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宝雨经 内容: 佛说宝雨经卷第七唐天竺三藏达摩流支译「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而得空性。 何等为十? 一者、能知力空性;二者、能知无畏空性;三者、能知不共法空性;四者、能知戒蕴空性;五者、能知三摩地空性;六者、能知般若空性;七者、能知解脱蕴空性;八者、能知解脱智见蕴空性;九者、能知空空性;十者、能知胜义空性。 菩萨虽行于空而不为断,复不执空亦不见空性、亦不依空性、亦不入于无所有性。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而行于空。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无相行。 何等为十? 一者、远离外相;二者、远离内相;三者、远离戏论相;四者、远离分别相;五者、远离有所得相;六者、远离所作事相;七者、远离所行相;八者、远离所缘相;九者、能知识不可得相;十者、所知事物不可得相。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无相行。」尔时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 如是十种法菩萨应学。 云何当学?」佛言:「善男子! 佛所行处不可思量,以彼远离思量境界性故。 善男子! 若诸有情思惟如来法性境界,心即迷闷,终不能覩法性此岸、彼岸,但生劬劳。 何以故? 如来境界不可思议,甚深难测,超过一切虚妄计度所有境界,超过一切有所得者所有境界。 以是义故,非彼虚妄计者思惟度量。」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 我今欲有少问。 惟愿如来哀许我请,为我解说!」佛言:「善男子! 一切诸佛皆许疑问。 随汝所欲,当为解说!」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 夫自赞者,非正士法! 云何如来自赞所行之境超过一切?」佛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谛听,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 如来不为我慢、贡高贪着利养、承事给侍、名闻识知,恐他映蔽而自赞叹。 善男子! 如来无矫无诈,言不谀谄,唯除利益一切有情,获安乐故、证法性故,于如来所发净信心,欢喜悦乐,当成法器。 复能演说,饶益有情。」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 一切有情可不能知如来功德威力,今者如来须自赞耶?」佛言:「善男子! 此土众生信根薄少、智力下劣,而不能知如来功德及以威力,是故如来自赞令知。 譬如医师善知方药,能疗众病。 医所住处多有病疾,更无余医能疗治者。 尔时医师作是念言:『此诸人等病苦所逼,而于良药既不能知,亦不知我能除其病。』是时医师于病者前而自赞言:『我能识病亦善知药!』尔时病人既已识知彼是良医,深生敬信,依之将养,所有病苦皆得除愈。 善男子! 于意云何,如彼医师亦得名为自赞以不?」止盖菩萨言:「不也,世尊!」佛言:「善男子! 如是,如是! 诸佛、如来为无有上、为大医王,善知有情烦恼病因能与法药,然诸有情不能了知诸佛、如来善除其病。 尔时诸佛便自赞叹功德威力。 众生闻已,深起敬信,依止如来,除烦恼病。 如来尔时为大医王,施大法药,令烦恼病皆得除愈。 何等名为大法药也? 大法药者,所谓不净观、慈、缘起等。 善男子! 由是因缘,如来遍观而自赞叹。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远离一切依止愿。 何等为十? 一者、不依布施有所悕求;二者、不依持戒有所悕求;三者、不依忍辱有所悕求;四者、不依精进有所悕求;五者、不依静虑有所悕求;六者、不依般若有所悕求;七者、不依三界有所悕求;八者;不依菩提有所悕求;九者、不依正道有所悕求;十者、不依涅槃有所悕求。 何以故? 以诸菩萨远离一切依止相故。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无所依止故,而能游行一切世间。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即能远离一切依止愿。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而行于慈。 何等为十:一者、无方所慈;二者、无差别慈;三者、得诸法慈;四者、得决定思惟一缘之慈;五者、无滞碍慈;六者、恒利益慈;七者、于一切有情心平等慈;八者、无损害慈;九者、遍一切慈;十者、出世间慈。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是名修慈自性。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而行于悲。 何等为十? 一者、见诸有情无归、无护、受苦恼者,即起哀愍,发菩提心;二者、发菩提心已,勇勐精进,速入法性;三者、入法性已,饶益有情;四者、为悭悋有情令其布施;五者、为毁禁有情令其持戒;六者、为瞋害有情令其忍辱;七者、为懈怠有情令其精进;八者、为散乱有情令其静虑;九者、为恶慧有情令其智慧;十者、虽为有情受诸苦恼,志必拔济,无有疲厌,于大菩提终不退转。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是名修悲自性。