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三 内容: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三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虚空目分第十之二中世间目品第二尔时,世尊即放眉间白毫相光,悉蔽十方诸佛世界日月星宿、珠火灯明所照之处,一切石山诸恶刺棘为不复现。 十方无量恒河沙等世界众生见是光已,各各系念思惟善事。 其中诸佛见是光已,各告己众而作是言:「善男子! 过于无量恒河沙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 有佛出世,号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量世界无量菩萨、无量声闻,悉集彼土坐彼佛前,彼佛即为宣说法行法目陀罗尼门。 为诸声闻,说法行已放大光明,将欲演说净目法门陀罗尼法。 为中乘者得缘觉果,为诸菩萨庄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十地如来十八不共之法,转不退轮坏三恶趣,令修八圣得无上果。」尔时,十方恒河沙等世界诸众闻是语已,各各白佛言:「世尊! 我欲往彼娑婆世界至说法处,听受如是净目法门。」尔时,无量诸菩萨众,悉共来诣娑婆世界,到于佛所头面礼拜却坐一面。 时此世界无量梵天,往至佛所供养恭敬却坐一面。 百亿魔天、百亿化自在天、百亿兜率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帝释天、百亿四天王天、百亿日月天、百亿自在天、百亿阎罗王、百亿地鬼、四百亿阿修罗、四百亿龙王,如是等众悉向佛所,恭敬供养却坐一面。 无量沙门及婆罗门悉得神通,来向佛所恭敬供养却坐一面。 诸世界中外道相师,见光明时,作是思惟:「如是光者,非是日月星宿之明,必是异光,如是不久七日并出,当焦四海须弥山王一切草木,其后欲界火灾当出。」或复有言:「却后不久必当雨毒害于一切。」或复有言:「却后不久必当雨刀害诸人物,恶时将至谁能救之?」或复有言:「瞿昙沙门怜愍一切,唯是能救施其寿命。」尔时,一切无量众生至心念佛;念已即见是大宝坊,以佛力故即至坊中。 尔时,波斯匿王以佛神力故亦见宝坊,以佛力故得到坊中。 忧填耶那王、恶性王、输头檀王、摩醯陀王、修陀奢那王、频婆娑罗王,如是等王亦因佛力得见宝坊,悉至坊中,供养礼拜,次第而坐,各作是念:「今此众中有大仙人,有佛、世尊,此光因缘今当问谁? 当问仙人? 问佛可耶?」尔时,须陀舍那王言:「我今有大婆罗门师,名曰电发,善知相法能解能说,是最可问。」电发闻已即作是言:「我所博览一切相书都无此事,我实不能解此光瑞,阎浮提中一切相师其数五百悉不能解。」尔时,频婆娑罗王语诸王言:「汝何故狂? 此大众中有佛、世尊,号释迦牟尼,具一切智,善知世间出世间相,了十二月善相之书,大悲怜愍一切众生,实语正语,唯佛能说是光报应。」尔时,诸王及诸大众一切宗仰,共白佛言:「世尊! 唯愿如来为我等说十二月相书。」佛言:「大王! 今此大会不应宣说世间相书。」频婆娑罗王白佛言:「世尊! 今此会中有诸众生,不信如来所有功德,又不信是一切智人,唯愿破坏如是疑心而宣说之。 是诸众生若得闻已心生喜信,生信心已,乃可为说出世之道。 如是众生,亦当乐受易可调伏。」佛言大王:「至心谛听,我当说之。 大王! 往昔雪山有一仙人,名婆伽婆,食果草根修集慈心,而不能除诸烦恼结,不能调伏贪欲之心。 时彼住处有一雌虎,即共行欲,虎便怀妊。 日月已满,至此人所产十二子。 是时仙人心怜愍故,即取洗浴而哺养之,虎母心爱随时乳养。 尔时仙人各为立名:一名竭伽、二名跋伽婆、三名为虎、四名师子、五名担重、六名婆罗堕阇、七名步行、八名婆罗奴、九名健食、十名恶性、十一名师子担、十二名健行。 「是十二子年始七岁,食草根华果。 是时父母俱时命终,时十二子心怀愁恼,仰天号哭:『如何一旦无所归依?』时有树神闻是声已,作如是言:『诸童子且莫啼哭,有归依处,所谓梵天怜愍众生,汝等应当昼夜六时净自洗浴,向于虚空至心礼拜求哀梵天。 梵天当以无碍天耳闻汝等声,闻已当来至汝住处,以怜愍故。 来已当坏汝等痴闇施慧光明,得智慧已,一切诸天当供养汝,况世间人!』时十二子闻是语已,如教而行经十二年。 然后梵天乃闻其声,即来下至三十三天。 「尔时,帝释见梵天来即前供养,既供养已,即复白言:『大士! 欲何所至?』『憍尸迦! 汝不见彼雪山之中十二仙耶? 憍尸迦可共往彼。』时释提桓因与无量天,相随俱下至雪山中。 时十二仙见梵天来,欢喜踊跃礼拜供养。 「时梵天王告十二童子:『汝等何故,十二年中精勤苦行供养于我? 欲何所求? 