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密严经 内容: 大乘密严经卷下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奉 制译目识境界品第七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遍观十方,从髻珠中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一切国土及密严中诸菩萨众。 放斯光已,即告如实见菩萨言:「仁主! 雪山之中有一恶兽名为能害,变诈百千以取诸兽杀之而食。 若见牝鹿有子之者,便为子声悲鸣相呼。 若有牝鹿便现有角,与其相似而往亲附,彼无惊惧杀而食之。 见牛马等种种诸兽,悉同彼形而肆其恶。 仁主! 一切外道于阿赖耶所生我见亦复如是,如彼恶兽变种种形,着我之人所执我相,各各差别乃至极小犹如微尘。 仁主! 是诸我执于何而住? 不住于余但住自识。 计我之人言:『我与意根境和合。』意等和合而有识生,本无有我。 如衣与花和合而有香气,未和合时无香可得。 是故当知,但唯有识心及心法,无别有我如盘中果、如笼中灯、如伊尸迦文阇之草而可得者。 但以因缘心心法生,此中无我亦无有生,微妙一相本来寂静,是诸佛菩萨观行之人内证境界。 诸外道等不了唯识生于我见,无知法智而强分别执着有无,若一若多我我所论,如彼恶兽多所伤杀。 此亦如是,令诸众生于生死中驰骛往来,不肯亲近佛及菩萨诸善知识,展转远离无归向时,违背圣道失于己利,于三乘中乃至不得一乘之法,为取所缚不见真谛,不得预于密严之土,乃至名字亦不得闻。 仁主! 诸观行人咸于此识净除我见,汝及诸菩萨摩诃萨亦应如是,既自勤修复为人说,令具速入密严佛土。」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微密品第八尔时众中有菩萨名曰宝手,白众色最胜王言:「王应请问金刚藏住三昧者,一切世间所有众法,离诸分别及以名字,不相应名、相应之名,彼法自性于何而住? 此诸佛子专心愿闻。」时众色最胜王即随其义而问之曰:「名想等境界,一切世间法,为唯是分别,为离分别有? 如其所立名,是名何所住? 金刚自在者,愿为我宣说。」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立,离名无别义。 四蕴唯名字,是故说为名,如名摩纳婆,但名无有体。 佛及诸佛子,说名唯在相,离相而有名,不作是分别。 是故依于相,分别种种名,譬如祑吐等,此皆无有实。 凡夫所分别,莫不皆依相,是故世间法,离相即皆无。 瓶衣车乘等,名言所分别,色相虽可说,体性无所有。 世间众色法,但相无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无实事。 王应观世法,离名无所有,但以分别心,而生于取着。 若离于分别,取着即不生,无生即转依,证于无尽法。 是故大王等,常应观想事,但是分别心,离此即无有。 形相体增长,散坏质与身,如是等众名,皆唯色之想。 想名及分别,体性本无异,随于世俗义,建立而不同。 若舍离名字,而求于物体,过去及未来,此皆无所得。 能知诸识起,无有所知法,所知唯是名,世法悉如是。 以名分别法,法不称于名,诸法性如是,不住于分别。 以法唯名故,想即无有体,想无名亦无,何处有分别? 若得无分别,身心恒寂静,如木火烧已,毕竟不复生。 譬如人负担,是人名担者,随其担有殊,担者相差别。 名如所担物,分别名担者,以名种种故,分别各不同。 如见杌为人,见人以为杌,人杌二分别,但有于名字。 诸大和合中,分别以为色,若离于诸大,色性即无有。 如德依瓶处,瓶依名亦然,舍名而取瓶,瓶终不可得。 瓶不住瓶体,名岂住于名? 二合生分别,名量亦非有。 住于如是定,其心不动摇,譬如金石等,本来无水相,与火共和合,若水而流动。 藏识亦如是,体非流转法,诸识共相应,与法同流转。 如铁因磁石,周回而转移,二俱无有思,状若有思觉,赖耶与七识,当知亦复然。 习绳之所系,无人而若有,普遍众生身,周行诸险趣,如铁与磁石,展转不相知。 或离于险道,而得住诸地,神通自在力,如幻首楞严,乃至陀罗尼,莫不皆成满。 