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本事经 内容: 本事经卷第三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二法品第二之一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苾刍成就二分,于现法中多诸忧苦,无喜乐住,有灾有患、有恼有烧、有罪有责,为诸有情同梵行者之所诃毁,身坏命终生诸恶趣。 云何为二? 一、于根门不能守护;二、于饮食不善知量。 诸有苾刍成就此二,于现法中多诸忧苦,无喜乐住,有灾有患、有恼有烧、有罪有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诃毁,身坏命终生诸恶趣。」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若不能守护,眼等六根门,饮食不知量,成不信懈怠。 彼于现法中,身心多受苦,及有灾有患,有恼有烧然;行住与坐卧,若觉若梦中,由彼二因缘,恒有罪有责。 居聚落空闲,众中及静处,有智常诃责,当生恶趣中。」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苾刍成就二分,于现法中多诸喜乐,无忧苦住,无灾无患、无恼无烧、无罪无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称赞,身坏命终生诸善趣。 云何为二? 一、于根门能自守护;二、于饮食能善知量。 诸有苾刍成就此二,于现法中多诸喜乐,无忧苦住,无灾无患、无恼无烧、无罪无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称赞,身坏命终生诸善趣。」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若自能守护,眼等六根门,饮食善知量,成就信精进。 彼于现法中,身心多受乐,及无灾无患,无恼无烧然;行住与坐卧,若觉若梦中,由彼二因缘,恒无罪无责。 居聚落空闲,众中及静处,有智常称赞,当生善趣中。」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有二种法能生焦恼。 云何为二? 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彼于后时身婴重疾,遍体发生增上勐利严切苦受,楚毒垂终不可医疗。 受此苦时呻吟怨叹,作是念言:『我从昔来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 若诸有情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彼之所趣,我定当往。』彼由唯造众恶等故,心生焦恼,及以不修众善等故,心生焦恼。 如是名为有二种法能生焦恼。」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有二法能生,愚者心焦恼,谓唯作罪业,及不修福因。 后遭病苦时,呻吟而怨叹,恨有罪无福,心悔恼焦然。 有罪无福人,所生诸恶趣,我亦当随往,决定无有疑。」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有二种法,心不焦恼。 云何为二? 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彼于后时身婴重疾,遍体发生增上勐利严切苦受,楚毒垂终不可医疗。 受此苦时,虽有呻吟而无怨叹,作是念言:『我从昔来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 若诸有情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彼之所趣,我定当往。』彼由唯修众善等故,心不焦恼,及以不造众恶等故,心不焦恼。 如是名为有二种法,心不焦恼。」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有二法能生,智者心欢喜,谓唯修福业,及不作罪因。 后遭病苦时,呻吟无怨叹,庆有福无罪,不悔恼焦然。 有福无罪人,所生诸善趣,我亦当随往,决定无有疑。」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为汝略说二速通行。 云何为二? 一者乐行;二者苦行。 谓由乐行证彼速通,及由苦行证彼速通。 所修加行无澁难故,所得诸根皆勐利故,是则名为乐速通行。 所修加行有澁难故,所得诸根皆勐利故,是则名为苦速通行。 是名略说二速通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今为汝略说,二种速通行,谓乐行、苦行,因斯证速通。 无澁难加行,有勐利诸根,由是大仙尊,名乐速通行。 有澁难加行,有勐利诸根,由是大仙尊,名苦速通行。」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为汝略说二迟通行。 云何为二? 一者乐行;二者苦行。 谓由乐行证彼迟通,及由苦行证彼迟通。 所修加行无澁难故,所得诸根皆羸钝故,是则名为乐迟通行。 所修加行有澁难故,所得诸根皆羸钝故,是则名为苦迟通行。 是名略说二迟通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今为汝略说,二种迟通行,谓乐行、苦行,因此证迟通。 无澁难加行,有羸钝诸根,由是大仙尊,名乐迟通行。 有澁难加行,有羸钝诸根,由是大仙尊,名苦迟通行。」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不能发生白净善法;设已发生,不能决定;设已决定,不能圆满。 彼于如是白净善法能为障碍、能作衰损、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如弃重担,堕于地狱受诸剧苦。 云何为二? 一者恶戒;二者恶见。 