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而行于喜。 何等为十? 一者、我得出离诸有牢狱、勐火炽然,如是生喜;二者、我能断除久远相续生死之缚,如是生喜;三者、我已能度种种寻伺邪执、杂乱生死大海,如是生喜;四者、我能倾折憍慢久远之幢,如是生喜;五者、我能以金刚智破烦恼山,乃至无有如微尘许,如是生喜;六者、我今自既安隐,亦复能令他得安隐,如是生喜;七者、我于长夜睡眠之中而得觉寤,亦能令他于长夜中为爱绳所缚、痴盖所覆盲冥有情皆令觉寤,如是生喜;八者、我于一切恶趣既得解脱,亦能令他而得解脱,如是生喜;九者、我于长夜生死旷远,困乏饥渴,独行无伴,流转无穷,不识正道,不知方所,既能识道,复能示道,如是生喜;十者、我今能向一切智城,如是生喜。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是名修喜。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而能行舍。 何等为十? 一者、于眼所见色中,得舍行故;二者、于耳所闻声中,得舍行故;三者、于鼻所嗅香中,得舍行故;四者、于舌所甞味中,得舍行故;五者、于身所受触中,得舍行故;六者、于意所知法中,得舍行故,作是行时,于色等境不恼坏、不损害、不灭尽;七者、于苦苦中,得舍行故;八者、于坏苦中,得舍行故;九者、于行苦中,得舍行故,作是行时,于苦苦、坏苦、行苦性中,不恼坏、不损害、不灭尽;十者、于所作已办有情中,得舍行故,发欢喜、净信、悦乐之心,作是思惟:『彼诸有情虽已自度,我当令彼而得度脱,行于舍心。』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是名修舍。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游戏神通。 何等为十? 一者、示现隐没;二者、示现受生;三者、示现少年游戏后宫;四者、示现出家;五者、示现苦行;六者、示现往于菩提道场;七者、示现降伏众魔;八者、示现成等正觉;九者、示现转正法轮;十者、示现大般涅槃。」尔时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 何因缘故,诸大菩萨于覩史多天宫示现灭没,乃至示现入大涅槃?」佛言:「善男子! 菩萨于覩史多天最尊、最胜,超过一切世间诸欲境界而无染着,为有情故,示现隐没。 有情见已,舍离常想,起无常想,以彼无常为依止故,得不放逸。 善男子! 彼诸有情未离放逸,虽于菩萨生净信心,然由耽嗜诸欲境界,未能承事供养菩萨,作是思惟:『菩萨与我长时在世,我等于后往菩萨所承事供养,而不晚也!』为令如是有情起恋慕心,舍于放逸,现隐没耳! 而彼有情观无常已,不复放逸,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若有众生应处母胎而调伏者,菩萨即处母胎中,现其功德威神希有之事,为说种种微妙之法,众生闻已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若诸有情应见菩萨为童子时后宫游戏而调伏者,菩萨令彼有情得成熟故,亦为守护下劣有情少信根者,现为童子宫中游戏。 善男子! 若诸有情应见菩萨出家而成熟者,菩萨为欲令其得成熟故,示现出家。 善男子! 若天、龙、药叉、健闼缚应以苦行得调伏者,菩萨为化彼故及为降伏诸外道故,示现苦行。 善男子! 若诸有情长夜悕求,发如是愿:『菩萨若诣菩提道场,我当往彼勤修供养!』菩萨为如是等诸有情故,示现往诣菩提道场,为令有情随顺供养,决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若诸有情我慢贡高、憍奢纵逸,为欲令彼舍离如是烦恼事故、降诸魔故,而能示现坐于道场。 若诸有情乐寂静者,菩萨为令毕竟证得最胜、最高殊胜法故,示坐道场,成等正觉。 是故菩萨现正觉已,三千大千世界悉皆寂静,无复众声。 彼诸有情见斯事已,咸作是言:『愿我未来证菩提时,亦如菩萨坐于道场,成等正觉!』善男子! 若诸有情以彼邪师为一切智,受于邪法,此世、他世不能出离,成等正觉,菩萨为欲降伏彼故及为善根成熟故;复有众生堪为法器堪示道故,菩萨即现成等正觉,往彼波罗痆斯城,示现三转十二行法轮。 善男子! 若诸有情宜闻涅槃而调伏者,菩萨即现大般涅槃而调伏之。 善男子! 以是因缘菩萨于覩史多天最胜宫中示现隐没,乃至示现大般涅槃。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游戏神通。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能离八无暇。 何等为十? 一者、舍离不善法;二者、于如来所说学处终不违越;三者、远离悭贪;四者、已曾供养诸佛、如来;五者、勤修福业;六者、智慧圆满;七者、得方便善巧;八者、本愿具足;九者、厌离世法;十者、勤行精进。 「善男子! 菩萨以离众恶业故,不堕地狱。 诸有情等生地狱中者,为无量苦之所逼恼,生瞋恚心。 菩萨不尔! 十善业道性成就故,终不生于地狱之中。 善男子! 菩萨于如来学处不违越故,不堕畜生趣中。 生其中者,极受炽盛无量苦恼。 善男子! 菩萨不悭贪故,不生饿鬼之中。 生其中者,极受炽盛饥饿、苦恼。 善男子! 菩萨已曾承事供养诸佛、如来故,而不生于邪见之家。 若生其中,诸缘不具,与善知识不得和合,是故菩萨不生其中。 遇善知识,修行善法,由是得生正见之家,诸缘具足,增长广大殊胜善根。 善男子! 菩萨诸根终无缺减。 若缺减者,于佛法中即非法器。 然菩萨以积集福业故,于佛、法、僧及制多所承事供养故,得诸根具足,堪为法器。 善男子! 菩萨不生边地。 何以故? 