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内容: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康僧会序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 其事有六,以治六情。 情有内外:眼、耳、鼻、舌、身、心,谓之内矣;色、声、香、味、细滑、邪念,谓之外也。 经曰诸海十二事,谓内外六情之受邪行,犹海受流;饿夫梦饭,盖无满足也。 心之溢盪,无微不浃;怳惚髣髴,出入无间;视之无形,听之无声;逆之无前,寻之无后;深微细妙,形无丝发。 梵释仙圣所不能照明,默种于此化生乎。 彼非凡所覩,谓之阴也,犹以晦曀种夫深芬,闓手覆种,孳有万亿,旁人不覩其形,种家不知其数也。 一朽乎下,万生乎上,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 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犹彼种夫也。 是以行寂,系意着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怕然若死,谓之一禅。 禅,弃也,弃十三亿秽念之意。 已获数定,转念着随,蠲除其八。 正有二意,意定在随,由在数矣! 垢浊消灭,心稍清净,谓之二禅也。 又除其一,注意鼻头,谓之止也。 得止之行,三毒、四走、五阴、六冥,诸秽灭矣,煚然心明踰明月珠。 淫邪污心,犹镜处泥秽垢污焉;偃以照天,覆以临土;聪睿圣达,万土临照。 虽有天地之大,靡一夫而能覩,所以然者,由其垢浊。 众垢污心,有踰彼镜矣! 若得良师剗刮莹磨,薄尘微曀,荡使无余;举之以照,毛发面理,无微不察;垢退明存使其然矣! 情溢意散念,万不识一矣。 犹若于市,驰心放听,广採众音;退宴在思,不识一夫之言。 心逸意散,浊翳其聪也。 若自闲处,心思寂寞,志无邪欲,侧耳靖听,万句不失,片言斯着,心靖意清之所由也。 行寂止意,悬之鼻头,谓之三禅也。 还观其身,自头至足,反覆微察;内体污露,森楚毛竪,犹覩脓涕。 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 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也。 摄心还念,诸阴皆灭,谓之还也;秽欲寂尽,其心无想,谓之净也。 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明所观,无幽不覩。 往无数劫,方来之事,人物所更,现在诸刹,其中所有;世尊法化、弟子诵习,无遐不见,无声不闻;怳惚髣髴,存亡自由;大弥八极,细贯毛釐。 制天地,住寿命;勐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 八不思议,非梵所测;神德无限,六行之由也。 世尊初欲说斯经时,大于震动,人天易色,三日安般,无能质者。 于是世尊化为两身,一曰何等、一尊主,演于斯义出矣。 大士、上人、六双、十二辈,靡不执行。 有菩萨名安清,字世高,安息王嫡后之子。 让国与叔,驰避本土;翔而后集,遂处京师。 其为人也,博学多识,贯综神摸、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鍼脉诸术。 覩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 怀二仪之弘仁,愍黎庶之顽闇。 先挑其耳,却启其目,欲之视明听聪也。 徐乃陈演正真之六度,译安般之秘奥。 学者尘兴,靡不去秽浊之操,就清白之德者也。 余生末踪,始能负薪,考妣殂落,三师凋丧;仰瞻云日,悲无质受;眷言顾之,潜然出涕。 宿祚未没,会见南阳韩林、頴川皮业、会稽陈慧。 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 余从之请问,规同矩合,义无乖异。 陈慧注义,余助斟酌,非师所传,不敢自由也。 言多鄙拙,不究佛意,明哲众贤,愿共临察;义有肬腨,加圣删定,共显神融矣。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此经多随字,除数息相随之随,余皆他本作堕)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佛在越祇国舍羁瘦国,亦说一名遮匿迦罗国。 时佛坐行安般守意九十日,佛复独坐九十日者,思惟校计,欲度脱十方人及蜎飞蠕动之类。 复言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还行安般守意已,复收意行念也。 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 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 意者,息意,亦为道也。 安为生,般为灭,意为因缘,守者为道也。 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 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意为不堕罪也。 安为避罪,般为不入罪,守意为道也。 安为定,般为莫使动摇,守意莫乱意也。 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也。 安为有,般为无。 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意随道行。 有者谓万物,无者谓疑,亦为空也。 安为本因缘,般为无处所。 道人知本无所从来,亦知灭无处所,是为守意也。 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 无者谓活,为者谓生,不复得苦,故为活也。 