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毗尼母经 内容: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毗尼母经卷第一失译人名今附秦录母义今当说,汝等善听之,是中文虽略,广摄毗尼义。 依初事演说,智慧者当知,一切经要藏,皆总在此中。 律藏外诸义,母经中可得,律义入此经,如众流入海。 毗尼外诸义,如母经中得,一切诸经义,随意皆能解。 律能灭疑惑,如众经定说,佛所制诸戒,皆在此经中。 问曰:「何故名母经?」智者说曰:「此经能灭憍慢解烦恼缚,能使众生尽诸苦际毕竟涅槃,故名母经。 毗尼者,名灭灭诸恶法,故名毗尼。 今当说母经义。 母经义者,能决了定义,不违诸经所说,名为母经。 此中解二种经:一比丘经、二比丘尼经,一切诸聚后当广说。 「初十人制戒因缘增一中义,皆入此经中。 因初因缘得知初事断人疑心,众经中义不复惑也。 若比丘欲善持毗尼母经中定解,能速除生死亦胜犯戒贼。 「受具足义今当说。 何故名受具足? 智慧人受具足已不犯,所求成就,故言受具。 能成就义名为受具。 以是义故,成就众善名为受具。 复次能专心持戒,故言受具。 能使成沙门义,故名受具。 能使人成就意净法故,名为受具。 能成就寂灭法,故名受具。 又成就比丘法,故名受具。 于此律中,知见达解触证得知,名为受具。 「有能成就比丘五种受具,名为受具。 何者五? 一者善来比丘即得受具;二者三语即得受具;三者白四羯磨受戒名为受具;四者佛勅听受具即得受具;五者上受具。 何故名为上受具? 佛在世时不受戒,直在佛边听法得阿罗汉,名上受具。 是名比丘五种受具。 比丘尼亦有五种受具:一者随师教而行名为受具;二者白四羯磨而得受具;三者遣使现前而得受具;四者善来而得受具;五者上受具。 能成就不作一切诸恶,是名受具。 「又于毗尼藏中选择是非能信行故,名为受具。 又能成就断五盖法,名为受具。 有能除觉观亦名受具,能舍爱着禅心亦名受具,苦乐忧喜以能舍故名为受具,能过四空定故亦为受具,能知诸相灭亦名受具。 又受三归五戒亦名受具,又受八斋法亦名受具,又受沙弥十戒亦名受具,又分受戒名为受具。 又能白业观者亦名受具,成就种性地故名为受具。 云何名种性地? 有人在佛边听法,身心不懈念念成就,因此心故豁然自悟得须陀洹。 须陀洹者,善法之种性也。 四果四向第八地见谛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乃至无师独觉,皆名受具。 成就六度亦名受具,善语亦名受具。 从智慧受具乃至善语受具,皆名受具。 「复欲广说何等人应得受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无障清净,皆得受具。 夫障有三种:业障、报障、烦恼障。 清净人者,听其出家,剃除须发、着法服,受三自归十戒,乃至白四羯磨受具。 当使出家者知四堕法不可犯也,依四依止尽形寿受行,乃至梵行营事得出家法,得法证果受乐,大功德成就。 是余众事应问和上阿阇梨。 和上阿阇梨应教毗尼中所应作不应作,又复劝与诸同学同业同行一切善法莫相违反。 「何故与受具者? 欲使得五通乐,见苦不怖少欲知足得大人觉。 云何名为得于大觉? 如佛所受行于毗尼,故名为觉。 「云何名欲? 如佛翘勤不惓,故名为欲。 又复明欲系念在前,如佛觉无异,以是义故名为欲也。 何故名触? 得定故名触;得善得恶亦名为触。 云何名证? 不放逸故名为证。 证言知义,如佛觉也。 「此中何者是善来比丘受具? 