边地之人顽嚚愚憃,犹如哑羊,如是等类于善恶言义不能了知,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婆罗门。 是故菩萨常生中国,利根智慧,聪悟明达,于佛法中堪为法器。 善男子! 菩萨不于长寿天生,若生其中,不得值遇无量诸佛出现于世,不得道果,无能利益。 是故菩萨生于欲界,遇佛出现,承事供养,成熟众生。 所以者何? 以能得彼巧方便故。 善男子! 菩萨不生无佛世界,其中无佛、法、僧而应供养,常生具足三宝佛土之中。 所以者何? 以诸菩萨具本愿故。 善男子! 菩萨闻是无暇之处深生厌离,随如是类得厌离已,勤修精进,获诸善法,永断一切诸不善法。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远离八无暇。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不退转菩提之心。 何等为十? 一者、远离虚诳谄曲;二者、质直清净,离诸疑惑;三者、远离师奉;四者、远离法悭;五者、不作灭法因缘;六者、如说而行,终不虚诳;七者、摄取大乘;八者、于大乘人常生尊重,同法想故;九者、得趣向大乘,随顺悟入;十者、于说法师作善知识想。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即得不退菩提心。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宿住随念智。 何等为十? 一者、承事诸佛;二者、摄受正法;三者、持戒清净;四者、无有恶作;五者、得无障碍;六者、欢喜无量;七者、得多修行;八者、得三摩呬多;九者、得化生;十者、得识无愚痴。 善男子! 菩萨承事无量诸佛故,得尊重正法;于诸正法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不顾身命勤修正法,故得尸罗,所谓身、语、意戒皆得清净;由戒清净故,得无恶作;无恶作故,得无障碍;由无障碍故,得欢喜无量;欢喜无量故,得多修行;多修行故,得三摩地;得三摩地故,能趣清净;趣清净故,恒得化生;得化生故,识无愚痴;识无愚痴故,得忆念生智。 由是能随忆念多生,一生、二生乃至无量百千生。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宿住随念智。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不离善知识。 何等为十? 一者、见佛、闻佛、念佛;二者、听闻正法;三者、承事众僧;四者、不离诸佛、菩萨,问讯起居;五者、常近多闻说法之师;六者、常得听闻诸波罗蜜;七者、恒闻菩提分法;八者、恒闻三解脱门;九者、恒闻四梵行;十者、恒闻一切智性。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亲近善知识。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远离恶知识。 何等为十? 一者、远离毁禁补特伽罗;二者、远离破见补特伽罗;三者、远离坏威仪补特伽罗;四者、远离邪命补特伽罗;五者、远离习近愦閙补特伽罗;六者、远离懈怠补特伽罗;七者、远离耽着生死补特伽罗;八者、远离违背正觉补特伽罗;九者、远离爱着家业补特伽罗;十者、远离一切烦恼。 善男子! 菩萨虽复远离如是诸恶知识,然于彼处不起损害、轻贱之心。 菩萨应发如是之心:『由佛说言:「若与杂乱众生而相染习,便即为彼之所破坏。」是故我应远离如是诸杂乱处。』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远离恶知识。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法性身。 何等为十? 一者、得平等身;二者、得清净身;三者、得无尽身;四者、得积集身;五者、得法身;六者、得甚深难测不可计度身;七者、得不可思议身;八者、得寂静身;九者、得等虚空身;十者、得智身。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如来法性身。」止盖菩萨言:「世尊! 诸菩萨等于何位中,得证如来法性之身?」佛言:「善男子! 初地菩萨得平等身。 何以故? 以永离一切不平等故,悟入一切菩萨平等法性故;二地菩萨得清净身,以尸罗清净故;三地菩萨得无尽身,以永离一切瞋害故;四地菩萨得善积集身,以积集佛法故;五地菩萨证得法身,以能通达一切法故;六地菩萨得不可计度甚深难测身,以积集不可计度、甚深难测法故;七地菩萨得不可思议身,以积集不思议佛法,及能积集方便善巧故;八地菩萨得寂静身,以远离一切戏论及烦恼故;九地菩萨得等虚空身,以无边身充满故;十地菩萨证得智身,以积集一切智故。」止盖菩萨言:「世尊! 如来法身与菩萨法身有何差别?」佛言:「善男子! 二种法身性无差别,功德威力而有差别。」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 云何性无差别而有差别?」佛言:「善男子! 佛与菩萨法性无差别。 何以故? 此二种身同一性故,但功德威力有差别耳!」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 佛与菩萨功德威力云何应知有其差别?」佛言:「善男子! 我今为汝广说譬喻以明斯义。 善男子! 如末尼珠有莹拭者、有未莹者,虽同是宝,而已莹者光明具足,人所爱乐;未已莹者,所有光明犹不具足。 善男子! 如来珠宝与菩萨珠宝体性虽同,然亦有异。 何以故? 如来珠宝已清净故,离一切垢故。 菩萨身中法性珠宝,未能普照一切世界。 何以故? 以有余故,犹有垢故,如末尼珠未已莹者。 