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萨璎珞经卷第八 内容: 菩萨璎珞经卷第八(一名现在报)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无识品第二十二尔时,有菩萨名曰净观,即从座起偏露右臂,右膝着地,长跪叉手,前白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此经典者,我代其欢喜。 何以故? 皆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之所修行,当来诸如来亦当习此法而得成就。 如我今日如来、至真、等正觉颁宣此法,善权方便化导众生。」尔时,净观菩萨复白佛言:「若有菩萨摩诃萨宣传此法布现世人,功德有二十行。 云何为二十? 总持璎珞,不坏法界;种姓璎珞,居家成就;善权璎珞,不减耗诸法;化生璎珞,不受胞胎;净教璎珞,无欺诤法;法身璎珞,解性清净;受入璎珞,空行成就;众生璎珞,化一切故;灭度璎珞,无尘垢故;生尽璎珞,本无心识;无量璎珞,垢自净故;劫数璎珞,无远近故;知生璎珞,叹本无故;道德璎珞,行自灭故;大乘璎珞,诸根具足故;解脱璎珞,不见众生故;法王璎珞,说法无穷故;无厌璎珞,受法不疲故;文字璎珞,强记不忘故;法界璎珞,行具足故;法本璎珞,本无泥洹故;法性璎珞,无生灭故;弘誓璎珞,道性自性故;真如璎珞,善本具足故;清净璎珞,离生本无故;无碍璎珞,通达往来故;法起璎珞,不着三处故。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讽诵法璎珞者,便当具足二十功德总持法门。」尔时,净观复白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一众生起七宝塔,不如善男子、善女人讽诵此法,法璎珞者,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诸佛世尊皆由而得成就。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起七宝塔遍三千大千世界,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尔时,世尊告净观菩萨:「善哉,善哉! 族姓子! 乃能于如来前作师子吼。 云何? 族姓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此法璎珞,复有恒沙众生成就五戒,其福宁多不乎?」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得法璎珞无尽之藏,其功德福不可称量,百倍、千倍、万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成就五戒,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尽得五通皆悉成就,加修五戒十善,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悉得五通各各成就,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行四等心慈悲喜护,行第一禅、第二、第三、第四禅,念持喜安自守,复行四空定,一一具足,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行四等心慈悲喜护,行第一禅、第二、第三、第四禅,念持喜安自守行四空定,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尽得须陀洹果断诸妄想,皆悉成就了了通达,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悉得须陀洹道一一成就,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尽得斯陀含果,无复狐疑悉皆成就,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复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悉得斯陀含,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尽得阿那含果,无复狐疑悉皆成就,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复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种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悉得阿那含,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尽得阿罗汉果,无复狐疑悉皆成就,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复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悉得阿罗汉,