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摩多罗禅经 内容: 达摩多罗禅经卷上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麁异分而阶籍有方,是故发轸分逵涂无乱[跳-兆+(辙-车)],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诣造微,渊博难究。 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 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 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 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 功玄于在用,交养于万法。 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一而不有,廓大像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 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 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理玄数广,道隐于文。 则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 何者? 心无常规,其变多方;数无定像,待感而应。 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幽关莫闢,罕闚其庭。 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以矣。 如来泥曰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 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辩,必闇軏无匠,孱焉无差。 其后有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绍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 八万法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 因斯而椎,固知形运以废兴自兆,神用则幽步无迹。 妙动难寻,涉麁生异,可不慎乎? 可不察乎? 自兹已来,感于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 咸惧大法将颓,理深其慨,遂各述赞禅经,以隆盛业。 其为教也,无数方便,以求寂然;寂乎唯寂,其揆一耳。 而寻条求根者众,统本运末者寡;或将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变。 是故经称满愿之德,高普事之风,原夫圣旨,非徒全其长,亦所以救其短。 若然,五部殊业,存乎其人。 人不经世,道或隆替,废兴有时,则互相昇降。 小大之目,其可定乎? 又达节善变,出处无际;晦名寄迹,无闻无示。 若斯人者,复不可以名部。 分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别有宗明矣! 每慨大教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 顷鸠摩耆婆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于一蒉。 欣时来之有遇,感奇趣于若人,舍夫制胜之论,而顺不言之辩,遂誓被僧那至寂为己任,怀德未忘,故遗训在兹。 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未象,开微言而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 于是异族同气,幻形造迹;入深缘起,见生死际。 尔乃闢九关于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形累毕于神化。 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所生。 