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内容: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五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尔时,无尽意菩萨白普光如来言:『世尊! 我等已闻入净明三昧门,当以何行行此法门?』时普光佛告无尽意菩萨言:『善男子! 有二法行,汝等当行:若如实说法,若圣默然。』时二菩萨从佛受教,头面礼足,绕佛三匝,绕已而出,趣一园林有妙池水,自以神力化作宝楼于中修行。 「时有梵天名曰妙光,与诸梵俱,七万二千来至其所,头面礼足,问二菩萨言:『善男子! 普光如来说如是言,汝等善男子大众集会当行二事,若如实说法,若圣默然。 善男子! 何谓如实说法? 何谓圣默然?』二菩萨言:『梵天! 汝今至心善听,我当少分为汝说之;如汝所问,唯有如来乃通达耳。』于是二菩萨以二句义,为诸梵众广分别说。 时诸梵众七万二千,皆得无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三昧。 「时二菩萨于是七万六千岁中,以乐说力无碍辩才,答其所问,如实说法、若圣默然,不懈不息分别二句,互相问答,而不穷尽。 于是,普光如来在虚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 汝等勿于文字言说而起诤讼,凡诸言说皆空如响,如所问答亦复如是。 汝等二人皆悉获得无碍辩才及无尽陀罗尼,若于一劫,若于百劫,说此二句辩不可尽。 善男子! 诸佛之法是寂灭相第一之义,此中寂静毕竟寂静,无字无义不可言说,所有言说皆是无义。 是故,汝等诸善男子当依于义莫依名字。』时二菩萨闻佛教已默然而止。 「善男子! 以是义故,当知菩萨若以辩才有所说法,于百千万劫,若复过于百千万劫,不可穷尽。 善男子! 于意云何? 彼二菩萨岂异人乎? 无尽意者,今文殊师利是;益意菩萨,汝身是也;妙光梵天,胜思惟是。」尔时,平等行菩萨白佛言:「希有世尊! 诸佛菩提为大饶益精进众生,如说行者得出菩提。 世尊! 众生懈怠,其有不能如说行者,虽复值遇百千万佛无能为也,是故当知,从勤精进得出菩提。」尔时,文殊师利问平等行梵天婆罗门大婆罗子言:「善男子! 汝知菩萨云何修行名勤精进?」答言:「文殊师利! 若菩萨能得圣道,名勤精进。」曰:「云何修行能得圣道?」曰:「若于诸法无所分别,如是行者能得圣道。」曰:「云何名为得圣道已?」曰:「若行者于平等中见诸法等,是则名为得圣道已。」问言:「善男子! 所言平等可得见耶?」答言:「不也。 何以故? 文殊师利! 若平等法可得见者,则非平等。 文殊师利! 若能不见诸法平等,是则名为见于平等。」尔时,胜思惟梵天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善男子! 诸法平等可得见不?」答言:「梵天! 不可见也,若见平等非平等见。」梵天言:「文殊师利! 若行者于一切法平等相中,不见诸法,是则名为得圣道已。」问言:「梵天! 何故不见?」梵天答言:「离于二相,是故不见。 文殊师利! 如是不见即是正见。」问言:「梵天! 于世间中谁能平等见?」梵天答言:「诸佛如来。」问言:「梵天! 云何能见?」梵天答言:「文殊师利! 如色真如不异作,受想行识真如亦不异作。 文殊师利! 如五阴平等名为见平等。」问言:「梵天! 何者是世间?」梵天答言:「灭尽是世间。」问言:「梵天! 若彼灭尽是世间者,世间之相尽以不耶?」梵天答言:「世间之相不可尽也。」问言:「梵天! 以何义故,说言世间是灭尽相?」梵天答言:「世间毕竟是灭尽相,以是义故,相不可尽。 何以故? 以是尽故不复更尽。」问言:「梵天! 佛可不说诸有为法是尽相耶?」梵天答言:「尽法相者彼常不尽,是故佛说一切有为相不尽也。」问言:「梵天! 何故数名有为法耶?」梵天答言:「以其尽故名有为法。」问言:「梵天! 有为诸法为住何所?」梵天答言:「有为法住无为性中。」问言:「梵天! 若如是者,有为之法与无为法有何差别?」梵天答言:「有为之法与无为法,文字言说有差别耳。 何以故? 文字言说即是有为是无为故,若求有为无为法相则无差别,以彼法相无分别故。」问言:「梵天! 何等法上有此言语?」梵天答言:「得无为法,则不分别法上言语。」问言:「梵天! 何等言语名为义耶?」梵天答言:「所谓为他令心取相说彼言语。 何以故? 一切文字名为戏论,而佛如来不住戏论、不依不说。 文殊师利! 一切言语本非言语,是故佛说一切诸法不可说也。 何以故? 诸佛如来非彼言语而得名故。」问言:「梵天! 诸佛如来云何得名?」梵天答言:「诸佛如来非色非相非法得名。」问言:「梵天! 诸佛如来可离色法而得名耶?」答言:「不也。 文殊师利! 何以故? 以色身如及法体如,彼二如法非一非异。 诸佛如来如是得名,如来如实真如得名。 若佛如来如实得名,彼则不失。」问言:「梵天! 诸佛如来得何法故,号名为佛?」梵天答言:「文殊师利! 诸佛如来皆以通达一切法性清净真如,如彼真如如是而证。 诸佛如来如是得名,是故号为正遍知者。」尔时,平等行梵天婆罗门大婆罗子白佛言:「世尊! 云何菩萨摩诃萨,住大乘中而说言住?」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菩萨不坏色,住于菩提心,知色如菩提,是黠慧菩萨;如色菩提然,平等入如相,不坏诸法性,是黠慧菩萨。 不坏菩提义,则为菩提义,是菩提义中,亦无有菩提,正行第一义,是名住菩提,菩萨黠慧人,如是解菩提。 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阴等是菩提,不别有菩提。 黠慧诸菩萨,于上中下法,不取亦不舍,是名住菩提。 黠慧不分别,法非法为二,亦不得不二,是名行菩提。 若二则有为,非二则无为,离是二边者,是名行菩提。 是人过凡夫,亦不入法位,未得果名圣,是世间福田。 观察世间法,处中若莲华,遵行最上道,是名住菩提。 世间行何处,菩萨彼处行,一切诸世间,悉没何等法,黠慧如实知,于中得解脱,黠慧则不畏,没于世间渊,不怯心劣心,行于菩萨行。 菩萨黠慧人,善知法性相,是故不分别,是法是非法。 黠慧菩萨行,无法可舍离,亦无法可起,是名菩提相。 一切法无相,犹如虚空相,黠慧者不念,是相是可相。 菩萨常护法,以住于平等,平等即是法,以不分别法。 世有佛无佛,一切诸法空,黠慧诸菩萨,不舍彼法体,现见佛诸法,所有法体相,为于众生说,以住真如故。 诸魔不能恻,以诸行甚深,黠慧不取法,遍知诸法故,求知佛智慧,而不住于彼,智不有住处,非不住异处。 