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六 内容: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六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四「复次舍利子! 一切有学阿那含辟支佛,于此福行应先发起如是胜心,得不退转一生补处,次当作佛。 菩萨摩诃萨亦应于此发随喜心,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此福行中一切善根亦皆随喜,劝请诸佛转妙法轮。 此福行中以一切菩提善根悉共回向。 未发菩提心者语令发起,已发菩提心者诸菩萨为说回向。 以利养摄诸贫穷,以医药施诸疾病,于诸怯弱亦当亲近为作怜愍,于诸毁戒以法覆护,出离罪报令住涅槃。 于和尚阿阇梨尊重供养如佛世尊,于讲法处精进勇勐。 求诸法师设百由旬亦应故往,乐闻正法而无厌足。 于说法者无所希望,常当亲近恭敬供养,如己父母不生疲厌。 又福行中,于身口意不生动乱、离诸过失。 住佛塔庙,摄受梵福集诸善本,圆满相好庄严化身。 离诸口过庄严语业,决定胜解庄严一心,游戏神通庄严佛刹,以清净智庄严法相。 闻彼正法离诸障碍得无障碍,于说法者欢喜称赞,于所说法不生执着,亦无损坏如是庄严解脱法门。 以诸园林施佛及僧,如是庄严佛菩提树,植诸善本怜愍一切,业惑清净得无生灭,如是庄严菩提道场。 发无尽愿施诸玩好,获得圆满无尽宝手。 远离颦蹙平等如掌,乐施一切而先获得面目端严,后诸有情共喜乐见。 光净严饰施诸有情,而获光明普照一切。 赞美言辞非由积习,戒福德藏悉皆清净。 生人天中,十善道业亦复清净,神通变化亦不唐捐。 顺诸佛教不起分别,深心清净平等开化,为诸有情之所爱敬。 于最上法及胜解行随力为说,而能摄受一切福行。 又当发起一切智心,具七圣财信为先行,一切世间之所爱敬。 是故决定最先开导,而能圆满一切佛法及诸善法。 此说是为菩萨摩诃萨福行善巧。 「云何诸菩萨智行善巧? 谓于因缘发生智解。 云何因缘? 谓深心乐欲随知法会,勤求善友住于佛智,不依声闻辟支佛智,于论议师极生信乐。 其说法者,知彼器已内心具足,于其智慧无有悭惜,相续为说甚深妙法。 彼闻法者,为作如是求法相应,则能于此智行相应。 云何求法相应? 谓于法师得是少义,而于初夜后夜思择称量,此等云何是理非理? 展转研究乃至心无所得,离诸障碍及无垢染,得出离智发真实行。 于此甚深法、广大法无边法、胜外道法,智解通彻常放光明,最极高显踰于山峯,勇勐精进不舍重担,行殊胜行心唯一境,富乐作意不舍杜多,常乐法乐不持世行,求出世法忆念不忘随为宣说。 圣族弟子咸皆欢喜,开导胜缘奉持禁戒惭愧庄严,趣向佛道,无明暗蔽诸无智者悉自远离,而得慧眼清净,广大觉悟、深妙觉悟、极妙觉悟。 以观察智,复能分别自他功德,而使纯熟圆满清净业报。 是为菩萨摩诃萨智行善巧。 「复次求智菩萨于法师所行四种施。 何等为四? 谓桦皮纸笔墨等及妙法座、一切利养、法集偈赞。 是为四种,于智行中而得成办。 又智行中于法师所,应当成就四种守护。 何等为四? 一者守护身,二者守护善,三者守护处所,四者守护所化徒众,是名为四。 又智行中,而复成就四种重担。 何等为四? 所谓法、智、财物及与菩提,是为四种。 又智行中成就五力:一者信力,于法胜解。 二者精进力,勤求多闻。 三者念力,于菩提心而无忘失。 四者定力,于一切法决定平等。 五者胜慧力,复乐多闻。 是为五种,于智行中而得圆满。 又智行中成就四戒。 何等为四? 谓真实法戒、勤求法戒、决定法戒、向菩提戒,是名为四。 又诸勤求法者,于智行中成就四忍。 何等为四? 一者敝恶人来毁生骂辱,不应加报,善言悔谢;二者风日寒热及饥渴等悉能忍受;三者于和尚阿阇梨随转给侍;四者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住大法忍;是为四种。 又复成就四种精进。 何等为四? 所谓多闻精进、总持精进、辩说精进、正行精进,是为四种。 又智行中而复成就四种胜定。 何等为四? 所谓离相寂静、心一境性、入神通定、悟佛知见,是名为四。 又智行中成就四法。 云何为四? 谓诸有不住、非自然性、四缘生灭是无主宰、唯一信解,是名四法。 又复成就四种方便。 何等为四? 一者随转世间,二者随转契经,三者随转于法,四者随转于智;是为四种,于智行中而得具足。 又复成就四无碍道。 何等为四? 所谓波罗蜜多、七菩提分、八圣道支及一切智智,是为四种无障碍道。 又复成就四种无厌。 何等为四? 谓多闻无厌、辩说无厌、寻伺无厌、智慧无厌,是名四种。 又智行中如是知见,而复随顺一切有情、一切刹土,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慈悲喜舍。 所以者何? 舍利子! 乃至诸菩萨决定于诸智中以是知见而为先行,彼若安住是智而得通达一切智行,诸佛威神之所护念,诸有魔等皆不得便,普为集会一切智智。 舍利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得智行善巧。 「云何诸菩萨念处善巧? 菩萨念处此有四种。 何等为四? 一者以身观身念处,二者以受观受念处,三者以心观心念处,四者以法观法念处。 云何以身观身念处? 舍利子! 此诸菩萨修身观时,观身前际、观身后际、观身现在,而此身者从颠倒生、随因缘灭,无动无作无自性无执取。 譬如诸外山林药草种等,从因缘生,亦无自性及无执取。 又此身者如墙壁瓦砾草木影像,谓蕴处界是无执是空、是无我我所、是无常是速朽灭、是不精实、是颠倒法、是可厌离、是不坚固。