安为未,般为起。 已未起,便为守意;若已意起,便为守意;若已起,意便走,为不守,当为还,故佛说安般守意也。 安为受五阴,般为除五阴,守意为觉因缘,不随身口意也。 守意者,无所着为守意,有所着不为守意。 何以故? 意起复灭故。 意不复起为道,是为守意。 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为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为道也。 安般守意有十黠,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四谛,是为十黠成,谓合三十七品经为行成也。 守意,譬如灯火,有两因缘:一者、坏冥;二者、见明。 守意:一者、坏痴;二者、见黠也。 守意,意从因缘生,当缘因缘莫着,是为守意也。 守意有三辈:一者、守令不得生;二者、已生当疾灭;三者、事已行当从后悔,计亿万劫不复作也。 守与意各自异,护十方一切觉对不犯是为守,觉彼无为是为意,是守意也。 守意中有四乐:一者、知要乐;二者、知法乐;三者、为知止乐;四者、为知可乐;是为四乐。 法为行,得为道。 守意六事为有内外:数、随、止是为外,观、还、净是为内。 随道也,何以故? 念息相随,止观还净,欲习意近道故。 离是六事,便随世间也。 数息为遮意,相随为歛意,止为定意,观为离意,还为一意,净为守意。 用人不能制意,故行此六事耳。 何以故数息? 用意乱故。 何以故不得? 用不识故。 何以故不得禅? 用不弃习尽证行道故也。 数息为地,相随为犁,止为轭,观为种,还为雨,净为行,如是六事,乃随道也。 数息断外,相随断内,止为止罪,行观却意,不受世间为还,念断为净也。 意乱当数息,意定当相随,意断当行止,得道意当观,不向五阴当还,无所有当为净也。 多事当数息,少事当相随,家中意尽当行止,畏世间当观,不欲世间为还,念断为净也。 何以故数息? 不欲随五阴故。 何以故相随? 欲知五阴故。 何以故止? 欲观五阴故。 何以故观阴? 欲知身本故。 何以故知身本? 欲弃苦故。 何以故为还? 厌生死故。 何以故为净? 分别五阴不受故。 便随黠慧八种道得,别为得所愿也。 行息时为随数,相随时为随念,止时为随定,观时为随净,还时为随意,净时为随道,亦为随行也。 数息为四意止,相随为四意断,止为四神足念,观为五根、五力,还为七觉意,净为八行也。 得息不相随,不为守意;得相随不止,不为守意;得止不观,不为守意;得观不还,不为守意;得还不净,不为守意;得净复净,乃为守意也。 已念息,恶不生,复数者,为共遮意,不随六衰故。 行相随为欲离六衰,行止为欲却六衰,行观为欲断六衰,行还为欲不受六衰,行净为欲灭六衰。 已灭尽,便随道也。 数息欲遮意,息中有长短,当复遮是长短意也。 何以故守意? 欲止恶故。 恶亦可守,亦不可守。 何以故? 恶已尽,不当复守也。 数息有三事:一者、当坐行;二者、见色当念非常不净;三者、当晓瞋、恚、疑、嫉、念过去也。 数息乱者,当识因缘所从起,当知是内意。 一息乱者是外意过,息从外入故;二息乱者是内意过,息从中出故。 三、五、七、九属外意,四、六、八、十属内意。 嫉、瞋恚、疑,是三意在内;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七意及余事属外也。 得息为外,不得息为内。 息从意生,念息合为一,数息至尽数,为一亦非一,意在外,息未尽故。 譬如数钱,意在五,数为一也。 数息所以先数入者,外有七恶,内有三恶,用少不能胜多,故先数入也。 数息不得者,失其本意故。 本意,谓非常、苦、空、非身。 失是意堕颠倒故,亦为失师。 师者,初坐时,第一入息得身安便次第行;为失其本意,故不得息也。 数息,意常当念非常、苦、空、非身,计息出亦灭,入亦灭。 已知是得道,疾当持非常恐意。 得是意,即得息也。 入息、出息所以异者,出息为生死阴,入息为思想阴;有时出息为痛痒阴,入息为识阴。 用是为异,道人当分别是意也。 入息者为不受罪,出息者为除罪,守意者为离罪。 入息者为受因缘,出息者为到因缘,守意者为不离因缘也。 数息不得,有三因缘:一者、罪到;二者、行不互;三者、不精进也。 入息短,出息长,无所从念为道意,有所念为罪;罪恶在外,不在内也。 数息时,有离意为喘息长,得息为喘息短,不安行息为长,定为短。 念万物为长息,无所念为短息。 未至十息,坏复更数为长息,得十息为短息。 得息为短,何以故? 止不复数故。 得息亦为长,何以故? 息不休,故为长也。 喘息长自知,喘息短自知:谓意所在为自知长短,意觉长短为自知,意不觉长短为不自知也。 道人行安般守意欲止意,当何因缘得止意? 听说安般守意,何等为安? 何等为般? 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 守意者,欲得止意。 在行者、新学者,有四种安般守意行,除两恶十六胜,即时自知,乃安般守意行,令得止意。 何等为四种? 一为数,二为相随,三为止,四为观。 何等为两恶? 莫过十息,莫减十数。 何等为十六胜? 即时自知喘息长;即自知喘息短;即自知喘息动身;即自知喘息微;即自知喘息快;即自知喘息不快;即自知喘息止;即自知喘息不止;即自知喘息欢心;即自知喘息不欢心;即自知内心念万物已去不可复得,喘息自知;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弃捐所思,喘息自知;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放弃躯命,喘息自知;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 是为十六即时自知也。 问:何等为莫过十数、莫减十数? 报:息已尽未数是为过,息未尽便数是为减。 失数亦恶,不及亦恶,是为两恶。 至二息乱为短息,至九息乱为长息,得十息为快息。 相随为微,意在长便转意:「我何以故念长?」意在短,即时觉不得令意止,止为着。 放弃躯命者,谓行息。 得道意,便放弃躯命;未得道意,常爱身故,不放弃躯命也。 