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定不能生白净善法;设复已生,不能决定,广说乃至身坏命终,如弃重担,堕于地狱受诸剧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若成就二法,谓恶戒、恶见,彼人终不能,生白净善法。 虽生而不定,设定不圆满,于白净善法,能衰损障碍。 彼临命终时,有忧悔悲恼,如弃舍重担,定生地狱中。」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定能发生白净善法;若先已生,能令决定;若先已定,能令圆满。 彼于如是白净善法不为障碍、不作衰损、不生忧悔,身坏命终,如弃重担,生天趣中受诸快乐。 云何为二? 一者善戒;二者善见。 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决定能生白净善法;若先已生,能令决定,广说乃至身坏命终,如弃重担,生天趣中受诸快乐。」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若成就二法,谓善戒、善见,彼人终定能,生白净善法。 若生而决定,决定必圆满,于白净善法,不衰损障碍。 彼临命终时,无忧悔悲恼,如弃舍重担,定生天趣中。」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临命终时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 云何为二? 谓作、不作。 云何为作? 谓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是名为作。 云何不作? 谓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名不作。 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临命终时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诸有愚痴人,作三种恶行,不作三妙行,引余过令生。 彼临命终时,决定有忧悔,死堕诸恶趣,生于地狱中。」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临命终时不生忧悔,身坏命终,昇于善趣,生天界中。 云何为二? 谓作、不作。 云何为作? 谓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名为作。 云何不作? 谓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是名不作。 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临命终时不生忧悔,身坏命终,昇于善趣,生天界中。」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诸有智慧人,作三种妙行,不作三恶行,引余德令生。 彼临命终时,决定无忧悔,死昇诸善趣,生于天界中。」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有二妙智,应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 云何为二? 一者法智;二者类智。 法智生时,便能无倒,遍知有为。 于有为法既遍知已,便能令彼感后有因,不得生起增长广大。 类智生时,便能如实断灭无明;灭无明故,便无戏论;无戏论故,便无寻伺;无寻伺故,便无乐欲;无乐欲故,便无爱憎;无爱憎故,便无悭嫉;无悭嫉故,便无种种执持刀杖违害斗诤、互相骂辱、不真实语、相离间语、诸杂秽语及余无量恶不善法;无彼诸恶不善法故,感后有业,便不增长;感后有业不增长故,诸业灭尽;业灭尽故,众苦灭尽;苦灭尽故,生死路绝。 此路绝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如是名为有二妙智,应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有二种妙智,应修习令生,能得未得等,谓法智、类智。 若法智生时,遍知有为法,便能令后有,因不生不增。 若类智生时,无明便断灭,由此展转法,绝生死轮回。 自知我生尽,及梵行已立,所作皆已办,更不受后有。」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有二妙智,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 云何为二? 谓世间智及出世智。 「世间智者,谓于色蕴能正了知此为色蕴;于受、想、行及识蕴中亦复如是。 于其地界能正了知此为地界;于水、火、风及空识界亦复如是。 于其眼界能正了知此为眼界,于其色界及眼识界亦复如是;于其耳界能正了知此为耳界,于其声界及耳识界亦复如是;于其鼻界能正了知此为鼻界,于其香界及鼻识界亦复如是;于其舌界能正了知此为舌界,于其味界及舌识界亦复如是;于其身界能正了知此为身界,于其触界及身识界亦复如是;于其意界能正了知此为意界,于其法界及意识界亦复如是。 于如此等世俗法中,如是如是,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世间智。 「诸圣弟子,于此所说世间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此世间智正修习时,为能令生生法有情永脱生不? 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老不? 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 既审察已,能正了知:此世间智正修习时,不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于生,不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于老,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 所以者何? 