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般若论 内容: 金刚般若论卷上无着菩萨造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出生佛法无与等,显了法界最第一,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 此小金刚波罗蜜,以如是名显势力,智者所说教及义,闻已转为我等说。 归命彼类及此辈,皆以正心而顶礼,我应精勤立彼义,解释相续为自他。 成立七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 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 此等七义句,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 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 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为显此当得佛种不断义故,上座须菩提最初说言「希有,世尊! 云何如来以第一善摄,摄受所有菩萨摩诃萨也」如是等。 于中,善摄者,谓已熟菩萨,于佛证正觉转法轮时,以五种义中菩萨法而建立故。 付嘱者,彼已得摄受菩萨等,于佛般涅槃时,亦以彼五义如是建立故。 此善摄、付嘱二种,显示种性不断。 发起行相者,如经云「何菩萨应住」如是等。 彼应住者,谓欲愿故。 应修行者,谓相应三摩钵帝故。 应降伏心者,谓折伏散乱故。 于中,欲者,正求也;愿者,为所求故作心思念也。 相应三摩钵帝者,无分别三摩提也。 折伏散乱者,若彼三摩钵帝心散,制令还住也。 第一者显示摄道,第二者显示成就道,第三者显示不失道。 行所住处者,谓彼发起行相所住处也。 此复有十八种应知,所谓:一、发心,二、波罗蜜相应行,三、欲得色身,四、欲得法身,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六、不离佛出时,七、愿净佛土,八、成熟众生,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十、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十一、供养给侍如来,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等,十三、忍苦,十四、离寂静味,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十六、求教授,十七、证道,十八、上求佛地。 是为十八种住处。 于中,菩萨应如是住,为灭度一切众生故,发心已于波罗蜜等中相应修行;为得如来色身及法身故,发生乐欲应远离证道中障碍心;既离慢等喜动等心已,为证道故,应求教诫,然后得彼证道;自此已上,皆求佛地。 此等如是次第相续。 于中,为发心故,经言「此菩萨应生如是心」等。 为波罗蜜相应行故,经言「菩萨不住于物,应行布施」等。 为欲得色身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应以相具足见如来不」如是等。 法身复有二种,谓言说法身、证得法身。 此证得法身亦有二种,谓智相、福相。 言说法身者,谓修多罗等。 为欲得此法身故,经言「世尊!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如是等。 于不颠倒义想是为实想,应知如言执义,彼非实想。 为欲得智相法身故,经言「有法如来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是等。 为欲得福相法身故,经言「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 为修道得胜中无慢故,经言「须嚧多阿般那颇作是念」如是等。 为不离佛出时故,经言「有法如来于然灯所」如是等。 为愿净佛土故,经言「须菩提! 若有如是言:『我成就庄严国土。』」如是等。 为成熟众生故,经言「须菩提! 譬如有丈夫」如是等。 为远离随顺外论散乱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恒伽河所有沙,复有尔许恒伽河」如是等。 为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故,经言「须菩提! 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地尘」如是等。 为供养给侍如来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应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见如来、应、正遍觉不」如是等。 