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 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 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 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 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 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涂以领会。 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辩。 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 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 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 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前礼牟尼尊,炽然烦恼灭,流转退住者,度以升进道。 修行微妙法,能离退住过;亦灭一切恶,成就诸功德。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实智慧,灭烦恼盛火,出炽然之宅,乘诸波罗蜜船,度无量苦海。 以本愿大悲力,故不舍众生,为诸修行,说未曾有法,度诸未度,令得安隐,谓二甘露门。 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曰、胜道。 清净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诸修行者出三退法,远离住缚,增益升进,成就决定,尽生死苦,究竟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 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蜜、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 我今如所闻,演说修行地,方便胜究竟,如其修所生。 修行于善法,先当知四种:退减住升进,决定诸功德。 修行退减时,令住法不生,亦不能升进,是今当略说。 先当起等意,习行慈心观,须臾止瞋恚,令暂息不行。 烦恼暂止息,次当净尸罗,尸罗既清净,三昧于中起。 三昧已修起,观察应不应? 善知应不应,修向所应作。 既向所应作,专念系心处,已能乐彼处,正观依风相。 正观依风时,其心犹驰乱,止心在入息(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如系调御马。 心既止入息,思惟正忆念,冷暖与轻重,柔软麁澁滑。 修行谛觉知,随顺善调适。 于触复不了,是说修行退。 数一以为二,数二以为一,至九犹错乱,是说修行退。 若于修行退,更数从初起;十数满足者,远离诸过行。 不修与过修,或有异修起,有此诸过生,是说修行退。 修行若俱数,心据生惑乱,惑乱若增长,是说修行退。 气息不通流,冲击于鼻面,头顶悉苦痛,内或绞风起;息乱失其道,而彼不知治,身体极烧热,其心生愦乱。 四种既错乱,依风极违诤。 修行欲令息,而不善方便,不知对治法,是必疾退减。 修行缘入息,而反缘出息;修行缘出息,而反缘入息。 于二心俱净,是应修行果。 寂止定意生,而复更求数,有此诸过谬,是皆修行退。 急喘而安般,则令念错乱;由是错乱念,修行心发狂。 其心发狂故,不知应不应,于二无分别,是说修行退。 修行数已成,息去亦随去;去已处处住,于彼善观察。 既观令息还,还已起清净。 不善知六种,是说修行退。 长短悉分别,遍身尽觉知,身行渐休息,一切应决了。 于此不善知,是令修行退(身念处四胜竟)。 知喜亦知乐,勤方便意行;当复制心行,令不至掉乱(受念处四胜竟)。 次分别知心,修行正观察;又生欣悦心,还复摄令定。 非是不定心,定已心解脱(心念处四胜竟)。 善修解脱者,不令心退没;若入退减分,则无有解脱。 观察无常断,离欲与灭尽,出息入息灭,是名修行胜(此四相似法念处)。 如是十六行,自在心回转。 觉触之所获,见得亦复然。 若于见与触,不善识分际;是过应当知,无智令修退。 修行上增进,不应缘于下;缘下亦如是,不应上增进。 若见二增进,心住而等观,任之则自成,还到修行处。 方便道安般念退分第一竟。 修行胜道退分第二胜念已成就,懈怠竟沉没,是则为退像,无堪于所求。 不染污无记,起诸脑恼退,垢浊热炎生,由是失正见。 振掉或关钥(以灼反),浮飘麁澁滑,是五退减相,修行应分别。 望远绝所悕,有见已坠落,还顾覩深嶮,是皆退减相。 长病诵止诤,多业远游行,彼时解脱种,是五退减因。 信戒闻舍慧,于是渐衰退。 身重与惛钝,耽睡及沉没,是五应当知,修行退转相。 恐怯多犹豫,惊畏不欣乐,懈怠离所欲,不回向修行。 不习、过修习,是二俱为失,彼时解脱种,于是修行退。 三昧离相乐,尔炎皆消尽;麁澁四大种,还从身内起。 掉动失正念,由是意愦乱,其心不恬静,斯从行者生。 一切诸瑞相,不显现分明,修行如是观,欲见为甚难。 