赞佛实功德,以之为供养,或现无量身,一身无量手,肩头口及舌,展转皆无量。 往诣十方国,供养诸如来,或雨众妙花,宝衣及璎珞,其积甚高广,如须弥等山,供养于如来,及以诸菩萨。 或作宝宫殿,如云备众彩,化现诸天女,游处于其中,妓乐众妙音,供养于诸佛。 或与佛菩萨,游止常共俱,一切众魔怨,自在而降伏。 得自证三昧,已转于所依,阐扬五种法,八识及无我,相续无暂停,一心而供养。 或现身为小,其量如微尘,复现为大身,无边不可测,种种诸色相,以供养如来。 或于自身中,普纳诸世界,复以诸世界,置之于芥子,大海为牛迹,牛迹海亦然,是中诸众生,身心无所娆。 一切所资用,平等而饶益,如日月如地,如水及火风,又如大宝洲,亦如良妙药。 诸法不生灭,不断亦不常,一异及来出,如是悉无有,妄立种种名,是为遍计性。 诸法犹如幻,如梦与乾城,阳焰水中月,火轮云电等,此中妄所取,是为遍计性。 种种诸名字,说于种种法,此皆无所有,是为遍计性。 一切世间法,不离于名色,斯皆但有名,离名无别义,如是遍计性,我说为世间。 眼色等为缘,而起三和合,声依桴鼓发,芽从地种生,宫殿及瓶衣,无非众缘起,众生若诸法,此悉依他性。 若法是无漏,其义不可舍,证智所从生,此性名真实。 诸法相差别,已说其自性,若离自性门,诸法不明了。 如人以众物,幻作种种形,色相虽不同,性皆无决定。 世事悉如是,种种皆非实,妄情之所执,遍计无有余。 譬如摩尼宝,随色而像现,世间亦复然,但随分别有,体用无所在,是为遍计性。 如乾闼婆城,非城而似城,亦非无有因,而能如是现,世间种种物,应知悉亦然。 日月及诸山,屋宅烟云等,体相各差别,未尝有杂乱。 自他及与共,体性皆不成,但是所分别,遍计之自性。 诸物非因生,亦非无有因,若有若非有,此皆情所执。 名依于相起,二从分别生,正智及如如,远离于分别。 心如相显现,相为意所依,意及五心生,犹如海波浪,习气无有始,境界亦复然,心因习气生,境令心惑乱。 依止赖耶识,一切诸种子,心如境界现,是说为世间。 七识阿赖耶,展转力相生。 如是八种识,不常亦不断,一切诸世间,似有而安布。 有计诸众生,我等三和合,发生种种识,了别于诸境。 或有妄计言,作者业因故,生于梵天等,内外诸世间。 世间非作者,业及微尘作,但是阿赖耶,变现似于境。 藏识非缘作,藏亦不作缘,诸识虽流转,无有三和合。 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 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 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 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 此是现法乐,三昧之境界,众圣由斯道,普诣十方国。 如金在矿中,无有能见金,智者善陶鍊,其金乃明显。 藏识亦如是,习气之所缠,三昧净除已,定者常明见。 如酪未攒摇,酥终不可得,是故诸智者,攒酪而得酥。 藏识亦复然,诸识所缠覆,密严诸定者,勤观乃能得。 密严是大明,妙智之殊称,佛子勤修习,常生此国中。 色及无色界,空识非非想,于彼常勤修,而来生此处。 此中诸佛子,威光犹日月,住于修行地,演说相应旨。 如来所证法,随见而转依,一切佛世尊,灌顶授其位。 虽住密严土,应物随所宜,在空而变化,若见或闻法。」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大众:「诸仁者! 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 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 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 诸仁者! 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染意攀缘执我我所,诸识于境各各了别。 诸仁者! 心积集业,意亦复然。 意识了知种种诸法,五识分别现前境界,如瞖目者见似毛轮,于似色心中非色计色。 