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宝云经 内容: 大乘宝云经卷第一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婆伽槃住伽耶国伽耶顶山,与大僧众七万人俱,一切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众所知识,皆大龙、象;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善俱解脱,一切自在,究竟彼岸;善达法性,法王之子;其心调伏,坚固不退,世间八风所不能动;众德具足,所愿皆满,住涅槃道唯除一人,所谓长老阿难。 复与诸大菩萨摩诃萨众十六万大士俱一切皆是一生补处,向一切智、重一切智、趣一切智、就一切智,得无碍陀罗尼三昧,住于首楞严三昧;悉皆游戏,藉大神通成熟众生,不暂休息;无复一切烦恼、障碍,大慈大悲遍现十方一切国土,善能往反无量佛刹;以空境界住于无相,动、止、进、退每为利益一切众生;善行一切诸佛境界,智慧无边同于虚空、三昧微妙甚深如海、心不摇动如须弥山、清净无秽犹如莲华、心善明净如摩尼宝、其心皎洁如鍊真金其名曰:宝相菩萨摩诃萨、宝掌菩萨、宝印掌菩萨、宝冠菩萨、宝顶菩萨、宝首菩萨、宝积菩萨、宝髻菩萨、宝幢菩萨、金藏菩萨、金刚藏菩萨、宝藏菩萨、吉藏菩萨、庄严藏菩萨、如来藏菩萨、智慧藏菩萨、日月藏菩萨、三昧藏菩萨、莲华藏菩萨、解脱月菩萨、普月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察自在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莲华眼菩萨、广眼菩萨、普威仪菩萨、普齐整菩萨、普悦意菩萨、普礼菩萨、智意菩萨、法意菩萨、胜意菩萨、上意菩萨、金刚意菩萨、师子奋迅菩萨、大雷声王菩萨、师子吼菩萨、深响音菩萨、无污菩萨、无垢菩萨、金刚明菩萨、日光菩萨、智光菩萨、智吉菩萨、月吉菩萨、芙蓉吉菩萨、宝吉菩萨、文殊师利童子菩萨等;十六大士,贤护菩萨以为上首;及贤劫中诸大菩萨,弥勒菩萨以为上首。 四天王天,四大天王以为上首;三十三天,天主帝释以为上首;夜摩天子,须夜摩天以为上首;兜率诸天,删兜率陀天以为上首;化乐诸天,化乐天主以为上首;他化自在诸天,自在天主以为上首;与诸梵俱助白诸梵王等一切梵众,是大梵王以为上首;一切净居诸天,大自在天以为上首;阿修罗王毗摩质多以为上首,如是等无量百千阿修罗王;阿耨达龙王、摩那斯龙王、娑竭罗龙王、婆修吉龙王,如是等无量百千龙王,吉威德龙王以为上首;及诸龙女、无量百千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留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尔时,大众围绕。 伽耶顶山广四由旬,无有地所及虚空中有空缺处犹若隣虚。 是时,大众聚集,瞻仰尊颜,一面安坐。 是中宝师子座高一由旬,四方宝座高二十里,无量缯綵敷覆其上,悬七宝铃及诸罗网、百千幡华。 高座四面一切地界变为金刚,七宝所成,悦众人意,平坦如掌,扫洒净洁,烧诸杂香,无量天华皆散其上。 无量百千莲华大如车轮,从地踊出,皆是金色,瑠璃为台、因陀尼罗珠以为其鬘,香气馚馥、可爱柔软,供养世尊。 高座四角不近、不远,有四宝树自然而出,高六十里,四维各十五里。 尔时,世尊坐师子座,以平等心善转法轮、降魔怨敌,世间八风所不能动,无怖、无畏、无怯弱想,如师子王,亦如阿耨达池八功德水湛然盈满、犹若大海甚深无底、如须弥山安隐不动、如日照了一切世间、如月悦乐一切群品、如大龙王遍雨法雨、如大梵王出过三界。 无量调顺弟子围绕,无量百千释、梵、护世诸天恭敬礼拜,心不高下,光明照曜一切大众。 是时,世尊从头顶上放大光明其名普照无量光明侍从而出,照曜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世界。 照已收还,右旋三匝而皆入于如来面门。 如是入已而无增减,犹如酥油、水等而写沙中,不增、不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 尔时,东方过无量恒河沙数世界,彼有世界名芙蓉华,是中有佛,名芙蓉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正为菩萨摩诃萨众演说法要,所谓一大乘道。 是中佛刹无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名,而彼世界一切众生悉是菩萨阶位,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佛世界无余杂食,一切菩萨唯羡禅味以为饮食、唯善法乐以为饮食。 是中世界无复日、月、星宿之光,唯是如来光明照了。 是方世界无有秽草、砂砾、荆棘及诸黑山,而彼世界平坦如掌。 是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萨婆尼弼沙敢毗阵国言此降伏一切障碍菩萨,若有众生闻是菩萨名字,一弹指顷而发善心即能得除一切障碍。 尔时,降伏一切障碍菩萨摩诃萨遇是世尊所放光明往照其身,而从住处出诣彼佛,头面恭敬礼佛足已,一所而坐;及与无量菩萨大众触是光明,各各从于住处出诣彼佛,头面作礼,恭敬已毕却坐一处。 尔时,降伏一切障碍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在莲华台上合掌向佛而前白言:「世尊! 何因何缘有此光明遍照,种种杂色不可思议,清净无垢悦乐一切菩萨身心?」是时,佛告菩萨言:「善男子! 去此西方过恒河沙数世界,彼有佛刹名娑诃世界,是中有佛名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若有众生得闻释迦牟尼佛名号,是诸众生则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光明则是释迦如来所放光明,清净无垢,微妙第一,悦乐一切菩萨身心。」作是语已,复白佛言:「世尊! 以何义故,有诸众生得闻释迦牟尼佛名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问已,芙蓉眼佛告降伏一切障碍菩萨言:「善男子! 释迦如来于过去世行菩萨时已发誓愿:『我成佛时,凡是众生闻我名者皆悉令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 彼世界中一切众生闻佛名者尽不退转耶?」佛言:「不然。」「世尊! 彼土众生不闻释迦牟尼佛名耶?」佛言:「善男子! 皆得闻也。」「世尊! 彼土众生无退转者云何不退转耶?」佛言:「善男子! 是诸众生种植不退转因,藉闻彼佛名号而生。 今者,如来见是事已,说彼众生无有退转,非但闻名而不退转。 善男子! 我今为汝当说譬喻,成是义故。 善男子! 如树种子若大、若小,但无事碍、具诸外缘,即生萌牙乃至增长。 善男子! 云何说是为种子耶?」对曰:「世尊! 无事碍故,说为种子。」佛言:「如是。 善男子! 闻如来名则便得种不退转种,是诸众生即得名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白佛言:「世尊! 我今往彼娑诃世界,愿乐欲得见释迦佛、应供、正遍知,亲近、恭敬、礼拜、供养。」尔时,芙蓉眼世尊告降伏一切障碍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 善哉佳矣,往时已到,汝当知之。」复有无量诸大菩萨悉皆往诣芙蓉眼佛所而白佛言:「世尊! 我等皆亦愿乐往彼娑诃世界,欲见释迦牟尼佛,亲近、恭敬、尊重、供养。」尔时,芙蓉眼佛告菩萨众:「善男子! 汝等随意往之,今正是时。 至彼世界,谨慎收摄莫放逸住。 何以故? 彼土众生贪欲甚多、嗔恚甚多、愚痴甚多,不持沙门清净梵行、深乐非法、恶赖姦诈、碜毒麁犷、谗刺言语、秽曲逆耳、恶口骂詈、放逸自恣、傲诞独高、嘲调谄曲、形容丑陋、懈怠懒惰、破戒暗钝、勤行恶业、嫉妬悭贪,无量烦恼之所缠缚。 如是彼土众生众中,释迦如来正为说法。」是等菩萨大众对如来曰:「世尊! 甚难甚难,释迦如来为彼众生而说法耶。」佛言:「如是,如是。 善男子! 释迦如来为彼众生演说法要,甚难甚难。 善男子! 彼土众生如是麁犷,运一念善甚为艰难。 何以故? 