为求名声、色力、财宝、圣道、智慧诸天身耶?』时竭伽仙白梵天言:『大士! 我今不求如是等事,我欲求智慧,为众生故。 我等孤稚,少失覆荫,自随其心,无教告者。 唯愿大士施我智慧,令我识知善恶等业,及了众生善恶等业,亦知众生、国土、城邑、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男女、大小善恶等相受苦乐事。 诸王贪国无厌足者,兴兵相伐衰盛等相,若我知已,当以方便教灭恶相,令得受乐。』」大方等大集经虚空目分中弥勒品第三尔时,弥勒菩萨即于佛前,心念说偈,问于如来:「非有途路,而有轮转;如来亦不住一切道,非道见道,道见非道。」佛言:「善男子! 非道者即是不出不灭,不住非智,非智境界,非明非闇,非常非断,非善非恶,非是色阴乃至识阴,是名实性,是名法性,名一切行,名真实际,是名非道,如是中道。 诸佛如来转于法轮,而不贪着如是诸道。 若有众生,道见非道、非道见道,如是众生不能达于道与非道及知三道。 如来悉能分别解说,及以断道。 「善男子! 如来、世尊于无道中而转法轮,为坏众生三种道故。 何等三道? 一、烦恼道;二者、苦道;三者、业道。 业道者,所谓行有;烦恼道者,所谓无明爱取;苦道者,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 如是三道,何因缘有? 触缘故有。 「善男子! 因眼见色而生爱心,爱心者即是无明,为爱造业即名为行,至心专念名之为识,识共色行是名名色,六处生贪是名六入,因入求受名之为触,贪着心者即名为爱,求是等法名之为取,如是法生是名为有,次第不断名之为生,次第断故名之为死,生死因缘众苦所逼名之为恼,乃至识法因缘生贪,亦复如是。 如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皆悉具足。 「出有三种:一者、因出;二者、初出;三者、道出。 若有比丘修行法行,观察所有爱心相貌。 比丘当观,若有爱心即是无明,无明之体能出二过:一者、出行;二者、出识。 识亦有二:一者、出名;二者、出色。 名色亦二:一者、无住;二、住六入。 六入亦二:一、不厌欲;二、能生触。 触亦有二:一、生受心;二者、求受。 受亦有二:一、受苦乐;二、生贪爱。 爱亦有二:一者、系缚坚固;二者、求取。 取亦有二:一者、贪心;二者、求有。 有亦有二:一者、乐住;二、生因缘。 生亦有二:一者、生老;二者、苦缘。 老亦有二:一、坏壮色;二、作死因。 死亦有二:一、坏寿命;二、爱别离,是名出因。 「云何初出? 若有比丘修集法行,观如是法亦出亦灭,是名初出。」尔时,世尊告憍陈如:「云何道出? 若比丘见道有二种:一者、行行;二者、慧行。 憍陈如! 汝颇知是行行慧行耶?」憍陈如言:「未知。 世尊! 唯愿如来为观十二因缘比丘得大智慧坏诸烦恼,分别解说,比丘闻已当具受持。」尔时,世尊告宝幢童子:「善男子! 汝颇能知息出入不?」「不也。 世尊!」「善男子! 法行比丘先观无明乃至老死。 云何名为观于无明? 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罗。 是歌罗罗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煖。 过去世中业缘果报,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 歌罗罗时气息入出,有二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 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 「善男子! 若有欲得辟支佛果,当观如是十二因缘,后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云何为观? 随于念心观息出息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 是身中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焦,有能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以出入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名为口行。 以如是等三行因缘,故有识生。 识因缘故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阴因缘行六处,故名六入。 情尘相对故名为触。 触因缘故念色至念法,是名为受。 贪着于色乃至于法,是名为爱。 