如尊者阿若憍陈如。 当尔之时世尊游波罗[木*奈],尊者阿若憍陈如见法得法证法、深解法性,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礼,白佛言:『世尊! 唯愿如来听我出家修于梵行。』世尊告曰:『善来比丘。 听汝于我法中修于梵行尽于苦际。』此阿若憍陈如即得出家、即得具足。 如来言已,身上所着婆罗门服乃至须发即皆堕落,沙门法服自然在身,威仪庠序手执应器,如二十年学法者也。 尊者阿钵祇婆犯、跋提伽、摩诃男等,亦如阿若憍陈如也。 耶修陀同侣四人;毗摩罗修婆、侯富那伽、憍梵跋提、耶奢童子同侣有五十人;弥低同侣亦五十人;那罗陀、摩那婆、跋陀、跋期同侣五十人;优楼频蠡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此等徒众千人;优波提舍、驹律陀而为上首,徒众二百五十人。 「如此等皆豪贵巨富,本是外道出家。 佛已出世受悟时至,皆来诣佛求欲出家。 最后须跋陀罗如此人等,皆是善来比丘也。 其所得果,皆是无学后边身者。 何以故? 如来自神口所说故尔,余人边不能得也。」问曰:「世尊何以不与神力加波罗伽至婆梨伽富迦罗婆利伽使善来出家?」答:「意如此婆醯有障道业,是故不得善来出家。 富伽罗婆利伽者,此人现身无学因缘故,不得善来出家。 以是义故,虽俱在佛边,不得一切善来出家也。 「三语受具者,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于人天罗网皆得解脱。 汝等于此网中皆得解脱。』尔时恶魔闻佛此言,即语佛言:『汝于人天罗网不得解脱,诸比丘亦不得解脱。』佛即说偈答曰:「『世人于五欲,第六意识受, 吾已离诸欲,恶魔汝自堕。』「恶魔闻此言已,知佛达其未离欲故,惭愧忧愁不乐,忽自灭去。 佛告诸比丘:『汝各各二人共诣诸方教化,莫独去也。』诸比丘即去。 彼土诸人闻比丘说法,皆来诣佛。 于其中路有生悔心者,即还归家。 以是因缘,诸比丘来白世尊。 佛即教使就彼三语受戒,语诸比丘:『汝等各各还去。 彼方若有求出家者,当为剃除须发、教着法服、与三语受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如来应正觉是我师。」』此即三语受戒法也。 尔时诸比丘生疑:『云何三语即是出家、即是具足?』佛为说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即是出家。 第二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即是受具。 以是义故出家受具成就也。』有人复更生疑:『何故优婆塞受三自归,及以沙弥乃至八戒皆受三语,何故不名受具也?』佛说曰:『此二义各异。 优婆塞者,不止在三归,更加五戒,始得名为优婆塞也。 沙弥乃至八戒亦复如是。 三语受具者,与此为足,更无所加,故言受具。』所以无所加者,三归有二种:一者为受五戒、十戒、八斋故受三归,乃至为受二百五十戒故受三归。 二者直受三归。 所以尔者,当尔之时,佛未制二百五十戒乃至八斋。 以是义故,直说三归得受具也。 佛制不听三语受戒已后,虽有三语不成就也。 佛所以后断三语受戒者,因一病比丘是故断也。 于时阿若憍陈如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 我等云何得知三归、三语受具?』