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法要解卷 内容: 禅法要解卷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等于长安逍遥园译行者初来欲受法时,师问五众戒净已,若淫欲多者,应教观不净。 不净有二种:一者恶厌不净、二者非恶厌不净。 何以故? 众生有六种欲:一者着色、二者着形容、三者着威仪、四者着言声、五者着细滑、六者着人相。 着五种欲者令观恶厌不净,着人相者令观白骨人相,又观死尸若坏若不坏,观不坏断二种欲:威仪、言声,观已坏悉断六种欲。 习不净有二种:一者观死尸臭烂不净,我身不净死尸一等无有异也。 如是观己心生恶厌,取是相已,至闲静处,若树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观不净,处处遍察系心身中不令外出,若心驰散还摄缘中;二者虽不眼见,从师受法忆想分别,自观身中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发、毛、爪、齿、涕、泪、涎、涶、汗、垢、肪、[月*册]、皮膜、肌肉、筋、脉、髓、脑、心、肝、脾、肾、肺、胃、肠、肚、胞、胆、痰、癊、生藏、脓、血、屎、尿、诸虫,如是等种种不净聚,假名为身。 自观如是,所着外身亦如是观。 若心厌恶淫欲,心息则已,若心不息当勤精进,呵责其心作是念言:「老病死苦其为至近,命如电逝,人身难得、善师难遇,佛法欲灭如晓时灯,有破定法众患甚多,内诸烦恼、外有魔民,国土饥荒、内外老病,死贼其力甚大坏习禅定,我身可畏,于诸烦恼贼中未有微损,于禅定法中未有所得,虽服法衣,内实空虚俗人无异,诸恶趣门一切皆开,诸善法中未入正定,于诸恶法未能必不为恶,我今云何着是屎囊而生懈怠,不能精勤制伏其心? 如此弊身贤圣所呵,不净可恶九孔流出,而贪着此身,与畜生同死,俱投黑闇甚所不应。」如是鞭心思惟自责,还摄本处。 又时亦复应令心悦,作是念言:「佛是一切智人,直说道教易解易行,是我大师,如是不应忧畏,如依大王无有怖畏;诸阿罗汉所作已办,是我同伴,已能伏心如奴衷主,心已调伏具种种果六通自在,我亦应自伏其心求得此事,唯有此道无复异路。」如是思惟已还观不净,复自欣欢作是念言:「初习道时,诸烦恼风吹破我心,我欲得道,上妙五欲尚不能坏,何况弊者? 如长老摩诃目揵连得阿罗汉道,本妇将从伎乐、盛自庄严饰,欲坏目连。 目连尔时说偈言:「『汝身骨干立,皮肉相缠裹, 不净内充满,无一是好物, 韦囊盛屎尿,九孔常流出, 如鬼无所直,何足以自贵? 汝身如行厕,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弃远,如人舍厕去。 若人知汝身,如我所厌恶, 一切皆远离,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严饰,华香以璎珞, 凡夫所贪爱,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净聚,集诸秽恶物, 如庄严厕舍,愚者以为好。 汝胁肋着嵴,如椽依栋住, 五藏在腹内,不净如屎箧。 汝身如粪舍,愚夫所保爱, 饰以珠璎珞,外好如画瓶。 若人欲染空,终始不可着, 汝欲来娆我,如蛾自投火。 一切诸欲毒,我今已灭尽, 五欲已远离,魔网已坏裂。 我心如虚空,一切无所着, 正使天欲来,不能染我心。』」行者如是思惟决定坚固,住心本缘不畏众欲。 若利根者,一心精勤,远至七日心得定住;中根者,乃至三七;钝根者,久久乃得。 如攒酪成酥,必可得也。 若不任习行,是身虽复久习种种方喻,空无所得,譬如攒水终不成酥。 问曰:何事不中? 答曰:若犯禁戒不可忏者,若邪见不舍、若断善根,及三覆障,所谓厚利烦恼、五无间罪、三恶道报,如是等罪不应习行。 又摩诃衍中,菩萨利根,有实智慧福德因缘,不同其事,若不任习行,当诵经修福起塔供养,说法教化行十善道。 问曰:云何当知得一心相? 答曰:心住相者身软轻乐,瞋恚愁忧诸恼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乐未曾所得胜于五欲,心净不浊故身有光明,如清净镜光现于外,如明珠在净水中光明显照,行者见是相己心安喜悦。 譬如渴人掘地求水已见湿泥得水不久,行者如是,初习行时如掘乾土,久而不止得见湿相,自知不久当得禅定。 一心信乐精勤摄心转入深定,作是念已毁訾五欲,见求欲者甚为可恶,如人见狗不得好食而噉臭粪,如是种种因缘呵欲为过,心生怜愍受五欲者,自心有乐而不知求,反更外求不净罪乐。 行者常应精进,昼夜集诸善法助成禅定,诸障禅法令心远离。 集诸善法者,观欲界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疮、如痈、如箭入心,三毒炽燃起诸斗诤、嫉妬烟相甚为恶厌。 如是观者,是名初习禅法。 若习法时,中间或有五盖覆心,即应除灭,如黑云翳日风力破散。 若淫欲盖起,心念五欲即应思惟:「我今在道,自舍五欲,云何复念? 如人还食其吐,此是世间罪法,我今学道,除剃须发被着法衣,尽其形寿,五欲情愿永离永断,云何还复生着? 甚非所宜。」即令除灭,如贼毒蛇不令入室,以其为祸甚深重故。 复次五欲之法,众恶住处。 无有反复,初时尚可,久后欺诳受诸苦毒,嫉妬恚怒无恶不作,如囊盛众刀以手抱触左右伤坏。 复次设得五欲犹不厌足,若无厌足则无有乐,如渴饮浆,未及除渴不得有乐,犹如搔疥,其患未差不可为乐。 复次欲染其心不见好丑,不畏今世后世罪报,以是之故除却淫欲。 已却淫欲或生瞋恼,瞋恼心生即应除却。 众生可念:处胎已来无时不苦,众苦备具,云何更增其恼? 如人临欲刑戮,何有善人重增苦痛? 又复行道之人,应舍吾我爱慢等结,虽不障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生念,何况瞋恚拔乐根本。 复次如水沸动不见面像,瞋恚心生不识尊卑父母师长,乃至不受佛教。 瞋为大病,残害无道犹如罗刹,当以思惟慈心消灭瞋恚。 淫欲瞋恚既止,若得禅定则为快乐;若未得禅乐,情散愁愦心转沉重,瞪瞢不了,即知睡眠害心之贼,尚破世利,何况道事? 睡眠法者与死无异,气息为别,如水衣覆水不覩面像,睡眠覆心不见好丑,诸法之实亦复如是。 