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住断结经卷第八 内容: 十住断结经卷第八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等慈品第二十二尔时最胜菩萨前白佛言:「云何菩萨入等慈三昧,遍观三千大千世界,人阴神阴诸龙鬼界,一身二身至百千身? 云何菩萨以神足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如人游虚亦无罣碍?」尔时世尊告最胜曰:「快哉斯问甚奇甚特,吾今与汝敷演其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一切诸法虚寂无本,成道众智寻亦无迹。 菩萨入定正受三昧,遍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众生有形之类,观五阴身生者灭者,为所从生为所从灭? 复入空界地水火风,一一分别了无所有,法起则起法灭则灭。 最胜当知! 昔我久远修菩萨道,禅定一意执心不乱,入不动三昧观虚空众生,无限无量不可称记,随其形类而教化之。 其中众生有淫怒痴无淫怒痴,有爱欲意无爱欲意,有瞋恚心无瞋恚心,菩萨权慧随类而入,形与彼俱称适一切,心入定意终无乱错,弹指之顷入于百千诸佛刹土,或以法性慧观教化,或以空法苦空非常导以正法,菩萨所化亦无边崖,以十善之行而教授之。 云何为十? 先净国土不计其功,敷演其慧明知无碍,坐道树下心无怯弱,降伏魔怨令知邪趣,游处境界度人无量,心如地界忍而不动,分别根门难易之相,纯熟之行靡不斟酌,一一分别阴持入行、色痛想行识,观内六情去外六尘,若眼见色不兴眼识,外色内识悉了虚无,色为是谁眼识所在? 若耳闻声不兴耳识,外声内识悉了虚无,声为是谁耳识所在? 若鼻嗅香不兴鼻识,外香内识悉了虚无,香为是谁鼻识所在? 若舌知味不兴舌识,外味内识悉了虚无,味为是谁舌识所在? 若身知细滑不兴识想,外更内识悉了虚无,细滑为谁身识所在? 最胜当知! 菩萨入定一一分别随类教化,或以言教或以神足或以权慧,随类而入无所罣碍。 「是时菩萨复以十法训化众生。 云何为十? 一者慧根具足定意不乱,二者觉意牢固演慧无碍,三者敷畅道品具足义趣,四者解相玄寂众好不阙,五者解道非道了知虚无,六者意崇法轮诲而不惓,七者行菩萨道不见己身,八者虽度众生不见有度,九者解内外空一而无二,十者分别身体不见有化。 是谓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便能周旋诸佛刹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亦未曾离诸佛世尊。 「菩萨当念修诸总持门。 云何为总持? 诸法印可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于一切法去诸妄想。 复有普光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等慈一切不怀颠倒。 复有慧明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不净国土令得清净。 复有照曜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于诸乱意悉无尘翳。 复有义辩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习观众行入定不动。 复有法辩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分别句义不失次叙。 复有响辩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观察音响随类而度。 复有应辩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应适一切具足众行。 复有意止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尘劳结缚永息不起。 复有意断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微察诸法亦无犹豫。 复有神足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住寿在世经百千劫。 复有根本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分别根门兴衰不变。 复有力势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修金刚体无能沮坏。 复有觉意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敷演诸法开悟一切。 复有道品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观了三世因缘法本。 复有定意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于诸乱想怀来道故。 复有权慧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应适无方亦无觉者。 复有布施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解知三事悉无所有。 复有持戒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不见修戒及以毁者。 复有忍辱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不见恚忍及以乱想。 