若于清净世界,众生清净,修行善法不足为难;娑诃世界如是秽浊,设彼众生能运善心一弹指顷甚为希有,一弹指顷归依于佛、归依正法、归依圣僧甚为希有,一弹指顷受持净戒甚为希有、一弹指顷发离欲心甚为希有、一弹指顷运大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甚为希有。」是诸菩萨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 希有。 善逝!」尔时,一切诸菩萨摩诃萨言:「善哉。 世尊! 如所教诲,随顺正法,如诲奉行。」从佛闻已,顶礼佛足,礼竟而出。 复为释迦如来化作种种供养之具:有化宝树,华果庄严,相好圆满;有化毗琉璃树、有化玻梨宝树、有化金银之树,及如意树华果之树;又化衣云,及庄严云、香云、鬘云、盖云并伎乐云,如是变化合成一云。 是诸菩萨与降伏一切障碍菩萨俱而往娑诃世界。 尔时,降伏一切障碍菩萨报诸菩萨言:「仁者! 此娑诃世界众生,恒为众苦之所逼恼。 善哉,仁者! 我等应当为诸众生作大神通,以神通力令彼众生远离众苦而受快乐。」是诸菩萨答言:「善哉,善哉。 仁者!」尔时,降伏一切障碍菩萨而作神通,即从身出种种光明清凉微妙,无有垢秽,悦乐身心以是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是中一切地狱及诸畜生、饿鬼之类及阎罗王,遇此光明皆离众苦、受诸快乐,无复相杀害心、无忿恨心、无嗔恚心,互相恭敬作父母想。 三千大千世界中间无光明处,日月光明、神通道力不能照处,是菩萨光悉皆照了,是中众生互得相见。 又,三千大千世界诸铁围山、目真隣山、大目真隣山及余无量黑山,皆是菩萨光明照了。 上至一切诸梵天处乃至有顶,下去乃至地狱所谓活活地狱、黑绳地狱、合破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烧煮地狱、大烧煮地狱、阿鼻地狱,一百三十六诸大地狱及诸寒氷地狱无有方所,诸地狱等非日光明之所能照遇此光明悉得快乐,息诸苦痛。 以是神通,有诸众生求食得食、求饮得饮,衣服、车乘、财帛、金银、珍宝应念而得,无眼得眼、聋者得闻、痖者能语、失心颠狂而得正念、苦者得乐、怀娠之女产生安隐,无有痛恼。 尔时,一切大地菩萨摩诃萨众往诣伽耶顶山,是诸大士去山非远。 此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罗网遍覆其上,于虚空中雨大莲华。 诸天华云、果云、鬘云、香云、衣云、诸散香云、种种缯綵、幢幡、盖云,一切自然空中而现,凡诸众生触此云雨皆得快乐。 伽耶顶山诸秽树木悉不复现,是诸地界悉大清净,唯有宝树、意树、华树、果树、檀树、沉香之树遍满其中。 无量天女于虚空中作天伎乐而供养佛,以是音乐出此偈颂歌咏佛德:「託生林苑世奇特,清净、无污、无等等,愿礼虚空等相故,我等故来到此国;于道树下成等觉,破碎一切众魔怨,愿礼无比具威神,我等故来到此国;众中转于妙法轮,说法如幻、水中月,愿礼微妙如意树,我等故来到此国;了知世间如梦等,种种色像如火轮,愿礼不动福慧聚,我等故来到此国;于无量劫修双行,福慧成满由大悲,愿礼清净满月面,我等故来到此国;无量人、天、菩萨众,恭敬供养稽首礼,愿礼除暗踰日光,我等故来到此国;累劫苦行获法珍,慈悲不悋施群品,愿礼自利利他者,我等故来到此国;心净寂灭慈悲熏,尘劳不污如莲华,愿礼无量功德聚,我等故来到此国;无为本性非生灭,神通道力现三相,愿礼自在不思议,我等故来到此国;分明相好庄严身,救护世间所归仰,愿礼宝树无量枝,我等并齎供养具。」尔时,偈颂出已未久,长老目连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恭敬礼毕而白佛言:「世尊! 如今瑞相是谁所作? 本未曾有、未曾闻见。」说是语已,佛告长老目揵连言:「目连! 东方去此过恒河沙等数世界,彼有世界名芙蓉华,是中有佛名芙蓉眼如来、应、正遍知,即时存在,正说法要。 从彼佛土,降伏一切障碍菩萨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大士,俱来至此娑诃世界现是瑞相。」佛说是语未久之顷,降伏一切障碍菩萨与百千亿那由他诸菩萨俱,以大神通悉诣佛所,与大士俱头面稽首敬礼佛足,围绕千匝俱立佛前,以此偈颂一时同音而叹佛曰:「大名! 大勇勐! 大智! 大仙尊! 过有诸危嶮,归命度彼岸。 光明普照了,普知众生性,普愍、普救拔,敬礼至极尊;不动如须弥、如海深无底,降诸外道群,稽首礼法王;本来无生灭,法性体自然,众中师子吼,敬礼转法轮。 时为说正道、时令达真如、时令入涅槃、或为授记别,善达三聚性,时机无不了,所化诸众生,法网如意满。 淫、怒、痴等垢,及余无量惑,坐于菩提树,以智火烧尽。 自度而度他、自脱脱世间,久迷三有险,唯佛能济拔。 三有长牢狱,无明熟眠众,法灯今觉悟,顶礼群品亲。 如是诸菩萨,皆是佛化生,愿乐闻正法,世尊为说之。」尔时,降伏一切障碍菩萨与诸菩萨摩诃萨等以是偈颂叹佛已毕,世尊怜愍听许复座,俱于莲华台上而坐,随其所应而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莲华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 我今欲问如来、应供、正遍知随处少分,唯愿世尊! 如今所问怜愍答之。」作是语已,佛告降伏一切障碍菩萨言:「大士但问,如来世尊常自听许。 随意所问,如来当为分别答之。」尔时,降伏一切障碍菩萨蒙佛听许而白佛言:「世尊! 菩萨摩诃萨云何具足檀那波罗蜜? 云何具足尸罗波罗蜜? 云何具足羼提波罗蜜? 云何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云何具足禅那波罗蜜? 云何具足般若波罗蜜? 云何具足优和俱舍罗波罗蜜? 云何具足波尼牢那波罗蜜? 云何具足婆罗波罗蜜? 云何具足阇那波罗蜜? 世尊! 云何菩萨摩诃萨与地平等? 云何菩萨与水平等? 云何菩萨与火平等? 云何菩萨与风平等? 云何菩萨与虚空平等? 世尊! 云何菩萨如月、如日? 云何菩萨如师子王? 世尊! 云何菩萨善能调伏? 云何菩萨世所知识? 云何菩萨喻若莲华? 云何菩萨发增广心? 云何菩萨得清净心? 云何菩萨无疑惑心? 云何菩萨意如大海? 世尊! 云何菩萨心解微细? 云何菩萨辩才会理? 云何菩萨辩才明了? 云何菩萨辩才净洁? 云何菩萨辩才能悦一切众生? 云何菩萨入坏言语? 世尊! 云何菩萨利益说法? 云何菩萨无不随顺? 云何菩萨善了法界? 云何菩萨行于空境? 云何菩萨住于无相? 云何菩萨远离一切心愿? 云何菩萨以慈为身? 云何菩萨以悲为身? 云何菩萨恒欢喜住? 云何菩萨住于舍中? 云何菩萨神通游戏? 云何菩萨永离八难? 云何菩萨不忘失菩提心? 云何菩萨得宿命智? 云何菩萨亲近善知识? 云何菩萨远离恶知识? 云何菩萨得如来法身? 云何菩萨得金刚不坏身? 云何菩萨作大萨泊主? 云何菩萨作大导师? 云何菩萨示道不颠倒? 云何菩萨恒正忆念? 云何菩萨着粪扫衣? 云何菩萨受持三衣? 云何菩萨行不低昂? 云何菩萨如法乞食? 云何菩萨唯一坐食? 云何菩萨不再饮食? 云何菩萨住阿兰若? 云何菩萨依止树下? 云何菩萨习坐露地? 云何菩萨住尸陀林? 云何菩萨宴坐不眠? 云何菩萨随宜敷座? 云何菩萨摄心方法? 云何菩萨用心与理相应? 云何菩萨受持修多罗经? 云何菩萨受持毗尼律? 云何菩萨具足威仪法用举止? 云何菩萨无悭嫉心? 云何菩萨于诸众生生平等心? 云何菩萨殷勤供养恭敬诸佛? 云何菩萨断除憍慢? 云何菩萨心多清净? 世尊! 云何菩萨了知世谛? 云何菩萨通达第一义谛? 云何菩萨善解十二因缘? 云何菩萨于世间解? 云何菩萨生净佛刹? 云何菩萨不受胎生染污? 云何菩萨出离家居? 云何菩萨寿命清净? 云何菩萨心无疲倦? 云何菩萨行佛制法? 云何菩萨姿颜悦豫、面无颦蹙? 云何菩萨多闻具足? 云何菩萨持正法? 云何菩萨生法王子? 云何菩萨释、梵、护世诸天之所奉迎? 云何菩萨了知众生机性? 云何菩萨成熟众生? 云何菩萨堪任正位? 云何菩萨共住安乐? 云何菩萨善行摄法? 云何菩萨得身端正? 云何菩萨为所依止? 云何菩萨喻大药树王? 云何菩萨福业相应? 云何菩萨善能变化? 世尊! 云何菩萨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宝云经十波罗蜜品第二尔时,佛告降伏一切障碍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重复善哉。 