即时除却,应作是念:「诸烦恼贼皆欲危害,何可安眠? 如对贼阵,锋刃之间不应睡眠。 未离老病死患,未脱三恶道苦,于道法中乃至暖法未有所得,不应睡眠。」作是念已,若睡犹不止,即应起行冷水洗面,瞻视四方仰观星宿,念于三事除灭睡眠不令覆心:一者怖畏,当自思惟,死王大力常欲为害,念死甚近如贼疾来无可恃怙,又如拔刀临项,睡则斩首。 二者欣慰,当作是念:「佛为大师,所有妙法未曾有也,我以受学。」自幸欣庆,睡心即灭。 三者愁忧,当复念言:「后世展转受身经历,苦痛毒害无边无量。」如是种种因缘呵睡眠法,如是思惟睡眠则止。 若掉悔盖起,应作是念:「世人欲除忧、求欢喜故而生掉戏,今我苦行坐禅求道,云何自恣放心掉戏? 甚所不应。 佛法所重摄心为本,不应轻躁纵心自放。 如水波动不见面像,掉戏动心不见好丑。」悔如禅度中说。 问曰:贪欲恚疑各别为盖,何故睡眠、掉悔二合为盖? 答曰:睡虽烦恼,势力微薄,眠不助成则不覆心,掉戏无悔不能成盖,以是故二合为盖。 譬如以绳系物,单则无力,合而能系。 复次睡眠心法因睡心重,以心重故身亦俱重,因睡微覆眠覆转增遮坏道法,是故二合为盖。 眠既觉已心不专一,驰念五欲行诸烦恼,是名为掉。 譬如猕猴得出羁闭,自恣跳踯戏诸林木。 掉亦如是,已念五欲行诸结使,身口意失而生忧悔,作是念言:「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是故掉悔相因二合为盖。 问曰:作恶能悔,不应为盖? 答曰:如犯戒自悔,从今以往不复更作,如是非盖。 若心作罪常念不息,忧恼乱心故名为盖。 如是种种因缘,呵掉悔盖。 系心缘中。 若心生疑即应令灭。 所以者何? 疑之为法非如爱慢,今世不生欢心,后世令堕地狱,有疑遮诸善法,如岐路犹豫不知那进,便自止息。 行者如是,本所习法疑不复进,即知疑患遮覆正道,当疾除却。 复作是念:「佛为一切智人,分别诸法,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善是不善、是利是害,了了分明,今但受行不应生疑,当随教法不应拒违。 复次佛法妙者,修定智慧如实如法;我无是智,云何自心筹量诸法? 如人手执利器,乃可与贼相御,若无所执而对强敌反以为害;我今未得修定智慧,云何欲筹量诸法实相? 是不应然。 复次外道非佛弟子故应生疑,我是弟子云何于佛而复生疑? 佛常毁訾疑患,是覆是盖、是遮是碍、自诳之法。 如人既知刺客即应除避;疑亦如是,诳惑行者,欲与疑慧而碍实智。 譬如病疥搔之转多身坏增剧,良医授药疥痒自止;行者如是,种种诸法而生疑想,随事欲解疑心转多,是以佛教直令断疑,疑生即灭。」如是种种呵疑,当疾除却。 行者如是思惟除舍五盖集诸善法,深入一心,断欲界烦恼得初禅定,如佛经说,行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问曰:得初禅相云何? 答曰:如先以正念呵止五欲,未得到地,身心快乐柔和轻软,身有光明。 得初禅相转复增胜,色界四大遍满身故柔和轻软,离欲恶不善一心定故能令快乐,色界造色有光明相,是故行者见妙光明照身内外。 行者如是心意转异,瞋处不瞋、喜处不喜,世间八法所不能动,信敬惭愧转多增倍,于衣服饮食等心不贪着,但以诸善功德为贵、余者为贱,于天五欲尚不系心,何况世间不净五欲? 得初禅人有如是等相。 复次得初禅时心大惊喜,譬如贫者卒得宝藏,心大欢喜作是念言:「初夜中夜后夜,精勤苦行习初禅道,今得果报如实不虚,妙乐如是。 而诸众生狂惑顽愚,没于五欲不净非乐,甚可怜愍。」初禅快乐内外遍身,如水渍乾土内外霑洽,欲界身分受乐不能普遍,欲界淫恚诸火热身,入初禅池凉乐第一除诸热恼,如大热极入清凉池。 既得初禅,念本所习修行道门,或有异缘,所谓念佛三昧,或念不净、慈心观等。 所以者何? 是行思力令得禅定转复深入,本观倍增清净明了。 行者得初禅已进求二禅,若有漏道,于二禅边地厌患觉观,如欲界五欲五盖令心散乱,初禅觉观恼乱定心亦复如是;若无漏道,离初禅欲,即用无漏初禅呵责觉观。 问曰:如初禅结使亦能乱心,何故但说觉观? 答曰:初禅结使名为觉观。 所以者何? 因善觉观而生爱着,是故结使亦名觉观,始得初禅未有余着。 复次本未曾得觉观大喜,以大喜故坏败定心,以破定故先应除舍。 复次欲入甚深二禅定故除却觉观,为大利故而舍小利,如舍欲界小乐而得大乐。 问曰:但说觉观应灭,不说初禅烦恼耶? 答曰:觉观即是初禅善觉观也。 初禅爱等亦名觉观,以恶觉观障二禅道,是故宜灭。 以善觉观能留行者令心乐住,是故皆应当灭。 寻复思惟,知恶觉观是为真贼,善觉观者虽似亲善亦复是贼,夺我大利故,当进求灭二觉观,觉观恼乱如人疲极安眠众音恼乱,是故行者灭此觉观已求二禅,譬如风土能浊清水不见面像,欲界五欲浊心如土浊水,觉观乱心如风动水,以觉观灭故内得清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于二禅。 问曰:云何是二禅相? 答曰:经中说言,灭诸觉观,若善若无记,以无觉观动故内心清净,如水澄静无有风波,星月诸山悉皆照见,如是内心清净故,名贤圣默然。 三禅、四禅虽皆默然,以二禅初得,为名有觉观语言因缘,因缘初灭故得名默然。 定生喜乐妙胜初禅,初禅喜乐从离欲生,此中喜乐从初禅定生。 问曰:二禅亦离初禅结使,何以不言离生? 答曰:虽复离结,但依定力多故,以定为名。 复次言离欲者则离欲界,言离初禅未离色界,是故不名离生,如是等是二禅相。 行者既得二禅,更求深定,二禅定有烦恼覆心,所谓爱、慢、邪见、疑等坏破定心,是二禅贼遮三禅门,是故当求断灭此患以求三禅。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故说离喜行舍得入三禅? 答曰:得二禅大喜,喜心过差心变着喜生诸结使,以是故喜为烦恼之本。 又复诸结使无有利益不应生着,喜是悦乐甚为利益滞着难舍,以是故佛说舍喜得入三禅。 问曰:五欲不净罪,喜则应当舍,是喜净妙众生所乐,云何言舍? 答曰:先已答生着因缘则是罪门。 复次若不舍喜,则不能得上妙功德,以是故舍小得大,有何过也? 行者进求三禅,观喜知患忧苦因缘所可喜乐,无常事变则生忧苦。 复次喜为麁乐,今欲舍麁而求细乐,故言离喜更入深定求异定乐。 云何三禅相灭喜? 