诸根悉驰纵,随欲向所缘;邪意普流散,乐着诸境界。 形消意愁惨,其身皆烧然;如是烧然者,是说为忧退。 方便不精勤,后则生悔恨;闻所应成就,欲进劣无能。 不趣喜胜处,或见胜不取,皆由无智故,是说修行退。 自念有越戒,疑悔及诸觉,意澹无滋味,是说修行退。 诸过定意羸,三昧渐消减,心乱盖所覆,是说修行退。 心举调顺舍,不观时非时,不了住起缘,无智故修退。 不知六时行,六界亦不善,亦愚六巧便,是说修行退。 贪欲瞋恚觉,十想巧方便,得向诸禅地,及法心妄解,一切次第度,无知故修退。 不观处非处,业报及正受,禅定诸解脱,净味愚不了;诸根到处道,性欲不分别,心随众杂相,是悉无知退。 于苦乐速道,其心不趣向,如是意迷惑,必向退转处。 起住与起缘,入出及方便,六法不成就,是令修行退。 知法亦知义,知时亦知量,自知与知众,及知福伽罗,于七愚不了,是令修行退。 兴起诸恶法,习行卑贱业,亲近不善友,令是修行退。 错说违所应,爱者心乐向,当知是不久,必于修行退。 所止处及人,床卧等众具,斯皆非所乐,近令修行退。 喜随诸杂相,损减所修慧;弃舍所缘处,心不得真实。 修行舍本相,散心随外缘,虽欲还彼处,意众不复乐,遂失长养分,其心不一定。 身无复滋润,悦乐亦不生;所依不可乐,身意俱错乱;三昧不复起,其心永不住;如是不住心,必于修行退。 爱见慢增禅,于缘心味着,有此累念生,是说修行退。 身如利刺害,或复极振掉,举体皆烦壮,如蛇毒充满,有此三过恶,必于修行退。 得未得服行,他务意不闲,习近三退法,是说修行退。 业与烦恼报,说是三障阂,亦有解脱障,是令修行退。 方便想恶行,三摩提行地,于彼不观察,是令修行退。 方便想诸地,三昧行及余,所闻随悕望,则于发趣退。 生时作灭想,灭时作生想,二想俱当失,是则修行退。 若于住法中,而作生灭想,兴此诸颠倒,是说修行退。 入时作出想,出时作入想,二俱作住想,是说为颠倒。 欲断烦恼得,修行正方便,由彼得力故,相似诸相生。 相似相既生,修行心随转,烦恼即时起,是说修行退。 退过诸駚水,漂浪修行者,随我力所能,少量退法海。 无量余退过,是深非所恻;诸深明智者,自当广称说。 胜道中退分竟。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如我力所能,演说退过已,今当说住过,修行者善听! 若于入出息,无见亦无觉,不解方便求,是则初门住。 闻慧既已生,应起思慧念;不善解次第,愚痴住所缚。 若数已成就,息去应随去;不知随顺法,是说修行住。 如佛问比丘:「谁习安般念?」有一比丘答:「是念我修习。」「汝有安般念,不言汝无有,复更有胜妙,牟尼说当修,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竟。 修行胜道住分第四胜道修正观,相行念已成;不善升进法,是则住所缚。 爱着所缘境,进业心懈怠,由是缚所缚,不能至胜处。 或有不可动,非软亦非坚;或强极牢密,亦如金刚像;有此五障阂,不进亦不退,是则住缚相,远离升进道。 乱光及黑闇,忍自身不现;譬燃浊油光,亦如翳目视。 光明不显发,背舍诸喜乐,寂止息乐分,彼终不复生。 犹如坚实物,而有濡相现;或时修行者,住相亦复然。 相非随所欲,而起随欲想;虽欲令随意,终不从所乐。 谓相非所留,而欲强制持,如是违反念,则为住所缚。 是想已成就,当知非所制。 住彼去留相,能到最胜处。 欲令涌作没,或欲高为下,于去欲使来,于住不欲住,灭时欲不灭,终不如所欲。 修行住生灭,所行常转进,诸法相已成,终不舍自相,若不舍自相,自相则显现。 薄皮覆不净,令不见身秽,威仪及众具,利乐翳身苦。 相似次第生,前后续无间,隐蔽非常相,令不见身变,施作服用受,摄持吾我相。 能忆念本事,隐身非我观,是诸相似相,修行不分别。 于彼起爱乐,而生功德相,染着妄想生,不复乐升进。 不能取胜法,住过日增长;非我相似相,此等不回转;如是不回转,行者痴惑生。 无智住所缚,系着于彼处,乐着生诸过,是相今当说。 尔炎渐损坏,分离及交乱,破散叵和合,是则住相缚。 于身不巧便,自生分离想;交乱或尘碎,是为住所缚。 守常无异想,众色不次生;种种众妙想,亦不次第起。 流出而不住,其身渐消减;相或来复去,修行不增长。 寂止既不生,于身无长养;心不起悦乐,是说不净舍。 彼不清净舍,所见不鲜白,亦不能升进,亦复不退转。 如戏沙门像,少时生悦乐。 譬如借衣服,亦如梦所见。 为命不清净,谄曲及余恶,聚落知识所,自显其功德。 覆藏诸过恶,犯罪不发露;及余一切缚,垢污修行者。 髣髴有事相,而便起实想;未熟谓为熟,未灭想已灭;方便不等满,而欲求升进;如部含穟苗,是则住所缚。 业始无方便,相现坚守持,过进心矜举,如是住所缚。 或有修行者,而起断常见;是见令心乱,则为缚所缚。 或有修行者,身身细微观;彼为住所缚,厌心不增长。 厌心不增进,不能离贪欲;若不离贪欲,何从有解脱? 解脱不成就,终不得漏尽;不断诸漏者,则无实智慧。 于彼身念处,住相已分别,受心法念处,如是应广说。 修行心不悦,彼喜亦不生;身无寂止乐,当知是住相。 修行所受获,信戒闻舍慧;常守其少分,是则为住相。 有住缚比丘,往到阿难所,迷于所住相,是今当略说。 得无相三昧,六年住所缚,乐欲闻所说,常随逐阿难。 