为远离利养疲乏热恼于精进若退若不发故,经言「须菩提! 若女人,若丈夫,舍恒伽河沙等身」如是等。 于中,身有疲乏,心有热恼,以此二种,于彼精进若退若不发。 为忍苦故,经言「若如来忍波罗蜜」如是等。 为离寂静味故,经言「须菩提! 若女人、若丈夫于此法门受持」如是等。 为证道时远离喜动故,经言「世尊! 云何菩萨应住」如是等。 为求教授故,经言「有法如来于燃灯如来所,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 为证道故,经言「须菩提! 譬如丈夫,妙身大身」如是等。 于中,妙身者,谓至得身成就,身得毕竟转依故。 大身者,一切众生身摄身故。 自此已上皆求佛地。 应知彼佛地复有六种具足摄转依具足,所谓:国土净具足,无上见智净具足,随形好身具足,相身具足,语具足,心具足。 彼心具足中,复有念处、有正觉、有施设大利法、有摄取法身、有不住生死涅槃、有行住净应知。 此行住净中,复有威仪行住、有名色观自在行住、有不染行住应知。 此不染中,复有说法不染、流转不染应知。 为国土净具足故,经言「须菩提! 若菩萨如是言:『我国土庄严成就。』」如是等。 为无上见智净具足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乃至「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 为随形好身具足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应以色身成就见如来不」如是等。 为相身具足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应以相具足见如来不」如是等。 为语具足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作是念『我说法』耶」如是等。 于心具足中为念处故,经言「须菩提! 非众生,非不众生」如是等。 为正觉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颇有法如来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是等。 为施设大利法故,经言「复次,须菩提! 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如是等。 为摄取法身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应以相具足见如来不」如是等。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相具足,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莫作是念」者,此义明相具足体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为因也,以相是色自性故。 为不住涅槃故,经言「须菩提! 如是念:『发行菩萨乘者,有法说断灭』耶」如是等。 为不住流转故,经言「须菩提! 菩萨于福聚,不应受,不应取」如是等。 受者,说有故。 取者,取彼道故。 如福聚及果中,皆不应者。 于行住净中,为威仪行住故,经言「若有如是言:『如来若去』」如是等。 为名色观破自在行住故,经言「须菩提! 若复善家子,善家女,以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中地尘」如是等。 于不染行住中,为说法不染故,经言「须菩提! 若复菩萨,以无量无数世界」如是等。 为流转不染故,说偈言:「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于诸有为法,应当如是观。」此偈显示四种有为相,所谓:自性相,着所住味相,随顺过失相,随顺出离相。 于中,自性相者,共相见识,此相如星,应如是见。 何以故? 无智闇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无彼光故。 人法我见如翳,应如是见。 何以故? 以取无义故。 识如灯,应如是见。 何以故? 渴爱润取缘故炽然。 于中,着所住味相者,味着颠倒境界故。 彼如幻,应如是见。 何以故? 以颠倒见故。 于中,随顺过失相者,无常等随顺故。 彼露譬喻者,显示相体无有,以随顺无常故。 彼泡譬喻者,显示随顺苦体,以受如泡故。 若有受,皆是苦,故随有应知:彼苦生故是苦苦,破灭故是坏苦,不相离故是行苦。 复于第四禅及无色中,立不苦不乐受,以胜故。 于中,随顺出离相者,随顺人法无我,以攀缘故得出离,故说无我以为出离也。 随顺者,谓过去等行以梦等譬喻,显示彼过去行,以所念处故如梦;现在者,不久时住故如电;未来者,彼麁恶种子似虚空引心出故如云。 