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商主天子所问经 内容: 商主天子所问经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尔时婆伽婆住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复有大菩萨众,所谓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 诸众首等出过数量,种种诸方及与非方诸佛刹土俱来集会。 尔时商主天子与无量诸天百千大众,前后围绕,来诣佛所。 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右绕三匝,以种种供具供养如来。 为听法故,在佛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法王子前。 尔时商主天子向佛合掌,而白佛言:「唯愿世尊请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法王之子,令说法要! 今此众中有诸天子,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法王之子久成熟者,是等若听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智辩才已,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是心已,于佛法中得不退转。」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 汝为商主天子及余诸天辩说法要。」尔时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受佛教已,告商主天子言:「汝当一心谛听,谛受,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如诸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智智,于一切法达到彼岸,速疾满足六波罗蜜,于一切智当得修行。 「天子! 凡诸菩萨摩诃萨智者,所谓:知苦智、荷担无为智、习智、修集善根智、灭智、出生智、道智、非道智、因智、不失智、果智、摄证诸事缘智、聚集断智、实智、佛智、自在智、因缘生智、阿波陀那示现智、阴智、除欲染智、界智、破法界智、入智、观空聚智、施智、时不过智、戒智、成熟破戒众生智、忍智、精进智、善作诸事业智、禅智、回转禅智、智慧智、见知智、方便智、成熟众生智、慈智、众生乘智、悲智、不疲倦智、欣智、乐法爱欢欣智、舍智、成就诸佛法智、度众生智、观察智、常承事智、非处令住智、正勤智、正觉智、神足智、不造作诸行观察智、信根力智、超越一切智智、精进根力智、一切诸烦恼不被逼迫智、念根力智、不忘失一切诸法智、三昧根力智、一切法平等智智、根力智、诸根胜智、菩提分智、证道智、过诸非道智、攀缘智、尽智、诸善根无尽智、无生智、得诸法无生忍智、念佛智、自身成就智、念法智、转法智、念僧智、入阿毗跋僧平等智、念施智、不舍诸众生智、念尸罗智、具足诸愿智、念无智、不造诸恶智、不念法智、诸慈觉智、满足智、具足诸事不厌智、诸众生药智、如法承事方便智、处非处智、非处不作智、十力智、顺诸声闻缘觉乘智、无畏智、作障碍无障碍诸法觉智、过去身不着智、无住识智、未来身无着智、诸法不行智、现在身不着智、不定不住智、身为最上智、诸众生智、令度智、口为先智、诸众生音分别智、意为先智、知诸众生心行所发智、不错谬智、觉诸众生错谬智、乐不乐智、灭斗诤智、正念不忘失智、乱心众生令安住智、摄三摩提智、摄懈怠众生不共诸佛法智、所化众生觉时智、方便智、般若智。 天子! 此是诸菩萨摩诃萨智,以如是等智故,当得诸佛无碍大智。」尔时商主天子语文殊师利菩萨言:「希有,希有! 文殊师利! 诸菩萨摩诃萨智于诸三界最为殊特,不可以小庄严而得成就! 文殊师利! 若能如是生智慧者,是大神通。 唯然,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具庄严?」答言:「若诸众生涅槃本性,闻已不怖。」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因缘名为菩萨?」答言:「天子! 于菩提分住持入故,故名菩萨。」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因缘名为摩诃萨?」答言:「天子! 入大乘故,满大智故,故名摩诃萨。」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因缘名为最胜萨埵?」答言:「天子! 不可求法智得入故,故名最胜萨埵。」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义名净萨埵?」答言:「天子! 不与烦恼共住,为诸众生灭烦恼故,发精进故,故名净萨埵。」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义故名极净萨埵?」答言:「天子! 令诸众生行净道故。 以是义故,名极净萨埵。」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义故名为导师?」答言:「天子! 住是道已,能令无量阿僧祇众生得成熟故,故名导师。」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复以何义名调伏师?」