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八 内容: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八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海慧菩萨品第五之一尔时,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中,与诸大众围绕说法。 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大水盈满犹如大海,又如劫尽水灾起时。 然诸世界国邑、村落、城郭、舍宅、山林、树木,上至色界无所娆害悉皆如故,而诸大众皆见是水。 尔时,水中出生无量分陀利花,青琉璃茎、真金为叶,功德宝台、帝释宝须,周匝多有无量之花;纵广十里在宝坊中,高一多罗树。 尔时,大众各各自见在此花上,其花尔时出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 尔时,大众心生欢喜:「我等今者必当得闻殊胜妙法。」尔时,弥勒菩萨即从坐起,前礼佛足右绕三匝,于莲华上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 何因缘故,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水犹如大海? 又如劫尽水灾起时,复出无量分陀利花,大光如是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佛言:「弥勒! 下方过于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国,有一世界名宝庄严。 其土有佛,号海智神通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彼有菩萨名曰海慧,欲来至此大宝坊中,与无数菩萨俱共已断一切数想,欲来听是大集经典。」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彼佛世界去此甚远,海慧在彼,颇得闻此佛所说不?」佛言:「舍利弗! 如汝今于我前所闻,彼亦如是。 如汝今日及诸大众覩见于我,海慧菩萨见我亦尔。」「世尊! 菩萨摩诃萨所有神通不可思议,住于极远无量世界,而有如是无碍天眼、无障耳通。 世尊! 谁有闻是不思议事,而当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唯除下劣不肖人耳!」尔时,海慧菩萨具足无量神通之力,于一念中在彼国灭,忽然现此大宝坊中。 即入三昧,令此大众悉得遥见彼佛世界所有人民、城邑、聚落、屋舍、殿堂、山林、树木、飞鸟、走兽,及见彼佛与诸大众围绕说法。 现是事已,即从三昧安详而起,前礼佛足右绕三匝,以其世界所有香花种种伎乐,供养于佛,作如是言:「下方世界海慧神通如来,致问无量。 如来身命及以大众悉安隐不?」却坐一面宝莲花上。 时有梵王名曰修悲,作是思惟:「何因缘故有是大水,满此三千大千世界而非水灾? 我今当往问于世尊。」即与六万八千梵俱诣如来所,头面敬礼右绕三匝,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 何因缘故,此中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莲花庄严遍满,无量菩萨各各次第坐宝花上,三千世界大水盈满?」佛言梵天:「善男子! 此是海慧菩萨摩诃萨神通之力。」梵天言:「世尊! 如来所说大集妙典犹未讫耶?」佛言:「梵天! 如来所有乐说无碍不可穷尽。 梵天! 佛与无量菩萨大众,观察法界讲论法界,法乐微妙亦不可尽。」梵天言:「世尊! 