舍此妙喜心不悔念,知喜为害,譬如人知妇是罗刹,则能舍离心不悔念,喜为狂惑麁法非妙,第三禅身受乐,世间最乐无有过者,圣所经由,能受能舍无喜之乐,以念巧慧身,则遍受入于三禅。 问曰:此说一心念慧,初禅二禅何以不说? 答曰:第三禅者,身遍受乐心行舍法,不令心着分别好丑,故言一心念慧。 复次三禅中有三过:一者心转细没、二者心大发动、三者心生迷闷。 行者常应一心念此三过,若心没时,以精进智慧力还令心起,若大发动则应摄止,若心迷闷应念佛妙法还令心喜,常当守护治此三心,是名一心行乐者入第三禅。 问曰:如经,第三禅中二时说乐,何等为二乐? 答曰:前说受乐,后说快乐。 问曰:有三种乐:受乐、快乐、无恼乐。 以何乐故三禅名为第一之乐? 答曰:三乐上妙皆胜下地,但以受乐第一,说名乐地,究竟尽故;余二乐者上地犹有,此中不以为名。 问曰:喜乐无喜乐,有何差别? 答曰:乐受有二种:一者喜根、二者乐根。 喜根喜乐,初禅二禅所摄;乐根无喜乐,三禅所摄。 复次欲界初禅乐受,麁者名乐根,细者名为喜根;二禅、三禅乐受,麁者为喜根,细者为乐根。 譬如热极,得清冷水持洗手面,是名为喜;入大凉池举身沐浴,是名受乐。 行者如是,初禅觉观故乐不遍身,二禅大喜惊故不能遍身,三禅无障碍故乐遍其身,是名差别。 复次乐受有四种:欲界六识相应乐,名为喜根亦名乐根;初禅四识相应乐,名为乐根亦名喜根;二禅意识相应乐受名为喜根;三禅离喜故,意识相应乐受,名为乐根。 行者既得三禅,知上三乐,一心守护常恐畏忘失,则为是恼;是故乐复为患,当求离乐。 譬如人求富贵之乐,求时既苦,得时无厌则复为苦,得已守护亦复为苦。 有人以求乐为苦故舍,或有得乐无厌觉苦故舍,或有既得守护为苦故舍。 行者患乐亦如是,求初禅乐,以觉观恼乱故舍,二禅大喜动故舍,三禅知乐无常难守故舍,以是故,当舍此乐求于四禅安隐之地。 问曰:行者依禅定乐舍于欲乐,今依何等而舍禅乐? 若舍禅乐得何利益? 答曰:行者依于涅槃乐能舍禅乐,得三利故,所谓罗汉、辟支佛、佛道,是故舍禅定乐,行于四禅安隐快乐,以三乘道随意而入涅槃。 问曰:云何知是第四禅相? 答曰:如佛说四禅相,若比丘断乐断苦先灭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问曰:断三禅乐应尔,离欲时已断苦,今何故复言断苦? 答曰:有人言,断有二种:一别相断、二总相断,如须陀洹,以道比智总断一切见谛结使。 是事不然。 何以故? 佛说断苦断乐先灭忧喜,若欲界苦,应说先断苦忧喜,而不说者,以是故知非欲界苦;以三禅乐无常相故则能生苦,是故说断苦。 又如佛说,乐受时当观是苦,于三禅乐生时,住时为乐灭时为苦,以是故言断乐断苦。 先灭忧喜者,欲界中忧,初二禅喜者。 问曰:欲界中有苦有忧,离欲时灭,何以但说断忧,不说断苦? 答曰:离欲时虽断二事,忧根不复成就,苦根成就,以成就故不得言灭。 问曰:若三禅中乐,生住时乐、灭时为苦,今说初禅二禅中喜,何独不尔? 答曰:佛经所说,离三禅时,断乐断苦无灭忧喜,初禅二禅不作是说。 问曰:佛何因缘不作是说? 答曰:三禅中乐,于三界中受乐最妙,心所着处,以其着故无常生苦,以喜麁故不能遍身,虽复有失不大生忧,以是故佛经不说也。 不苦不乐者,第四禅中虽有不苦不乐受,舍者舍三禅乐,行不苦不乐受不忆不悔。 念清净者,以灭忧喜苦乐四事故念清净。 问曰:上三禅中不说清净,此中何以独说? 答曰:初禅觉观乱故,念不清净,譬如露地风中然灯,虽有脂炷,以风吹故明不得照;二禅中虽一识摄,以喜大发故定心散乱,是故不名念清净;三禅中着乐心多,乱此禅定故不说念清净;四禅中都无此事故言念清净。 复次下地虽有定心,出入息故令心难摄,是中无出入息故心则易摄,易摄故念清净。 复次第四禅名为真禅,余三禅者方便阶梯,是第四禅譬如山顶,余三禅定如上山道,是故第四禅,佛说为不动处,无有定所动处故,有名安隐调顺之处,是第四禅相。 譬如善御调马随意所至,行者得此第四禅,欲行四无量心随意易得,欲修四念处修之则易,欲得四谛疾得不难,欲入四无色定易可得入,欲得六通求之亦易。 何以故? 第四禅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调柔随意,如佛说喻,金师调金洋鍊如法,随意作器无不成就。 问曰:行者云何得慈心无量? 答曰:行者依四禅已,念一城众生愿令得乐,如是一国土、一阎浮提四天下、小千国土、二千国土、三千大千国土,乃至十方恒河沙等无量无边众生,慈心遍覆皆愿得乐。 譬如水劫尽时消水火珠灭不复现,大海龙王心大发动,从念生水出海盈漫,及天澍雨遍满天下,是时天地弥漫无不充溢。 行者亦尔,以大慈水灭瞋恚,消慈火珠,慈水发溢渐渐广大,遍至无量无边众生,悉蒙润泽常出不断,或听说法增益慈心,譬如大雨无不周普,行者慈念众生,令得世间清净之乐,亦以所得禅定快乐持与众生,亦以涅槃苦尽之乐乃至诸佛第一实乐,愿与众生,以慈力故,悉见十方六道众生无不受乐。 问曰:如阿毗昙说,何等是慈三昧,观一切众生悉见受乐? 又经中说慈心三昧,遍满十方皆见受乐,云何但言愿令众生得乐? 答曰:初习慈心愿令得乐,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见众生无不受乐。 如鑽燧出火,初然细软乾草,火势转大湿木山林一时俱然;慈亦如是,初入观时,见人受乐愿与苦者,慈力转成悉见得乐。 问曰:众生实无得者,云何皆见得乐而不颠倒? 答曰:定有二种:一者观诸法实相、二者观法利用。 譬如真珠师,一者善知珠相贵贱好丑,二者善能治用。 或有知相而不能用,或有治用而不知相,或有知相亦能治用。 行者如是,贤圣未离欲者,能观法相四真谛等而不能用,不行四无量故,如凡夫离欲行诸功德,能有利用生四无量心,不能观实相故;如俱解脱阿罗汉等,能观实相,具禅定故生四无量。 四无量者得解之法,以利用故非为颠倒。 复次佛法之实无有众生,云何观苦者为实,乐者为倒? 所谓颠倒,无众生中而着我相,若常若无常,若边若无边等,是为颠倒。 行慈之人知众生假名,如轮等和合名之为车,是故行者,慈心清净则非颠倒。 复次若无众生以为实者,众生受乐应是颠倒,而有众生无众生皆为是边,不应但有众生以为颠倒。 复次慈三昧力故,行者皆见众生无不得乐如一切入观,禅定力故于缘境界转青作赤,何况众生皆有乐相而不见也? 如贵贱贫富禽兽之属,各自有乐互相怜愍,贵者之患贫者所无,贫者之患贵者所无。 问曰:余道可尔,地狱云何? 