佛告憍陈如:『若人求出家者,当剃除须发,教作如是言:「我今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乃至说,我今依佛出家,婆伽婆是我师也。」』佛告憍陈如:『三语受戒,如我所说解也。』尊者憍陈如闻佛所说三语受戒,心开意解,即退坐礼佛而去。 尊者阿若憍陈如游行到毗利耆国,展转复到毗舍离。 毗舍离中有毗梨耆人,二国族姓子合在一处,一名羯羯带遮、二名羯伦伽、三名毗斤带遮、四名羯迟遮、五名遮赖遮、六名毗陀跋遮、七名跋陀、八名修跋陀遮、九名(本阙)、十名耶奢、十一名移须多罗、十二名阿梨耶。 此诸人等皆生念言:『阿若憍陈如于大沙门法中出家行于梵行。 此是大智见者乃能随学,必有妙法。 我等何为不就其出家学妙法也。 彼所修行,我等亦共修行。』尔时族姓子共论议已,即便相将诣憍陈如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尊者言:『惟愿大德! 听我等于如来法中出家修于梵行。』阿若憍陈如即受其言听其出家,为说三语受戒。 受戒已,即共相随诣于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尊者憍陈如即白佛言:『此诸族姓子等求欲出家,为其三语受戒为,得戒不?』佛告憍陈如:『此诸人等三语受戒,具足成就,善得具戒。 何以故? 过去诸佛亦曾与此三语受戒,未来诸佛亦当与此三语受戒,我今现在亦同彼也。』是故得有三语受戒。 「白四羯磨者,何以要现前白四羯磨而受具者? 解云:当于尔时,佛住王舍城。 优楼频螺迦叶等师徒已出家竟。 有一病比丘无供养者,病困笃已即便命终。 诸比丘等见此比丘病笃命终,一无看病者、二无弟子,二俱无故苦恼如是,往白世尊。 佛即集诸比丘僧:『从今已去,断三语羯磨。 于十僧中白四羯磨听使受具。』如是一一受戒皆如上广说,应当知。 尔时有一恶比丘度人出家,出家者即于师边生疑,往白世尊。 世尊问言:『汝先未受戒时生疑不?』答言:『不也。』佛言:『汝已得具足戒也。』复有一人求师出家受具足戒,得受具已心中生疑,疑师不清净为得戒不? 往白世尊。 世尊问言:『汝先知师不清净不?』受戒者言:『不知也。』又复问言:『汝先知不清净师边受戒不得戒不?』答言:『不知。』佛言:『汝便是得具足戒也。』复有一人求师出家,师即为受具足。 后心生疑,往白世尊。 世尊问言:『汝先知汝师破戒不?』答言:『知也。』又复问言:『汝先知不清净师边受戒不得戒不?』答言:『知也。』复更问言:『汝先知汝师受戒时得戒不?』答言:『不知也。』佛言:『汝便得具足戒也。』又复一人求师出家,师即与受具足。 后心生疑,往白世尊。 世尊问言:『汝先知不清净师边受戒不得戒不?』答言:『先知。』复更问言:『汝先知汝师师边受戒不得戒不?』答言:『知也。』佛言:『三事皆知,受戒不得也。』以是义故,名为白四羯磨。 「云何名为勅听受具? 当于尔时。 佛在舍卫国比舍佉鹿母园中堂上,问苏陀耶沙弥义、沙弥解义。 如佛所解,称如来意,佛即告言:『汝从今已往若有疑惑,恣汝来问。』亦即与戒即得具足,故名勅听受具。 「云何上受具? 如有一人尽一切漏,未满二十已受具足,即于比丘法中自生疑心。 同住诸比丘知其生疑,往白世尊。 世尊语此漏尽比丘:『汝数胎中年乃至闰月皆数,满不?』答言:『不满。』佛即问诸比丘:『此比丘得阿罗汉耶?』诸比丘白佛:『得阿罗汉。』佛言:『此是上受具也。』又复告言:『后受戒者听数胎中年。』「云何比丘尼五种受具? 随师教而行名为师法受具。 当于尔时,佛住释种园中。 