汝为利益一切众生,亦为安乐一切世间,特为庄严人天大众,是故汝今以如是义应问如来。 善男子!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佛言:「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修行檀波罗蜜。 何等为十? 一者、法施具足,二者、无畏施具足,三者、财施具足,四者、无反报施具足,五者、怜愍施具足,六者、不轻慢施具足,七者、殷重施具足,八者、供养施具足,九者、无所依施具足,十者、净洁施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法施具足? 善男子! 菩萨无希望心受持正法,不为利养、不为知识、不为名闻种种因缘,但为欲灭一切众生剧苦因缘,以无着心于诸众生而为说法,一向平等、无二心故。 如于国王、王子、朝臣、富贵之处而为说法,于旃陀罗及下贱人平等说法亦复如是无二心故何况于诸万民都邑一切众生? 如是说法不生憍慢。 善男子! 是名菩萨法施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畏施具足? 善男子! 菩萨自身舍弃一切刀仗,不令一切众生怖畏,以所行法传劝化他,于诸众生生父母想、眷属妻子想、善知识想。 何以故? 如佛所说:『生生世世流转无始,无一众生非是汝等昔时父母、眷属、妻子、知识乃至蠕动、一切众生四生之类是故,应施其无所畏,割肉饴之勿令怖畏,何况于大众生?』善男子! 如是,菩萨无畏施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财施具足? 菩萨若见众生心性弊恶、行不善业,即施财物,施财物竟,止其恶业、令修善行。 复更思惟:『如来所说,菩萨行施即灭三种恶法:所谓嫉妬、悭惜、贪爱。 是故,我等依如来教而行布施。』如是行施不生傲慢。 善男子! 如是,菩萨财施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不望报施具足? 善男子! 菩萨行施不为自身、不为眷属、不为世俗往还因缘而行布施。 是诸菩萨如法布施、性乐布施,以是因缘,菩萨无有求报恩心。 善男子! 如是,菩萨不望报施具足。 「善男子! 云何怜愍布施具足? 善男子! 菩萨见诸困苦众生,若饥、若渴、若裸、若袒、若披破弊,无救、无护、无归依处、无所安身、福德微薄,见已则生怜愍殷勤之心:『为是众生利益安乐,是故我应急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诸众生困苦、无救、无护、无归、无依,流转生死遍于六道,受诸剧苦无暂休息。 我当独于一切众生为尊、为师、为将、为上、为首、为导、为救、为护、为归、为依。』以大怜愍逼切其心,以怜愍故摄受众生,如是怜愍摄受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修是善根,不生憍慢。 善男子! 如是,菩萨怜愍布施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憍慢施具足? 善男子! 菩萨行施非掷与施、不轻他施、不骂辱施、不前恼施、不恃富贵恍惚而施、不求名誉、不恃多闻。 夫欲行施,殷重而施,前作恭敬,然后方自手施与之。 善男子! 如是,菩萨无憍慢施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殷重施具足? 善男子! 菩萨若见和上、师僧、可尊重者及诸同学,以身恭敬而心殷重合掌礼拜,奉迎送去,作和合意,于诸种种修行法事与善相应,常为朋友。 善男子! 如是,菩萨殷重施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供养施具足? 善男子! 菩萨若于佛前、于法前、僧前而设供养;若至如来塔庙之处,以诸香华而供养之,净洁扫洒;若如来塔有破坏者即为治理。 如是供养诸佛,复于所听如来正法,读诵、受持、书写、演说、思惟其义、如法修行,以无颠倒故如是供养正法。 以诸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种种资生,乃至冷暖汤水悉皆施给,如是供养僧众。 善男子! 是名菩萨供养施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所依施具足? 善男子! 菩萨行布施时不作是愿:『以此善根令得生天,若次诸天、若生国王、朝臣、宰相、富贵之处。』善男子! 如是,菩萨无所依施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净洁施具足? 「善男子! 菩萨如前所说,种种行施善观察之,如是观察布施过失、布施垢秽、布施障碍,悉令不生。 善男子! 如是,菩萨净洁施具足。 「善男子! 以是十法菩萨檀波罗蜜满足。 「善男子! 菩萨具于十法尸罗波罗蜜具足。 何者为十? 一者、护持波罗提木叉禁戒,二者、护持菩萨所应学戒,三者、远离一切烦恼烧热,四者、远离不善思惟,五者、信业因果,六者、怖畏罪想,七者、惭愧观察,八者、受持坚固,九者、无所依戒,十者、三轮净戒。 「善男子! 云何菩萨护持波罗提木叉戒? 若修多罗、若于毗尼及诸经中,『善哉,如来所制禁戒在在处处我应当学、如法受持,不恃种姓、不着诸见、不规徒众、不见人过、无下劣想、不着杂艺,于是戒律生殷重心,如法受持。』如是,菩萨守护波罗提木叉禁戒。 「善男子! 云何菩萨守护菩萨所应学戒? 善男子! 菩萨作是思惟、反覆筹度:『非但受持波罗提木叉戒,我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处处经中凡是如来所说菩萨种种威仪,并于所制菩萨种种律仪,我应当学,如法受持。』何者菩萨修威仪戒? 菩萨非处、非时不可说法,要知时节、善解国土,以软美音方为说之。 何以故? 勿令众生生不善心,将护彼意,自收六情,菩萨方得菩提行满。 何者律仪戒具足? 所谓爱语、软语、不浑杂住、乐住闲静、颜貌和悦。 如是,菩萨具威仪已,絓是如来所制诸法律仪,以殷重心悉皆受持。 如是,菩萨守护菩萨所应学戒。 「善男子! 云何菩萨远离一切烦恼烧热? 善男子! 菩萨若慾烧热、若瞋烧热、若痴烧热,及诸无量一切烦恼火所烧热,或复种种财货资生因缘身心炽然,当修三种对治法门,仍速远离三毒因缘。 「何者是慾对治? 何者是淫欲因缘? 修不净观是慾对治,一切女色是淫因缘。 何者修不净观? 所谓观此身分,其中唯有毛、发、爪、齿、皮肤、垢腻、泪、汗、涕、唾、大小便利、筋、肉、血、脉、脑、膜、肪、[月*册]、骨、髓、膏、脓、心、肺、脾、肾、肝、胆、肠、胃、黄白涎癊、生熟二藏,不净充满。 菩萨如是身分当善观察三十六物,如是观察复更思惟:『有诸婴儿、凡夫,痴无晓了、少分善根,尚能观察三十六物不生贪欲,何况有智、具大人相、厚种善根?』如是,菩萨修不净观。 「何者名为女色? 所谓主家母村好能庄严色像、外形、姿态,三十六物假合丑秽以为形相惑诸凡愚。 菩萨若眼见已而作是念:『如来常说一切境界如梦、如幻,皆是虚妄。 何有智者于诸境界如梦、幻等而生贪欲?』作是观察应速远离,是名菩萨离欲因缘。 「何者瞋恚对治? 何者瞋恚因缘? 善男子! 菩萨于诸众生多生慈悲,凡是因缘能生瞋者皆悉远离。 如是,菩萨修瞋对治,离瞋因缘。 菩萨作是观已即得离痴;得离痴已不生恼热,若被损辱、若失财物亦不生热。 如是,菩萨远离一切烦恼燋热。 「善男子! 云何菩萨远离不善思惟? 善男子! 菩萨独无伴侣,住于空闲寂静之处,发如是心:『我今安住无喧杂处、住清净处,是故,得住如来法律、安乐清净。 有诸沙门剃除须发、被坏色衣而行苦行,近恶知识、不善思惟,是故失于如来所说法律。』如是,菩萨远离不善思惟。 「云何菩萨信业因果? 菩萨作是思惟:『如佛所说:「沙门! 夫作功德,应当至心持戒、修智,至到努力。 何以故? 至心造功德故,当受如意安乐果报。」』如是信故,即得远离诸不善业,是名菩萨信业因果。 「善男子! 云何菩萨怖畏罪想? 菩萨于微细罪恒生怖畏,尚不故犯。 何以故? 如佛所说:『沙门! 毒药体性,若多、若少,俱能杀人;一切罪殃,若大、若小,俱令众生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剧苦之中亦复如是。』思惟是已则生怖畏一切罪想,是名菩萨怖惧罪业。 「云何菩萨惭愧观察? 