息细微为道,长为生死,短息动为生死,长于道为短,何以故? 不得道意,无知见,故为短也。 数息为单,相随为複,止为一意,观为知意,还为行道,净为入道也。 数时为念,至十息为持,是为外禅;念身不净随空,是为内禅也。 禅法恶来不受,是名为弃。 闭口数息,随气出入,知气发何所,灭何所。 意有所念,不得数息;有迟疾、大小,亦不得数;耳闻声乱,亦不得数也。 数息,意在息,数为不工,行意在意乃为止。 数息,意但在息,是为不工。 当知意所从起、气所灭,是乃应数因缘尽,便得定意也。 守意者,念出入息,已念息不生恶,故为守意。 息见因缘生,无因缘灭;因缘断,息止也。 数息为至诚,息不乱为忍辱。 数息气微,不复觉出入,如是当守一念止也。 息在身,亦在外,得因缘息生,罪未尽故有息;断因缘,息不复生也。 数息以为随第二禅。 何以故? 用不待念故,为随第二禅也。 数息为不守意,念息乃为守意。 息从外入息未尽,息在入意,在尽识,在数也。 十息有十意为十绊,相随有二意为二绊,止为一意为一绊。 不得息数为恶意不可绊;恶意止,乃得数,是为和调可意绊也。 已得息弃息,已得相随弃相随,已得止弃止,已得观弃观,莫复还;莫复还者,莫复数。 息亦使意,意亦使息也;有所念为息使意,无所念为意使息也。 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 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 数息断外,相随断内,数从外入为断外,亦欲离外因缘,数从中出为欲离内因缘。 外为身离,内为意离;身离、意离是为相随,出、入息是为二事也。 数息为欲断内外因缘。 何等为内、外? 谓眼、耳、鼻、口、身、意为内,色、声、香、味、细滑、念为外也。 行息为使意向空,但欲止余意。 何以为向空? 息中无所为故也。 数息意走不? 即时觉者,罪重意轻,罪引意去疾,故不觉也。 行道已得息,自厌息意,欲转不复欲数,如是为得息。 相随止观亦尔也。 知出入息灭,灭为得息相;知生死不复用,为得生死相。 已得四禅,但念空为种道栽。 行息已得定,不复觉气出入,便可观。 一、当观五十五事;二、当观身中十二因缘也。 问:息出入,宁有处不? 报:息入时是其处,出息时是其处。 数息身坐,痛痒、思想、生死、识止不行,是为坐也。 念息得道,复校计者,用息无所知故。 问:念息得道,何以为无所知? 报:意知息,息不知意,是为无所知。 人不能得校计意,便令数息,欲令意定。 虽数息,但不生恶。 无有黠智,当何等行得黠慧? 从一至十,分别定乱,识对行药;已得定意,便随黠慧,得校计为堕观也。 问:何等为数? 报:数者谓事。 譬如人有事更求,是为数罪。 道人数福,何以故正为十? 一意起为一,二意起为二,数终于十,至十为竟,故言十数为福。 复有罪者,用不能坏息,故为罪;亦谓意生死不灭,堕世间已,不断世间事为罪也。 六情为六事,痛痒、思想、生死、识,合为十事,应内十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妬、瞋恚、痴,应外十息,谓止不行也。 问:何等为十六事? 报:十事者谓数,至十六者,谓数、相随、止、观、还、净,是为十六事,为行不离,为随道也。 问:数息念风为随色,何以应道? 报:行意在数不念色,气尽便灭,堕非常、知非常为道也。 道人欲得道,要当知坐、行二事:一者为坐,二者为行。 问:坐与行为同、不同? 报:有时同,有时不同。 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此六事有时为坐,有时为行。 何以故? 数息意定是为坐,意随法是为行;已起意不离为行,亦为坐也。 坐禅法,一不数二,二不数一。 一数二者,谓数一息未竟便言二,是为一数二,如是为过精进;二数一者,谓息已入二甫言一,是为二数一,如是为不及精进。 从三至四、五至六、七至八、九至十,各自有分部,当分别所属;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便堕精进也。 有三坐堕道:一为数息坐,二为诵经坐,三为闻经喜坐,是为三也。 坐有三品:一为味合坐,二为净坐,三为无有结坐。 何等为味合坐? 谓意着行不离,是为味合坐。 何谓为净坐? 谓不念为净坐。 何等为无有结坐? 谓结已尽为无有结坐也。 息有三辈:一为杂息,二为净息,三为道息。 不行道,是为杂息;数至十息不乱,是为净息;已得道,是为道息也。 息有三辈:有大息,有中息,有微息。 口有所语,谓大息止;念道,中息止;得四禅,微息止也。 问:佛何以教人数息守意? 报:有四因缘;一者、用不欲痛故;二者、用避乱意故;三者、用闭因缘,不欲与生死会故;四者、用欲得泥洹道故也。 譬喻说日无光明者,有四因缘:一者、用有云故;二者、用有尘故;三者、用有大风故;四者、用有烟故。 数息不得,亦有四因缘:一者、用念生死校计故;二者、用饮食多故;三者、用疲极故;四者、用坐不得更罪地故。 此四事来皆有相:坐数息,忽念他事失息意,是为念校计相;骨节尽痛,不能久坐,是为食多相;身重意瞪瞢,但欲睡眠,是为疲极相;四面坐,不得一息,是为罪地相。 以知罪,当经行;若读经文坐,意不习罪,亦祸消也。 道人行道当念本。 何等为本? 谓心意识是为本。 是三事皆不见,已生便灭,本意不复生,得是意为道意;本意已灭,无为痛更因缘生便断也。 定意日胜,日胜为定意。 有时从息得定意,有时从相随得定意,有时从止得定意,有时从观得定意,随得定因缘直行也。 行息亦堕贪,何以故? 意以定便喜故。 便当计出息、入息、念灭时,息生,身生;息灭,身灭。 尚未脱生死苦,何以故? 喜已计,如是便贪止也。 数息欲疾,相随欲迟;有时数息当安徐,相随时当为疾。 何以故? 数息意不乱当安徐,数乱当为疾,相随亦同如是也。 第一数亦相随,所念异,虽数息,当知气出入,意着在数也。 数息,复行相随。 止观者,谓不得息;前世有习,在相随止观。 虽得相随,止观当还从数息起也。 数息意不离,是为法离,为非法数息,意不随罪,意在世间,便堕罪也。 数息为不欲乱意故,意以不乱复行相随者,证上次意知为止。 止与观同,还与净同也。 