诸佛慧无碍,不着法非法,若能不着此,究竟得菩提。 其诸乐善人,布施转高尊,舍一切所有,而心不倾动。 诸法不可舍,亦复不可取,一切世间法,我本不可得。 如实知诸法,非缚非解脱,佛说是施主,无所见法故。 是等诸菩萨,不计我我所,是故行施时,不生贪惜心,诸所有布施,皆回向佛道,布施及菩提,不住是二相。 无作无起戒,常住戒法中,亦不作念言,我住是持戒,黠慧知戒相,不生亦不作,是故菩萨戒,清净如虚空。 观身如镜像,言说如响声,心则如幻化,不以戒自高,其心常柔软,安住寂灭性,悉灭一切恶,通达于善法。 持戒及毁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见法性,则持无漏戒。 已到忍辱岸,能忍一切恶,于一切诸法,其心常平等。 诸法念念灭,其性常不住,于中无骂辱,亦无有恭敬,若节节解身,其心终不动,知心不在内,亦不在外故。 身怨及刀杖,皆从四大起,黠慧悉现见,名为忍辱人,于地水火风,未曾有伤损,通达于此事,常行忍辱法。 菩萨行如是,众生不能动,勇勐勤精进,坚住于大乘。 是人于身心,而无所依止,虽知生死本,其际不可得,为一众生故,庄严大誓愿。 法本不生灭,何处有灭相? 本际不可得,颠倒见起灭,法性常尔住,故不可思议,若能知如是,不生亦不灭。 菩萨念众生,不解是法相,为之勤精进,令得离颠倒。 诸佛常不见,众生决定相,而不舍发心,是名精进人。 思惟一切法,知皆如幻化,智慧不得坚,观法如虚空。 从虚妄分别,贪着生垢染,为斯开法门,令得入涅槃。 为彼行精进,而不坏于法,离法非法故,常行真精进。 是等行远离,以得无诤定,独閙俱不住,而常畏世间,乐住于闲居,犹如犀一角,游戏诸禅定,明达诸神通。 心常住平等,等空闲聚落,平等无分别,常尔名寂静。 常解知寂静,无漏无分别,信法得解脱,故说名寂静。 来去皆平等,彼常住平等,不灭于平等,故说住平等。 自住平等法,以此道众生,不违平等行,故说常定住。 志念常坚固,不忘菩提心,而能化众生,故说常定者。 常念于诸佛,真实法性身,远离色身相,故说常定者。 常修行诸法,如诸法法体,而无有忆念,故说常定者。 常不舍念僧,知僧是无为,离于数寂静,善思惟黠慧。 十方佛国土,悉见于诸佛,而于眼色中,终不生二相。 诸佛所说法,一切能听受,而于耳声中,亦不生二相。 能于一心中,知诸众生心,自心及彼心,此二不分别。 忆念过去际,如恒河沙劫,是先及是后,亦复不分别。 能遍至无量,不思议佛所,而于身心中,无有疲倦相。 分别知诸法,乐说辩无尽,于无央数劫,开示法性相。 智慧到彼岸,以解阴界入,常为众生说,无取无戏论。 善知因缘法,远离二边相,知是烦恼因,亦知是净因。 信解因缘法,则无诸邪见,法皆属因缘,无有定根本。 黠慧无我见,佛见与空见,世间涅槃见,皆无如是见。 以智慧光明,知一切法性,无闇无障碍,是智者行道。 是业名大乘,不思议佛乘,悉容受众生,是大乘菩提。 一切诸乘中,是乘为第一,如此大乘者,能出生余乘。 余乘有限量,不能受一切,唯此无上乘,能悉受众生。 若行此无量,虚空之大乘,于一切众生,无有悭恡心。 有智者住此,无垢之大乘,此乘如虚空,无色不可示。 若有诸众生,乘此大乘者,当观是乘相,宽博多所容。 无量无数劫,说大乘功德,及乘此乘者,功德不可尽。 若住此大乘,彼人离诸难,得值诸无难,此是智慧人。 闻是妙经典,乃至四句偈,不堕于恶道,得到安隐处。 爱敬此经者,是天亦是人,以舍是身已,常生人天故。 于后恶世时,若得闻是经,我皆与授记,究竟成佛道。 若后恶世时,手执此妙典,即是住真法,能转此法轮。 若人持是经,能转无量劫,生死趣往来,得近于佛道。 若能持是经,智慧大精进,是人极勇勐,能降伏诸魔。 然灯授我记,令得无生忍,爱乐此经者,我授记亦然。 若佛不出世,无度众生时,爱乐此经者,作佛所作事。」说此偈时,五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法义,若有人发菩提愿者,是为邪愿。 何以故? 一切诸法若有所得悉皆是邪。 若有人计有得菩提而发愿者,如是之人诸所作行皆为邪行。 何以故? 以彼菩提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亦复不住无色界故,若彼菩提无有住处不应发愿。 世尊! 譬如有人愿得虚空,彼人宁有得虚空不?」佛言:「不也。」「如是,世尊! 菩萨亦尔,发虚空相菩提之愿,当知即是发虚空愿,是菩提无愿,出过三世非是受相,若菩萨起于二相发菩提心,作如是念,异彼生死而有菩提,异彼菩提而有涅槃,然彼菩萨非菩提行。」尔时,胜思惟梵天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菩提行?」答言:「梵天! 若菩萨行一切法,而于诸法无所行者,是为菩萨行菩提行。 何以故? 梵天! 过诸所行,是名菩萨行菩提行。」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行过诸所行是行菩提行?」答言:「梵天! 远离一切诸攀缘相,离于眼耳鼻舌身意诸缘之相,是名菩萨出过一切诸境界行。」又复问言:「文殊师利! 言出过者,以何意故如是说耶?」答言:「梵天! 不过平等。 何以故? 梵天! 诸法平等即是菩提。」又复问言:「云何菩萨起菩提愿?」答言:「梵天! 当如彼菩提。」又复问言:「云何菩提?」答言:「梵天! 菩提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菩萨三世清净观起菩提愿。 梵天! 如过去未来现在诸法本来不生,若本不生则无修行,如是起愿,彼人无有处所发愿。 何以故? 如是发愿行菩提行,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又复问言:「何义名为一切智智?」答言:「梵天! 一切悉知,是故说为一切智智。」又复问言:「以何等法是一切智?」答言:「梵天! 无别异相。 以何等处无众生相,如彼众生如是而知,是故名为无别异相。」又复问言:「云何名为无众生耶?」答言:「梵天! 言众生者但有名字,离名字性则无众生,离彼众生则无名字。 是故名字不异众生,众生之性不异名字。 若有菩提异众生者应有二相,以如菩提众生亦尔,以是义故,不异众生有菩提也。 以不异故菩提平等,菩提平等则我平等,如是平等而得菩提,彼法无异。 以是义故,彼无异也。 我常平等如彼无我,是故无我无异于我,如彼虚空无有异相,如是平等一切诸法无有异相。」尔时,胜思惟梵天谓文殊师利法王子言:「文殊师利! 当知如来是实语者,以如实解如是法故。」文殊师利法王子言:「梵天! 佛于诸法无所修行。 何以故? 如来犹尚不得诸法,何况修行?」