菩萨与四部众及诸国民无不亲狎,如是等人于菩萨边而施金、银、真珠、琉璃、璧玉种种宝物,而是菩萨独不生贪;若塔庙物、若僧鬘物,付嘱委之而不自用。 何以故? 如佛所说:『菩萨于己身分乍割其肉随意用之,而不可以非舍施物而应得用。』如是,菩萨惭愧观察。 「云何菩萨受持坚固? 菩萨若魔眷属及诸天神之所娆乱,令生贪着一切财物及五欲乐,其心安住,不动、不摇亦不退转。 如是,菩萨受持坚固。 「云何菩萨无所依求戒? 菩萨护持净戒,作如是念:『不以此戒我当生天及诸天等、国王、帝主、诸大朝臣。』菩萨持戒为无所得故,如是,菩萨无所依戒。 「云何菩萨三轮净戒? 菩萨以身清净、口、心清净。 何者菩萨身清净戒? 絓是一切身业不善,所谓杀生、偷盗、邪淫等,皆悉远离,是名菩萨身业清净。 何者菩萨口业清净? 絓是一切口业不善,所谓妄语、两舌、恶口、骂詈、破散戏语,皆悉远离,是名菩萨口业清净。 何者菩萨心业清净? 絓是心业一切不善,所谓贪欲、瞋恚、愚痴等,皆悉远离,是名菩萨心业清净。 如是,名为三轮净戒。 「善男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尸罗波罗蜜清净具足。 「善男子! 菩萨具有十法,羼提波罗蜜具足。 何等为十? 一者、内忍具足,二者、外忍具足,三者、法忍具足,四者、佛印可忍具足,五者、无方所忍具足,六者、平等忍具足,七者、不见事忍具足,八者、不摇动忍具足,九者、慈悲忍具足,十者、成就誓愿忍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内忍具足? 内有忧悲、苦恼、愁毒、惆怅、愦闷,悉皆忍之,默然不热,是名菩萨内忍具足。 「云何菩萨外忍具足? 善男子! 菩萨闻有恶口、骂詈、种种诽谤,及其父母、一切眷属、和上师僧,乃至诽谤佛、法、僧宝,闻已不瞋、不恼、不入内怀,而堪忍之无怨恨心,是名菩萨外忍具足。 「云何菩萨法忍具足? 菩萨摩诃萨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经教断诸疑惑,意趣难达诸佛境界,所谓诸法本来寂静,不生、不灭,性自涅槃,闻如是法不恐、不怖、不惊、不畏,即便作是进退思惟:『颇有一人不闻如来如是甚深微妙正法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以是因缘,应当至心受持、读诵、观察、修行如是正法,是名菩萨法忍具足。 「云何佛所印可忍具足? 菩萨靡诃萨若生瞋恨,即当至心谛善思惟:『如此瞋者,何由而生? 又何处灭? 复谁所生? 云何而生? 藉何因生?』如是观察,不见瞋因、不见生处、不见源由,以是因缘即便忍之,不生烦恼,是名菩萨佛所印可忍具足。 「云何无方所忍具足? 菩萨非昼日忍、夜中不忍,非夜中忍、昼日不忍,非此国忍、彼国不忍,非彼国忍、此国不忍,非知识不忍、知识而忍,非不知识忍、知识不忍。 菩萨不尔,于一切时、在在处处皆悉安耐一切能忍,是名菩萨无方所忍具足。 「云何菩萨平等忍具足? 菩萨不但于其父母、尊长、妻子、一切眷属等所而为堪忍、余处不忍,菩萨不然。 何以故? 菩萨堪忍,无有亲疎、不问尊卑及旃陀罗,以平等心而堪忍之,是名菩萨平等忍具足。 「云何菩萨不见事忍具足? 菩萨不以事缘故忍、不为名闻故忍、不为世流布忍、不为惭愧故忍。 菩萨在在处处常修忍辱,是名菩萨不见事忍具足。 「云何菩萨不扰动忍具足? 菩萨瞋恚未发之前,为恶不生而暂忍辱,不名为忍;若遇恶境或以手捲、若以刀仗、或打、或杀、或口骂辱菩萨皆忍,是名菩萨不扰动忍具足。 「云何菩萨慈悲忍具足? 菩萨若作国王、王子、朝臣、富贵,多饶财宝、得自在力,设被骂辱、毁呰、诽谤、种种轻欺悉皆堪忍,不瞋、不恨、不逞富贵,而作是念:『是等众生我皆荷负、我所守护,是故不可于所守护增加瞋恚便弃舍之。』以是因缘,兴大慈悲,能堪忍之,不生瞋恨,是名菩萨慈悲忍具足。 「云何菩萨誓愿忍具足? 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来、应供、正遍知前作师子吼:「我当修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沉滞生死、没深淤泥,我应拔济令得度脱。」是故,我今不可以于所度之众多生瞋忿、起怨憾心、不耐不忍。 若我不忍,尚不自渡,何况渡人?』「善男子! 譬如医王见诸盲人便作是念:『我今当为如是人等除其目中一切暗翳、种种障膜。』虽作是念而是医师本自盲冥。 善男子! 于意云何? 如是医师能为众生除眼翳不?」对曰:「不也。 世尊!」佛言:「善男子! 如是,菩萨于此无明生盲世界自无慧眼,云何能除世间无明? 自眼翳障尚不能治,岂能治他? 以是因缘,菩萨欲除一切众生无明暝者,应前自除一切暗障后及于人。 是故,菩萨应堪忍之,不生瞋恨。 如是,菩萨自誓愿忍具足。 「善男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忍波罗蜜满足。 大乘宝云经卷第一大乘宝云经卷第二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等译十波罗蜜品之二「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毗梨耶波罗蜜满足。 何等为十? 一者、金刚不坏精进,二者、勇勐精进,三者、离两边精进,四者、增广精进,五者、练治精进,六者、无休息精进,七者、清净精进,八者、无比精进,九者、无轻蔑精进,十者、非策精进。 「善男子! 云何菩萨精进不坏,喻如金刚? 菩萨摩诃萨勇勐精进,发弘誓愿为诸众生,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得度者而令得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立者令得安立、未觉悟者令得觉悟。 如是勇勐运广大心时,魔波旬即便往到是菩萨所而谏之曰:『善男子! 无劳如是勇勐精进。 何以故? 善男子! 我昔已曾如是勇勐,亦为众生发弘誓愿,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如是誓愿皆是妄语,欺诳世间婴儿、凡夫,无有真实。 善男子! 我未曾见颇有一人如是精进、发弘誓愿,以愿力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我唯见无量无边一切众生如是精进,以声闻乘、辟支佛乘而般涅槃。 以是义故,急当舍离如是精进、劳累身心、艰苦疲极。』尔时,菩萨而作是念:『咄哉,波旬! 将不故来娆乱我耶? 岂不欲作障碍留难我法事耶?』审知魔已而作是言:『波旬! 善哉。 少欲自持,何劳乐知世间事乎? 波旬! 如来说此一切世间业为师匠,依因于业,缘力所使。 波旬! 汝当自摄,复道还去。 汝今恼我之因缘故,汝于来世长夜受苦,空无利益。』如是,魔众及魔天民故作障碍来相恼触,而是菩萨不破、不散、不坏、不退。 如是,菩萨金刚精进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勇勐精进? 菩萨摩诃萨以是精进即能超越过前修行,诸菩萨等不能及是菩萨一分,乃至算数譬喻皆不能及,何况声闻、辟支佛等? 于初发心以精进力摄持一切如来法藏,即便远离一切不善。 如是,菩萨勇勐精进具足。 「云何菩萨离二边精进具足? 菩萨摩诃萨虽作如是勇勐精进,不得过分自苦其身、复不下劣懈怠懒惰。 如是,菩萨离二边精进具足。 「云何菩萨增广精进具足? 菩萨摩诃萨如是精进:如如来身,我身亦然;如来顶上无能见者、圆光一寻相好殊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无碍智慧、诸佛功德、恒师子吼、力、无所畏,我皆亦尔。 如是精进,是名菩萨增广精进具足。 「云何菩萨练治精进具足? 善男子! 如摩尼珠及金、银等,以练治故,却垢莹磨,净洁光明,人见叹言:『是摩尼珠及金、银等以得光明,被练治故。』如是,菩萨修行精进,荡除一切垢秽、不净亦复如是。 何者精进垢污? 所谓懈怠、懒惰是精进垢,于食饮中不自知足、不识己身是精进垢,菩萨悉皆荡除。 如是勇勐则为无垢、无秽,净洁光明显现。 如是,菩萨练治精进具足。 「云何菩萨不休息精进具足? 菩萨摩诃萨于四威仪常修精进,无时无处而暂休息,是名菩萨不休息精进具足。 「云何菩萨清净精进具足? 如是菩萨常修精进,设有麁恶、诸不善法、障道因缘、无利益事悉应荡除,所有善法、随顺涅槃、不逆正道、助成菩提、流向菩提则为生长而增广之。 于一念顷尚不故生微细诸恶,何况大恶? 