复有精进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不见进业及以懈怠。 复有正受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万响雷震衣毛不竪。 复有慧空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包识万智畅演无碍。 复有无碍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于诸通慧无所罣碍。 复有旷远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虽百千身还合为一。 复有教授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训以正法言不烦重。 复有不思议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非是罗汉辟支所及。 复有道树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庄严刹土不离诸佛。 复有降魔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执意牢固心不倾斜。 复有容相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一一诸相致百千福。 复有众好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不见相好璎珞随身。 复有光曜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于百千光见化无量。 复有度人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虽度众生亦无度者。 复有广慧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意如虚空无有偏狭。 复有道意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不想泥洹亦不着有。 复有灭度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不见有灭及以生者。 复有清净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尘埃以净无尽不尽。 复有无苦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解苦无苦名曰苦谛。 复有生习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习本意缘悉了虚无。 复有灭尽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灭习尘劳更亦不造。 复有圣道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安处无为永寂泥洹。 复有止观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观了妙法兴衰所趣。 复有空藏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于深法要无所罣碍。 复有法观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观了诸法悉知无主。 复有净声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口言柔软如梵天音。 复有称可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为人所说可其心意。 复有等意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温润流利言不滞碍。 复有游处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所可教戒无所伤损。 复有威曜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在于大众亦无怯弱。 复有奋迅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为师子吼飞落走伏。 复有戒律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降伏一切难悟众生。 复有趣道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解知泥洹无起灭想。 复有法性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诸谀谄人令见真道。 复有息意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不兴憍慠生人自大。 复有通达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闻彼圣慧不失法教。 复有兴敬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即弃贡高承事诸佛。 复有空界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渐入本净寂然法界。 复有无碍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以达仪轨解诸法本。 复有无量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古昔所说亦无穷尽。 