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悉得辟支佛,一一成就而无狐疑,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悉得辟支佛,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成一住行发意趣道,修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悉得成一住行发意趣道,修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超一地住第二地,修行八法并修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超一地住第二地,修行八法并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曰:「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超一地、二地在三地中,修五净法行五观法,修行八法并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超一地、二地在三地中,修五净法行五观法,并修八法及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曰:「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从一地二地三地住四地中,修四法及七观行并五净法,行五观法,修行八法并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在第四地,修行四法及七观行,修五净法行五观法,修行八法及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曰:「云何? 族姓子! 若有一恒沙众生,在五住地修十二法心意不惑,堪任教化及修四法行七观行,修五净法行五观法,修行八法及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在五地中,修十二行心意不惑,堪任教化及修四行、修五净法,行五观行、行七观行,修行八法及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曰:「云何? 族姓子! 一恒沙众生皆在六地,行六度无极:布施、持戒、精进、忍辱、一心、智慧,修十二法心意不惑,堪任教化及修四法、行七观行,修五净法、行五观法,及修八法及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在六地中,行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修十二法堪任教化,及修四法、行七观行,修五净法、行五观行,及修八法及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曰:「云何? 族姓子! 一恒沙众生在七地中,逮不退转行十三法,毕志坚固当成无上等正觉,得四无畏,获四辩才,行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修十二法心意不惑,堪任教化及修四法、行七观行,修五净法、行五观行,及修八法及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在七地中逮不退转行十三法,毕志坚固当成无上等正觉,得四无畏获四辩才,行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修十二法心意不惑,堪任教化及修四法、行七观行,修五净法、行五观行,及修八法及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曰:「云何? 族姓子! 一恒沙众生在八地中立童真行,成就十二妙法及五慧业行十三法,毕志坚固当成无上等正觉,得四无畏获四辩才,行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修十二法心意不惑,堪任教化及修四法、行七观行,修五净法、行五观行,及修八法及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甚多!」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在八地中立童真行,成就十二妙法心意不惑,堪任教化及修四法、行七观行,修五净法、行五观行,及修八法及十八法、三十七品、空无相愿,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佛复告净观菩萨曰:「云何? 族姓子! 一恒沙众生在九地中,必当坚住得佛无量神德之业,尽舍诸法不复修习,进当成佛无复退转,其功德福宁为多不?」净观菩萨白佛言:「甚多! 甚多! 世尊!」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 何以故? 一恒沙众生在九地中立童真行,成就十二妙法,心意不惑堪任教化,如此之比满十方恒沙及前一地二地乃至九地,故不如法璎珞业,其功德福不可称量,一一成就而无狐疑,皆由法璎珞而得具足诸道果报。」