此世间智非贤圣法,非能永出、非趣涅槃、非能永厌、非能永离、非能永灭、非能永寂,非真通慧、非正等觉,不证涅槃;是感生法,是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 彼于如是寻思称量审观察时,于世间法住怖畏想,于出世法住安静想。 以于世间生怖畏故,都无执受;无执受故,不生渴爱;不渴爱故,便自内证究竟涅槃。 证涅槃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是名于此世间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 「出世智者,谓于一切蕴界处中能正了知,如是诸法是无常性、苦性、病性、痈性、箭性、恼性、害性、怖性、热性、坏性、灭性、灾性、横性、有疫疠性、虚性、伪性、空性、妄性、无实我性、难保信性。 于如是等诸法性中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出世智。 诸圣弟子,于此所说出世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此出世智正修习时,为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生不? 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老不? 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 既审察已,能正了知:此出世智正修习时,定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于生,定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于老,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 所以者何? 此出世智是贤圣法,是能永出、是趣涅槃、是能永厌、是能永离、是能永灭、是能永寂,是真通慧、是正等觉、能证涅槃;非感生法,非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 彼于如是寻思称量审观察时,于出世法生珍宝想;于世间法生下贱想。 以于出世生珍宝故,便生欢喜;生欢喜故,其心安适;心安适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悦乐;受悦乐故,心得寂定;心寂定故,能实知见;实知见故,能深厌背;深厌背故,能正离欲;正离欲故,能得解脱。 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是名于此出世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 如是名为有二妙智,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有二种妙智,知者应寻思,谓世出、世间,能正尽众苦。 应观世间智,发生怖畏想,都无有执受,展转证涅槃;应观出世智,发生珍宝想,由此生欢喜,便得身轻安。 轻安故悦乐,悦乐故心定,由心得定故,便能生觉支;觉支观圣谛,永断诸疑网,无疑无所取,永脱众苦边。」重摄前经嗢柁南曰:二根、二焦恼二行、二戒见二作及不作二智有二种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 若有苾刍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 所以者何? 是诸苾刍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通所通达、知所遍知。 既能如实通所通达、知所遍知,便能如实断所应断、修所应修、证所应证。 既能如实断、修、证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如是若有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为矫诳名誉,利养及恭敬,非真修梵行,是虚妄出家。 为通达遍知,速证最上义,是真修梵行,非虚妄出家。」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 若有苾刍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 所以者何? 是诸苾刍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守护六根、不亏禁戒,及能速证最上正断。 既能如实守护六根、不亏禁戒,及能速证最上正断,便能如实断所应断、修所应修、证所应证。 既能如实断、修、证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如是若有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为矫诳名誉、利养及恭敬,非真修梵行,是虚妄出家。 为正断律仪,速证最上义,是真修梵行,非虚妄出家。」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 若有苾刍为求厌背、为求离欲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 所以者何? 是诸苾刍为厌背故、为离欲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厌背离欲。 既离欲已,便得解脱。 既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如是若有为厌背故、为离欲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为矫诳名誉、利养及恭敬,非真修梵行,是虚妄出家。 为厌背离欲,速证最上义,是真修梵行,非虚妄出家。」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说法门略有二种。 云何为二? 