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一 内容: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一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善友篇第五十三 恶友篇第五十四 择交篇第五十五善友篇(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夫理之所穷唯善与恶。 顾此二途条然易辩。 幽则有罪福苦乐。 显则有贤愚荣辱。 爱荣憎辱趣乐背苦。 含识所必同也。 今爱荣而不知慕贤。 求福而不知避祸。 譬犹播植粃粺而欲岁取精粮。 驱驾驽蹇而望腾超敻绝。 不亦惑哉。 如鸟兽虫虺之智。 犹知因风假鹜託迅附高以成其事。 奚况于人而无託友以就其善乎。 故所託善友则身存而成德。 所亲闇蔽则身瘁而名恶也。 故玄轨之宗。 出于高范。 切瑳之意。 事存我友。 又如[口*集]牛之虻飞极百步。 若附鸾尾则一翥万里。 此岂非其翼工之所託迅也。 亦同凡夫溺丧极趣不越人天。 若凭大圣之威。 则高昇十地同生净域也。 引证部第二如涅槃经云。 阿难比丘。 说半梵行名善知识。 佛言。 不尔。 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 又云。 善知识者。 如法而说如说而行。 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法而行。 自不杀生。 教人不杀生。 乃至自行正见。 教人行正见。 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 自修菩提。 亦能教人修行菩提。 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 亦能教人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 复以是义名善知识。 善知识者。 有善法故。 何等善法。 所作之事不求自乐。 常为众生而求于乐。 见他有过不讼其短。 口常宣说纯善之事。 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善男子。 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 善知识者亦复如是。 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 善男子。 若有亲近善知识者。 本未有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即便有之。 未具足者。 则得增广。 又云。 善友当观。 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 何者徧多。 若知是人贪欲多者。 则应为说不净观法。 瞋恚多者。 为说慈悲。 思觉多者。 教令数息。 着我多者。 当为分析十八界等。 闻已修行次第获得四念处。 观身受心法。 得是观已次第复观十二因缘。 如是观已次得暖法。 从得暖法乃至渐得罗汉辟支佛果。 菩萨大乘佛果等依此而生。 更无疑滞。 自利利他。 不加水乳。 是名真善知识法师之位。 若不具此非善知识。 加水之法不可依承。 故佛性论引经偈云。 无知无善识恶友损正行鼅鼄落乳中是乳转成毒是故要须真实利益众生。 先自调伏然后教人。 无寡闻失。 无退行失。 无散乱失。 无轻慢失。 无颠倒失。 无贪求失。 无瞋恚失。 无邪行失。 无着我失。 无小行失。 具此十法名善知识。 故庄严论偈云。 多闻及见谛巧说亦怜愍不退此丈夫菩萨胜依止又佛本行经云。 尔时世尊。 又共长老难陀至于一卖香邸。 见彼邸上有诸香裹。 见已即告长老难陀作如是言。 难陀。 汝来取此邸上诸香裹物。 