诸仁者! 如摩尼宝体性清净,若有置于日月光中,随其所应各雨其物。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与习气合变似众色周于世间,若无漏相应即雨一切诸功德法,如乳变异而成于酪乃至酪浆。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变似一切世间众色,如翳目者以翳病故见似毛轮。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以习气翳住藏识眼生诸似色,此所见色譬如阳焰远离有无,皆阿赖耶之所变现。 诸仁者! 依于眼色有似色识,如幻而生住于眼中,其相飘动如热时焰。 诸仁者! 一切众色皆阿赖耶与色习相应变似其相,非别有体同于愚夫妄所分别。 诸仁者! 一切众生若坐若卧、若行若立、惛醉睡眠乃至狂走,莫不皆是阿赖耶识。 譬如盛日舒光烛地气蒸飘动,犹如水流渴兽迷惑向之奔走。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体性非色而似色现,分别之人妄生取着。 如磁石力令铁转移,虽无有心似有心者。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为生死法之所摄持,往来诸趣非我似我。 如水中有物虽无思觉,而随于水流动不住。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虽无分别依身运行。 如有二象捔力而斗,若一被伤退而不复。 阿赖耶识应知亦然,断诸染分更不流转。 譬如莲花出离淤泥,皎洁清净离诸尘垢,诸天贵人见之珍敬。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出习气泥而得明洁,为诸佛菩萨大人所重。 如有妙宝世所希绝,在愚下人边常被污贱;智者得已献之于王,用饰宝冠为王所戴。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 如美玉在水鼃衣所覆。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在生死海为诸恶习覆而不现。 诸仁者! 阿赖耶识有能取所取二种相生,如蛇有二头所乐同往,此亦如是与色相俱,世间之人取之为色,或计我我所若有若无,能作世间于世自在。 诸仁者! 阿赖耶识虽种种变现而性甚深,无智之人不能觉了。 譬如幻师幻作诸兽或行或走,相似众生都无定实。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幻作种种世间众生而无实事。 凡愚不了妄生取着,起微尘、胜性、自在、丈夫有无等见。 诸仁者! 意能分别一切世间,是分别见如画中质、如云中形、如翳梦者所见之物、如因陀罗弓、如乾闼婆城、如谷响音、有阳焰水、如川影树、如池像月,分别之人于阿赖耶如是妄取。 若有于此能正观察,知诸世间皆是自心,是分别见即皆转灭。 诸仁者! 阿赖耶识是意等诸法习气所依,为分别心之所扰浊。 若离分别即成无漏,无漏即常犹如虚空。 若诸菩萨于阿赖耶而得三昧,则生无漏禅定、解脱、方便力、自在神通如是等诸功德法,十究竟愿意生之身,转于所依识界常住,同虚空性不坏不尽。 诸仁者! 如来普见一切世间无有增减,般涅槃者非是坏灭,亦无非众生而今始生。 十方国土同一法性,诸佛出世不出世间,一切诸法住于法性不常不断。 若解脱者众生界灭,即坏如来一切智性,去来今佛所知之法不得平等。 又若涅槃众生灭者,谁离于苦? 有余无余降魔等事皆是妄说。 是故当知,诸观行者证于解脱其身常住,离众有蕴灭诸习气。 譬如热铁投之冷水,热势虽除而铁不坏。 此亦如是。 诸仁者! 阿赖耶海为戏论麁重所击,五法三性诸识波浪相续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处中似义而现。 诸仁者! 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之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 诸仁者! 