一者于恶应正了知;二者于恶应深厌背。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略说如是二种法门。 所以者何? 诸修行者,于诸恶法应正了知;既于恶法正了知已,便能厌背;既厌背已,便能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 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如是行者,永断诸爱及众结缚,无倒现观,正尽苦边。」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当知诸如来,应正等觉者,哀愍众生故,说二种法门;于众恶正知,及厌背离欲,心解脱自在,正尽众苦边。」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有二种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 云何二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 谓不净观及慈悲观,能断贪欲及与瞋恚。 所以者何? 一切已贪、现贪、当贪,皆由作意思惟净相。 一切已瞋、现瞋、当瞋,皆由作意思惟怨相。 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贪欲,皆由作意修不净观。 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瞋恚,皆由作意修慈悲观。 于不净观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决定能断一切贪欲。 于慈悲观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决定能断一切瞋恚。 若欲决定断贪欲者,当勤精进修不净观。 若欲决定断瞋恚者,当勤精进修慈悲观。 修不净观,无有贪欲而不能断。 修慈悲观,无有瞋恚而不能断。 如是名为有二种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修习多修习,二法断二法,谓不净、慈悲,断贪欲、瞋恚。 是故有智者,当观自饶益,修不净、慈悲,断贪欲、瞋恚。」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其涅槃界略有二种。 云何为二? 一者有余依涅槃界;二者无余依涅槃界。 云何名为有余依涅槃界? 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心善解脱、已得遍知。 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着,不为爱恚缠绕其心,爱恚等结皆永断故。 「彼于诸色,求欲见时,虽复以眼观于诸色,而不发起贪、瞋、痴等。 虽复有眼及好丑色而无贪欲亦无瞋恚。 所以者何? 爱恚等结皆永断故。 彼于诸声,求欲闻时,虽复以耳听于诸声,而不发起贪、瞋、痴等。 虽复有耳及好丑声而无贪欲亦无瞋恚。 所以者何? 爱恚等结皆永断故。 彼于诸香,求欲嗅时,虽复以鼻嗅于诸香,而不发起贪、瞋、痴等。 虽复有鼻及好丑香而无贪欲亦无瞋恚。 所以者何? 爱恚等结皆永断故。 彼于诸味,求欲甞时,虽复以舌甞于诸味,而不发起贪、瞋、痴等。 虽复有舌及好丑味而无贪欲亦无瞋恚。 所以者何? 爱恚等结皆永断故。 彼于诸触,求欲觉时,虽复以身觉于诸触,而不发起贪、瞋、痴等。 虽复有身及好丑触而无贪欲亦无瞋恚。 所以者何? 爱恚等结皆永断故。 彼于诸法,求欲知时,虽复以意知于诸法,而不发起贪、瞋、痴等。 离诸贪欲,证得究竟寂灭涅槃。 作是思惟:世尊为彼怖畏诸有阿赖耶者、恒为断见所系缚者,令知业果无失坏故,所说正法现见、应时、易见、饶益、智者内证、一切世间真实对治,谓能除灭憍慢渴爱,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离诸贪欲,证得究竟寂灭涅槃。 如是名为有慧眼者能正观察。 如是名为由二缠故,令诸天人一类怯劣,一类勇勐有慧眼者能正观察。」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由二缠所缠,令诸天人众,一类有怯劣,一类有勇勐。 有慧眼声闻,能如实观察,能除慢厌离,究竟证涅槃。 复如实了知,佛所说正法,能灭断常见,及二爱无余。 有慧眼龙王,能普雨法雨,灭诸烦恼焰,令证大清凉。」本事经卷第三挍正后序此一卷经宋、乡则同,同有四十三段,丹本唯有十八段耳。 多少如是不同文义,始终逈异如何去取? 今捡宋、乡本经有四大错,丹有二事以知其正。 何则? 此卷品名既是二法,则应始终唯说二法;而宋、乡本经四十三段皆是一法,则名义不相当,是一错也。 又宋、乡本卷初二段及第三段前六行文,则是诸本初卷三幅《心义经》一段十二行耳。 宋、乡于此三重重写,是二错也。 第三段中「一类有情」已下,即是诸本初卷七幅《破僧经》一段十七行耳。 宋、乡于此重重写之,其乃至于四十一重,是三错也。 其卷末颂云「贪欲瞋恚痴,覆藏及恼忿,不恨嫉与悭,耽嗜慢将害」者,即是诸本第二卷九幅结经颂,正云「贪恚及愚痴,覆藏恼忿恨,嫉悭与贪嗜,慢害将一切」之小讹变耳。 宋、乡于此闲重写之,是四错也,故知大错耳。 今此丹本十八段经,始从成就二分,终至二果二缠,皆是二法,即与品目名义相当,是一正也。 又按诸本,第四卷中七幅有结颂云「为通达律仪,厌知不净果,缠觉悟宴坐,愧所作寻求」者,则结十二经为一颂。 其觉悟已下五经,即是诸本第四卷卷初五经。 其缠经、果经已上七经,即是丹本此卷卷末七经耳。 则列结相应,是二正也。 余本则非,故今取此丹本为正云。 ◎「虽复有意及好丑法而无贪欲亦无瞋恚。 所以者何? 爱恚等结,皆永断故。 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槃,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槃界。 「云何名为无余依涅槃界? 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已善解脱、已得遍知。 