是故如来法身与菩萨法身如是差别。 善男子! 如白分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明照耀,渐渐圆满,虽同是月,光明不等,而菩萨法身、如来法身虽同一性相,然功德威力如是差别。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金刚坚固之身。 何等为十? 一者、贪、瞋、痴等不能沮坏;二者、忿恚、结妬、我慢、贡高、颠倒之见不能沮坏;三者、世间八法不能沮坏;四者、恶趣苦恼不能沮坏;五者、一切诸苦不能沮坏;六者、生、老、病、死不能沮坏;七者、外道诸论不能沮坏;八者、魔及魔众不能沮坏;九者、声闻、辟支佛不能沮坏;十者、诸欲境界不能沮坏。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金刚坚固之身。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为大商主。 何等为十? 一者、得平等意乐;二者、应受供养;三者、能作出离;四者、能为所依;五者、能作饶益;六者、善能积集道路资粮;七者、得好财宝;八者、心无止足;九者、常为导师;十者、善巧随顺往一切智城。 「善男子! 云何菩萨得平等意乐,乃至云何得善巧随顺往一切智性大城? 善男子! 譬如商主得诸国王及国王子等之所爱乐。 菩萨亦尔! 为法商主,得诸如来及声闻等之所爱乐。 善男子! 譬如商主应得聚落婆罗门及刹帝利等之所供养。 菩萨亦尔! 为法商主,应得有学、无学及余天、龙等之所供养。 善男子! 譬如商主经于旷野饥馑之处,导引众商令得安乐,无有疲厌。 菩萨亦尔! 为法商主,经于生死旷野之中,能令众生免离逼迫,皆获安乐。 善男子! 譬如商主能与一切贫苦众生作大依止,令得出离旷野饥馑。 菩萨亦尔! 为法商主,能与外道遮落迦、波离婆、罗社迦,令得出离生死,全其躯命。 善男子! 譬如商主能得饶益王臣及诸人民。 菩萨亦尔! 为法商主,能得饶益爱着生死诸众生等。 善男子! 譬如商主将多商人往于诸方,经过旷野饥馑之处,善能积集众多资粮,越于险难,得至大城而获安乐。 菩萨亦尔! 为法商主,善能积集福智资粮,导引众生超过生死旷野之中,得至诸佛一切智城。 善男子! 譬如商主养育众人,欲往他方积集珍宝,所谓金银、末尼、真珠、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宝。 菩萨亦尔! 为法商主养育众生,欲往一切智慧大城,善能积集佛法珍宝。 善男子! 譬如商主悕求一切财物终无厌足。 菩萨亦尔! 为法商主悕求一切正法财宝,无有厌足。 善男子! 譬如商主于众商中而为上首,积集资财能为主故、最尊胜故、能令众商信受语故。 菩萨亦尔! 为法商主,于一切众生中最尊胜故、能为主故、积集功德言不虚妄故。 善男子! 譬如商主能以善巧超过险路,至彼大城。 菩萨亦尔! 将诸众生超过生死,到智慧城。 善男子! 是名菩萨得等意乐,乃至善巧到一切种智慧大城。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而能于道善巧。 何等为十? 一者、能知平等道;二者、能知不平等道;三者、能知安隐道;四者、能知善巧道;五者、能知有水草道;六者、能知诸方道;七者、能知相道;八者、能知正道;九者、能知邪道;十者、能知出离道。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即能于道善巧。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不颠倒道。 何等为十? 一者、若诸有情应以大乘而调伏者,为说菩萨道而调伏之,不为说声闻道;二者、若诸有情应以声闻乘而调伏者,为说声闻道而调伏之,不为说菩萨道;三者、若诸有情应以一切智而调伏者,为说一切智道而调伏之,不为说缘觉道;四者、若诸有情应以缘觉乘而调伏者,为说缘觉道,不为说一切智道;五者、若诸有情执着我法,为说无我及以空法,不说我与有情、命者、养育者、补特伽罗;六者、若诸有情执着二边,为说离二边道,不说依止二边;七者、若诸有情心散乱者,为说奢摩他、毗钵舍那,不说散乱道;八者、若诸有情着戏论者,为说真如,不说愚夫耽着戏论;九者、若诸有情耽着生死,为说涅槃,不说生死;十者、若诸有情着于邪道,为说无结无棘刺道,不说普遍烦恼棘刺道。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即能成就不颠倒道。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而能善行于三摩呬多心。 何等为十? 一者、善行身念处;二者、善行受念处;三者、善行心念处;四者、善行法念处;五者、善行境界念处;六者、善行阿兰若念处;七者、善行村邑、国土、王都、聚落念处;八者、善行利养、尊重、名闻念处;九者、善行如来施设学处念处;十者、善行烦恼及随烦恼杂染念处。 「云何菩萨行身念处? 善男子! 菩萨以正般若简择诸法与身俱者,能舍恶法,观察是身,从头至足,无我、我所;性不久停,终当坏灭;筋脉缠缚,臭秽不净。 菩萨如是观察之时,而不于中乐欲贪着。 以是义故,身中所有诸可恶法,唯除菩萨自在能舍,非诸有情。 是名善行于身念处。 「云何菩萨行受念处? 善男子! 菩萨作是思惟:『所有诸受悉皆是苦,愚夫颠倒谓之为乐。 一切智者知乐即苦,是故勇勐修行断苦,令他有情亦如是学。』菩萨摩诃萨观察受时,终不染着,亦不瞋恚。 是名菩萨善行受念处。 「云何行心念处? 善男子! 菩萨作是思惟:『心实无常,执着为常;实是其苦,执着为乐;本无有我,执着为我;本来不净,执着为净;其心轻动,无时暂停。 以不停故,于诸杂染能为根本,坏灭善道,开恶趣门,生长三毒。 