行道得微意当倒意者,谓当更数息。 若读经已,乃复行禅微意者,谓不数息及行相随也。 佛有六洁意,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六事能制无形也。 息亦是意,亦非意。 何以故? 数时,意在息为是;不数时,意息各自行,是为非意。 从息生意已,止无有意也。 人不使意,意使人。 使意者,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 念《三十七品经》,是为使意;人不行道,贪求随欲,是为意使人也。 息有垢,息垢不去,不得息。 何等为息垢? 谓三冥中最剧者,是为息垢。 何等为三冥? 谓三毒起时,身中正冥,故言三冥。 三毒者:一为贪淫,二为瞋恚,三为愚痴。 人皆坐是三事死,故言毒也。 数息时,意在数息;未数时,有三意:有善意、有恶意、有不善不恶意。 欲知人得息相者,当观万物及诸好色,意不复着,是为得息;相意复着,是为未得,当更精进。 行家中意欲尽者,谓六情为意家,贪爱万物皆为意家也。 相随者,谓行善法,从是得脱,当与相随;亦谓不随五阴、六入、息与意相随也。 问:第三止何以故止在鼻头? 报:用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皆从鼻出入,意习故处,亦为易识,以是故着鼻头也。 恶意来者断为禅,有时在鼻头止,有时在心中止;在所着为止。 邪来乱人意,直观一事,诸恶来,心不当动,心为不畏之哉也。 止有四:一为数止,二为相随止,三为鼻头止,四为息心止。 止者,谓五乐六入,当制止之也。 入息至尽鼻头止,谓恶不复入至鼻头止;出息至尽着鼻头,谓意不复离身行向恶,故着鼻头;亦谓息初入时,便一念向不复转,息出入亦不复觉,是为止也。 止者,如如出息、入息,觉知前意出,不觉后意出。 觉前意为意相观,便察出入息见败,便受相畏生死,便却意,便随道意相也。 莫为相随者,但念着鼻头,五阴因缘不复念,罪断意灭,亦不喘息,是为止也。 莫为相随者,谓莫复意念出入,随五阴因缘,不复喘息也。 第四观者,观息败时,与观身体异息,见因缘生,无因缘灭也。 心意受相者,谓意欲有所得,心计因缘会当复灭,便断所欲不复向,是为心意受相也。 以识因缘为俱相观者,谓识知五阴因缘,出息亦观,入息亦观;观者谓观五阴,是为俱观。 亦应意意相观,为两因缘,在内断恶、念道也。 观出息异、入息异者,谓出息为生死阴,入息为思想阴;有时出息为痛痒阴,入息为识阴。 随因缘起便受阴,意所向无有常,用是故为异,道人当分别知。 是亦谓出息灭,入息生;入息灭,出息生也。 无有故者,谓人意及万物,意起已灭,物生复死,是为无有故也。 非出息是入息,非入息是出息;非谓出息时意不念入息,入息时意不念出息,所念异故言非也。 中信者,谓入道中、见道因缘、信道,是为中信也。 第五还弃结者,谓弃身七恶;第六净弃结者,为弃意三恶,是名为还。 还者,为意不复起恶;恶者,是为不还也。 还身者,谓还恶。 得第五还,尚有身亦无身。 何以故? 有意有身,无意无身,意为人种,是名为还。 还者,谓意不复起恶;起恶者,是为不还,亦谓前助身,后助意。 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为助身;不嫉、瞋恚、痴,是为助意也。 还五阴者,譬如买金得石,便弃捐地不用;人皆贪爱五阴,得苦痛便不欲是,为还五阴也。 何等为便见灭尽处,谓无所有是为灭处。 问:已无所有,何以故为处者? 无所有处有四处:一者、飞鸟以空中为处;二者、罗汉以泥洹为处;三者、道以无有为处;四者、法在观处也。 出息、入息受五阴相者,谓意邪念,疾转还正以生觉断,为受五阴相。 言受者,谓受不受相也。 以受五阴相,知起何所,灭何所。 灭者,为受十二因缘,人从十二因缘生,亦从十二因缘死;不念者,为不念五阴也。 知起何所、灭何所,谓善恶因缘起便复灭,亦谓身,亦谓气生灭。 念便生,不念便死,意与身同等,是为断生死道。 在是生死间,一切恶事皆从意来也。 今不为前、前不为今者,谓前所念已灭,今念非前念;亦谓前世所作,今世所作,各自得福;亦谓今所行善,非前所行恶;亦谓今息非前息,前息非今息也。 为生死分别者,为意念生即生,念灭即灭。 故言生死,当分别万物及身。 过去、未来福为索尽。 何以故? 尽以生便灭,灭便尽;已知尽,当尽力求也。 视上头无所从来者,谓人无所从来,意起为人;亦谓人不自作来者,为有所从来;人自作自得,是为无所从来也。 生死当分别者,谓知分别五阴,亦谓知分别意生死。 人意为常,知无有常,亦为分别也。 后视无处所者,为今现在不见罪人在生死,会当得,无有脱于罪故。 言后视无有处所,未得道迹不得中命尽,谓已得十五,意不得中死;要当得十五,意便堕道,亦转上至阿罗汉也。 中得道亦不得中命尽,为息意身,凡三事,谓善恶意要当得道迹,亦复中坏;息死复生,善意起复灭,身亦不得中死也。 何等为净? 谓诸所贪欲为不净,除去贪欲是为净。 何等为五阴相? 譬喻火为阴,薪为相也。 从息至净,是皆为观;谓观身相随止观还净,本为无有。 内意数息,外意断恶因缘,是为二意也。 问:何以故不先内外观身体,反先数息、相随、止、观、还、净? 报? 用意不净故不见,身意已净,便悉见身内外道。 行有十九行,用人有十九病故,亦有十九药。 观身念恶露,是为止贪淫药;念四等心,是为止瞋恚药;自计本何因缘有,是为止愚痴药;安般守意,是为多念药也。 内外自观身体。 何等为身? 何等为体? 骨肉为身,六情合为体也。 何等为六情? 谓眼合色,耳受声,鼻向香,口欲味,细滑为身,衰意为种,栽为痴,为有生物也。 内外身体所以重出者何? 谓人贪求,有大小,有前后。 谓所欲得当分别观,观者见为念,念因见观者为知也。 身体止者,坐念起,起念意不离,在所行意所着为识,是为身观止也。 出息、入息念灭时,何等为念灭时? 谓念出入气尽时,意息灭。 出息、入息念灭时,譬如画空中,无有处生死,意道意俱尔也。 出息、入息念灭时,亦不说息,意息说灭时。 出息、入息念灭时,物从因缘生,断本为灭时也。 内外痛痒见观者,为见痛痒所从起,便观是,为见观也。 内外痛痒者,谓外好物为外痒,外恶物为外痛;内可意为内痒,内不可意为内痛。 