时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与五百释种女来诣佛所,到已头面着地礼佛足,白佛言:『世尊! 我等女人于佛法中得出家不?』佛言:『吾不欲听女人出家。』闻此语已低头泣泪而去。 世尊后时从释种园向舍卫国祇桓精舍。 憍昙弥五百女等闻佛向祇桓精舍,心怀悲恼自慨其身不在佛法之次,各自剃头着法服,随佛后而去。 到祇桓精舍在外而立,见尊者阿难。 阿难即问母及诸女言:『优婆夷等何为剃发自着法衣,颜色憔悴而不悦乎?』母及诸女即答言:『所以不悦者,但世尊不听女人出家,是故忧色也。』阿难言:『且止。 当为白世尊。』阿难寻入即启世尊:『是优婆夷等求欲出家。 愿世尊听许。』佛告阿难:『吾所以不听女人出家者,如世人家男少女多家业必坏。 出家法中若有女人,必坏正法不得久住。』阿难重白佛言:『女人于佛法中修梵行得四果不?』佛告阿难:『能修梵行其志不退亦可得耳。』阿难复白佛言:『惟愿世尊听女人在佛法之次。』佛告阿难:『女人能行八敬法者听其出家,若不能者不听在道。 所以为女人制八敬者,如人欲渡水先造桥船,后时虽有大水必能得渡。 八敬法亦如是,怖后时坏正法故为其制耳。』佛告阿难:『汝今为女人求出家,后当减吾五百世正法。』阿难闻此之言忧愁不乐,即出外问诸优婆夷等:『佛说八敬之法能奉行不?』诸女闻此语已内怀欢喜,即请阿难还白世尊:『我等今日蒙世尊施法,当奉行之。 譬如有人沐浴香汤庄饰已竟,更有人来以华鬘庄其顶上。 我等今日亦复如是。』阿难以此之言即启世尊。 世尊言:『此等已得受具。』是名师法受具。 「白四羯磨受具者,如上病比丘经中所说。 「遣使受具者,亦如比丘尼经中所说。 「云何名善来比丘尼受具? 当于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摩登祇女来到佛所,头面着地礼世尊足,退坐一面。 佛即为说法。 深悟法性,得须陀洹果,求佛出家。 世尊告曰:『听汝于我法中善修梵行尽诸苦际。』佛言已讫,头发自落,法服应器忽然在身,威仪庠序如久服法者。 是故名为善来受具。 「上受具者,尽诸有漏成阿罗汉。 如上沙弥,虽未满二十,得阿罗汉故,名为上受具。 此比丘尼亦复如是,是名上受具。 比丘尼五种受具竟。 「立善法上受具者,尔时王舍城中有婆罗门,名尼驹陀,钱财珍宝巨亿无量。 此婆罗门家生一子,字毕波罗延。 父母种姓清净,诸婆罗门所有经书无不悉达,乃至大人之相亦能达之。 此毕波罗延童子,父命终后,家中有碎金九十六斛,钱有八十亿勒沙,十万一勒沙也。 奴婢僕使有千聚落。 其妇字跋陀,颜貌殊特世之无类,故能割爱断贪舍之而去。 默生此念:『世间若有应真罗汉者就之出家,诣彼苦行仙人林中修于梵行。』作是念已,故能割爱断贪舍之而去,诣彼苦行仙人林中,十二年茹菜食菓饮清流泉修于梵行,得诸禅心成就五通。 世尊尔时现出于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僧已成就。 与大比丘众千人俱,如此人等,皆是耆旧长宿国之所重,诸根寂静皆是漏尽解脱者也。 世尊与诸比丘展转游行到摩竭提国,入若致林中,在尼驹树王下住。 尔时世尊以佛眼观于世间,何等众生生于世间,少诸烦恼有大神力,能堪听受吾所说法? 如来见毕波罗延童子在优吒林中,见已即生此念:『是人堪受吾之正法。』尔时世尊欲度毕波罗延童子故,与千比丘俱,从摩竭提国向多子塔,到已在树下止住。 一日于此林中,佛神力故,光明照曜林树焰赫而皆大明。 譬如秋月无云翳日,如来光明亦复如是。 此童子十二年已,自然生心欲向多子塔,经涉嶮难山谷林薮到多子塔。 