如是知三世行转生已,则通达无我,此显示随顺出离相。 彼住处等,略为八种亦得满足,所谓:摄住处,波罗蜜净住处,欲住处,离障碍住处,净心住处,究竟住处,广大住处,甚深住处。 于中,摄住处者,谓发心。 波罗蜜净住处者,谓波罗蜜相应行。 欲住处者,谓欲得色身、法身。 离障碍住处者,谓余十二种。 净心住处者,谓证道。 究竟住处者,谓自此已上皆求佛地。 广大及甚深住处者,通一切处。 于初住处中,若说「菩萨应生如是心:『所有众生』」如是等,此为广大。 若复说言「若菩萨众生想转」如是等,此为甚深。 于第二住处中,若说「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如是等,此为甚深。 若复说言「彼所有福聚,不可量取」如是等,此为广大。 如是于余住处中,广大、甚深等随所相应应知。 已说住处。 何者对治? 彼如是相应行相行诸住处时,有二种对治应知,谓邪行及共见正行。 此中,见者,谓分别也。 于初住处中,若说「菩萨应生如是心:『所有众生』」等,此是邪行对治,生如是心是菩萨邪行。 若复说言「若菩萨众生想转」等,此为共见正行对治。 此分别执,菩萨亦应断,谓「我应灭度众生」故。 于第二住处中,若说「应行布施」,此为邪行对治,非无布施是菩萨邪行。 若复说言「住于事」等,是共见正行对治。 此分别执,菩萨亦应断,谓「应行布施」故。 何者不失? 谓离二边。 云何二边? 谓增益边、损减边。 若于如言辞法中,分别执有自性,是增益边。 若于法无我事中而执为无,是损减边。 于中,若说言「世尊! 若福聚,非聚」者,此遮增益边,以无彼福聚分别自性故。 若复说言「是故如来说福聚」,此遮损减边,以彼虽不如言辞有自性,而有可说事,以如来说福聚故,此得显示如是。 「须菩提! 佛法、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者,此遮增益边。 「是名佛法」者,此遮损减边。 于中,如来说非佛法者,显示不共义。 是名佛法者,显示相应义。 何者是相应? 若佛法如说有自性者,则如来不说佛法,以虽不说亦自知故,是故无有自性;为世谛故,如来说名佛法。 如是,于一切处显示不共及相应义应知。 复次,佛法者,摄波罗蜜事及念处等菩提分应知。 菩萨离此二边故,于彼对治不复更失,故名不失。 何者地? 此地有三种,谓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 于中,十六住处显示信行地,证道住处是净心地,究竟住处是如来地。 云何立名? 名「金刚能断」者,此名有二义相应应知,如说入正见行、入邪见行故。 金刚者,细、牢故。 细者,智因故。 牢者,不可坏故。 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是名金刚能断。 又如画金刚形,初、后阔,中则狭。 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狭者谓净心地,初、后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 此显示不共义也。 彼五种义句,上上依止应知,彼等皆依止地故说。 修多罗身相续,此义句今当说。 世尊何故以寂静者威仪而坐也? 显示唯寂静者,于法能觉、能说故。 何故上座须菩提问也? 有六因缘:为断疑故,为起信解故,为入甚深义故,为不退转故,为生欢喜故,为正法久住故。 即是般若波罗蜜令佛种不断。 云何以此令佛种不断也? 若有疑者,得断疑故;有乐福德而心未成熟诸菩萨等,闻多福德,于般若波罗蜜起信解故;已成熟心者,入甚深义故;已得不轻贱者,由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复退转故;已得顺摄及净心者,于法自入及见生欢喜故;能令未来世大乘教久住者故。 若略说:疑者令见故,乐福德及心已成熟诸菩萨等摄受故,已得不轻贱者令精勤心故,已净心者令欢喜故。 诸菩萨有七种大故,此大众生名摩诃萨埵。 何者七种大? 谓:法大,心大,信解大,净心大,资粮大,时大,果报大,如《菩萨地持》中说。 经言「善摄第一」,善摄者,于诸菩萨所,何者善摄? 何者第一也? 利乐相应为善摄第一,有六种应知:一时,二差别,三高大,四牢固,五普遍,六异相。 何者时? 现见法及未来故,彼菩萨善摄中,乐者是现见法,利者是未来世。 何者差别? 于世间三摩钵帝及出世圣者声闻、独觉等善摄中差别故。 何者高大? 此善摄无有上故。 何者牢固? 谓毕竟故。 何者普遍? 自然于自他身善摄故。 何者异相? 于未净菩萨善摄中胜上故。 经言「第一付嘱」者,何者第一付嘱? 有六种因缘:一入处,二法尔得,三转教,四不失,五悲,六尊重。 何者入处? 于善友所,善付嘱故。 何者法尔得? 已得善摄菩萨,于他所法尔善摄故。 何者转教? 「汝等于余菩萨应当善摄」,是名转教。 此等三种,如其次第,即是不失及悲、尊重等应知。 何故唯问发行菩萨乘? 为三种菩提差别故。 以善问故,于上座须菩提所应称「善哉!」