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径中径又径 内容: 径中径又径卷三立愿法决定门信而无愿。 信即虚浮。 即有愿矣。 或以此生已晚。 功效难期。 惟求来世为人。 出家修行。 此意非不甚善。 殊不思今世所造之业。 能必来世为人乎。 能必为人。 仍知佛法乎。 一蹉百蹉。 悔之无及必。 须[拚-ㄙ+ㄊ]此一生。 咬定牙根。 非往极乐国土不可。 非此生即往不可。 如此发愿。 方可谓之决定。 愿既坚决。 功自精进。 有志竟成。 岂虚语哉。 辑决定门。 西方确指。 觉明妙行菩萨曰。 八德池中莲已种。 果然一念甚宏深。 滋培虽藉如来力。 长养凭依决定心。 又谕诸人曰。 此土有发愿往生者。 彼土即生莲花。 故作是语。 汝等应生深信。 五代永明延寿禅师万善同归集曰。 九品经文。 自有升降。 上下该摄。 不出二心。 一定心。 如修习定观。 上品往生。 二专心。 但念名号。 众善资薰。 回向发愿。 得成末品。 仍须一生归命。 尽报精修。 坐卧之间。 面常西向。 当行道礼敬之际。 念佛发愿之时。 恳苦翘诚。 无诸异念。 如就刑狱。 若在狴牢。 怨贼所追。 水火所逼。 一心求救。 愿脱苦轮。 速证无生。 广度含识。 绍隆三宝。 誓报四恩。 如斯至诚。 必不虚弃。 如或言行不称。 信力轻微。 无念念相续之心。 有数数间断之意。 恃此懈怠。 临终望生。 但为业障所牵。 恐难值其善友。 风火逼迫。 正念不成。 何以故。 如今是因。 临终是果。 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声和则响顺。 形直则影端也。 宋慈照大师子元作劝人发愿偈云。 万法从心生。 万法从心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持戒无信愿。 不得生净土。 唯得人天福。 福尽受轮回。 辗转难脱离。 看经无慧眼。 不识佛深意。 后世得聪明。 乱心难出离。 不如念佛好。 现世无名利。 行坐不多罗。 则是阿弥陀。 发愿持戒力。 回向生乐国。 如是各行持。 千中不失一。 释迦金口说。 弥陀亲摄受。 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 见此念佛人。 与佛不相远。 应当坐道场。 转于大法轮。 普度无边众。 譬如贫家女。 腹孕转轮王。 诸天常爱护。 贫女自不知。 腹中有贵子。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忆佛常念佛。 不久当成佛。 诸佛善护持。 其人自不知。 我当生净土。 却要来后世。 再得生人中。 譬如贫人家。 地内有伏藏。 藏神常守护。 不令其有失。 贫人自不知。 家内有宝藏。 逐日趁客作。 求衣食自济。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 具足如来藏。 自说我无分。 反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 自有真妙药。 不知妙药性。 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边。 痛苦受无量。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 能灭贪嗔痴。 能为大医王。 能为大宝藏。 利济一切人。 能为大法王。 覆护一切众。 将谓是凡夫。 不得生净土。 且自持斋戒。 后世愿为人。 辗转更修行。 方可生彼国。 多见修行人。 常作如是说。 不称弥陀愿。 不合净土经。 邪见障覆心。 毕竟难出离。 非是他人障。 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 一蹉是百蹉。 劝汝修行人。 信我如来说。 佛无不实语。 岂是虚诳言。 但当自精勤。 一心求净土。 因风吹于火。 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 回愿超三界。 逢宝不取宝。 遇食长苦饥。 咄哉大丈夫。 不见真实意。 我今略劝赞。 辗转传与人。 代我广流通。 作于如来使。 真是诸佛子。 真名报佛恩。 普愿如说行。 同生极乐国。 元优昙大师曰。 真信修行之事。 端的是要生极乐世界。 专意一念持一句阿弥陀佛。 只此一念。 是我本师。 只此一念。 即是化佛。 只此一念。 是破地狱之猛将。 只此一念。 是斩群邪之宝剑。 只此一念。 是开黑暗之明灯。 只此一念。 是渡苦海之大船。 只此一念。 是医生死之良方。 只此一念。 是出三界之径路。 只此一念。 是本性弥陀。 只此一念。 达唯心净土。 但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 莫教失落。 念念常现前。 念念不离心。 无事也如是念。 有事也如是念。 安乐也如是念。 病苦也如是念。 生也如是念。 死也如是念。 如是一念分明不昧。 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又曰。 凡修净土之人。 灼然自要敌他生死。 不是说了便休。 当念无常迅速。 时不待人。 须是把做一件事始得。 若也半进半退。 似信似疑。 到了济得甚么边事。 如何出离轮回。 若是信得及。 便从今日去。 发大勇猛。 发大精进。 莫问会与不会。 见性不见性。 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 摇撼不动专其心。 一其意。 或参念观念。 忆念十念。 或默念专念。 系念礼念。 念兹在兹。 常忆常念。 朝也念。 暮也念。 行也念。 坐也念。 心念不空过。 念佛不离心。 日日时时。 不要放舍。 绵绵密密。 如鸡抱卵。 常教一气相接。 即是净念相继。 更加智照。 则知净土即是自心。 此乃上智人修进工夫。 如此把得定。 做得主。 靠得稳。 纵遇苦乐逆顺境界现前。 只是念阿弥陀佛。 无一念变异心。 无一念退惰心。 无一念杂想心。 直至尽生。 永无别念。 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 果能如是用功。 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 自然消殒。 尘劳习漏。 自然净尽无余。 亲见弥陀。 不离本念。 功成行满。 愿力相资。 临命终时。 定生上品。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 问曰。 念念相续之修。 岂非余所愿也。 奈何定力未成。 念头无主。 或旧学未忘。 或邪思乱起。 或境缘相触。 照顾不牢。 或情想纷飞。 遏捺不住。 不觉念头东走西走。 眨得眼来。 千里万里去了。 又或惹着一毫世事。 便是五日十日。 半月一月。 摆脱不去。 岂特间断而已哉。 