梵天问言:「文殊师利! 如来岂可不知诸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耶?」文殊师利问言:「梵天! 于意云何? 颇有人能修行虚空知虚空不?」答言:「不也。」问言:「梵天! 所说虚空,虚空颇有生灭不耶?」答言:「不也。」文殊师利言:「梵天! 如是诸法犹如虚空,如彼虚空无有生灭,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不以说故便谓诸法有生有灭。 梵天! 如此说法无有所说,一切诸法而可说也。 以一切法不生不灭故无可说,若所说法不生不灭无可说者,说亦如是无法说也。 何以故? 如彼法说以何等识说彼诸法,彼识亦尔。 以是义故,言说诸法真如法住,无真如住而真如不住。」尔时,四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娑婆世界主集在会中,即以天华散于佛上,而作是言:「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文殊师利法王子说如是法有信解者,当知是人能破魔军及诸怨敌。 何以故? 以法王子文殊师利善说诸法离一切相。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甚深法门,不惊不怖能信解者,当知是人必定不从小功德来。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当知其处佛所住持。 若有得闻如是甚深法门之处,当知其处佛转法轮。 随是经典在所住处,若聚落城邑山林旷野,塔寺僧房经行之处,诸魔外道贪着之人所不能行。 若多供养过去诸佛,乃能得闻如是经典。 「于是经中我等获得智慧光明,而不能得仰报如来、文殊师利、胜思惟梵天之大恩也。 我等常于所从闻经说法法师生世尊想,能以血肉而供养之犹不报恩。 我等诸人于是法师生世尊想,我等诸人常当随侍说是法者,此善男子常为诸天之所卫护。 世尊! 若人书写如是经典,若读若诵若解说时,无量诸天为听法故往至其所。」尔时,世尊告四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等诸大众言:「善哉! 善哉! 诸善男子! 如汝所说,如是,如是。 若有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布施福德以为一分,闻是法门所得功德,其福胜彼。 诸善男子! 置是三千大千世界,有人若如恒河沙等十方世界满中七宝,布施福德以为一分,闻是法门所得功德,复过于彼。 「诸善男子! 若有欲得诸功德者,当听是经,若有欲得身色端正,欲得财富,欲得眷属,欲得自在,欲得具足天乐人乐,欲得名称,欲得多闻、忆念坚固、正行威仪、戒定智慧、解达经书,欲得善知识,欲得乐说辩才,欲得三明六通,欲得一切善法,欲得与诸众生一切乐具,欲得涅槃者,当听是经、敬信是经、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广为人说。 「诸善男子! 若有人能行是经者,我不见其有不摄受如此一切诸势力者。 诸善男子! 我今语汝,若人所从闻是经者,若是和上,若阿阇梨,我未曾见世间所有供养之具能报其恩。 以是法门出于世间,世间供养所不能报。 何以故? 以是法门过于世间,世间财物所不能报;是法无染,染污之物所不能报,不可得以世间资生饮食卧具所能报恩。 「诸善男子! 说是法者余不能报,惟有一事谓如说行。 若有人能于此法门如说行者,是人名为能报佛恩;是人亦名恭敬于师净毕报恩;是人不空食人信施,是人名为顺如来教;是人名为越度众流;是人名为过诸险道;是人名为建立胜幢;是人名为能破敌阵;是人名为师子之王,无所畏故。 「是名象王,能降魔故;是名牛王,外道论师无能坏故;是名医王,疗众病故;是人名为无所怖畏,能说如是甚深法故;是人名为能具足舍,能舍一切诸烦恼故;是人名为持清净戒,究竟一切诸善法故;是人名为得大忍辱,以得远离我我所故;是人名为大精进力,于无量劫心无惓故;是人名为具足禅定,心常系念住一处故;是人名为有大智慧,善解言说诸章句故;是人名为有大功德,以无量福严身相故。 「是人名为有大威德,能蔽日月诸光明故;是人名大力,持佛十力故;是人名大云,能震法雷故;是人名大雨,灭烦恼尘故;是人名归依,以至涅槃故;是人名大救,救生死畏故;是人名灯明,离无明闇故;是人名归趣,魔所惊怖者之所归依故;是人名究竟大道之众生;是人名得位,以坐道场故。 「是人名得法眼;是人名见真如;是人名知空;是人名为安住大悲;是人名为安立大慈;是人不舍一切众生;是人名为背于小乘;是人名为向于大乘;是人名为除舍颠倒;是人名为至于平等;是人名为入于法位;是人名为安住道场;是人名为破坏诸魔;是人名为住一切智;是人则能转于法轮;是人能作佛所作事。 「诸善男子! 我若一劫,若余残劫,称扬彼人、赞叹彼人,说其如说修行功德,不能穷尽,如来之辩亦不可尽,所有功德亦不可尽。」尔时,会中有一天子,名不退转,在大会坐。 时,不退转天子白佛言:「世尊! 世尊所说随法修行,随法修行者,云何说名随法修行?」佛言:「天子! 如我所说随法行者,谓不修行一切诸法,是名修行一切诸法。 何以故? 若人修行一切诸法,彼法不作亦非不作,若法不作亦非不作,是则名为随法修行。 如是行者,则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有漏不行无漏,不行世间不行出世间,不行有为不行无为,不行生死不行涅槃,是则名为随法修行。 若不修行一切法者,名为修行,以世间人有法相者不如实行。 若有法相彼人则无如实修行,若人不能住于法中,不如实行一切诸法,以一切法无有对故,如是说名如实修行。」尔时,不退转天子白佛言:「世尊! 若能如是如实行者,是人毕竟如实修行。 何以故? 实法行者名为毕竟,如实修行非是住于邪行道者,住正道者有随法行。 世尊! 行正行者无有邪法。 何以故? 诸法平等无差别故。」尔时,胜思惟梵天问不退转天子言:「善男子! 汝住如实修行中耶?」答言:「梵天! 若使世尊所说法中有二相者,我则住于如实修行;今以诸法无有二相,是乃名为如实修行。 梵天! 而我如实住彼行中,以常不作亦不戏论,如真如法,如是修行如实之法。 我住彼法如彼法行,是故我说住于修行。」梵天言:「天子! 我甞于此佛国土中不曾见汝。」天子言:「梵天! 我亦于此佛国土中不曾见我。」梵天言:「天子! 此佛国土非是分别,无所分别我见不见。」天子言:「梵天! 我亦如是,亦不分别,无所分别曾于佛土见与不见。」问言:「天子! 何人能见未曾见耶?」答言:「梵天! 