难陀尔时即依佛教于彼邸上取诸香裹。 佛告难陀。 汝于漏刻一移之顷捉持香裹。 然后放地。 尔时长老难陀闻佛如此语已。 手执此香于一刻间。 还放地上。 尔时佛告长老难陀。 汝今当自嗅于手看。 尔时难陀闻佛语已。 即嗅自手佛语难陀。 汝嗅此手作何等气。 白佛言。 世尊。 其手香气微妙无量。 佛告难陀。 如是如是。 若人亲近诸善知识。 时常共居随顺染习。 相亲近故必定当得广大名闻。 尔时世尊。 因此事故。 而说偈言。 若有手执沉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须臾执持香自染亲附善友亦复然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人亲近恶知识现世不得好名闻必以恶友相亲近当来亦堕阿鼻狱若人亲近善知识随顺彼等所业行虽不现证世间利未来当得尽苦因又四分律。 亲友意者。 要具七法方成亲友。 一难作能作。 二难与能与。 三难忍能忍。 四密事相告。 五互相覆藏。 六遭苦不舍。 七贫贱不轻。 如是七法人能行者。 是亲善友。 应亲附之。 又庄严论佛说偈云。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又迦罗越六向拜经云。 善知识者有四辈。 一外如怨家内有厚意。 二于人前直谏于外说其善。 三病瘦悬官若为其怔忪忧解之。 四见人贫贱心不弃捐当念欲富之善。 知识者复有四辈。 一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于后解决之。 二有病瘦消损将归养视之。 三知识死亡棺殓视之。 四知识已死复念其家。 又生经云。 佛告诸比丘。 往古久远不可计时。 于他异土时有四人。 以为亲厚共止一处。 时有猎师。 射猎得鹿。 欲来入城。 各共议言。 吾等设计从其猎师当索鹿肉。 知谁获多。 俱即发行。 一人陈辞。 其言麁犷而高自大。 咄男子。 当惠我肉。 欲得食之。 第二人曰。 唯兄施肉令弟得食。 第三人曰。 仁者可爱。 以肉相与。 吾思食之。 第四人曰。 亲厚损肉唯见乞施。 吾欲食之。 俱共饥渴。 时猎师观察四人言辞。 各随所言以偈报之。 先报第一人曰。 卿辞甚麁犷云何相与肉其言如刺人且以角相施报第二人曰。 此人为善哉谓我以为兄其辞如枝体便持一膊与报第三人曰。 可爱敬施我而心怀慈哀其辞如腹心便以心肝与报第四人曰。 以我为亲厚其身得同契此言快善哉以肉皆相与于时猎师随其所志言辞麁细。 各与肉分。 于是天说颂曰。 一切男子辞柔软归其身是故莫麁言衰利不离身尔时佛告诸比丘。 第一麁辞则所欣释子是。 第二人者颰陀和梨是。 第三人者黑优陀是。 第四人者今阿难是。 天说偈者则吾身是。 尔时相遇今亦如是。 又佛本行经云。 佛告诸比丘。 我念往昔久远之时。 波罗柰国有一乌王。 其乌名曰苏弗多罗(隋言善子)而依住彼波罗柰城。 与八万乌和合共住。 善子乌王有妻。 名曰苏弗窒利(隋言善女)时彼乌妻共彼乌王行欲怀妊。 时彼乌妻忽作是念。 愿我得净香洁饮食现今人王之所食者。 而彼乌妻思是饮食。 不能得故宛转迷闷。 身体憔瘁。 羸瘦颤掉。 不自安故。 问其妻言。 汝今何乃宛转于地身体憔瘁。 羸瘦颤掉不能自安。 彼时乌妻报乌王言。 善哉圣子。 我今有娠乃作是念。 愿得清净香洁餚饍如王食者。 时善子乌告其妻言。 异哉贤者。 如我今日何处得是香美饮食。 王宫深邃不可得到。 我若入者于彼手边必失身命。 彼妻又复报乌王言。 圣子今者。 若不能得如是饮食。 我死无疑。 并其胎子亦必无活。 善子乌王复告妻言。 异哉贤者。 汝今死日必当欲至。 乃思如是难得之物。 善子乌王作是语已。 忧愁怅怏思惟而住。 复作是念。 如我意者。 如是香洁清净饮食如王食者。 实难得也。 尔时乌王群众之内乃有一乌。 见善子乌心怀愁忧不乐而住。 见是事已诣乌王所白乌王言。 异哉贤者。 何故忧愁思惟而住。 善子乌王。 于时广说前事因缘。 彼乌复白善子王言。 善哉圣子。 莫复愁忧。 我能为王觅是难得香美餚饍王所食者。 