复有强记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分别文字知法趣向。 复有究竟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解人本性法界亦净。 复有难灭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晓众生净内外虚寂。 复有无际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解知本无本无亦无。 复有璎珞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所说经法无所罣碍。 复有妙要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于尽无尽亦不见尽。 复有分别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非是二乘之所筹量。 复有如来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觉寤众生趣寂寞道。 复有十地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恒说无住亦不见住。 复有阴种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分别身本不兴染着。 复有寂寞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譬如呼声亦无音响。 复有识性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悉能思惟不着文字。 复有了本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无言无说亦无教戒。 复有文字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自识宿命知所从来。 复有法轮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无意无想亦无神识。 复有甘露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讲诵说法亦无罣碍。 复有深入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一一分别四句合义。 复有法幢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晓了谊理明识法本。 复有无尽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究畅本际不离眷属。 复有等觉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常讲无量无着正法。 复有诸法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翫习诸法不失次绪。 复有弘誓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解了智慧悉无逆顺。 复有善权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随类适化不怀怯弱。 复有道慧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分别顶法修度无极。 复有幻化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分别法界无内外性。 复有中阴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诸佛世尊所居窠窟。 复有道场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十方刹土晃然金色。 复有降魔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一切外道靡不降伏。 复有自守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护身口意不见有护。 复有说法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具足法本无所缺漏。 复有自用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观察无量众生心意。 复有殷勤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方便所说使入道捡。 复有流化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分别诸慧不着古今。 复有柔顺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受法无厌亦无恚惑。 复有进德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于诸法本悉无所有。 复有色像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其有覩形未曾忘舍。 复有声闻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挍计诸法无量无着;复有苦顺总持,菩萨得此总持者,听採法味平等无二。」尔时世尊说此总持法门时,十二亿那术人皆得尽信不起法忍,复有无央众生悉发无上正真道意。 