答言:「天子! 调伏众生毕竟无诤,故名调伏大师。」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成就勇健?」答言:「天子! 调伏众魔、怨敌等难,然后受有成熟众生,故名菩萨成就勇健。」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令他欢欣?」答言:「天子! 于先发誓得满足已,不依声闻、缘觉等乘,如是菩萨令他欢欣。」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得为最上?」答言:「天子! 当以圣智方便善巧成熟众生,现了摄受于正法中,如是菩萨得为最上。」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得为转法?」答言:「天子! 依佛摄言一切众生而不能转,如是菩萨得为转法。」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当转调伏?」答言:「天子! 菩萨持戒住戒,灭诸众生所有疑网,如是菩萨名转调伏。」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当得转义?」答言:「天子! 如所闻行,真实与他,如是菩萨名为转义。」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为诸众生成就利益?」答言:「天子! 所修诸善回施众生,如是菩萨成就利益。」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作直心?」答言:「天子! 若自有犯而不覆藏,如是菩萨当得直心。」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当作正心?」答言:「天子! 其有众生,有欲、瞋、痴而不瞋责,如是菩萨名为正心。」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当作不谄?」答言:「天子! 如所言、如所作,如是菩萨当得不谄。」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而不作幻?」答言:「天子! 如心所念,口亦如是,如是菩萨得名不幻。」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得无慢心?」答言:「天子! 向诸众生曲躬合掌亦不犯恶,如是菩萨得无慢心。」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作大施主?」答言:「天子! 若能成就菩提大舍,况复余物,如是菩萨名大施主。」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得名持戒?」答言:「天子! 若见破戒乃至为命,不舍菩提心,如是菩萨得名持戒。」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成就忍辱?」答言:「天子! 若受逼迫,不逼迫他,如是菩萨成就忍辱。」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发勤精进?」答言:「天子! 若简诸法,无法可得,如是菩萨名为发勤精进。」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得名禅定?」答言:「天子! 若能还现欲界中生,如是菩萨名得禅定。」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成就般若?」答言:「天子! 若不作般若事,如是菩萨成就般若。」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当行慈心?」答言:「天子! 若能观察众生界空,如是菩萨名行慈心。」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当行悲心?」答言:「天子! 若知诸法及与菩提,犹如虚空而不舍精进,如是菩萨名成就悲心。」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当行喜心?」答言:「天子! 若得默然及与寂静,憙求诸法而不知足,如是菩萨名为知足。」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行舍心。」答言:「天子! 若不被世界所没,行于世间,救世间故,如是菩萨能成舍心。」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得清净身?」答言:「天子! 若以如幻化身示现众生平等之身,如是菩萨能得净身。」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得清净口?」答言:「天子! 若能为诸众生具足音声,演说法要而无过患,如是菩萨能清净口业。」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清净心?」答言:「天子! 若知诸心皆是一心,如是菩萨名得净心。」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得天眼?」答言:「天子! 见诸色形当离诸色,常观诸色远离诸色,如是菩萨名得天眼。」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名得天耳?」