谓溥首:「有菩萨常坚精进常求博闻,心当念此,假使有人段段节节解其身者,当发欢喜以自劝勉,是皆俗法之所致也。 专志修行念于佛道,宁失躯命终不犯戒、不舍大乘,不为愚心、不兴邪力,致忍辱力口言不麁悉能堪任,终不懈怠修精勤行。 严净佛土而救众生不为非法,普求一切诸度无极,不求伴党不望众生,坚住智慧不断佛教,志性强勐一切所作无不成办。 其意仁和,弃捐媮[焰-火+女]无所贪慕,不惜身命晓练便宜,不久立者令得自归奉戒清净,先人问讯语言柔软辞不绮饰,譬若如地离于所求。 无所求、无所结倚、性行纯善,所答安隐所说常快,敬受善谏,弃除贡高常逊卑意,所言至诚无有忿讼,所说如实无有谗谀,言行相应遵尚等心,愍于众生常有慈心,向诸群萌志于大哀。 为黎庶故无有瑕疵,建立一切众德之本而怀欣豫,一切所有施而不惜,当以行护救济所欲,及得财业当行安隐,放舍一切诸所贪爱,无有我所不倚所有,终不自大蠲除三垢。 志求解脱离于想念,所思所着不堕诸见,无六十二当行博闻,具足七财心常强勇,所闻晓解未曾有厌,当学智慧有所建立,住于勇勐降伏尘劳。 离于欲垢疗治一切众生之病,常为众祐未曾舍离,诸通慧心成就福田,令诸众生悉得蒙恩。 行如莲花于诸世俗而无所着,犹如船师度诸群生四病之患。 志如王路不得轻慢贵贱中间之人,当如泉源、川流、江河,所说经典而不可尽,行如大海所闻智慧苞无崖底,无量之德之所积聚,性如须弥起现于世峻极而高,常乐精进志性慷恺,心不怯劣心如门梱,志愿坚固意如鹤毛。 调和其性当行尊心,济导众生修于自在,劝助其意志存奇雅。 微妙解脱行如天帝,怀来众生遵如梵天,分别权宜清净之行,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常当行慈究竟灭度,行如终没若有触犯,作与不作悉能忍辱。 心如严父所受至重,志如伴党作诸德本而无所着,意无所倚。 于诸境界,行无危害而修慈仁,所在吉祥于所生也。 为布施士谓法施也,断除一切诸不善法,奉行一切众善之法,遵无放逸除于自恣憍慢之事。 学戒精进所行坚强,为无放逸修菩萨行,乃能致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于时世尊赞常坚精进菩萨曰:「善哉,善哉! 族姓子! 说菩萨行快乃如是建立众德。 若有菩萨设欲逮得等集众德三昧,普当分别一切功德,离诸罪衅。」尔时钩锁菩萨前白佛言:「若有菩萨逮得于是等集众德三昧,功德瑞应比类若何?」佛告钩锁:「令此等集众德三昧,菩萨大士获此定者,则能远离恶趣之地,无有八据厄难之处,除断穷窭供饍丰沃自然为乐,诸根具足便能成就三十二大士之相。 法无穷尽逮得辩才,获于总持常不失意,于一切福德自在。 成转轮王,无所倚碍,为诸群黎之所奉事。 为天帝释所见谘嗟,梵天稽首而为作礼。 逮获神通靡不明达,得其本愿自在所生。 行权方便进退智慧,不随禅教遵修智慧。 离一切见极尊特贵,声闻、缘觉所不能及。 离诸恐畏声闻、缘觉智慧分别,诸根晓了众生本末娱乐诸见。 志于一心脱门之事,住无处所常顺所施。 建立于戒护三清净,分别忍辱竟无有形离谄伪想。 讲说精进志无懈惓,解说禅定常度寂然。 敷演智慧目常覩见而悉分别,目无所着而常弃捐,除于六径未曾违远。 常见诸佛好乐听法,奉事圣众殷勤修行,不离于空、无想、无愿。 所闻经典歌颂一切诸佛功德,悉受佛诲即以谘受,善为众生分别说之。 