是时世尊告最胜曰:「菩萨所行不可思议,非是罗汉、辟支佛所知,等慈三昧定意正受之所感动威神能尔,以是之故说大乘律,导以正化捡以法服。」是时最胜前白佛言:「善哉善哉! 快说斯言,一切诸法习无本末,解了法性虚无寂寞,一一分别皆虚皆寂,大乘所演广及一切,闻菩萨行寿终之后,皆得生于旷忍世界。」尔时众会尽皆犹豫,欲得覩见彼佛刹土。 如来神鉴寻知众生心之所念,即以神足出顶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彼旷忍无量刹土。 旷忍佛名号曰无尽,顺执总持强记不忘,殊特之法恒以在前,从恒沙劫供养诸佛,积累道法自致得是无上等正觉。 佛告最胜:「菩萨当念修行十住。 云何为十? 一者分别法界了知虚无,二者解身虚寂内外无主,三者四大觉意不猗有余,四者于一切法不见灭度,五者身口意行寂寞不住,六者护戒无戒亦不毁戒,七者无放逸行捡心为本,八者誓愿成道不舍本志,九者不思议法度难寤者,十者众行清净所行不重,是谓菩萨摩诃萨之所修行十法之本。 「复次菩萨次当习于十法之号。 云何为十? 一者戒具清净无放逸行,二者闻以施惠不毁法界,三者分别阴入了知虚寂,四者知四非常悉归磨灭,五者十八难解阴持入病,六者具足誓愿诸佛加叹,七者未立根众生安处无为,八者菩萨入定无能乱者,九者遍观一切内外诸行,十者自观身本生灭之相。 是谓菩萨摩诃萨当念修行十法之本,便得自致成最正觉。 「复次菩萨复当习定正受三昧,所谓三昧者等观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建立慧观不为放逸。 复有三昧名曰摄意,菩萨得此三昧者,能摄众结不令缚着。 复有护戒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守身口意不生尘劳。 复有平等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意如虚空不兴二想。 复有大宝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演七觉意无尽之宝。 复有道树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道花敷卓见莫不欢。 复有海量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非是二乘所可斟量。 复有入室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深要法藏靡不斟酌。 复有月光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普游诸佛往来周旋。 复有月明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普曜一切靡不蒙光。 复有玄鉴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解了三世无起灭法。 复有无憎爱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怨雠平等视如赤子。 复有大哀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视一切众如父如母。 复有悲慈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为一切众为其雨泪。 复有愍哀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亦无吾我我人寿命。 复有无想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便能转于无上法轮。 复有行苦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于阿僧祇劫不唐其功。 复有建力慧戒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不见吾我清净之行。 复有离身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去离系缚亦不毁戒复。 有吾我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于彼此岸亦无染着。 复有玄通三昧。 菩萨得此三昧者,语法忍辱无寂不寂。 复有清白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于清白行思惟分别。 复有相应三昧,菩萨得此三昧者,与相应法不起不灭。 是谓菩萨摩诃萨正受三昧,游至他方诸佛刹土,事事供养诸佛世尊,亦不恐惧无所畏难,正使身坏于中命终节节离解,自观其身如草木牆壁,不兴染着而行忍辱。 彼闻恶言不以为慼,虽遇欢乐亦不为庆,寻其言教亦无处所,晓了所言亦无本末,本无之心各各无实,是谓菩萨摩诃萨清净定意。 彼虽乱心心无所结,亦不在此复不在彼,于内外法皆悉清净,以观如此则为忍辱,是谓菩萨摩诃萨身口意净建立慧忍。 「复次最胜! 菩萨摩诃萨当复修行精进定意,长诸善法无所漏失,观其法界不增不减,无漏慧观以为法御。 复当思惟观猗世法,不见诸法有成就不成就者,不见正谛及与颠倒,不随不舍亦无去就,是诸菩萨摩诃萨珍宝积聚无尽之藏,不见去来现在之法,何所从来何所从去,来亦无处去亦无迹。 贤圣八道诸法之首,一一分别贤圣四谛,去离颠倒妄想之行,为人说法无所滞碍。 解了众生虚而无实,推寻诸法亦不可得。 所以然者,法法相生法法相灭,人不离法法不离人,人自虚寂法亦虚寂,如人自然法亦自然,解自然者乃应无上正真之行,便逮佛法无尽之行。 其有求法,若以求者,方当求者,三世无着无所染污,彼以求者彼求此已,亦无所得亦无所失,是谓最胜! 菩萨摩诃萨建立妙慧精进之行。 「最胜当知! 菩萨摩诃萨复当思惟禅定之行正受三昧,不毁法戒平等无二亦不见二,亦不成就非不成就。 