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 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 是名无余依涅槃界。 苾刍当知! 如是名为略有二种涅槃之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漏尽心解脱,任持最后身,名有余涅槃,诸行犹相续。 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众戏论皆息。 此二涅槃界,最上无等伦,谓现法当来,寂静常安乐。」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由二缠故,令诸天人,一类怯劣、一类勇勐。 有慧眼者能正观察。 云何二缠? 谓有见缠;无有见缠。 云何天人一类怯劣? 谓有天人,爱有、乐有、欣有、喜有,为灭有故说正法时,不能恭敬摄耳听受,亦复不能住奉教心,不能随顺修如实见,惟生怯劣,退转惊怖:我等尔时当何所有? 我等尔时当如何有? 如是天人一类怯劣。 云何天人一类勇勐? 谓有天人,怖有、厌有、欣求无有,彼彼苦法所逼切故,摄受、执着如是如是诸恶见趣,作是念言:『我若断坏,隐没不现,尔时乃名寂静微妙。』如是天人一类勐盛。 云何名为有慧眼者能正观察? 谓圣声闻如实观察。 既观察已,不于如实而生憍慢、不依如实而生憍慢、不因如实而生憍慢、不恃如实而生憍慢。 如实见已,便生厌背;既厌背已,便能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 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作是思惟:世尊为彼喜乐诸有阿赖耶者、恒为常见所系缚者,令灭有故,所说正法微细甚深、难见难悟、寂静胜妙、非诸寻思所行境界、是诸审谛慧者所证、一切世间真实对治,谓能除灭憍慢渴爱,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本事经卷第四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二法品第二之二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苾刍减省睡眠,具念正知,心常安住悦豫清净,于诸善法善观时宜而正修习。 如是苾刍减省睡眠,具念正知,心常安住悦豫清净,于诸善法善观时宜而正修习,于二果中,随证一果,谓于现法或证有余依涅槃界,或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觉悟能闻法,修行得胜果,耽着于睡眠,都无有所得。 减省睡眠者,具正念正知,善安住其心,常悦豫清净。 于诸善法中,知时宜修习,能究竟超越,生老病死苦。 是故应勤修,减省睡眠法,常委观寂静,得二果无疑。 或断下分结,证得不还果;或断上分结,度生老病死。」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苾刍于空闲处,常乐宴坐,勤修内心奢摩他定,不离静虑,成就明净毗钵舍那,守护自心令无散乱,于诸善法修集无厌。 如是苾刍于二果中,我说定能随证一果,谓于现法,或证有余依涅槃界;或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乐空闲宴坐,具正念正知,善安住其心,离虚妄分别。 善防护自心,速断无明闇,及诸欲烦恼,无忧悔归真。 常寂定其心,具正念静虑,无所执解脱,永尽诸有贪。 常乐不放逸,见放逸生怖,诸见能永断,速证般涅槃。」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若有苾刍无惭、无愧,彼人决定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证等觉、不证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 若有苾刍有惭、有愧,彼人决定能得通达、能得遍知,能证等觉、能证涅槃、能证究竟无上安乐。」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无惭无愧者,懈怠不精进,多惛沉睡眠,去结尽为远。 有惭有愧者,常无有放逸,乐静虑深定,去涅槃不遥。 彼能断众结,及生老病死,速证三菩提,得无上安乐。」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诸出家者,略有二种所应作事。 若能正作,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触如理、能得甘露、能证涅槃。 云何为二? 一者静虑;二者听说。 云何静虑? 谓诸苾刍远离诸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安住最初静虑。 寻伺静息,内净一趣,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安住第二静虑。 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快乐;众圣所说,有舍、有念,安住快乐,具足安住第三静虑。 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安住第四静虑。 云何听说? 谓诸苾刍于佛所说,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满清白梵行之法,所谓契经、应颂、记别、伽他、自说、本事、本生及与方广、未曾有法,于如是法,受诵听习令其通利,宣畅解释,是名听说。 如是名为诸出家者,略有二种所应作事。 若能正作,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触如理、能得甘露、能证涅槃。」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出家有二种,正所应作事,谓静虑、听说,速证于涅槃。 静虑慧为因,慧必由静虑,有静虑有慧,速证于涅槃。 