不能进所业,亦复不退转,住于住境界,不得解脱道。 不来亦不去,解脱已而住,住已复解脱,解脱已还缚。 或有修行者,住在不退地,微细烦恼起,而不能觉知,不觉烦恼故,不能到胜处。 于地无分别,亦无有退过,地诸过不起,如是止于住;或于住分中,而失众妙相。 众妙相虽灭,意犹顺彼地;意顺彼地时,余分乐相生。 已有少乐故,心依寂止住,因其寂止心,自谓作已作。 安止不具足,不得具足果;无智翳心目,而自谓为智。 修行无智障,不觉所应用;觉所应用者,于地能究竟。 彼住共地中,种种垢所污,若使修行者,成就不共地,如是知过患,彼终不为缚。 不识烦恼过,愚痴无实智;于禅觉吉安,犹如象系树。 修行观尔炎,莫知所起处;从其所依出,而自不能知。 不涌亦不没,不见相所起;亦不知灭处,过亦无过是。 所说诸障碍,皆是坚住相,谓不由彼住,斯非明智说。 兴造诸过患,若干因缘缚;能用诸对治,众妙复显说。 所尊不恭敬,亦不舍憍慢;自隐覆其过,不向明者说。 我年既衰老,已为众所弃,或能失利养,令我生苦恼。 心常怀忧畏,深虑长叹息;我后当死时,将欲作何计? 隐过心忧恼,愚惑作所缚;横自生罪累,失大功德海。 味着现法乐,贪餐黠无慧,弃舍后世果,兴此诸过恶。 如是诸住缚,所起各各异;修行无怯劣,能治所应治。 怯劣无方便,自谓无由进;是则甚难拔,如象溺深泥。 如是甚难拔,懈怠心所欺;长夜没住泥,热迫而趣死。 业行烦恼报,为此三障覆;无智无势起,永为住所没。 久远积痴冥,业行诸烦恼,系缚斯等类,迷乱不自在。 习近诸过恶,远离善功德,令其意匆扰,如箭旋虚空。 蛇毒盛充满,蝮蝎恶龙处,巨海深无底,无泽大火聚;盲人近彼游,闇往而不见,修行住所缚,其过亦如是。 住过多无量,升进德亦然;如海无涯底,是深不可量。 世间无知障,真实慧为灯;持灯无放逸,彼明终不灭。 善说住分过,缚诸无黠者;决定知境界,究竟非我分。 种种过所缚,是缚非一相;当知业众缘,唯佛能觉了。 修行方便道升进分第五比丘安般念,功德住升进,能令智慧增,我今次第说。 功德住已进,进复功德住,是故说修行,功德住升进。 修行于鼻端,系心令坚住,专念谛思惟,正观依风相。 入息与出息,系心随忆念;忆念若不忘,是初功德住。 彼功德住已,复起方便求,更求功德时,住则生升进。 升进等起时,亦生功德住,是名住已进,进已功德住。 善解安般相,功德及诸过,息轻重冷暖,软麁与澁滑。 阿那摄般那,是摄持诸根,于彼所缘境,摄之令寂止;外散心数法,摄还义亦然,持风来入内,是故说阿那,心转于所缘,止令不复转,心于所缘起,亦复制令灭。 修行观若增,制之令从止;修行若止增,起之令从观。 见增则以触,触增则以见,得证与智证,二增俱相摄。 修行缘不寂,意寂止摄来,身中清凉起,灭除诸热恼。 掉踊不静心,摄之令寂止,勤方便回转,其身悉充满。 长养四大种,当知从息起;是种复增益,行者报四大。 阿那力能起,寂止善法分;我所大恶刺,亦能拔令出。 息短而渐灭,修行心安静,是故佛世尊,说名为阿那。 复次般那相,是今当略说。 毛孔诸窍处,先净治息道,前出名般那,始由入风起。 修行出息时,诸根随所缘,心心法俱顺,是亦说般那。 出息归于灭,乃入根本地;正受及命终,斯由舍出息。 修行出息灭,次第阿那生,灭尽三摩提,第四禅亦然。 般那既已灭,次第阿那生,阿那时悕望,说阿世婆娑。 我观彼死者,定无有是相;彼息更生者,观有如是相,毒淤埿火蛇,此相似境界。 出息能摄意,不令随所缘;犹如制象钩,名波世婆娑(出息有摄心义)。 舍除颠倒想,成就真实想,离自在及常,唯为空行聚。 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去来不可得,亦不须臾住。 慧智明见此,离诸知作者;出息无作者,见则堕颠倒。 出息已过去,彼则不可见;命断诸息灭,过去亦复然。 安般诸功德,出息与入息,众物及字义,我已略说竟。 是种增故说,未曾相离用,若为觉想乱,当习安般念。 已能应于数,则除内贪着;于数若随顺,是则离不顺。 志在无乱境,能摄诸乱想,先数从一起,如是乃至十。 修行顺此数,便得功德住,已得功德住,则能求升进,灭一切乱觉,佛说增上故(数门竟)。 数能灭一切,觉佛但言灭;一切不死者,以增上故也。 内外出入息,去则心影随,决定善观察,顺是趣涅槃。 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出入息所起处同在脐),如是知升进,能离外贪着(随门竟)。 安止极风处(极上下风际),三摩提等起,三昧既已起,便得功德住(止门竟)。 修行正住已,种种观察风,先观于本处,谓风所从起。 此处为云那,为一为二耶? 冷暖悉观察,八种如前说。 为总观诸大? 唯在一种耶? 观时悉俱有,以一增上说。 修行观风大,造色从彼生,唯心与心法,依彼造色起;非彼造色已,而复有种大。 诸有入出息,是风名依种,报风及长养,是为三种风。 或说入在前,出者在于后;或说出在前,入者在于后,皆有因缘故,彼作如是说。 如其真实义,慧者乃决定。 于脐处所起,净治毛孔道(此报风开毛孔故名出,非出外);由此风义故,彼说出在前。 毛孔已开净,入者则在前;如人初生时,阿那入故起。 