所有众生、众生所摄者,总相说也。 卵生等者差别说也。 又,受生、依止、境界所摄,差别应知。 乃至化生等者,受生别故;若有色、若无色者,依止别故;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者,境界所摄别故。 所有众生界施设住、施设已者,谓上种种相住众生界,佛施设说也。 「我皆令入涅槃」者,何故愿此不可得义? 生所摄故无过,以皆是生故。 如所说,卵生等生并入愿数者,彼卵生、湿生、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等则不能。 云何能令一切众生入涅槃也? 有三因缘故:难处生者待时故,非难处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已成熟者解脱之故。 何故说无余涅槃界,不直说涅槃? 若如是,便与世尊所说初禅等方便涅槃不别故。 彼自以丈夫力故,无佛亦得,但非究竟。 何故不说有余涅槃界? 彼共果故,自以宿业,又值佛说而得果故,又非一向身苦有余故。 如是涅槃及有余涅槃等,丈夫力果故、共果故、非究竟果故、非一向果故,是故说无余。 「如是无量众生入涅槃已」者,显示卵生等生一一无量故。 「无有众生得涅槃」者,此何义? 如菩萨自得涅槃,无别众生。 何以故? 若菩萨众生想转,则不名菩萨者。 此何义? 若菩萨于众生所他想转,非自体想,不名菩萨故。 何以故? 若众生想、命想、人想转,不名菩萨者。 此何义? 若以烦恼心,取众生、命、人想转,彼则有我想,及于众生中有众生想转。 菩萨于彼不转已,断我见故,得自行(行者谓五阴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 彼菩萨非众生、命、人取见者,此是其义。 复次,经言「菩萨应生如是心」者,显示菩萨应如是住中欲愿也。 若菩萨我想转,不名菩萨者,显示应如是修行中相应三摩钵帝时也。 若众生想、命想、人想转,不名菩萨者,显示应如是降伏心中摄散时也。 如菩萨相应三摩钵帝散时,众生想亦不转,如彼尔焰相住故。 是故,无有众生得涅槃者,此得成就彼欲愿者摄诸住处为最胜,彼相应行相行余住处时,依止欲愿决定得故。 此欲愿义,不复解释。 自此后,余住处中,有五种随所相应而解释应知:一依义,二说相,三摄持,四安立,五显现。 住处对治为依义;即彼住处为说相;欲愿为摄持;住处第一义为安立;相应三摩提为显现。 于波罗蜜净住处中,经言「菩萨不住于物,应行布施」等,此为依义,显示对治住着故。 经言「应行施」者,此为说相,六波罗蜜初摄一切檀那体性故。 檀那有三种:一资生施者,谓檀那波罗蜜;二无畏施者,谓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三法施者,谓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钵罗肾攘波罗蜜等。 若无精进,于受法人所为说法时,疲惓故不能说法。 若无定,则贪于信敬供养,及不能忍寒热等逼恼故,染心说法。 若无智慧,便颠倒说法,多有过故。 不离此三得成法施。 彼诸波罗蜜有二种果,谓未来、现在。 未来果者,檀那波罗蜜得大福报;尸罗波罗蜜得自身具足,谓释、梵等;羼提波罗蜜得大伴助、大眷属;毗离耶波罗蜜得果报等不断绝;禅那波罗蜜得生身不可损坏;钵罗肾攘波罗蜜得诸根勐利及多诸悦乐,于大人众中得自在等。 现在果者,得一切信敬供养及现法涅槃等。 于中,若菩萨求未来果故行施,为住物行施,如所施物还望得彼物果,是故经言「不住于物,应行布施」。 若求未来尸罗等果故行施,为有所住行施,是故经言「无所住,应行布施」。 尸罗等果有众多,不可分别故,总名有所住。 若求现在果信敬、供养等故行施,为住色、声、香、味、触行施,故经言「不住色」等。 若求现法涅槃故行施,为住法行施,故经言「不住于法,应行布施。」又,经言「应行布施」者,即说摄持施之欲愿故。 经言「不住行施」者,即此不住,为安立第一义故。 于中,以不住故,显示如所有事第一义,不住物等是所有事。 经言「菩萨应如是行施,不住于相想」者,此为显示,谓相应三昧及摄散心,于此二时不住相想。 如是建立不住已,或有菩萨贪福德故,于此不堪,为令堪故,世尊显示不住行施福聚甚多犹如虚空,有三因缘:一遍一切处,谓于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宽广高大殊胜故;三无尽究竟不穷故。 为欲得色身住处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应以相具足见如来不」此为依义,显示对治如来色身慢故。 经言「相具足」者,此为说相,显示如来色身故。 上座须菩提言「不也」,为成满此义故。 世尊说「须菩提! 所有相具足者,彼为虚妄」,此即显欲愿。 于如是义中,应摄持故,及即是安立第一义。 于第一义中,相具足为虚妄,非相具足为不虚妄。 经言「如是诸相非相,应见如来」者,此为显现,谓相应三昧及摄散心时,于彼相中非相见故。 