阿赖耶识与寿命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所余五识亦住自根。 诸仁者! 心意及识住于诸蕴,为业所牵流转不息,诸所有业因爱而起,以业受身身复造业,舍此身已更受余身如步屈虫行。 心及心法生于诸趣,复更积集稠林之蕴。 诸仁者! 寿、煖及识若舍于身,身无觉知同于木石。 诸仁者! 藏识是心,执我名意,取诸境界说之为识。 诸仁者! 心能持身、意着诸趣,意识遍了五现分别。 诸仁者! 藏识为因生于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五识复待增上缘生,以同时自根为增上故。 诸仁者! 身如起尸亦如阳焰,随于诸行因缘而转,非是虚妄亦非真实,为爱所牵性空无我。 诸仁者! 意等诸识与心共生,五识复与意识同生,如是恒时大地俱转。 诸仁者! 阿赖耶识为爱所熏而得增长,自增长已复增余识如轮不绝,以诸识故众趣得生,于诸趣中识复增长,识与世间更互为因。 如河中流前后不断,如芽与种相续而生,各各差别分明显现。 识行亦尔,三和合已复更和合,差别而生无有断绝,内外众法因兹而起。 一切凡夫不了自心,汝诸佛子应勤观察。」尔时众色最胜王等复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作是言:「金刚三昧藏,得无所畏者,善入于密严,能演一切法。 佛及诸佛子,三昧正思惟,所见诸法相,微妙最无比。 惟愿大智者,为我等宣说,尊者恒安住,摩尼月藏宫,坐于师子座,菩萨众围绕。 愿为诸瑜祇,说密严定法,此是月幢佛,为众所开演,彼众当来此,愿说而无倦。」尔时月幢世尊无量分身在于欲色诸天宫殿,有无央数菩萨及诸天等围绕供养,说密严中诸无畏者所修观行实相之法。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得内证智相应三昧,心不乐于正位之乐不住实际,即于定中互相观察,心各念言:「其谁已见证于实相观行之首? 云何而得见斯人乎?」心生渴仰佥然而住。 彼诸佛子复更思惟:「何者是定? 云何非定? 于何所定孰是其定所待之缘?」作是念已,以三昧力见密严土中菩萨之王,首戴宝冠,三十二相以为严饰。 彼诸菩萨便从定起着上好衣,从他方无量佛国而来此会,一心瞻仰金刚藏尊。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周顾四方,见诸大众,便生觉念将欲说法,熙怡微笑发和雅音,而说偈言:「汝等诸佛子,咸应一心听,定境难可思,非分别所了,定及于定者,定缘亦复然。 离诸欲不善,而有于觉观,寂静生喜乐,是谓入初禅。 如是渐次第,四八至于十,外道着我者,常修此诸定。 一切声闻众,辟支佛亦然,了知于世间,诸法之自相。 蕴处如空宅,此中无有我,无思无动作,如机关起尸,但有三和合,本无能作者。 外道修定人,起于定性见,此人迷法相,坏于一切法。 若有能修行,如来微妙定,善知蕴无我,诸见悉除灭。 一切唯有识,诸法相皆无,无能相所相,无界亦无蕴,分析至微尘,此皆无所住,地水等众物,皆从分别生。 不知其性者,取于如是相,恶色与好色,似色余亦然。 譬如虚空中,云霓等众彩,思惟如骨璅,遍满于世间,及遍处想观,观于诸大等。 身有色无色,定者常谛思,若于缘一心,即缘说清净。 如其所分别,即彼成所缘,非定非定者,妄计以为定。 定者在定中,了世皆藏识,法及诸法相,一切皆除遣。 获于胜定者,善说于诸定,破诸修定人,妄智所知法。 若人生小智,取法及于我,自谓诚谛言,善巧说诸法,计着诸法相,自坏亦坏他,无能相所相,妄生差别见。 甜性能除热,苦醋醎止痰,辛物变于冷,醎能已风疾。 身中有痰热,共生于疟病,或复但因风,或三和合起。 以病各差别,良医说众方,石蜜并六分,庾沙诸食等,能除众生身,种种诸疟疾。 若法有自性,及以诸相者,药无除病能,病者不应差。 云何世人见,服药病除愈? 定者观世间,但是赖耶识,变异而流转,譬如众幻兽。 无能相所相,蕴与于蕴者,亦无支分殊,及以有支分。 世中无能作,而作于世间,亦非散十方,微尘之所聚。 非初最微细,渐次大如指,二指或复三,诸物转和合,求那各差别,如是义皆无。 非时非胜性,及三法所作,亦非无有因,自然而得有。 