百千痖羊僧,无慧修静虑,设经百千岁,无一得涅槃。 勤修智慧人,乐听法说法,歛念须臾顷,能速证涅槃。」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寻求有二,更无第三。 云何为二? 谓圣寻求、非圣寻求。 云何名为非圣寻求? 谓有一类,已有老法,寻求老法;已有病法,寻求病法;已有死法,寻求死法;已有愁法,寻求愁法;已有染法,寻求染法。 云何老法? 所谓妻子、奴婢、僕使,象马、牛羊、鸡猪、田宅,金银财穀是名老法。 如是老法,是诸有情生死苦本。 愚夫异生,于此守护染爱耽着,由此不能解脱生死,故名老法。 云何病法? 所谓妻子、奴婢、僕使,广说乃至由此不能解脱生死,故名病法。 云何死法? 所谓妻子、奴婢、僕使,广说乃至由此不能解脱生死,故名死法。 云何愁法? 所谓妻子、奴婢、僕使,广说乃至由此不能解脱生死,故名愁法。 云何染法? 所谓妻子、奴婢、僕使,象马、牛羊、鸡猪、田宅,金银财穀是名染法。 如是染法,是诸有情生死苦本。 愚夫异生,于此守护染爱耽着,由此不能解脱生死,故名染法。 若有于此爱乐寻求,当知是名非圣寻求;如是寻求,如来终不称扬赞叹,唯劝导之,令知舍离。 何缘如是非圣寻求,如来终不称扬赞叹,唯劝导之,令知舍离? 由此寻求非贤圣法,非能出离、非趣涅槃、非厌非离、非灭非静、非得通慧、非成等觉、非证涅槃;由此寻求,能引一切生、老、病、死、愁、叹、忧、苦、诸热恼法。 是故如是非圣寻求,如来终不称扬赞叹,唯劝导之,令知舍离。 「云何名为是圣寻求? 谓有一类已有老法,能自了知我有老法,能如实知老法过患,寻求毕竟无老无上安乐涅槃。 已有病法,能自了知我有病法,能如实知病法过患,寻求毕竟无病无上安乐涅槃。 已有死法,能自了知我有死法,能如实知死法过患,寻求毕竟无死无上安乐涅槃。 已有愁法,能自了知我有愁法,能如实知愁法过患,寻求毕竟无愁无上安乐涅槃。 已有染法,能自了知我有染法,能如实知染法过患,寻求毕竟无染无上安乐涅槃。 如是名为是圣寻求。 如是寻求,一切如来称扬赞叹。 何缘如是是圣寻求,一切如来称扬赞叹? 由此寻求是贤圣法,能永出离、能趣涅槃、能厌能离、能灭能静、能得通慧、能成等觉、能证涅槃。 由此寻求,能超一切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生死热恼。 是故如是是圣寻求,一切如来称扬赞叹。 如是名为寻求有二,更无第三。 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远离如是非圣寻求,修行如是是圣寻求? 汝等苾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一切有情类,有二种寻求,更无有第三,谓圣与非圣。 不知老病死、愁染法过患,希求深爱着,名非圣寻求;此增长众苦,出离未为期,从生复至生,或高或下趣。 善知老病死、愁染法过患,希求彼寂灭,名真圣寻求;此损减众苦,速证于涅槃,永安乐清凉,常无漏无怖。 彼非圣寻求,诸佛所呵毁,是生死根本,智者当远离。 此真圣寻求,诸佛所称赞,是趣涅槃道,有智者应修。」重摄前经嗢拕南曰:为通达、律仪厌、知、不净、界缠、觉悟、宴坐愧、所作、寻求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略有二种白净善法,能护世间。 云何为二? 谓惭与愧。 若无此二白净善法,世间有情皆成秽杂,犹如牛羊、鸡猪、狗等,不识父母、兄弟、姊妹,不识轨范、亲教、导师、似导师等。 由有此二白净善法,世间有情离诸秽杂,非如牛羊、鸡猪、狗等,了知父母、兄弟、姊妹,了知轨范、亲教、导师、似导师等。 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成就如是二种最胜第一惭愧白净善法? 汝等苾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二白净善法,能护诸世间,令不失人天,谓惭及与愧。 若无此二法,都不识尊卑,秽杂似牛羊、鸡猪狗等类。 由有此二法,能了别尊卑,非如牛羊等,行诸杂秽事。 诸有智慧人,成就二白法,常守人天趣,终不堕三涂。」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我为如来、应、正等觉,未成佛时居菩萨位,多分安住二种寻思。 云何为二? 一者如来居菩萨位,多分安住不害寻思欣喜悦乐。 如是安住不害寻思欣喜悦乐,是名第一多分寻思。 由住如是修习行迹,于诸有情都无捐害,由此寻思,证得无量圆满梵住。 二者如来居菩萨位,多分安住永断寻思欣喜悦乐。 如是安住永断寻思欣喜悦乐,是名第二多分寻思。 由住如是修习行迹,于不善法能正永断,由此寻思,证得善根圆满胜道。 我于尔时,安住如是二种寻思,精进勇勐,乃至自身一切血肉,悉皆枯竭,唯余身肉骨筋皮缠裹,亦不放逸,乃至未知、未见、未得、未解、未证,所应知、见、得、解、证法,于其中间住不放逸,精进勇勐,曾无懈废。 由不放逸,精进勇勐无懈废故,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证无上清凉涅槃,速证无上一切智见。 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安住不害欣喜悦乐多分寻思、安住永断欣喜悦乐多分寻思? 汝等苾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佛为菩萨时,多安住二法,谓不害、永断,欣喜悦乐思。 不害诸有情,修慈悲喜舍,证无量梵住,圆满不为难。 永断不善法,一切烦恼缠,证得诸善根,圆满殊胜道。 常精进勇勐,无放逸而住,证无上菩提,清凉涅槃等。」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诸婆罗门、长者、居士、刹帝利等,多有所作,谓施汝等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房舍资具。 汝等苾刍,多有所作,谓能为彼宣说正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满清白梵行之法。 由此俱能解脱生法、老病死法、愁叹忧苦热恼之法。 汝等与彼力轮、法轮,展转相依,于如来所,勤修梵行,速至无上般涅槃城。」