是时乌王复告彼乌作如是言。 善哉善友。 汝若力能为我办得如此事者。 我当报汝所作功德。 尔时彼乌。 从乌王所居住之处。 飞腾虚空至梵德王宫。 去厨不远坐一树上。 观梵德王食厨之内。 其王食辨有一妇女备具餚饍。 食时将至。 专以银器盛彼饮食欲奉与王。 尔时彼乌从树飞下。 在彼妇女头上而立啄鵮其鼻。 时彼妇女患其鼻痛。 即翻此食在于地上。 尔时彼乌即取其食将与乌王。 乌王得已即将与妻。 其妻得已寻时饱食。 身体安隐如是产生。 尔时彼乌日别数往。 夺彼食取将与乌王。 时梵德王屡见此事。 作如是念。 奇哉怪异。 云何此乌数数常来秽污我食。 复以觜(下准)爪伤我妇女。 而王不能忍此事故。 寻时勅唤网捕猎师。 而语之言。 卿等急速至彼乌处。 生捕将来。 其诸猎师闻王勅已。 启白王言。 如王所勅不敢违命。 猎师往至以其罗网捕得此乌。 生捉将来付梵德王。 时梵德王语其乌言。 汝比何故数污我食。 复以觜爪伤我妇女。 尔时彼乌语梵德王。 善哉大王。 听我向王说如此事令王欢喜。 时梵德王心生喜悦。 作如是念。 希有斯事。 云何此乌能作人语。 作是念已告彼乌言。 善哉善哉。 汝必为我说斯事意令我欢喜。 尔时彼乌。 即以偈颂。 向梵德王而说之曰。 大王当知波罗柰有一乌王常依止八万乌众所围绕悉皆取彼王处分彼乌王妻有所忆我向大王说其缘乌妻所思香美膳如是大王所食者是故我今数数来抄拨大王香美食今者为彼乌王故致被大王之所系善哉唯愿大圣王慈悲怜愍放脱我我为乌王彼妻故数来抄拨大王食我念从此一生来未曾经造如此事今为大王一勅已于后不敢更复为时梵德王。 既闻彼乌如此语已。 心生喜悦。 作如是言。 希有此事。 人尚不能于其主边有如是等爱重之心如此乌也。 作是语已。 其梵德王。 而说偈言。 若有如是大臣者彼应重答食封禄须似如是勐健乌为主求食不惜命其梵德王说此偈已。 复告乌言。 善哉汝乌。 于今已去常来至此取香美食。 若其有人遮断于汝不与食者。 来语我知。 我自与汝已分所食。 而将去耳。 佛告诸比丘。 汝等当知。 彼乌王者我身是也。 彼时为主偷食乌者。 即忧陀夷比丘是也。 梵德王者。 此即输头檀王是也。 于时比丘忧陀夷。 令彼欢喜为我取食今亦复尔。 令净饭王心生欢喜。 又复为吾而将食来。 颂曰。 澡身沐德鑪冶心坚氷开春日兰败秋年慧人成哲愚友增缠将昇宝地愿值善缘恶友篇第五十四(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惟夫大圣垂化正摄群心。 善恶二门用标宗极。 善类清昇恶称俯坠。 良由业惑未倾牢笼三界。 情尘不静拥翳五烧。 滞八倒之沉沦。 劳四生之维絷。 是故随顺邪师信受恶友。 致使烦惑难摄乱使常行。 心马易驰情猴难禁。 修福念善罕自无闻。 造罪营愆日就增进因此轮回生死不绝。 大圣愍之岂不痛心也。 引证部第二如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云。 恶知识者有四辈。 一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 二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人恶。 三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 四外如亲厚内兴怨谋。 恶知识复有四辈。 一小侵之便大怒。 二有倩使之便不肯行。 三见人有急时避人走。 四见人死亡弃之不视。 又涅槃经云。 菩萨摩诃萨。 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 何以故。 俱坏身故。 菩萨摩诃萨。 于恶象等心无悑惧。 于恶知识生悑畏心。 何以故。 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 恶知识者二俱坏故。 是恶象等唯坏一身。 