爱因缘故四方求覔,故名为取。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有因缘故有生老死种种诸苦。 是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之大树也。 「是故缘出入息,能生一切诸苦烦恼,是故凡夫生时,亦为烦恼系缚,死时亦尔;终不能得身心自在,不得三昧,不尽诸漏。 若有比丘观入出息,如空中风无我我所,无有作者及以受者,从缘而生从缘而灭,无相无物无有觉观;众生风者亦复如是,共四大行,生歌罗罗九孔乃至九万九千诸孔出入,无作无受,是风出入如是肉段,以是因缘故,有无明乃至老死众苦聚集。 「善男子! 譬如虚空无物无我,出入诸息、地水火风、寿命煖识、无明乃至生老病死,亦复如是。 众生颠倒,于非我中而横见我,于如是等同虚空法,作阴界入想,一切凡夫因是颠倒,轮转生死无有穷已。 若法行比丘,观是息冷则举身冷,观是息煖则举身煖,是身尔时随意随风。 若观冷时不得禅定不入定聚,是人则堕冷地狱中。 若观煖时不得禅定不入定聚,是人则堕热地狱中。 若佛弟子修集法行,观察出入息冷煖等时则得正道。 法行比丘如实观察无明乃至生老病死,心不颠倒,是名净目陀罗尼也。 善男子! 汝若能受是陀罗尼,即是真实观入出息。」宝幢菩萨白佛言:「世尊! 诸佛境界不可思议,非是声闻缘觉所及。」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 随是经典所流布处,我等要当随侍守护,所有恶事悉令消灭。」大方等大集经虚空目分中四无量心品第四尔时,频婆娑罗王白佛言:「世尊! 因诸声闻辟支佛等修行法行,令阎浮提无有疾疫饥馑恶事。 世尊! 菩萨摩诃萨修四无量心,若有四姓供养恭敬,得几所福?」佛告大王:「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具八上事:一者、其土人民供养父母、增长惭愧,恭敬沙门诸婆罗门耆旧有德,受持禁戒。 大王! 若诸国土有诸菩萨修四无量,其土人民,则能成就如是初事。 复次,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人民,修集慈心远离杀害,其心调柔无有浊心瞋恚之心,平等无二,是名为二。 复次,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人民,不贪财宝,乐为惠施,呵责盗窃,是名为三。 复次,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人民自足妻色,远离非法,呵责欲心,是名为四。 复次,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人民,真语实语、无破坏语,常修善语,是名为五。 复次,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人民无有嫉妬浊恶之心,是名为六。 复次,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人民,正见不谬无有邪见,是名为七。 复次,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人民,一切供养恭敬三宝,远离恶见,是名为八。 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人民,具足如是八种功德。 「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无有八怖畏事。 何等为八? 一者、无内外军畏;二者、无诸恶鬼畏;三者、无恶星宿畏;四者、无诸恶病畏;五者、无诸恶兽畏;六者、无诸恶贼畏;七者、无诸旱涝畏;八者、无诸穀难畏。 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无有如是八畏。 「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具足八大丈夫。 何等为八? 一者、有诸众生已于过去无量佛所,深种善根,如是之人乐生其土。 二者、复有众生已于过去无量世中,修戒多闻,如是之人乐生其土。 三者、复有众生已于过去无量世中,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如是之人乐生其土。 四者、复有众生已于过去无量世中,成就天业,当受天身,故转天身来生其土。 五者、复有众生能坏一切三恶道业,如是之人乐生其土。 六者、复有众生具声闻乘,如是之人乐生其土。 七者、复有众生乐缘觉乘,如是之人来生其土。 