谓诸凡夫一切未曾见圣法位,若能入者是则名为先所未见而能见也。 是法位如,非眼识见,亦复非是耳鼻舌身意识所知。 但诸圣人如彼真如,如是而见,如眼耳如,乃至意如及法位如,亦复如是。 若有能作如是见者,是名正见。」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 譬如商主入于宝洲,眼所见者皆是宝物,如是成就不可思议诸功德者,有所乐说皆是法宝,皆示实际。 以是,诸善男子不着我见不着众生见,故是诸善男子有所乐说皆不颠倒。 是诸善男子有所乐说,能清净本际,不见后际,不见现在际。 是诸善男子有所乐说,若无信者能令生信,若已信者令得解脱。 是诸善男子有所乐说,若憍慢者能令降伏,无憍慢者令如实知。 是诸善男子有所乐说,一切诸魔不能得便,其有闻者过诸魔业。 是诸善男子有所乐说,若有未生诸善法者则能令生,若有已生诸善法者能令不灭。 是诸善男子有所乐说,现在烦恼已生能断,未生烦恼能令不生。 是诸善男子有所乐说,若有未发菩提心者则能令发,已发心者能令不退。 是诸善男子有所乐说,能令一切诸法不断,摄取一切诸法不灭。 是诸善男子有所乐说,能令满足一切佛法。 「世尊! 以是乐说能善降伏一切外道。 何以故? 世尊! 一切野干师子王前不能胜身,何况出声? 世尊! 一切外道诸论义师,亦复如是,不能堪忍堪作无上师子王吼。」尔时,不退转天子问释提桓因言:「憍尸迦! 所言师子吼,师子吼者为何谓耶? 以何义故名师子吼?」答言:「天子! 若行者说法,无所贪着而有所说,是则名为师子吼也。 若行者贪着所见而有所说,是野干鸣,不得名为师子吼也,以起一切诸邪见故。 天子! 汝当复说,云何名为师子吼者?」天子答言:「憍尸迦! 若行者有所说法,乃至如来尚不贪着,何况余法,是则名为师子吼也。 「又,憍尸迦! 若行者如说修行,如是说法名师子吼,决定说法名师子吼,说法无畏名师子吼。 「又,憍尸迦! 若行者为得诸法不生不灭,不为法生不为法灭,如是说法名师子吼。 「又,憍尸迦! 若行者为无垢、无净、无合、无散,是故说法名师子吼。 「又,憍尸迦! 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诸法悉无有我无众生等,名师子吼。 以决定说诸法皆空无相无愿,名师子吼。 守护法故而有所说,名师子吼。 「为诸众生令得解脱,发菩提心,说如是言:『我当作佛。』如是说法名师子吼。 若能清净资生知足,如是说法名师子吼。 常能不舍阿兰若处,如是说法名师子吼。 若自行施化他令施,如是说法名师子吼。 若能不舍成就威仪,如是说法名师子吼。 等心怨亲,如是说法名师子吼。 常修精进不舍本愿,如是说法名师子吼。 能除烦恼,如是说法名师子吼。 能以智慧善知所行,如是说法名师子吼。」当说如是师子吼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百千伎乐自然出声,放大光明普照天地。 百千诸天踊跃欢喜,而作是言:「此不退转天子所说师子吼法,我等得闻,于阎浮提则为再见转于法轮。」时佛微笑,诸佛常法若微笑时,则有若干百千万种青黄赤白红紫等光,从口中出,普照无量无边世界,上过梵世蔽日月光,照已还摄绕身三匝从顶相入。 于是胜思惟梵天向佛合掌,偈赞请曰:「度一切慧最胜尊,悉知三世众生行,智慧功德及解脱,愿为演说笑因缘。 佛慧无量不思议,知众生心无障碍,随应说法称根性,声闻缘觉所不及,惟愿最胜无上尊,为我演说笑因缘。 舌净无垢月光明,如帝释王梵天王,普照天人须弥山,及铁围等一切山,惟愿最胜无比尊,为我演说笑因缘。 大圣寂然离瞋恨,天人瞻仰无厌足,一切皆蒙得快乐,愿为分别笑因缘。 通达诸法如虚空,水沫电云幻梦影,水中月等虚空相,愿以妙音说笑缘。 离分别相诸邪见,了空无相及无作,常乐禅定寂然法,愿说放此净光缘。 不着文字言语声,为诸众生常说法,不着我法无垢慧,一一法句如来说,智通根力皆具足,华光智慧为我说。 如来世尊能永灭,生老病死一切苦,那罗延力勇勐力,降伏一切诸魔力,能与众生无归者,而作归依法灯明,惟愿勇勐天人师,为我分别说笑缘。」尔时,世尊告胜思惟大梵天言:「梵天! 是不退转天子,汝为见不?」大梵天言:「如是,世尊! 唯然已见。」佛言:「梵天! 此不退转天子,从今已后过三百二十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须弥灯王如来、应、正遍知,乃至佛婆伽婆,世界名善化,劫名梵叹。 其佛国土阎浮檀金,琉璃为地,纯菩萨僧,勇勐降伏诸魔怨敌,所须之物应念即至如兜率天,佛寿无量不可计数,说法无过。」于是胜思惟梵天谓不退转天子言:「天子! 如来今已授仁者记。」天子言:「梵天! 我之受记如与真如法界授记,与我授记亦复如是。」梵天言:「法性法界不可授记。」天子言:「如法性法界不可授记,当知一切菩萨授记,亦复如是。」梵天言:「天子! 若佛如来不与汝记,汝于过去诸如来所,是则便为空修梵行。」天子言:「梵天! 若无所住是住梵行。」问言:「天子! 云何无住而住梵行?」答言:「梵天! 若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是住梵行。 复次,梵天! 若不住我,不住众生,不住寿命,不住人者,是住梵行。 以要言之,若不住法,不住非法,是住梵行。」问言:「天子! 所说梵行为有何义?」答言:「梵天! 住不二道是梵行义。」问言:「天子! 住不二道为住何所?」答言:「梵天! 住不二道是即不住一切诸法。 何以故? 以众贤圣皆无所住,不取于法不度诸流。」问言:「天子! 云何修道?」答言:「梵天! 不堕有无,故不分别是有是无,如是修者名为修道。」问言:「天子! 为以何法而修道耶?」答言:「梵天! 不以见闻觉知等法,亦不以得,亦不以证,于一切法无相无示,名为修道。」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五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六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尔时,胜思惟梵天问不退转天子言:「天子! 何谓菩萨坚固精进?」答言:「梵天! 若菩萨于诸法不见一相不见异相,是名菩萨坚固精进。 若菩萨于诸法不坏法性故,于诸法无着无断无增无减,不见垢净出过法性,是名第一坚固精进,所谓菩萨身无所起心无所起。」于是,世尊赞不退转天子言:「善哉! 善哉!」赞天子已,语胜思惟大梵天言:「如此天子! 向来所说身无所起、心无所起,是为第一坚固精进。 「梵天! 