息风最先出,是故说波那(此是真实义);息风诸种大,割截不生苦。 当知彼非受,谓受则不然。 以彼修行者,不患诸断逼;是故出入息,于身复非受。 识命若断时,息则不回转;是则众生数,必由命根起。 息则是身行,世尊之所说;亦名根本依,众生所由转。 是息既已灭,命则无所依;以能持命根,故说众生数。 阿那般那念,缘风为境界;虽曰正思惟,而非真实行。 一切所修观,彼悉缘风起;于观有差别,次第今当说。 阿那般那念,分别有三种:所谓从闻起,思慧与修慧。 于是安般念,比丘闻慧生,一切时悉受,名字为境界。 境界出入息,正念思慧生;当知彼缘名,时或复缘义。 阿那般那念,所起修禅慧,悉已舍名观,唯缘诸法义。 当知近境界,无有种种异,亦非相续缘,说是等智行。 谓是安般念,无痴智慧性;亦名为舍性,是则佛所说。 当知是慧性、舍根共俱生。 若使是舍性,则与余共起。 欲色二有系,无色无身依。 非彼最后禅,身密无息故。 或谓根本地,亦复是眷属。 说言唯眷属,非是根本地。 欲使彼舍性,在于根本地;阿那般那念,应当在八地。 所言唯眷属,如是说舍根,知彼安般念,唯在于五地。 此定在五地,依是处回转;欲中间未至,及后二眷属,最上顶四禅。 彼虽有舍根,无有于彼身,净治毛孔道。 第四及眷属,彼中说二种:报生与长养,唯无有依风。 出息与入息,是风名为依;以身极厚密,无依说二种。 佛说出入息,四禅正受刺;亦言咽喉处,明知有所说,是彼方便故,亦以禅义摄。 出息与入息,彼处定无有,修行观出息,上际第四禅。 已极风境界,于彼正忆念:云何我是心? 于缘究竟未? 或复更于上,少进重观察;或即于彼住,不作余方便。 修行如是观,则能除疑惑。 修行极风际,是处善观察,当知如是心,则名除疑观(观门竟)。 于上观察已,依风还止住;观察所应已,复起余所修。 若彼观风心,于还善决定;是说修行者,回转巧方便。 如人游聚落,所作讫已归;修行如是观,喜乐遂增长。 已舍入息念,安处出息缘;亦舍出息念,安处入息缘。 于数已究竟,息去亦随去。 如是一切种,亦名为回转。 观察所应相,相相而回转;种种众事观,次第转亦然。 善于回转者,说此回转义,当知是回转,修行智慧处。 从彼方便起,胜道现生前,闻慧念已度,次第思慧生。 已舍欲界行,然后入修慧;是悉名回转,世尊之所说。 从彼未至地,次第入初禅,乃至第三禅,其转亦如是。 第四禅眷属,若彼有风者,是亦应回转,入于根本地。 从彼起巧便,次第住起缘;入出与优波,此六悉回转。 舍共方便地,共地现在前;舍共方便地,不共现在前;舍不共方便,不共现在前。 缘相方便地,展转究竟地,是名上回转,明智所称说。 (圣人、凡夫共有法,名为共地。 从缘至缘,名为转诸相。 诸方便、诸地次第转,亦如是也。 )如我智方便,已说回转义;无垢清净念,今当次第说。 如令彼修行,须臾抑止盖,是则为清净,不净非所应。 若已成就数,能舍内贪着,此义应当知,慧者观清净。 随顺已成就,能舍外贪着,如是正思惟,智者念清净。 比丘心已住,不为乱所乱,如是不动念,修行智清净。 若已于风际,观察离疑惑,不复更求息,是则为清净。 念地悉已竟,所依诸过恶,不为则清净,是说须臾顷。 阿那般那念,方便道所摄;功德住升进,是义我已说。 方便升进第五竟。 修行胜道升进分第六功德住升进,及余方便摄,修行一切地,共地不共地。 功德住升进,彼依胜道起,种种相行义,今当说善听。 梯揥既已起(心住处名),修行心爱乐;如是爱乐心,巧便功德住。 慧者善方便,起意勤修行,如其功德住,是则巧方便。 将入微妙境,勿随流注想,慧者摄心住,如应善受持。 所住妙功德,澄净无垢浊,具足无减少,清净安隐住。 淳一普鲜明,凝定而不动;是缘由感有,时过复归无。 色相次第起,种种众相生;修行正思惟,身心生喜乐。 于是功德住,具足摄止观;既能起身乐,心亦正安隐。 自地亦他地,功德住升进,是今当略说,修行广分别。 修行三摩提,巧便随顺念;智者开慧眼,说名为功德。 心足处安立,说名功德住;圣道修对治,说名功德进。 对治诸圣行,功德住升进;随地过恶心,所起悉能除。 修行勤精进,功德利增广,信戒闻舍慧,无贪恚痴根,欲精进惭愧,除喜不放逸,悦乐念定舍,正智余善法,如是一切种,自地离诸垢。 其功德住立,即随地对治,是由精进力,助善长养心。 何于彼地中,种数不摄受;功德住升进,自地以广说。 自地善根力,他地功德生,修行最胜义,此相今略说。 自地既增上,余胜净法生;当知是功德,他地而升进。 无量行方便,一切诸度法,种种对治相,他地功德起。 谓于初念处,三念兼已修;煖来及顶忍,世间第一法。 见道思惟道,无学道亦修;诸禅与神通,无量无色定。 正法道品分,究竟漏尽智;背舍一切入,妙愿智清净。 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诸法;微妙功德相,一切随顺生。 若住系心处,是则自地相;其相起在身,亦现亦复触。 有时说近果,有时说非近;或复有与果,或空无所与。 所谓近果者,是相近边住;若彼果不近,当知是相远。 若使现而触,是即与果相;虽现而不触,空相无功德。 譬犹无果树,华繁而无实。 如人冷渴逼,远见有水火;彼终不起触,但见相亦然。 空无功德故,于身无快乐;喜悦极增长,息乐及寂止,身心受斯乐,是说与果相。 