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慧经 内容: 三慧经失译人名今附凉录佛常欲得三人,一者、信;二者、问;三者、行。 或有人但信不喜,已作为信,不欲行为。 喜有三亡:一者、不布施;二者、不行戒;三者、不定意。 当灭思想乃得道,要在不念。 已灭思想,色亦灭,识亦灭。 心有所念,是为四所有对,是为想当有想、当无想、不离想、当离想、不出想,还就。 当有想者,谓道想;当无想者,谓无色想;不离想者,谓不离经行想;当离想者,当离生死想;不出想,谓无道想,不出十二门;还就者,谓人生死,便不得脱。 身譬如地,善意如禾,恶意如草。 不去草秽,禾实不成。 人不去恶意,亦不得道。 人有瞋恚,是为地生蒺[卄/梨]。 善意如电,来即明,去便复冥;邪念如云覆日时,不见己恶意起,不见道。 学者,有苦;不学者,无有苦。 学者有苦,譬如人种,当先犁去草秽,便多得收,是为先苦。 不学者无有苦者,譬如地不犁续,自生蒺[卄/梨]诸恶物,是为不学无有苦。 行道,第一、可禁苦;第二、可禁乐;三者、不可禁苦;四者、不可禁乐。 能乐得乐,便行道;能苦得苦,便行道。 有人行道得苦,便畏生死,能行道如是,不可与乐。 有人得乐能行道,意不苦,如是不可与苦。 有人得乐能行道,得苦亦能行道,如是可与乐,不可与苦。 有人得苦不能行道,得乐亦不能行道,如是当与苦,不可与乐。 都有四求:一者、用身故求;二者、用愿故求;三者、用痴故求;四者、用行故求。 人欲保身、长寿,是为身求;欲得豪贵、妻子、珍宝,是为愿求;祠祀、镇压,欲从得福,是为痴求;所行非法,欲家安隐得道,是为行求。 人有三不可保:一者、喜意;二者、财宝;三者、人命。 身亦可念,亦不可念;计身诸恶露是为可念,意堕五乐是不可念。 善亦可念,亦不可念。 谓得道意,是可念;不可念者,谓以得道意,当转增上。 恶亦可念,亦不可念。 有过自悔,是可念;意起堕恶,是不可念。 舍正念邪,是为惑;不别是非,是为疑。 恶有二事:一为本,二为利。 所作行是为本,受行福是为利,除是便得道。 贪护谓已得复贪。 念色为贪,上为非一,意灭故。 护贪为得道,贪护为堕生死。 已得复护,故为贪护。 乐食者,谓欢喜饱。 念食者,谓念三十七品经便饱。 识食者,谓乐法。 已随痛痒为栽,求后复念为识求。 一切世俗事皆属身,一切名字皆属意,一切不犯皆属戒,除是无所有为道。 一法复坏道行,谓不精进;一法坏人,谓悭贪。 外恶因缘来向人,不受为忍;自身作恶,不出为辱己。 过去莫复念,未来亦莫待,今见在当断。 非人所有,莫得忧;一切有意,皆为结。 有善意亦忘,有恶意亦忘。 复用三因缘故:一者、不习念;二者、不数念;三者、不着意倒。 是三事不复忘。 从有可得无,有不可得有,是谓三十七品经意。 生死意,生死无有数,所以觉者,种忘故。 本意欲坐行道十日,不能竟十日,前世福薄故。 多福者,欲十日坐行便得。 身不欲行,用劣瘦极故;意不欲行,不念死败苦空故。 智慧有四相:一者、闻善语便不转;二者、已听便受着意;三者、已意当思惟念;四者、意已思惟念。 复重问欲知其意,倒是少慧。 有五百人行道,得定意,恐复失之,因取人令杀。 人报言:「杀道人,令我得重罪。」道人言:「如人有怨家,欲杀之;不是身,为是我怨家,汝为我杀。 佛言:『当杀意,勿杀身。』」有道人得定意,时野火烧之,衣不然。 人见之,谓是鬼,便斫之,刀折不入。 用心一故,不烧;柔软故,不入。 有道人得定意,弟子呼之饭,不觉。 因前牵臂,臂申丈余,弟子大恐,因取结之。 意结不可,复取解之。 师禅觉,苦臂痛,问弟子,白如是。 师言:「汝不解者,误折我臂。」人得定意,柔软如绵,在母腹中亦尔。 有三因缘,觉人无所知:一者、问不如对;二者、不能问;三者、不能语。 取要要经,譬喻说人逢大水,但当取珍宝去。 喻人在世间但当取善意去。 不所念,不得道。 何以故? 不念道因缘。 有道因缘,能得道。 谓六波罗蜜、安般守意、三十七品经,是为道因缘。 