是名清净精进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比精进具足? 菩萨作如是念:『若遍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为阿鼻狱勐火烧然,是中世界见诸众生无救、无护、无归依处、困苦无向。』菩萨即发勇勐之心,独自无侣,设为一人度脱因缘,能以脚步度如是等世界勐火而度脱之,何况众多? 如是,菩萨与诸声闻、辟支佛等及诸外道不可为比。 如是,菩萨无比精进具足。 「云何菩萨无轻蔑精进具足? 菩萨不作是念:『谓菩提者非是世间凡人可得,而我今者所修精进盖不足言、下劣微薄。 我今懒惰,而菩提法勇勐精进如救头然,于无量劫之所修得。 我今若不堪任荷负如是重担,是菩提法岂可得矣?』菩萨应复谛想思惟:『过去已有无量诸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今正等觉、当成等觉,皆悉用于如是等策、如是修行、如是精进,诸佛如来悉成正觉。 而我今者用如是策,勇勐精进与诸众生不可为比,缘诸众生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如是。 是故,我今宁为一切诸众生等受地狱苦,而不能为利益自身独证解脱而取涅槃。』如是,菩萨无轻蔑精进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策精进具足? 菩萨如是精进,非人所策、不着其味,亦不以此勤精进故策怪他人亦不自高,作是思惟:『何有智者正务私事待人所策?』是名菩萨无策精进满足。 「善男子! 如是,菩萨具是十法毗梨耶波罗蜜满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禅波罗蜜满足。 何等为十? 一者、福德佐助,二者、多厌离想,三者、勇勐精进,四者、多闻具足,五者、心不颠倒,六者、如训相应,七者、如法修行,八者、自性利根,九者、善解心地,十者、善解奢摩他毗婆舍那无止息意。 「善男子! 云何菩萨福德佐助? 菩萨摩诃萨于大乘法宿植德本,在在处处流转生死,为善知识之所摄受,随愿受生,若富贵大姓、若居士大家、信乐之家。 既意欲得往彼受生,即便造作彼业因缘令得往生,生生世世值遇亲近真善知识。 何者名为真善知识? 所谓诸佛、菩萨。 如是增长宿世修集善业因缘,常作是念:『苦哉,世间。 痛哉,世间。 无安立哉,一切世间久遭重病、痴暗、无明。 何以故? 欲因缘故。 是故,我今不当于如是等困厄世间求受五欲。 夫淫欲者,唯是妄想、颠倒而已,于三苦中谬生乐想。 是故,如来处处经中种种因缘具说淫欲多诸过失、殊可患厌,所谓淫欲如炙肉法,肉[(夕/火)*束]俱燋;如舐刀刃,贪味伪舌;如毒蛇头,具四种毒;如猪在厕,臭秽不净;如彼痴狗而齧枯骨,其口出血谓之为乐;亦如猕猴黏着[米*离]胶。』「是故,菩萨当生厌离,剃除须发而被法服,于正法中如法出家,往无家地而慕精进,未得令得、未证令证、未至令至。 以是因缘而取三慧,世谛所说、第一义谛所说,善解二谛深妙之理,如所教训即为随顺、离诸颠倒、如法修行。 「何者名为如法修行? 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以能通达于道谛故,成就利根、了知诸根,即乐寂静,究竟远离一切徒众溷杂諠閙,怱遽多言、淫、怒、痴等一切恶觉,亲里、知识、利养、名誉毕竟远离,身心快乐,柔软调和。 「复更思惟观察是心:『何法处行于善、不善、无记法耶?』若行于善即生欢喜;若生欲觉,名为不善。 「欲有三种,谓上、中、下。 何者为上? 以欲遍身,深入心住,迷乱倡狂,不能修于远离因缘,以深着故。 云何深着? 以其不能究竟生于惭愧心故,独居空闲而随忆念不曾暂忘,生恶觉观决云淫欲,定是精妙讽咏、歌叹、妄想、颠倒、谓言好物,如痴猕猴见水中月便欲捉取。 不见其恶,无惭耻心,以欲因缘亦能与其父母尊长而共争竞乃至相杀,不避亲疎。 凡夫痴顽,耽着爱染,不能舍离欲因缘故,死堕地狱、畜生、饿鬼受诸苦报,是名上欲。 何者中欲? 若人习行亲近淫欲,未交会前方便求觅,设遂其事便生厌离而有惭心,知欲不善,呵责自悔,是名中欲。 何者下欲? 脱遇欲缘,止申捉手、共相磨触、或共言话、或眼瞻视,是名下欲。 夫名淫欲,若庄严身、若爱寿命及诸资生,但能生贪悉名淫欲。 「何者名瞋? 瞋亦三种,谓上、中、下。 其上瞋者,生于忿毒、怨憾、恚怒、恶赖、憎嫉,于五无间重罪之中皆能备造。 或谤正法,由谤正法所得重罪,于前五逆不及一分,乃至算数譬喻悉不能及。 以是因缘,死后入于大地狱中受诸苦毒,久久之后无量劫中脱得生人,其眼光赤、无赖恶性、暴虐咆哮,生旃陀罗下贱之家。 以是因缘,展转生死无有出期,是名上瞋。 何者中瞋? 其虽发瞋造诸恶业,即生悔心,发露忏谢瞋所生罪,速疾修其对治方法,是名中瞋。 何者下瞋? 当瞋发时而作恶口、不爱之语、或恶眼视,虽作不善亦非恒瞋,一念之顷速疾修集对治方法,是名下瞋。 「痴亦三种,谓上、中、下。 何者上痴? 于前所说,如是之处痴所迷惑而无忧愁,不知改悔,是名上痴。 何者中痴? 若痴暂发,造作恶业速疾改悔,于同学边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于所犯罪知非利益,是名中痴。 何者下痴? 于所持戒,若二、若三脱有毁犯皆是制罪,终不敢犯性重禁戒,是名下痴。 「是中菩萨善巧方便,制伏其心令不作罪。 如是,制心絓是淫欲,缚着因缘悉不复生。 何以故? 如是善巧制伏心故。 心若无记,是时忆念一向观察,令其心性与善相应。 「何者名为无记心耶? 若有是心,不散于外、不住于内,不住于善、不住不善,不在奢摩他、不在毗婆舍那,不能收摄令得寂静,睡眠所逼沉没而住。 如人眠觉,睡势未除,心不明了。 菩萨尔时以巧方便制御其心,令得起发欢喜,安住于禅定中。 如是,菩萨善解于心。 「菩萨如是解于心已,观见诸法如幻、如梦,是法不善、是法是善,是法出离、是法不出离。 作如是知:是等诸法皆依于心、由心而生,心为上首,若能摄心调伏制止,若达心性则能摄得一切诸法、则能调伏一切诸法、则能通达一切诸法。 若如是见一切诸法,则能修心令得寂静,以心系心;若心不静而制令静,安心于心。 「若心如是寂静相应,是名一心;得一心已则入于定;得入定已,寂静所生一向欢喜;心欢喜已,灭于贪欲;贪欲灭已,一切不善亦皆寂灭,有觉、有观,寂静所生,得欢喜乐入于初禅。 是时,菩萨为灭觉观勤行精进,于欢喜乐不着其味。 何以故? 谓无常故。 「行于初禅而移其心,离于觉观心不复着,无觉、无观,三昧所生,得欢喜乐入第二禅。 是时,菩萨则见此乐,决定是苦。 何以故? 三苦摄故。 「是时,菩萨住于舍心;住舍心已,唯正忆念而有了知以身受乐,如是之乐一切圣人说名为舍,忆念乐住入第三禅。 「是时,菩萨谓第三禅决定是空,故求四禅而使其心入于四禅,絓诸我见悉皆回转,乐亦随灭、诸苦亦灭。 苦、乐灭故,从初以来忧、喜灭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复作观行则自见身与虚空界以为一相,如是见已,絓是色想究竟超越,是隔碍想悉不复生。 何以故? 已得超越过色想故,无复絓碍,于一切想唯见无碍、无边虚空,故入无边虚空而住。 「是时复见识与无边虚空相应,自谓此识无有边故,入识无边。 「过此识已,是中但有无相之心,一切行灭无心功用,是名为灭。 「如是心灭菩萨应知,复更入定,是中进修而不休息,是处其心与慈相应,具如前说;乃至修得六通自在,是中亦复不息精进,当求修满菩提法行。 「善男子! 如是,菩萨具是十法禅波罗蜜具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般若波罗蜜具足。 「何者为十? 一者、善解无我真理,二者、善解诸业果报,三者、善解有为之法,四者、善解生死相续,五者、善解生死不相续,六者、善解声闻、辟支佛道,七者、善解大乘之道,八者、善解远离魔业,九者、智慧不倒,十者、智慧无等。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解无我真理?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以善正慧观察色阴,乃至受、想、行、识皆善观察。 如是观察,不见色生、不见色集、不见色灭;乃至受、想、行、识亦不见生、亦不见集、亦不见灭。 何以故? 以真实故、不以假名世俗性故。 其真实性与世俗性,是二种性,文字、章句所不能说。 以是因缘,精进不息如救头然,精进勇勐利益众生。 