八者、复有众生,已于过去无量世中,修六波罗蜜,如是之人乐生其土。 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具足如是八人。 「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地具足上地水味、无上法味、众生之味,一切众生心相亲爱,如是众生舍是身已复生天上,乃至鸟兽亦复如是。 大王! 譬如一筐盛四种香:一者、沉水;二者、多伽罗;三者、牛头栴檀;四者、多摩罗叶,如是四香合有四两。 有四姓人,以四种衣置之筐中,经数日已各自齎去,而是四香铢两不折,然是衣中各各有香。 大王! 若有菩萨修四无量,随所住国其土人民,各各成就种种功德,而于菩萨无所损减。」尔时,频婆娑罗王白佛言:「世尊! 菩萨摩诃萨修四无量心不可思议。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自身修集,能令无量无边众生得大利益。」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净光,告无胜菩萨言:「善男子! 汝今已得无上利益。 何以故? 汝常修集四无量心。」无胜菩萨言:「善男子! 我今云何得大利益? 如是法中无作无受、无觉无见无知、无此无彼。 善男子! 如人自言能画虚空璎珞庄严。 虽有是言,真实不能。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出无坏,无生无灭,无有处所,无有觉观,净三解脱无相无作无愿。 如尔法界,无转无散,无合无碍,无浊无边,犹如虚空无有和合,无欲无性,无见无说。 法性无数,无少无多,无有境界,无二无着,无量无色,无声寂静,无变无量,犹如虚空。 无比无胜,无常无断,难见难知,难可思惟,坚固无行,无有瞋恚,摄诸佛界,是名梵行,名四无量。 如来修集,心无厌足,勤行精进,是名佛法,大信大念,大不放逸,至心不忘。 「若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四无量心,即是菩萨修行菩萨甚深法界。 如是菩萨将欲近入无生法忍,行六波罗蜜护诸佛法,已近第三如法顺忍,真见佛身。 能摧魔众及坏邪道,度生死河入大智海,通达一切诸佛境界,具足庄严诸佛功德。 诸所有色种姓财物,胜诸众生,次第当坐如来法座,具足一切三昧总持,不为一切圣人所轻。 为诸缘觉之所赞叹,常为诸佛之所护念,能解一切国土众生种种语言。 于诸法中,不见受者及以施者,亦无说者及听法者,无有作者及以受者,犹如虚空。」净光言:「善男子! 是故我言,汝今成就无量功德。 何以故? 已于无量无边世中勤修集故。 善男子! 若佛获得十力无畏一切佛法,出家苦行逮成正觉,转妙法轮示大神通入大涅槃,如是等事悉皆因修四无量心,如是即是四无量果。 以是义故,诸善男子及善女人,应当修集四无量心。」说是法时,二万众生得随慈忍,无量众生具四无量心,一切大众咸供养佛。 大方等大集经虚空目分中净目品第五尔时,有一菩萨童子名无胜意,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 慈无量心有何等相? 有何等体? 何等因缘? 何等果报? 云何具足?」佛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能问如是甚深之义?」尔时,如来即入三昧,其三昧名调伏众生无所畏惧。 入三昧已,从其肉髻放大光明,其光勐盛有种种色,遍照无量无边世界,复出妙音而说偈言:「淤泥之中生芙蓉,亦复生于种种华,众生以之供养佛,并及一切诸天神。 一切恶国亦如是,生诸圣人大菩萨,能调难调不调众,犹如众生华供养。 娑婆世界恶土地,释迦住中宣说法,若欲获得无量利,应当往彼娑婆界。」无量世界所有众生,闻是偈已,各各供养其土世尊。 既供养已,乘佛神力,悉来集会娑婆世界。 至于佛所,头面礼拜,却坐一面。 尔时,此界大宝坊中,无量众生具足弥满,是诸众生各作是念:「独我至此供养如来,独在佛前谘问正法,如来独为我一人说。」尔时,世尊告无胜意童子:「善男子! 慈有三种:一、众生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 「善男子! 众生缘者缘于五有,若有法行菩萨,欲得具足六波罗蜜大慈大悲菩萨十地,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正法轮,调伏无量无边众生,令度无边生死大河,欲坏无量恶魔伴党入大涅槃。 如是菩萨,应当修集四无量心。 应云何修? 若菩萨摩诃萨,为下方众生乃至上方一切众生修集是慈,视诸众生如父如母,如师和上,如佛、世尊、声闻、缘觉。 