我念往昔,一切所行坚固精进,持戒头陀,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而彼诸佛皆不授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于诸佛所如是供养恭敬尊重,于空闲处思惟坐禅习多闻慧,愍念众生给其所须,一切所行难行苦行勤行精进,而彼诸佛不授我记。 何以故? 我于尔时,住身口心起精进故。 「梵天! 我乃于后,得如天子上来所说坚固精进,然后方为燃灯如来授我记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是故,梵天! 若有菩萨欲得如来速疾授记,应当修行如天子说坚固精进,谓于诸法不起精进。」梵天言:「世尊! 云何三世平等精进?」佛言:「梵天! 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 若法已灭不复更起,若法未至即无生相,若法无住即住实相。 若如是者,则非过去、非是未来、非是现在。 若非过去、非是未来、非是现在,是名自性。 如是自性即是不生。 梵天! 是名三世平等精进,能令菩萨疾得授记。 「梵天! 菩萨成就如是法忍,信一切法无所舍故,是名菩萨布施精进;信一切法无诸漏故,是名菩萨持戒精进;信一切法无所伤故,是名菩萨忍辱精进;信一切法无所起故,是名菩萨勤行精进;信一切法悉平等故,是名菩萨禅定精进;信一切法不分别故,是名菩萨般若精进。 梵天! 菩萨如是信于诸法不增不减不邪不正,而常布施不求果报,常持禁戒无所贪着,修行忍辱知内外空,修行精进知无所起,修行禅定无所依止,修行般若无所取相。 「梵天! 菩萨成就如是法忍,虽复示现于一切法有所修行,而无染污,是人名得诸法平等,不为世法得失毁誉称讥苦乐之所倾动,出过一切世间法故,亦不自高亦不自下,不喜不忧不动不逸,无有二心,离于诸见得无二法。 于诸众生堕二见者起大悲心,以为教化诸众生故,而现受身。 梵天! 是名第一坚固精进,所谓得无我忍忍于众生,起大悲心摄受众生。」当说如是大精进时,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佛为授记,皆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各于异土得成佛道,皆同一号号坚精进。 尔时,慧命大迦叶在大会坐,而白佛言:「世尊! 譬如大龙若欲雨时,雨于大海不雨余处,此菩萨亦复如是,以大法雨为大海心诸菩萨说,不为余者。」佛言:「如是,如是! 迦叶! 如汝所说,诸大龙王所以不雨阎浮提者,非有悋妬,但以其处不堪受故。 何以故? 大龙所雨澍如车轴,阎浮提中不能容受,若其雨者,是阎浮提城邑聚落,山林陂池皆悉漂流如漂枣叶,是故大龙不以大雨雨阎浮提。 如是,迦叶! 此诸菩萨不雨法雨于余众生,亦无悋妬,但以其器不能堪受如是等法。 以是义故,此诸菩萨,但于甚深无量无边智慧大海菩萨心中,雨如是等不可思议无上法雨。 「迦叶! 譬如大海堪受大雨澍如车轴不增不减。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若于一劫若复百劫,若听、若说其法湛然不增不减。 「迦叶! 譬如大海、四天下中百川众流入其中者同一咸味。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闻种种法种种论义,皆能信解皆为一味,所谓空味。 「迦叶! 譬如大海清净无垢,浊水流入即皆澄净。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能净一切瞋恨害垢。 「迦叶! 譬如大海甚深无底,不可度量。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悉皆能入甚深法相,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不能度量。 「迦叶! 譬如大海集无量水、集无量宝。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集无量法、无量智慧、无量法宝,以是义故,说诸菩萨心大如海。 「迦叶! 譬如大海积聚种种无量珍宝。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一切皆入种种法门,集诸法宝种种行道,出生无量法宝之聚。 「迦叶! 譬如大海生三种宝:一者、少价;二者、大价;三者、无价。 此诸菩萨所可说法亦复如是,随诸众生根之利钝令得解脱,有以小乘令得解脱,有以中乘令得解脱,有以大乘令得解脱。 「迦叶! 譬如大海终不偏为一众生有。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不唯独为一众生故发菩提心。 「迦叶! 譬如大海渐渐转深渐渐称意。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向萨婆若渐渐转深渐渐随意。 「迦叶!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不宿声闻辟支佛心,亦复不宿悭贪毁禁瞋恚懈怠乱念愚痴如是等心,亦复不宿我人众生如是等见。 「迦叶! 譬如劫尽烧世界时,诸小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后大海乃当消尽。 正法灭时亦复如是,诸行小道正法先尽,然后菩萨大海之心正法乃灭。 迦叶! 此诸菩萨宁失身命不舍正法。 迦叶! 大海之水则有灭尽,而诸菩萨摩诃萨等,甚深正法不尽不灭。 「迦叶! 汝谓菩萨失正法耶! 勿作斯观。 迦叶! 如彼大海有金刚珠,名集众宝,于千世界大海之中,转作金刚摩尼宝珠。 乃至第七日出之时,大火勐焰上至梵世,而此宝珠不烧不失,转至他方大海之中。 若是宝珠在此世界,世界烧者无有是处。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正法灭时七邪法出,尔乃至于他方世界。 何等为七? 一者、外道论;二者、恶知识;三者、邪用道法;四者、互相恼乱;五者、入邪见棘林;六者、不能坏不善根;七者、无有证会法者。 是等七恶出于世时,此诸菩萨,知诸众生不可得度,尔乃至于他方佛国,亦常不离见佛闻法,教化众生增长善根。 「迦叶! 譬如大海无量众生之所依止得安乐处。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众生依止得三种乐,人乐天乐涅槃之乐。 「迦叶! 譬如大海其水极咸,余处众生咸不能饮。