言之可惭。 思之可恸。 又当何策以治之。 答曰。 呜呼。 此天下学者之通病也。 汝当间断之时。 若不痛加鞭策。 则专修无间之念。 永无成就之期。 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 一曰报恩。 二曰决志。 三曰求验。 第一报恩者。 既修净土。 当念报恩。 佛恩国恩。 固未暇论。 只如父母养育之恩。 岂非重恩。 师长作成之德。 岂非重德。 你最初出家。 便说要报重恩。 后来行脚。 又说要报重德。 离乡别井二三十年。 父母师长。 艰难困苦。 你总不顾。 父母老病。 你又不看。 及闻其死。 你也不归。 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 望你救他。 望你度他。 你却念念间断。 净土不成。 净土不成。 自救不了。 自救不了。 如何救他。 既不能相救。 你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 经云。 不孝之罪。 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蚕而衣。 不耕而食。 僧房卧具。 受用现成。 你当勤修净业。 图报信施之恩。 祖师道。 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克将来。 道眼未明。 滴水寸丝。 也须牵犁拽杷偿他始得。 你却念念间断。 净土不成。 净土不成。 酬偿有分。 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便是畜生业也。 第二决志者。 若学专修。 志须决定。 你一生参禅。 禅既不悟。 及乎看教。 教又不明。 弄到如今。 念头未死。 又要说几句禅。 又要说几句教。 又要写几个字。 又要做几首诗。 情挂两头。 念分四路。 祖师道。 毫厘系念。 三涂业因。 瞥尔情生。 万劫羁锁。 你却志无决定。 情念多端。 因此多端。 间断正念。 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便是三涂羁锁业也。 又且守护戒根。 志不决定。 或因身口。 念念驰求。 教中道。 宁以洋铜灌口。 不可以破戒之口。 受人饮食。 宁以热铁缠身。 不可以破戒之身。 受人衣服。 况因诸戒不严。 邪心妄动。 因此妄动。 间断专修。 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何止热铁洋铜业也。 又且断除憎爱。 志不决定。 每于虚名浮利。 自照不破。 名利属我。 便生贪爱。 名利属他。 便生憎妒。 古人云。 贪名贪利。 同趋鬼类。 逐爱逐憎。 同入火坑。 你却因此爱憎。 间断净土。 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便是饿鬼火坑业也。 第三取验者。 既学专业。 当求灵验。 你如今发白面皱。 死相现前。 知道临终更有几多。 须在目前。 便要见佛。 只如庐山远法师。 一生之中。 三度蒙佛摩顶。 又如怀感法师。 称念佛名。 便得见佛。 又如少康法师。 唱佛一声。 众见一佛从口飞出。 唱佛十声。 则有十佛从口飞出。 如贯珠焉。 此等灵验。 万万千千。 你若心无间断。 见佛不难。 间断心生。 决不见佛。 既不见佛。 与佛无缘。 既无佛缘。 难生净土。 净土不生。 必堕恶道。 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便是三涂恶道业也。 戒之戒之。 如上三策。 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 感应道交。 现前见佛。 既见乐邦之佛。 即见十方诸佛。 既见十方诸佛。 即见自性天真之佛。 既见自性天真之佛。 即得大用现前。 然后推其悲愿。 广化一切众生。 此名净土禅。 亦名禅净土也。 大佑指归集灵芝观经疏曰。 有人发愿。 愿未得道前。 所生之处。 值佛闻法。 童真出家。 今谓若生净土。 则任运值佛为僧。 只由不知净土。 故有此愿。 禅讲宗师。 率多此见。 尝试语曰。 汝今已得男子为僧。 只合便求出离。 何乃复求男子再愿出家。 略无胜进乎。 又曰。 众生颠倒。 耽着五欲。 不求出离。 未有能发决定心愿生极乐世界者。 至于冤憎会遇。 恩爱别离。 老病死相。 危险逼迫。 颠沉痛毒。 不可堪忍。 然后悲涕号呼。 归依佛宝。 以冀脱死。 又富贵之人。 常于佛事不暇修习。 而有暇者。 失于不信。 能信者又患于不能断疑。 至于困苦而发心者。 多失于迟暮。 故知生正信发正念而修善缘者。 岂易事哉。 省庵大师实贤作劝发菩提心文。 阐明十种因缘。 有曰。 如是十缘备识。 八法周知。 趣向有门。 开发有地。 唯愿大众。 愍我愚诚。 怜我苦志。 同立此愿。 同发是心。 未发者今发。 已发者增长。 已长长者令令相续。 勿畏难而退怯。 勿视易而轻浮。 勿欲速而不久长。 勿懈怠而无勇猛。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 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譬如种树。 种久则根浅而日深。 又如磨刀。 磨久则刀钝而成利。 岂其因浅勿种。 任其自枯。 因钝勿磨。 置之无用。 又若以修行为苦。 则不知懈怠尤苦。 修行则勤劳暂时。 安乐永劫。 懈怠则偷安一世。 受苦多生。 况乎以净土为舟舵。 则何愁退转。 又得无生为忍力。 则何虑艰难。 勿言一念轻微。 勿谓虚愿无益。 心真则事实。 愿广则行深。 虚空非大。 心王为大。 金刚非坚。 愿力最坚。 大众诚能不弃我语。 则菩提眷属。 从此联姻。 莲社宗盟。 自今缔好。 所愿同生净土。 同见弥陀。 同化众生。 同成正觉。 西方公据念佛说曰。 诸善人。 世间有千条路万条路。 如何只劝人念佛。 人之念头。 所系甚重。 牵魂引魄。 造命生身。 莫不由此。 念善上天堂。 念恶下地狱。 一念直为人。 一念横为畜。 如何是饿鬼。 只因念不是。 念魔便成魔。 念佛便成佛。 若要免六道。 除非只念佛。 若还不念佛。 一失下人身。 万劫难再得。 所以释迦如来教人念佛。 远公法师教人念佛。 念佛不能了生死。 佛祖如何肯误人。 念佛不成佛。 其过不在佛。 口念心不念。 虽念如未念。 饶你一生。 也不当一声。 念字从心。 原不从口。 而念一生心。 声随口出。 如婴儿忆母。 自然啼哭。 心佛。 口佛。 两不可废。 千佛万佛。 如何只念阿弥陀佛。 以其原有四十八愿。 誓度尽十方众生。 其中有曰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 能称我阿弥陀佛名号。 而不生我国者。 誓不成佛。 其国以黄金为地。 园林宫殿。 尽是七宝庄严。 周围有七重行树。 七重罗网。 七重栏楯。 其中有七宝楼阁。 