如来所言海慧菩萨其谁是耶?」佛言:「梵天! 汝今不见坐宝莲花,其花纵广满十由旬,为诸菩萨之所恭敬赞叹者乎? 其身色像光明炜烨,唯除如来余无及者。」尔时,梵天见已即生恭敬之心,头面礼拜,作如是言:「若有得见如是正士得大利益,我今遇之亦复如是。 世尊! 如是正法当久近住。」佛言:「善男子! 如是正法如如来寿,我涅槃后是诸菩萨亦护是法。 何以故? 此经即是过去、未来、现在佛印。」尔时,海慧菩萨踊在空中高七多罗树,示现己身智慧之力,为令大众生信心故、庄严此经故,而说偈言:「下方有土过尘数,有佛海智神通尊,常为众生演说法,我闻能受为人说。 我今来此大众中,供养恭敬十力尊,所来眷属诸菩萨,为破法中细疑心。 我今敬礼最无胜,如法而作上供养,为欲庄严上菩提,教化众生无上道。 若观诸色无有相,亦能断离三种受;若无相貌及种性,是人能礼无上尊。 若不贪着我我所,亦复修集于中道,观一切法如虚空,是人能礼无上尊。 若不贪着诸境界,亦能寂静于内入,于诸法界不生着,是人能礼无上尊。 若见如来真法身,能竪无上大法幢,见一切法如幻相,是人能礼无上尊。 若见无施无受者,无作无受亦如是;若无正见及邪见,是人能礼无上尊。 亦不定在菩提中,又不决定在生死,远离一切诸烦恼,是人能礼于如来。 若有至心修善法,净身口意三业等,亦能调伏于诸根,是人能礼无上尊。 若忍诸法无有我,不成菩提舍众生,为菩提故持净戒,是人能礼无上尊。 若观诸法犹如焰,众生平等如虚空,净心不作诸心想,是人能礼无上尊。 为诸众生受大苦,为菩提故修忍辱,观一切法如水月,是人能礼于正觉。 观无众生命士夫,亦为众生修菩提,观法念念灭尽相,是人能礼无上尊。 受地狱苦心不退,勤加精进修集道,闻诸法空心不怖,是人能礼无上尊。 一切境界无罣碍,犹如空中动手者,亦观三世相平等,是人能礼无上尊。 若魔不能知其心,是人能得大神通,若说法字义无尽,是人能礼无上尊。 若能遍闻诸佛音,闻已受持广宣说,不见三宝差别相,是人能礼无上尊。 如来具六波罗蜜,无有去来如虚空,了了知诸众生界,是故我礼无上尊。 如来成就大功德,终不生于似我慢,我今敬礼佛色像,是身世间不能作;佛光胜于一切光,其意殊妙亦最上,一切众生不见顶,是故我礼一切胜。 如来知诸众生解,随解而为演说法,能知烦恼之对治,是故我礼于世尊。」尔时,海慧菩萨偈赞佛已从空而下,白佛言:「世尊! 我今于此欲少谘问,唯愿如来哀愍听许。」佛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随意致问,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海慧菩萨言:「世尊! 我先闻有净印三昧,若有菩萨住是三昧,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唯愿如来说是三昧,令诸菩萨普皆得闻,闻已皆当庄严修行,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言:「善男子! 至心谛听,吾今当说。 善男子! 如净宝珠,匠者琢磨,价直无量人所珍重。 善男子! 菩萨初发菩提心已,修集善法多闻思惟,观察法界净于初心,初心既净咸为诸佛菩萨敬念,即便获得净印三昧。 「善男子! 净宝珠者离九种宝。 何等为九? 一者、金性;二者、银性;三者、琉璃性;四者、颇梨性;五者、马瑙性;六者、莲花性;七者、车璩性;八者、功德宝性;九者、珊瑚性,是名为九。 离是九性名净宝珠,其价无量,转轮圣王之所受用,是珠光明余光不及。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亦复如是,离九种性得净印三昧。 何等为九? 一者、凡夫性;二者、信行性;三者、法行性;四者、八忍性;五者、须陀洹性;六者、斯陀含性;七者、阿那含性;八者、阿罗汉性;九者、辟支佛性。 离是九性入佛种性得净印三昧,以其净故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施于一切众生光明。 