答曰:地狱众生亦有乐分,远见刀山灰河,皆谓林水而生乐想,见树上女人亦生乐想,又我心颠倒故爱乐其身,若欲杀时逃避啼哭、请求狱卒愿见放舍,若语赦汝,得脱此苦心亦可乐,如是之等皆有乐分。 又复神通力故,行慈之心种种教化令众生得乐,或随所有而能与之,及身口行助成利益,如诸佛菩萨深心爱念坏诸恶趣,实令众生得种种乐,以是故不但愿与,亦实令得乐。 问曰:行慈者得何功德? 答曰:行慈者诸恶不能加,如好守备外贼不害,若欲恼害反自受患。 如人以掌拍矛,掌自伤坏矛无所害。 五种邪语不能坏心,五种者:一妄语说过、二恶口说过、三不时说过、四恶心说过、五不利益说过。 譬如大地不可破坏,种种瞋恼谗谤等不能毁也。 譬如虚空不受加害,心智柔软犹若天衣。 复次行者入慈,虎狼毒兽蛇蚖之属皆不能害,如入牢城无能伤害,得如是等无量功德。 问曰:慈德如是,何者名慈法? 答曰:爱念众生皆见受乐,是心相应法行阴所摄名为慈法,或色界系或不系,心数法、心共生、随心行、非色法、非是业、业相应、业共生、随业行、非报生,是应修、得修、行修,应证、身证、慧证,或思惟断或不断,或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或有喜或无喜,或有出入息或无出入息,或贤圣或凡夫,或乐受相应,或不苦不乐受相应,非道品先缘相后缘法,在四禅亦余地,缘无量众生故名为无量。 清净故、慈念故、怜愍利益故,名为梵行梵乘,能到梵世名为梵道,是过去诸佛常所行道。 问曰:云何修习慈心? 答曰:若行者作是念:「我除剃须发,不在饰好破憍慢相,若称此者宜应行慈;今着染衣,当应行慈令心不染,食他之食不虚受施。 如经所说,若有比丘,渐修慈心则随佛教,如是不虚食人信施。」复次若出家若在家行者作是念:「慈心力故,于恶世中安隐无患,于破法众中独随法行,于热烦恼令心清冷,如近聚落有凉清池。」复次行慈力故,怨家毒害不能复害,如着革屣刺不能伤,行者处于欲界,多瞋怒害,斗诤怨毒种种诸害,慈心力故无能伤损,譬如力士着金刚铠执持利器,虽入大阵不能伤坏。 复次是慈能利益,利益三种人,凡夫行慈除诸瞋恚,得无量福生于净果,世间福德无过是者。 求声闻、辟支佛者,欲界多瞋慈力能破,及余烦恼则亦随灭,得离欲界渐出三界,如佛所说,慈心共俱近修七觉。 大乘发心为度众生,以慈为本。 如是慈心,于三种人无量利益。 又习慈初门,又十六行令速得慈,又使牢固,亦常修行:一者持戒清净、二者心不悔、三者善法中生喜、四者快乐、五者摄护五情、六者念巧便慧、七者身离心离、八者同行共住、九者若听若说随顺慈法、十者不恼乱他人、十一者食知自节、十二者少于睡眠、十三者省于言语、十四者身四威仪安隐适意、十五者所须之物随意无乏、十六者不戏论诸法行。 是十六法助慈三昧。 悲者观众生苦,如地狱、饿鬼、畜生、世间刑徒饥寒病苦等,取其苦相故悲心转增,乃至乐人皆见其苦。 问曰:云何以乐为苦? 答曰:乐是无常,乐无厌足从因缘生,念念生灭无有住时,以是故苦。 复次如欲天受乐,如狂如醉无所别知,死时乃觉;色无色界众生,于深禅定爱味心着,命终随业因缘还复受报,如是众生当有何乐? 于地狱三恶道,是旧住处,天上人中犹如客住,暂得止息,以是因缘故,佛但说苦谛无有乐谛,是故一切众生无不是苦。 众生可愍不知实苦,于颠倒中而生乐想,今世后世受种种忧恼而无厌心,虽暂得离苦还复求乐作诸苦事,如是思惟,见诸众生悉皆受苦,是为悲心。 余悲心义如摩诃衍论四无量中说。 喜者行人知诸法实相,观苦众生皆为乐相,观乐众生皆为苦相,如是诸法无有定相随心力转,若诸法无有一定相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无有难,何况余道? 随意可得故心生欢喜。 复次行者作是念:「我因少持戒精进等便得离欲,逮诸禅定无量功德。」念诸善功德故心生欢喜,譬如贾客齎持少物百千倍利,心大欢喜。 复作是念:「如是法利皆由佛恩,佛自然得道与人演说,随教修行得如是利益。」是时心念十方诸佛,身有金色相好庄严,及十力等无量功德法身,因是念佛心生欢喜。 复次佛法于九十六种道中,最为第一,能灭诸苦能趣常乐,心生欢喜。 又复分别三种佛法:一者涅槃无量常相,是究竟不坏法;二者涅槃方便八直圣道;三者十二部经宣示八道。 如是念法心生欢喜。 复次能知如是实相,行于正道离诸邪径,是为正人,所谓佛弟子众于一切众中最为第一。 自思惟言:「我已在此众中,是我真伴彼能益我。」以是因缘故心生欢喜,愿令众生悉皆欢喜。 定力转成故,悉见众生皆得是喜。 舍者行人如小懈极心暂止息,但观众生一相不观苦乐,喜相犹如小儿,若常爱念憍恣败坏,若常苦切怖畏羸瘦,是故有时放舍不爱不憎。 行者如是,若常行慈喜心则放逸,以喜乐多故,若常行悲心则生忧恼,以念苦多故,是故行舍莫令苦乐有过。 复次行者入道得禅定味,分别众生好丑,是善是不善,善者恭敬爱念,不善者则生轻慢,如人得大珍宝轻慢贫者,见有宝者恭敬爱念,破是二相故而行舍心。 如经中说,修行慈心除破瞋恚,修行悲心除恼众生,修行喜心除破愁忧,修行舍心除破憎爱。 但观众生得解脱故随心所作,如人观林不观树也。 又如世人寒时得温、热时得凉,资生随意者,是名为乐;若得官位宝藏歌舞戏笑,是名为喜;若失此众事者,是名忧苦;若无此三事者,是名为舍。 行者亦如是具有四心,自身受乐愿及众生,心既柔软,见一切众生悉得是乐;又复见诸天上世间豪贵,取其乐相愿及众生,心既柔软,见一切众生悉得是乐;修行慈时心生大喜,以此大喜愿与众生,或从定起礼佛法众赞叹供养,亦得心喜愿与众生,及取外喜愿与众生,或时自见其苦老病忧恼饥寒困苦,欲令众生离是苦恼,我能分别筹量,心忍犹尚苦恼,何况众生无有智慧忍受众苦,何得不恼? 则生悲心。 复见外人刑戮鞭挞,又闻经说恶道苦痛,取是苦相观一切皆苦,而生悲心。 舍者自舍憎爱,亦观众生无有憎爱,及取外众生受不苦不乐者,从第四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及欲界无苦无乐时,取是相已观一切众生,亦都如是无苦无乐。 复次如贵人唯有一子,爱念甚重心常慈愍,世间诸乐愿令悉得,自能得者亦皆与之。 其子或时遭诸恼患,父甚悲念,若子从因得免,其父大喜,心生喜已,即便放舍任子自长,父得休息。 行者如是,于四无量心中,观诸众生亦如子想,随己所有乐事,及取世间种种诸乐,愿令得之,慈定力故悉见一切皆是乐者。 