在内为内法,在外因缘为外法;亦谓目为内,色为外;耳为内,声为外;鼻为内,香为外;口为内,味为外;心为内,念为外。 见好细滑,意欲得,是为痒;见麁恶意,不用是为痛。 俱堕罪也。 痛痒观止者,若人臂痛,意不作痛,反念他一切身痛如是,以意不在痛,为止痛;亦可念,亦不可念,念痛无所着。 自爱身,当观他人身;意爱他人身,当自观身,亦为止也。 内外痛痒所以重出者何? 谓人见色爱有薄厚,其意不等观,多与少异故。 重分别观道,当内观有痴,当外观以自证也。 身心痛痒各自异,得寒热、刀杖痛极,是为身痛;得美饭、载车、好衣,身诸所便,是为身痒。 心痛者,身自忧,复忧他人及万事,是为心痛;心得所好及诸欢喜,是为心痒也。 意相观者,有两因缘,在内断恶念道。 一者,谓五乐六衰当制断之。 观者自观身,身不知麁细,以得乃觉,是为意意相观。 意意相观,息亦是意,数亦是意;数时观息,为意意相观也。 意观止者,欲淫制,不为欲瞋恚制,不怒欲痴制,不作欲贪制,不求诸恶事,一切不向,是为观止;亦谓以知《三十七品经》,常念不离为止也。 出息、入息尽定便观者,尽谓罪尽,定谓息止意。 定观者,谓观止还净也;尽止者,谓我能说是、晓是、遍更是,是为尽止也。 所起息,若布施作福一切善法,已起便灭,更意念耶? 向习罪行亦无数,古世今世,意不如是相随;他人亦尔,已知觉,当断已断,为内外意意观止也。 内外法法者,内法谓身,外法谓他人;有持戒法,有不持戒法,是为内外法法也。 内法谓行黠不离《三十七品经》,一切余事,意不堕中,行道得道,是为内法。 外法谓堕生死,谓生死行,便得生死。 不脱一切,当断已断,为内外法观止也。 法观止者,一切人皆自身为身,谛校计非我身。 何以故? 有眼有色,眼亦非身,色亦非身。 何以故? 人已死,有眼无所见,亦有色无所应。 身如是,但有识亦非身。 何以故? 识无有形,亦无所轻止,如是计眼、耳、鼻、舌、身、意亦尔,得是计为法观止,亦谓不念恶为止。 念恶为不止,何以故? 意行故也。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出息入息自觉,出息入息自知;当时为觉,以后为知;觉者谓觉息长短,知者谓知息生灭、麁细、迟疾也。 出息入息觉尽止者,谓觉出入息欲报时为尽,亦计万物身生复灭。 心者,谓意止也。 见观空者,行道得观,不复见身。 便堕空无所有者,谓意无所着;意有所着因,为有断六入,便得贤明。 贤谓身,明谓道也。 知出何所、灭何所者,譬如念石出、石入,木石便灭。 五阴亦尔,出色入痛痒,出痛痒入思想;出思想入生死,出生死入识,已分别是,乃堕《三十七品经》也。 问:何等为思惟无为道? 报:思为校计,惟为听,无谓不念万物,为者如说行,道为得,故言思惟无为道也。 思为念,惟为分别白黑。 黑为生死,白为道。 道无所有,已分别无所有,便无所为,故言思惟无为道。 若计有所为、所着,为非思惟。 思亦为物,惟为解意;解意便知十二因缘事。 亦谓思为念,惟为计也。 断生死得神足,谓意有所念为生,无所念为死。 得神足者,能飞行故,言生死当断也。 得神足有五意:一者、喜;二者、信;三者、精进;四者、定;五者、通也。 四神足念不尽力得五通,尽力自在向六通,为道人四神足,得五通尽意可得六通尽意,谓万物意不欲也。 一、信;二、精进;三、意;四、定;五、黠,是五事,为四神足。 念为力者,凡六事也。 从信为属四神足念,从喜、从念精进、从定、从黠,是为属五根也。 从喜定,谓信道;从力定,谓精进;从意定,谓意念定;从施定,谓行道也。 为种故有根,有为之事皆为恶,便生想,不能得胜。 谓得禅是因为力,亦谓恶不能胜善意。 灭复起,故为力。 力定者,恶意欲来,不能坏;善意故,为力定也。 道人行道未得观,当校计得观。 在所观意不复转,为得观。 止恶一法,为坐禅;观二法,有时观身,有时观意,有时观喘息,有时观有,有时观无,在所因缘当分别观也。 止恶一法,观二法,恶已尽,止观者为观道。 恶未尽不见道,恶已尽,乃得观道也。 止恶一法为知恶,一切能制不着意为止,亦为得息想随止。 得息想随止,是为止恶一法。 恶已止,便得观故。 为观二法,为得四谛,为行净。 当复作净者,识苦弃习,知尽行道,如日出时净,转出十二门故。 经言:从道得脱也。 去冥见明,如日出时,譬如日出多所见,为弃诸冥。 冥为苦,何以知为苦? 多所罣碍,故知为苦。 何等为弃习? 谓不作事。 何等为尽证? 谓无所有。 道者,明识苦、断习、尽证、念道。 识从苦生,不得苦,亦无有识,是为苦也。 尽证者,谓知人尽。 当老病死证者,知万物皆当灭,是为尽证也。 譬如日出作四事:一、坏冥,谓慧能坏痴;二、见明,谓痴除独慧在;三、见色万物,为见身诸所有恶露;四、成熟万物,设无日月,万物不熟;人无有慧痴,意亦不熟也。 上头行俱行者,所行事已行,不分别说,谓行五直声,身心并得行也。 从谛念法,意着法中;从谛念法,意着所念是便生是,求生死得生死,求道得道。 内外随所起意,是为念法。 意着法中者,从四谛自知意生,是当得,是不生,是不得,是便却,意畏不敢犯。 所行所念常在道,是为意着法中也。 是名为法,正从谛本起,本着意。 法正者,谓道法。 从谛,谓四谛。 本起着意者,谓所向生死万事,皆本从意起。 便着意,便有五阴所起。 意当断,断本五阴便断。 有时自断不念,意自起为罪,复不定在道为罪,未尽故也。 意着法中者,谛意念万物,为堕外法中,意不念万物,为堕道法中。 五阴为生死法,三十七品经为道法。 意着法中者,谓制五阴不犯,亦谓常念道不离,是为意着法中也。 所本正者,所在外为物本,为福所;在内总为三十七品经,行道非一时端故。 言所本者,谓行三十七品经法,如次第随行,意不入邪为正,故名为所本正。 所本正,各自异行,以无为对本,以不求为对正;以无为为对无为,以不常为对道,以无有为对亦无有所、亦无有本、亦无有正,为无所有也。 定觉受身,如是法道,说谓法定。 道说者,谓说所从因缘得道。 见阴受者,为受五阴。 有入者,为入五阴中。 因有生死阴者,为受正;正者,道自正,但当为自正心耳。 人行安般守意,得数,得相随,得止,便欢喜,是四种。 譬如鑽火见烟,不能熟物,得何等喜? 用未得出要故也。 