尔时,应作如是思惟:『若有众生,横于我所起诸恶事。 菩萨尔时应作是念:「若我瞋是恶众生者,则为十方诸佛所见,是大可耻。 当见呵责:云何是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自不能调伏其心? 譬如有人无有脚足而欲趣彼郁单曰土,如无目者而欲读书,如无手者而欲执作,远离慈心而欲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复如是。 若不能断如是瞋心,尚不能得声闻菩提,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我不能调伏自心,当为诸佛声闻缘觉天龙八部之所呵责。 若我不能调伏自心,当得大罪受地狱苦,不得现在未来利益,是故应当修集慈心。」』复作是念:『若有于我已作诸恶,始作欲作,或以恶事加于我亲,以利养事益于我怨,亦复如是。』如是观已,菩萨先于一方众生修集慈心,二三四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善男子! 是名菩萨慈缘众生。」尔时,会中有一天子名曰明星,白佛言:「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初修慈心,如是慈心有何等果? 为是现在,为在未来,具足成就几所福德? 世尊! 如是菩萨修集慈心,颇复当堕三恶道不?」佛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已于昔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是故今能发如是问;已种善子善根坚固,无量世中修集慈心,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为欲利益无量众生,是故今者能作是问。 「善男子! 谛听,谛听! 今当为汝分别解说。 若有菩萨,能如我先所说修慈,是人则得卧安寤安不见恶梦,资生所须无所乏少。 诸天守护,人天乐见,不闻恶声,身不恶病,常乐寂静,勤行精进,乐受正法,知见无我,常为国主、沙门、梵志、男女、大小,乃至鸟兽之所供养,亲近善友,所谓声闻缘觉诸佛菩萨,乐行惠施能度众生。 所有善心,不为三毒之所破坏,善名好誉流布四方。 能疗众生所有恶病,能令众生远离众苦,能解众生一切系缚,能调众生诸恶烦恼,能坏一切恶邪异见,能与众生信心念心。 大智慧心,心住大乘无能倾动,不随他语,能坏众生身口意恶,能灭众生三种障业,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贤圣之人、劫招提僧物。 「善男子! 菩萨若能如是修慈,当舍命时,面见十方诸佛、世尊手摩其头,佛手触故心则欢喜,心欢喜故,寻得往生其佛国土,亦闻如是善妙之言:所谓『莫生怖畏,莫生怖畏。 汝是修慈纯善之人,定当得生净佛世界,觐见无量诸佛、世尊,离三恶道必入涅槃,亦闻法缘、无缘之慈,亦得具足四无量心,乃至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明星天子闻是法时,于诸禅定出入自在。 无胜意童子白佛言:「世尊! 如是天子,以何力故,于禅定中速入速出?」佛言:「善男子! 是天子者,已于无量诸如来所殖诸善根,无量世中修法缘慈,本愿力故生四天处。 在日天前十千由旬,所住宫殿纵广三万二千由旬,琉璃所成,前后左右满十由旬。 诸天男女而共围绕,是人在中离其眷属三由旬所独坐宝床,出入禅定一日一夜。 此四天下有八十天处,六十龙处,四阿修罗处,四迦楼罗处,五十二紧那罗处,四十六摩睺罗伽处,八拘办荼处,三十富饿鬼处,三十毗舍遮处。 于如是处,悉能调伏如是众生,以本愿力故。 往昔发愿,此阎浮提夜五分过,余一分在,当在日前十千由旬,先当破坏阎浮提闇而作明相。 若阎浮提诸善众生欲度生死修禅定者,当为是人除去睡眠施其念力。 若欲见我,我当于梦现作和上师长父母。 若有凡夫修集外道,我当破坏其人邪心示以正道。 若有众生于世间事及出世事,生懈怠者,覩见我已除去懈怠勤修事业。 若有众生迷失正路,得见我时则还见道。 若有众生身遇重病,得见我者苦痛休息,身得安眠受大快乐。 若有老人身受众苦心多忘误,得见我者还得念心,然我出时能令众生系心念善。 若有众生命将欲尽,最后一念,我当为说大乘经典,彼既闻已面见佛像,舍身得生净佛世界。 若有欲求辟支佛者,我当为说辟支佛乘。 若有欲求声闻乘者,我亦当为说声闻乘。 若有众生,有三恶业,闻我说法恶业即灭。 世尊! 我先行于阎浮提国,然后次行于瞿陀尼,瞿陀尼后次郁单曰郁单曰后,次弗婆提。 