到已见此林中光明殊特与世超绝,默自生念:『此中或有诸天释梵、大力神仙、师子王等,是故此林有异瑞相。』毕波罗延童子渐渐前行,见如来足迹有千辐相轮具足分明,即寻迹前行。 遥见如来诸根明净颜貌殊特众相具足俨然而坐,童子即时衣毛皆竪生于信心,内自默念:『本出家时心中所期,今此是也。』诸天即复唱告语言:『不须疑也。』此童子复见诸比丘系念坐禅,即生念言:『本所求者,今乃得见。』直前诣佛,到已头面着地,以两手摩佛足,口复鸣之,自云:『我姓迦叶,字毕波罗延童子。』如是三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烦恼结漏未尽,非一切智亦非人师,受成就善法人礼者,头破作七分。 吾今实是烦恼结漏尽者、为一切人作福田者、慈愍众生者亦是一切智者,是故受此童子礼也。』尔时世尊告童子言:『汝今已具足供养信心成就,可退坐一面。』童子即受告勅,礼佛足已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彼童子种种因缘巧说诸法示教利喜。 童子即悟法得道,获须陀洹果。 即从座起,合掌作礼前白佛言:『世尊是我师,我是声闻弟子。』佛即为童子说如是言:『当于四念处亲近修行。 广演乃至八圣道亦如是。』佛告童子言:『汝入诸族姓子聚落心莫染着,犹如月照世间无所染着,汝入诸聚落心无染着亦复如是。 如蜂採花,入诸聚落亦应如是。 童子! 如真陀罗童子喻,当舍恃姓财德之心,应当谦下入于聚落。 如牛群中大牛自恃角峯慢于余者,当时刖角慢心都息,汝入聚落心无染着亦应如是。』佛告童子:『内六入莫取想,封着系缚心也。 外六入乃至中六识亦如是,色阴亦不应封着取想,乃至识阴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意及外六尘,得觉观意观亦应如是不取想也。 譬如空中水渧,渧渧相寻无有滞碍。 观十八界、十二入、五阴等不取着,心无罣碍亦复如是。 善男子! 汝如此应学。』童子白佛言:『奉世尊教。』尔时童子闻佛世尊引诸譬喻种种说法,即悟取解。 童子受法已,即从座起绕佛三匝礼佛而去。 到一树下端身系念佛所说法七日七夜,至八日朝,诸漏已尽、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证阿罗汉果。 得阿罗汉果已,往至佛所,头面着地礼佛已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我先闻如来所说法,七日七夜至八日朝,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得三明六通获阿罗汉果。 譬如有人说言:「有一大象高于七肘,复有一树高六肘半。」说言此树能荫象者,无有是处。 若有得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能过我者无有是处。』佛告迦叶:『善哉善哉! 迦叶! 如汝所说。 汝于我所说法中种种诸喻,深悟无生,得阿罗汉果。』即是受具足戒也。 「尔时世尊因是事故集诸比丘告言:『我先为迦叶说如此法,汝等今日皆修行之。』佛复告诸比丘:『从今已去,听汝等立善根上受具。』佛告诸比丘:『过去诸佛、未来诸佛皆立善根上受具,我今亦复如是。』是名立善根上受具也。 「尔时尊者迦叶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礼佛,白佛言:『世尊! 我等于如来法中,住何等法? 修何等法? 