尔时,世尊告净观菩萨:「如我今日如来、至真、等正觉三界独尊,尽统三千大千世界,故号天中之天。 斯由法璎珞业而得成就,其功德福不可称量,具足深要诸道果报。」尔时,有菩萨名曰辩通,即从座起,长跪叉手,前白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心意好乐,欲得修习法璎珞者,云何用心? 当行何法而得成就法璎珞慧?」佛言:「善哉,善哉! 族姓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习法璎珞者,当去妄想不生识着,诸念具足得入众定,游至十方无量世界,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承事供养诸佛世尊。 何以故? 皆由无识着想,而得具足诸道果报。」◎菩萨璎珞经◎受迦叶劝行品第二十三尔时,佛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大众普来会者,及菩萨摩诃萨:「谁能堪任于如来前,说有行无行不可思议众智之门?」尔时,一切大众闻如来说有行无行不可思议众智之门,默然不对。 尔时,世尊放舌相光明,普照无数无量国土,使无量众生皆见光明,其见光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时东方去此十亿江河沙数,过是数已有佛土名莲华净,佛名净教如来、至真、等正觉,见释迦文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佛土,即遣菩萨万二千人来至忍土,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南方去此十亿江河沙数诸佛国土,有佛名一道,复见光明,寻遣菩萨八千大士来至忍界,至如来所,绕佛三匝在一面坐。 西方去此七江河沙等诸佛世界,有佛名曰无碍如来、至真、等正觉,见此光明普有所照,即遣千二百大士,尽得神通行过魔界,来至忍土,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北方去此十三亿江河沙数,有佛土名曰如(乡本妙)像,佛名正意如来、至真、等正觉,复见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寻遣五万菩萨,悉皆神足六通清彻,来至忍界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东北角方去此八江河沙数,有佛土名曰除垢,佛名等行如来、至真、等正觉,见此光明,复遣菩萨七千大士来至忍土,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东南角去此三亿佛土,有佛国名曰积宝,佛名善积如来、至真、等正觉,复见光明,寻遣七百正士,皆得神通获无碍慧,来至忍界,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西南角去此十江河沙数诸佛国土,有佛土名曰一相,佛名等慧如来、至真、等正觉,见此光明,寻遣千五百大士来至忍界,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西北角去此十四亿江河沙数诸佛国土,有国土名曰清净,佛名众德如来、至真、等正觉,见此光已,寻遣五千菩萨来至忍界,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上方去此过众生界,复过二恒沙世界,有佛土名曰普慈,佛名弘等如来、至真、等正觉,见此光明,寻遣五千菩萨来至忍界,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下方去此三十二亿江河沙数,有佛土名曰坚固,佛名不舍弘誓如来、至真、等正觉,见释迦文佛放大光明,复遣十千大士从下方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见众坐已定,便告诸来会者:「吾今当说有行无行。 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从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未得如来道慧藏者,斯等之类不在圣例。」尔时,座上有九万二千无着阿罗汉,从异方世界来诣忍土,欲从如来听法璎珞有行无行。 今闻世尊吐如此教,若善男子、善女人,从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未践如来道慧藏者,斯等之类不在圣例。 是时,九万二千得道阿罗汉,诸漏已尽缚结以解,更不受生如实知之。 时摩诃迦叶、阿若拘隣、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宾头卢、摩诃迦旃延、离越、须菩提、满愿子,九万二千人等,即从座起,头面礼如来足,绕佛三匝各自长跪,前白佛言:「世尊! 我等虽得四果、六通清彻,犹尚不如凡夫行人。 所以然者,今闻如来说道慧深藏,非我等所入境界。 唯愿,世尊! 得闻斯法,使久寐众生永无犹豫。」尔时,世尊默然不对。 时,大迦叶重白佛言:「我等罗汉虽获称为佛子,皆是如来之咎,非我等过。 何以故? 若使如来誓无三乘者,我等岂非成等正觉乎? 