有五因缘可信:一者、信佛;二者、信法;三者、信戒;四者、信经;五者、信善知识。 信是五事,得道。 语有四法:一者、直语;二者、分别语;三者、问语;四者、止语。 直语者,有黠人堕道得因缘直说。 分别语者,为所以所受不谛,当分别本末重语说。 问语者,人自意为是,堕因缘问之即自知。 止语者,佛所不说,亦不说。 有四因缘问:一者、一切问;二者、分别问;三者、问问;四者、止问。 一切世间非常、苦、空,行道得安隐已,说是为应语,是为一切问。 若人求问眼事,莫持耳往报,是为分别问。 若人持白物来,言是黑物,因持黑物问之,见为何等? 是为问问。 若人来问道何类,因报寒何等类;若问意何等类,因报风何等类;若问无为何等类,因报空何等类;是止问。 有四颠倒:一者、非常,人意以为常;二者、以苦,人谓乐;三者、万物皆空,人谓为实;四者、非身,贪以为有身。 人堕颠倒如是,非常计常,以苦为乐,以空为实,非身以作身。 人如是意,便得道。 人意堕四颠倒故,计是为我身。 谛挍计身中无所有;已无所有,便堕空;已堕空,便为无身;已无身,便堕无为。 人有四痴,常着四颠倒:一者、万物非常,自以为常;二者、天下皆苦,人持作乐;三者、天下空,人以为有;四者、身非身,不可保,人以为身;五者、月始生时拜;六者、十五日盛明时,反踞视之;七者、女小时从人抱;八者、女大不可得见。 有四贵,亦有四贱:一者、道贵,人贱;二者、珍宝贵,人贱;三者、官位贵,人贱;四者、黠贵,痴贱。 阿难言:「人得善知识,为得佛半!」佛言:「人得善知识,为得佛道。 善知识难得!」何谓为道德? 信为道;制身、口、意为德。 人当有三知识:一者、富家;二者、事贵;三者、大尊者。 以布施是为富家,以持戒为事贵者,守意念道为是事大尊者。 有内治生、外治生:索钱财、诸珍宝是为外治生;守意念道是为内治生。 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 有内力、有外力,有内色、有外色,有内识、有外识。 能制恶意,是为内力;能有所作,举重瞋恚,是为外力。 痛痒、思想、生死、识是为内色;地、水、火、风、空是为外色。 意念为内识,眼见为外识。 有四事大难:一者、与得道人共会大难,谓十二贤者;二者、闻经入心难,谓在八难处;三者、如本观难,谓堕四颠倒;四者、如法行难,谓不能持戒。 有五事,求道大难:一者、年老;二者、疾病;三者、县官;四者、盗贼;五者、饥渴。 是为五事,求道大难。 有五事难:一者、值佛世难;二者、闻经难;三者、得善师难;四者、得善人难;五者、得作人难。 有五难:一者、贫,能布施难;二者、豪贵,能忍辱者难;三者、有事对吏,不欺者难;四者、与端正女人同床,意不乱者难;五者、制人命,不得伤害者难。 有七难:一者、受经,能问难;二者、闻经,解意难;三者、与多智人对语,能自解难;四者、自教,复能教人者难;五者、自安隐,亦令人安隐难;六者、己自定意,亦令人定意难;七者、常不离法,至得佛道难。 有十八事,人于世间甚大难:一者、值佛世难;二者、正使值佛,成就得为人难;三者、正使成得为人,在中国生难;四者、正使在中国,种姓家难;五者、正使在种姓家,四支、六情完具难;六者、正使四支、六情完具,有财产难;七者、正使得财产,得善知识难;八者、正使得善知识,智慧难;九者、正使智慧,谨慎心难;十者、正使谨慎心,能布施难;十一、正使能布施,欲得贤善有德人难;十二者、正使得贤善有德人,往至其所难;十三者、正使往至其所,得宜适难;十四者、正使得宜适,听问难;十五者、正使受听问,说忠政难;十六者、正使忠政,解智慧难;十七者、正使得解智慧,能受深经难;十八者、正使能解深经,复重难。 是为十八事,人于世间大难。 有八处人,佛无那何? 一者、痖人;二者、聋人;三者、地狱中人;四者、饿鬼中人;五者、畜生中人;六者、边地不知法义;七者、长生二十八天上;八者、受不精进行。 是为八处人,佛无那何。 有五百人自说言:「我善。」佛言:「汝当善,当随我后。」人言:「诺!」佛便行入火中,五百人皆止住,无敢随者,言善人至难得。 