「善男子! 净宝珠者耐磨穿押,是故此珠名无瑕玼。 善男子! 净印三昧亦复如是。 「善男子! 云何净印三昧? 修集三戒、具十善法,修行慈悲怜愍众生,见他事业亲往营理,爱念一切修舍意净常念众生,以四摄法摄取一切,专念六念调伏诸根,少欲知足不断圣种,息诸斗讼坏于憍慢,恭敬供养诸师和上耆旧长宿,不轻于他,求法护法、远离恶法,于佛法僧信心无坏。 心常缘念一切善法,不赞己身常称他德,知恩报恩,净诸威仪,具于忍辱,求舍摩他,修陀罗尼,心等如风地水火空,常乐出家修集寂静,持戒精进,亲近善友净于诸根。 眼耳鼻舌身心无碍,观于不净为坏贪结,修集慈心为破怨亲,观十二缘为坏无明,远离一切障碍之法,施法无悋具足成就六波罗蜜。 不求余乘,内外清净观生死过,于菩提道心不悔退,教化众生于大乘中。 善男子! 菩萨具足如是等法,净不净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宝珠。」尔时,世尊即说颂曰:「若有修集大慈心,具足成满十善法,是人定见弥勒佛,故菩提心难思议。 修集大悲为众生,亦常教化于大乘,为除烦恼修舍心,故菩提心难思议。 具足修集念智慧,及能调伏于自心,能修知足及少欲,是故菩提心最胜。 远离一切诸恶法,其心柔软于众生,增长一切诸善法,是故菩提心最胜。 恭敬供养师和上,绍继增长圣种性,远离一切诸憍慢,是故菩提心最胜。 其心质直不欺诳,常乐寂静化众生,除去憍慢不轻他,是故菩提心最胜。 护持正法能听说,化诸众生离烦恼,至心专念无上乘,是故菩提心最胜。 供养三宝信四谛,远离诸恶修善法,不瞋不恚于众生,是故菩提心最胜。 客烦恼起生惭愧,即向十方佛忏悔,修集善法调诸根,是故菩提心最胜。 净身口意知业果,知恩念恩知酬报,信十二缘净威仪,是故菩提心最胜。 具舍摩陀修智慧,具足持戒乐菩提,受大苦恼心不动,是故菩提心最胜。 其心平等如四大,视诸众生如虚空,常乐出家修菩提,是故菩提心最胜。 贪乐寂静净身心,修行法行观四谛,实语法语真义语,是故菩提心最胜。 有所说法而安住,勤修精进坏魔业,于所修法无懈怠,是故菩提心最胜。 亲近善友佛菩提,能度众生生死海,能净一切六境界,是故菩提心最胜。 远离障碍除五盖,诸根清净无憍慢,贪欲瞋恚痴对治,是故菩提心最胜。 观善思惟具念心,修助菩提得神通,不畏生死乐涅槃,是故菩提心最胜。 凡所说法不为食,于诸法中心无悋,修行善法不求报,是故菩提心最胜。 不以余乘摄众生,所说众乐而受持,其心无量无有边,是故菩提心最胜。 内外清净无过咎,不畏生死修菩提,修菩提时心不悔,是故菩提心最胜。 知众生界净国土,庄严菩提不自为,迷惑众生示正道,是故菩提心最胜。 善知法界真实性,无分别智不可说,能破众生怖畏想,是故菩提心最胜。 若能具足如是法,是能净发菩提心,不为世法之所污,烦恼魔业亦复然;若有能发菩提心,是则能胜一切乘,能净一切众生心,亦能演说无上道。 「善男子! 云何名为菩提之心押而不坏? 押者名为大悲,缘于一切众生,绍三宝种不令断绝,为佛法故庄严善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严净世界,为护正法不惜身命。 「善男子! 若为诸恶众生打触恼乱娆害,悉当忍之,亦应不舍一切众生,心不生悔不愁不恼,为调众生勤加精进。 若遇骂辱瞋恚打掷,默然受之终不加报,应作是念:『夫大乘者与世共诤。』何以故? 一切众生顺生死流,大乘之法逆生死流;一切众生各各诤讼,大乘之法破坏斗诤;一切众生瞋恚炽盛,大乘之法除灭瞋心;一切众生各各虚诳,大乘之法质直无虚。 十方世界若有众生,以诸刀杖随逐菩萨,而作是言:『谁有发此菩提心者,我当叚叚支解其身如胡麻许。』菩萨闻此终不退转菩提之心,亦不放舍慈悲喜舍、惠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何以故? 