何为如来不见听在圣例乎?」时,大迦叶及九万二千真人,尽脱袈裟,哀号悲泣五体投地。 当尔之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变震动,诸天、龙、鬼神、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乾塔惒、人及非人怪未曾有。 尔时,世尊欲解诸人心中狐疑,便舒右手扶迦叶起,各使复坐。 尔时,世尊即说斯偈:「本无如来业,道慧藏第一,诸度无量智,渐入如来境。 大道无三乘,况有四道果? 观净如虚空,耆年迦叶是。 我今观斯心,非有亦不无,多现无量变,不舍佛弘誓。 从久远以来,修神足璎珞,六度旷大法,何有声闻名? 佛界无疆畔,所化亦不同,故使众生惑,谓为道若干。」尔时,座上有无央数众生闻如来说此偈已,悉皆发意,信乐欲闻道慧深藏甚深之法,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复有无央数众生,正心解脱得尽信之行。 菩萨璎珞经有行无行品第二十四尔时,无顶相菩萨即从座起,偏露右臂,长跪叉手,前白佛言:「我能堪任于如来前说有行无行。」佛言:「善哉,善哉! 族姓子! 若能说者今正是时。」无顶相菩萨白佛言:「世尊! 若有菩萨摩诃萨,解了本无是谓有行,本无自然空寂无形是谓无行。」广进菩萨曰:「现彼佛土神足教化是谓有行,不见国土化众生者是谓无行。」知生菩萨曰:「泥洹寂静无起灭者是谓有行,不见泥洹及泥洹相是谓无行。」法宝菩萨曰:「说道非道是谓有行,亦非有道亦非无道是谓无行。」净妙菩萨曰:「清净法观是谓有行,亦不见清净法观是谓无行。」趣道菩萨曰:「见佛神力是谓有行,亦不见佛亦无神力是谓无行。」普施菩萨曰:「现有入定是谓有行,亦不见修行亦不见入定是谓无行。」月光照菩萨曰:「见佛身相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是谓有行,亦不见佛及相好者是谓无行。」哀世菩萨曰:「有吾我寿命是谓有行,亦不见寿命亦不见吾我是谓无行。」无畏菩萨曰:「说法无法想是谓有行,亦不见法非无有法是谓无行。 如是菩萨摩诃萨,于有行无行,便得具足菩萨璎珞。」无量菩萨曰:「以过佛量而不可限是谓有行,亦不见量亦不见非量是谓无行。」心念菩萨曰:「以六神通游诸佛国不自称誉叹神通道是谓有行,不见国土有所接度是谓无行。」贤护菩萨曰:「能化一切尽为佛形是谓有行,亦不见化复不见佛是谓无行。」无边际菩萨曰:「佛界无量总持不忘是谓有行,本无总持亦无三宝是谓无行。」常悲菩萨曰:「诸有众生发大乘心是谓有行,亦无大乘复无有道是谓无行。」不思议菩萨曰:「佛不思议正法亦然法不思议受报亦然是谓有行,亦不见思议亦不见不思议是谓无行。」周旋菩萨曰:「空慧是一非不有慧是谓有行,慧亦虚寂亦不有慧亦不无慧是谓无行。」法造菩萨曰:「如来为一真际亦尔是谓有行,亦不见如来亦不见真际无一无不一是谓无行。」善权菩萨曰:「慧观分别一切诸法是谓有行,亦无慧观复无诸法是谓无行。」无与等菩萨曰:「一相无相是谓有行,亦不见相亦不见无相是谓无行。 如是菩萨摩诃萨,于有行无行,便能具足菩萨璎珞。」功勳菩萨曰:「亦不见生亦不见不生是谓有行,生亦无生复无生生是谓无行。」觉悟菩萨曰:「有常无常是谓有行,亦不见常亦不见非常是谓无行。」成就菩萨曰:「不造身行亦无所着是谓有行,亦不见造亦不见不造是谓无行。」愿乐菩萨曰:「不造口行亦无所着是谓有行,亦不见造亦不见不造是谓无行。」无处所菩萨曰:「不造意行亦无所着是谓有行,亦不见造亦不见不造是谓无行。」无碍智菩萨曰:「觉无所觉是谓有行,亦不见觉亦复不起有众生想是谓无行。」香积菩萨曰:「解道本无法性不异是谓有行,亦不见道复无法性是谓无行。」转法轮菩萨曰:「在树王下颁宣演畅四道果证是谓有行,说法无法想亦不见四道是谓无行。」自观菩萨曰:「说色痛想行识空是谓有行,亦不见五阴成败是谓无行。」众智菩萨曰:「其有观四意止知内外空是谓有行,分别意止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是谓无行。」多闻菩萨曰:「然炽诸法乃至三十七品是谓有行,亦不见然炽及一切诸法是谓无行。」法身菩萨曰:「见一切诸法有动转者不动转者是谓有行,亦不动转非不动转是谓无行。」无怒菩萨曰:「一切法自然、法观亦尔,法观自然、一切法亦尔,是谓有行;本无诸法亦无法观是谓无行。」上首菩萨曰:「分别佛慧知之虚寂是谓有行;观佛深慧本性自尔亦无名号是谓无行。」道议菩萨曰:「了五分法身而无远离是谓有行,一一观察性自无形亦无起灭是谓无行。」本祚菩萨曰:「一切诸法亦无所倚,不倚内空亦不倚外空是谓有行;了内外空及一切诸法,亦不见生亦不见灭,悉无所着是谓无行。」权现菩萨曰:「周旋往来礼事诸佛,亦不见佛土净及以不净,众生好恶,是谓有行;不见己身及诸佛国好恶清浊是谓无行。」无想着菩萨曰:「诸法不乱、澹然不移,不计苦乐、是常非常、若好若丑,是谓有行;无量智慧悉归于空,不见乱定苦乐好丑是谓无行。」大慈菩萨曰:「不见诸法有趣无趣是谓有行,永无有趣亦不见趣是谓无行。」忍行菩萨曰:「解空无相愿及虚空识界真如一性是谓有行;空无相愿亦是空,空亦是空,无相愿复无报应是谓无行。」宝掌菩萨曰:「入一定意悉知诸佛威仪所行法则之道是谓有行,虽入禅定永无法相是谓无行。」喜庆菩萨曰:「三毒根本自然起灭,生不知所以生、灭不知所以灭,是谓有行;观三毒根本自无形兆,永无起灭,是谓无行。」观进菩萨曰:「奉律无所犯亦不见有犯是谓有行;本无有律亦无有犯,本性自尔是谓无行。」