在兜率天未曾舍离不退转法,若欲游行一切佛土,无有罣碍普见诸佛。 降伏魔怨无有四魔,见深法忍处不退转法。 逮明神通,在于道业,法靡不博。 怀来寂然,清白覩见,所行具足佛法,现不退转。 行之所趣,除一切着,所可罣碍见吾我色,犹如幻现,观察悉见,一切身复无能胜者,谓诸异道受护正法,诸佛尊典不惜身命。 其行殷勤持御正谊,现佛境界常无永绝,虽已泥洹而不灭度。 得无所畏,游在众会而无恐难。 聪明睿达,随其所作而善蠲除,去于一切贡高自大。 修大庄严,以幻三昧有所感动,若放光明而悉覆蔽日月星明火电。 得坚强力,身如钩锁、行如金刚,皆度一切诸恶所乏。 普道场净游无量佛土普闻其声,佛所建立身口意净降伏魔兵。 神足变化度于无极,震动一切诸佛国土。 得聪明慧,分别法谊之所归趣。 辩才具足慧无罣碍,为诸众生遵行精进,兴显佛事而无放逸,于诸通慧现佛境界。 如是,钩锁! 若有菩萨逮得于斯等集众德三昧,是诸菩萨瑞应因缘仪像众德名闻之事,巍巍如是。」钩锁白佛:「皆令一切众生之类,俱共逮此等集众德三昧。 所以者何? 唯然,世尊! 若有逮得于此定者,众德名闻堂堂乃尔,声闻、缘觉所不能及。 假使有人闻此三昧而不信者,则当知为魔所娆固。」佛言:「如是,如是! 钩锁! 诚如所云。 假使有人信是三昧,名德之勳不可思议,为佛所护。」于是钩锁又问溥首曰:「若有菩萨意欲逮得等集众德三昧,当行何法?」溥首答曰:「若有菩萨意欲逮得等集众德三昧,未曾毁坏凡夫之法当修斯行,所造行者于佛道法亦无所得。 若欲行者当作此行,无法无见亦无所忧。 「复次,钩锁! 若有菩萨欲得斯定,誓叹终始,不为生死之所沾污,得于无为,不于声闻、缘觉之乘而取灭度也。 复次,钩锁! 菩萨欲得斯定意者,具足众德,当学所学之禁戒也,亦不想念有漏之福、无漏之德、无罪不罪,不有、不无、不着、不舍、不去、不来、世不度世,未曾怀念如此诸想。 等御法界信乐众德,有福、无福、有常、无常、有念、无念,不入终始所着之相。 为一切人游入众德,不为一人处游福祐。 以一人德普入众生之所,有福若漏、无漏,不复分别不以此教。 一切佛德则一佛德,当作斯念。 所可教化,说诸佛法无有差特,当信知此。 其所学福、无所学福、若缘觉福、若菩萨福、若如来福,此则无常亦无形貌色像也,当喜信乐一切诸德福之所凑。 譬如,钩锁! 诸有形色皆有四大,亦复如是;诸菩萨法,皆度众生至于脱门奉行等福,当所为者所兴盛者无常尽法。 「复次,钩锁! 若有菩萨欲得此定意,于四无量不怀恐惧。 何等四? 人界无量;佛土无限;佛慧无边;众生之行无有邸。 是为四。 复次,钩锁! 若有菩萨欲得此定,常当劝助四不可思议。 何等四? 罪福报应不可思议;众生之行不可思议,而所趣路无有差特;诸菩萨慧不可思议,神足力势脱门;诸菩萨之所归趣不可思议,所生清净。 是为四。 是故,钩锁! 若有菩萨于此三昧见无尽,当行四法。 何等四? 于斯建立菩萨之福住不可尽;具足众行亦不可尽;无碍辩才亦不可尽;智慧所达亦不可尽。 是为四。 复有四事。 何等四? 勤精于法积众德本而无厌极;当念勤行入闻无厌而说经典;当念勤行劝助无边众善之德;观诸佛土所见庄严,以入己土而成清净。 是为四。」钩锁菩萨谓溥首:「譬如琉璃、明月、珠宝所着器中,若在金器、银器、水精器、车璩器,则以琉璃、明月、珠宝器威德之故,不失自然。 如是,溥首! 若有菩萨住是三昧,若在居家、若复出家住在沙门,计于法界自然之行无二脱门。 