为欲得言说法身住处故,经言「颇有众生,于未来世于如是修多罗句说」等。 于中,修多罗句说者,谓所有义应知。 何者为句? 如上所说七种义句。 上座须菩提作是念「于未来世,无有生实想」者,为遮此故。 世尊言「有正法欲灭时」者,谓修行渐灭时应知。 次后,世尊为如是显示修行、如是集因、如是善友摄受、如是摄福德相应、如是实想中当得实想故,经言「有戒,有功德,有智慧者」,此增上戒等三学。 显示修行功德者,少欲等功德为初,乃至三摩提等。 经言「已得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乃至一心净信」等,此显示集因。 一心净信尚得如是业,何况生实想也。 经言「如来悉知」者,知名身。 「如来悉见」者,见色身。 谓于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见其依止故。 此等显示善友所摄。 经言「生取无量福聚」者,此显示摄福德。 生者,福正起时故。 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故。 经言「是诸菩萨无复我想、众生想转」,乃至言「若法想转,即为有我取」者,此显示实想,对治五种邪取故。 何者五邪取? 一外道,二内法、凡夫及声闻,三增上慢菩萨,四世间共想定,五无想定。 第一者,我等想转。 第二者,法想转。 第三者,无法想转,此犹有法取。 有法取者,谓取无法故。 第四者,有想转。 第五者,无想转。 是诸菩萨于彼皆不转也,此中显了有戒乃至当生无量福聚等。 经言「何以故」者,此言是中邪取,但法及非法想转,非我等想,以想及依止不转故。 然于我想中随眠不断故,则为有我取,是故经言「是诸菩萨,若起法想,则为有我取」等、「若无法想转,则为有我取」等。 此我等想转中,余义犹未说。 经言「则为有我取」者,于中,取自体相续为我想,我所取为众生想,谓我乃至寿住取为命想,展转取余趣取为人想应知。 于中,言当生实想者,此为依义,显示对治不实想故。 言于此修多罗句说中者,此为说相,显示言说法身故,即彼当生实想中言当生者,是欲愿摄持者。 是诸菩萨无复我想转等者,是安立第一义。 「须菩提! 不应取法、非法」者,是显了,谓相应三摩钵帝及摄散心时,不应取法、非法者,于法体及法无我并不分别故。 又,言说法身要义者,经言「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栰喻法门,若解此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法尚应舍者,实想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 略说显示,菩萨欲得言说法身,不应作不实想。 为欲得智相至得法身住处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有法如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正觉耶?」此为依义,显示翻于正觉菩提取故,说法者正觉所摄故。 经言「有法可说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为说相,显示至得法身故。 无有定法者,上座须菩提导佛意故世谛故,有菩提及得,是为欲愿摄持,以方便故,二俱为有;若如世尊意说者,二俱无有。 为显此故,言「如我解世尊所说义」等。 经言「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者,是安立第一义。 由说法故、知得菩提故,于说法中安立第一义。 于中,不可取者,谓正闻时。 不可说者,谓演说时。 非法者,分别性故。 非非法者,法无我故。 经言「何以故? 以无为故得名圣人」者,无为者,无分别义也,是故菩萨有学得名。 无起无作中,如来转依,名为清净,是故如来无学得名。 于中,初无为义者,三摩钵帝相应,及折伏散乱时显了故。 第二无为,唯第一义者,无上觉故。 自此已后一切住处中,皆显以无为故得名圣人应知。 前诸住处中未说无为得名,于此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无为已竟。 福相至得法身住处。 云何显示即彼所有言说法身,出生如来福相至得法身? 于彼乃至说一四句偈,生福甚多,况复如来所有福相至得法身。 以何因缘,于言说法身中如是说一四句偈能生多福? 为成就此义故,经言「何以故? 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此出」者,于中,普集十法、行阿含故;诸佛世尊从此生者,世谛故言佛出生。 以有菩提故,即此二并故,名为佛法。 以菩提及佛故,经言「须菩提! 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 复次,经言「其所生福,胜彼无量阿僧祇」者,此为依义,显示对治福不生故。 于中,其福者,此为说相,显示福相法身故。 