七宝阶道。 七宝桥。 七宝池。 八功德水。 九品莲华。 有白鹤孔雀。 鹦鹉舍利。 迦陵频伽之鸟。 无量大阿罗汉。 声闻弟子。 菩萨眷属。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清净大海众菩萨。 无数化佛。 无数菩萨。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及诸天人等。 一切大圣大贤。 同聚道场。 且国中从无女人。 女人生此。 便得成男。 其人皆以莲华为父母。 而生其身。 有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 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 皆是十方众生。 愿力浅深。 勤惰之所致也。 其莲华所生之人。 身体香洁。 相貌端好。 其心智慧。 无有烦恼。 不衣不寒。 衣亦不躁。 不食不饥。 食亦不饱。 无痛无痒。 无病无老。 随佛自在。 逍遥无事。 每饭食之后。 但与菩萨伴侣。 经行四边阶道。 惟觉异香扑鼻。 妙乐满耳。 众鸟和鸣。 莲华宝树。 摇动锦绣。 仰见空中曼陀罗华。 乱落如雨。 其国之乐。 可谓极矣。 其人之寿。 又且无量。 是名西方极乐世界。 呜呼。 人间富贵。 百岁成空。 天上繁华。 千年则止。 一入西方极乐世界。 便有无量之寿。 而其往生之法。 又只凭一句弥陀。 世间有这样极便宜好事却不肯干。 又到那里着铁鞋而问至道。 而今而后。 急须发下誓愿。 若某不念佛。 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则为鬼而永堕北阴酆部地狱。 已而已而。 三藏十二部。 让与别人悟。 八万四千门。 饶与别人行。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外。 不用一字。 各自去扫静室一间。 供佛像一尊。 每日烧清香一炉。 换净水一碗。 夜来上明灯一盏。 纸画木雕。 即同真佛。 爱如父母。 敬如君王。 早晚朝参。 必诚必敬。 拜如山倒。 起似云升。 出而问讯。 入而问讯。 五里十里。 常如佛前。 一饮一食。 先须供养。 举目动口。 无不是佛。 一串数珠不离手。 一句弥陀不离口。 高声念。 低声念。 六字念。 四字念。 紧念。 缓念。 朗念。 默念。 合手念。 低声跪膝念。 面佛念。 朝西念。 打板念。 敲鱼念。 掐珠念。 行道念。 礼拜念。 独自念。 同众念。 在家念。 在外也念。 间也念。 忙也念。 行也念。 住也念。 坐也念。 卧也念。 连梦中也念。 才是真念。 念得心酸泪下。 念得火灭灰寒。 念得神钦鬼敬。 念得天喜神欢。 一声佛。 振动了魔王宫殿。 一声佛。 粉碎了剑树刀山。 一声佛。 为百劫千生消业障。 一声佛。 为四恩三有启因缘。 正是榨到油来。 击撞之声益狠。 船当浪起摇悼之声益悲。 镬汤在后。 莲池在前。 虽有千万人阻我不念。 不可得也。 广度门矢决定之愿者。 自利复当利他。 未能自度而先度人。 自他俱溺。 固属非宜。 祇求自度而不度人。 即落二乘浅见。 尤为不合佛心。 力虽未充。 心无不具。 儒书言自新新民。 己立立人。 皆是理也。 辑广度门。 龙舒净土文曰。 予为此净土说。 欲劝一切见者闻者。 广大其心。 以佛之心为心。 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 当起念云。 此法门人若知之。 如己知之。 岂不快哉。 人若不知。 如己不知。 岂不痛哉。 若止于自修。 则是声闻之徒。 名为小乘。 盖如车乘之小者。 仅能自济而已。 此佛所谓断佛种者也。 能广劝人者。 名为大乘菩萨。 盖如车乘之大者。 人我兼济之谓。 此获无量福报。 所以能至佛地也。 十方恒河沙数诸佛。 皆共赞叹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 谓不可以心思。 不可以言议也。 其功德如此。 可谓至矣。 何所施而不可。 故能劝一人修净土。 以此善缘。 消释罪恶可也。 增崇福寿可也。 庄严往生功德亦可也。 追荐亡者亦可也。 然必至诚咒愿。 无不获其功果。 观房翥传。 可见其略矣。 况劝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 又况使其受劝者转以相劝。 递相继续而不已乎。 如是则西方之说可遍天下。 苦海众生。 可尽生净土矣。 劝人善道。 名为法施。 此净土法门。 为法施之大者。 遂超出轮回。 非其他法施之比。 故其福报不可穷尽。 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 能劝二人修。 比自己精进。 劝至十余人。 福德已无量。 如劝百与千。 名为真菩萨。 又能过万数。 即是阿弥陀。 观此则知西方之说者。 岂可不广大其心。 而使人人共知此道。 以积无量福报乎。 又曰。 人苦饥者。 与之一食。 苦寒者与之一衣。 已为大惠。 况彼沉沦六道。 无有出期。 我指示以此法门。 使直脱轮回。 受无穷无极之寿乐。 其惠岂可穷尽哉。 金刚经云。 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 不如有人闻此经典。 信心不逆。 其福胜彼。 盖以身布施者。 不免受世间福报。 有时而尽。 若信此经典。 则有悟真性之渐。 其为福则无时而尽。 所以胜于彼也。 以予观之。 岂唯信金刚经者如此。 若劝人以净土。 其福报亦然。 何则。 净土更无轮回。 已不退转。 直至成佛而后已。 生于彼者。 虽未成佛。 乃成佛之阶梯。 是劝一人修净土。 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 凡作佛者。 必度无量之众生。 彼所度之众生。 皆由我而始。 则其福报岂不胜于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无量百千万亿劫乎。 又曰。 凡受师友之训诲。 恩地之提挈。 交游之礼遇。 悉皆告以净土而为之报。 以至与一切人或有一饭一茶之恩。 或一言一坐之接。 下至仆隶有事我之劳。 凡吾受用处。 一切致力者。 皆以此告之。 使脱离苦海。 非唯此耳。 凡一切知与不知。 识与不识。 皆欲以是化之。 使共生净土。 又非唯此耳。 释迦佛在世时。 有一国难化。 佛言与目连有缘。 使往化之。 其国人皆从化。 人问佛云。 与目连有何因缘。 佛言往昔世。 目连尝为樵人。 于山间惊起一群蜂子。 目连乃发善言云。 我得道后。 尽度此蜂子。 今此一城人者。 乃当时蜂子也。 目连发此善言。 故为有缘。 由此观之。 非徒于一切人当劝修净土。 一切飞禽走兽。 下至蜎飞蠕动之类。 凡有形相可见者。 吾因见之。 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 发善愿云。 