行人从慈心起,若见众生受诸苦痛,取是相已而生悲心。 悲心力故见诸众生悉皆受苦,见受苦已愿令众生皆离是苦,从悲三昧起,若见众生受乐得道入涅槃者,取是相已而生喜心。 欲令彼得而彼自得,心识柔软悉见众生皆得欢喜。 从此定起,见众生不苦不乐者、不忧不喜者,取是相已而生舍心,愿令众生不苦不乐、不忧不喜,以善修舍定力故,悉见众生不苦不乐、不忧不喜,得离烦恼热。 复次若众生有诸过衅,舍而不问,若恭敬爱着不以为喜,是为舍心,如是等四无量义,如摩诃衍中说。 禅法要解卷上净观者三品: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 若初习行,当教言:「破皮却不净,当观白骨人,系意在观不令外意,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心却皮肉,具观头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久习行,却身中一寸皮肉系意五处:顶上、额上、眉间、鼻端、心处,如是等处住意在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 当复观心,若心疲极舍诸外想注念在缘,譬如猕猴被系在柱终日驰走,锁常摄还极乃休息。 所缘如柱,念则如锁,心喻猕猴。 亦如乳母,常观小儿不令堕落,行者观心亦复如是,渐渐制心令住缘处,若心久住是应禅法。 若得禅定即有三相,身悉和悦柔软轻便,白骨流光犹如白珂,心得静住是为净观,是时便得色界中心,是名初学禅法门。 若定得胜心,则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 若能一寸中住,便得遍却,不得但观赤骨人。 得此观已,弃赤骨人观白骨人,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 心若清净住于骨观,骨边白光遍身中出,如天清明日光极净。 此光既出,以心目观了了见之,因光力故见骨人中相,似诸心心相应法生灭,如毗瑠璃筒中水流,是时心息得乐,淫人欲乐不足喻也。 外身观亦复如是,如是一身观,次第转多,乃至阎浮提;复从一阎浮提,还至一寸,心得自住,是为不净中净三昧门。 复次此身空骨以薄皮覆,有何可乐? 甚可患也。 禅法要解卷下姚秦三藏鸠摩罗什等于长安逍遥园译若行者欲求虚空定,当作是念:「色是种种众苦具,如鞭杖割截杀害饥寒老病苦等,皆由色故。」思惟如是则舍离色得虚空处。 问曰:行者今以色为身,云何便得舍离? 答曰:诸烦恼是色因缘,又能系色,是烦恼灭故则名离色。 复次习行破色虚空观法则得离色。 复次如佛所说,比丘观第四禅五阴,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如此等观则离第四禅五阴,以余阴随色故但言离色。 所以者何? 色究竟尽故。 复次行者观色,分分破裂则无有色,如身有分,头足肩臂等各各异分则无有身;如头眼耳鼻舌口须发骨肉等分分令异,则无有头;如眼者四大四尘身根眼根十事和合白黑等,肉团名为眼,各各分别则无有眼,地等诸分各亦如是。 问曰:眼根四大所造,不可定色,云何分别? 答曰:四大及四大造净色和合故名为眼,若除是色则无有眼。 又此净色虽不可见,以有对故有分,有分故无眼。 复次能见色者,是名为眼;若除四大及四大造色则无眼。 若无眼能见色者,耳亦应为眼。 若眼是色法,一切色法有处有分故,应可分别,若可分别则为多眼。 若言四大所造众微尘为眼者,不应一眼;若都非眼亦无一眼。 若言微尘为眼者,是亦不然。 何以故? 若微尘有色则有十方,不名为微尘;若非色者则不名为眼。 复次微尘体定有四分:色、香、味、触,是眼非四事。 何以故? 眼是内入摄,四为外入摄,以是故不得以诸微尘为眼。 如佛说众事和合见色假名为眼,无有定实;耳鼻舌皮肉骨等亦如是破。 是为破内身相。 外色宫殿财物妻子等,亦皆如是分别破。 如佛告罗陀:「从今日当破散色、坏裂色,令无有色。」能如是分别,是名离色。 复次如佛说,若比丘欲离色,度一切色相,灭一切对相,不念一切异相,入无量虚空处。 度一切色相者,是可见色;灭一切对相者,是有对不可见色;不念一切异相者,不可见无对色。 复次度一切色相者,青黄赤白红紫等种种色相;灭有对者,声香味触等;不念一切异相者,大小长短方圆远近等。 如是离一切色相,得入虚空处。 复次行者系心身内虚空,所谓口鼻咽喉、眼耳胸腹等,既知色为众恼,空为无患,是故心乐虚空,若心在色摄令在空,心转柔软,令身中虚空渐渐广大,自见色身如藕根孔,习之转利,见身尽空无复有色。 外色亦尔。 内外虚空同为一空,是时心缘虚空无量无边,便离色想安隐快乐,如鸟在瓶瓶破得出,翱翔虚空无所触碍,是名初无色定。 行者如虚空中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更求妙定则离空缘。 所以者何? 知是心所想虚空欺诳虚妄,先无今有已有还无。 既知其患,是虚空从识而有,谓识为真。 但观于识舍于空缘,习于识观时,渐见识相相续而生,如流水灯焰,未来现在过去识,识相续无边无量。 问曰:何以故佛说识处无边无量? 答曰:识能远缘故无边,无边法缘故无边。 复次先缘虚空无边,若破无边虚空,识应无边,行者心柔软故能令识大乃至无边,是名无边识处。 问曰:是识处具有四阴,何以故但说识处? 答曰:一切内法识为其主,诸心数法皆随属识,若说识者则说余事。 复次欲界中色阴为主,色界中受阴为主,虚空处、识处识阴为主,无所有处想阴为主,非想非非想处行阴为主。 复次三法:身、心、心数法。 欲界、色界以身为主,心随身故,若无身已心力独用。 心有二分:一分缘空、一分自缘,是故应有二处:空处、识处。 但初破色故虚空受名,破虚空故独识为名。 心数法亦有二分:一分想、一分行,是故亦应有二处:想无所有处、行非想非非想处。 复次缘识故得离虚空处,以是故虽有余阴,但识受名。 行者得识处已,更求妙定,观识为患,如上说。 复次观识如幻虚诳属诸因缘而不自在,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不住情亦不住缘亦不住中间,非有住处非无住处,识相如是。 世尊说言:「识如幻也。」行者如是思惟已,得离识处。 复次行者作是念,如五欲虚诳,色亦如是;如色虚诳,虚空亦尔;虚空虚诳,识相亦尔。 