胜彼者,显示欲愿摄持故。 经言「世尊! 是福聚,即非福聚,是故如来说福聚」,及言「须菩提! 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者,以此福聚及佛法,为摄取如来福相法身中安立第一义故、为随顺无为得名故,相应三摩钵帝及折伏散乱不复显了。 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二语者,显示摄心、持心。 以摄自心,故言受持。 为他说者,解释句味故。 无量者,过譬喻故。 阿僧祇者,显多故。 金刚般若论卷上金刚般若论卷下无着菩萨造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已说欲住处竟。 今说离障碍住处。 有十二种障碍对治应知。 何者十二障碍? 一慢,二无慢而少闻,三多闻而小攀缘作念修道,四不小攀缘作念修道而舍众生,五不舍众生而乐随外论散动,六虽不散动而破影像相中无巧便,七虽有巧便而福资粮不具,八虽具福资粮而乐味懈怠及利养等,九虽离懈怠利养而不能忍苦,十虽能忍苦而智资粮不具,十一虽具智资粮而不自摄,十二虽自摄而无教授。 初中,为离慢故,经言「须陀洹颇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等,此为依义,显示对治我得慢故。 又复,「须陀洹颇作是念」者,即为说相,显示无慢故,亦即是欲愿摄持。 经言「世尊! 无有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者,此为安立第一义。 若须陀洹如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即为有我想。 若有我想,则为有慢应知,如是乃至阿罗汉亦尔。 上座须菩提自显无诤行第一及阿罗汉共有功德者,以己所证为令信故,以无有法得阿罗汉及无所行故,说无诤行,无诤行此中即为安立第一义。 为离少闻故,经言「如来于然灯如来应供正遍知所有法可取耶」等,谓:「彼佛出世,承事供养时有法可取。」离此分别故,依义等及对治等随义相应应知。 为离小攀缘作念修道故,经言「须菩提! 若有菩萨如是言:『我当成就严净佛土』」等。 若念严净土者,则于色等事分别、生味着,为离此故,经言「是故,须菩提! 菩萨应生如是不住心,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 为离舍众生故,经言「须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如是等。 此何所显示? 为成熟欲界众生故。 彼罗睺阿修罗王等一切大身,量如须弥,尚不应见其自体,何况余者。 经言「如来说为非体」者,显示法无我故;「彼体非体」者,显示法体无生、无作故。 此即显示自性与相及差别故。 为离乐外论散乱故,经说四种因缘,显示此法胜异也:一摄取福德,二天等供养,三难作,四起如来等念。 经言「以此因缘,得福多彼」者,是摄取福德。 经言「为他若说、若授、若解释,彼地分即是支提相」者,是天等供养。 经言「当得具足最上希有」者,是难作。 经言「此地分即为教师住处」,及余「可尊重」者,是起如来等念。 于中,说者,为他直说故;授者,教授他故,显示此乐外论散乱对治法胜异已。 于如是法中,或起如言执义。 为对治彼未来罪故,经言「如来所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故。 如般若波罗蜜非波罗蜜,如是亦无有余法如来说者。 为显此义故,经言:「颇有法如来可说不」,此显示自相及平等相法门第一义也。 为离于影像相自在中无巧便故,经言「须菩提! 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尘」如是等。 彼不限量,攀缘作意菩萨恒于世界攀缘作意修习,故说三千大千世界。 于中,为破色身影像相故,显示二种方便:一细作方便,如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尘宁为多不」等;二不念方便,如经「所有地尘,如来说非尘,是名地尘」故。 为破众生名身影像相故,经言「所有世界,如来说非世界,是名世界」故。 于中,世界者,显众生世也,但以名身,名为众生世。 不念名身方便,即是显示破彼名身影像相,不复说细作方便也。 为离不具福资粮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见如来耶」者,显示为福资粮故,亲近、供养如来时,不应以相成就见如来。 云何见? 应见第一义法身故。 为离懈怠利养等乐味故,经言「须菩提! 若复妇女、丈夫,舍恒河沙等自身」如是等。 此何所显示,如此舍尔许自身,所有福不及此福? 云何以一身着懈怠等故而为障碍? 何故此中上座须菩提流泪而言「我未曾闻如是等法门」也? 以闻此胜福甚多,过于舍无量身,更不说余胜福故。 