与随烦恼等作其因缘,为主、为导,又能积集净、不净业,迅速流转如旋火轮,亦如奔马、如火焚烧、如水增长,遍知诸境如世彩画。』菩萨如是观察心时,便得自在。 得自在已,于诸法中亦无罣碍。 是名菩萨善行心念处。 「云何菩萨行法念处? 善男子! 菩萨如实了知诸不善法贪、瞋、痴等,及依止此所起余法及能修习烦恼对治,令诸恶法皆悉永断。 既能了知一切善法,于中安住,要期发愿,复能安立一切有情如是修学。 是名菩萨善行法念处。 「云何菩萨行境界念处? 善男子! 菩萨于可意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中无染、无着,亦不发起瞋恚之心。 菩萨作是思惟:『我不应于都无法中而生贪染。 我若生染,即是愚夫及愚痴性,为不了性,为不善性。 如世尊言:「若为贪爱所染即便顽钝,不能了知善、不善法,由此因缘堕于恶趣。」』菩萨作是思惟:『我不应于空法中发起瞋恚。 我若起瞋,即不能忍。 是瞋恚缠,为诸圣人之所诃责,及梵行者之所讥嫌。』菩萨观察境界之时,不为境缚,亦无执着,复教化人如是修学。 是名菩萨善行境界念处。 ◎佛说宝雨经卷第七佛说宝雨经卷第八唐天竺三藏达摩流支译◎「云何菩萨善行阿兰若念处? 善男子! 菩萨作是思惟:『住无诤行及住寂静行,若有天龙、药叉、健达缚等他心神通,能知我心、心所有法,是故我应如理作意,远离不如理作意,于如理法中增广修习。』是名菩萨善行阿兰若念处。 「云何菩萨善行村邑、聚落、国土、王都念处? 善男子! 菩萨若有非法之处,当须舍离。 所谓酒肆、淫里、王家、博弈、醉徒、聚戏、歌舞,非是出家之所行处,皆应远离。 是名菩萨善行人间念处。 「云何菩萨善行利养、承事、尊重、赞叹念处? 善男子! 菩萨能于利养等中发如是心:『为诸施者作福田故、分散施故,终不耽着、生于爱染,亦不为己执我、我所。 所受之物与一切有情共之,回施一切苦恼之者。』由此因缘,菩萨所得利养等事,终不倚恃,而生我慢贡高之心,作是思惟:『所得名闻、利养等事,体性空寂都不可得,终当磨灭、败坏之法,不可信也! 谁有智者于无常法中而生爱着,复起憍逸、我慢贡高!』是名菩萨善行利养等念处。 「云何菩萨善行如来施设学处念处? 善男子! 菩萨作是思惟:『过去诸佛习是学处,既能修习已,现等觉,入般涅槃;未来诸佛如是修习,当现等觉,入般涅槃;现在诸佛既修习已,今现等觉,入般涅槃。』菩萨摩诃萨能于如是所学之处,发起信心、尊重、勇勐,依之修习。 是名菩萨善行如来施设学处念处。 「云何菩萨善行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杂染念处? 善男子! 菩萨于烦恼及随烦恼杂染法中善能念之,从何因起? 何缘所生? 如是缘起,如是缘生,悉皆舍离。 是名菩萨善行烦恼及随烦恼念处。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恒常证得三摩呬多心。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受粪扫衣。 何等为十? 一者、誓愿坚固;二者、谦下自卑;三者、无厌弃;四者、无所着;五者、离过患;六者、见功德;七者、不自赞;八者、不毁他;九者、戒具足;十者、诸天之所亲近。 「善男子! 云何菩萨誓愿坚固,乃至诸天之所亲近? 善男子! 菩萨得信及意乐具足,于诸佛所深起信心,设因护命,不毁誓愿,亦无转动。 由誓愿坚牢故,得谦下心。 心谦下故,得无我慢。 人所弃舍粪扫之服,尽皆收用,洗濯缝缀,乃无疲倦亦不弃舍。 由是义故,无所执着。 虽云此衣麁弊、烂坏,复生污垢,多诸蚤虱,不以为患,见其功德。 粪扫衣,仙人服用、如来所赞、佛说吉祥,远离悭贪,随顺圣种,以是因缘得不自赞,亦不毁他,得戒具足。 戒具足故,诸天来下而亲近之,恒为诸佛之所称叹,诸大菩萨而训诲之,复得人、非人等之所拥护,若聚落、城邑刹帝利、婆罗门等顶戴尊重,同梵行者常所谘嗟。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受粪扫衣。」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 诸菩萨等其心广大,何因缘故行下劣行?」佛言:「善男子! 诸菩萨等有大势力,方能行此下劣之行。 无势力者,则不能行。 何以故? 大力菩萨为护世间,而能对治未起烦恼,非无力者行下劣也! 善男子! 于意云何,如来行解为广大耶? 为下劣乎?」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 我今于此不堪詶对。 何以故? 如来无所证、无行解,以不见法故,不可测量。 我今何能辩如来所行优劣!」佛言:「善男子! 于汝意云何? 如来于四洲中一切有情天、龙、药叉、健达缚等示现如是下劣之行,复为如是众生赞叹杜多功德。」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 如来为调伏初发趣大乘,对治一切有情未起烦恼故,示现下劣苦行。」佛言:「善男子! 如是,如是! 有大势力诸菩萨等,为欲调伏诸有情故,着粪扫衣而无下劣,亦复如是。 善男子! 是名菩萨受粪扫衣。 「复次,善男子! 诸菩萨成就十法,受用三衣。 何等为十? 一者、知足;二者、少欲;三者、远离希求;四者、无积聚;五者、离损失;六者、离积聚、损失、苦恼;七者、离忧恼;八者、离愁叹;九者、无所取;十者、勤修习故,尽诸有漏。 善男子! 菩萨于下劣衣,而得知足;以知足故,而能少欲;以少欲故,无所希求;不希求故,曾无积聚;无所聚故,无损失;以不损失故,即无苦恼;无苦恼故,无有愁叹;无愁叹故,亦无所受;无所受故,能勤修习,尽诸有漏。 善男子! 是名菩萨成就十法,得受用三衣。