行法之人有何差别?』佛言:『善哉善哉! 迦叶! 汝之所问甚善,如泉涌出不可穷尽。 所问住修乃至差别,言辞义理所问无滞。』佛告迦叶:『四圣种是住处,十二头陀名为行处,尽诸有漏名为差别。』「迦叶白佛言:『四圣种、十二头陀乃至漏尽解脱,当顶戴奉行。 若长者若长者子,沐浴香汤以上衣服而自庄饰,更有人来以好花鬘系其顶上。 我等亦复如是,顶戴如来所告勅法。』佛告迦叶:『汝云何复住四圣种中?』迦叶白佛:『一者随前所得粪扫衣以为足想;二者见前人所着粪扫衣亦赞叹之;三者自见所着粪扫衣,不自恃讥彼;四者得饮食乃至病瘦汤药,随所得以为足想,又复不自恃讥彼。 又于他人不生此念:「彼人胜我、彼人不如我。」复不念言:「彼人似我、此人不似我。」复不生心:「此人卑我、彼人不卑我。」复不念言:「彼人妙我、彼人不妙我。」世人皆与上相违,而我如上也。』佛告迦叶:『四圣种住应如是学。 迦叶! 云何复欲行十二头陀?』迦叶白佛言:『一者常自行空闲静处,亦当赞彼闲静之处;二者乞食;三者粪扫衣;四者若有瞋心止不食,灭已乃食;五者一坐食;六者一时受取;七者常塚间行;八者露地坐;九者树下坐;十者常坐不卧;十一者随得敷具;十二者齐三衣。 如此等法皆应赞叹,亦不自恃讥彼,乃至少欲,众具知足、众具广示于人。』佛告迦叶:『善哉善哉! 如汝所言,行十二头陀正应如是。』佛复告迦叶:『汝可随吾按行林薮。』迦叶答言:『奉世尊告。』佛起而去,迦叶即捉坐具着肩头随世尊后。 迦叶随佛,如师子子随大师子。 尔时世尊随道而行到一树下,告迦叶言:『汝可为吾于此树下敷座。』迦叶即奉告,揲僧伽梨四揲敷座。 如来就坐,迦叶礼佛足。 世尊以右手按坐,告迦叶言:『此坐甚柔软。』迦叶言:『世尊! 此坐实柔软。 此衣是弟子初出家时衣,此衣新时价直迦尸一国,今价已退可直半国,唯愿如来纳受此衣。』佛告迦叶:『吾怜愍汝故受此衣。 汝受持何等?』即白佛言:『我当取迦尸迦草粪扫衣中最下者求觅受持。』佛告迦叶:『善哉善哉! 汝受持迦尸迦草粪扫衣者,多所利益多所安隐。』「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次复游行摩竭提国,在林中善立摩拘陀树王下坐。 尔时六群比丘于静房中共谈:『迦叶不如阿若憍陈如等善来受具,亦不如毗舍离拔祇子比丘三语受具,亦不如婆卢波斯那比丘白四羯磨受具,此非受具者也。 云何与诸比丘同共布萨羯磨?』世尊尔时在树下,以天耳闻诸比丘在屏处论。 佛告迦叶:『为吾取水。』迦叶即持钵向池取水。 六群比丘见迦叶来到,六群即逆语言:『汝非如五人憍陈如等善来受具,亦不如毗舍离子三语受具,亦不如婆卢波斯那白四羯磨受具。 汝非受具,云何与诸比丘同共布萨羯磨?』迦叶即答诸比丘言:『世尊为我在多子塔建立善法上受具竟。』说此言已,即持水来到佛所奉佛钵水。 佛饮已,余残持与迦叶。 迦叶取水已,整衣服偏袒右肩,头面着地礼佛足,合掌白佛言:『六群比丘见向说言:「汝非善来受具,复非三语受具,亦非羯磨受具。 云何同僧法事?」弟子答诸比丘:「世尊为我在多子塔建立善法上受具。 汝等当诣佛谘启取足得与不得? 随佛所说当受行之。」』尔时世尊为欲断未来诸比丘谤毁心故,告阿难言:『汝往到王舍城,此城中若有诸比丘尽集在大僧坊中。』阿难即受教而去,至彼即集诸比丘在大僧坊。 众僧集已即来白佛:『僧已集竟。 世尊自当知时。』尔时世尊即诣僧坊,安庠就座右脇而卧,如象王观谛视迦叶。 尔时迦叶从座而起,右膝着地头面礼佛,胡跪合掌白世尊言:『本在家时父终亡后,粟金有九十六斛,金钱有八十亿勒沙,自妻颜容璝玮世之无匹。 内自思惟:「若有真阿罗汉者当受之出家。」