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诸魔外道不能吞灭。 「迦叶! 譬如大海水中众生不于余处求觅水饮,而即饮此大海咸水。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不于余处推求法味以饮服之,唯自饮服诸佛法味。」尔时,大德迦叶白佛言:「世尊! 大海虽深尚可测量,此诸菩萨,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不能测量,是故说此诸菩萨心犹如虚空。」佛言迦叶:「恒河沙等诸世界中,大海之水犹可测量,此诸菩萨智慧大海不可测量。」尔时,世尊偈重说言:「譬如大海能悉受,一切众水无满时,此诸菩萨亦如是,常求法利无厌足。 譬如大海纳众流,一切悉归不盈少,此诸菩萨亦如是,听受深法无增减。 譬如大海性不浊,浊水流入悉澄清,此诸菩萨亦如是,能净一切烦恼垢。 譬如大海深无底,此诸菩萨亦如是,功德智慧无有量,一切外道不能恻。 譬如大海等一味,百川流入味不殊,此诸菩萨亦如是,所听受法一空味。 譬如大海在世界,非但为一众生有,此诸菩萨亦如是,普为一切发道心。 如海宝珠名集宝,因是宝故有众宝,菩萨宝聚亦如是,从菩萨宝出三宝。 譬如大海有三宝,而彼大海无分别,菩萨说法亦如是,三乘度人无彼我。 譬如大海渐渐深,此诸菩萨亦如是,为众生故修功德,渐入甚深萨婆若。 譬如大海不宿尸,此诸菩萨亦如是,发清净心菩提愿,不宿声闻缘觉心。 譬如大海有宝珠,劫尽烧时宝不烧,菩萨于法欲灭时,大智护持令不灭。 如彼宝珠不烧失,转至他方大海中,知诸众生非法器,黠慧菩萨至余国。 三千世界欲烧时,劫火将起烧天地,百川众流在前涸,尔乃水王于后竭,行小道者亦如是,法欲尽时在前灭,菩萨勇勐不惜身,护持正法乃不尽。 若佛在世若灭后,是心中宝实不灭,深心清净住是法,以此善法修行道。 百千众生依止海,海有非为一众生,菩萨发心亦如是,为度一切众生故。 十方世界诸大海,犹尚可得测其量,是诸菩萨所行道,声闻缘觉不能测。 十方世界虚空界,空界犹尚可测量,诸菩萨行虚空界,不可测量此行界。 迦叶当知诸菩萨,勇勐精进坚固心,愿欲作佛度众生,尚无与等何况胜,斯德宝聚如大海,是可供养良福田。 是为最上大医王,能疗一切众生病,是为归依作救护,洲渚灯明究竟道,能与无明世间眼,得眼则能服甘露,是为世间诸法王,是为帝释决断智,是为大梵行四禅,是为能转梵法轮,是为大智导世师,示着邪径正真道,勇勐能住大菩提,是为清净除秽恼,是修白法如满月,光明高显犹如日。 菩萨智慧生增长,如大雷声雨法雨,是无所畏如师子,是心调柔如象王,菩萨坚固如须弥,一切诸魔不能伏,离浊清净为如水,是有威勐为如火,是无障碍为如风,无能动转为如地。 以是菩萨离限心,拔我慢根贪嫉等,如药树王无分别,世间八法不染污,菩萨为如优昙华,千万亿劫不可见。 是为知报佛之恩,是为不断诸佛种,是为坚固行大悲,是用喜舍而超出,是能舍离五欲心,是常求佛法宝财,是行布施为最胜,善住持戒无等侣。 善住忍力健无匹,是勤精进无疲倦,是行禅定具神通,能至无量诸佛土,常见诸佛听受法,如其所闻为人说。 善知众生所行行,随其性欲根利钝,是名善知方便力,是然慧灯得济处,是能善知一切法,是知众生得解脱,修行坚固如实知,如是因生如实知。 是于诸法正观察,为从何来至何所,善知诸法无去来,常住法性而不动,是见有为法皆空,增益大悲济众生,妄想烦恼故受苦,为度之故修行道。 凡夫分别我我所,行于种种诸邪见,是能晓了法实相,为断诸见讲说法。 无常为常不净净,无我谓我苦为乐,凡夫颠倒贪着故,生死前际不可知。 能知如是颠倒法,无我无人无众生,菩萨如是修正道,无常无乐无我净。 迦叶当知此菩萨,我所赞叹诸功德,于其所行不可尽,犹如大地举一尘。 发菩提心若不退,三千大千供养具,若复有供过于此,是人应受此供养。 若人发心愿作佛,是则恭敬供养我,于诸去来现在佛,亦皆恭敬供养已。」尔时,胜思惟梵天语文殊师利法王子言:「文殊师利! 当请如来、应、正遍知护此法门,后世末世依于如来住持之力,令此法门广行流布。」文殊师利法王子言:「梵天! 于意云何? 汝谓如来于此法门有法有说可示可护不耶?」答言:「不也。」文殊师利言:「梵天! 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说无示无灭无护,若有拥护此法门者,为护虚空。 梵天! 若有菩萨作如是言:『我护法。』者,彼诸菩萨非是正说。 何以故? 以此法门出过一切诸言语故,是名菩萨乐无诤讼。 梵天! 若有菩萨于此众中,作是念言:『今说是法。』当知是人即非听法。 何以故? 不听法者乃为听法。」梵天问言:「文殊师利! 以依何意,作如是言:『不听法者乃为听法。』」文殊师利答言:「梵天! 不漏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听法。 何以故? 若于眼等内六入中,不漏色声香味触法,乃为听法。」尔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五百比丘、三百比丘尼、八百优婆塞、八百优婆夷,闻法王子文殊师利如是所说,一切皆得无生法忍。 得是忍已,作如是言:「如是,如是! 文殊师利! 如仁所说,不听法者,乃为听法。」尔时,胜思惟梵天问于得忍诸菩萨言:「汝等岂不听是法门耶?」诸菩萨言:「如我等听,以不听为听。」梵天问言:「汝等云何知是法门?」答言:「梵天! 以不知为知。」梵天问言:「汝等以得何等法故,名得法忍?」答言:「梵天! 以一切法皆不可得,是故我等名得法忍。」梵天问言:「汝等云何随是法行?」答言:「梵天! 以不随行是随法行。」梵天问言:「汝等可不明了通达此法门耶?」答言:「梵天! 一切诸法,我等悉皆明了通达,无彼我故。」尔时,会中有一天子名曰无垢,集在会坐,谓胜思惟大梵天言:「梵天! 若有但闻此经法门,不为如来与授记者,我当授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何以故? 以此法门不失因果,而能出生一切善法,能坏魔怨离诸憎爱,能令众生心得清净,能令信者皆得欢喜。 「以此法门除诸瞋恨,以此法门一切善人之所修行,以此法门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以此法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共守护,以此法门决定必得至不退转,以此法门真实不诳至道场故,以此法门真实不倒,能令众生得诸佛法。 