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不随他行。 何等为十? 一者、不随贪爱行;二者、不随瞋怒行;三者、不随愚痴行;四者、不随损害行;五者、不随悭悋、嫉妬行;六者、不随我慢行;七者、不随令他了知名称行;八者、不随尊重、利养行;九者、不随恭敬天魔行;十者、不随贡高行。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是故说名不随他行。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名为乞食。 一者、为摄受诸有情故,而行乞食;二者、为次第故,而行乞食;三者、为不疲厌故,而行乞食;四者、为知足故,而行乞食;五者、为分布故,而行乞食;六者、为不耽嗜故,而行乞食;七者、为知量故,而行乞食;八者、为善品现前故,而行乞食;九者、为善根圆满故,而行乞食;十者、为离我执想,而行乞食。 「善男子! 云何菩萨摄受有情,乃至为离我执想? 善男子! 菩萨见一切有情受诸苦恼,虽复成就微少善根,而此善根暂时非久,为欲摄益如是有情故,而行乞食。 菩萨入于城邑、聚落之时,住于正念,具足威仪,诸根寂然,亦不高举,不令放逸。 得次第故,终不舍彼贫穷之家,入富贵家,所谓婆罗门、若刹帝利、居士大家。 次第乞时,从一家诣一家,乃至事毕终无违越,唯除恶处不应乞食,所谓恶狗家、新产犊家、恶种类家,若男子、若女人、若童男、若童女起烦恼处,及讥嫌处、诸外道处,如是之处皆应舍置。 菩萨次第乞食之时,不生厌离,亦不疲倦,于彼有情无所憎爱。 由不疲厌而生知足,于好、于恶随应受取。 若得食已至于住处,收钵多罗及以衣服,于如来像前或制多前或窣堵波前,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以所得食分为四分:一分施与同梵行者,一分施与贫穷之人,一分施与恶趣有情,一分自食。 菩萨虽食,而于食事无贪、无染亦无爱着,唯为活命而受于食,不使身羸亦不令重。 所以者何? 身若极羸,废修善品;身若极重,增长睡眠。 菩萨食已,能令善品增长现前。 由勤修故,无有懈怠亦无嬾堕,而得圆满菩提资粮。 由彼善能成熟菩提分法,远离我执。 得无我故,能舍身肉施与有情。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行乞食。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于一坐。 何等为十? 一者、坐菩提道场,诸魔惊怖而独不动;二者、证出世静虑,诸魔惊怖而独不动;三者、得出世般若,诸魔惊怖而独不动;四者、得出世智,诸魔惊怖而独不动;五者、证其空性,诸魔惊怖而独不动;六者、证诸法如实,诸魔惊怖而独不动;七者、证正觉道,诸魔惊怖而独不动;八者、证于实际,诸魔惊怖而独不动;九者、证于真如,诸魔惊怖而独不动;十者、得一切智,诸魔惊怖而独不动。 言一坐者,所谓一切智坐,亦名法座。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得一坐。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一食。 何等为十? 一者、不恣贪食;二者、无染着食,谓得食已,于时、非时不应更受若苏油、石蜜等种种滋味;三者、若见他人受苏等时,不起瞋恼;四者、若他人受苏等时,不生嫉妬;五者、菩萨行一食时,若遇重病应受苏等;六者、菩萨行一食时,必有命难应食苏等,而便受之;七者、菩萨行一食时,若有废修善法之难应食苏等,而便受之;八者、菩萨行一食时,若有如上三难食苏等已,而不追悔;九者、菩萨行一食时,若有三难应食苏等,而不疑惑;十者、菩萨行一食时,若有三难须食苏等,当作药想。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故得一食。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阿兰若。 何等为十? 一者、久住梵行;二者、于毗奈耶而得善巧;三者、诸根圆满;四者、具足多闻;五者、善说法要;六者、离我所执;七者、犹如野兽;八者、得身远住;九者、得居寂静;十者、不厌离、无盖覆。 「善男子! 云何菩萨久住梵行,乃至不厌离阿兰若? 善男子! 菩萨舍家出家,于毗奈耶中三业清净,具足尸罗,性多善巧,乐习威仪。 于佛所说长幼法中,不假他缘,自能解悟,及于教义能得善巧,又能了知持犯之处。 见持戒者,能生恭敬;见毁戒者,便能舍离。 又复多时数数悔过,于所作罪,追悔恶作,终不覆藏。 复能了知所犯之罪有上、中、下,又能了知所造恶业招异熟果时分长、短。 菩萨修行清净故,得诸根圆满眼根不减、耳根无缺、身分具足方堪住彼阿兰若处。 独静无人,不为恼乱;乞食易得,非远非近;多诸林木、花果、枝叶皆悉茂盛;清净美水,取不为劳;龛室安隐,无有恶兽;山路幽静,去住无难如是之处乃可依止。 菩萨依止如是处已,随先所诵,及以所闻,昼夜三时,恒常修习;诵经之声,不麁不细;善摄诸根,不令变异;所受用物,皆悉清净;了知诸法,差别之相;舍离惛沉,思惟教理;其心不动,亦不外缘。 「若有王、王子及刹帝利、婆罗门等至菩萨所,菩萨见已恭敬问讯赞言:『善来,大王! 如所敷设,请王就坐!』王若坐时,菩萨亦坐;王若不坐,菩萨亦立。 详观王等诸根躁动,菩萨即应赞言:『大王善能利益,王之国内多有持戒、福德、多闻、智慧沙门、若婆罗门之所居住,无有盗贼及官人等之所侵欺。』复观王等诸根寂然,安隐调伏,菩萨尔时当为演说种种诸法。 王若不乐说种种法,菩萨即当随顺说厌离法;王若不欲乐闻厌离之法,即应为说如来甚深广大之法及大威德。 如是及余人间聚落婆罗门、刹帝利诸有来者,随宜为说亦复如是。 「菩萨以多闻故,即能说法,令听闻者心皆欢喜,于菩萨所生净信心。 