如是,菩萨善解无我真理。 「云何菩萨善解诸业果报? 菩萨应作如是观察:『所言世间有诸果报,皆似伎儿、乾闼婆城,本性自空。 所言众生则非众生,而横执相着于我见,以是因缘不达真理。 既不能了真道理故,作如是见:「若言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士夫、无养育、无男女等及诸善恶业因、果报,谁生、谁死?」』尔时,菩萨虽无众生,有业、有报,如是悉知;非是众生、非诸善恶业因、果报,菩萨亦知,以正慧故、以真实故。 如是,菩萨善解业因果报。 「云何菩萨善知诸有为之法? 菩萨摩诃萨应于一切有为之法,以善慧故而善通达,作如是观:『是诸行法摇动不住,如朝露滴,日出消尽;如山水流,唯去不归。 何有智者于行法中而生贪着,其心恋慕?』若能观见如是真实,见实因缘则生厌离、寂灭之心。 如是,菩萨善知有为之法。 「云何菩萨善解生死流转? 菩萨以善智慧通达有为诸法,作是思量:『遍诸世间被无明暗之所覆蔽,障其慧眼,如生盲人不见正路,何由能得出离生死? 唯着生死、贪爱绳索之所缠系,而取四取、趣向三趣,沉滞生死;以取因缘而能造作善、不善业;以善、不善诸业行故,受三有生,有因缘生;以生因缘,有老、有死;老、死因缘,忧、悲、苦、恼种种不绝。 如是流转犹若车轮,生死轮回无复断绝。』如是,菩萨善知生死流转。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知生死,不复流转?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观:『无明灭故,不着生死;不执着故,贪爱不生;贪不生故,取则不生;取不生故,有不相续;不接续故,生则不生;生不生故,老、死、忧、悲、诸苦恼等悉皆断灭,究竟无余。』菩萨摩诃萨依此道理,以善慧故悉皆通达。 如是,菩萨善知生死不复流转。 「云何菩萨善知声闻、辟支佛乘? 作如是观:『若行是法得须陀洹果、若得斯陀含果、若得阿那含果、若阿罗汉,流尽六通,尽诸有结,无复系缚,向涅槃道;若行是法得成缘觉,自度自脱,等于犀角。』如是诸法,菩萨以善慧故皆得通达,虽尔通达而不取证。 所以者何?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我今荷负诸众生类,作师子吼誓度脱之。 是故,我今不应未度一切众生生死稠林旷野险难,而独度身于生死险。』如是,菩萨善知声闻、缘觉乘道。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知大乘? 菩萨乃学一切诸佛所制戒律、种种经法,究竟无余。 不得学者、不得学道、不得所学一切种法,不以如是之因缘故而堕断见。 如是,菩萨善知大乘正道。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知远离魔业? 菩萨摩诃萨于恶知识究竟远离;及非所宜国土聚落、受持读诵路伽夜多外典咒术、贪求利养、殷重恭敬,菩萨知已皆悉远离,究竟避之;及诸结使、诸缚恼惑、能障菩萨清净道者皆悉远离,修对治门究竟断之。 如是,菩萨善知远离魔业。 「善男子! 云何菩萨智慧不颠倒? 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技艺、道术悉皆学知。 何以故? 为欲成就利众生故、不为欲得所知识故、但为光扬显示如来正法功德之最胜故。 于诸外法不生优胜功德之想,唯作是解:『如来经教最深、最极,诸律毗尼功德无量。』是故,菩萨不取外道、邪见法则而为清净。 如是,菩萨智慧不颠倒。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比智慧? 菩萨摩诃萨于此世间,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若人、若天,一切十方无有一人等于菩萨之智慧故,唯除如来、应供、正遍知;无有智慧能胜之者,若天、若梵、若人、若魔,一切世间所有智慧无能及者。 如是,菩萨智慧无比。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般若波罗蜜满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善解方便波罗蜜。 何等为十? 一者、善解回向满愿方便,二者、善解转诸外道方便,三者、善解转诸毒尘方便,四者、善解调伏疑悔方便,五者、善解救济众生方便,六者、善解延众生命方便,七者、善解摄受方便,八者、善解处非处方便,九者、善解劝化利喜教导方便,十者、善解供养承事方便。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解回向满愿方便? 善男子! 菩萨设见若华、若果,无有主甲、非人所护,以此华果于夜三时、日中三时而供养佛及诸菩萨,以是因缘所得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设见香树、宝树、意树,无有主甲、非人所护,日夜六时而设供养,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诸经中所闻种种供养之具胜妙殊特,以内深心皆悉回向十方世界诸佛世尊、一切菩萨、一切众生。 所有善业、菩提修行,以深心故,皆悉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佛塔像,若华、若果而设供养,皆悉回向,愿诸众生远离破戒臭秽之气、愿诸众生得于如来戒定慧等芬馥之香;若以扫洒供养佛时,愿诸众生皆得端正威仪具足;若设幡盖供养三宝,悉皆回向,令诸众生远离烦恼、一切蒸热。 若入寺舍,愿诸众生入涅槃寺;若从寺出,愿令众生出离生死困厄牢狱;若开门户,愿诸众生开善道门;若闭门户,愿恶道门悉令闭塞;若坐息时,愿诸众生坐于道场;若洗浴时,愿诸众生离烦恼垢;若受水时,愿诸众生离诸臭秽;若洗脚时,愿诸众生离烦恼障;若用杨枝,愿诸众生除诸不净;出、入、动、止,愿我此身但为利益安乐六道一切众生;若礼佛时,愿诸众生速成佛身,一切人天之所恭敬。 如是,菩萨善解回向满愿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 菩萨摩诃萨常于处处外道法中,化作道士、梵志、尼揵,为欲成就众生因缘,就学经法而作是念:『是等众生多有憍慢,若作法师而往教化其不信受。』以是义故,前作外道弟子学士,就中出家,精进勇勐、细密威仪,必令得胜外道徒众。 以多闻故、以苦行故,方能得作外道法师,可尊可重,言语有用,辩才具足。 知其信已,方贬其道、示其过失:『仁者! 汝所学道非为清净、非为离欲亦非厌离,不能灭障。』从其邪道而回转已,以佛正法而安立之,为五通仙受持梵行:『修是梵行,勇勐精进必令能得外道法术。 如是勇勐成就三昧三摩跋提,必令得胜一切外道、五通仙等,为诸仙人作大法师,世所崇仰。』知成熟时而贬是等诸外道法,现其过失,从其禅定而回转之:『仁者! 是道不为清净、不为厌离亦不能灭一切障碍。』从如是法回转竟已,以佛正法而安立之。 如是,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 「善男子! 云何菩萨回转毒尘? 菩萨摩诃萨见诸众生深着贪欲,但令灭其贪欲因缘,作是方便化作女色,形容端正,具足相好胜余女人。 众生见已,生贪甚深,爱乐耽着。 于所眠息受乐之时忽然而死,一念之顷即成臭烂,可恶不净,见即怖畏,大生厌离,慞惶苦恼:『此是臭秽谁能除之?』尔时,菩萨侍立其前即为说法,令得决定、令入正位,于三菩提随得一种。 如是,菩萨善解回转毒尘方便。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解断除疑悔方便? 菩萨摩诃萨见是众生作五逆罪及余不善种种罪业,菩萨往诣而作是言:『仁者! 何故愁毒不安乐耶? 心无宁赖,如无精神。』答曰:『善男子! 我以造作诸逆罪业,以是因缘,我今失心,怖惧无宁。 以此罪故,于未来世受诸苦恼、诸非利益。』是时菩萨前令信受,以是因缘,或作神通、或记于心。 见神通者,是人信已,于菩萨边得大欢喜,生信解心,堪受说法。 如是信已,是时菩萨于其人前而作变化化作父母,而作是言:『仁者见不? 我之父母亦被杀害。』杀父母已,复作神通而现是人,令其欢喜:『如是之人,有大神通尚杀父母,何况于我?』是时,菩萨为是众生而说法要,令其罪业展转轻微,薄如蝇翼。 如是,菩萨断除疑悔善巧方便。