又,溥首! 菩萨何行有所遵修不失三昧,有所逮得德慧无尽?」溥首答曰:「钩锁! 欲知菩萨当行四事。 何谓四? 不惜身寿命不求一切供养之利;行空、无想、无愿不志声闻、缘觉之乘;欲得佛慧思惟其行,于诸通慧放舍所思所想可应不应;一切众生等入行度,我、人、寿命亦不可得。 是为四。」钩锁又问溥首:「此三昧者然后归趣何所? 菩萨若取经卷着在身怀若兴忍辱,设使居家、若出家学因缘学行乎?」溥首答钩锁曰:「后若有得此三昧者,假使有人逮闻其名,则非居家、出家因缘。 所以者何? 是故,钩锁! 若有菩萨住三昧,则离二想,所在游行,其寿智慧不可尽极无所忘失。 开化众生不以为厌,不自示现菩萨形类。 又在所奏一切无边亦无因缘。 譬如,钩锁! 日月所游一切无边,菩萨如是观无倚行。 若在家地随家依倚,亦不出家为出家行,亦复不着出家之德,于斯二事亦无所慕。 所以者何? 菩萨所出悉无所着。 譬如,钩锁! 无所得者乃成正觉,于此菩萨有四事行。 何等四? 为尊、为上而为最胜;弃除一切诸所见事;及入一切诸佛之法。 是为四。」钩锁又问溥首:「云何菩萨处于游居?」溥首答曰:「菩萨有四事行。 何等四? 慈、悲、喜、护。 是为四。 其有奉行是四梵行,吾乃谓斯为游居。 复有四。 何等四? 若复游处聚落舍室则为游居;假使复在于闲居行;若在棚阁重屋作行;则亦处于游居。 是为四。」溥首复谓钩锁曰:「其不奉修此四梵行,而自念言我处游居,其人则为欺诸天人。 所以者何? 诸佛世尊说四梵行乃谓游居,其四梵行则处其顶,是清净行而处游居,在于国土受分卫食威神在顶。 是故,钩锁! 其有不见四梵行者,则为远离四等心行。 若复有修梵净行,皆悉因从四梵行起得贤圣慧,不为世间自见身也,贡高自大不除人想。」钩锁又问溥首:「云何菩萨奉慈心行? 何谓悲? 何谓喜? 何谓护?」溥首答曰:「则以幻事救护一切众生之类,则为行慈;而以幻事度脱众生,则为行悲;若以幻事安隐群萌,则为行喜;说以幻事令诸黎庶逮得灭度,则为行护。 复次,钩锁! 信解众生界空,则为行慈;信解法界众生之界无作非不作,则为行悲;信解了知诸群萌界无着无脱,则为行喜;信解了知黎庶之界来无所来,则为行护。 复次,钩锁! 一切众生无有吾我亦不恐怖,则为行慈;一切众生悉为澹泊亦不畏懅,则为行悲;一切诸法法界平等亦不怀惧,则为行喜;信解分别一切佛土无尽之国,则为行护。 复次,钩锁! 无危害相则谓为慈;无等伦相则谓为悲;无有二相则谓为喜;无有名无所着相则谓为护。 复次,钩锁! 无所住慈不为大慈;无所住悲不为大悲;彼何谓不为大慈? 犹如声闻发是念言:『令诸众生皆获安隐。』是声闻慈不为大慈。 何谓大慈? 假使等心于群萌类,而皆度脱众恼之患,是为大慈。 彼何谓悲不为大悲? 黎庶之类生在五趣,愍伤哀之,于生死中而欲拔济,是谓为悲不为大悲。 何谓大悲? 见于五趣生死蒸庶,所生之处而行愍哀,自舍身安救护五趣,便能济拔众生之界,寻时建立于平等道,是谓大悲。 是故钩锁! 当作斯观,声闻有慈不为大慈,亦复有悲不为大悲。 是故钩锁! 若有菩萨当具足行大慈大悲。」溥首说是语时,八千天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俱共叹言:「唯然,世尊! 我等亦当奉修此行,如今向者溥首所说。」百千天人逮得是三昧,八千菩萨得不起法忍。 