以能说法修习善品,对除烦恼;又以多闻力故,得离我执。 复能远离我执怖畏故,于阿兰若处不惊不惧,得无所畏。 菩萨住阿兰若处,现前观察无所住着,非如野兽无所观察。 菩萨住阿兰若处,无有怖畏,无有过患,非如野兽恒畏中伤。 菩萨住阿兰若处,为聚落中若男、若女、若童男、若童女散乱心故,为摄受正法故、为无所住着故、非如野兽为护命故,远避人间。 菩萨由远住故,得现前寂静,见阿兰若有大功德,复见寂静、无厌离、无覆盖,修习诸法住阿兰若。 是名菩萨久住梵行,乃至不厌离、不覆盖。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阿兰若处住。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能树下坐。 何等为十? 一者、不得依止极近聚落树下而坐;二者、不得依止极远聚落树下而坐;三者、不得依止棘刺稠林树下而坐;四者、不得依止葛蒙密蔓及猕猴处树下而坐;五者、不得依止枯叶树下而坐;六者、不得依止猿猴住处树下而坐;七者、不得依止多有鸟处树下而坐;八者、不得依止恶兽住处树下而坐;九者、不得依止近道路处树下而坐;十者、不得依止麁恶人处树下而坐。 菩萨应当依止无障难处树下而坐,身得轻安,心常悦乐。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树下坐。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能露地坐。 何等为十? 一者、于春、夏、秋、冬不应依止牆壁处坐;二者、不应依止林树下坐;三者、不得依止穰[麦*戈]草[卄/积]处坐;四者、不得依止山腹岩坎处坐;五者、不得依止河岸坎中而坐;六者、不得以物遮寒而坐;七者、不得以物障风而坐;八者、不得以物障雨而坐;九者、不得以物障热而坐;十者、不得以物承露而坐。 若诸菩萨在露地坐,身遇诸病又复无力,应入寺中作如是念:『如来为欲对除烦恼,处处广说杜多功德,我今虽复在于寺中,心不爱乐又不耽着,勤修正法,对除烦恼。』作是思惟:『我住寺中,但为摄受诸施主故,不为长养。 于自身故,作露地想。』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露地坐。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塚间坐。 何等为十? 一者、谓诸菩萨于好住处极生厌离;二者、诸菩萨等,于一切时恒起死想;三者、诸菩萨等,恒常能起余残之想;四者、诸菩萨等,常观于身分,起赤想;五者、诸菩萨等,常观于身分,起青想;六者、诸菩萨等,常观于身分,起脓想;七者、诸菩萨等,常观于身,起膖胀想;八者、诸菩萨等,常观于身,起乾焦想;九者、诸菩萨等,常观于身,起离散想;十者、诸菩萨等,常观于身,起骨锁想。 「善男子! 菩萨于塚间坐,为利益、哀愍诸有情故,住于慈心,亦为持净戒故、成就轨则故,不起食肉之心。 何以故? 善男子! 塚间周遍多有非人之所依住,若见菩萨食噉于肉,生不净信,起烦恼心,由是菩萨不应食肉。 善男子! 菩萨住于塚间,若入伽蓝,先当礼拜如来制多,次应礼拜长老苾刍,后复问讯少年苾刍,不坐僧家床席等物,恭敬而立。 何以故? 善男子! 菩萨为欲随顺世间将护有情故,不坐僧家床席等物,塚间菩萨顺圣者故,若违逆世间,非圣者故。 若一苾刍将自坐物请菩萨坐,塚间菩萨应审观察彼苾刍意乐,后无追悔,及余众僧不起瞋嫌,然自应起下劣之心,如旃荼罗童子,方坐此座。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塚间坐。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能得常坐。 何等为十? 一者、常坐为不恼身故;二者、常坐为不恼心故;三者、常坐为不惛睡故;四者、常坐为不疲厌故;五者、常坐为欲圆满菩提资粮故;六者、常坐为心一境性故;七者、常坐为证现前道故;八者、常坐为趣菩提道场故;九者、常坐为利益一切有情故;十者、常坐为欲永断诸烦恼故。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得常坐。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随敷坐。 何等为十? 一者、于其敷具无所耽嗜;二者、终不自为施设敷具;三者、不遣他人施设敷具;四者、不现于相令他施设敷具;五者、随彼所有若草、若叶便即应坐;六者、诸地方处若多毒蛇、蚊虻孔穴,即应舍离并不应坐;七者、菩萨欲卧,身向右边累足而卧,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了想;八者、右脇而卧,不着睡眠;九者、但为长养诸大种故,乃至为活命故;十者、菩萨于恒恒时及常常时,令善品现前。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随敷坐。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得修习瑜伽者。 何等为十? 一者、能常修不净;二者、能常修慈悲;三者、能常修缘起;四者、于诸过患常修善巧;五者、能常修空性;六者、能常修无相;七者、能常修瑜伽;八者、能常勤修;九者、得不悔过;十者、能具足戒。 「善男子! 云何菩萨能修不净? 善男子! 菩萨独处宴坐,端身舒缓,结加趺坐;现前观察,心极厌离;安住正念,心不外缘,作是思惟:『人中所有一切饮食,若净、若秽、若好、若恶、有味、无味,若食噉已,身火所触皆成不净、烂坏、可恶,而不随顺一切世间诸愚夫等,耽嗜染着。 我等圣者依毗奈耶法,能以正智观察自身,不起染着,亦不耽嗜,然复我心亦不生于厌离。』