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大乘稻芉经 内容: 佛说大乘稻芉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具寿舍利子往弥勒菩萨摩诃萨经行之处,到已,共相慰问,俱坐盘陀石上。 是时具寿舍利子向弥勒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言:「弥勒! 今日世尊观见稻芉,告诸比丘作如是说:『诸比丘! 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默然无言。 弥勒! 善逝何故作如是说? 其事云何? 何者因缘? 何者是法? 何者是佛? 云何见因缘即能见法? 云何见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弥勒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诸比丘:『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者,此中何者是因缘? 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 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 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 「何者是法? 所谓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是八圣道,果及涅槃。 世尊所说,名之为法。 「何者是佛? 所谓知一切法者,名之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法故。 「云何见因缘? 如佛所说,若能见因缘之法,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是也。 若能如是,于法亦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得正智故,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于佛。」问曰:「何故名因缘?」答曰:「有因有缘名为因缘,非无因无缘故,是故名为因缘之法。 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 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无错谬性、无变异性、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 此因缘法以其二种而得生起。 云何为二? 所谓因相应、缘相应。 彼复有二,谓外及内。 「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 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 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 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 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虽然,有种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实即而能成就。 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 「应云何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谓六界和合故。 以何六界和合? 所谓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 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地界者,能持于种。 水界者,润渍于种。 火界者,能暖于种。 风界者,动摇于种。 空界者,不障于种。 时则能变种子。 若无此众缘,种则不能而生于芽。 若外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时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种子灭时而芽得生,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润渍于种。』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于种子。』风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动摇于种。』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于种。』时亦不作是念:『我能变于种子。』种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而种灭时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时,实即得生。 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时变,非自性生,亦非无因而生。 虽然,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种灭之时而芽得生。 是故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 何等为五? 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云何不常? 为芽与种各别异故。 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 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故不常。 云何不断? 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 云何不移? 芽与种别。 芽非种故,是故不移。 云何小因而生大果? 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 云何与彼相似? 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 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 「如是,内因缘法亦以二种而得生起。 云何为二? 所谓因相应、缘相应。 何者是内因缘法因相应义? 所谓始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 若无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无有生,老死非有。 如是有无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 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从无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于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从生有。』虽然,有无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 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因相应义。 「应云何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为六界和合故。 以何六界和合? 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 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 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 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 能消身所食饮嚼噉者,名为火界。 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 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 五识身相应及有漏意识,犹如束芦,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 若无此众缘,身则不生。 若内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界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身即得生。 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作身中坚硬之事。』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为身而作聚集。』火界亦不作念:『我能而消身所食饮嚼噉之事。』风界亦不作念:『我能作内外出入息。』空界亦不作念:『我能而作身中虚通之事。』识界亦不作念:『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身亦不作是念:『我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之时,身即得生。 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 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 何者是无明? 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 有无明故,于诸境界起贪、瞋、痴。 于诸境界起贪、瞋、痴者,此是无明缘行;而于诸事能了别者,名之为识;与识俱生四取蕴者,此是名色;依名色诸根,名为六入;三法和合,名之为触;觉受触者,名之为受;于受贪着,名之为爱;增长爱者,名之为取;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而从彼因所生之蕴,名之为生;生已,蕴成熟者,名之为老;老已,蕴灭坏者,名之为死;临终之时,内具贪着及热恼者,名之为愁;从愁而生诸言辞者,名之为叹;五识身受苦者,名之为苦;作意意识受诸苦者,名之为忧;具如是等及随烦恼者,名之为恼。 大黑闇故,故名无明;造作故,名诸行;了别故,名识;相依故,名名色;为生门故,名六入;触故,名触;受故,名受;渴故,名爱;取故,名取;生后有故,名有;生蕴故,名生;蕴熟故,名老;蕴坏故,名死;愁故,名愁;叹故,名叹;恼身故,名苦;恼心故,名忧;烦恼故,名恼。 复次不了真性,颠倒无知,名为无明。 如是有无明故,能成三行,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 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此是无明缘行;从于罪行而生罪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从于不动行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识缘名色;名色增长故,从六入门中能成事者,此是名色缘六入;从于六入而生六聚触者,此是六入缘触;从于所触而生彼受者,此则名为触缘受;了别受已而生染爱耽着者,此则名为受缘爱;知已而生染爱耽着故,不欲远离好色及于安乐而生愿乐者,此是爱缘取;生愿乐已,从身、口、意造后有业者,此是取缘有;从于彼业所生蕴者,此是有缘生;生已,诸蕴成熟及灭坏者,此则名为生缘老死。 是故彼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 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 虽然,此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 「有其四支,能摄十二因缘之法。 云何为四? 所谓无明、爱、业、识。 识者,以种子性为因。 业者,以田性为因。 无明及爱,以烦恼性为因。 此中业及烦恼能生种子之识,业则能作种子识田,爱则能润种子之识,无明能殖种子之识。 若无此众缘,种子之识而不能成。 彼业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种子识田。』爱亦不作念:『我今能润于种子之识。』无明亦不作念:『我今能殖种子之识。』彼种子识亦不作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种子之识依彼业田及爱所润,无明粪壤所生之处,入于母胎,能生名色之芽。 彼名色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化,亦非时变,非自性生,非假作者,亦非无因而生。 虽然父母和合时,及余缘和合之时,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 彼诸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依彼生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执受种子之识。 「名色之芽,如眼识生时,若具五缘而则得生。 云何为五? 所谓依、眼、色、明、空。 依作意故,眼识得生。 此中眼则能作眼识所依;色则能作眼识之境;明则能为显现之事;空则能为不障之事;作意能为思想之事。 若无此众缘,眼识不生。 若内入眼无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无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时,眼识得生。 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为眼识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识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识显现之事。』空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不障之事。』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所思。』彼眼识亦不作念:『我是从此众缘而有。』虽然,有此众缘,眼识得生。 乃至诸余根等,随类知之。 「如是,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 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 譬如明镜之中,现其面像。 虽彼面像不移镜中,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面像亦现。 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生其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 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 彼月轮形像现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轮亦不从彼移至于有水之器。 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月轮亦现。 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而生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 譬如其火,因及众缘若不具足而不能燃;因及众缘具足之时乃可得燃。 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 依彼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所生之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种子之识,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 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应以五种观内因缘之法。 云何为五? 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云何不常? 所谓彼后灭蕴,与彼生分各异,为后灭蕴非生分故,彼后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是故不常。 云何不断? 非依后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亦非不灭,彼后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断。 云何不移? 为诸有情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 云何从于小因而生大果? 作于小业,感大异熟,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 如所作因,感彼果故,与彼相似。 是故应以五种观因缘之法。 「尊者舍利子! 若复有人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无尽、不寂静相、不有、虚、诳、无坚实、如病、如痈、如箭、过失、无常、苦、空、无我者。 我于过去而有生耶? 而无生耶? 而不分别过去之际。 于未来世生于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 此是何耶? 此复云何? 而作何物? 此诸有情从何而来? 从于此灭而生何处? 亦不分别现在之有。 复能灭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所谓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 善了知故。 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于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 「尊者舍利子! 若复有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善能了别此因缘法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即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 佛说大乘稻芉经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5:5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