以如是等本愿力故,常得修行六波罗蜜,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明星天子白佛言:「世尊! 我今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说此陀罗尼:「『庐遮罗(一) 卢遮罗(二) 卢遮那(三) 娑罗叉婆(四) 娑罗叉婆(五) 娑罗叉[(口*皮)/女](六) 阿[(口*皮)/女]呵呵(七) 阿[(口*皮)/女]特荼(八) 阿婆阇婆(九) 阿婆叉那(十) 阿叉叉叉(十一) 富罗婆逻(十二) 阿婆叉叉(十三) 阇婆阇婆(十四) 摩呵迦波(十五) 阿婆阿婆(十六) 摩呵娑摩(十七) 频豆(十八) 莎阇羯波(十九) 阿鞾(二十) 阿鞾(二十一) 呵呵尼摩(二十二) 沫逻莎律阇(二十三) 迦留那阇逻(二十四) 莎呵』「世尊!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男、若女、若大、若小,若有至心念我事者,是人则得净于诸业,神通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解脱佛土四无碍智。 如是诸人不得成就如是事者,我则欺诳十方诸佛,于未来世,亦莫令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无胜意童子白佛言:「世尊! 他方佛土所有人民,常作是言:『娑婆世界杂秽不净。』然我今者常见清净。」佛言:「如是,如是。 善男子! 如汝所说。 又此世界诸菩萨等,或作天像调伏众生,或作龙像,或作鬼像,或阿修罗像,或迦楼罗像,或紧那罗像,或摩睺罗像,或夜叉像,或拘办荼像,毗舍阇像,薜荔陀像,人像,畜生像,鸟兽之像,游阎浮提,教化如是种类众生。 善男子! 若为人天调伏众生,是不为难。 若为畜生调伏众生,是乃为难。 「善男子! 阎浮提外,南方海中有琉璃山,名之为潮。 高二十由旬,具种种宝,其山有窟名种种色,是昔菩萨所住之处,纵广一由旬高六由旬,有一毒蛇在中而住,修声闻慈。 复有一窟名曰无死,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中有一马修声闻慈。 复有一窟名曰善住,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中有一羊修声闻慈。 其山树神名曰无胜,有罗刹女名曰善行,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 「善男子! 阎浮提外西方海中有颇梨山,高二十由旬,其山有窟,名曰上色,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有一猕猴修声闻慈。 复有一窟名曰誓愿,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中有一鸡修声闻慈。 复有一窟名曰法床,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中有一犬修声闻慈。 中有火神,有罗刹女,名曰眼见,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是三鸟兽。 「善男子! 阎浮提外北方海中有一银山,名菩提月,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曰金刚,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中有一猪修声闻慈。 复有一窟名香功德,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中有一鼠修声闻慈。 复有一窟名高功德,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本所住处,中有一牛修声闻慈。 山有风神名曰动风,有罗刹女名曰天护,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 「善男子! 阎浮提外东方海中有一金山,名功德相,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曰明星,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有一师子修声闻慈。 复有一窟名曰净道,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中有一兔修声闻慈。 复有一窟名曰喜乐,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中有一龙修声闻慈。 