是故菩萨能修不净。 「云何菩萨能修慈悲? 善男子! 谓诸菩萨于闲静处独处宴坐,端身舒缓,结加趺坐;现前观察,心极厌离;安住正念,心不外缘,作是思惟:『诸有情辈多起瞋害,作不善业。 复常亲近不善丈夫,无状于我起怨雠想,或于过去、或于未来、或于现在起如是业。 我意令彼一切有情所起瞋害皆得断除,令彼坐于菩提道场。』如是之事不唯言说,实是菩萨甚深意乐。 随顺思惟,是名菩萨能修慈悲。 「云何菩萨能修缘起? 谓诸菩萨若起贪爱及瞋恚心,作是思惟:『由我起于贪、瞋等法,能起之我既从缘生,所起贪、瞋及贪等境亦从缘起。 谁有智者于众缘生虚妄法中起我执着?』是名菩萨能修缘起。 「云何菩萨于诸过患能修善巧? 谓诸菩萨,为欲断除自身过患故常修习。 若他相续有诸过患,堪为说者,令彼断除;不堪为者,菩萨即应舍离而去。 云何过患? 谓于佛、法、僧,于戒、于圣、于梵行者,及于世间尊卑、长幼性不恭敬。 此是过患。 自恃己身,常起我慢,轻贱于他。 染着现前种种境界,背于涅槃,起我见、有情见、命者见、补特伽罗见、断见、空见,执常、无常性。 不承事一切圣者,亲近愚夫,远离持戒、供养破戒,舍善丈夫、近不善丈夫。 诽谤甚深素怛缆藏,于此藏门常怀惊怖。 懈怠、嬾惰,轻贱己身;性无辩才,威光下劣。 所不应悔而乃悔之;所应悔者而不能悔。 恒为盖缠之所系缚,幻惑诳谄之所随逐,惛沉睡眠之所覆蔽。 性常爱乐恭敬、利养,贪着种姓,爱恋眷属,乐国土众会,舍所受持法;性乐亲近顺世间咒,而常厌离出世正法。 串习不善,不修诸善。 赞出家人恶,若于女人及诸丈夫、童男、童女、诸外道等皆悉赞叹。 不乐住于阿练若处;食不知量;于其尊者不乐亲近。 诵习之时,自为分限;非所行处,不见过恶。 性不恭敬微细尸罗,于小罪中心不惊怖。 见愚痴者,诸根暗昧,叹为寂静;见智慧者,诸根明利,拨为嚣举。 行于倨傲,颠倒执着;性乐麁言,于爱、不爱诸色之中随顺执着。 见起瞋者,不生慈心;见受苦者,不起悲愍;见有病者,无厌离心;见彼死者,无有惊怖。 不求出离焚烧之处。 不观察身,不观察戒,于已作、当作、现作之法性不观察。 不应思惟而起思惟,不应计度而生计度,不应悕求而有悕求。 于非出离,作出离想;于彼非道,而作道想。 未得,谓得;应作,不作。 耽着恶法,舍离善品;恶说大乘,赞叹小乘;毁呰深信大乘补特伽罗,赞叹深信小乘补特伽罗。 常为诤论,恒起斗讼;性怀麁犷,好为恶语;倨傲多言,严切暴恶;贪婪矫诈,性多虚妄;语无伦次,爱乐戏论。 此是过患。 「菩萨能于如是过患得善巧已,勤修空性,为欲舍离诸戏论故。 菩萨虽复勤修空性,然心流散,于彼彼处而心乐住,菩萨遍求于彼彼境,自性皆空,求不可得。 所取之境体既是空,能取之心性亦非有,所观心境了知是空,能观察智体实非有。 菩萨观察空性之时,修无相性。 菩萨虽复勤修无相,犹有彼彼诸相现前。 菩萨又观现前诸相,体性皆空。 如是诸相既不可得,观内身相亦不可得,于身念住亦不可得。 心不执着外诸相中,念住体性亦不可得。 菩萨舍离如是诸相,常能发起修习意乐。 菩萨修习诸三摩地,于其境界无间而住,谓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实观察是毗钵舍那。 菩萨修习三摩呬多,心得无悔,又复欢喜。 何以故? 戒清净故。 以诸菩萨戒清净故,得于瑜伽。 具足戒者,增长瑜伽、修习瑜伽。 是故说名得瑜伽者。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修习瑜伽者。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能持素怛缆藏。 何等为十? 一者、听闻领受为守护正法故,不为资财故;二者、听闻领受为守护住持故,不为利养故;三者、听闻领受为三宝种不断故,不求供养故;四者、听闻领受为正摄受发趣大乘诸有情故,不为名称赞叹故;五者、听闻领受为欲利益无依无怙诸有情故;六者、听闻领受安乐苦恼诸有情故;七者、听闻领受为诸有情无慧眼者,得慧眼故;八者、听闻领受为发趣声闻乘诸有情等,演说声闻乘道故;九者、听闻领受为发趣大乘道故;十者、听闻领受为自身证无上智故,不为希求下劣乘故。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持素怛缆藏。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能持毗奈耶藏。 何等为十? 一者、能了知毗奈耶;二者、能了知毗奈耶义;三者、能了知毗奈耶甚深理趣;四者、能了知毗奈耶微细;五者、能了知应作、不应作;六者、能了知自性违犯;七者、能了知施设违犯;八者、能了知所学波罗提木叉缘起;九者、能了知声闻毗奈耶;十者、能了知菩萨毗奈耶。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持毗奈耶藏。 「复次,善男子! 菩萨成就十种法,能善轨则所行境界,具足威仪。 何等为十? 一者、善学声闻一切学处;二者、善学缘觉一切学处;三者、善学菩萨一切学处;四者、于诸学处得善学已,能善轨则,所行具足;五者、轨则所行皆具足已,便能舍离非沙门行;六者、以是因缘,菩萨不行非处、非时;七者、菩萨能于沙门所行威仪轨则皆具足已,若沙门、若婆罗门皆无有能非理讥毁;八者、由此菩萨,亦能令他善学如是一切学处;九者、菩萨所行轨则圆满,已得端严寂静,具足威仪;十者、成就威仪而无矫诈。 善男子! 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善轨则所行境界,威仪具足。 佛说宝雨经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5: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