安般守意有十八恼,令人不随道:一为爱欲,二为瞋恚,三为痴,四为戏乐,五为慢,六为疑,七为不受行相,八为受他人相,九为不念,十为他念,十一为不满念,十二为过精进,十三为不及精进,十四为惊怖,十五为强制意,十六为忧,十七为怱怱,十八为不度意行爱,是为十八恼。 不护是十八因缘不得道,以护便得道也。 不受行相者,谓不观三十二物,不念三十七品经,是为不受行相。 受他人相者,谓未得十息,便行相随,是为受他人相。 他念者,入息时念出息,出息时念入息,是为他念。 不满念者,谓未得一禅,便念二禅,是为不满念。 强制意者,谓坐乱,意不得息,当经行、读经,以乱不起,是为强制意也。 精进为黠,走是六事中,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为六也。 何等为喘? 何等为息? 何等为气? 何等为力? 何等为风? 制者,为意息,为命守,为气,为视听风,为能言语,从道屈伸力,为能举重瞋恚也。 要从守意得道,何缘得守意? 从数转得息,息转得相随,止观还净亦尔也。 行道欲得止意,当知三事:一者、先观念身本何从来,但从五阴行有,断五阴不复生;譬如寄託须臾耳,意不解,念九道以自证。 二者、自当内视心中随息出入。 三者、出息入息念灭时。 息出小轻念灭时,何等为知无所有? 意定便知空,知空便知无所有。 何以故? 息不报便死,知身但气所作,气灭为空,觉空堕道也。 故行道有三事:一者、观身;二者、念一心;三者、念出入息。 复有三事:一者、止身痛痒;二者、止口声;三者、止意念行,是六事疾得息也。 要经言:一念谓一心,近念谓计身,多念谓一心,不离念谓不离念。 身行是四事,便疾得息也。 坐禅数息,即时定意,是为今福;遂安隐不乱,是为未来福;益久续复安定,是为过去福也。 坐禅数息不得定意,是为今罪;遂不安隐乱意起,是为当来罪;坐禅益久遂不安定,是为过去罪也。 亦有身过、意过:身直数息不得,是为意过;身曲数息不得,是为身过也。 坐禅自觉得定意,意喜为乱意,不喜为道意。 坐禅念息已止便观,观止复行息。 人行道,当以是为常法也。 佛说有五信:一者、信有佛有经;二者、去家下头发求道;三者、坐行道、四者、得息;五者、定意。 所念不念为空,难不念为空。 何以故念息? 报曰:息中无五,色贪、淫、瞋恚、愚痴、爱欲,是亦为空也。 可守身中意者,谓意在身观,是为身中意。 人不能制意,故令数息,以黠能制意,不复数息也。 问:何等为自知? 何等为自证? 报:谓能分别五阴是为自知,不疑道是为自证也。 问曰:何等为无为? 报:无为有二辈:有外无为,有内无为。 眼不观色,耳不听声,鼻不受香,口不味味,身不贪细滑,意不志念,是为外无为;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为内无为也。 问:现有所念,何以为无为? 报:身口为戒,意向道行,虽有所念,本趣无为也。 问:何等为无? 何等名为? 报:无者,谓不念万物;为者,随经行指事称名,故言无为也。 问:设使宿命对来到,当何以却? 报:行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念三十七品经能却。 难:宿命对不可却,数息行三十七品经何以故能却? 报:用念道故消恶。 设使数息、相随、止、观、还、净不能灭恶,世间人皆不得道;用消恶,故得道。 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三十七品经尚得作佛,何况罪对,在十方积如山,精进行道,不与罪会。 问曰:经言作是何以故不会? 报:用作是故也。 数息为堕十二品。 何谓十二品? 数息时,堕四意止;息不乱时,为堕四意念断,得十息;有时为堕四神足,是为堕十二品也。 问:何等为念三十七品经? 报: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是六事,是为念三十七品经也。 行数息,亦为行三十七品经。 问:何以故为行三十七品经? 报:数息为堕四意止。 何以故? 为四意止,亦堕四意断,用不待念,故为四意断;亦堕四神足,用从信,故为神足也。 数息为堕信根,用信佛意喜,故生信根;亦堕能根,用坐行,故为堕能根;亦堕识根,用知谛,故为识根;亦堕定根,用意安,故为定根;亦堕黠根,用离痴意解结,故为黠根也。 数息亦堕信力,用不疑,故为信力;亦堕进力,用精进,故为进力;亦堕念力,用余意不能攘,故为念力;亦堕定力,用一心,故为定力;亦堕黠力,用前分别四意止、断、神足,故为黠力也。 数息亦堕觉意。 用识苦,故为觉意;亦堕法识觉意,用知道因缘,故为法觉意;亦堕力觉意,用弃恶,故为力觉意;亦堕爱觉意,用贪乐道,故为爱觉意;亦堕息意觉,用意止,故为息意觉;亦堕定觉意,用不念,故为定觉意;亦堕守觉意,用行不离,故为守觉意也。 数息亦堕八行,用意正,故入八行。 定意、慈心、念净法,是为直身;至诚语、软语、直语、不还语,是为直语。 黠在意,信在意,忍辱在意,是为直心。 所谓以声息,是为十善堕道行也。 数息亦堕直见,用谛观,故为直见;亦堕直行,用向道,故为直行;亦堕直治,用行三十七品经,故为直治;亦堕直意,用念谛,故为直意;亦堕直定,用意白净,坏魔兵,故为直定,是为八行。 何等为魔兵? 谓色、声、香、味、细滑,是为魔兵。 不受是为坏魔兵。 三十七品应敛,设自观身,观他人身,止淫,不乱意,止余意;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止瞋恚;自观意,观他人意,止痴;自观法,观他人法,得道,是名为四意止也。 避身为避色,避痛痒为避五乐,避意为避念,避法不堕愿业治生,是名为四意念断也。 识苦者,本为苦,为苦者,为有身。 从苦为因缘起者,所见万物。 苦习者,本为苦,从苦为因缘生。 尽者,万物皆当败坏。 为增苦习,复当为堕八道中。 道人当念是八道,是名为四,为四收苦,得四神足念也。 信佛意喜,是名为信根。 为自守行法,从谛身意受,是名能根,为精进;从谛念遂谛,是名识根,为守意;从谛一意,从谛一意止,是名定根,为正意;从谛观谛,是名黠根,为道意,是名为五根也。 