常喜菩萨曰:「分别解脱十二法门是谓有行,亦不见解脱及诸法宝有起有灭是谓无行。」宣畅菩萨曰:「法生苦生本无处所是谓有行,知苦本际而不可覩是谓无行。」修道菩萨曰:「大道一相泥洹无形,不见志求无上之道是谓有行;所演道教而无精微,法界自然无能回转,是谓无行。」讲法菩萨曰:「所建立道不可思议,虽处秽浊如无所处是谓有行;了知五净及五浊性虚而非真亦无所有,是谓无行。」尔时,十方无央数江河沙数诸菩萨等,各各自说有行无行已,各还复坐。 时,大迦叶便从座起,整衣服,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世尊! 我亦堪任说有行无行,若见听者敢宣所怀。」佛告迦叶:「今大众集渴仰来久,若堪说者今正是时。」尔时,大迦叶白佛言:「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奉持正律十二头陀难得之法,无所漏失如毫釐许,亦不起想生是非心,斯乃名曰第一有行。」时,大迦叶复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一意所念专精不忘,能演道教各充志趣,乃至成佛不改大誓,斯亦名曰第一有行。」时,大迦叶复白佛言:「若复善男子、善女人,进学修习禅观法门,于诸通慧无所染着,志求道者各令欢喜,复能诱导将示道迳,随前人心果其所愿,求大乘者毕志成就,不使堕落中间罣碍。 若复欲得辟支佛者,亦复将护令得无为,斯亦名曰第一有行。」时,大迦叶复白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习无行法者,一切众生罪根深固难可拔济,然此罪人与我无缘无由得度,然我世尊微设权巧渐伺子便,知彼去就为造因缘得蒙覆盖,是谓无行。」时,大迦叶复白佛言:「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本无道心在凡夫地,即能指授使发道意,至竟成就终不中堕在二地中,是谓无行。 「复次,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从无数劫积功累德发大弘誓:『若我成道,在某国生,遭遇某圣,弟子翼从亦各如是。』然彼善男子、善女人,违本所愿中遭贤圣有佛出世,即从彼佛而取灭度,是谓无行。」尔时,世尊告迦叶言:「止止。 耆年! 汝今滓浊偏狭之心所能测度。 何以故? 立根得力菩萨摩诃萨,犹尚未悉有行无行,况汝小节欲得悉乎? 此则不然,还复汝座如常威仪。」时,大迦叶容颜变常极大惭愧,礼佛足下还复本座。 尔时,长老阿若拘隣复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 我今堪任于如来前,颁宣道教有行无行。」佛言:「善哉! 族姓子! 今正是时,恣汝所陈。」时,阿若拘隣白佛言:「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八正道,于八法中不起狐疑,是谓有行。 若复善男子、善女人,得无量法慧,分别八法悉无所有,本无一法况有八正? 无名号之法亦无窠窟,斯乃曰第一最胜无行之法。 「复次,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四禅行一一思惟意不分散,系意在明不失法宜,必有所果无有狐疑,是谓,世尊! 第一有行。 若复善男子、善女人,从初至竟端坐思惟诸无形法,不见出生本无端绪,名号虚诈非真非有,斯乃名曰无行之法。」时,长老阿若拘隣复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分别空慧心不染空,于空求空生颠倒想,是谓有行。 若于空慧不生染污,不兴妄见起若干意,本自无本况当有今? 是谓无行。 「复次,世尊! 若复善男子、善女人,内思明慧空寂定意,持心牢固无增无减,是谓有行。 分别内外六情无主,本无六情况今有识,识非三世不着三有,是谓无行。」是时,长老阿若拘隣,说菩萨摩诃萨有行无行已,即礼佛足。 佛言:「善哉,善哉! 族姓子! 宣畅如来深妙之法,甚奇甚特! 实未曾有。 还复汝座,如常威仪。」是时,尊者舍利弗即从座起,齐整法服,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 抱疑日久欲有所问,唯愿世尊一一发遣。」佛告舍利弗言:「善哉! 族姓子! 欲有所问今正是时,如来一一当詶汝问。」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云何为有行? 云何为无行? 如世尊言,现造则有行,本无则无行。 今问如来,为有行至无行,乃名无行耶? 为有行常有、无行常无,乃名无行乎? 若言有行,则尊者大迦叶所宣有行无有错谬。 假使无行,则无言教,云何以无言教之法,令有言教耶? 唯愿世尊一一分别。」佛告舍利弗言:「云何? 舍利弗! 有行体性为空不乎?」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有行体性空如空。」佛复问舍利弗:「云何? 族姓子! 无行空性如何?」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无行空性,即有行空性是也。」佛告舍利弗:「若无行空性即有行空性者,今大迦叶何以故但说有行、不说有行空,亦不说无行、亦不说无行空性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云何有行空性? 