是皆虚诳,而众生惑着即谓诸法,空无所有是安隐处,作是念已即入无所有处。 问曰:虚空处、无所有处,有何差别? 答曰:前者心想虚空为缘,此中心想无所有为缘,是为差别。 行者入无所有处已,利根者觉是中犹有受想行识厌患,如先说;钝根者则不能觉。 复次离无所有处因缘有三见:有见、无见、非有见非无见。 有见,从欲界乃至识处;无见,即是无所有处;非有非无见,非想非非想处。 是无见应当舍离。 何以故? 非想非非想虽细尚应舍离,何况无所有处,作是念已离无所有处。 问曰:如佛法中亦有空无所有,若是为实,云何言邪见应当舍离? 答曰:佛法中为用破着故,说不以为实;无所有处谓为是实,邪见爱着故。 是中众生受定果报已,随业因缘复受诸报,以是故应舍。 名虽相似,其实各异。 复次行者作是念:「一切想地皆麁可患,如病如痈如疮如箭,无想地则是痴处,今寂灭微妙第一处,所谓非想非无想处。」如是观已,则离无所有处想地,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 问曰:是中为有想为无想? 答曰:是中有想。 问曰:若有想者,何以但下七地名为想定耶? 答曰:此地中想微细不利,想用不了故不名为想。 行者心谓是处非有想非无想,是故佛随其本名,说是名非有想非无想处。 钝根者不觉是中有四阴,便谓涅槃安隐之处,生增上慢,寿八万劫已还堕诸趣。 是中四阴虽微深妙,利根者则能觉知,觉知已患厌作是念:「此亦和合作法,因缘生法虚诳不实,如病如痈如疮如箭,无常苦空无我,亦是后生因缘,应当舍离,以其患故当学四谛。」问曰:舍余地时,何以不言学四谛? 答曰:前以说如病如痈如疮如箭,无常苦空无我,便为略说四谛,但未广说。 复次余地无遮无难,凡夫有漏道亦能过故。 而此世间之顶,唯有圣人学无漏道乃能得过。 譬如绳系鸟脚,初虽得去绳尽摄还。 凡夫人亦如是,虽过余地,魔王不以为惊;若过有顶之地,魔王大惊如绳断鸟去。 以是故,离余地时不说四谛。 有顶地是三界之要门,欲出要门当学四谛。 问曰:云何为四谛? 答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有二种:一者身苦,二者心苦。 集亦二种:一者使,二者恼缠。 灭亦二种:一者有余涅槃,二者无余涅槃。 道亦二种:一者定,二者慧。 复次苦谛有二种:一者苦谛,二者苦圣谛。 苦谛者恼相故,所谓五受阴名为苦谛。 苦圣谛者,以知见故修道,是名苦圣谛。 集谛有二种。 一者集谛,二者集圣谛。 集谛者出生相,所谓爱等谛烦恼名为集谛。 集圣谛者,以断故修道,是为集圣谛。 灭谛有二种:一者灭谛,二者灭圣谛。 灭谛者寂灭相,所谓四沙门果,是名灭谛。 灭圣谛者,以证故行道,是为灭圣谛。 道谛有二种:一者道谛,二者道圣谛。 道谛者出到相,所谓八正道,是名为道谛。 道圣谛者,以修故行道,是为道圣谛。 复次谛有二种:总相、别相。 总相苦者,五受阴;别相苦者,广分别色阴受想行识阴。 总相集者,能生后身受;别相集者,广分别爱等诸烦恼及有漏业五受阴因缘。 总相灭者,能生后身爱尽;别相灭者,广分别八十九种尽。 总相道者,八圣道;别相道者,广分别从苦法忍乃至无学道。 若不通达四谛者,则轮转五道,往来生死无休息时。 以是因缘故,行者应念老病死等一切苦恼皆由有身,譬如一切草木皆从地出。 如经中说,十方众生所以有身,皆为受苦故生。 譬如毒食,若好若丑皆为杀人;若无身心者,死苦则无所寄。 如恶风摧折大树,若无树者则无所坏。 如是略说身心受苦之本,如虚空风之本,木是火之本,地是水之本,身是苦之本。 复次如地常是坚相,水常为湿相,火常为热相,风常为动相,身心常为苦相。 所以者何? 以有身故,则老病死饥渴寒热风雨等苦常随逐之;以有心故,忧愁怖畏瞋恼嫉妬等苦常随逐之。 若知现在身苦,过去苦亦尔,如现在过去身苦,未来亦尔。 譬如见今穀种生穀,比知过去未来亦皆如是。 又如现在火热相,比知过去未来火亦热。 如是若无身心,前则无苦、今亦无苦、后亦无苦。 当知三世苦痛皆从身心而有,是故应观苦谛。 如是心生厌患,是苦因缘,唯从爱等诸烦恼生,非天非时非自然亦非无因缘,若离烦恼则不有生。 当知世间皆从爱等烦恼生,如人造事皆欲以为先,以是故诸烦恼是苦因缘。 复次由爱水故受身,若无爱水则不受身,如乾土不能着壁,以水和之则有所着。 复次因诸烦恼是故受身种种不同,如多欲者受多欲形,多瞋恚者受多瞋恚形,多痴者受多痴形,烦恼薄者受薄烦恼形,见今果报异故,知昔因缘各别,来世随烦恼受身差别亦如是随业受身。 若不为瞋恚则不受毒蛇形,一切余形亦如是。 以是故当知爱等诸烦恼一切苦因缘,苦因缘尽故则苦尽涅槃,涅槃名离欲,断诸烦恼常不变异,是中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常乐不退。 行者得涅槃灭度时都无所去,名为寂灭。 譬如然灯,膏尽则灭不至诸方,是名灭谛。 得涅槃方便道,定分有三种,慧分有二种,戒分有三种,住是戒中修行定慧。 所谓于四谛中慧能决了,是名正见;随正见觉法发起,是为正思惟。 是名慧分二种。 正定、正念、正精进,是名定分三种。 正语、正业、正命,是名戒分三种。 住净戒故,诸烦恼芽不令增长,势力衰薄,如非时种芽不增长,诸烦恼力来,定分能遮,如大山堰水,水不能破坏。 譬如咒术能禁毒蛇,虽复有毒不能害人,定分亦如是。 慧能拔诸烦恼根本,如夏水暴涨,岸上诸树无不漂拔;行此三分八道真直正路,能灭苦因,毕竟安隐常乐无为。 若方便初习其门则有十事:一者心专正,种种外事来坏不能移转,如四边风起山不倾动。 二者质直,闻师说法不见长短,心无增减随教无疑,譬如入稠林採木直者易出曲者难出,如是三界稠林,直者易出、曲者难出,佛法中唯直是用、曲者遗弃。 三者惭媿,是第一上服最妙庄严,惭媿为钩制诸恶心,有惭有媿真为是人,若无惭媿畜生无异。 四者不放逸,一切善法之根本,如世间放逸失诸利事,行者放逸失涅槃利,当知放逸如怨如贼,心常远离,当知不放逸如君父师长,应遵承不舍。 五者远离,因此远离成不放逸,若近五欲诸情开发,先常身离聚落,次心远离不念世事。 六者少欲,资生之物心不多求,多求故则堕众恼。 七者知足,有人虽复少欲,乐着好物则败道心,是故智者趣足而已。 八者心不系着,若弟子檀越知识亲里,若问讯迎送多营多事,如是等者毁败道故不应系着。 九者不乐世乐,若歌舞伎乐,良时好日选择吉凶,一切世事悉不喜乐。 