从谛信不复疑,是名信力;弃贪行道从谛自精进,恶意不能败精进,是名进力;恶意欲起当即时灭,从谛是意无有能坏意,是名念力;内外观从谛以定,恶意不能坏善意,是名定力;念四禅从谛得黠,恶意不能坏黠意,是名黠力。 念出入尽复生,是名为五力也。 从谛念谛,是名为觉意。 得道意,从谛观谛,是名法名法识觉意;得生死意,从谛身意持,是名力觉意;持道不失为力,从谛足喜谛,是名爱觉意;贪道法行道行道法,从谛意得休息,是名息意,觉已息安隐,从谛一念意,是名定觉意;自知意,以安定从谛自在,意在所行从观,是名守意觉;从四谛观意,是名为七觉意也。 从谛守谛,是名直信道;从谛直从行谛,是为直从行念道;从谛身意持,是名直治。 法不欲堕四恶者,谓四颠倒。 从谛念谛,是名直意不乱意;从谛一心意,是名直定。 为一心上头,为三法意行,俱行以声身心,如是佛弟子八行,是名四禅,为四意断也。 第一行为直念,属心,常念道;第二行为直语,属口,断四意;第三行为直观,属身,观身内外;第四行为直见信道;第五行为直行,不随四恶,谓四颠倒;第六行为直治,断余意;第七行为直不堕贪欲;第八行为直定正心,是为八行。 佛、辟支佛、阿罗汉所不行也。 第一行为直念。 何等为直念? 谓不念万物,意不堕是中,是为直念;念万物,意堕中,为不直念也。 四意止者:一意止为身念息,二意止为念痛痒,三意止为念意息出入,四意止为念法因缘,是为四意止也。 道人当念是四意止:一者、为我前世爱身,故不得脱;二者、今有剧怨家。 何以故? 所欲者爱生,当断已断,为外身观止也。 四意止者,意止者,意不在身为止意,不在痛痒为止意,不在意为止意,不在法为止意。 随色诚便生,是为不止也。 问:人何以故不堕四意止? 报:用不念苦、空、非身、不净故,不堕四意止。 若人意常念苦、空、非身、不净,行道者常念是四事不离,便疾得四意止也。 问:何等为身意止? 谓念老、病、死,是为身意止。 何等为痛痒意止? 谓所不可意,是为痛痒意止。 何等为意意止? 谓已念、复念,是为意意止。 何等为法意止? 谓往时为行,还报为法,亦谓作是得是,是为法意止也。 四意止有四辈:一者、念非常意止;二者、念苦身意止;三者、念空有意止;四者、念不净乐意止,是为四意止。 一切天下事皆堕身痛痒、堕法,都卢不过是四事也。 四意止者:一者、但念息不邪念;二者、但念善不念恶;三者、自念身非我所,万物皆非我所,便不复向;四者、眼不视色,意在法中,是名为四意止也。 道人当行四意止:一者、眼色,当校计身中恶露;二者、意欢喜念乐,当念痛痒苦;三者、我意瞋他,人意亦瞋;我意转他,人意亦转,便不复转意;四意者,我意嫉他,人意亦嫉;我念他人恶,他人亦念我恶,便不复念,是为法也。 身意止者,自观身,观他人身。 何等为身? 欲言痛痒是身,痛无有数;欲言意是身,复非身有过去,意未来意;欲言法是身,复非身有过去未来法;欲言行是身,行无有形,知为非身。 得是计,为四意止也。 意不堕色念,识亦不生,耳、鼻、口、身亦尔。 意不在身为心,意不在痛痒,意不在念,意不在法为心也。 问:谁主知身意痛痒者? 报:有身,身意知;痛痒,痛痒意知;意意,意意知;有饥,饥意知;有渴,渴意知;有寒,寒意知;有热,热意知。 以是分别知也。 身意起身意,痛痒意起痛痒意,意意起意意,法意起法意。 四意止,谓意念恶,制使不起,是为止也。 四意止亦随四禅,亦随四意止。 随四意止为近道,不着恶便善意生;四禅为四意定,为止意也。 行道有四因缘:一、止身;二、止痛痒;三、止意;四、止法。 止身者,谓见色念不净;止痛痒者,谓不自贡高;止意者,谓止不瞋恚;止法者,谓不疑道人行。 四意止,意起念生,即时识对行药,得一意止,便得四意止也。 四意定:一者、自观身,亦复观他人身;二者、自观痛痒,亦复观他人痛痒;三者、自观心,亦复观他人心;四者、自观法因缘,亦复观他人法因缘。 如是身,一切观内外因缘、成败之事,当念我身,亦当成败,如是是为四意定也。 人欲止四意,弃为外,摄为内;已摄意为外,弃为内也。 观他人身,谓自观身不离他,便为观他人身苦,观他人身为非痛痒,意法亦尔也。 自贪身,当观他人身;念他人身,便自观身,如是为意止。 问:意见行何以为止? 报:意以自观身贪,便使观他人身,为意从贪转故应止;若意贪他人身,当还自观身也。 有时自身观,不观他人身;有时当观他人身,不当自观身;有时可自观身,亦可观他人身;有时不可自观身,亦不可观他人身。 自观身者,为校计观他人身,意不止,须自念身为着,便转着他人身。 观他人身为见色、肥、白、黛眉、赤脣,见肥当念死人胀,见白当念死人骨,见眉黑当念死人正黑,见朱脣当念血正赤。 校计身诸所有,以得是意便转,不复爱身也。 观有内外,嫉、恚、疑当内观,贪、淫当外观。 贪当念非常败,淫当念对所有恶露。 如自观身淫,当念四断意也。 观有两辈:一者、观外;二者、观内。 观身有三十六物,一切有对皆属外;观无所有为道,是为内观也。 观有三事:一者、观身四色,谓黑、青、赤、白;二者、观生死;三者、观九道。 观白见黑为不净,当前闻以,学后得道;未得道,为闻得别,为证得,为知也。 观有四:一者、身观;二者、意观;三者、行观;四者、道观,是为四观。 譬如人守物,盗来便舍物;视盗人已得观,便舍身观物也。 观有二事:一者、观外诸所有色;二者、观内谓无所有。 观空已得四禅,观空无所有,有意、无意、无所有,是为空,亦谓四弃得四禅也。 欲断世间事,当行四意止,欲除四意止,当行四意断。 人堕贪,贪故行。 四神足飞,但有五根无有五力,不能制,但有五力无有五根,不生。 得四神足,尚转五力,能制上次十二品。 四意断,不作现在罪,但毕故罪,是为四意断也。 毕故不受新,为四意止,故毕新止,为四意断,故竟新断,为四神足。 知足不复求守意,意为毕,生为新,老为故,死为身体坏败为尽也。 四意断,谓常念道。 善念生便恶念断,故为断息道;善念止便恶念生,故为不断也。 四意断者,意自不欲向恶是为断,亦谓不念罪断也。 四神足:一者、身神足;二者、口神足;三者、意神足;四者、道神足。 念飞,念不欲灭,不随道也。 四伊提钵,四为数,伊提为止,钵为神足。 欲飞便飞,有时精进坐七日便得,或七日,或七岁也。 得神足可久在世间,不死有药:一者、意不转;二者、信;三者、念;四者、有谛;五者、有黠,是为神足药也。 