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当乐勤求坚固之身。 所以者何? 谓如来身。 如来身者,即法界身、金刚身、不可坏身、坚固身、于三界一切最胜妙身。 修是观时,当知凡夫麁重秽恶具诸过患;彼复能离一切过患,得获如来最妙身相。 又当观念诸有情身,由何所造相续不断? 谓四大种及阿赖耶识造作执持薰习功能有无量力。 譬如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外四大种有种种门、种种处、种种名、种种相、种种物,由是一切有情任持命根。 身四大种集起亦复如是,有种种门、种种处、种种名、种种相、种种物,由是一切有情于其命根亦复任持。 以别相观身无常,而不厌离生死。 以别相观身是苦,而不乐住涅槃。 以别相观身无我,而不远离化度有情。 以别相观身空寂,而无毕竟寂灭。 以别相观身远离,而不舍善法。 彼能如是以身观身者,应当了知是不坚固、是不可爱。 观内身者而知烦恼不能容受,观外身者了诸烦恼不共合集,而得成就清净身业,及得清净庄严身相,为诸天人之所赞仰。 舍利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得以身观身念处。 「云何诸菩萨以受观受念处? 谓诸菩萨于彼一切苦乐等受,应以智慧方便善可了知,于诸乐受无贪惜意,若见诸恶道受苦触时,起大悲心无缘息意,于苦乐受触,无无明意随念了知。 如是苦、乐、非苦非乐得出离见。 而诸菩萨以智慧方便,于诸有情,或为成就、或为远离。 然此有情于受出离无所知解,于此乐受随乐施与,于彼苦受随为除灭,于非苦乐受随顺一切智智得获轻安,以大方便善巧而摄受之,为说妙法,令诸有情亦获轻安。 何等因缘说如是受? 谓于善成就而有乐受,于不善成就乃有苦受。 复于是处我人众生寿者起种种受,所谓执受、取受、颠倒受、遍计受、恶见受、眼想受乃至意想受、色想受乃至法想受,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以要言之,乃至于内外法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是中或苦、或乐、非苦非乐说名为受。 「复次于总聚中,或有一受,谓一心所表。 二受,谓内外所表。 三受,谓过去未来现在所表。 四受,谓四大所表。 五受,谓五蕴作意。 六受,谓六处遍计。 七受,谓七识住处。 八受,谓八邪相应。 九受,谓九有情居。 十受,谓十善业道。 乃至总略诸受种种作意,是故应知有情无量受亦无量。 又诸菩萨观乐受时,见诸有情住生死际,令发智慧,为彼开示善不善受。 舍利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以受观受念处。 「云何诸菩萨以心观心念处? 谓诸菩萨秘密守护正念不动,观察此心速疾生灭,无有状貌及无住处,亦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 知初发心最极微量远离心相,于其方分了不能得。 是心所集一切善根,最极微量亦皆远离,及无方分。 又于是心回向菩提。 于自体相,无心所了、无心所观、无心所入。」佛言:「是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谓菩提心与彼善心,于其作用而不共行,又善根心与菩提心亦不共行,又善根心与回向心亦不共行,又回向心与菩提心及善根心悉不共行。 应当如是观察,不生惊怖,次复获得甚深缘起不坏因果。 然法性心即有情自性,如是还属诸法因缘,无动无作及无主宰,彼如覆障不共相应。 是故应知,此法性心亦不共行。 云何法性及覆障心? 法性心者,谓于是处悉无所施。 若复以一切所有回向遍覆庄严佛刹,是心覆障。 如彼幻化于刹那顷最极寂净,名法性心。 若复集诸禁戒回向一切迅疾神通,是心覆障。 犹如梦想毕竟尽尽无余,名法性心。 若复乐忍辱力乃至回向遍覆庄严,是心覆障。 犹如阳焰毕竟离身心相,名法性心。 若复发起一切精进回向圆满一切佛法,是心覆障。 如水中月无执无见,名法性心。 若复以一切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回向诸佛三昧,是为覆障。 无色无见无对无表,名法性心。 若复以智分别宣说一切清净句义回向圆满诸佛智慧,是为覆障。 种种施设,名法性心。 若复于诸善根有所间断,是为覆障。 心无因生,名法性心。 若复因菩提分法所起,是为覆障。 解脱六境,名法性心。 若复于佛境界有所断灭,是为覆障。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以观心行时,安住神通,得彼神通于一心中,而能了知一切有情心之所趣,知已随其本性而为说法。 又复安住大悲,得彼大悲而能化度一切有情无有疲倦,于此观行加持是心无尽无灭。 设复入生死际断诸系缚,而于此心念智不起、超诸行法,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而得安住是心乃至圆满一切佛法。 是心于刹那顷能与胜慧平等相应,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舍利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以心观心念处。」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6:4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