菩萨思惟:『我于无量无边世中,受大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等身,受行恶法,不能自利及利他人。 若我或于无量世中,为彼恶人刀杖随逐节节支解,我终不舍于菩提心及诸众生。 何以故? 若我不能忍受如是世中苦者,何能堪忍地狱诸苦? 行善法时,多有恶法来作障碍,我若不忍,云何能作种种善法? 一切众生施我恶事,我要当以善法施之;众生施我刀杖骂辱,我以无上大忍施之。』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思惟观者,当知不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观已能忍三押,谓身口意。 「云何押身? 若菩萨身被支解时,尔时依法将顺恶人,具足六波罗蜜。 云何菩萨身被支解而得具足六波罗蜜? 菩萨若被支解身体不惜身命,尔时具足檀波罗蜜;于彼恶人修集慈心,尔时具足尸波罗蜜;不瞋不骂不以恶事还往加之,尔时具足忍波罗蜜;为诸众生勤行精进,终不舍离菩提之心,尔时具足精进波罗蜜;若他瞋打其心不动,不失正念其意清净;尔时具足禅波罗蜜;观身无常苦空无我,犹如草木瓦石等类,尔时具足般若波罗蜜。 具足如是六波罗蜜已,押而不坏,是名押身。 「云何押口? 忍于一切恶言骂辱若实不实,但责己身烦恼诸结,终不怨他,为诸众生修集慈悲。 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忍恶骂时,即得具足忍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遇骂辱时,即作是念:『是人往世悭贪因缘,亲近恶友得是恶心,我破悭贪修集惠施亲近善友,是故我能舍是瞋恚。』尔时具足檀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遇骂辱时,作是念言:『是人破戒不信业果,是故骂我,我受持戒信于业报,是故修忍念于菩提,护持正法将顺众生。』尔时具足尸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遇骂辱时,作是思惟:『是人懈怠不修善法,是故骂我,我勤精进修集善法舍离瞋心,于善法所心无厌足,我今要当设大方便,先令是人坐菩提树,然后我当取菩提果。』尔时具足精进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遇骂辱时,复作是念:『是人失念狂乱放逸烦恼所污,我今破坏一切烦恼,为如是等诸恶众生发菩提心。 若诸众生悉清净者,我复何缘发菩提心? 是故专心缘念菩提心不怱务。』尔时具足禅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遇骂辱时,复作是念:『是人着我我所众生寿命士夫,我依法界,法界之中谁骂谁受,我亦不见一法是骂及以骂者。』尔时具足般若波罗蜜。 若能至心受持修行五波罗蜜,尔时具足忍波罗蜜,是名押口。 「云何押心? 不畏魔众退菩提心,不畏一切众邪异见退菩提心,不畏地狱、饿鬼、畜生种种诸苦退菩提心。 若见佛像来作是言:『汝亦不能发菩提心,菩提之道甚为难得,不如早修声闻乘法,速证涅槃受大安乐。』菩萨尔时闻是语已,即自思惟菩提之道难之与易:『我终不退,定当得到菩提树下坐金刚床。 我昔己请一切众生,许当以法而惠施之。 我今未与,云何欺诳? 我当随顺一切佛心。』堪忍如是押心之事,不诳诸佛人天大众及以已身,是名押心。」尔时,世尊即说颂曰:「向菩提道心不坏,大慈大悲亦复然,又不断绝三宝种,无量庄严为菩提。 为佛十力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好,无量世中舍财施,亦受种种大苦恼,为得三宝诸功德,受持正法而广说,为度众生生死海,是故堪受种种苦。 