得四神足,不久在世间,有三因缘:一者、自厌其身臭恶,故去;二者、无有人能从受经道,故去;三者、恐怨恶人诽谤得罪,故去也。 神足九辈,谓乘车马,步疾走,亦为神足;外戒坚亦为神足;至诚亦为神足;忍辱亦为神足也。 行神足当飞意。 问:何为飞意? 报:有四因缘:一者、信;二者、精进;三者、定;四者、不转意。 何等为信? 信飞行。 何等为精进? 飞行。 何等定? 飞行。 何等为不转意? 谓着飞行不转意也。 身不欲行道,意欲行便行,神足如是,意欲飞即能飞也。 五根,譬如种物,坚乃生根,不坚无有根。 信为水雨,不转意为力,所见万物为根,制意为力也。 信根中有三阴:一为痛痒,二为思想,三为识阴。 定根中有一阴,谓识阴也。 五根、五力、七觉意,中有一阴者,中有二阴者,中有三阴者,有四阴者,皆有阴。 问:是道行,何缘有阴? 报:以泥洹无阴,余皆有阴也。 七觉意,上三觉属口,中三觉属身,下一觉属意。 何等为觉? 念念为觉,念念为得,觉得是意,便随道也。 外七觉意为堕生死,内七觉意为随道。 内七觉意者,谓三十七品经;外七觉意者,谓万物也。 觉者为识事,便随觉意也。 有觉意便随道觉,有觉意堕罪觉。 三十七品经便正意,是为随道;觉善恶,是为堕罪也。 问:何等为从谛身意持报? 谓身持七戒,意持三戒,是为身意持也。 从谛意得休息,从四谛意因缘休;休者为止,息为思,得道为受思也。 贪乐道法,当行道为爱觉意,持道不失为力觉意,已得十息身安隐为息觉意,自知已安为定觉意。 身意持,意不走为持,从谛自在,意在所行,谓得四谛。 亦可念四意止,亦可四意断,亦可四神足,亦可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是为自在意。 在所行从谛观者,为三十七品经要。 是为守意觉者,谓谛不复受罪也。 八行有内外,身为杀、盗、淫,声为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为嫉、妬、痴。 是上头三法,为十事在外,五道在内也。 从谛守谛,从为神,守为护,谓法不犯罪。 谛为道,知非常、苦、空、非身、不净为直见;非常人计为常,思苦为乐,空计为有,非身用作身,不净计为净,是为不直见也。 何等为直见? 信本因缘,知从宿命有,是名为直见。 何等为直治? 分别思惟,能到善意,是为直治。 何等为直语? 守善言,不犯法,如应受言,是名为直语也。 何等为直业? 身应行不犯行,是名为直业也。 何等为直治? 随得道者教戒行,是名为直治也。 何等为直精进? 行行无为,昼夜不中止,不舍方便,是名为直精进方便也。 何等为直念? 常向经戒,是名为直念。 何等为直定? 意不惑亦不舍行,是名为直定。 如是行,令贤者八业行具,已行具足,便行道也。 八直有治、有行,行八直,乃得出要,身不犯戒,是为直治。 慧、信、忍辱是为行身,意持是名为直治。 谓无所念为直,有所念为不直也。 十二部经都皆堕三十七品经中,譬如万川四流,皆归大海。 三十七品经为外,思惟为内。 思惟生道故为内;道人行道,分别三十七品经,是为拜佛也。 三十七品经亦堕世间,亦堕道。 讽经口说是为世间,意念是为应道。 持戒为制身,禅为散意。 行从愿,愿亦从行。 行道所向,意不离;意至佛,意不还也。 亦有从次第行得道,亦有不从次行得道。 谓行四意止、断、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是为从次第。 畏世间恶,身便一念从是得道,是为不从次第。 道人能得三十七品行意,可不顺从数息、相随、止也。 身口七事,心、意、识各有十事,故为三十七品。 四意止、断、神足属外,五根、五力属内,七觉意、八行得道也。 泥洹有四十辈,谓三十七品经并三向,凡四十事,皆为泥洹。 问:数息为泥洹,非报数息、相随,鼻头止意有所着,不为泥洹,泥洹为有不? 报:泥洹为无有,但为苦灭,一名意尽。 难:泥洹为灭。 报:但善恶灭耳。 知行者,有时可行四意止,有时可行四意断,有时可行四神足,有时可行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 谛者,为知定乱。 定为知行,乱为不知行也。 问:何以故正有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 报:人有五根,道有五根;人有五力,道有五力;人有七使,道有七觉意;行有八直,应道八种。 随病说药,因缘相应。 眼受色、耳闻声、鼻向香、口欲味、身贪细滑,是为五根。 何以故名为根? 已受当复生,故名为根,不受色、声、香、味、细滑,是为力,不堕七使为觉意,已八直为应道行。 五根坚意,五力为不转意,七觉为正意,八行为直意也。 问:何等为善意? 何等为道意? 报:谓四意止、断、神足、五根、五力,是为善意;七觉意、八行,是为道意。 有道善,有世间善。 从四意止至五根、五力,是为道善;不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瞋、痴,是为世间善。 谛见者,知万物皆当灭,是为谛见;万物坏败,身当死,以不用为忧,是为谛观。 意横意走,便责对得制,是为除罪;诸来恶不受为禅。 一心内意十二事智慧,七为数,八为相随,九为止,十为观,十一为还,十二为净,是为内十二事;外复十二事,一为目,二为色,三为耳,四为声,五为鼻,六为香,七为口,八为味,九为身,十为细滑,十一为意,十二为受欲,是为外十二事也。 术阇者为智,凡有三智:一者、知无数世父母、兄弟、妻子;二者、知无数世白黑、长短,知他人心中所念;三者、毒以断,是为三也。 沙罗惰怠者,为六通智:一为神足,二为彻听,三为知他人意,四为知本所从来,五为知往生何所,六为知索漏尽,是为六也。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下此经按经首序及见经文,似是书者之错,经注不分而连书者也。 义当节而注之,然往往多有不可分处,故不敢擅节,以遗后贤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6:1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