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出家与居家,展转互相依,由力、法二轮,速至涅槃乐。 出家依在俗,得如法资具,在俗依出家,获微妙正法。 二众互相依,受人天快乐,度生老病死,至清凉涅槃。」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依住尸罗,能修二法。 云何为二? 谓奢摩他、毗钵舍那。 谓修行者,依住尸罗修奢摩他,既修如是奢摩他已,修心令满。 为何事故修习其心? 修习心者,为断贪故。 诸修行者,依住尸罗,精勤修习毗钵舍那,既修如是毗钵舍那已,修慧令满。 为何事故修习其慧? 修习慧者,为断痴故。 贪染污心令不解脱、痴染污慧令不明照。 若永离贪,心善解脱;若永离痴,慧善解脱。 若于如是二种解脱,已能正知、见、得、触、证,我说彼为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独一修习最上丈夫。 诸圣弟子正证如是心解脱者,若他骂詈、诃责、轻弄、毁辱等时,不由此缘发生种种不忍、不信、害恨等心。 所以者何? 以能照见他骂詈等,于彼有罪、于己无损。 诸圣弟子正证如是心解脱者,若他赞美、恭敬、礼拜、供养等时,不由此缘发生种种欢喜、踊跃、悦豫等心。 所以者何? 以能照见他赞美等,于彼有福、于己无益。 若能如是,名于世法得心平等,无慼无欣,安隐自在。 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依住尸罗,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汝等苾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依住净尸罗,修无罪止、观,密护根及意,证甘露涅槃。 修止令心调,心调离贪欲,离欲证解脱,证解脱心平。 修观令慧明,慧明灭痴闇,灭闇证解脱,证解心平等。 故汝等苾刍,精进勿放逸,常依住尸罗,修无罪止、观。」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修学胜利,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慧为上首,解脱坚固,念最尊胜。 若有成就修学胜利,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慧为上首,解脱坚固,念最尊胜。 彼终不为味着色贪缠扰其心,亦复不为味着声、香、味、触、法贪缠扰其心。 心不为贪所缠扰故,无随味着色相貌识,无随味着声、香、味、触、法相貌识。 于二果中,随证一果,谓于现法,证有余依般涅槃界,或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修学胜利人,依佛修梵行,慧为其上首,及懈脱坚牢,念最居尊胜,二果随证一,谓现法涅槃,及永不还果。 由慧为上首,贪不扰其心,无随色等缘,相貌所生识。 学胜利圆满,生胜定上慧,尽生老死边,证有余依界。 故汝等苾刍,应勤修戒定,生微妙胜慧,尽生老病死。 住我法律中,能无放逸者,定坏魔军力,永尽众苦边。」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一切世间恶不善法,皆以无明为其前导而得生长;以无惭愧为其后助而不损减。 所以者何? 诸趣有生,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热恼等法,一切皆用无明为根而得生长。 既生长已,依之复能生起一切恶不善法。 恶法既生,由无惭愧,都无悔变。 无悔变故而不损减。 一切世间善清净法,皆以慧明为其前导而得生长;以惭与愧,为其后助而不损减。 所以者何? 明处其前,惭愧为后,能永断灭诸趣有生生老病死、能超一切愁叹忧苦热恼等法,能触如理、能得甘露、能证涅槃。 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永断无明,发起慧明,永断一切诸趣有生生老病死,永超一切愁叹忧苦热恼等法,触于如理、得于甘露、证于涅槃? 汝等苾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此世及后生,生老病死等,贪爱等烦恼,皆无明为根。 无明为大愚,令久处生死,此世与他世,高下趣往还。 最初有无明,最后无惭愧,生长诸恶法,堕众恶趣中。 故应勤精进,离贪爱愚痴,发起智慧明,断生死苦本。」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怜愍世间出兴于世,为欲永断、除舍二法,转于贤圣无上法轮。 一切世间,所有沙门或婆罗门、天、魔、梵等,曾未有能如法转者。 云何二法? 一者无明;二者有爱。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怜愍世间出兴于世,皆为永断、除舍此二,转于贤圣无上法轮,广说乃至曾未有能如法转者。 若能永断、除舍一切所有无明及诸有爱,令其永尽无有遗余,便能永断一切烦恼诸杂染法。 是则名为出诸坑堑、越诸垣牆、破诸关键、摧伊师迦,是真贤圣,是正法幢、是大沙门、是婆罗门、是真聪慧、是真沐浴、是真智者、是真调顺至调顺地,名世福田。」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无上正等觉,商主世间尊,大雄大丈夫,拔众毒箭者,哀愍诸世间,为断除二法,谓无明、有爱,转无上法轮。 是苦是苦因,是众苦永灭,是八支圣道,趣灭苦涅槃。 智者闻斯法,信解等坚牢,达诸法正真,断无明、有爱。 无明、有爱除,诸杂染皆灭,至善调顺地,名世良福田。」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有二苦事最为难忍:一、剃须发;二、常乞求。 所以者何? 世间怨嫌兴咒诅者,作是愿言:『愿彼贫穷,剃除须发,服故弊衣,手持瓦器,从家至家行乞自活。』诸有净信善男子等,受持此法而出家者,非为王、贼、债主怖畏之所逼切,非恐不活而舍居家,但为超度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热恼等法,但为灭除纯大苦蕴。 