十者忍辱,行者求道时,当忍十事:一蚊虻侵害,二蛇蚖毒螫,三者毒兽,四者骂詈诽谤,五者打掷加害,六者病痛,七饥,八渴,九寒,十热,如是恼事,行者忍之莫令有胜,常胜此事。 复次如人识知病相,知病因缘,知除病药,得看病人,随意所须不久当差。 行者如是,知实苦相,知苦因缘,知苦尽道,知得善师同学,如是不久得安隐寂灭。 问曰:以得非想非非想处入深禅定,唯有上地结使微薄,心已柔软,不应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观是四谛,似若不信? 答曰:非但为有顶者说,总为一切有顶之人,但观无色界四阴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疮如箭入心,无常苦空无我,皆是因缘虚诳作法,观涅槃上妙安隐快乐,非为作法真实不虚,灭三毒三衰,身心苦灭,常呵四阴及其因缘,则名苦谛集谛,赞叹涅槃及涅槃道,是名尽谛道谛。 行者得四禅、四无色定,心已柔软,若求五神通,依第四禅则易得,若依初禅二禅三禅虽复可得,求之甚难得亦不固。 所以者何? 初禅觉观乱定故,二禅喜多故,三禅乐多故,与定相违,四如意分皆是定相,唯第四禅无苦无乐无忧无喜,无出入息,诸圣所住快乐安隐,是故行者当依第四禅修四如意分。 所谓欲定行法成就如意,精进定、心定、思惟定行法成就如意,依是住者无事不得。 问曰:云何欲定行法成就如意? 答曰:欲名欲于所求之事,定名一心无有增减,行法名信念巧慧喜乐等助成欲定,因欲为主,得定故名为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亦如是。 行者观欲莫令有增有减,莫令内多摄、外多散,柔软平等调和堪用,犹如弹琴调其缓急,随作何曲。 精进、心、思惟亦尔,如行者学飞,欲飞是名欲;摄诸散心集助行法,是名精进心;能举身离身心麁重睡掉等,心则轻便,以心轻故能举其身,是名心;筹量欲精进心多少,能举身未能坏内外诸色味,是名思惟。 依四如意分,能具足一切功德,何况五通! 问曰:五神通何者先生? 答曰:随所乐者为先。 问曰:若尔者,何以变化神通在初? 答曰:五神通多为众生。 所以者何? 如慧解脱阿罗汉,既得阿罗汉作是念言:「有众生多钝根者,不信道事轻慢佛法,我得难事漏尽神通,如何不起神通教化众生而令堕罪? 又佛大悲利益众生,我为弟子,应以神通助益众生。 然诸众生多以现事而得利益,神变感动贵贱大众无不倾伏,余通无有是者。」以是故变化神通在初。 问曰:天身火大多故身有光明,亦能昇虚疾去;鬼神风大多故身则轻疾,无所触碍;龙身水多故心念生水,亦能变动;人身地大多故轻动相少,云何能飞? 答曰:以人身地种轻动相少故,求学神通,如天如神何用通为? 如地虽重,以水力故地则为动,如是心力故能举其身。 譬如猕猴从高坠落而不伤身,人堕则伤,以猕猴心力轻疾强故无损;当知身通如是,心力强故。 又如人能浮,虽在深水而不沉没,心方便力故能持其身;以是故当知,人身虽重,心力强故身飞虚空。 问曰:如是可信云何当学? 答曰:若行者住于第四禅,依四如意分,一心摄念观身处处虚空如藕根孔,取身轻疾相,习之不已,身与心合,如铁与火合,灭身麁重相,但有轻疾身;与欲、精进、思惟及助行法合,欲等善行力故,身则随逐如火在铁轻软中用。 又复色界四大造色,在此身中与身和合,令身轻便随意能去。 如人服药,令心了了身则轻便。 譬如色界四大造色明净,在此身故眼则明净。 如人学跳,习之转工绝于余人,如鸟子学飞渐渐转远;身通如是,初得之时,或一丈二丈,渐能远飞。 是变化神通有四种:一者身飞虚空如鸟飞行,二者远能令近,三者此灭彼出,四者犹如意疾,弹指之顷有六十念,一念中间能越无量阿僧祇恒河沙国土,随念即至。 用是神通身得自在,一身能为多身,多身能为一身,大能为小、小能为大,重若须弥、轻如鸿毛,如是等所作如意。 复次,菩萨得是身通,一念之顷度恒河沙国土,然众生见菩萨到彼,而菩萨不动于本处,于彼说法教化,此亦不废。 或有天人着常颠倒,可以神通度者,现烧三千大千国土,而众生见三千大千国土焚烧破坏,而国土无损。 有众生心生憍慢,现作手执金刚杵,从金刚中出火,见者怖畏归伏礼敬。 有人乐着转轮圣王身,即现转轮圣王而为说法,或现释提桓因、或现魔王、或现声闻辟支佛、或现佛身,随所乐身而为说法。 菩萨或复在虚空中结加趺坐,从身四边悉放种种光明而为说法。 或时众生乐杂色庄严,即为现三千大千国土七宝庄严幢幡华盖百种伎乐,处中说法。 或令三千大千国土为一海水,青莲红华覆盖水上,于上说法。 或坐须弥山上,以梵音声说法,普闻诸国。 或时众生不见其形,但闻说法之声。 或作乾闼婆身,伎乐音声令其心悦,然后说法。 或现龙王雷电霹雳,而以说法。 如是种种因缘方便,而现神变开引众生。 问曰:是神通变化诸物,云何而不虚妄? 答曰:行者先知诸法虚诳如幻如化,譬如调泥随意所作,如福德之人尚能夏有雪、冬生华、河不流,又如仙人瞋怒令虎狼师子变为石身,何况神通定力而不变物? 复次一切物中各有气分,取其分相神力广之,余者隐没。 如经说,有比丘神力心得自在,见有大木欲令为地即皆是地。 所以者何? 木有地分故。 若水火风亦如是。 若作金银种种宝物,随意悉作。 何以故? 木有净分故。 问曰:物变如是,化无本末,其事云何? 答曰:有言虚空中四大所造微尘,化心力故令诸微尘合成化人。 譬如人死,或生天上或生地狱,罪福因缘故,和合微尘为化亦如是等是物变化神通相。 若行者欲求天耳,亦以第四禅为本,修四如意分,如上所说,调柔其心,属念大众音声,取种种声相,所闻之声常当想念,若心余缘摄之令还,常当一心修念,即于耳中得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色,是名修习天耳。 以是天耳,闻十方无量国土音声,所谓天声、人声、龙声、阿修罗声、乾闼婆声、栴陀罗声、摩睺勒声,及畜生、饿鬼之声,地狱苦痛麁细大小音声等,皆悉听闻。 菩萨定心转深,乃闻十方诸佛音声,从佛闻法而不取相,以法为真法为最上,而依深义不依于语。 云何深义? 所谓知诸法空、无相、无作,不生邪见。 于义亦不得义,不可得中亦无得相,是依深义不依语言。 复次行者依了义经不依非了义经。 了义经者,若能依义,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义毕竟空不可说相故。 