斯由业习气,扰浊于内心,依心及眼根,种种妄分别。 意与于意识,及以阿赖耶,普现于世间,如幻作众物。 瓶等众境界,悉以心为体,非瓶似瓶现,是故说为空。 世间所有色,诸天宫殿等,皆是阿赖耶,变异而可见。 众生身所有,从头至手足,顿生或渐次,无非阿赖耶。 习气浊于心,凡愚不能了,此性非是有,亦复非是空。 如人以诸物,击破于瓶等,物体若是空,即无能所破。 譬如须弥量,我见未为恶,憍慢而着空,此恶过于彼。 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 一切诸众生,生于种种见,欲令断诸见,为说于空理。 闻空执为实,不能断诸见,此见不可除,如病医所舍。 譬如火烧木,木尽火不留,见木若已烧,空火亦应灭。 生于智慧火,诸见得灭时,普烧诸烦恼,一切皆清净,牟尼以此智,密严而解脱。 不见以兔角,触坏于大山,曾无石女儿,执箭射于物,未闻欲斗战,而求兔角弓,谁复须宫室,令石女儿造? 一切法空性,与法常同体,始于胎藏时,色生便灭坏。 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异。 诸法亦如是,空性与之一,展转无差别,所为皆得成。 是身如死尸,本来无自性,恒为爱绳缚,境界所牵动。 佛说于空理,为欲断诸见,汝等有智人,宜应一心学。 譬如工幻者,以诸咒术力,草木等众缘,随意之所作。 依于眼及爱,作意色与明,如是眼识生,如幻亦如焰。 是识无来处,去亦无处所,诸识性如是,不应着有无。 譬如石女儿,兔角毛轮等,本来无有体,妄立于名字。 师子熊罴类,此皆无有角,何故不分别,唯言兔角无? 善巧谈论者,岂不能宣说? 古先诸智人,但说兔无角,惑者妄分别,如瘖及聋瞽。 斯人无现智,不能自证法,但随他语转,何用分别为? 若离于分别,当生密严土,一心正定中,普现十方国。 譬如天宫殿,众星及日月,依止须弥山,风力所持运。 七识亦如是,依于阿赖耶,习气之所持,处处恒流转。 譬如依大地,发生种种物,一切诸含情,乃至众珍宝;藏识亦如是,众识之所依。 譬如孔雀鸟,毛羽多光色,雄雌相爱乐,鼓舞共欢游。 定者观赖耶,应知亦如是,种子及诸法,展转相依住。 譬如百川流,日夜归大海,川流无有尽,海亦不分别。 藏识亦如是,甚深无有涯,诸识之习气,日夜常归往。 如地有众宝,及余种种物,给施诸众生,随其所资用。 藏识亦如是,与诸分别俱,增长于生死,转依成正觉。 善行清净行,出过于十地,入如来地中,十力皆圆满,正住于真际,常恒不坏灭,如地无分别,应化无有穷。 如春众花发,人鸟皆欣翫,执持识亦然,定者多迷取。 如是诸佛子,无慧离真实,于义不善知,妄言生决定。 非法离间语,诳惑于众生,诸法别异住,而别起言说。 譬如工幻师,善用于咒术,于无花果处,现种种花果。 如是佛菩萨,善巧方便智,世间别异住,别异而安立,说种种教门,诱诲无终已,决定真实法,密严中显现。 六界与十八,十二处丈夫,意绳之所牵,众生以流转。 八识诸界处,共起而和合,从于意绳转,前身复后身。 佛说此丈夫,随世因流转,是一切身者,续生无断绝。」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诸界处丈夫义已,摩尼宝藏清净宫中已得无畏诸大菩萨皆前顶礼。 又有无量佛菩萨众,从诸国土来此会者,同声赞曰:「善哉善哉!」众中复有无量菩萨诸天及诸天女,皆从座起,合掌而立递相瞻顾,而说偈言:「一切定者中,唯仁为上首,今为诸菩萨,说微妙丈夫,远离于外道,着我等之论。 如仁所宣示,六界净丈夫,但是诸界合,随因以流转。 譬如虚空中,有鸟迹明现,亦如离于木,而火得炽然,空中鸟迹现,离木而有火。 我及诸世间,未曾见是事,鸟飞以羽翰,空中无有迹。 仁者说丈夫,与鸟迹相似,云何于诸有,得有轮回义,而说界丈夫,常流转生死,受诸苦乐果,所作业无失? 如农夫作业,未甞不得果,此果成熟已,后果当复生。 身者亦复然,住身修善行,前生后生处,恒受人天乐,或常修福德,资粮为佛因,解脱及诸度,逮成于正觉。 生天自在果,观行见真义,若离趣丈夫,一切悉无有。 有丈夫流转,在于生死中,下从阿鼻狱,上至诸天处,是业必生果,所作不唐捐。 若内外世间,互力而生起,此法似于彼,彼从于此生,虽离趣丈夫,得有轮回者。 