我诸弟子,求如是事,正信出家,为利自他,受持此法。 或有如是而出家已,未经几时则便宽慢,放逸懈怠、下劣精进,亡失正念,无有正知,心乱不定,纵任诸根多欲贪着,心怀瞋忿,愚钝无知,耽染诸欲虚妄思惟,毁诸禁戒。 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内朽顺流,如秽蜗螺,贝音狗行,覆藏己恶,诈现自善,或就种种恶不善法。 譬如有人从闇入闇、从坑堕坑、从怨至怨,我说如是痴出家人,亦复如是。 又如有木,两头火燃,中涂粪秽,若在聚落及与空闲,皆无复用。 我说如是痴出家人亦复如是,失在家法,复非沙门,世出、世间皆无胜分。」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出家而破戒,二俱无所成,谓失在家仪,及坏沙门法。 宁吞热铁丸,洋铜而灌口,不受人信施,而毁犯尸罗。 诸毁犯尸罗,无悔无惭愧,多受人信施,定当生地狱。 诸有智慧人,应坚持净戒,勿受人信施,而毁犯尸罗。」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世有二种补特伽罗,摄受增益恶趣地狱恶不善法。 云何二种补特伽罗? 一者、一类补特伽罗,毁犯净戒,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内朽顺流,如秽蜗螺,贝音狗行,覆藏己恶,诈现自善,如朽隧级,无所复用,唯增恶趣。 二者、一类补特伽罗,于具净戒无所毁犯、精进修行清白梵行有德苾刍,以诸无根非梵行法,诽谤毁辱,令失威光。 如是二种补特伽罗,摄受增益恶趣地狱恶不善法。」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二补特伽罗,生长恶趣业,谓毁犯净戒,及诽谤贤良,如是二种人,俱名为下贱,现在人所鄙,受苦在当来。 是故诸苾刍,常应不放逸,受持清净戒,勿毁谤他人。」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世有二种补特伽罗,恩深难报。 云何为二? 所谓父、母。 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 所以者何? 父母于子,恩极深重。 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 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 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 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 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 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行布施。 若彼父母为性闇钝无有胜慧,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 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二补特伽罗,恩深重难报,所谓父及母,能生长世间;假使以两肩,尽寿荷父母,常供养恭敬,犹未为报恩。 父母于世间,能生育教导,慈心求利乐,如彼影随形。 若父母先无,信戒闻舍慧,子令其修习,名真实报恩;恭敬给所须,唯现世安乐,令修信戒等,究竟证涅槃。」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世有二种无欺诳法。 云何为二? 谓业与智。 若诸有情已集诸业,其异熟果若未现前,终不尽灭。 若诸有情已生诸智,一切烦恼若未永除,终不舍离。 如是名为世有二种无欺诳法。」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二无欺诳法,诸佛共所谈,谓已集已生,诸业及诸智。 异熟果未生,诸业终不灭;烦恼若未尽,智终不舍离。 业是生死因,智为灭惑本,是故应修智,永尽众苦边。」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 世有二种补特伽罗,应深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 云何为二? 所谓父、母。 若诸有情于其父母,深心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生无量福。 诸有智人咸共称叹,声誉普闻,处众无畏,后不焦恼,无悔命终,身坏死后昇诸善趣,生于天中。 何缘有情应于父母深心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 父母于子有深重恩,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 是故父母,应深敬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 若诸有情,敬爱父母亲近而住。 父母于其深心慈愍,除无益事,授有益事,制止众恶,劝修众善,为其娉娶贞良妻室,有时赐与珍宝财穀。 世间天人咸共称叹,恭敬供养,亲近加护,令无衰恼。 是故有情于其父母应深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诸有乐福人,应尊重父母,礼拜修供养,敬爱亲近居。 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 父母于世间,恩深重难报,除无益制恶,授利劝修善,与妻室资财,慈心常覆护,是故修供养,无量福聚生,现得胜名闻,咸供养恭敬,死生天善趣,受妙乐无穷。 欲得生天人,受五欲妙乐,犹如天帝释,当供养父母。」重摄前经嗢拕南曰:善、寻、轮、戒、学无明慧、断除苦、毁谤、报恩无欺诳、父母本事经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5:1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