彼于禅定而以正受,一切诸定不起乱想,诸法无想亦无放舍,解了内外悉无有主,是谓菩萨摩诃萨一意正受不毁禅定。 亦复不见有合会,舍诸境界无有去离,行无着禅意趣无难,是谓菩萨摩诃萨不立于法亦不离法。 恒以一意诸法自然,解了诸法无生灭想,非身非心所能忖量,思惟定意平等无二,志性所趣无应不应亦不见应。 分别十二因缘之本,缘行有痴,缘痴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更乐,缘更乐有有,缘有有爱,缘爱有受,缘受有生,缘生有死愁忧苦恼,不可称计,取要言之,五盛阴身危脆之形不可久保。 菩萨是时等行本无,分别色痛想行识悉了虚寂,复以正受,于本净法亦无染着,亦不见色解色无色,度于一切颠倒之行,是谓菩萨摩诃萨禅定一意,非是罗汉辟支佛所及。 外道五通虽寿无量,由失神足不至究竟,禅定之人正受三昧,住寿一劫复过一劫不以为难,以得禅定出智慧上,除弃尘劳不兴妄见,是谓菩萨摩诃萨志愿于道开化众生。 随形应适随病投药,复以空性慧观之法入等慈三昧,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转至恒沙诸佛刹土,应度众生悉令解脱,是则如来禅定正受,皆使黎庶至于灭度。 是谓菩萨摩诃萨建立等慈定意,所济无量不可称限。 是谓,最胜! 如来神德巍巍如是。 夫欲观法当以慧眼,亦非肉眼亦非天眼,亦非罗汉辟支所覩。 以观诸法,解诸法寂、解诸法净、解诸法虚、解诸法定,是谓菩萨摩诃萨无限无量弘誓之心。 无行无处亦无所入诸法寂然,定者所习非乱者所行,普观诸法悉皆如是,如是观者是为法观。 法观菩萨不见诸法之所归趣,其有观法而不分别斯等之类,阙于道场不至究竟,不以正法而成定意。 菩萨当念除去妄见无求无取,亦不摸贸求受重福,知内外法悉皆虚寂,是为菩萨摩诃萨入等慈三昧,观了诸法悉无所有,以无所有乃名见法。 夫见法者,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斯皆假号非真实法,有为之法非无为境界,无为之界非有为之法。 菩萨解知有为无为有漏无漏是常非常,我人寿命悉无所有,是为菩萨摩诃萨分别定意无生灭法。 假使菩萨观诸法相,解知众相虚寂无二亦不见二,解二无二乃应定意。 于颠倒法解无所有,不见有正趣于道者,不见有邪当趣诸见。 盖于众生无量之慧皆发大哀,净佛境界净佛刹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承事供养诸佛世尊,复以神通明慧之观,普察三千大千世界,颇有众生诸根纯淑,不遇贤圣坠于三涂。 是时菩萨要住拔济使不彫落,或复是时菩萨达士,因庶众生兼复造缘,周旋往来不唐其功,弹指之顷游于百千正受定意,建立慧观修诸功德。 若行施时,计天人本亦无施者,解知三事悉无所有,是谓菩萨乃应于施。 若复菩萨以律训诲,解知犯戒及以禁律亦无所有,无戒不戒乃应戒也。 或复菩萨恒行忍辱,见行忍者代其欢喜,设遭恚怒不怀忧慼,懈怠忍辱悉无所有,亦非一二至于百千,解忍无忍乃应忍辱。 复次菩萨常行精进,见精进者代其欢喜,设遭懈怠不以为恨,解知懈怠及以精进,一而不二亦不有二,亦不有进亦不有怠,解进怠虚寂乃应精进。 复次菩萨若行若坐常若一心,禅定正受未曾亏损,天雷地震万响俱作,专心一意无能移转动菩萨心,解知定乱悉无所有,解定无定乃应定意。 复次菩萨智慧所润泽及黎庶,包识万机应适无方,畅达演说不毁佛教,平等慧观不见贤愚,解慧无慧及与愚惑悉无所有,亦不见有亦不见无,有无悉虚空寂无二,是谓菩萨应于智慧。 如是清净诸法之相,亦不见相非不有相,解相无相乃成相好,拔济众生至无为岸。 「复次菩萨复入空定游虚空界,一一分别空界众生,或以言教、或以神足、或以光相、或以苦行,而教化之,趣使众生得入道捡。 复次菩萨行无想法,除去想着颠倒之行,复游他方诸佛刹土,恒以无想不变易法,训化众生普至无为。 复次菩萨行于无愿,不求三界受有之报,不猗着人不着相好,分别内外五阴成败,色痛想行识外尘内入,一一分别虚而不真。 「如是,最胜! 菩萨大士发大弘誓,度众生类不见有度,尚无众生况有度者? 是谓菩萨摩诃萨建立等慈定意,普使众生逮得慧根。」尔时世尊说此等慈品时,十四那术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八千菩萨寻于坐上逮得等慈三昧。 法界品第二十三尔时世尊,放舌相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复照十方诸佛国土,四维上下靡不蒙照,复照东方八十四亿,江河沙数寂寞世界,诸佛普集无有二乘,恒讲菩萨殊特之行,分别世界各有次第。 「吾亦从彼来至忍界。 所以然者,发愿探筹无错乱故。」佛告最胜:「今我自忆在彼佛众,一亿诸佛同时取筹,我为元首当此世界,慈氏、元吉、师子、勇慧、德普、广闻、金颜、玄寂、宝雄、常悲、鲜洁、弘誓,如斯等佛一亿如来,同时受筹适此忍界。」佛告最胜及来会者:「诸佛世界不可思议,改形变化权现无方,汝等焉知慈氏菩萨方习菩萨行乎? 莫造斯观。 所以然者,慈氏积行恒沙数劫,先以誓愿成等正觉,吾方习行而在其后,或现苦行或现光相或现菩萨儒童弟子,随人本行而为说法。」慈氏菩萨在彼坐上,佛告弥勒:「现佛光相翼从多少。」尔时弥勒隐菩萨身,还现佛形刹土国界,弟子菩萨不可思议。 众会见之叹未曾有,无形自然,色相自然,诸法自然,一切诸佛亦复自然。 时彼大众复见东方八十四亿江河沙数寂寞世界,诸佛世尊论讲菩萨殊特之行,千八百微妙法门。 何谓千八百微妙法门? 菩萨习于本净法门,获此法门者,不于本际而受其证。 复有无言说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游虚空界无能觉知。 复有无所得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虽度众生亦不见度。 复有无所持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解知本净内外无主。 