云何无行空性?」佛告舍利弗言:「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吾当与汝敷演其义。」对曰:「如是。 世尊!」佛告舍利弗:「云何? 族姓子! 成五阴身四大成就舍本所生,如此众生若外见色,于眼识中自起尘劳,分别此识不从外来亦不从内出,由识分别乃生此患。 云何? 族姓子! 五阴法界为尔不乎?」舍利弗言:「如是如是。 世尊! 皆由眼识起此尘劳耳。」佛复告舍利弗:「云何? 族姓子! 若有目之士,思惟眼识分别尘劳,本从何来? 为从何灭? 欲求尘劳窠窟,为可得不乎?」舍利弗白佛言:「不也。 世尊! 眼识无形而不可见。」佛言:「如是如是。 舍利弗! 是乃名曰有行空性。 复次,舍利弗!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空离空不染空识,息心永灭不兴想着,默然无言,斯乃名曰无行空性也。」佛复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耳闻外声,鼻嗅外香,舌知外味,身知外更内乐,意法体知外行。 思惟此识,亦不从外来、亦不内生,由妄分别乃起此患。 云何? 族姓子! 五阴法界为尔不乎?」舍利弗白佛言:「如是。 世尊! 斯由识法生诸尘劳。」佛告舍利弗:「云何? 族姓子! 若有目之士,思惟法识分别尘劳,为从何来? 复从何灭? 欲求尘劳窠窟为可得不乎?」舍利弗白佛言:「不也。 世尊! 法识无形而不可见。」佛言:「如是,舍利弗! 是乃名曰有行空性。」佛复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于空离空不染空识,灭意永寂不兴想着,静然无语亦无道教,斯乃名曰无行空性也。」佛复告舍利弗:「夫诸法性住不变易,法起则起、法灭则灭,起亦不知所以起、灭亦不知所以灭,有目之士而观察之,亦不见起亦不见灭,故号为本无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超过三界为天人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此深法要有行无行法本者,便得具足众相之慧。」佛说此有行无行法时,有百亿那术众生,皆舍本行执牢固誓,进趣佛乘不退转地。 复有诸天世人无央数众,皆得道忍离凡夫地。 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复从座起头面礼足,前白佛言:「我亦堪任畅达演说有行无行不思议法。」佛言:「善哉! 族姓子! 若乐说者今正是时。」目连白佛言:「世尊! 今闻如来包识众法以为有行无行,如我观省如来正法,非我声闻有行无行也。 所以然者,弟子缘觉诸根淳淑,不复闚望平等正觉,我于如来则无行也。 若使如来欲舍慧海去诸众智,求为弟子缘觉道者,如来于我则无行也。 又,世尊言:『一切诸法皆虚皆寂,无生灭着断。』审如是者,何复限制弟子缘觉不在圣例? 益使我等九万二千人悉皆六通,倍生狐疑。 又闻佛言:『我法旷大亦无边涯,不计吾我有着众生。』若当尔者,如来今日于清净法界则有阙也。」尔时,世尊告目连曰:「善哉,善哉! 族姓子! 乃能于如来前宣畅此门。 我今问汝,汝当一一报我。」目连对曰:「如是。 世尊!」「云何? 目连! 行有报乎?」目连白佛言:「世尊! 行有报也。」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复问:「云何? 目连!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目连白佛言:「三涂八难拷掠搒笞,是谓恶报;泥洹永寂无复生灭,是谓善报。」佛复问目连:「云何? 族姓子! 今日本无如来为获报不乎?」目连对曰:「不也。 世尊!」佛问目连:「云何? 族姓子! 如今如来、至真、等正觉,身黄金色众相具足,为是何报?」目连白佛言:「如来相好形质之报,非泥洹报也。」佛问目连:「汝体泥洹耶? 云何知善有善报是泥洹报乎?」目连白佛言:「一切诸法皆悉假号,非有真实。 所谓泥洹,泥洹者亦假号耳,故说泥洹须善有善也。」尔时,世尊告目连曰:「如来于汝则无行也,亦是假号非有真实。 汝欲求无上等正觉者,于如来所则无行也,亦是假号。 于假号法中欲分别有行无行者,此则不然。」尔时,世尊说此假号法,有九亿众生发弘誓意,愿乐欲逮有行无行菩萨璎珞。 复有无量众生得总持法门。 复有三亿众生诸漏尽意解得阿罗汉。 尔时,尊者宾头卢,复从座起,前白佛言:「我亦堪任说菩萨璎珞有行无行,令善男子、善女人得修行之。」世尊告曰:「善哉,善哉! 族姓子! 若能说者今正是时。」尔时,宾头卢白佛言:「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初禅地,分别五阴恶露不净,于中思惟无可贪着,是谓有行;若入定意观无所有虚而非真,观他人身亦复如是,斯谓无行。 复次,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现身臭处不净流出,是谓有行;深观本末知之为空,是谓无行。 复次,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于二禅地具足四行,是谓有行;知二禅地尽归于空,是谓无行。 