十方世界恶众生,执持刀杖逼我身,心终不动失菩提,怜愍一切众生故,无量劫中受苦恼,不能自利及利他,今我此忍大利益,亦能得佛无量德。 为佛功德碎其身,犹如胡麻心不悔,心亦不退无上道,多受诸苦为菩提。 行住坐卧念菩提,其心寂静离烦恼;若欲起瞋于众生,先当怨己及烦恼。 三恶道中受诸苦,为诸众生得佛道,不求人天上快乐,甘乐为众受诸苦。 若于人中所受苦,不及地狱百千一,虽受三恶无量苦,亦不退失菩提心。 观身无常及无我,四大之性如四蛇,至心放舍如是身,能得智慧无上道。 流转诸有受诸苦,以不能观身真实,菩萨能观身真实,是故永离诸苦恼。 行恶之时无妨碍,修行善法多留难,诸佛世尊为证知,是故我受种种苦。 我今能忍如是等,身口意业无量苦,以是因缘菩提心,坚牢毕竟不可动。 舍身具六波罗蜜,于身无贪具足檀;于彼恶人生慈心,是故具足于尸罗;割身能忍不生瞋,以是因缘具羼提;受苦时心不动转,是故具足毗黎耶;不失念心乐寂静,是故具足于禅那;观身无我无我所,尔时具足于般若。 若我能作是庄严,不久定得无上道;若我不忍恶口业,云何能坏众烦恼? 若我调伏身口意,则能忍受众苦逼,能坏一切诸魔众,虽有众邪我不动。 若欲具足波罗蜜,如来十力四无畏,获得无上无价宝,当学调伏身口意。 「善男子! 云何名为穿菩提心? 菩萨既发菩提心已,终不生于相似我慢,不着菩提心、不贪菩提心、不爱菩提心、不观菩提心,如是则能令心寂静,观深法界观诸佛法。 深法界者,谓十二因缘远离二边,一切诸法性自无我,观于我性一切法性空无有主,住空三昧无相无愿。 知诸行法无所造作,观色如沫、受如水泡、想如热焰、行如芭蕉、识则如幻,观界无作无有动摇,入如聋盲,心无暂住,憍慢之结都无生处。 诸法无二无有分别,一味一乘一道一源。 观一切声无有声相,一切音声次第不合,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了知苦相、集无我所、于灭无增、知道毕竟,无障碍故。 观身念处、知去来受、念心出灭、知于法界。 观界非界,故修正勤;欲得自在,故修如意。 离诸烦恼,名为信根;乐于寂静,名精进根;非有念故,名为念根;非思惟故,名为定根;远离一切,名为慧根;不随他故,名为信力;无障碍故,名精进力;不退转故,名为念力;心得自在,名为定力;不观善恶,名为慧力;不放逸故,名念觉分;入诸法故名,择法觉分;如法行故,名进觉分;远离恶故,名喜觉分;身心寂静,名除觉分;知实三昧,名定觉分;不观于二,名舍觉分;远离诸见,名为正见;离诸觉观,名正思惟;知诸声性,名为正语;于身口意不生贪着,名为正业;离嫉妬心,名为正命;不增不减,名正精进;于善不善不生贪着,是名正念;观诸心界,是名正定。 「实相之性其性寂静,毕竟义者,名无常、苦、无我,假名清净大净。 能调心者、名之为施;身心清净、名之为戒;诸法无常、名之为忍;勤修是智、名为精进;内外清净、名为三昧;观真实故、名为智慧;知诸众生心性本净、是名为慈;观于一切等如虚空、是名为悲;断一切喜、名为喜心;远一切行、名为舍心,一切诸法未来世净,过去种种现在无我。 「善男子! 若能真实观察了知如是等法,是名为穿菩提心宝。 菩萨观察如是法已,次第得一切法自在陀罗尼。 「善男子! 譬如日月不作往来照明之心,以诸众生福德力故,自行往返坏诸闇冥。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若能观了如是等法,亦复如是,不作是念:『我当利益无量众生,而令众生大得利益。』善男子! 若菩萨摩诃萨能作是观,是名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入定乃能作如是观,乱心不能,定者即是禅波罗蜜,观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如是乃能观于真实,了了见于一切法相。 云何名见一切法相? 一切法相名无相相。 言无相者即是无作,即此无作名之为相。 若能永断如是无相,即无相相。 又无相者名无生相,无相相者名无灭相,无生无灭名无相无相相。 