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 我得道后。 尽度汝等。 非徒于有形相可见者如是。 其形相不可见者吾亦当作是念。 作是言。 如此则吾善念甚熟。 于一切众生皆为有缘。 吾上品上生必矣。 他时化度。 无不乐从者也。 莲池大师曰。 人子于父母。 服劳奉养以安之。 孝也。 立身行道以显之。 大孝也。 劝以念佛法门。 俾得生净土。 大孝之大孝也。 予生晚。 甫闻佛法。 而风木之悲已至痛极终天。 虽欲追之。 末由也已。 奉告诸人。 父母在堂。 早劝念佛。 父母亡日。 课佛三年。 其不能者。 或一周岁。 或七七日。 皆可也。 孝子欲报劬劳之恩。 不可不知此。 又曰。 世间之孝三。 出世间之孝一。 世间之孝。 一者承欢侍彩。 而甘旨以养其亲。 二者登科入仕。 而爵禄以荣其亲。 三者修德励行。 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 是三则世间之所谓孝也。 出世间之孝。 则劝其亲斋戒奉道。 一心念佛。 求愿往生。 永别四生。 长辞六趣。 莲胎托质。 亲觐弥陀。 得不退转。 人子报亲。 于是为大。 予昔甫知入道。 而二亲已亡。 作自伤不孝文以伸悲恨。 今见在家出家而众中有具庆者。 于是倍增感慨。 而涕泗交零。 稽首顿首以劝。 励行法精持门信既笃矣。 愿既坚矣。 无实行以自励。 则信为徒信。 愿为徒愿。 空言无补。 何能[仁-二+辛]获。 凡事必有苦行。 方可成就。 况出世之大乎。 今不必万行全修。 只此至简至易持名之径路。 犹不精心果力可乎。 持名者。 须以心念。 莫但口念。 平时妄念纷飞。 无由觉察。 一经手提数珠。 始觉此心之难制。 余根钝障深。 向用强制之法。 手掐此珠。 心随此手。 勿使一珠空过。 庶几稍有把握。 爰采昔贤警语。 铭诸座右。 以收放心而资省惕。 辑精持门。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曰。 大凡修净土人。 最忌的是夹杂。 何谓夹杂。 即是又讽经。 又持咒。 又做会。 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 又要谈些吉凶祸福。 见神见鬼的话。 却是夹杂也。 既夹杂。 则心不专一。 心不专一。 则见佛往生难矣。 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么。 如今一概莫做。 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 期生极乐。 日久成功。 方不错却。 偈曰。 阿弥陀一句。 万法之总持。 声与心相依。 念兹复在兹。 感应不思议。 莲开七宝池。 又曰。 有问念佛不能。 一心。 当作何方便。 菩萨曰。 汝但息想定虑。 徐徐念去。 要使声合乎心。 心随乎声。 念久自得诸念澄清。 心境绝照。 证入念佛三昧。 然平日必须多念。 从千至万。 心无间断。 则根器最易纯熟。 若强之使一。 终不一也。 时达本于座下。 忽戄然念数声。 菩萨曰。 如是如是。 又曰。 弥陀经十二卷。 佛名一万二千。 不要增。 不要减。 只依着我行去。 但经要匀匀净净。 不缓不急。 不疾不徐。 佛要声声心心。 不涩不掉。 不浮不沈的念去。 至于回向二字。 不是但诵旧文一过。 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萨愿。 至诚恳切。 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 而我心无所著。 如虚空等。 是曰回向。 又静坐时。 当反观深究。 佛即我心。 是心是佛。 不假外求。 如心而住。 无能无所。 如是谛观。 更无二念。 是名修行三昧。 慎毋忘形死心。 又落外魔知见。 如是坐一时。 便起经行。 又更持诵。 有个次序。 若忙忙促促。 一口气赶去。 谓可完却一日课诵。 便有苟且了局的念头。 非真正修行矣。 唐飞锡大师宝王论曰。 世上之人。 多以宝玉水精金则菩提木槵为数珠矣。 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 称佛名号。 随之于息。 有大恃怙。 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 余行住坐卧。 常用此珠。 纵令昏寐。 含佛而寝。 觉即续之。 必于梦中得见彼佛。 如钻燧烟飞。 火之前相。 梦之不已。 三昧成焉。 面睹玉毫。 亲蒙授记。 则万无一失也。 又曰。 辟散之要。 要存于声。 声之不厉。 心窃窃焉。 飘飘然无定。 声之厉也。 㧞茅连茹。 乘策其后。 毕命一对。 长谢百忧。 其义一也。 近而取之。 声光所及。 万祸冰消。 功德藂林。 千山松茂。 其义二也。 远而说之。 金容荧煌以散彩。 宝华淅沥而雨空。 若指诸掌。 皆声致焉。 其义三也。 如牵木石。 重而不前。 洪音发号。 飘然轻举。 其义四也。 与魔军相战。 旗鼓相望。 用声律于戎轩。 以定破于强敌。 其义五也。 具斯众义。 复何厌哉。 华严经偈云。 宁受无量苦。 得闻佛音声。 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 夫然则佛声远震。 开善萌芽。 犹春雷之动百草。 安得轻诬哉。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 问曰。 念佛之门。 多承开导。 群疑尽释。 正信现前矣。 但上文所谓抖擞身心。 拨弃世事。 今世网中人。 间有境缘顺便。 身意安闲者。 则可依此而行。 其有世事不容拨弃者。 又当何以教之。 答曰。 世网中人。 若是痛念无常。 用心真切者。 不论苦乐逆顺。 静闹闲忙。 一任公私干办。 迎宾待客。 万缘交扰。 八面应酬。 与他念佛两不相妨。 不见古人道。 朝也阿弥陀。 暮也阿弥陀。 假饶忙似箭。 不离阿弥陀。 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其有世缘稍重。 力量稍轻者。 亦须忙里偷闲。 闹中取静。 每日或念三万声。 一万声。 三千声。 一千声。 定为日课。 不容一日放过。 又有冗忙之极。 顷刻无间者。 每日晨朝必须十念。 积久功成。 亦不虚弃。 念佛之外。 或念经礼佛。 忏悔发愿。 种种结缘。 种种作福。 随力布施。 修诸善功以助之。 凡一毫之善。 皆须回向西方。 如此用功。 非惟决定往生。 亦且增高品位矣。 又问曰。 圆观之修。 惟心之念。 似乎上器之行门。 华严十愿。 宝积十心。 亦乃大根之功用。 倘根器之不对。 则功行之难成。 今吾自揣其根。 观吾自好。 惟在专持名号。 暇则或加礼拜忏悔而已。 师以为如何。 答曰。 善哉善哉。 汝知量矣。 观汝之言。 政合善导专修无间之说矣。 专修者。 谓众生障重。 境细心粗。 识飏神飞。 观难成就。 是以大圣悲怜。 