山有水神名曰水天,有罗刹女名修惭愧,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 「是十二兽,昼夜常行阎浮提内,天人恭敬,功德成就,已于诸佛所发深重愿。 一日一夜常令一兽游行教化,余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复始。 七月一日鼠初游行,以声闻乘教化一切鼠身众生,令离恶业劝修善事。 如是次第至十三日,鼠复还行,如是乃至尽十二月。 至十二岁,亦复如是,常为调伏诸众生故。 「善男子! 是故此土多有功德,乃至畜生亦能教化,演说无上菩提之道,是故他方诸菩萨等,常应恭敬此佛世界。」尔时,会中有一优婆塞名曰净德,白佛言:「世尊! 我今可得覩见如是十二兽不?」「善男子!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得覩见是十二兽,欲得大智大念大定大神通力,欲受一切所有典籍、四无量心,欲行正道得奢摩他,欲得寂静,欲增善法,是人当以白土作山,纵广七尺高十二尺,种种香涂金薄薄之,四边周匝二十尺,所散瞻婆华当以铜器盛,诸种种非时之浆置之四面,清净持戒日三洗浴敬信三宝。 离山三丈正东向立,诵如是咒:「◎战陀罗呵(一) 修利蛇比摩(二) 其罗[月*兄](三) 沸己牟逻(四) 若蛇牟逻(五) 阿呵希(六) 娑呵啰希(七) 若蛇[日*可]希(八) 萨婆复多呵(九) 梨蛇婆呵休(十) 摩莎车婆牟梨(十一) 迦[(口*皮)/女]浮(十二) 逻奢浮(十三) 修逻蛇牟(十四) 呿迦那(十五) 摩希叉婆(十六) 迦婆摩诃(十七) 阿叉比婆逻(十八) 多波比莎(十九) 沙持因持利蛇鞞莎(二十) 阿阇牟他婆(二十一) 婆卢婆叉(二十二) 槃陀哆(二十三) 遮罗叉婆希(二十四) 呵迦比牟(二十五) 哆比勒搜(二十六) 散遮勒搜(二十七) [(口*皮)/女]婆浮(二十八) 娑逻[(口*皮)/女]叉搜(二十九) 沸己遮(三十) 哆莎赖莎(三十一) 陀叉逻莎(三十二) 波利波遮(三十三) 修罗修(三十四) 搜婆莎弥(三十五) 希逻莎(三十六) [(口*皮)/女]逻牟莎逻莎(三十七) 牟莎逻私(三十八) 逻婆逻娑(三十九) 频婆思逻莎(四十) [(口*皮)/女][(口*皮)/女]逻娑(四十一) 陀摩卢遮那逻娑(四十二) 富囊挫兰呵逻娑(四十三) 首陀卢遮那逻娑(四十四) [(口*皮)/女]摩摩逻娑(四十五) 比摩卢遮那呿伽(四十六) 萨颠摩逻娑(四十七) 阿利耶卢遮那耨耨(四十八) 比摩牟(四十九) 婆罗呵芒[(口*皮)/女]呵逻私[少/兔][少/兔](五十) 阿由比目勐(五十一) 牟尼逻提致汦(五十二) 莎呵「住十五日,当于山上见初月像。 尔时则知见十二兽,见已所愿随意即得。 善男子! 若能如是修行苦行,即得眼见是十二兽。」尔时,净德优婆塞语明星菩萨言:「善男子! 汝能教化调伏众生。 云何调伏? 为以身耶? 口耶意耶?」「善男子! 我非身口,唯以心业。」「善男子! 若是心业,为过去耶? 未来耶? 现在乎?」「善男子! 亦非去来,唯是现在,制限在心不令作恶。」「善男子! 汝犹不能令现在心获得解脱? 云何而能调伏众生?」明星答言:「我今受持四无碍智净目持力故,能调伏一切众生。」净德言:「四无碍智净目持者,亦复不能调伏众生。 何以故! 无觉观故,云何而言能调众生?」「善男子! 我今问汝,随意见答。 善男子! 摄入系缚解脱清净道及寂静,虽复平等亦不平等。 如是平等及不平等,何因缘生? 何因缘出? 何因缘增长? 汝宁不知乎?」净德答言:「善男子! 如是等事,因我我所生出增长。」明星菩萨言:「善男子! 是我我所何因缘生?」「善男子! 是我我所风因缘生。」明星菩萨言:「风住何处?」「善男子! 风住虚空。」又问:「虚空为何所住?」答言:「虚空住于至处。」又问:「至处复何所住?」答言:「至处何处住者不可宣说。 何以故? 远离一切诸处所故,一切处所所不摄故,非数非称不可量故。 非觉非观,非有非无,非行非生,非出非灭,非有增长,非字非念,非作非受,非闇非明,非增非减,非壮非老,真实之性是一切法无罣碍门,是故至处无有住处。」明星菩萨言:「善男子! 如是即是四无碍智净目陀罗尼。 若有菩萨修集如是陀罗尼者,一切烦恼则为烂败,入法缘慈,一切法中无有疑心。」说是法时十方世界无量众生得法缘慈,无量众生得近四无碍智净目陀罗尼。 尔时,世尊赞是二人:「善哉,善哉! 善男子! 能如法问,能如法答,是陀罗尼因缘力故。 四天王等! 于我灭后能守护法。」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6:3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