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解救济众生方便? 菩萨摩诃萨若见众生堪闻正法而作恶业,为教化故,菩萨尔时巧作神通:若以王身应得度者,则现王身;若宰相身应得度者,而则为现宰相之身;若以富贵、臣民、刹利身应得度者,则为现之;若以天身应得度者,而现天身;若有众生以软语故应得度者,而作软语为教化之;若金刚身应得度者,现金刚身;若有众生以怖畏故应得度者,即现怖畏;若有打拍、诃骂、缚录应得度者,即现是事。 若有众生欲作逆事、打拍损恼,菩萨摩诃萨见是等已即生怜愍而作是念:『是等众生欲来恼我。』见是众生如观掌中阿摩勒果,生大愁恼而作是念:『我今此身宁受阿鼻地狱大苦,令是众生即得入于无余涅槃而得解脱。』见是众生作诸罪业,以是因缘,若舍今身必受阿鼻地狱苦报,是时菩萨生怜愍心,以慈悲故念彼众生、为治罚故而折伏之,后方教悔。 如是,菩萨救济众生善巧方便。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解延众生寿命方便? 菩萨摩诃萨若见众生不感利养、无有势力、不能得知诸圣妙法、虽求饮食尚不能得存立身口,是时,菩萨为是人等教导文章、技艺、算计、种种法术,善相应者令得存立。 如是,菩萨善解延众生寿命方便。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解摄受方便? 菩萨摩诃萨若得种种珍宝之聚,高须弥山悉为纳受、随宜微细亦为纳受。 所以者何? 尔时,菩萨而作是念:『是等众生悭惜贪悋、耽着无厌、保护坚捉,悭贪因缘流转沉溺生死大海。 犹若江河,一切川流俱入大海;是等众生堕三恶道亦复如是。』为是众生利益安乐,是故,菩萨纳受所施不为自利、非为润己而受畜之,不生贪心,但为一切众生利益同得用故、但为供养佛法僧宝、但为救济困乏众生,令彼檀越得欢喜故、得利益故。 如是,菩萨摄受善巧方便。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解处非处方便? 菩萨摩诃萨若见众生有大威力、堪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行诸行求于声闻、辟支佛道勇勐精进。 是时菩萨从如是处而作方便令得舍离,示大乘道而令修行,若不信受乃至示现作大斗诤令得降伏。 如是,菩萨处非处起善解方便。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解劝化利喜方便? 菩萨摩诃萨于诸未发菩提心者能令发于菩提之心、已发心者懈怠懒惰劝令精进、不持戒者令其持戒、若以少善而知足者方便发起令具诸善;若见众生随所犯戒可忏悔者,以是因缘闭心而住,不喜、不乐。 是时菩萨为是众生广说法要,令得忏悔灭如是罪。 如是,菩萨劝化利喜善解方便。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解供养承事方便? 菩萨摩诃萨得出家已,无人供养,随宜如法所得知足,独在闲处住于寂静,作是思惟:『我今云何能得供养承事如来?』作是思惟,心心不绝思诸供具,愿得供养承事三宝,此则能得满足六波罗蜜行:于一念中运供养心,舍于所重,是檀波罗蜜;运供养心,缘诸众生而发是心,是戒波罗蜜;于是心中而坐安乐,是忍波罗蜜;于是心中无有疲倦,是精进波罗蜜;于是心中不散、不动,是禅波罗蜜;于是心中而思种种供养之具,是般若波罗蜜。 如是,菩萨供养承事善解方便。 「善男子! 菩萨具是十供养善解方便波罗蜜具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愿波罗蜜具足。 何者为十? 一者、无下劣愿,二者、无怯弱愿,三者、为度脱利益一切众生愿,四者、称叹一切诸佛功德愿,五者、降伏一切魔怨愿,六者、不由因信他愿,七者、无边际愿,八者、无怖畏愿,九者、无疲倦愿,十者、究竟圆满清净诸愿。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下劣愿? 菩萨摩诃萨不乐受于三有之乐而发誓愿,是名菩萨无下劣愿。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怯弱愿? 菩萨摩诃萨发弘誓愿,不求远离出于三界而自取证,是名菩萨无怯弱愿。 「善男子! 云何菩萨救济利益一切众生愿?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愿:『诸众生界穷未来际先令尽得无余涅槃,然后我乃于佛涅槃而般涅槃。』是名菩萨救济利益一切众生愿。 「善男子! 云何菩萨称叹一切佛功德愿?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愿:『若有众生于其未发菩萨心者教化令发、已发心者次第令行诸菩萨行、已修行者令坐道场,我设供养请转法轮、请住世间利益众生,莫般涅槃。』是名菩萨称叹一切诸佛功德愿。 「善男子! 云何菩萨降伏一切诸魔怨愿?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愿:『我今应作如是等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是我刹土不闻魔名、一切魔民不生我国。』是名菩萨降伏一切魔怨愿。 「善男子! 云何菩萨不由信他愿? 菩萨摩诃萨不信他故,愿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以智慧故,作是思惟:『此众生界滞生死苦,无救、无护。』为救护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是名菩萨不由信他愿。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边愿? 菩萨发愿无有齐限,行无执着。 是故,菩萨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至心劝请,观于十方一切世界,有诸菩萨坐于道场、有诸菩萨于十方界而成等觉,请转法轮、随诸众生根性不同而善忆念。 凡是诸佛所说法要皆悉信解,如是信解而随喜之,作随喜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无边愿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怖畏愿? 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闻诸佛法甚深甚深、闻佛功德甚深甚深、闻诸菩萨神通游戏甚深甚深、闻诸菩萨方便甚深甚深,不恐、不怖、不畏、不惊,而作是念:『诸佛菩提无量无边、诸佛境界无量无边、成熟众生无量无边,如我等类何能思算如来境界? 所以者何? 诸佛、如来自能知之,我不能知。』是名菩萨无怖畏愿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疲倦愿? 菩萨若见刚强众生难调难伏、放逸自恣不肯受化,是诸菩萨之所厌患。 如是刚强、难调难化、所厌患者,以是因缘即生疲倦而弃背之,发愿往生清净世界诸佛净土。 是净土中无如是等刚强众生及其名处,菩萨不欲闻是人名,何况相见? 若有菩萨弃背众生,亦不能得诸佛净土而往受生,是中有智诸菩萨等发如是心:『一切世界有诸众生顽嚚、暗钝、聋、盲、瘖、痖、无涅槃性,从彼世界诸佛菩萨所弃舍者,是等众生愿悉来集我所庄严佛国土中。 是等众生勿令有余,我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于道场觉了佛果。』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时,从初发心一切魔宫无处不动、十方一切诸佛世尊之所称叹,而是菩萨所严佛国速得成就究竟清净、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无疲倦愿。 「善男子! 云何菩萨善毕竟具足愿? 菩萨摩诃萨坐于道场破碎魔军,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不复发愿,是名得如所愿满菩提愿。 譬如器皿,酥油盛满,平齐缘边,不复能容如隣虚滴,是故说言:『此钵盛满,究竟具足。』