直劝专称名号。 政由称名易故。 相续即生。 若能念念相续。 毕命为期。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无外杂缘。 得正念。 故与佛本愿相应故。 不违教故。 顺佛语故。 若舍专修而修杂业以求生者。 百中希得一二。 千中希得三四。 乃由杂缘乱动。 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心不相续报佛恩故。 虽有业行。 常与名利相应故。 乐近杂缘。 自障障他生净土故。 无间修者。 身须专礼阿弥陀佛。 不杂余礼。 口须专称阿弥陀佛。 不称余号。 不诵余经。 意须专想阿弥陀佛。 不杂余想。 又若贪瞋痴来间者。 随犯随忏。 不令隔日隔夜隔时。 常使清净。 亦名无间修也。 善导和尚者。 天竺传中称为弥陀化身也。 观其专修无间之说。 要紧只在念念相续。 故孤山亦云。 不可等闲发愿。 散乱称名。 又曰。 业报差别经云。 高声念佛诵经。 有十种功德。 一能排睡眠。 二天魔惊怖。 三声遍十方。 四三涂息苦。 五外声不入。 六令心不散。 七勇猛精进。 八诸佛欢喜。 九三昧现前。 十往生净土。 慈云忏主云。 称佛名时。 以心缘历。 字字分明。 使心口相系。 方能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若不然者。 灭罪良难。 若恐心散。 须高声疾唤。 心则易定。 三昧易成故。 怀感法师。 决疑论中引大集日藏经云。 小念见小佛。 大念见大佛。 论释曰。 大念者。 大声念佛也。 小念者。 小声念佛也。 此皆圣教。 有何惑哉。 奉劝世人。 厉声念佛。 三昧易成。 小声念佛。 遂多驰散。 学者方知。 非常人能晓也。 下品下生。 临终十念。 少时猛利。 谛心决断。 胜百年愿力。 今人称佛。 多不专精。 散心缓声。 遂使现世成功者少。 临终感应事稀。 故特示此法。 劝念佛时。 一心不乱。 高声念佛。 声声相续。 则不久成功也。 明空谷大师景隆曰。 念佛一门。 修行捷径。 识破此身不实。 世间虚妄。 唯净土可归。 念佛可恃。 紧念慢念。 高声低声。 总无拘碍。 但令身心间淡。 默念不忘。 静闹闲忙。 一而无二。 忽然触境遇缘。 打着转身一句。 始知寂光净土。 不离此处。 阿弥陀佛。 不越自心。 然若将心求悟。 反成障碍。 但以信心为本。 一切杂念。 都不随之。 如是行去。 纵然不悟。 没后亦生净土。 阶级进修。 无有退转。 优昙和尚令人提云念佛者是谁。 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 谓是摄心念佛。 参究念佛。 今不必用此法。 只用平常念去。 莲池大师曰。 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 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 答。 此有三故。 一者口虽念佛。 心中不善。 以此不得往生。 奉劝世人。 既是念佛。 便要依佛所说。 要积德修福。 要孝顺父母。 要忠事君王。 要兄弟相爱。 要夫妻相敬。 要至诚信实。 要柔和忍耐。 要公平正直。 要阴骘方便。 要慈愍一切。 不杀害生命。 不凌辱下人。 不欺压小民。 但有不好心起。 着力念。 定要念退这不好心。 如此才是念佛的人。 定得成佛。 二者。 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 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 念佛之时。 按定心猿意马。 字字分明。 心心照管。 如亲在西方面对。 不敢散乱。 如此才是念佛的人。 定得成佛。 三者。 口虽念佛。 心中只愿。 求生富贵。 或说我等凡夫。 西方无有我分。 止图来世不失人身。 此则不合佛心。 佛指引你生西方。 你却自不愿生。 以此不得往生。 奉劝世人。 凡念佛者。 决意求生。 休得疑惑。 且如天宫富贵。 福尽也要堕落。 何况人间富贵。 能有几时。 若说你是凡夫。 西方无分。 则圣贤都是凡夫做。 安知你不生西方也。 便可发广大心。 立坚固志。 誓愿往生。 见佛闻法。 得无上果。 广度众生。 如此才是念佛的人。 定得成佛。 又曰。 夫学佛者。 无论庄严形迹。 止贵真实修行。 在家居士。 不必定要缁衣道巾。 带发之人。 自可常服念佛。 不必定要敲鱼击鼓。 好静之人。 自可寂默念佛。 不必定要成群做会。 怕事之人。 自可闭门念佛。 不必定要入寺听经。 识字之人。 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烧香。 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师。 不如孝顺父母念佛。 广交魔友。 不如独身清净念佛。 寄库来生。 不如现在作福念佛。 许愿保禳。 不如悔过自新念佛。 习学外道文书。 不如一字不识念佛。 无知妄谈禅理。 不如老实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灵通。 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 端心灭恶。 如是念佛。 号曰善人。 摄心除散。 如是念佛。 号曰贤人。 悟心断惑。 如是念佛。 号曰圣人。 又曰。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 俱是宿世因缘。 暂时会聚。 终必别离。 不足悲苦。 可悲可苦者。 乃是空过一生。 不念佛耳。 今但万缘放下。 回光返照念佛。 即是一生要紧大事。 更无多语。 此外只管纯一念佛。 其念佛。 要字字心上照过。 历历分明。 时刻切心。 不容些须妄想杂念。 早晚礼佛时。 恳苦发愿。 求生净土。 如此捱到临命终时。 自然正念现前。 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莲华化生。 永离诸苦。 又曰。 久乱之心。 一时难定。 念佛心不清。 不必忧。 只要工夫深耳。 字字句句当心念。 又曰。 古云。 杂念是病。 念佛是药。 念佛正治杂念。 而不能治者。 因念不亲切也。 杂念起时。 即用心加功念佛。 字字句句。 精一不二。 杂念自息矣。 又示王广第曰。 不如直下执持一句阿弥陀佛。 尽心尽力念去。 无丝毫异念。 即是无字公案。 其无字等话头。 不必提。 了纯一念佛。 念佛上透。 千处万处俱透。 又曰。 我出家后。 到处参访。 时遍融师门庭大振。 予至京师叩之。 膝行再请。 师曰。 你可守本分。 不要去贪名求利。 不要去攀援。 只要因果分明。 一心念佛。 予受教和尚。 行者大笑。 以这几句话。 那个说不出。 千里远来。 人道有甚高妙处。 原来不值半文。 予曰。 这个正见他好处。 我们渴仰企慕。 远来到此。 他却不说元说妙。 