若见无生无灭无作、无一无二、无瞋无诤无有,如尔不动不转知于法性,是名真性、是名法性、是名实性。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若真实知如是等法,名非住住。」说是法时,十二那由他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万六千天得无生忍。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能破一切诸法相,清净无上菩提心,若能如是观察者,即得不着一切法。 明见甚深诸法界,亦不怖畏于涅槃,以是不怖因缘故,则能增长于佛法。 明信于因及果报,十二因缘亦如是,远离二边常断见,随意种种说正法。 于常无常心不着,又能演说于中道,知一切法是空性,无有众生无寿命。 一切诸法空无相,亦复无有次第生,其性本来常寂静,无有能作如虚空。 不观一切诸法相,了了觉知无有生,观色如沫受如泡,想如热焰行芭蕉,观心如幻四大空,观入犹如聋盲者,又观心意无内外,心无住处界无二。 不着诸法色色相,虽有是知无憍慢,观一切法皆平等,一味一乘一道源,能知如是真实义,了了能观于法界。 无有音声能观声;无有心意能观心;无有文字观文字;是能真实知法界。 一切法义不可说,声及文字亦复然,真实知苦集灭道,具足系心四念处,于诸法界无分别,其心能得大自在。 远离一切诸烦恼,修四正勤行精进,为得无碍大自在,勤心修集四如意。 于一切法不贪着,为于如是修信根;常乐住于大寂静,是故修集精进根;心无念虑知真实,是故修集于念根;悉能调伏诸心想,是故修集于定根;为能观察于法界,是故修集于慧根。 为欲了知诸法界,是故修集七觉分;不观诸法一二数,是故修集八正道。 如意能以财物施,亦能如意受持戒,又能清净于内外,是则名为大神通。 一切诸法本性净,是故修集于慈悲;断一切喜诸烦恼,是故修集于喜心;一切诸法本性净,去来现在亦复然,若观诸法无生灭,是人即得真实知。」尔时,世尊复告海慧菩萨言:「菩萨得是净大净已,其心真实无有欺诳,于诸众生平等无二,得真实智毕竟大智净印三昧,安住净印三昧根本。 「云何名为三昧根本? 为诸众生修大慈悲,虽得供养其心不高,瞋恚毁辱心亦不下,心不高故,则能生于不憍法性、不憍名字,亦不生于相似我慢,身口意业从智慧生,是故一切所作诸业非不随智。 「云何菩萨身业随智? 所得身形殊胜微妙,众生见者即得调伏,身四威仪亦能调伏,离诸身过身曲身滓。 其身清净相好庄严,诸根具足无有缺减,不恃此身而生憍慢,见下色者心亦不轻。 自于其身不生贪着,观身法界及以身业,知是色已念于法身,不求食身以定为食,为调众生现受其施常修圣行。 所谓非为贪欲、瞋恚、愚痴受持清净戒、拥护正法。 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随智身业,得大神力、无所畏力,以是力故,于诸佛土普示其身。 如此世界所示色身,余诸世界亦复如是,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其光柔软众生遇者离烦恼热,离烦恼已受大快乐,是名菩萨身业随智。 「云何菩萨口业随智? 所谓远离六十四种恶口之业:麁语、浊语、非时语、妄语、漏语、大语、高语、轻语、破语、不了语、散语、低语、仰语、错语、恶语、畏语、吃语、诤语、讇语、调语、诳语、恼语、怯语、邪语、罪语、哑语、入语、烧语、地狱语、虚语、慢语、轻语、不爱语、说罪咎语、失语别、离语、利恶语、两舌语、无义语、无护语、喜语、狂语、杀语、害语、系语、闭语、缚语、打语、歌语、非法语、自赞叹语、说他过语、谤三宝语,是名六十四(丹本云:少十一种,无处访本)。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远离如是恶口等事,凡有所说,说实、说真、说解脱、说如实、说随谛、说利众生、说随众生心实不实、说众乐闻、说一切声、说一切语、说净众生根、说令众生离于烦恼、说于佛语、说于甘露其声遍闻十方世界、说令众生永离苦恼、说于深义、说调众生、说不造作恶,是名菩萨口业随知。 