复有名号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一切诸法虚而无实。 复有成就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虽处有为不着有想。 复有化识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入无形界无形教化。 复有现形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现形无数而教化之。 复有因缘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为彼众生而造因缘。 复有法声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但闻音响不见其形。 复有离有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不见生灭着断之法。 复有解脱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不见泥洹有趣灭度。 复有深奥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分别如来祕要之典。 复有无色像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入无色定而教化之。 复有无观行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佛法无教亦无处所。 复有数息法门,菩萨得此法门者,诸法无数解息无息。 「如是,最胜! 菩萨摩诃萨获如此等千八百微妙法门。」时诸众会闻彼诸佛说此微妙法门,尽于坐上得尽信法忍,无数众生趣小乘者,皆发无上平等道意。 尔时世尊及以弥勒,还摄光明从面门入,如来大哀巍巍若兹,开化众生不可称量,各使至趣令立坚固。 尔时众会复作是念:「向者我等皆共普见寂寞世界,如今忽然悉无所有,将非幻化野马水影乎,复非梦镜恍惚耶?」尔时世尊,即知众会心中所念,便告舍利弗曰:「云何舍利弗! 汝颇曾闻如来与汝说声闻行是有为法是无为法? 是有漏法是无漏法? 是真实法是非真实法? 是现法是非现法? 是尘劳法是非尘劳法? 是有数法是无数法? 是有着法是无着法? 是有习法是无习法? 是瞋恨法是非恨法? 是可舍法是非舍法? 是凡夫法是非凡夫法? 是贤圣法是非贤圣法? 此意止神足法此非意止神足法? 此根力觉道法此非根力觉道法? 此学法此非学法? 此声闻法此非声闻法? 此缘觉法此非缘觉法? 此菩萨法此非菩萨法? 此佛法此非佛法? 云何舍利弗! 汝曾闻如来说此言教乎?」舍利弗对曰:「非也。 世尊!」佛告舍利弗:「我今犹尚在声闻众,不说断漏有缘着想,况当演教有窠窟乎? 此事不然。 说法轮讲悉无处所,无言无教亦无法想,法出响应岂有法也。 云何舍利弗! 今当引譬,智者以譬喻自解。 犹如士夫勇勐之人,观虚空界悉了无形,然复彼人意欲规郭,以众彩色欲画虚空,或作天像或作人像,或作龙鬼神旃陀罗像,或作蜎飞蠕动畜生之像。 云何舍利弗! 彼人施意宁能不乎?」舍利弗对曰:「非也。 世尊! 甚难甚难至未曾有。」佛告舍利弗:「如来权化不可思议,施设言教甚难于彼。 所以者何? 一切众行,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道法俗法,十二因缘及六识身,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直行,过去当来现在诸佛,无形无像不可覩见,亦无取舍亦无聚散,不可携持而不可得,虚空境界虚寂无二。 诸佛世尊游诸方界,为一切众生讲说言教,实无名号强为假号,实无文字强为文字,实无法性而说法性。 复次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以权方便,应适众生随彼根本,此乃甚难。 设有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笃信如是虚无寂法,具足众行便能成就如来相好,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承事供养诸佛世尊。 复于彼佛得强记总持,亦复受此深妙之义,转复演布咸使闻知。 菩萨摩诃萨当念具足七无着法。 云何为七? 解一切有悉无所有,不染于有亦不见有,现其形像亦无色相,犹无有佛况色相乎? 一切世界亦无端绪,况当有本而可推耶? 众生根本无穷无底,谁能发意料量其行? 法自然生法自然灭,亦复不见有生有灭,诸法如化诸法如幻,亦复不见幻化野马,诸法自然诸法无生,亦复不见生灭着断。 是谓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七无着法者,便能具足一切众行,渐渐得至成菩萨位,坐佛树下降伏魔怨,众德着积光相具足,从第一住乃至十住,于其中间未曾退转,恒为诸佛所见拥护,天、龙、鬼神、乾沓惒、阿须伦、迦留罗、旃陀罗、摩休勒,供养华香作唱伎乐被服幢幡,转加功德威神扶接,自上无上至真之道。」佛复告舍利弗:「自念我昔修菩萨道,或为儒童,或为梵身,或时出家修沙门律,供养江河沙数诸佛世尊,或以头目国财妻子,或以医药四事供养,但闻诸佛论讲苦义空义非身之义,或说六度空无想愿,或说禁戒学道之法,或说忍辱仁和之教。 或时隐处经劫不起,或禅入定形神不动,皆由内法未成就故。」佛复告舍利弗:「吾始从寂寞世界诸佛世尊,即得闻此深妙之法,诸来菩萨大士集者,应时逮成柔顺法忍。 尔时众会诸在坐者二万四千众生,应时逮得不起法忍。 去来诸佛及现在者,皆共宣传颁畅深法,悉无处所,亦复不见我人寿命。 观察众生根本纯淑,众生有想以无想教授,众生有念以无念教诫,众生有碍示以无碍。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讽诵善持此深奥法,若复演布为他人说,其福功德不可称限。 