功德及余法,自地与他地,升进相回转,四种俱亦然。 一切升进相,殊妙种种印,莲花众宝树、靡丽诸器服、光炎极显炤,无量庄严具。 慧说为胜道,功德住升进,所起诸妙相,我今当具说。 修行者谛听! 于上曼荼逻,淳一起众相,流光参然下,清净如颇梨;其光充四体,令身极柔软,又复从身出。 渐渐稍流下,随其善根力,远近无定相。 彼成曼荼逻,势极还本处。 根本种性中,其相三阶起。 功德住五相,功德进五相。 不坏功德二,半坏功德二,尽坏功德一。 复还系心处,住本种性已。 流散遍十方(十相生),功德十相上(十相各生十相),各复一相现,又于流散边,生诸深妙相;于彼深妙际,复生深妙相。 上下轮诸相,亦复如是现。 于彼三阶处,种种杂相生,自相各已灭,唯彼总相住。 诸杂既已无,寂静行回转,此三曼荼逻,境分犹不移。 顺本功德住,自体如前说。 入息三摩提,遍充满下方;出息三摩提,遍充满上方。 二俱满十方,正受妙甚深,如是随意者,是谓法自在。 清净系心处,无法而不求,既生有长养,成就诸功德,如天曼陀树,曼陀池生长。 功德住升进,种种众妙相,是义我已说,修行善守持。 胜道升进第六竟。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决定分第七已说升进法,所摄诸功德;修行决定分,是今次第说。 善于出息念,入息俱亦然。 出入谛思惟,分别具明了;此则决定分,世尊之所说。 一切诸善根,各各尽自相,最胜无上智,说名为决定。 彼诸修行者,安住决定分,出息入息时,正观无常相。 息法次第生,展转更相因;乃至众缘合,起时不暂停。 当知和合法,是性速朽灭;法从因缘起,性羸故无常。 一切众缘力,是法乃得生;虚妄无坚固,速起而速灭。 非常毒所毒,其性不久住,修行如是观,此则决定念。 譬如运行天,息变疾于彼;决定无常想,修行趣涅槃。 非出息未灭,而有入息生;非入息未灭,而有出息生;如是谛观察,修行决定分。 麁澁利刺生,种种苦逼相;谓息出与入,一切时迫切。 于息能觉了,具足众苦相;如是谛思惟,说名为决定。 自相无坚固,寂灭空无我;因缘力所起,从缘起故灭。 舍利有我相,常住不变易;如是颠倒行,一切悉远离;唯作真实观,是名为决定。 非我无牢固,亦无有自在;非彼出入息,曾有觉知相;谛知无我故,是说为决定。 当知是智相,相似圣行名;此则为方便,非彼真实行。 比丘安般念,杂想觉所乱;既乱心不悦,应当从数起。 或从入息数,或从出思数,思乱觉观想,由是究竟离。 慧者于入息,系心行数时,一入数为一,不杂数出息,专念不乱数,如是乃至十。 舍彼十出息,从此得决定;此则说具足,成就根本数。 更有余数法,修行方便起。 若于根本数,不能起决定,促息使易觉,方便令心生。 当舍二出息,然后数入一;定意心不乱,第二数成就。 若于二方便,犹不起决定,乃至越十出,然后数入一。 正念心不乱,次第至具足,是说修行者,十种数成就。 如上十种法,是则数究竟;于上更复舍,增数非修行。 修行如是数,是则数法成;成已应当舍,复进余方便。 修行于数法,若复不成就,应更如前说,还从初数起。 方便成数法,便得决定分;数法已成就,慧者心随顺。 六种如前说,修行正方便,修行于六种,疾生厌离想,不乐着生死,勤忧断烦恼。 修行心远离,一切有为法,当知是离欲,清净决定分。 或说长在前,或说短在前,如其决定义,今当次第说。 谓出息始起,说言短在前,是说非所应,势渐增进故。 息去渐久远,乃至未还间,当知尽是长,谓短则不然。 出息渐增长,未到究竟处,是中所观察,说名长中短。 一心勤方便,专念正思惟,增长至究竟,说名长中长。 观已风回转,舍离余求想,然后得决定,此则短中长。 入息极短时,还到所起处,于是所观察,说名短中短。 如是正思惟,修行善明了,已得决定分,复进余方便。 满身遍觉知,出入身行息,修行如是觉,则为决定分。 譬如火炽然,光炎则长远;薪尽火将灭,光炎还渐短;若更增益薪,光炎普周遍;势尽乃归灭;四种风亦然。 或说于长短,内外互立名;或二俱长短,如是种种说。 如彼汲深井,瓶下转就远;既摄令还上,讫至复之短。 譬如仰射空,矢发疾无阂,其去渐高远,势极还自下。 修行正思惟,观察依风相,初远然后近,长短义亦然。 犹如牵旋轮,屈伸互往来,往远名为长,来近则为短;息风迭出入,长短亦复然。 譬彼真谛观,先苦而后集;观息亦如是,先长然后短。 若初禅息短,第二禅息长,以违正受义,是说则不然。 于彼初禅中,息风势极远;第二禅息短,正受渐差别;满身遍觉知,则依第三禅;最后身行息,以离毛孔故。 此说诸三昧,随顺功德相,修行安住彼,不为觉想乱。 何故初禅中,唯说长无短? 不舍诸所依,由是故息长。 彼以觉想力,能令息去长;第二舍诸依,势羸故息短。 甚深修多罗,佛说山顶泉,涓流势不远,余处无来故。 如彼山顶喻,第二依亦然,唯从其处起,是终不能远。 彼说健士夫,负重而上山,竭力令气奔,息风急回转,既到安隐处,其息乃调适;是喻说彼息,前短而后长。 所说健士夫,负重而上山,以身力方便,是乃令息长。 如彼劣方便,不自力负重;以无力方便,息微故不远。 譬如壮夫射,能令箭极远;劣力无方便,势弱去则近。 此喻应当知,是说长短义。 修行细微觉,一切谛明了,如是十六分,悉名为决定。 