答言:「天子! 若闻诸声,当观诸声远离声相,如是菩萨名得天耳。」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知他心?」答言:「天子! 若知心行流注生灭,如是菩萨能知他心。」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知宿命?」答言:「天子! 若念本际即是实际,而不增长,如是菩萨能知宿命。」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得神通?」答言:「天子! 若示诸幻而能不为幻业所染,如是菩萨名得神通。」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得为广大?」答言:「天子! 当化无边众生,如是菩萨名得广大。」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当名独行?」答言:「天子! 若不与诸根共住,如是菩萨名为独行。」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作调伏?」答言:「天子! 若得不动不瞋法故,如是菩萨名得调伏。」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得寂静?」答言:「天子! 若在烦恼,不为诸恶烦恼所烧,为诸众生灭烦恼故而演说法,如是菩萨名得寂静。」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得信心?」答言:「天子! 若以佛身破时而不能破,如是菩萨当得信心。」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作巧方便?」答言:「天子! 若见菩提与众生共,如是菩萨名巧方便。」尔时文殊师利说此法时,是大众中有一万二千众生发菩提心,有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童真菩萨言:「文殊师利! 善哉,善哉! 为诸菩萨善说此法。 如是,如是! 能为彼等善胜丈夫说如是等诸大功德,自余复有无量阿僧祇。」尔时商主天子复问文殊师利童真菩萨言:「文殊师利! 汝于昔供养几所佛,得如是辩?」答言:「天子! 譬如化人,心思灭相。」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化无心思,况复非化!」答言:「天子! 诸佛如来体相如是,彼如是相供养承事。」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汝于几时行檀那波罗蜜?」答言:「天子! 若为如来之所变化。」又复问言:「我向问汝:『汝于几时行檀那波罗蜜?』汝今云何作如是答?」答言:「天子! 彼无可答,我答如是。」文殊又言:「化相如是,当云何答我于许时行檀那波罗蜜?」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如我惟忖,汝宁悭耶?」答言:「天子! 我实为悭。」又复问言:「以何因缘作如是说!」答言:「天子! 若心不舍,是则名悭。」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不舍而得名悭?」文殊师利言:「天子! 我常不舍诸佛法众,而亦不舍一切众生。 以是义故,说我为悭。」又复问言:「如我惟忖文殊所说,汝于今者此亦破戒!」答言:「天子! 我亦破戒。」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因缘作如是说?」答言:「天子! 若人破戒,彼岂不堕三恶道耶?」天子答言:「实如圣教!」文殊师利言:「天子! 我故思惟堕于恶道、成熟众生。 以是义故,称我破戒。」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汝宁不有瞋恚心耶?」文殊师利言:「如是,天子!」又复问言:「以何因缘作如是说?」文殊师利言:「宁不以瞋心,是无爱耶?」答言:「如是!」文殊师利言:「是故天子! 我于烦恼、声闻、缘觉无有爱念。 以是义故,我有瞋心。」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汝今宁有懈怠心也?」答言:「如是!」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因缘作如是说?」答言:「天子! 夫懈怠者,不以身、口、意发修诸行。 我今如是,亦不废行,亦不欲行,不舍不取。 以是义故,我名懈怠。」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汝宁复有散乱心耶?」答言:「如是!」又复问言:「以何因缘作如是说?」答言:「天子! 夫懈怠者无有处住,彼亦说言是散乱心。 天子! 我于圣中心得解脱,成熟一切诸众生故,无有住处。 以是义故,称我散乱。」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汝于今者岂无智也?」答言:「如是,天子!」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义故,作如是说?」答言:「天子! 汝岂不以无智慧故,不畏生死,不怖烦恼,共迷惑众生同处娱乐!」答言:「如是,文殊师利!」文殊又言:「天子! 我于生死诸烦恼中不畏、不怖,共迷惑众生一处安住,同彼娱乐,为成熟故,是故称我无有智慧。」