有人问佛:「佛教人作善,何等益?」佛言:「天下人恼,我故教之耳!」人复言:「人有心,当恣之。」佛言:「坐天下人恣心故,我止住百劫,乃得佛道。」道有七事:一者、意喜布施不欲余;二者、但欲闻;三者、但信;四者、但持戒;五者、但欲行;六者、欲学慧;七者、但欲脱去。 佛在世时得脱,转后世但学慧,复转后世但欲行,复转后世但持戒,复转后世但信,复转后世但欲闻,复转后世但欲布施。 不但布施当复闻,不但闻当复信,不但信当复持戒,不但持戒当复行,不但行当复慧,不但慧当复脱去,是七事当并行。 有五丛残:一者、上世人长寿,今世人短寿;二者、上世人端正桃华色,今世人丑恶;三者、上世人多得道,今世人不能得;四者、上世人博达,通知经要,今世人不能通知;五者、上世人安隐,今世人多疾瘦。 是为五丛残世。 有长寿者道人,大富,财产无数,好作布施。 有人言:「卿作布施大多!」道人报言:「我从佛闻,人在世间往来生死,其日不可数。 今我所有布施,尚不能日用一钱,何以为多! 佛说人得一切天下珍宝,不如闻佛一言。 何以故? 徒多财产,不能离世间故。」山中揭鸟,尾有长毛,毛有所着,便不敢复去,爱之恐拔,罢为猎者所得,身坐分散而为一毛故。 人散意念,恩爱、财产不得脱苦,用贪淫故。 人治生,譬如蜂作蜜。 採取众华,勤苦积日。 已成,人便攻,取持去,亦不得自食,适自疲极。 人东走西走,求是作是,合聚财宝,勤苦不可言。 已命尽,他人得其财,身及得重罪,受苦不可量。 人在世间,譬乘泥船渡河,当浮渡,船且坏。 人身如泥船不可久,当疾行道。 金有四试:一者、烧;二者、磨;三者、锻;四者、鍊。 譬喻人亦有四试:一者、娆;二者、共从事;三者、色;四、为制不止。 欲得人相,有四因缘:一者、与共居;二者、共居当久;三者、当共语言;四者、共事可以知之。 有四因缘知为道人:一者、闻恶乱意,即时转念;二者、不说人恶;三者、自不堕论议;四者、能自护。 如是知为道人自护。 今世四因缘乃受福:一者、有处;二者、有时;三者、业;四者、师。 人有所止,得安隐、如意,是为处。 如人年三十,当富。 十五时,求不可得,至三十乃得,是为时。 若人宜贾白珠亦余物,从得利,是为业。 遭得明人分别说经,心即开解,是为师。 有兄弟三人,各自谓高健无辈,共更持夜,二兄居前卧,小弟便独坐。 有一虫,名为不吉,来啮其髀。 弟便以手指之,虫便长大,复捶益大。 其人瞋恚,取虫蹙踏,自致疲极,虫益大不止,其人便止休。 一夜已竟,便呼仲兄起,虫复啮之,兄复如小弟与共斗,虫更长大至屋,如是疲极,复止休。 二夜竟,便呼大兄起坐,虫复啮之。 大兄便持手指摩娑,虫复起,兄生意以盎覆之,须臾极,虫便出盎去。 至明日二弟极不能复起,兄知二弟与虫共斗,便问:「何以不起?」二弟惭不敢语。 兄言:「与虫共斗极耶?」弟言:「然!」兄语弟言:「后傥有不吉虫来,但以盎覆之,不当指也!」譬喻如痴人得对便瞋恚,从得罪。 如弟与虫斗,自致疲极。 黠人见对,来便避之,是得福,譬如盎覆不吉虫。 昔有道人为国王说经。 王言:「佛在世,多人得道。 今同说佛经,人不得道。 佛为持道法去耶?」道人言:「譬天下极美不过葡萄酒,饮一升便可醉,持一升水浇一升酒中,饮之不能复醉。 佛在世时说经,知人意态。 譬如人饮一升酒便得醉,今我辈不知是。 佛说经知人意态,应病与药故,人多得道。」有国王饭诸比丘,天来指示王,是人得阿罗汉,是人菩萨,是人得道迹,是人不持戒。 王悉觉知,持心正等,无有异意,诸天代其欢喜。 有国王与人共争高价浴佛,王辄举高价不止。 人言:「今我悉持所有财物、妻子、自身为奴婢,以浴佛。」王便不得。 阿育王作八万塔,临命欲绝时,菩萨、阿罗汉有五百人,共守护,更为说经,不使诸夫人得近与相见,欲令王上天故。 有小国王常起往伐。 大国王思惟言:「亡身得恶,皆从贪爱故。 我不如以国与之!」大国王舍国,去作白衣在他国,久后归故国。 有人白言,王便勅左右往捕取,杀之。 临当死时,呼其子嘱一言:「慎勿忘也! 汝勿念怨家,要当慈心!」有国王治行不平,侵抂人民,受取非法,天为雨不时节。 