是以诸经皆是了义。 若不依义,是人于诸经皆不了义。 所以者何? 以无深智,随逐音声故。 是音声实相亦入深义,俱不可说,是名分别了义经不非了义经。 复次行者依智而不依识。 何以故? 行者知是识相,从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无色无对不可见,无知无识虚诳如幻。 如是知识相,识即为智,是故依智而不依识。 行者虽复生识,若识若智而不生着,知识如相,识即为智相,以是智相为众生说。 复次行者依法不依人。 何以故? 若佛法中实有人者,无有清净得解脱者,而一切法无我无人,但随俗故说有人有我,以是故行者依法不依人。 所谓法者诸法之性,法性者无生性,是无生性者毕竟空,是毕竟空者不可说者是。 何以故? 以语说法,法中无语、语中无法,语则是无语相,一切语言非语言相,以是故经说,无示无说是名佛法。 行者以天耳闻诸佛法,若人若法不生着见,若分别二相非为佛法,若无二相则是佛法。 行者依止天耳力故,闻甚深之法,以教化众生,是名天耳神通。 若行者欲得他心智,先自观心,取心生相、住相、灭相,亦知心垢相净相、定相乱相等,复观心所缘垢净近远多少等。 自取内外心相已然,缘观众生色,取欲相心、瞋相心、慢相心、悭相心、嫉相心、忧相心、畏相心、语言音声种种所作相心等,作是念:「佛如我心,生时住时灭时,彼亦如是。」自知心所缘,他亦如是。 我心有如是色相语言所作相,他亦如是。 常修学心相,如是习已得他心通,是时但缘他心、心数法,如明眼者观净水中鱼,有大小好丑悉皆见之;虽有水覆,以水净故不以为碍。 行者如是,知他心通力故,众生虽身覆心而能见之,既得心通,或时在大众说法,先知其心,知是众生以何深心、行何法、何因缘、有何相、喜何事,知自心清净故,知众生心亦可清净。 如净镜中随所有色,若长若短方圆麁细等,如本相现不增不减。 所以者何? 镜清净故。 镜虽不分别而显其相。 行者亦如是,自心清净故,诸法无一定相,常清净故。 众生心心数法皆悉知之,若众中多淫欲者,即知其心,为说离淫欲法,恚痴亦如是。 何以故? 心实相无染无瞋无痴。 若众中求声闻乘者,亦知其心而为说法;虽为说法,知法性亦无有小。 求辟支佛道者,亦知其心而为说法;虽为说法,知法性亦无有中。 若求大乘者,亦知其心而为说法;虽为说法,知法性亦无有大。 行者如是,等随众生心而为说法,亦不分别心相;虽分别三乘说法,而不坏法性;不坏法性故悉知一切众生心所行。 虽自用心知他心,于彼此心无逆无顺,亦知一切众生心心相续如水流。 如知心性,法性亦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而为说法,则不害也,是名知他心智神通。 若行者欲知宿命,先自觉知今所经事、向所经事,转至昨夜、昨日、前日,如是一月,从今岁乃至孩童,譬如行道,到所至处思惟忆念所经游处。 如是习已,善修定力故,忆念生时、处胎时,知某处死、此胎生,知是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世千万无量亿世。 以宿命智,自知己身及他恒河沙劫所经由事,悉皆念知。 以宿命事教化众生,作如是言:「我某处,如是姓字、如是生、如是寿命、所经苦乐。」亦说彼所经之事。 行者以宿命力故,知是众生先世罪福因缘,所谓种声闻因缘、辟支佛因缘、佛因缘,随其因缘而为说法。 复次行者宿命智力故,自知从诸佛种善根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当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行者亦知过去诸法灭时无所去,知未来世诸法生时无所从来。 虽知过去世无始,不生无始见;虽观未来世众生灭入涅槃,亦不生边见。 行者念宿命时,增益诸善根,及灭无量世罪因缘。 何以故? 知一切法无新相、无故相。 得如是智慧已,观一切有为法及所经生死苦乐,如梦中所见,以是故于生死中心不生厌,于一切众生而起悲心,知一切法皆是作相,作是念:「如我千万亿无量劫往来生死,皆为虚妄非实;一切众生来往生死皆亦如是。 若无四大四阴者,是则为实,四大四阴亦毕竟不生。」复次行者以宿命智忆念,曾为转轮圣王,所受之乐无常磨灭,释提桓因乐亦无常磨灭,有诸国土清净庄严,及诸菩萨诸佛上妙之色,转于法轮皆悉无常,何况余事? 念如是已心厌远离。 行者依宿命智入无常空,观一切诸法皆空无常,而众生颠倒故着。 为是众生故而生悲心,行是悲心,渐渐得成大悲。 得大悲已,十方诸佛念是菩萨、赞叹其德,是名宿命神通。 若行者欲求天眼者,初取明光相,所谓灯火明珠、日月星宿等。 取是明相已,若昼日则闭目,夜则无在念上明相如眼所见。 常修习明念,系心在明不令他念,若去摄还心得一处。 是时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色在此眼中,是眼名天,以天四大造故,名为天眼,又诸贤圣清净眼故,名为天眼。 行者得是天眼已,诸山树木、铁围、须弥及诸国土,都无障蔽、以无碍眼,能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及庄严国土。 尔时行者能知一切佛为一佛,又见一佛为一切佛,以法性不坏故。 如见佛相,自见身相亦如是。 自身相净故,一切法相亦如是。 如见佛清净。 弟子亦尔,无有二相。 及十方无量国土众生,若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除无色者,生死好丑皆悉见之,皆知十方六道众生业因缘及果报:是众生以善业因缘故生天人中,是众生以不善业因缘故生三恶道中。 行者于天眼中得智慧力故,虽见众生不生众生想,一切法无众生想故;虽见业及果报相续,亦入一切法无业无果报中。 虽天眼见一切色,以智慧力故亦不取色相,是色悉皆空故。 复次若障若不障、近远上下,无不悉见。 行者见色界诸天清净微形者,而彼不见,乃至大天亦复不见,如是等种种神通义,如摩诃衍神通义中广说。 禅法要解卷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6:1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