复次,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自能开悟教众生类,去离净心起不净想,是谓有行;解了净想本无所有,是谓无行。 复次,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思惟三禅净除尘劳,不自称叹有所成办,是谓有行;不见尘劳成不成者,是谓无行。 复次,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在四禅地思惟五阴系意不忘,是谓有行;分别四禅永无苦乐诸缚结着,是谓无行。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菩萨摩诃萨寂观璎珞有行无行。」尔时,尊者宾头卢说此法已,还复本座。 是时,尊者大迦旃延,即从座起礼世尊足,前白佛言:「我今堪任于如来前说有行无行,使众生类得修行之。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十六圣行不起狐疑者,是谓有行;思惟缚着本性自无,亦无十六圣行之名,是谓无行。」迦旃延复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拔断三毒淫怒痴法,察彼众生心中所念,有无明心、无无明心,有爱欲心、无爱欲心,有恚害心、无恚害心,悉能分别而无错谬,是谓有行;若善男子、善女人,观知三毒本无所有,不见生者不见灭者虚寂无形,是谓无行。」迦旃延子复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结使聚皆令毕竟,亦不更造兴起尘劳,是谓有行;不于结使见有毕竟不毕竟者,亦不兴造生尘劳患,是谓无行。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菩萨璎珞有行无行。」迦旃延子于佛前说此有行无行已,起礼佛足,还复本座。 尔时,尊者离越即从座起,前礼佛足白佛言:「世尊! 我亦堪任说菩萨璎珞有行无行。」佛告离越:「堪任说者便可说之。」离越白佛言:「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无生法越度生死,不见有度者,是谓有行;沦泥洹空寂然无形,不有众生想,是谓无行。 复次,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得贤圣律,受诸果证,修十二法,是谓有行;若观一切法本由缘聚散,知尽不生更不受证,是谓无行。 复次,善男子、善女人! 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贤圣宝藏,进取泥洹无起灭法,是谓有行;不见贤圣道品之法及泥洹道,是谓无行。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菩萨璎珞有行无行。」是时,尊者须菩提复从座起,前礼佛足,白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从本无行至一切智,观了无形而不可见,是谓有行;不见本无出生诸法,菩萨璎珞亦复如是,不见菩萨璎珞亦不见非菩萨璎珞,是谓无行。」尔时,世尊问须菩提:「云何? 族姓子! 汝以何等议而作斯言:『此是菩萨璎珞,此非菩萨璎珞。』」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究竟法不生断灭兴计常想,是谓菩萨有行璎珞;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本无法中诸法悉空,内空外空不起灭空,无所生空道空泥洹空,一切诸法皆空如空,是谓菩萨无行璎珞。」须菩提复白佛言:「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得空定净意者,于贤圣法律具足一切诸法窠窟,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上至如来、至真、等正觉,庄严具足泥洹之路,是谓菩萨摩诃萨有行璎珞;若复善男子、善女人,修行五十五法,虚空正要一一分别,心不流驰皆归于空,于空无法中无生灭着断,是谓菩萨摩诃萨无行璎珞也。」尊者须菩提,说此空性有行无行菩萨璎珞时,有十三亿发意菩萨本从等意如来所初建道心,自从是来中间懈怠,今闻长老须菩提说诸法虚寂无生灭着断,各还励意悉发无上正真道意,进求本誓愿欲成就菩萨璎珞有行无行。 尔时,尊者邠耨文陀尼子,即从座起,前至佛所,头面礼足,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思惟分别空行法性,不于诸法生吾我心者,是谓有行;摄意常定,心如虚空不着三界,是谓无行。 若善男子、善女人,讲论诸法无生之心,金刚三昧超越八地舍本习绪,是谓有行;若复善男子善女人,得灭意度,一意庄严璎珞其身,进趣无上正真道意,不以成佛以为快乐,虽在众生不为勤劳,金刚之心不可沮坏,是谓菩萨璎珞有行无行。」如此等九万二千漏尽阿罗汉,各各宣畅菩萨璎珞有行无行也。 菩萨璎珞经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5:2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