凌驾我们。 只老老实实。 把自家体认过。 切近精实的工夫。 丁宁开示。 故此是他好处。 我至今着实遵守。 不曾放失。 又曰。 予见新学后生。 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 闲思妄想。 越觉腾沸。 便谓念佛工夫。 不能摄心。 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 如何能得即断。 且万念纷飞之际。 正是做工夫时节。 旋收旋散。 旋散旋收。 久后工夫纯熟。 自然妄念不起。 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 亏这句佛耳。 如不念佛之时。 澜翻潮涌。 刹那不停者。 自己岂能觉乎。 又曰。 念佛有默持。 有高声持。 有金刚持。 然高声觉太费力。 默念又易昏沉。 只是绵绵密密。 声在于唇齿之间。 乃谓金刚持。 又不可执定。 或觉费力。 则不妨默持。 或觉昏沉。 则不妨高声。 如今念佛者。 只是手打鱼子。 随口叫喊。 所以不得利益。 必须句句出口入耳。 声声唤醒自心。 譬如一人浓睡。 一人唤云某人。 则彼即醒矣。 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又曰。 尘缘中观法难成。 不如直以学业。 家业得暇之时。 即便默默执持名号。 只贵字字分明。 句句亲切。 心则自摄。 若久之不退。 三昧成就。 即此是观。 又曰。 耆宿未见了了。 不足恐怖。 盖彼心力实不曾用尽耳。 今既有疾。 亦不必以勉强勇作。 但依经中执持名号。 一心不乱。 一味省缘。 可省便省。 不得已者。 然后应之。 自应工夫得力矣。 又曰。 妄念是病。 念佛是药。 久病非片剂所能疗。 积妄非暂念所能除。 其理一也。 莫管他妄念纷飞。 只贵在念佛精切。 字字分明。 句句接续。 极力执持。 方有趋向分。 此谓真积力久。 而一旦豁然。 喻如磨杵作针。 炼铁作钢者。 定不诬也。 入道多门。 惟此一门。 最为捷径。 不可忽。 不可忽。 又曰。 法门无量。 要在明心。 明心要门。 无如念佛。 读作之暇。 或心烦时。 静坐念佛。 甚有利益。 一念在佛。 杂念退休。 心空境寂。 妙当何如。 愿无易而忽之。 又与王智第曰。 贵宅世修盛德。 何为尊体构斯剧疾。 得无宿业使之然乎。 疾病之由。 多从杀生中来。 故偏重放生也。 今更有所陈。 良以外僧代忏。 与内心自忏。 功德悬殊。 愿空其心。 尽罢一切诸缘。 于空心中。 单念一声阿弥陀佛。 所云念者。 不必启口动舌。 但默默以心眼返照。 一字一字分明。 一句一句接续。 从朝至暮。 从暮至朝。 心心靡间。 若有痛苦。 忍之耐之。 一心顾念。 经云至心念佛一声。 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故功德悬殊也。 又钱广沾问此心放逸来久。 虽以念佛摄持。 暂得还失。 如何保任。 答。 久反之地。 非一战所可收功。 惟在坚勇不退。 直至心地开明。 自然一得永得。 又曰。 寂寂治散乱。 散去则生昏沉。 惺惺治昏沉。 昏去则生散乱。 止观双持。 昏散皆退。 今只须精明念佛。 念无二念曰精。 念而返照曰明。 精即止。 明即观。 一念佛而止观备矣。 又曰。 世人稍利根。 便轻视念佛。 谓是愚夫愚妇勾当。 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 心游千里。 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 非念佛也。 念从心。 心思忆而不忘。 故名曰念。 试以儒喻。 儒者念念思忆孔子。 其去孔子。 不亦庶几乎。 今念念思忆五欲。 不以为非。 而反以念佛为非。 噫。 似此一生空过。 何如作愚夫愚妇耶。 而惜乎智可能也。 愚不可能也。 又曰。 予昔在炼磨场中。 时方丈谓众曰。 中元日当作盂兰盆斋。 予以为设供也。 俄而无设。 唯念佛三日而已。 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 堂中第一座。 集众救护。 众以为持诵也。 亦高声念佛而已。 此二事迥出常情。 有大人作略。 真可师法。 彼今之念佛者。 名为专修。 至于祷寿命。 则药师经。 解罪愆则梁皇忏。 济厄难则消灾咒。 求智慧则观音文。 向所念佛。 束之高阁。 若无补于事者。 不思彼佛寿命无量。 况百年寿命乎。 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况目前罪垢厄难乎。 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 广照无央界。 况时人所称智慧乎。 阿伽陀药。 万病总持。 二三其心。 莫肯信服。 神圣工巧。 独且奈之何哉。 又曰。 结社念佛始自庐山远师。 今之人主社者。 得如远师否。 与社者。 得如十八贤否。 则宜少不宜多耳。 以真实修净土者。 亦如僧堂中人故也。 至于男女杂而同社。 此则庐山所未有。 女人自宜在家念佛。 勿入男群。 远世讥嫌。 护佛正法。 莫斯为要。 愿与同衣共守之。 又放生社。 亦宜少不宜多。 以真实慈救生灵者。 亦如佛会中人故也。 愚意各各随自所见。 随力所能。 买而放之。 或至季终。 或至岁终。 同诣一处。 会计所放。 考德论业。 片时而散。 毋侈费斋供。 毋耽玩光阴可也。 愿与同衣共守之。 又阿弥陀经疏钞序曰。 着事而念能相继。 不虚入品之功。 执理而心实未明。 反受落空之祸。 注曰。 谓着事而信心不切。 固无足论。 假使专持名号。 念念相继。 无有间断。 虽或不明谛理。 已能成就净身。 品位纵卑。 往生必矣。 所谓士人作榜尾。 登科亦不恶。 但恐榜上无名耳。 安得以守愚病之。 乃至执理而心实了明。 亦不必论。 假使骋驰狂慧。 耽着顽虚。 于自本心。 曾未开悟。 而轻谈净土。 蔑视往生。 为害非细。 所谓豁达空。 拨因果。 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 又疏钞序曰。 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 心本无念。 念起即乖。 而众生无始以来。 妄想惯习。 未易卒遣。 今教念佛。 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 病愈寇平。 则舍病体。 更无自身。 即寇盗。 原吾赤子。 注曰。 起信论云。 心体离念。 而起念念佛。 岂不反扰其心。 佛藏经曰。 无觉无观。 名为念佛。 无想无语。 是名念佛。 而起念念佛。 岂不反背于佛。 今谓灭诸觉观。 实相念佛。 理则诚然。 但以心虽离念。 而无明染心。 念念相续。 如七年之病。 久乱之民。 故曰惯习。 兹欲勉强遏捺。 立使空寂。 而止动归止。 止更弥动。 纵粗念暂息。 细念犹存。 便谓相应。 错谬非小。 