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 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 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 是恶象等能坏肉身。 恶知识者坏于法身。 为恶象杀不至三恶。 为恶友杀必至三恶。 是恶象等但为身怨。 恶知识者为善法怨。 是故菩萨。 常当远离诸恶知识。 又增一阿含经。 世尊说偈云。 莫亲恶知识亦莫从愚事当近善知识人中最胜者人中无有恶习近恶如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中行又中阿含经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七怨家。 法而作怨家。 第一不欲令怨家有好色。 虽好沐浴名香涂身。 然为色故。 瞋恚覆心而作怨家。 第二不欲令怨家安隐睡眠虽卧床枕覆以锦绮。 然故忧苦不舍。 瞋恚覆心而作怨家。 第三不欲令怨家而得大利。 虽应得利而不得利应。 不得利而得其利。 彼此二法更互相违瞋恚覆心而作怨家。 第四不欲令怨家有朋友。 若有亲朋舍离避去。 因瞋覆心而作怨家。 第五不欲令怨家有称誉彼恶名丑声周闻诸方。 因瞋覆心而作怨家。 第六不欲令怨家极大财富。 彼大富人傥失财物。 因瞋覆心而作怨家。 第七不欲令怨家身坏命终往至善处。 彼身口意恶行已。 命终必至恶处。 生地狱中而作怨家。 又佛本行经云。 尔时佛告。 诸比丘言。 我念往昔久远世时。 于雪山下有二头鸟。 同共一身。 在于彼住。 一头名曰迦楼荼鸟。 一头名忧波迦楼荼鸟。 而彼二鸟。 一头若睡一头便寤。 其迦楼荼有时睡眠。 近彼寤头有一果树。 名摩头迦。 其树花落。 风吹至彼所寤头边。 其头尔时作如是念。 我今虽复独食此华。 若入于腹二头俱时得色得力并除饥渴。 而彼寤头遂即不令彼头睡寤。 亦不告知。 默食彼华。 其彼睡头于后寤时。 腹中饱满欬哕气出。 即语彼头作如是言。 汝于何处得此香美微妙饮食而噉食之。 令我身体安隐饱满。 令我所出音声微妙。 彼寤头报言。 汝睡眠时。 此处去我头边不远。 有摩头迦华果之树。 当于彼时一华堕落在我头边。 我于尔时作如是念。 今我但当独食此华。 若入于腹俱得色力并除饥渴。 是故我时不令汝寤。 亦不语知。 即食此华。 尔时彼头闻此语已。 即生瞋恚嫌恨之心。 作如是念。 其所得食。 不语我知。 不唤我觉。 即便自食。 若如此者。 我从今后所得饮食我亦不唤彼寤语知。 而彼二头至于一时游行经历。 忽然值遇一毒药华。 便作是念。 我食此华。 愿令二头俱时取死。 于时语彼迦楼荼言。 汝今睡眠我当寤住时迦楼荼闻彼忧波迦楼荼头如是语已。 便即睡眠。 其彼忧波迦楼荼头寻食毒华。 迦楼荼头既寤已。 咳哕气出。 于是即觉有此毒气。 而告彼头作如是言。 汝向寤时食何恶食。 令我身体不得安隐。 命将欲死。 又令我今语言麁澁。 欲作音声障碍不利。 于是寤头报彼头言。 汝睡眠时我食毒华。 愿令二头俱时取死。 于时彼头语别头言。 汝所为者一何太猝。 云何乃作如是恶事。 即说偈曰。 汝于昔日睡眠时我食妙华甘美味其华风吹在我边汝反生此大瞋恚凡是痴人愿莫见亦愿莫开痴共居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佛告诸比丘。 汝等若有心疑。 彼时迦楼荼鸟食美华者。 莫作异见。 即我身是。 彼时忧波迦楼荼鸟食毒华者。 即此提婆达多是也。 我于彼时为作利益。 反生瞋恚。 今亦复尔。 我教利益。 反更用我为怨讐也。 又佛本行经云。 尔时世尊。 与彼难陀入迦毗罗婆苏都城。 入已渐至一卖鱼店。 尔时世尊见彼店内茅草铺上有一百头臭烂死鱼。 置彼草铺。 见已告彼长老难陀作如是言。 难陀。 汝来取此鱼铺一把茅草。 其彼难陀而白佛言。 如世尊教。 作是语已即于彼店鱼铺下。 抽取一把臭恶茅草。 既执取已。 佛复告言。 长老难陀。 少时捉住还放于地。 难陀白言。 如世尊教。 即把草住。 尔时难陀捉得彼草。 