思惟已,即舍爱断贪出家求道。 世间若有弟子师者,唯佛是也。 云何六群谤言不受具也。』又复更言:『世间若有奇色妙宝,不出已有。 非贪财视色,久已舍之,云何方被谤? 从出家已来,在彼林中十二年,得四禅心乃至五通,未有一念乱心在前。 何以故? 见此生死诸行可怖畏故。』复次言:『家父在时,用二十亿金钱娉妻。 一日三时随时易服,未曾有乏。 乃至病瘦医药及离世八法,恃姓豪贵不曾经心。 虽娉其妻,各修梵行未曾有毁。』迦叶白佛言:『世尊! 我过去世缘以食施辟支佛故,从是以来常乐出家求涅槃解脱。 佛自证知。 何以故? 心中常自怖畏流转五道受于生死。 世尊! 我初至多子塔林中见如来,即生此念:「此即是本出家时所求师也。」何以故? 我于过去诸佛生于信心,今见世尊生于信心,等无有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烦恼结漏未尽,非一切智、复非人师,受此成就大士礼者,头破作七分。 吾实是烦恼惑累无明闇障皆已永断、知一切法、为人作师,是故受此人礼。』「尔时迦叶即白佛言:『诸比丘虽如此谤,亦无忧恼。 世尊今时虽复种种赞叹之德,亦不欣悦。 何以故? 我观能赞所赞是二皆空。 所以者何? 我得一切无我无人诸法空观故。 从尔时世尊在多子塔为我说月光喻、水渧喻已来,心心相续常念此法更无余想。 所以尔者,常系心在于善法不随余念。 世尊! 我未见佛时,十二年中常观地水火风及与三界皆作空想,况于今日遇世尊说法有余心想? 亦复无有三世见闻觉知,岂于六群生异念乎? 世尊为我说四圣种已来,我亦不取味触之想,见此阴身如四毒蛇,行四威仪心不与俱。 何以故尔,久知此是过患之本。 观此五阴念念生灭,亦如五拔刀贼。 观色集色灭、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观六入空聚落中五拔刀贼,观于无我。 世尊! 我观此身,如器盛不净流出于外,身随身观。 世尊。 我观此心,无常迅速如野马疾风,心随心观。 我观受苦,生灭代谢如水流灯焰,受随受观。 我观法无我,属诸因缘,法随法观。 世尊! 我于如来所说法中,无有错谬当顶戴奉行。 世尊! 我于尔时王舍城千二百五十僧中,众僧行筹唱言:「谁是应真可捉此筹。」我于尔时即拔此筹。 若不遇如来出世,应得辟支佛而入涅槃。 所以尔者,曾于诸佛久种善根。 我于尔时在毕波罗石窟中卒遇小患,世尊故来问疾。 但窟小身大,我即以手举此石窟令大。 世尊即入为我说苦空法也。 尔时我在毕波罗窟中入火光三昧,是时帝释梵王来礼我足,复有一人捉刀欲害。 我从定出,观此二人平等无异。』复言:『我在大众及与私房威仪无异。 佛告诸比丘:「威仪进止当如迦叶。」我虽闻此言不以喜悦。』「迦叶复言:『我夜经行及中时乞食,意中生念:「夜短中逼。」举目上看日月皆住不行,诸天变为人身,前后围绕供养于我。 我于尔时于此事中都无喜欢奇特之心。 我于王舍城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集一处,行筹唱言:「如来灭后,谁能持佛法?」我于尔时即拔此筹。 所以尔者,于论中辩才无制御者,是故拔筹。 若有正问:「于五欲中谁不重染?」应说我是。 何以故? 于三有中善得解脱故。 若有人问:「于根力觉道,谁能成就?」我于此中能师子吼。 何以故? 于一切苦集,灭、出离、知味知过,如实见之。 欲如火坑乃至喻于牟戟,欲之过患亦复如是。 我无爱贪永已绝矣。 心缘解脱涅槃,速疾如山顶水,舍于有漏如弃涕唾。 