有女人言:「天雨不时节,王治行不平正故。」王以闻知,便呼女人令请雨,以三器着地,女人愿令雨堕中央器中,复令从一头起,则如其愿。 王问:「何因缘得是?」女人白言:「我至诚故。」佛言:「有地乃有万物,人有至诚乃有道。」有国王出行,见一女人端正无比,王意欲杀其夫,取是女人。 旁臣言:「不当杀,当享之。」王国序其夫,以金指环与之,语言:「忘环者杀汝!」王私呼妇,令盗取环。 以后王呼问其夫环所在,夫求不知处,便勅臣杀之,令美饮食。 夫恐,不敢食。 人言:「卿当死,何不食?」夫适欲噉鱼,因于鱼腹中得环,是至诚所至。 有道人贫穷,举十万用治生。 便先持三万布施,持余钱行贾。 途中为贼所抄,王便以珍宝物匃与之。 有大囊、小囊,余人各取大囊去。 道人自念言:「我钱少,不宜取大囊。」便取小囊去。 其中悉有白珠,卖得六千万。 用至诚不贪故,得是珍宝。 昔有国王徵国中诸盲人,令于象廐中观象。 中有持象足者,中有持象鼻者,中有持象耳者,中有持象尾者。 去后共相问:「象何等类?」持象足者言:「象大如柱。」持象鼻者言:「象如绳索。」持象耳者言:「象如簸箕。」持象尾者言:「象如大杖。」皆共诤之,盲人各自信其意。 譬如人各见少所经,不了其法,自谓大解,亦如是。 有国王于城外大作伎乐戏,举国中人民皆出行观。 城中有一家,其父有疾不能行步,家室共扶,将令行,言:「出城便止。」树下不能自致,语家中言:「汝自行观,来还乃持我归。」时天帝释化作一道人,过其边,便呼病人:「汝随我去,我能令汝病愈。」人闻之大喜,便起随行。 释将上天,至宫,见金银好物甚众多,欲从求之。 人言:「勿得,可求匃瓶。」病人因前到释所言:「我欲去,愿持此瓶匃我。」释即与之,语病人言:「中有物,在汝所愿。」病人持归室家,相对探之,转得心中所愿,金银珍宝恣意皆得。 大会宗亲诸家内外,共相娱乐。 醉饱已后,因取瓶跳之,我受汝恩,令我富饶。 跳踢不止,便堕地破之,所求不复得。 世间有黠人多无数,未有如弥勒者。 弥勒尚复行学不厌,何况余乎! 佛已得道,坐行安般守意。 佛言:「我从无数世以来与不厌,乃得佛。」后世人学当那得佛道! 已持戒,不复作恶。 有不信意故,复犯戒,便堕地狱。 阎王问之,便对言:「我不作恶。」阎王复问:「汝不作恶,何为是中?」有尊者为贼人所折辱。 有人言:「何以不杀之?」尊者言:「我人客未具故。」人复言:「我为卿出人客。」尊者言:「不也! 我兵今自具如是,二十余岁杀贼人,被病死。」人复言:「卿不杀之,今反自死!」尊者言:「我兵马以具。 何故? 痴人当入地狱,是为兵马具。」问曰:「何等为能知一万事毕?」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自毕。 意有百念,万事皆失。」有道人夜行前,未得道人随其后。 后人有疑悔,前人举手,五指头出火,复以钥开户,后人乃觉悟,知为道人。 说经有六衰,有人言七衰,屋舍衰独非衰耶? 佛谓人言:「我复饶汝一衰,痴为大衰。 何以故? 人说身事,反说屋舍,是为痴。」有人堕海中,有人教食水尽,可得步出。 人言:「我已饮,后水复来!」世俗如是,前后相趣不可极。 人欲相见,有四缘:一者、其人端正故;二者、宿命相爱;三者、名闻;四者、欲闻深经。 安为知是,隐为自藏。 自藏者,不见恶态。 世间凡有千八道,佛一切已知,前世皆已学,从是不得道故,索知。 问人语时,声先生耶? 意先生乎? 报意先生。 何以? 意觉声,声不能觉意故。 有人持珠度海,失亡其珠。 人便持木斗,[打-丁+气]水弃岸上。 海神言:「汝当何时尽是水?」人言:「生死弃之不置。」海神知其意大,出珠还之。 三慧经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5:4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5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