若有学人修菩萨道,慈悲喜护愍伤一切,欲令成就登菩萨位,常当修持深奥法藏。 若善男子善女人,遍满三千世界,受持五戒遍行十善,四禅四等四空定,不如一闻斯深法奥。 若不能多思惟,亦可七日,若不能七日,六五四三乃至一日,若不能一日,弹指顷可。 「云何舍利弗? 如汝声闻其数弥满十方世界,四事供养衣被饭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从亿亿劫复过亿亿劫,不如一闻深要之法。 所以者何? 菩萨法藏珍宝之聚,若复演说一句之义,无常苦空非身之义,三脱法门及四明慧,空无想愿虚寂之行,不生不起无灭尽行,如是菩萨摩诃萨是则安隐无量德行,福不可限无以为喻。 若有菩萨以限碍身修有为法,教化众生使充所愿,然彼之类未曾更闻无为之道,欲履菩萨深奥法者,此事不然。 若有菩萨定意正受从无量法,宣畅演布深奥法典闻无为法,诸法虚空悉无所有,是则深义无能及者。 是故菩萨若欲具足众生愿者,欲与他人说其义者,复欲宣畅如来菩萨祕要法者,欲使众生成四果证者,常当念学此深法要。」佛复告舍利弗:「昔吾游学为菩萨行,常习六度四等,大慈加被众生演甘露味,或演言教,或贤圣默然,或现神足,或以善权巧便,或以神通五道,或以一道周游,或以辟支飞钵虚空,或以声闻禀受言教,或现儒童状如无知。 舍利弗当知! 菩萨教化权现无方不可穷尽,随世习俗随类而入,亦入于地亦入于水,亦入于火亦入于风,菩萨分别四大本原皆无有主,分别地界内外虚寂,水火风界亦复如是。 复观众生有淫怒痴无淫怒痴,有爱欲心无爱欲心,有憍慢意无憍慢意,有定意无定意,有乱心者无乱心者,菩萨悉皆分别。 或以安般守意,或以恶露不净观,或以泥洹灭尽之法,或以有为无为法,或以有漏无漏法,或以俗法或以道法,或以神通漏尽之道,而教化之。 吾曾游处通慧世界,为一众生十二中劫入禅定意形神不动,不辞劬劳待而教化。 此众生者岂异人乎? 莫造斯观。 卿欲知者,今最胜菩萨是也。 最胜菩萨在通慧世界生豪族家,由宿积德不生贫匮穷困之家,一生二生至百千生,乃至十二中劫受形,常在豪贵不处卑贱。 吾亦入定去彼不远观其心意,于百千劫不解一句深奥之法,后能自悟豁然心开自归我身,欲闻深妙无量法典,而为说法无尽之藏。 所谓无尽藏者分别音响,或以一音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或以一句应适一切众生心意,所吐言教过于梵音。 复有六通无尽藏,往诣十方诸佛世界,承事供养如来世尊,禀受深妙难有之法,于诸苦行,过于精进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善权。 复有无尽藏,使有四意止,四意止者无漏法行,法意止者泥洹径路,余者凡夫之所修。 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贤圣道,报应果证悉无所有,亦不见有,是谓菩萨无尽之藏。 何者可尽? 平等光曜善讲本性是可尽也,法性相修为可尽也,心所思惟为可尽也,思惟五阴为可尽也,晓了十二因缘为可尽也,知内外四大为可尽也。」舍利弗对曰:「非也。 世尊! 非是如来所能究尽。」佛复告舍利弗:「复有四事法无尽之教为辩才门。 云何为四? 一者分别无尽慧,二者分别无尽慧明,三者思惟强记总持,四者分别辩才无外。 是谓,舍利弗! 四无尽之藏,菩萨所可修行。 复有四无尽之藏不可携持。 云何为四? 一者其性难携放逸不住,二者道心难携本性甚深,三者入诸本际习无本末,四者入众生意了知无法。 是谓菩萨摩诃萨无尽之藏。」佛复告舍利弗:「菩萨复有四牢固无尽之藏为辩才法门。 云何为四? 一者志愿牢固不着邪部,二者本行清净不兴尘劳,三者古佛言教立忍无恚,四者随缘造行不失本誓。 是谓菩萨摩诃萨无尽之藏辩才法门,在道树下降伏魔怨意无怯弱。 复有四转轮法门无尽之藏。 云何为四? 一者所言至诚不毁他人,二者究尽缘起知所从生,三者训诲众生初无懈倦,四者分别明慧上菩萨位。 是谓菩萨摩诃萨不毁法戒无尽之藏,菩萨摩诃萨常所修行。」佛复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无尽之藏成就法界。 云何为四? 一者照曜法界通达往来。 二者照曜法性解无所有。 三者分别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云何为肉眼? 观覩色像不无眼识。 云何为天眼? 所谓天眼者,覩天色像不见报应;慧眼分别不见尘垢,法眼清净具足六度,佛眼了朗观相无相。 四者照曜报应不着三界。 是谓菩萨摩诃萨无尽之藏成就法界。」佛复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无尽之藏。 云何为四? 一者精进不定意,有求慧意无求慧意,有尽意无尽意,有得意无得意,内外分别悉无所有。 是故舍利弗! 行权菩萨在在处处,周旋教化精进为上,修行禁戒勤力为本,从诸世尊求积功德,闻法欢喜合集明慧,布演道教亦无言教,当来过去见在诸法,慧观坚固乃为真教。 如来所说不以文字,文者清净说法亦净,是为积慧功德立忍坚固立不退转。 是谓,舍利弗! 不以贪色亦不猗色,非不有色解色无色,故曰法性。 正使三千大千刹土,香薰细滑缯綵幡盖,来供养者不孚用喜,远离懈怠不怀怯弱,避贪乱意除瞋恚心,成等正觉演布祕要乃得成佛。 舍身所安立弘誓心,代彼众生受其苦恼,精进乐法,趣使众生进入法室至修道者,诸天证明,天、龙、鬼神、犍沓惒、阿须伦、迦留罗、旃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悉来供养,善男子善女人,扶佐劝助使成佛,发愿坚固要使成慧中无有退,度诸因缘堕三涂者,无识无觉亦无究竟。 是谓,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修无想念法无言教法,乃能得成如来圣教。」尔时坐上诸来会者,闻斯深法,皆发无上不退转地。 