我以广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于八解脱定自在出入,我于神通自在无碍。 世尊! 我于众生有漏无漏种种诸心皆能悉达,我知众生过去无量宿命。 世尊! 我以天眼过于人眼,见众生生彼死此皆悉见之。 我尽诸有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迦叶言:『诸比丘及余六群大德! 莫谓我自叹其德。 所有功德皆已舍之,况复其余虚假之名。 所以说者,为欲利益长夜诸众生故。』「佛告迦叶:『善哉善哉! 迦叶! 汝所利益事,除吾一人,其余声闻无能及者。 汝可为诸六群,愍其痴故,当与忏悔。』「尔时优波离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礼佛,问世尊言:『一切诸佛皆建立善法上受具不?』佛告优波离:『非一切诸佛皆建立之。 所以立者,为五浊众生建立之耳。 五浊者,所谓劫浊、命浊、众生浊、业浊、烦恼浊。 过去未来诸佛亦复如是。 我今五浊恶世,是故制之。』优波离问佛:『几处得建立善法上受具满足?』佛告优波离:『五处满足。 何等为五? 一者最后边身;二者婆醯破罗伽至婆勒伽,先得须陀洹果者是;三者随顺苏陀夷,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四者难陀放牛儿;五者今迦叶。 如来受具戒,非余声闻。 优波离! 此五处建立善法上受具而得满足。』『世尊! 有几处白四羯磨受具而得满足?』佛言:『有五处而得满足。 一者和上如法;二者二阿阇梨如法;三者七僧清净;四者羯磨成就;五者众僧和合与欲。 优波离! 此五处不成就,不名满足。 此中有四种受具,从善来乃至白四是也。 「『比丘尼亦有四种受具:一者如摩登祇女是;二者师法是;三者遣使现前是;四者白四羯磨是。 勅听受具、上受具,此二皆作建立善法上受具名说,比丘尼上受具亦建立善法上受具名说。 是名受具。 不受具者,异于上受具,名不受具。 若声闻用善来语授人戒者,不成受具。 用三语授人戒,亦不得受具。 白四羯磨唱不成就者,亦不得受具。 非法僧,亦不得受具。 何者名非法僧? 不就戒场、先羯磨后白,又复更作余羯磨,皆名非法僧。 离佛离法离毗尼受具,亦不得具。 年不满二十,不得受具,若受亦不得具。 若无和上、若二和上、若三乃至众多作和上,亦不得受具。 「『若受戒者、若和上隐身不现,亦不得受具。 十数众僧虽满,若一隐不现、若受戒者不现,亦不得受具。 外更不结大界,直结小界,亦不得受具。 若和上、众僧、受戒人互在界内外,亦不得受具。 有十三种人,不得作和上、受具:若在家受优婆塞戒若毁破一,有受八斋毁一,若受沙弥十戒毁一,如此人者,后出家亦不得戒,亦不得作和上。 二者若出家在家破比丘尼净行,亦不得作和上。 三者为衣食故,自剃头着袈裟诈入僧中与僧同法事,此亦不得作和上。 四者若有外道人于佛法中出家,后时厌道,不舍戒而去,从外道中还来欲在法中,佛不听此人在于僧中,亦不得作和上。 五者黄门不得作和上。 六者杀父。 七者杀母。 八者出佛身血。 九者杀真人罗汉。 十者破和合僧。 十一者若非人变形为人者名为非人。 十二者若畜生道变形为人者。 十三者二根人。 如是十三种,不任作和上。 何以故? 是人无戒故。』」毗尼母经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4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