如言石女子,威仪而进退,兔角有銛利,沙中能出油。」尔时会中诸菩萨天及天女说是语已,皆共供养所应供者金刚藏尊并诸菩萨。 供养毕已,复共同心而说偈言:「法眼具无缺,因喻皆庄严,能伏他人论,显示自宗德,是故大精进,宜应速开演。 此会天人等,一心皆愿闻。」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此法深难思,分别不能及,瑜伽清净理,因喻所开敷。 密严修定处,于中我宣说,汝等诸天人,咸应一心听。」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复向大树紧那罗王而说偈言:「大树紧那罗,汝应知法性。 诸法云何住? 性空无所有,如是见相应,于定不迷惑。 如饭一粒熟,余粒即可知,诸法亦复然,知一即知彼。 譬如攒酪者,甞之以指端,如是诸法性,可以一观察。 法性非是有,亦复非是空,藏识之所变,藏以空为相。」尔时大树紧那罗王以偈问曰:「云何心量中,而有界丈夫? 云何生诸界,坚湿及煖动?」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闻是语已,偈答之言:「善哉大树王,汝今作是问,欲令修行者,其心诣真实。 我今为汝说,琴师应善听。 汝昔乘宫殿,并诸眷属俱,鼓乐从空下,而来诣佛所,汝手所鸣琴,琉璃以为饰,抚奏声和雅,悦动于众心。 无量诸声闻,在佛所观听,不能持本志,各自起而舞。 时天冠大士,告迦叶等言:『汝等离欲人,云何而舞戏?』是时大迦叶,白彼天冠士:『菩萨有大力,譬如旋岚风;声闻无定智,如黑山摇动。 虽离惑分别,尚染习气泥,彼舍诸习气,心净当成佛。』汝于微细境,其心已通达,种种世论中,明了而决定,善于诸地相,及佛清净法。 汝在宫殿中,眷属所围绕,清净而严好,譬如盛满月。 能于修观行,自在之众中,问我界丈夫,云何从心起? 汝及诸佛子,咸应一心听,如其诸界内,心名为丈夫,诸界因此生,是义我当说。 津润生于水,炎盛生于火,动摇诸作业,因斯起风界,从于色分齐,有地及虚空。 境界与诸习,识生而会聚,眼及于色等,相状各不同。 此为生广门,诸有恒相续。」尔时摩尼宝藏自在宫中持进菩萨与无量菩萨俱,从座而起,稽首作礼,持诸妙供而以供养金刚藏尊。 复张宝网弥覆其上,同声赞曰:「善哉善哉!」而说颂言:「尊者住法云,善入于佛地,能为诸菩萨,开示如来境。」尔时大树紧那罗王并诸婇女,复持种种妙好供具以为供养。 供养毕已,偈赞之曰:「善哉金刚藏,得无所畏者,为我等开演,如来微妙法,今此摩尼殿,清净最吉祥。」尔时圣者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得大势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宝髻菩萨、天冠菩萨、总持王菩萨、一切义成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及余无量修观行者,皆是佛子有大威德,善能开示观行之心,悉从座起,互相观察,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说偈言:「惟愿金刚尊,显示于法眼,尊者善地相,一切咸综知,如来常念持,佛子所宗敬。 今此大力众,同心而劝请,瑜伽自在者,显示于密严,普令诸世间,得所未曾有。 此法最清净,远离于言说,化佛诸菩萨,经中未开演。 诸圣现法乐,见真无漏界,自觉智所行,清净最无比。 具足众三昧,及以陀罗尼,诸自在解脱,意生身十种。 严净佛国土,不可思议数,佛及诸菩萨,身量如微尘,乃至如毛端,百分中之一。 密严佛国土,诸土中最胜,如是观行者,来生于是间。 此皆何所因? 佛子愿宣说。」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为欲宣示无分别离分别先佛法眼,如师子王普观众会,知其智力堪能听受,即以梵声、迦陵伽声、广长舌相清美之声,其声决定众所悦可,无有麁犷调柔简畅,键罗摩声、乌拕多声、悉利多声、离沙婆声、般遮摩声、毗岚弭儋度路等声,皆悉具足无量功德而共相应,不令听者其心迷着,善能了达音声之相,一切天人乾闼婆等莫不欣乐。