「云何菩萨意业随智? 住一心中能知一切众生之心,常在禅定现诸威仪,一切众魔声闻缘觉,悉不能知心所缘处,终不生心欲自毁害方便害他,了一切法通达无碍,得如是心不受能受亦不证灭,是名菩萨意业随智,是名净印三昧根本。 「如是根本复有十种:一者,净初发心;二者,净菩提道;三者,净六波罗蜜;四者,净乾慧故修于三昧;五者,净相;六者,净好;七者,净陀罗尼;八者,净如法住;九者,净于无失;十者,净三十七助道之法。 是名为十。 「善男子! 净印三昧具三十法:一者、内净;二者、外净;三者、心净;四者、憍慢净;五者、身净;六者、眼净;七者、一切众生无众生净;八者、一切法本性净;九者、一切法同一味净;十者、空无相愿净;十一者、解脱法门净;十二者、一切诸法入法界净;十三者、一切诸法入一性净;十四者、信心无坏净;十五者、无障碍净;十六者、一切解脱净;十七者、无为净;十八者、观十二因缘净;十九者、十力四无所畏净;二十者、无胜净;二十一者、一切法智净;二十二者、过去业净;二十三者、慈悲净;二十四者、不舍众生净;二十五者、破诸魔业净;二十六者、离内贪净;二十七者、离诸习气净;二十八者、一念知一切法净;二十九者、不失念心净;三十者、具足庄严净。 菩萨具足如是等法,名净印三昧。 「得是三昧已,得八不共法。 何等为八? 所得世界金刚为地;一树之上种种枝叶、种种华果;一切众生不起烦恼;地狱、饿鬼、畜生之类,悉见菩萨坐菩提树,见已即得微妙快乐;金光遍照无量世界;一切大地六种振动;无一众生有娆害者;一念之智知一切法。 是名为八。」尔时,世尊即说颂曰:「若知诸法如虚空,净于本性不生灭,即能净于如来印,亦得住于定根本。 虽得供养心不喜,呵责骂辱心不瞋,修集慈悲心平等,是则名为净印定。 远离一切诸憍慢,离已其心不自高,能呵烦恼诸结缚,是则名为净印定。 其身永离诸恶业,庄严妙相三十二,具足清净于诸根,亦复不生憍慢结,见有下色丑陋者,贫穷斯下心不轻,为菩提故净说法,是则名为净印定。 观察于身真实性,坏于众生贪身想,是故获得上法身,远离一切杂食身,常在禅定法喜食,为众生故受揣食,甘露上味增法命,是则名为净印定。 爱乐圣行持佛戒,远离贪欲恚痴等,菩萨先自调其身,然后复为众生说。 神通遍游诸十方,为调众生演说法,如彼色像示其身,随其意趣为说法。 身出无量金色光,遍照十方诸世界,能坏众生烦恼热,增长菩提心功德。 若有三恶苦众生,遇已悉得无上乐,皆得远离恶道苦,信心成就修善业。 如来所说身净业,为令众生净佛身,若有能修如是业,获得净身如先佛。 若有远离恶口业,即得从智微妙声,凡所演说众乐闻,闻者皆得生善芽。 远离六十四恶口,是人则能说甘露,能说无为之大乘,亦得善解众生语。 能离贪欲恚痴语,演说甚深真实义,其声遍闻十方界,为众宣说实解说。 呵毁打害不瞋诤,心常怜愍柔软语,为众演说不可说,说已其心不生慢。 若能清净如是业,是人远离口诸恶,如来所说口净业,为令众生广长舌。 若有修集善意业,是人一念知诸心,常在禅定示威仪,坏诸魔业心不高。 不受能受为众生,了知真实不证灭,一切众魔不知心,声闻缘觉亦复然。 不生害心于自他,能观甚深诸法界,若欲得是净印定,常当修集于十法。 清净庄严佛境界,净于善法及六度,具足功德及身相,得无碍说陀罗尼。 如法而住净其心,不失念心说无我,离一切障慧无碍,其意无失具功德。 修助菩提无放逸,为诸众生说菩提,无量世界身无碍,演说正法化众生。 具足八种不共法,获得无上大利益,金刚为地树种种,悉见菩萨坐菩提。 若欲具足如是德,当修净印三昧定,如来修集是定故,获得功德不可议。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6:3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