如方便升进,分别功德住,决定安般念,亦应如是说。 如彼所未说,诸余功德住;是故我当说,如其决定分。 观察风所起,根本极清净;修行妙微相,则于是处现。 于彼究竟处,摩尼宝三昧;当知此功德,方便根本生。 已说妙方便,根本决定分,余深正受相,一切如前说。 方便决定分竟。 修行方便胜道决定分第八已说方便道,所摄决定分;胜道决定相,是今我当说。 修行善决定,系心处坚固(谓尔炎也);身受与心法,于是正观察。 说有六种因,是能成就果,成坏各三种(成熟熟亦坏也),修行决定相。 于是六种因,方便善观察;是则能次第,疾得诸漏尽。 复更有余因,种种成坏事;如是多无量,我今当略说。 何等为修行? 水种所坏相,谓七日死尸,毁变相已现。 彼彼诸死尸,青黑瘀烂坏;已坏脓血流,恶汁相浇漫;溃漏若分离,杂恶极臭秽。 是悉水所坏,内身俱亦然,乃至劫成败,斯由水大力。 水轮极沸涌,大地皆瀸坏;从彼三禅际,周匝水来下;洪注极漂荡,有物皆消尽。 一切情识类,百穀及藂林,土地地所生,悉为水所坏。 众生水所坏,是皆依宿业,如上水灾相,无垢决定说。 此诸一切种,皆从三昧地,修行果所起,当知是决定。 修行善系心,安住三摩提,是能于所缘,明见彼种相。 此地熟时熟,(亦义言坏,此地能坏烦恼时见坏相。 )充满境界海。 修行所见坏,水大决定相,火大所坏相,今当说善听。 识类非识类,斯亦如上说。 及自现火然,一切皆消尽;乃至劫成败,世界悉灰灭。 于彼火轮处,炽炎大火起;亦从二禅际,弥满悉雨火。 盛火普周遍,世界俱洞然;于彼三昧地,正观思惟起。 修行见此变,火坏决定相,风大所坏相,今当次第说,如上诸种类,悉为风所坏。 大地及须弥,分散若粉尘,一切尽磨灭,是皆风大力。 上际第四禅,下极风轮界,灾风从彼起,其中皆散坏。 一切风所坏,智者见真实;如是正思惟,风坏决定相。 云何彼修行,常起深忧厌? 于前见苦法,随忆念不忘。 八苦大地狱,各增十六分,彼彼众苦类,无量边地狱,众生生彼处,随行受众苦。 我于此恶道,未离或牵来,如八大地狱,谁能尽称说,其中无量苦,难可得边际。 设人有百头,头各有百舌,欲说地狱苦,穷劫不能尽。 如愚黠地经,唯佛善分别;我悉能究竟,无有能测者。 轮回苦毒海,往返无量劫,颠倒不善行,致此大苦果。 自见宿命时,是痛曾悉经;修行忆本苦,便得顺涅槃。 闇冥心增上,畜生不净业,受痴不爱果,种种苦报身。 九万九千种,形类各别异。 空行水陆性,蚑行蠕动类,随业各受生,宛转此剧处,一切诸畜生,展转相残食。 我以愚痴故,悉增受此苦;顾此而怀惧,心与厌患俱。 修行深忧厌,则于苦决定;修行已如是,方便生厌离。 又复自亿念:饿鬼无量苦,咽细如针孔,巨身如沃焦,于此无数劫,饥渴极热恼,见天降甘雨,欲饮成炭火。 如彼四大海,深广无崖底,饮之令悉尽,不能止饥渴。 裸形被长发,状烧多罗树,于中甚久长,受此种种苦。 业风飘东西,吹身令碎折;亦如狂飚起,摧破久枯树。 我积悭贪行,不习惠施业,故生饿鬼处,受此诸苦痛。 三昧境界地,修行思惟起,种种别观察,便得不放逸。 虽未断烦恼,见此众苦迫,楚毒深忧惧,极厌生死苦。 既厌能离欲,如观掌中宝;贪欲既已离,便速得解脱。 譬如香美食,其中有蛊毒;种种生死味,杂苦亦如是。 亦如箧盛蛇,有人负自随;若能觉弃舍,不为毒所中。 身亦复如是,四大为毒蛇;智者能舍离,不为彼所害。 如愚执火炬,急持即自烧;明人知时舍,不为火所焚。 乐着生死者,灾炎常炽然;若能觉舍离,不为火所焚。 譬诸恐怖处,亦如被烧舍,蚖蛇毒[口*赦]聚,生死畏过是。 譬犹空聚落,又如彼虚器,诸法空无我,真实性亦然。 此三恶道中,如是苦无量,虽天有喜乐,是亦为大苦。 譬彼盛火然,贪爱炽如是,久处在天上,常为欲火焚。 自忆忉利天,安处善法坐;天女侍供养,无量极快乐。 四园列宝树,花果妙庄严;随意五所欲,一切曾悉受。 时乘白龙象,游观诸浴池;纵意林流间,回顾弥日夕。 食必须陀味,饮则甘曼陀;充实无疑患,受乐如大海。 又处内胜堂,天女进音乐,妖艶极姿态,光色曜心目;妙音六万种,常闻美软声;耳目随彼转,令我心醉冥。 诸天发微歌,声与絃管谐,偃卧听音乐,寤寐皆憘悦,诸根回五欲,犹如旋火轮。 须弥山王顶,安处快自在,百一众杂宝,间错庄严地;诸天共娱乐,经历甚久长。 触彼五境界,发动五情根,一切悉奇特,皆是快乐因。 诸天共器食,随福有差别;见此异色时,心则生忧恼。 如是极愁惨,犹如地狱苦。 食此不净饭,低头内惭耻,悔责本宿业,令我致此苦。 诸天阿修罗,自守贪彼利,由是兴诤怒,畏死大恐惧。 或为天给使,或复极贫窭,我虽生天上,无异恶道苦。 于彼恒乐处,衰死二五相;是相及命终,尔时最大苦。 方欲恣所乐,五衰忽然至;若见是相时,愁怖不自安。 天眼卒便瞬,浴已水着身,一切妙境界,其心不喜乐。 千种乐自然,加陵频伽音;今则寂无声,当知七日死。 玉女悉舍去,余天共从事;见已生热恼,命终入地狱。 唯有贤圣人,了达无常变,解脱生死苦。 凡夫为烧然,腋下流汗出,衣服卒垢腻;见已大恐怖,是则净业尽;华冠皆鲜严,而今忽萎熟;身体本光泽,一朝顿枯悴;常所爱乐坐,今恶不复乐;是五恶瑞现,当知死时至。 唯有见谛者,无此诸恶相,我今说比丘,于是增厌患(梵本中无此一偈)。 诸天及天处,衰变不久住;明智修行者,见斯无常变。 