既居凡地。 未能绝虑忘缘。 何不即缘虑而作修进。 故以念还攻于念。 念一佛名。 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 而妄从真起。 波逐水生。 即念即空。 居然本体。 非于念外别得菩提。 故云万法虚伪。 唯是一心。 了悟自心。 触目菩提矣。 唯如病体瘳时。 便名健体。 乱民定后。 即是良民。 去念而求心。 是医必灭身而疗病。 将必屠国而安民也。 岂理也哉。 又曰。 十方世界皆有净土。 何为独示西方。 教生彼国。 良由道以多岐亡羊。 射以专注中鹄。 心无二用。 功戒杂施。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 称名如小本弥陀经。 七日持名。 一心不乱。 有事一心理一心。 若口称佛名。 系心在缘。 声声相续。 心心不乱。 设心缘外境。 摄之令还。 此须生决定心。 断后际念。 拨弃世事。 放下缘心。 使此念心渐渐增长。 从渐至久。 自少至多。 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 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 此事一心也。 苟得此已。 则极乐之净因成就。 而垂终之正念必然。 身无病苦。 不受恶缠。 预知时至。 身心欢喜。 吉祥而逝。 坐脱立亡。 亲见弥陀。 垂光接引。 若理一心者。 此无他法。 但于事一心中。 念念了达能念之心。 所念之佛。 三际平等。 十方互融。 非空非有。 非自非他。 无去无来。 不生不灭。 现前一念之心。 便是未来净土之际。 念而不念。 无念而念。 无生而生。 生而无生。 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 于无生中炽然求生。 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明憨山大师德清。 精修净业。 有海阳禅人求授戒法。 因问修净土之要。 清曰。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 方便多门。 唯有念佛求生净土。 最为捷要。 此法门。 乃佛无问自说。 三根普被。 四众齐收。 非是权为下根设也。 经云。 若净佛土。 当净自心。 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 要净自心。 第一先要戒根清净。 以身三口四意三。 此十恶业。 乃三涂苦因。 今持戒之要。 先须三业清净。 则心自净。 于此清净心中。 厌娑婆苦。 发愿往生安养。 立念佛正行。 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 先断外缘。 单提一念。 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 念念不忘。 心心不断。 二六时中。 行住坐卧。 拈匙举箸。 折旋俯仰。 动静闲忙。 于一切时。 不愚不昧。 并无异缘。 如此用心。 久久纯熟。 乃至梦中亦不忘失。 寤寐一时。 则工夫绵密。 打成一片。 是为得力时也。 又有净心居士者。 问念佛不能成片。 请开示。 清示之曰。 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 生死心不切。 如何能念佛成片。 且众生无量劫来。 念念妄想。 情根固蔽。 即今生出世。 何曾一念痛为生死。 日用念念循情。 未尝反省。 今欲以虚浮信心。 就要断多劫生死。 所谓杯水救舆薪之火。 有是理哉。 若果为生死心切。 念念若救头然。 只恐一失人身。 百劫难复。 要将此一声佛咬定。 定要敌过妄想。 一切处念念现前。 不被妄想遮障。 如此下苦切工夫。 久久纯熟。 自然相应。 不求成片。 而自成片矣。 此事全要自己着力。 又曰。 凡念佛时。 先将自己胸中杂乱念头。 一齐放下。 放到无可放处。 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 历历分明。 心中不断。 如线贯珠。 又如箭筈相拄。 中间无一毫空隙处。 如此着力靠定。 于一切处。 不被境缘牵引打失。 日用动静。 不杂不乱。 梦寐如一。 念到临命终时。 一心不乱。 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 又曰。 每日除二时功课外。 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 念念不忘。 心心不昧。 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 只将一句佛。 作自己命根。 咬定牙关。 决不放舍。 乃至饮食起居。 行住坐卧。 此一声佛。 时时现前。 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 心不安时。 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 即见烦恼当下消灭。 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 今以念佛消灭烦恼。 便是佛度生死苦处。 若念佛消得烦恼。 便可了得生死。 更无别法。 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 便于睡梦中作得主。 若于睡梦中作得主。 则于病苦中作得主。 若于病苦中作得主。 则于临命终时便知去处矣。 此事不难行。 只是要一念为生死心切。 单单靠定一声佛。 更不别向寻思。 久久纯熟。 自然得大安乐。 得大受用。 明张守约尝拟寒山诗三百首。 激劝缁素。 一以净土为归。 一云。 净土大法门。 弥陀大愿力。 千生万劫来。 今朝始识得。 当生难遭想。 慎勿更错失。 念佛求往生。 贵在心专一。 一云。 物外寄闲身。 诸缘任运歇。 不染半点尘。 唯念一声佛。 性使软如绵。 心要硬如铁。 肯作无益事。 水底去捞月。 一云。 昨日入莲社。 口佛心亦佛。 今日火宅中。 事杂念亦杂。 若非根器深。 未免尘劳汩。 是以古哲人。 山中修净业。 一云。 上品见佛速。 下品见佛迟。 虽有迟速异。 终无退转时。 参禅病著相。 念佛贵断疑。 实实有净土。 实实有莲池。 一云。 七十古来稀。 前面无多日。 急急办盘缠。 犹恐来不及。 横也任他横。 直也任他直。 安得闲工夫。 与之分皂白。 明张光纬念佛说曰。 经云执持名号。 一心不乱。 执持云者。 若可把捉。 而非把捉。 儒家所谓拳拳服膺。 朱子训以恭敬奉持者是。 下文弗失。 便是不乱义。 儒家又言顾諟。 朱子释以常目在之。 即是观佛义。 亦即是不乱义。 口诵佛名。 眼观佛像。 耳还自听。 声从舌流。 禅味悦心。 鼻闻香气。 知是念佛。 