若闻如是胜福故,发起精进已,若于此法中生如义想,为离此过故,经言「于说此修多罗中生实想者,当成第一希有」等。 即于如是实想中,为离实想分别故,经言「彼所有实想,即非实想」如是等。 经言「世尊! 我于此法门,若分别,若信解,不为希有。 若当来世,其有众生于此法门,受持、读摄,为他解释,则为第一希有」如是等,此何义? 为令味着利养、过懈怠诸菩萨生惭愧故。 于未来正法灭时,尚有菩萨于此法门受持故,无人等取及法取;云何汝等于正法兴时,远离修行,不生惭愧也? 经言「是诸菩萨,无复我等想转」者,显示无人取也;「所有我想,即非我想」者,显示无法取也。 经言「何以故? 诸佛世尊离一切想」者,显示诸菩萨顺学相。 「诸佛世尊离一切想,是故我等亦应如是学。」此等经文,为离退精进故说。 于中,言若分别、若信解者,后句释前句也。 受者,受文字也。 摄者,摄义也。 为离不发起精进故,经言「须菩提! 若闻说此修多罗章句时,不惊」等者,以惊等故不发起精进也。 于声闻乘中,世尊说有法及有空,于听闻此经时,闻法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于思量时,于二不有理中不能相应故畏。 更有别释,为三种无自性故应知。 谓相生第一义等无自性故,经言「何以故? 须菩提!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 此有何义? 复说第二生惭愧处故,言:「此法如是胜上,汝等不应放逸。」于中,以于余波罗蜜中胜故,名第一波罗蜜。 经言「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者,此言显示一切诸佛同说第一,是故名第一。 为离不能忍苦故,经言「复次,须菩提! 如来说羼提波罗蜜」等。 于中,如所能忍,以何相生忍处? 如忍差别显示,对治彼因缘故。 何者能忍? 谓达法无我故。 云何得显示? 如经言「如来说羼提波罗蜜」故。 云何应知忍相? 若他于己起恶等时,由无有我等想故,不生瞋想,亦不于羼提波罗蜜中生有想、于非波罗蜜中生无想。 此云何显示? 如经「如我昔为迦利王割截身分,我于尔时,无有我想」等,及「无想亦非无想」等。 何者种类忍? 谓:极苦忍,相续苦忍。 此云何显示? 如经「如我昔为迦利王割截身分」,及言「我忆过去五百生中作忍辱仙人」等。 不忍因缘者,有三种苦,谓:流转苦,众生相违苦,乏受用苦。 于中,如经「是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应离一切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等,此为显示流转苦忍因缘对治。 发菩提心者,以三种苦想故,则不欲发心,故说应离一切想等。 此中,一切想者,为显如是等三苦想也。 若着色等,则于流转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 经言「不应住色生心」等如前说。 不住非法者,谓非法无我也,于非法及法无我中皆不住故。 为成就彼诸不往故,说遮余事,如经「应生无所住心」。 何以故?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等。 经言「如是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乃至言「诸所有想,即为非想」等,此显示对治众生相违苦忍,即为一切众生而行于舍。 云何于彼「应生瞋」也? 由不能无众生想,以此因缘故,众生相违时,即生疲乏。 故显示人无我、法无我等。 「须菩提! 如来是真语者」等,此何所显示? 欲令信如来故能忍。 于中,真语者,为显世谛相故。 实语者,为显世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 于中,实者,此行烦恼、此行清净故。 如语者,为第一义谛相故。 不异语者,为第一义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 说此真语等,已于此中如言说性起执着,为遣此故,经言:「须菩提! 如来正觉法及说,于中无实无妄。」无实者,如言说性非有故。 无妄者,不如言说自性有故。 「须菩提! 譬如丈夫入闇」如是等,显示乏受用苦忍因缘对治。 若为果报布施,便着于事而行舍施。 彼于异施欲乐、苦受中不解出离,犹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 彼憙、欲乐亦尔。 若不着于事而行布施,如有眼丈夫,夜过日出,见种种色,随意所趣,应如是见。 彼无明夜过,惠日出已,种种尔焰,如实见之。 彼不知解出离欲乐、苦受故憙乐、欲乐。 为离阙少智资粮故,经言「须菩提! 若复善家子、善家女,于此法门若受」等。 此中,为离三摩提攀缘,显示与法相应有五种胜功德:一如来忆念亲近,二摄福德,三赞叹法及修行,四天等供养,五灭罪。 何者如来忆念亲近? 如经「受持读诵者,如来以佛智知彼、如来以佛眼见彼」等。 于中,受者,习诵故。 