四宝须弥王,真金山围绕,修行慧眼净,见此悉融消。 又诸大铁围,周匝四天下,消坏非常相,行者见明了。 修行于天上,如是观察己,复于人道中,思惟正忆念。 或时犯王法,斩截身手足,拷掠极楚毒,我悉遍经历。 亲戚永别离,悲恋为堕泪;设集着一处,过于四大海。 计我从本来,人中所受生,白骨悉积聚,高广喻须弥;流回三恶道,楚毒无过者。 人天所受苦,是亦多无量,欲广分别说,穷劫不能尽。 三昧境界地,思惟所生果,观察善明了,修行深忧厌。 我虽舍家业,不能成道果;自谓为出家,未出生死狱。 我虽弃恩爱,名曰舍所生,而不能免离,痴爱业父母。 徒自为人子,不从佛法生;外假圣法衣,力不离痴惑。 舍彼五欲利,依止出家业,而于佛法中,不获少功德。 虽舍内贪着,而不得出要;四念未成就,何从得心乐? 剃发毁形好,而不舍憍慢,空失欲味欢,不得禅悦乐。 于五无间业,未能定不起;譬如无舟梁,而欲越深水。 未入决定聚,复无生天业,无明覆心眼,永没生死渊。 应勤业所务,无有无作果,作者终不丧,修行宜善思。 常受人信施,侵彼肌体分;谓我有功德,自顾空无实。 由此利养心,翳我善功德;深思剋骨苦,即时兴厌离。 未脱诸恶趣,颠倒见所缚,不向平等路,牟尼一乘道。 得生难得趣,诸根悉具足,值佛兴于世,又得闻正法,而不舍苦器,未渡贪欲海,拔刀五恶贼,是亦未摧灭。 如是正观时,修行向解脱;作是忧厌相,则便生决定。 身为不净器,三十六充满;譬如大地种,生育众杂类。 身为隐覆聚,亦常假澡浴,聚沫撮摩法,不久必当灭。 譬如毒蛇箧,四大箧亦然,八万虫中舍,常共竞侵食。 是身为灾宅,四百四病恼;种种苦不净,一切内充满。 譬如故空舍,亦如丘塚间,坏器无坚固,说身亦复然。 无量众恶聚,虚妄非真实,颠倒起贪着,长夜婴楚毒。 将复处胞胎,数数受生苦,不见真实法,生死轮常转。 始受迦罗逻,次生泡肉段,渐厚成肢节,五种胞胎苦。 幽闭无日狱,生熟藏所迫;长养于行厕,臭闷不净苦。 出胎受生苦,轮转老病死,一切诸阴起,三相所迫切。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炎,众行如芭蕉,识种犹如幻,虚妄无真实。 逼迫是苦相,因缘是集相,寂静灭尽相,出要是道相。 于此四圣谛,修行渐观察,思惟十六行,解脱生死苦。 略说一切法,自相及共相,明知决定义,修行正观察。 修行然慧灯,正观四真谛,能断恶趣分,离诸受胎苦,不复乐受身,婴世之苦恼。 舍除利养行,独处修远离。 已能修厌离,不味生天乐;况复着人间,忍受诸苦痛。 观种如毒蛇,阴为五怨贼;自觉贪欲患,长夜密侵害。 六根如空聚,尘贼竞来集,于此内外入,修行真实观。 见爱如大河,涅槃如彼岸;修行慧眼净,观法空无我。 如是知真实,不乐处三有。 明见诸法者,略说三成相,及前说三坏,方便勤修习,次第相行义,是今当更说。 一色种种观,一一四种因,决定知因果,究竟身念处。 受与心相应,观时惟自体,因缘果无量,其相同种性,修行思惟起,悉依所依现。 心犹不调马,如幻如猨猴,无量因缘相,一切现所依。 二阴空无我,次合观想色,想合受与识,行二亦如是。 次第想色受,想色识亦然,分别想受识,行三同想说。 四五渐和合,思惟坏自相,总缘五盛阴,七处三种观。 悦乐广境界,还灭观生灭,一念见真实,具足法念处。 正观阴种相,如化梦水月,定慧转增广,彼则煖法生。 其心极寂静,总见五阴相,自身欲火烧,三界尽炽然。 诸相三三昧,正向解脱门,初观四圣谛,真实十六行。 成就煖法已,增进真实观,见佛身相好,无量诸功德,第一寂灭法,清净离烦恼。 圣众功德海,甚深无崖底,种种微妙相,现身及境界。 见已心欢喜,顶法具足相。 增进生法忍,五趣现境界。 恶道炽然灭,游息清凉处,中住经生死,最上唯一心。 先观无量苦,次见苦种生,种转增广大,渐见苦集灭,灭已然后观,八圣平等道。 变灭无常相,麁澁逼迫苦,空寂无众生,不自在无我。 苦种是因缘,众缘合为集;种生故说起,兴果名为缘。 苦集尽故灭,灭静说寂止;清净离三有,觉说为妙出。 径路是道相,平直说正义;进向谓之趣,乘出故说乘。 四谛十六行,具足真实欢,忍法次第生,世间第一法。 圣行正受地,得是三决定,见道思惟道,次第渐究竟。 一切微妙相,各各随地起,成就实智慧,具足诸功德。 当知上所说,修行决定分,诸有明智者,应作正方便,信勤勿懈怠,常起欲惭愧。 于诸梵行者,常当爱恭敬;自守修净戒,威仪令安谛。 假使得利养,少欲知止足;易满亦易养,适身知量食;亦如人膏车,不为贪味故。 晓了一切有,所生悉过患;思惟善观察,三有如火然。 如彼重病人,信受医方疗;闻善知识说,观察谛思惟。 常以清净心,系身莫放逸;寂嘿少言说,宴坐思实义。 丘圹林树间,闲居修远离;无事乐山岩,窟中露地坐,树下敷草叶,如是清净住,修行内思惟,勤习无休懈。 专精求己利,远离退住过,必能得升进,决定功德分,修行勤方便,具足诸善根。 我以少慧力,略说诸法性,如其究竟义,十力智境界。 达摩多罗禅经卷上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6:0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