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汝于今者岂可非是世间福田也?」答言:「天子! 杀害福田故。」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义故作如是说?」答言:「天子! 夫应杀者,是欲、恚、痴。 若能杀彼,是则大福田也!」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世间众生闻汝所说多生恐怖!」答言:「天子! 若实际恐怖,是即世间亦生恐怖。 所以者何? 一切世间不离实际,住于实际。」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若复有人毁汝所说,彼将何去?」答言:「天子! 当向涅槃!」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因缘作如是说?」答言:「天子! 一切无有不毁语言,而能得至圣解脱中者。 所以者何? 其圣道中无有名字、章句、语言可说可示。 若不信者,彼等当不解脱!」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以何因缘作如是说?」答言:「天子! 不可已得解脱复得解脱。」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谤正法者,彼岂不堕地狱中耶?」答言:「天子! 夫解脱者,一切无尘。」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汝所说法皆无所助。」答言:「天子! 于空、无相、无愿不可有助。」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夫空行者当何所行?」答言:「天子! 空行者即为一切众生慈行。 所以者何? 夫空者不离一切诸众生故。」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于诸众生至于边际?」答言:「天子! 若见诸法从因缘生,亦复不堕断常见中。 以是义故,菩萨名至众生边际。」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何界是众生界也?」答言:「天子! 法界是众生界也。」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法界复是何界也?」答言:「天子! 虚空性界是法界也。」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其虚空界复是何界也?」答言:「天子! 超越一切境界是虚空界也。」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其佛境界何境界也?」答言:「天子! 其眼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非眼、色、识境界;耳境界即是佛界,然其佛界亦复非耳、声、识境界;其鼻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非鼻、香、识境界;其舌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非舌、味、识境界;身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非身、触、识境界;意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非意、法、识境界;色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非是色境界也;受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非受界;想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不观境界;诸行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不可造作境界;诸识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非是了知境界;无明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非是因缘境界;乃至老死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不受彼处境界;欲行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非是欲行境界;色界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非是色行境界;无色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非是见界境界;有为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非二境界;无为境界是佛境界,然其佛界亦复不离三相境界。 天子! 此是诸佛境界。 所有境界、入一切境界、无边境界,是佛境界。 「天子! 菩萨摩诃萨入此境界已,行于利益一切众生境界之中,亦复不生魔境界中。 应当觉知,彼魔境界及佛境界平等无二,不作异界。 天子! 此是菩萨大智神通,若能超越平等境界,以平等境成就众生。 「天子! 是中何者平等? 