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口无言说,以本愿力,于其身上眉额顶鼻乃至肩膝,犹如变化自然而出如是之音,为诸大众演说法眼。 譬如鹅王群鹅翼从,在沙汀上素洁严好。 金刚藏大精进者住于自在清净之宫,诸佛子众所共围绕严洁亦尔,如空中朗月光映众星。 金刚藏菩萨亦复如是,处师子座映蔽一切,诸修行者如月与光无有差别,佛与金刚藏菩萨亦复如是等无有异。 尔时如实见菩萨摩诃萨住修行地众中上首,从座而起,合掌恭敬观诸菩萨,说是偈言:「呜呼大乘法,微妙不思议,如来之境界,佛子应顶礼,无思离垢法,希有甚难遇。 一切国土中,诸佛所观察,大乘真实义,清净无等伦,远离诸分别,转依之妙道。 八种识境界,诸自性不同,五法及无我,差别而开示,五种习所缠,生诸恶分别。 见此微妙法,清净如真金,得于清净者,即住佛种性。 如来性微妙,非外道声闻,一切国土中,密严为最上,种性成就已,而来生此国。 尊者金刚藏,已得何三昧? 所说清净法,是何三昧境?」尔时会中有无量菩萨众,稽首作礼而说偈言:「大智金刚藏,愿为我开演,住何三昧中,而能说是法? 此诸佛子等,一切皆愿闻。」尔时金刚藏菩萨大无畏者,普观众会智慧之力,为任听受不思议法、为不任耶? 谛观察已,知诸佛子堪受斯法,即说偈言:「汝等诸佛子,咸应一心听,我今为汝说,转依之妙道。 我所得三昧,名大乘威德,菩萨住是中,能演清净法,亦见拘胝刹,所有诸如来,尘数那由他,在前而赞叹:『善哉汝所说,此是瑜伽道,我等诸如来,皆行此三昧,于斯得自在,清净成正觉。』未曾有一佛,非此三昧生,是故此三昧,思惟不能及。 若有诸菩萨,住是三昧中,即住不思议,诸佛之境界。 证于自智境,及见于诸佛,变化百千亿,乃至如微尘。 内证之妙理,诸佛所安住,此法无诸相,远离于声色。 名从于相生,相从因缘起,此二生分别,诸法性如如,于斯善观察,是名为正智。 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 藏识住于身,随处而流转,习气如山积,染意之所缠。 末那有二门,意识同时起,五境现前转,诸识身和合。 犹如有我人,住在于身内,藏识瀑流水,境界风所飘,种种识浪生,相续恒无断。 佛及诸菩萨,能知法无我,已得成如来,复为人宣说。 分析于诸蕴,见人无我性,不知无有法,是说为声闻。 菩萨善能观,人法二无我,观已即便舍,不住于真际。 若住于真际,便舍大悲心,功业悉不成,不得成正觉。 希有难思智,普利诸群生,如莲出淤泥,色相甚严洁,诸天圣人等,见之生爱敬。 如是佛菩萨,出于生死泥,成佛体清净,诸天所欣仰。 从初菩萨位,或作转轮王,天主阿修罗,乾闼婆王等。 了悟大乘者,获于如是身,渐次而修行,决定得成佛。 是故诸佛子,宜应一心学,世间诸众生,染净等诸法,皆依于藏识,为因而得生。 此因胜无比,证实者宣示,非与于能作,自在等相似。 世尊说此识,为除诸习气,了知解脱已,此亦无所得。 赖耶有可得,解脱非是常,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譬如巧金师,以净好真金,造作指严具,欲以庄严指,其相异众物,说名为指环。 现乐诸圣人,证于自智境,功德转增胜,自共无能说。 现法诸定者,了境唯是识,得第七地已,转灭不复生。 心识之所行,一切诸境界,所见虽差别,但识无有境。 瓶衣等众物,境界悉皆无,心变似境生,谓能取所取。 譬如星月等,依须弥运行,诸识亦复然,恒依赖耶转。 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譬如好真金,光色常充满。 自证清净境,非分别境界,性与分别离,不可得分别,体实而是常,定者能观见,意识所行境,但缚于凡夫,圣见悉清净,譬如阳焰等。」尔时世尊说是经已,金刚藏等无量菩萨摩诃萨,及从他方来此会者无央数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乘密严经卷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5: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