反六还一。 云何得乱。 吾今念佛。 作一方便。 自视此心。 如净宝瓶。 佛名如谷。 逐字逐句。 如谷投瓶。 贯珠而下。 谷既无尽。 瓶亦不满。 不放一粒抛向瓶外。 顾念此瓶。 不满径寸。 中藏三千大千世界。 百亿微尘数佛。 我亦与之俱会一处。 游乐宴息。 方是我安身立命处也。 又曰。 石南和尚偈曰。 念佛切莫贪多念。 且念一百心不乱。 九十九声一念差。 捋转数珠都不算。 如是一百百至千。 从千至万如珠贯。 箭射不入刀不侵。 百万魔军皆退窜。 吾向来念佛。 亦只囫囵念过。 今始知须字字从心里出。 还须字字入心里去。 当念佛时。 先要闭目端坐。 凝神定虑。 不可有一毫杂乱心。 躁竞心。 昏惰心。 开口出声。 务令声从心发。 心籍口传息调声和。 不徐不疾。 字字分明。 句句相续。 分之则一字可作一句。 贯之则百千句直如一句绵绵密密。 自一声而至千万声。 自一刻而至十二时。 无断无续。 不缺不漏。 久之纯熟。 花开见佛。 兼观门古德谓众生心杂。 观想难成。 是以惟劝专持名号。 夫观法亦分事理二门。 理观之细。 如所谓一心三观。 元妙精微。 诚非初心凡夫所能猝就。 其事观工夫。 于十六观中。 随取一观。 时时观想。 专注勿移。 心境空澄。 持诵更为得力。 平时观想既熟。 临期境乃现前。 此为骑马柱杖。 把稳要法。 不可不兼修也。 辑兼观门。 龙舒净土文曰。 斋戒洁已。 清心静虑。 面西安坐。 闭目默然。 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 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坐。 其身长丈六。 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 八棱中空。 右旋转五遭。 光明照曜金色面与金色身。 次停心注想于白毫。 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 当令闭眼开眼。 悉皆见之。 盖欲念念不忘也。 如此久久。 念心成熟。 自然感应见佛全身。 此法最为上。 谓身想佛时。 此身即是佛。 又过于口念也。 身后必上品上生。 唐启芳圆果二人作观想法。 只五月。 自觉身到净土。 见佛闻法。 所谓十六观经者。 详说诸观想法。 又不止此而已。 莲池大师曰。 摄心用观。 坐立想像等。 此俱随时无定。 但常观无间。 非尘缘未了者所能为。 虽不能常观。 亦是工夫。 毋用为虑。 又曰。 汉庄伯微。 每于日落时。 面对西北。 想昆仑山。 久之见昆仑仙人传法得度。 此仿佛与西方日观相似。 但彼属妄想。 不修正观耳。 久积妄想。 以精神之极。 尚得遂其所见。 况一心正观。 三昧成就。 而不往生者哉。 又阿弥陀经疏钞曰。 修净土者。 若礼佛时。 当想己身在莲华中作礼。 佛在莲华中受我礼敬。 若念佛时。 当想己身在莲华中结跏趺坐。 佛在莲华中接引于我。 然后一心持名。 昔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 遂得往生。 况复加之一心持名。 而不生者乎。 问。 此经不兼色像。 今胡乃尔。 答。 有专主故。 兼亦无碍。 如菩萨偏行六度时。 以施为专主。 余非不修。 但随力随分。 今念佛亦然。 专主于观想者。 少时持名。 专主于持名者。 少时观想。 亦随力随分之意也。 所谓不兼色像者。 盖恐一心执持名号。 又一心观想色像。 不唯心无二用。 而两事双行。 轻重不分。 俱无成就耳。 苟明于正助之义。 则一心持名以为其正。 少时之助。 助亦归正。 如火益薪。 复有何碍。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 观想者。 具如观无量寿佛经。 境有十六。 观佛最要。 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 作紫磨黄金色像。 立七宝华池之上。 作垂手接引状。 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 相有八十种随形好。 作此想者。 亦有事理。 事则以心系佛。 以佛系心。 初观足下安平。 犹如奁底。 次观具千辐轮相。 如是次第逆缘至于顶中肉髻。 复从肉髻顺缘至于足底。 了了分明。 无分散意。 理一心者。 经云。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诸佛如来正偏知海。 从心想生。 是故汝等。 应当系念彼佛。 多陀阿伽度。 阿罗诃。 三藐三佛陀。 此义具明。 微妙三观。 俱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 缘此二种正行。 要当相须而进。 凡于行住睡卧时。 则一心称名。 凡于趺坐蒲团时。 则心心作观。 行倦则趺坐以观佛。 坐出则经行以称名。 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间。 往生西方必矣。 憨山大师曰。 一心持名。 固是正行。 又必资以观想。 更见稳密。 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 便得一生取办。 今当于十六观中。 随取一观。 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 或观净土境界。 如弥陀经说莲华宝地等。 随意观想。 若观想分明。 则二六时中。 现前如在净土。 临命终时。 一念顿生。 如此用心。 精持戒行。 永断恶念烦恼。 以此净心。 观念相继。 净土真因。 无外此者。 明唐宜之曰。 窃见迩年禅律讲之期。 所在宣扬。 唯净土观门。 废阁不讲。 夫世间口里诵佛之人不少。 而生净土不多者。 不修观门故。 盖往生者。 心能往。 口不能往也。 使修观之人。 源源不绝。 着衣吃饭。 常在观中。 或神游莲海。 华中礼佛。 或坐瞩金容。 光辉四映。 或面睹弥陀。 身满虚空。 或静见伴侣。 同临德水。 昔人所谓守此一观。 庶阶其峰。 不可不知也。 张次民曰。 念佛之法。 须兼作观。 瞑目向西。 端坐默想。 神与形离。 蓦直西去。 渐见树林。 及诸水鸟。 金绳界道。 栏楯交罗。 取次遄行。 宝池胜莲。 香台楼阁。 种种在目。 俨然如来现身丈六。 观音侍左。 势至侍右。 放眉间光。 垂手接引。 我及海众。 同摄光中。 随引而上。 礼足悲恳。 于时忽见金掌摩顶。 甘露洒身。 此心廓然。 护大安稳。 徐徐神返。 若出定然。 于彼世界中日游一遍。 往生路熟。 时至不迷。 愿以此告诸念佛人。 须知心念。 莫但口念。 入此门时。 去佛不远。 径中径又径卷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3:4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