「以此法门能转法轮,以此法门能除疑悔,以此法门能开圣道,以此法门求解脱者所应善听,以此法门若有欲得陀罗尼者所应善持,以此法门求福之人所应善说,以此法门乐法之人所应善护,以此法门能与快乐至于涅槃,以此法门若魔外道有所得人所不能断,以此法门应受供人能随其义。 「以此法门能令利根行者欣悦,以此法门令真智者皆悉欢喜,以此法门能与人慧离诸见故,以此法门能与人智破愚痴故,以此法门文辞次第善说法故,以此法门究竟善巧随义说故,以此法门多所利益说第一义,以此法门爱乐法人之所贪惜。 「以此法门有智之人所不能离,以此法门是行施者之大宝藏,以此法门是热恼者之清凉池。 以此法门能令瞋者慈者心皆平等,以此法门令懈怠者皆行精进,以此法门令妄念者皆得禅定,以此法门与愚痴者般若之明。 「梵天! 此法门者,一切诸佛之所贵重。」无垢天子说是法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佛即赞言:「善哉! 善哉! 无垢天子! 如汝所说。」尔时,胜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 是无垢天子,曾于过去诸如来所闻是法门耶?」佛言:「梵天! 是无垢天子已于过去六十四亿诸如来所闻是法门,复过四万二千劫已当得作佛,号无垢庄严,国名宝庄严。 于其中间诸佛出世一切供养,亦于彼佛闻是法门。 梵天! 是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在此会中得法忍者,皆当得生宝庄严国。」尔时,无垢天子白佛言:「世尊! 我不求菩提,不愿菩提,不贪着菩提,不喜乐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别菩提,云何如来授我记耶?」佛言:「天子! 如以草木茎节枝叶投于火中,而语之言:『莫然! 莫然!』若以是语而不然者,无有是处。 如是,天子! 菩萨亦尔,虽不求菩提,不愿菩提,不贪着菩提,不喜乐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别菩提,当知是人已为一切诸佛所记。 何以故? 若诸菩萨不求菩提,不愿菩提,不贪着菩提,不喜乐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别菩提,则于诸佛必得授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会中五百菩萨白佛言:「世尊! 我等今者,不求菩提,不愿菩提,不贪着菩提,不喜乐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别菩提。」作是语已,以佛神力,即见上方八万四千诸佛授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五百菩萨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来善说! 若诸菩萨不求菩提,不愿菩提,不贪着菩提,不喜乐菩提,不思念菩提,于菩提不分别无分别,如是菩萨,当知已为诸佛授记。 世尊! 我等今见上方八万四千诸佛,皆与我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文殊师利法王之子白佛言:「唯愿,世尊! 护是法门,于当来世阎浮提中令得久住,又令大庄严。 善男子、善女人咸得闻之,设有种种诸魔事起而能不随,亦令诸魔若诸魔民不得其便,以其受持是法门故,则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言:「如是,如是! 汝今善听,为此法门久住世故,当为汝说。 召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鸠槃茶等,咒术章句常随拥护。 如是法门,若诸法师、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咒,则能致彼天、龙、夜叉、乾闼婆、鸠槃茶、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常随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若行道路,若失道时,若在聚落,若在空闲,若在僧房,若在宴室,若经行处,若在众会,是诸神等,常当随侍卫护是人,益其乐说辩才之力。 又复为作坚固忆念慧力因缘,无有怨贼得其便者,令是法师行立坐卧一心安详。 文殊师利! 何等名为咒术章句? 「多轶他(徒结反,长音也,自下不言长者悉是短音)(第一句) 忧头(重音,自下皆同,不言重者悉是轻音)隶(里债反,自下皆同)(第二句) 头头隷(三) 摩[齿*齐]([月*者]皆反,自下皆同,重言)遮(正何反)[齿*齐](四) 摩衢(长音)遮隶(五) 失离(重音,自下皆同)弥絺(六) 樗(长音)离弥离(七) 侯楼侯楼侯楼(八) 垔(长音)婆[齿*齐](九) 鞞多(长音)地(除卖反)(十) 佉佉隶(十一) 佉隶佉隷佉泥([少/兔]闲反,自下皆同)(十二) 阿(长音)僧泥(十三) 伽提摩子丽(零制反,向下皆同)(十四) 摩(长音)那(泥大反)娑(长音)婆泥(十五) 跋大(重音)揵(巨言反)大(重音)(十六) 萨婆留帝(十七) 婆啰(劣我反,自下皆同)婆(长音)伽帝(十八) 辛头丽(十九) 南无佛提(重音)避邪(延加反,自下皆同)(二十) 遮(长音)离帝丽(二十一) 南无达摩耶(二十二) 尼([少/兔]界反)伽(长音而重)娑尼(长音)(二十三) 南磨僧伽(重音)耶(二十四) 娑婆系(二十五) 多波(长音)闭(二十六) 避喻(此二字声相着)波羶(长音)多(长音)尼(二十七) 萨婆波波(二波长音)尼(二十八) 枚(蒙大反)提离(长音)迷(默帝反)(二十九) 萨婆浮(此音重而长)提避耶(二字声相着)(三十) 萨多(短音)尼离池恕(三十一) 婆蓝(柳绀反)吽(合口鼻中出声)摩波菟(三十二) 摩何(长音)离师避(此音重而长)(三十三) 钵啰赊(世何反)哆(得磨反)(三十四) 多多啰(劣饿反)堤虱天(痴怜反)帝(三十五) 萨婆伽啰(劣俄反)贺(重音)(三十六) 南磨萨婆佛提避耶(避耶二字重音而声相着)(三十七) 悉缠妒(三十八) 曼哆啰(劣饿反)钵大(长音)(三十九) 澘婆贺(婆贺二字音长)(四十)「文殊师利! 是咒章句,若诸菩萨摩诃萨等,欲修行此胜法门者,当诵持之。 应一心行,不调戏不散乱,举动进止悉令净洁,不畜余食少欲知足,独处远离不乐愦閙,身心远离常以慈悲以法喜乐,常住实语不欺诳人,贵于坐禅乐欲说法,行于正念常离邪念,恒欲头陀,于得不得无有忧喜,趣向涅槃畏厌生死,等心憎爱和合离别。 