菩萨摩诃萨证得佛道不复发愿,犹若隣虚亦复如是,一切诸愿究竟满故,是名善究竟诸愿具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以是十法愿波罗蜜具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力波罗蜜具足。 何者为十? 一者、不可降伏力具足,二者、不可破坏力具足,三者、福德力具足,四者、慧力具足,五者、眷属力具足,六者、神通力具足,七者、自在力具足,八者、陀罗尼力具足,九者、不扰动镇力具足,十者、超越无智力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不可降伏力具足? 菩萨摩诃萨一切外道悉不能伏,是名不可降伏力具足。 「云何不可破坏力具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诸人、天、众生聚中,无一众生以其道力能得破坏菩萨力者,是名菩萨不可破坏力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福德力具足? 菩萨于诸德福行中无有一行若世间、若出世间所不经行,是名菩萨福德力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般若力具足? 菩萨摩诃萨于诸佛法,无有一法以善慧故是所不见、是所不证、所不通达,唯除如来深智慧耳,是名菩萨般若力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眷属力具足? 菩萨眷属无破戒者、无邪见者、非威仪者、无邪命者。 所以者何? 菩萨眷属随有资生共相分张,具足自利、利他义故,是名菩萨眷属力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神通力具足? 菩萨摩诃萨于诸世间神通之力,及诸声闻、缘觉境界,悉皆超越。 何以故? 菩萨神通力最胜故。 若阎浮提内一毛中而安立之亦无损减;如是,四洲若干世界、若三千大千世界、若如恒河沙数世界,内于一隣虚尘中而安立之,亦无增减;若二、若三、若四、若五、若六、若七、若八、若九、若十恒河沙、若可说不可说恒河沙数世界,内于隣虚尘中,亦无增减;是等世界亦无妨碍、是中众生亦无逼迮,是名菩萨神通力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自在力具足? 菩萨摩诃萨变此三千大千世界化作七宝盈满其中,自在力故事无不遂,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七宝盈满,其中皆悉自在,是名菩萨自在力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陀罗尼力具足? 菩萨于诸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刹土,絓是诸佛所说之法种种文字、种种章句、种种意趣于一◎刹那、一罗婆、一牟休罗,菩萨一闻悉能受持、通达、解说,是名菩萨陀罗尼力具足。 「云何菩萨不可扰动镇力具足? 菩萨摩诃萨所镇之处,于诸人、天、众生聚中,无一众生能扰动者,唯除如来、应供、正遍知,是名菩萨不扰动镇力具足。 「云何菩萨超越无智力具足? 菩萨于一切智皆悉超越,一切众生尚不能及,何况能过? 唯除如来善解方便,是名菩萨超越无智力具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力波罗蜜满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智波罗蜜满足。 「何者为十? 一者、人无我智具足,二者、法无我智具足,三者、无分限智具足,四者、三昧境智具足,五者、镇智具足,六者、不破坏智具足,七者、观众生行智具足,八者、无功用智具足,九者、一切法相智具足,十者、出世间智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人无我智具足? 菩萨摩诃萨观见诸阴生时、灭时:『是阴生时,无真实生,不动、不作,皆是虚妄。』而观见之:『是阴灭时,不见败坏。』复作是念:『是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养育士夫,有诸痴顽、婴儿、凡夫,深着我见而作是解:「是阴非我,我中无阴。」于五阴中深生执着。 决言有体,故不通达真实法性;以不通达真实道理,是故流转于生死中,犹若火轮无有休息。』菩萨于是真实法性究竟通达,无复有余,是名菩萨人无我智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法无我智具足? 菩萨摩诃萨于损减谤如实而知、于增上谤如实亦知,而作是念:『于假名法而为安立分别诸名,虽作分别,所可分别一切诸法本无自性,是等文句能分别者亦无自性,是法体性不如分别,名字分别不当其体。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但有名相,唯假名说,于是法中不应执着。 是假名法非为究竟、一向非有,但此诸法依因他缘,藉他缘合而便得生、因缘散故其亦随灭。』如是等法菩萨摩诃萨如实而知,是名◎法无我智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分限智具足? 菩萨不于一刹那中而生于智、第二刹那而不生也。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刹那之中智慧悉生,无边无碍、无有分限,是名菩萨无分限智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三昧境界智具足? 菩萨摩诃萨悉知一切声闻三昧、悉知一切缘觉三昧、悉知一切菩萨三昧、一切如来三昧皆悉知之,于是三昧声闻行处菩萨悉知、于是三昧缘觉行处菩萨亦知、于是三昧菩萨行处菩萨亦知、于是三昧如来所行是佛三昧菩萨亦知,复有果报所可成就、自得智者皆悉知之,是名菩萨三昧境界智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镇智具足? 菩萨若于声闻所镇、若辟支佛所镇、若菩萨所镇,菩萨尚不知,何况一切诸众生等? 是名菩萨镇智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不可破坏智具足? 菩萨摩诃萨一切智慧不可破坏,若诸外道、若诸魔兵、若诸声闻、若诸缘觉悉不能破,是名菩萨不可破坏智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观众生行智具足? 菩萨摩诃萨以清净智,皎洁明白观众生界,是中而见有诸众生已发菩提心、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有诸众生已修菩提行、有诸众生未修菩提行、有住初地乃至十地有成等觉、成等觉已正转法轮、佛事已讫而般涅槃、有诸众生以声闻乘而般涅槃、有缘觉乘而般涅槃、有诸众生生于天上、有诸众生生于三途,菩萨悉皆了了得见,是名菩萨观众生行智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无功用智具足? 菩萨摩诃萨若行、若立、若坐、若卧、若出、若入,不加功用是智恒生。 犹若有人正眠熟时喘息恒生,菩萨智生亦复如是。 如是智慧无处不遍,是名菩萨无功用智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了一切法相智具足?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若通相、若别相、若无量相皆悉知之,若如幻相、若虚妄相菩萨悉知,是名菩萨了一切法相智具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出世间智具足? 菩萨摩诃萨以无流智得具足故,超越一切世间人天,是名菩萨出世间智具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智波罗蜜具足。」大乘宝云经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5:5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