何者是不平等? 一切法空平等故等;菩萨若不入空平等者,彼人住不平等;然彼菩萨成熟彼等,于空法中亦不移动。 一切诸法无相故等;菩萨若不入无相平等者,彼人住不平等;菩萨成就彼等,于无相法中亦不移动。 一切诸法无愿故平等;菩萨若不入无愿平等者,彼人住不平等;菩萨成熟彼等,于无愿法中亦不移动。 一切诸法无作故平等;菩萨若不入无作平等者,彼人住不平等;菩萨成熟彼平等,于无作法中亦不移动。 一切诸法不生、不出平等故平等;离欲、独行平等故平等;无物可灭、涅槃平等故平等;菩萨若不入此平等者,彼人住不平等;菩萨成熟彼等亦不于彼涅槃法中移动。 天子! 如是平等不平等行,菩萨入者,是则名为行菩萨行。」尔时商主天子复白文殊师利作如是言:「文殊师利! 汝今当说:云何为菩萨行也?」文殊师利答言:「天子! 菩萨行不可思议。」又复问言:「云何菩萨行不可思议?」答言:「天子! 欲不可思议故,菩萨行亦不离欲行。 瞋恚行不可思议故,菩萨行亦不离恚行。 愚痴行不可思议故,菩萨行亦作般若行。 不嫉妬行是菩萨行,亦不念施行。 远离破戒行是菩萨行,亦不念戒行。 不瞋恚行是菩萨行,亦不念忍行。 不懈怠行是菩萨行,亦不念精进行。 不乱行是菩萨行,亦不念禅行。 非无智行是菩萨行,亦不念般若行。 不恼行是菩萨行,亦不念离恼行。 无慈行是菩萨行,内物施故。 无悲行是菩萨行,施男女妻子故。 不乐行是菩萨行,诸欲功德不厌故。 常不瞋行是菩萨行,聚集诸善根故。 不弃舍行是菩萨行,舍身命故。 不惜行是菩萨行,憎爱舍故。 不恐怖行是菩萨行,不近生死烦恼行故。 大重任行是菩萨行,一切众生荷重担故。 不逼迫行是菩萨行,往昔立誓度彼故。 不悔行是菩萨行,无退悔故。 最上行是菩萨行,一切上最胜上故。 金刚铠行是菩萨行,善立誓愿不缺减故。 自心灭行是菩萨行,一切众生心灭故。 不失行是菩萨行,作业不失故。 不起分别行是菩萨行,一切众生平等心故。 勇健行是菩萨行,降伏怨敌故。 不杂行是菩萨行,亲友禅定更随顺故。 欢喜行是菩萨行,于一切恶者令欢喜故。 欢喜踊跃行是菩萨行,见佛闻法、承事尊者欢喜故。 庄严行是菩萨行,身、口、心意佛刹庄严故。 不被降伏行是菩萨行,平等益助故。 不毁谤行是菩萨行,智者赞叹故。 不逼迫行是菩萨行,正观诸烦恼故。 善丈夫行是菩萨行,担负重任至彼岸故。 饶益行是菩萨行,坚固精进不懈退故。 法行是菩萨行,助道诸法善修习故。 知恩报恩行是菩萨行,不断诸佛种性故。 珍宝行是菩萨行,叹说三宝故。 智慧方便行是菩萨行,不断诸摄故。」说此菩萨行时,五百菩萨入菩萨行得无生法忍。 尔时商主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文殊师利! 汝善说此诸菩萨行。 若有菩萨不离此行,即为彼等而作授记?」尔时佛告商主天子言:「如是,如是,天子! 如汝所说。 天子! 我于往昔不离此行,然灯如来即授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我于尔时即得无生法忍。 天子! 此是诸佛、菩萨大智通行!」尔时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 无生者是何谓也? 于何法边、于何法中得无生也?」答言:「天子! 夫无生者,本自不生。 边际之相是无生义。 彼于先不生,后亦不生。 然彼无生,本无生处。 然彼先来,无处可出,后亦不出。 自性本来,无处出生。 以是义故,先无处生,彼于后时亦无处生。 自性本来,无处出生。 彼于先来不可造作,是故于后亦不可作。 自性本来,不可作故。 彼于先无有,是故于后亦复无有,究竟无有。 彼于先来不入富伽罗数,是故于后亦不入数,本性空故。 彼于先无相可说、可示,是故于后亦无有相可说、可示,然彼诸法本无有相也。 若人如是觉者,亦不发心破执觉知。 以是义故,言无生也! 「云何名忍? 如是无生,如是堪忍一切众生,故名忍也。 如是无生、如是于一切刹忍,故名忍也。 如此无生,于一切学、无学、辟支佛能忍,故名忍也。 如此无生,于一切佛法、一切菩萨行、一切诸佛能忍,故名忍也。 如此无生,如是能忍一切诸法,故名忍也。 然彼无者何故名无? 无无,故无;空空,故无;无相无相,故无;如空无相,空相故无。 若法是无,即不自在;若无自在,是则无欲;若无欲者,则是真性;若是真性,即名无性。 一切法无,空无自在,远离虚妄。 若于一切法中,如是忍者,是名为忍,是忍亦无,以忍无故,故无我也。 「如是平等,菩萨当得授记,证无生法忍,然彼忍法不可得知! 于中得者,谓何义也? 若我也、若忍也,二得也,是名得也。 若众生也、若命也、若养育富伽罗也、若忍也、若一切知,是名得也。 何者无得自性真忍? 忍彼真性,于是义中不取能、所,二能证入是名无得。 略说阴、界、诸入,于一切法所有本性,是名空性。 若空性者,彼即无为。 如无为性,凡所作者亦如是性。 若于本性不见能、所,如是证知是名无得。 天子! 如是能忍具足成就,菩萨摩诃萨乃至阿僧祇劫行此忍行,此是菩萨大智通行!」说此忍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世间光明遍满,百千音乐不鼓自鸣,雨大华云。 四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九万六千众生得随顺忍,以佛神力及以法力故,令此一切世界犹如往昔然灯如来入莲华城时,如本显现。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如诸佛法,无量百千种种色光从佛口出,所谓青、黄、赤、白、紫颇梨色,至于无量无边世界。 遍照彼已,还来围绕世尊三匝,还入佛顶。 