不悋身命及一切物,无有贪惜,威仪成就常乐持戒,忍辱调柔恶言能忍,颜色和悦常行精进,助成一切众生善事,先意问讯除去憍慢同心欢乐。 「文殊师利! 如是善男子行如是咒持读诵者,文殊师利! 如是法师即现身中得十种力。 何等为十? 一得念力,不忘诸法故;二得意力,方便善巧择诸法故;三得法力,以能随顺修多罗意善觉了故;四得坚固力,以常不舍如实修行故;五得惭愧力,护彼我故;六得多闻力,具足慧故;七得陀罗尼力,一切所闻皆能持故;八得乐说辩力,诸佛护念故;九得深法力,具足五通故;十得无生法忍力,一切智智速得满足故。 文殊师利! 若诸法师有能诵此陀罗尼咒,住如是行,彼善男子即于现世得是十力。」如来说是咒术力时,四大神王惊怖毛竪,与无量鬼神眷属围绕,前诣佛所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 我是四神王得须陀洹道,若有法师顺佛教者,我等常当率诸亲属,营从神民护是法师。 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护念法者,有能受持是等法门读诵解说,我等四王常往其所卫护是人,随在何处,若城邑聚落,若空闲静处,若在房中,若在家若出家,我等四王及诸眷属,常当随侍供给所须,令心安隐无有厌倦,亦使一切无能娆者。 世尊! 我等四王随是法门所在之处,常令其方面百由旬,若天、天子,若龙、龙子,若夜叉、夜叉子,若鸠槃茶、鸠槃茶子等,不能得便。」尔时,毗流博叉天王而说偈言:「我所有眷属,亲戚及诸民,皆当共卫护,供养是法师。」尔时,毗流勒叉天王而说偈言:「我是法王子,从法而化生,佛子发心人,我皆当供给。」尔时,提头赖吒天王而说偈言:「若有诸法师,持佛修多罗,我常当卫护,周遍于十方。」尔时,毗沙门天王而说偈言:「是人发道心,所应受供养,一切诸众生,无能知之者。」尔时,毗沙门天王子名曰善实,持七宝盖奉上如来,而说偈言:「世尊我今当,受持是法门,亦为他人说,我有如是心。 世尊知我心,及先世所行,初始发道心,至诚求佛道。 世尊无见顶,今奉此妙盖,愿我得如是,无见顶之相。 我以爱敬心,瞻仰于世尊,愿二足之尊,慈悲观察我。 我求佛净眼,愿见阿逸多。」度智慧世尊,即时以偈答:「汝于此命终,即生兜率天,从兜率下生,得见弥勒佛。 二万岁供养,尔乃行出家,既得出家已,净修于梵行。 贤劫中诸佛,一切悉得见,亦皆供养之,于彼修梵行。 过六十亿劫,汝当得成佛,号名为宝盖,国土甚严净,惟有菩萨僧,为讲说妙法。 寿命尽一劫,佛灭度已后,正法住一劫,像法住半劫,清净胜妙法,安隐诸众生。」尔时,释提桓因与无数百千诸天围绕,而白佛言:「世尊! 若有能持是等法门,彼诸法师我常卫护供养供给,随是法门所在之处,若读若诵若解说者,我及眷属以为听受是法门故,往诣其所,增益法师势力无畏,法次第意令不漏失。」尔时,释提桓因子名曰善护,持妙宝盖诸宝间错,奉上如来,而说偈言:「我常如实知,世尊前世行,我亦如是行,求佛一切智。 世尊于往昔,无物不施与,我当随此行,亦舍诸所有。 我今法王子,受持是法门,当数为人说,以报如来恩。 受是法门者,是即与我同,我给侍彼人,为得菩提故。 世尊声闻人,不能守护法,于后恐怖世,我护是法门。 世尊安慰我,又断诸天疑,我今当久如,得佛如世尊。」佛通达智慧,授一切智记:「汝后当作佛,如我今无异,过于千亿劫,复过百亿劫,尔乃得成佛,号名为智成。」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其有能说是法门者,我为供养彼法师故,舍禅定乐往诣其所。 何以故? 是等法门出生帝释大梵天王诸豪尊等,我今常当供养如是诸善男子,如是说法诸善男子,应受世间大梵天王一切天人阿修罗等之所供养。」尔时,妙梵天王而说偈言:「比丘、比丘尼,诸清信士女,受持此法门,是世供养处。 乃至有一人,能行是法门,我妙梵天王,要当为之说,敷众妙华座,高至于梵天,于此座上坐,演说是法门。 若于恶世中,从闻是法者,应发希有心,踊跃称善哉。 若无量世界,大火悉充满,要当从中过,往听是法门。 若有欲得闻,开佛道法门,应如须弥宝,供养从闻者。」尔时,世尊现神通力,令魔波旬及其军众来诣佛所,作如是言:「世尊! 我与眷属今于佛前立此誓愿,随是法门所流布处,若说法者及听法者,并彼国土不起魔事,亦当拥护如是法门。」尔时,世尊放金色光照此世界,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言:「文殊师利! 我今住持如是法门,以为利益诸法师故,随是法门,在阎浮提,岁数久近佛法不灭。」尔时,会中诸众生等,以一切华,以一切香一切末香,而散佛上,作如是言:「世尊! 愿是法门行阎浮提,久住于世广宣流布。」于是,世尊告阿难言:「汝今受持如是法门。」阿难白言:「唯然受持。」佛言:「阿难! 我今当以如是法门嘱累于汝,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尔时,阿难即白佛言:「世尊! 若人受持如是法门,书写读诵为人解说,彼人为得几许功德?」佛言:「阿难! 随是法门所有文字章句之数,若人尽寿以一切种胜妙乐具,供养尔许诸佛及僧;若复有人乃至供养是法门恭敬尊重,而赞叹之,其福为胜,是人现得十一功德之藏。 何等为十一? 一见佛藏,得天眼故;二听法藏,得天耳故;三见僧藏,得不退转菩萨僧故;四无尽财藏,以得宝手故;五色身藏,以得具足三十二相故;六眷属藏,得不可坏诸眷属故;七闻所未闻诸法之藏,以得诸持陀罗尼故;八忆念藏,以得乐说无碍辩故;九无畏藏,破坏一切外道论故;十福德藏,利益一切诸众生故;十一智慧藏,以得一切诸佛法故。」佛说如是修多罗时,七十二那由他菩萨得无生法忍,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数众生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 尔时,慧命阿难即从坐起,整服右肩,顶礼佛足,白言:「世尊! 当以何名名此法门,云何奉持?」佛言:「阿难! 此法门者,名为『平等摄一切法』,如是受持;名为『庄严一切佛法』,如是受持;名『胜思惟梵天所问』,如是受持;名为『文殊师利论义』,如是受持。」佛说是法门已,文殊师利法王之子、胜思惟梵天、平等行善男子、网明菩萨、长老摩诃迦叶、慧命阿难及十方世界诸来菩萨,天、龙、夜叉、乾闼婆王、阿修罗等,受持佛语,皆大欢喜。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6: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