经一时顷便放于地。 尔时佛复告难陀言。 汝自嗅手。 尔时难陀即嗅其手。 尔时佛复告难陀言。 汝手何气。 长老难陀报言。 世尊。 唯有不净腥臭气也。 尔时佛告长老难陀。 如是如是。 若人亲近诸恶知识。 共为朋友交往止住。 虽经少时共相随顺。 后以恶业相染习故。 令其恶声名闻远至。 尔时世尊。 因斯事故。 而说偈言。 犹如在于鱼铺下以手执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鱼臭亲近恶友亦如是颂曰。 峨峨王舍城郁郁灵竹园中有神化长巧诱入幽昏善人慕授福恶友乐讐怨善恶昇沉异薰莸别路门择交篇第五十五(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盖闻。 经说善知识者。 不得暂离。 恶知识者。 不得暂近。 但凡夫识心譬同素丝。 随缘改转受色有殊。 境来熏心。 心应其境心境相乘善恶业现。 故知三宝所资在物为贵。 其德既弘其功亦大。 愿捐弃恶友亲近善人。 非直自行得成。 亦使幽显归心也。 引证部第二如僧祇律云。 佛告诸比丘。 过去世时。 云山根底曲山壅中有向阳处。 众鸟云集便共议言。 我等今日当推举一鸟为王令众畏难不作非法。 众鸟议言。 善谁应为王。 有一鸟言。 当推鶬鹄。 有一鸟言。 此事不可。 何以故。 高脚长颈众鸟脱犯啄我等脑。 众咸言尔。 复有一鸟言。 当推鹅为王。 其色绝白众鸟所敬。 众鸟复言。 此亦不可。 颜貌虽白项长且曲。 自项不直。 安能正他。 是故不可。 又复众言。 正有孔雀。 衣毛綵饰观者悦目。 可应为王。 复言不可。 所以者何。 衣毛虽好而无惭愧。 每至舞时丑形出现。 是故不可。 有一鸟言。 土枭为王。 所以者何。 昼则安静夜则勤伺守护我等。 堪为王者。 众咸可尔。 有一鹦鹉。 在一处住。 有多智慧。 作是念言。 众鸟之法夜应眠息。 昼则求食。 是土枭法。 夜则不眠。 昼则多睡。 而诸众鸟围侍左右。 昼夜警宿不复眠睡。 甚为苦事。 我今设语。 彼当瞋恚拔我毛羽。 正欲不言。 众鸟之类长夜受困。 宁受拔毛不越正理。 便到众鸟前。 举翅恭敬白众鸟言愿听。 我说如前。 意见尔时。 众鸟即说。 偈答。 黠慧广知义不必以年耆汝年虽幼小智者宜时说尔时鹦鹉闻众鸟说。 即说偈言。 若从我意者不用土枭王欢喜时覩面常令众鸟悑况复瞋恚时其面不可观时众鸟咸言。 实如所说。 即共集义。 此鹦鹉鸟聪明黠慧堪应为王。 便拜为王。 佛告诸比丘。 彼时土枭者。 今阐陀比丘是。 鹦鹉鸟者。 今阿难是。 又僧祇律云。 佛告诸比丘。 如过去世时有群鸡。 依棒林住。 有狸侵食雄鸡。 唯有雌在。 后有乌来覆之。 共生一子。 子作声时翁说偈言。 此儿非我有野父聚落母共合生一子非乌复非鸡若欲学翁声复是鸡母生若欲学母鸣其父复是乌学乌似鸡鸣学鸡作乌声乌鸡二兼学是二俱不成又智度论云何布施生尸波罗蜜。 菩萨思惟。 众生不知布施后世贫穷。 以贫穷故劫盗心生。 以劫盗故而有杀害。 以贫穷故不足于色。 色不足故而行邪行。 以贫穷故为人下贱。 下贱畏他而生妄语。 如是等贫行十不善道。 若行布施。 生有财物不为非法。 何以故。 五欲充足无所乏短故。 如提婆达多。 本生曾为一蛇。 与一虾蟇一龟。 在一池中。 共结亲友。 其后池水竭尽饥穷困乏。 无所控告。 时蛇遣龟以呼虾蟇。 虾蟇说偈以遣龟言。 若遭贫穷失本心不惟本义食为先汝持我声以语蛇虾蟇终不到汝边若修布施后生有福无所短乏。 则能持戒无此众恶。 是为布施能生尸罗波罗蜜。 若能布施以破悭心。 然后持戒忍辱等易可得行。 如文殊师利。 在昔过去久远劫时。 曾为比丘。 入城乞食。 得满钵。 百味欢喜丸。 城中有一小儿。 追而从乞。 不即与之。 乃至佛图手捉二丸。 而要之言。 汝若能自食一丸。 以一丸施僧者。 当以施汝。 即相然可。 以一欢喜丸布施众僧。 然后于文殊师利许受戒发心作佛。 如是布施能令受戒发心作佛。 颂曰。 善恶自相违明闇不同止圣人愍迷徒乘机入生死慕德祛嚣烦惩心见真理择交恶自终出苦方有始感应缘(略引三验) 魏沙门释超达 魏沙门释僧朗 齐沙门释道丰魏荥阳释超达。 