尔时舍利弗前白佛言:「向所闻者,斯等诸人久如成佛乎?」佛告舍利弗:「斯等诸人,二百无央数劫当成为佛,皆同一号,无垢超德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世界曰清净,劫名难度。 彼佛世界纯以一乘,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常论菩萨无量德行。 土地平正,无有山河堆阜河涧谿谷若干种色,如天綩綖,无有日月光明所照,自谓众相光光相照,众德广普众生所念万若干想。 所以然者,以其法界无差违故。 彼佛世界食自然甘露,着劫波育衣,犹如第六天乐所居。 土地丰熟五穀平贱,七宝具足,金银珍宝车璩马瑙真珠虎珀。 有转轮圣王名曰雨华,七宝导从。 所谓七宝者,一名轮宝,所谓轮宝者,纵广十四肘,纯以七宝,轮有千辐,辐辐有相,王意欲东轮即前导。 二者象宝,所谓象宝者,色如白雪,口有六牙,牙牙有相,王欲乘象游观世界,弹指之顷游于世界亦无有难。 三者马宝,所谓马宝者,身绀青色朱髦尾,乘虚而行脚不蹑地,马一鸣吼震于世界靡不闻者,王意欲乘东西南北,弹指之顷皆悉周遍。 四者玉女宝,所谓玉女宝者,身作优钵莲华香,口作牛头栴檀香,纯肉无骨为人端正,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不白不黑,备具女姿六十四变,王意欲纳辄便在前。 五者珠宝,所谓珠宝者,方三仞高七仞,王意欲试彼珠宝者,夜非人时,即召军马集四种兵,夜出珠宝着万丈台头,普照世界靡不蒙光,珠自往来随王所念。 六者典藏宝,所谓典藏宝者,是时转轮圣王意欲游行方域世界,路由大海无底之源,王意欲试典藏证验,即勅御者:『且止此海吾欲停息。』便勅典藏宝:『吾今须金银珍宝车璩马瑙珊瑚虎珀水精琉璃,卿能得乎?』时典藏宝寻跪水中,以器[(爽-(爻*爻)+(目*目))*斗]水,随意所念七宝自至。 七者典兵宝,所谓典兵宝者,王意欲集四种兵众,即告典兵宝曰:『吾欲捡挍四种兵众,使时不移能得办乎?』彼典兵宝,复白王言:『不审圣王须兵多少?』王告之曰:『吾须前后左右各各万葙。』时彼典兵宝随王教令,即如其言四种兵集。 所谓四种兵者,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一一兵者,将从有十,四种兵各各亦然。」尔时佛告最胜诸来会者:「尔时转轮圣王,岂异人乎? 莫造斯观。 所以然者,今最胜菩萨身是也。 所在变化言声柔软,人民之类皆承法音,寂然恬泊讲度无极,四恩四等六重之法,善权方便入灭尽定,离欲无垢,空无相愿无为之法,无生灭法无端绪法,其有萌类诸天世人在彼境界者,分别圣慧无漏道根,或示音响指授明法,以苦切之教将入法律,或以神足变化光明教授,欲使众生渐入究竟。」佛告舍利弗:「一切众生无我人相,诸法本净诸法无形无着断法,诸法无坏,观了佛土悉无所有。 又复舍利弗! 十二因缘五阴六衰都无形像,如来八种音声,不男音不女音,不强音不软音,不清音不浊音,不雄音不雌音,此由檀度受实果证,解知清净照于法界,或以一音遍满三千十方世界。 吾曾游处野马世界,去此七十二亿江河沙数诸佛刹土,在彼周旋放大音声,遍满彼佛刹土,其闻音者百亿众生立不退转,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时我弟子名曰目连,神足第一,登一须弥山,复登一须弥山,如是经劫从劫足不蹑地。 时目犍连在野马世界,放大音声遍满三千十方世界,于彼音声而演斯教,如来说法未曾有行,亦不见行非不有行,解行无行故曰清净,诸法无象亦无音响,复说四谛如尔法性,解苦无苦不住于苦,入如此慧故曰苦智;因习畅本解习无习,不见有习故曰习智;知尽处所由尽而生由尽而灭,亦不见尽是谓尽智;无为道者不见窠窟,去来今佛之所称誉,今佛说者亦无有道,去来所说亦复如是,道无形像不可覩见,解道无道故曰道智。 是谓菩萨摩诃萨分别道议。 时彼野马世界一切众生之类,但闻其声不见其形。 时彼大众愕然有怪:『斯是何人? 布大音声震动世界,兼复演说深奥之议。』时彼如来知众生心中所念,便告目连曰:『舍汝神足,可在此众现其形像。』时目犍连即如其像,忽然以至处大众中。 彼菩萨等身长八万四千由旬,佛身长十六万八千由旬,众会见目连形体着衣持钵状如沙门,皆共愕然怪未曾有:『此是何像,为是畜兽为是人耶?』是时彼佛知众会心中所念,即告之曰:『汝等勿生此心。 所以然者,去此七十二亿江河沙数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忍土,彼有佛名曰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五浊世出现于世,恒以文字教授众生,人寿百岁过者无几,以四谛至真分别议趣,其说慧无处无着。 此目连比丘,是彼神足第一弟子。』彼佛即告目连曰:『现汝神足,此会大众虚想欲见。』时目犍连承佛教诫,即从坐起头面礼足,忽然不现入无碍三昧定意,尽接十方诸佛刹土安着右掌,左手接彼佛土悬处虚空,各各共见目连神足,欲覩其形不能得见。 时彼菩萨寻自归命彼佛世尊:『伏惟天师当见拯济。』佛告:『无苦,终不有损。』尔时彼佛告目连曰:『止止目连! 舍尔神足,令此菩萨粗识轨迹。』尔时目连承佛教旨,即舍神足复坐如故。 时彼菩萨前白佛言:『彼忍刹土释迦文佛,以何教化? 云何说法? 复以何道训诲众生? 以何权智周旋往来?』佛告诸菩萨:『彼刹众生刚强难化,互相是非各自谓尊,是以如来以苦切之教引入道捡。 犹如龙象及诸恶兽[怡-台+龙]悷不调,加之捶杖令知苦痛,然后调良任王所乘。 彼土众生亦复如是,以若干言教而度脱之,或以苦音说苦音响,习尽道音亦复如是。』时彼菩萨叹未曾有:『善哉善哉,世尊! 彼佛如来执勤劳行甚为难有,能于五鼎沸世教化众生演布大道,寂然灭尽归于无为也。』」十住断结经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6:4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