于是钩锁菩萨白佛言:「如来愿说百福之相,作何功德而佛世尊成斯相乎?」时佛告曰:「譬如,钩锁! 江河沙等诸佛世界悉共合集,满中众生功德具足,为转轮王一身之德,是诸众生所有功德皆如转轮圣王,悉共同合,为天帝释一身之福。 复有别异江河沙等诸佛世界,一切众生使其福德具足成就如天帝释,悉复合集此众生福如帝释福,尔乃及于一梵天福。 复有别异江河沙等诸佛世界众生之类,其福各各譬如梵天悉备具足,是诸众生其福各各等如梵天,合集此福以为成一声闻之福。 复有别异江河沙等诸佛世界,众生之类,各各功德如声闻者,悉合此福令具足备,尔乃合为一缘觉福。 复有别异江河沙等诸佛世界一切众生,其福如缘觉者悉备具足,尔乃合为一菩萨福;菩萨之福则过于彼不可称限。 假使逮得等集众德三昧定者,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悉令逮得等集众德三昧定者,合集于此众生三昧之德,以为一无罣碍祠无瑕之慧无想着慧。 是故,钩锁! 如是比慧所可祠祀,皆悉合集而为法祠,撰合斯福乃为如来一大人相。 如是比类三十二相,各各若兹,乃成如来具足身相,一切众生不能思议,是故名曰不可思议如来之身百福之相。」佛说此百福功德大人相时,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其大光明普照世界而雨天花,百千伎乐不鼓自鸣。 诸天世人,怪未曾有踊跃欣喜,各各叉手为佛作礼,举声而叹俱白佛言:「若族姓女其发无上正真道意,为得善利无极之庆,乃当逮得如是之比百福之相悉具足备,则为超过释梵四王、一切声闻及诸缘觉。 唯然,世尊! 其有闻此等集众德三昧,快哉! 快哉! 为得菩萨利。 若得闻名其德难及,何况其人闻信乐奉行。 假使有人持是三昧所游之处,则为拥护其土众生,令此经典所游之处,计其土地佛所建立。 假使世尊江河沙等诸佛世界,满其中火当入中过,求闻是法闻是经者,则归大安。」世尊告曰:「如是,如是! 天子! 诚如所云。 假使有人闻是三昧,而不信乐不能闻受,为魔所固。 其有菩萨不得逮闻是三昧者,亦不受持讽诵说者,吾不名之为闻多智。」天子白佛:「唯佛世尊,如来圣旨建立此法,令于后世遍得宣布。」尔时世尊放眉间相及髻相光,其光普照无量无边诸佛世界,寻其光明自然出声,而叹颂曰:「如来已为建立斯法。」尔时世尊告贤者阿难:「今吾不久当般泥洹,余有三月。」佛语阿难:「已为劝助,吾嘱累汝于此经典,汝当受持,为诸众会广分别说。 若有人及菩萨学持三昧,则为其人,佛不灭度、法不灭尽。 所以者何? 其有阿难受行其法,则为见佛。 若为众会讲论说者,此为护法。」时贤者阿难,泪出而白佛言:「唯然,世尊! 愿住一劫复过一劫,多所愍伤、多所哀念、多所安隐天上世间。」世尊告曰:「阿难! 且止莫忧勿愁,向者吾不说乎,具足是法者佛则永存,亦复不离诸佛世尊。 所以者何? 不当以色观如来也,亦非相好,若覩此法则为见佛。」佛说如是。 钩锁菩萨、溥首菩萨、离垢威菩萨,及诸菩萨;贤者阿难,及大声闻;一切众会,诸天、龙、神、乾沓惒、世人、阿须伦;莫不欢喜,稽首作礼。 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7: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