尔时慧命阿难即从坐起,整理衣服,右膝着地,向佛合掌,在于佛前,如法合义,问世尊言:「我问世尊无比德,我问世尊庄严光,我问已舍烦恼翳,牟尼何故现微笑? 我问世尊降外道,我问世尊绝魔力,我问世尊十力力,牟尼何因现微笑? 我问世尊色殊特,三十二相妙庄严,善行能作大欢喜,尊今何故现微笑? 我问智池智慧树,得于智慧教勅世,示现无边智慧法,世尊何故今微笑? 三界名称已流布,三明增长拔三垢,度于三脱三界主,今作微笑有何因? 为胜医师老死极,尊手足轮罗网指,胜那罗延金刚体,牟尼为说放光因。 谁今于中清净行? 谁于今日满诸忍? 谁当正信诸佛德? 以是牟尼今微笑。 非不因尊无比身,善行导师示现光,善哉愿演佛音声,众生若闻生欢喜。」尔时阿难作是语已,佛告慧命阿难言:「阿难! 说此法本修多罗时,于是众中有七万二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复有三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阿难! 汝见是商主天子以不?」报言:「我见。 婆伽婆! 我见。 修伽陀!」佛复告阿难言:「阿难! 此商主天子,往昔已曾供养过算数佛,承事尊重,问义劝请。 复劝无量众生行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所应住。 阿难! 此商主天子过二阿僧祇劫已,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功德王光明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婆伽婆,出现于世。 其世界名曰清净,劫名无垢。 「阿难! 彼清净世界七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马脑、虎珀、赤真珠。 时彼佛刹平正如掌,八步庄严,宝网垂覆。 彼佛刹中,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亦无外道遮罗迦、波梨婆阇迦,亦无众魔,亦复无有造五逆者,亦无诽谤佛正法者。 彼佛刹土远离八难,随心所念饮食即生,亦无破戒患苦名声。 彼等众生受乐果报,犹如他化自在天。 彼诸众生身皆金色,具足三十二相,多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彼世界名为清净。 彼功德王光明世尊、多陀阿伽多、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寿命一千四十劫。 彼佛国土诸菩萨众以愿力故,于其中间随心舍寿。 时彼如来,有六十二亿大菩萨众。 「阿难! 今有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得无生法忍者,彼等一切皆得往生清净佛刹,于彼功德王光明如来刹中。 时彼如来皆授彼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众中有一天子,名曰观息,在众中坐,以天曼陀罗花散如来上,作如是言:「世尊! 若彼功德王光明世尊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愿我于彼清净世界作转轮圣王,供养彼佛及菩萨众! 愿我于彼佛后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告慧命阿难言:「阿难! 此观息天于彼世尊功德王光明如来,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彼世界中作转轮圣王,名曰善见,以无量无边种种供具供彼如来,具足圆满助菩提法。 彼世尊后出现于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曰普光明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阿难! 彼善见王灌太子顶已,于一时间,彼佛教中信心舍家,出家学道。 时彼如来临般涅槃,授彼菩萨记已,然后入般涅槃,作如是言:『此善见菩萨次于我后,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慧命舍利弗告商主天子言:「天子! 如来已授汝记。」答言:「尊者舍利弗! 佛授我记,犹如如来所作化人得授记法,如今如如,于未来世还此如如,然此如如不增不减!」尔时世尊告慧命阿难言:「阿难! 汝受此法本,持说读诵,应加修习,为他广说。 为众多人广利益故,为众多人受安乐故,为现在未来诸菩萨摩诃萨利益安乐广摄受故。」尔时慧命阿难白佛言:「世尊! 我已受此法本。 世尊! 此法本名为何等? 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法本名曰『神通优波提舍』,应如是持此法本;『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所说』,如是受持;亦名『商主天子所问』,如是受持!」佛说此经已,慧命阿难并余比丘,商主天子及余无量无边阿僧祇拘致那由他诸天子,文殊师利菩萨并余无量阿僧祇种种十方世界之所集会诸菩萨摩诃萨及一切诸天、龙、夜叉、乾闼婆、人及非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商主天子所问经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6:1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