未详氏族。 元魏中行业僧也。 多知解善咒术。 帝禁图谶尤急。 所在搜访。 有人诬达。 乃收付荥阳狱。 时魏博陵公检勘穷劾。 达以实告。 公遂大怒。 以车轮系颈严防卫之。 自知无活专念观音。 至夜四更忽不见轮。 唯见守者皆大昏睡。 因走出外将欲远避。 以系狱囚久。 脚遂[恋-心+足]急不能远行。 至晓虏骑四出追之。 达急伏卧草中。 兵骑蹋草悉皆靡遍。 对逼不见仰看虏面。 悉以皮障目。 达一心服死唯专诚称念。 夜中虏去寻即得脱。 又有僧明道人。 为北台石窟寺主。 魏氏之王天下。 每疑沙门为贼。 官收数百僧。 并五系缚之。 僧明为魁首以绳急系。 从头至足。 剋明斩决。 僧明大悑。 一心念观世音。 至于半夜觉绳小宽。 私心欣幸精诚弥切。 及晓索绳都断。 既因得脱。 逃逸奔山。 明旦狱监来觅不见唯有断绳在地。 知为神力所加。 非关人事。 即以奏闻。 帝信道人不反遂总释放。 魏凉州释僧朗。 魏虏攻凉州。 城民少。 逼僧上城。 举城同陷。 收登城僧三千人。 王军将至魏主所。 谓曰。 道人当坐禅行道。 乃复作贼登城。 罪极刑戮。 明日当杀。 至期食时。 赤气数丈贯日直度。 天师寇谦之为帝所信。 奏曰。 上天降异正为道人。 实非本心。 官抑令上。 愿不须杀。 帝遂放之。 犹散配役徒。 唯朗等数僧别付帐下。 从驾东归。 及魏军东还。 朗与同学思慕本乡。 中路共叛。 然严防守更无走处。 东西绝壁莫测浅深。 上有大树傍垂岸侧。 遂以鼓旗竿绳系树悬下。 时夜大暗。 崖底纯棘无安足处。 欲上崖头复恐军觉。 投计慞惶捉绳悬住。 势非及久。 共相谓曰。 今厄顿至。 唯念观音。 以头扣石一心专注。 须臾光明从日处出通照天地。 乃见棘中有得下处。 因光至地还忽冥暗。 方知圣力非关天明。 相庆感遇便泰稍眠。 良久天晓。 始闻军众警角将发。 而山谷重叠裵回万里。 不知出路。 候月而行。 路值大虎出在其前。 相顾而言。 虽免虏难虎口难脱。 朗语僧曰。 不如君言。 正以我等有感所以现光。 今遇此虎。 将非圣人示吾路耶。 于是二人径诣虎所。 虎即前行。 若朗小迟虎亦暂住。 至晓得出。 而失虎踪。 便随道自进。 至于七日达于仇池。 又至凉汉出于荆州。 不测所终。 齐相州鼓山释道丰。 未详氏族。 世称得道之流。 与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 不求利养。 或云。 练丹黄白医疗占相世之术艺无所不解。 齐高来往并邺。 常过问之。 应对不思随事标答。 帝曾命酒并蒸肫。 勅置丰前令遣食之。 丰聊无辞让极意饱噉。 帝乃大笑。 亦不与言。 驾去后谓弟子曰。 除却床头物。 及发撒床见向者蒸肫酒等犹在。 都不似噉嚼处。 时石窟寺有一坐禅僧。 每日西则东望山颠。 有丈八金像现。 此僧私喜谓覩灵瑞。 日日礼拜。 如此可经两月。 后在房卧。 忽闻枕间有语。 谓之曰。 天下更何处有佛。 汝今道成即是佛也。 尔当好作佛身莫自轻脱。 此僧闻已便起郑重。 傍视群僧犹如草芥。 于大众前侧手指胸云。 儞辈颇识真佛不。 泥龛画佛语不出唇。 智虑何如。 儞见真佛不知礼敬。 犹作本日欺我。 悉堕阿鼻。 又眼睛已赤噭呼无常。 合寺知是惊禅。 及未发前舆诣丰所住。 即谓曰。 汝两月已来常见东山上现金像耶。 答曰。 实见。 又曰。 汝闻枕间遣作佛耶。 答曰。 实然。 丰曰。 此风动失心耳。 若不早治。 或狂走难制。 便以鍼鍼之三处。 因即不发。 及丰临终谓弟子曰。 吾在山久。 汝等有谷汲之劳。 今去无以相遗。 当留一泉与汝。 既无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业。 便指灶傍去一方石。 遂有悬泉澄映不盈不减。 于今现存(右三验出梁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3:4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