持者,不忘故。 若读若摄者,此说受持因故,为欲受故读,为欲持故摄。 又复,读者,习诵故。 摄者,总览义故。 何者摄福德? 如经「是诸众生,生如是无量福德聚」等。 何者赞叹法及修行? 如经「复次,须菩提! 此法门不可思、不可称」等,此为赞叹法。 于中,不可思者,唯自觉故。 不可称者,无有等及胜故。 经言「又此法门,如来为发最上乘者说,为发最胜乘者说」者,此成就不可称义。 于中,余乘不及故最上,烦恼障、智障净故最胜应知。 经言「若于此法门受持」乃至「如来悉知见」等者,此为赞叹修行。 于中,是诸众生成就无量者,是总说。 不可思、不可称、不可量者,解释故。 「是等即为荷担我菩提」者,谓肩负菩提重担故。 经言「须菩提! 下信解者,不能闻此法」者,谓声闻、独觉乘者故。 经言「若有我等见」者,谓有人我见众生,而自谓菩萨者。 何者天等供养? 如经「复次,须菩提! 随所地分解说此修多罗处,常应供养彼地分,即为支提」等。 于中,以华、鬘、烧香、熏香、涂香、末香、衣、盖、幢幡等供养,恭敬礼拜、右绕故,名支提。 何者灭罪? 如经「彼若为人轻贱,甚轻贱」乃至「当得菩提」等故。 此毁辱事,有无量门,为显示此,故复言甚轻贱。 经言「当得佛菩提」者,显示罪灭故。 前所说以此因缘出生无量阿僧祇多福者,今当解释彼无量阿僧祇义应知。 威力者,成熟炽然故。 多者,具足胜大故。 于中,如经「须菩提! 我忆阿僧祇、过阿僧祇劫前」如是等,此显示威力故,即是福聚威力,以彼所有福聚远绝高胜故。 此中,阿僧祇劫者,乃至燃灯佛故应知。 过阿僧祇者,更过前故。 亲近者,供养故。 不空过者,常不离供养故。 若复经言「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聚,若我说者,若有人闻,心则狂乱」如是等,此显示多故,或为狂因,或得乱心果应知。 此之彼威力及彼多等,何人能说? 是故经言:「复次,须菩提! 此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此显示彼福体及果不可测量故。 为远离自取故,经言「须菩提言:『云何菩萨大乘中发心应住』」等。 何故复发起此初时问也? 将入证道菩萨,自见得胜处,作是念:「我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心,我灭度众生。」为对治此故,须菩提问当于彼时如所应住、如所应修行、如所应降伏其心,世尊答「应生如是心」等。 又,经言「须菩提! 若菩萨众生等想转」者,为显我执取或随眠故。 若言「我正行菩萨乘」,此为我取。 对治彼故,经言「须菩提! 无有法发行菩萨乘」者。 为离无教授故,经言「须菩提! 有法如来于燃灯如来所」等。 又,经言「须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正觉者,燃灯如来则不授记:『汝当得』」等,此有何意? 「若正觉法可说,如彼燃灯如来所说者,我于彼时便得正觉,燃灯如来则不授记言『汝当得』等;以彼法不可说故,我于彼时不得正觉,是故与我授记。」此是其义应知。 又,何故彼法不可说? 如经「须菩提! 如来者,即是真如」故。 如清净故,名为如来,以如不可说故,作此说。 清净如名为真如,犹如真金。 或言:「燃灯如来所,于法不得正觉,世尊后时,自得正觉。」为离此取故,经言「须菩提! 若人如是言:『如来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等。 又,经言「须菩提! 如来所正觉法,于是中不实不妄」者,显示真如无二故。 云何不实? 谓言说故。 不妄者,谓彼正觉不无世间言说故。 经言「是故如来说一切法即是佛法」者,此何义? 显一切法、法如清净故。 如者,遍一切法故,此是其义。 又,彼一切法,法体不成就,为安立第一义故,经言「须菩提! 一切法者,悉是非法,是名一切法」故。 为入证道故,经言「须菩提! 譬如有人,妙身大身」如是等,显示入证道时,得智慧故离慢。 云何得智? 有二种智故,谓摄种性智及平等智。 若得智已,得生如来家,得决定绍佛种,此为摄种性智。 得此智已,能得妙身。 若于此家,长夜愿生,既得生已,便得彼身,是名妙身平等智。 复有五种平等因缘,谓:麁恶平等,法无我平等,断相应平等,无悕望心相应平等,一切菩萨证道平等。 得此等故,得为大身,摄一切众生大身故。 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经言「如来所说有人妙身大身,即非身,是故如来说名妙身大身」等,此于妙身等中安立第一义。 如是等,是为得智慧。 云何离慢? 如经「若菩萨作是言」等。 此云何可知? 若作是念:「我灭度众生,我是菩萨。」应知此是慢者,非实义菩萨。 为显示此故,经言「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众生」,若菩萨有众生念,则不得妙身、大身故。 彼上求佛地中,为净国土三摩钵帝故,经言:「须菩提! 若菩萨作是言:『我当成就庄严国土。』则非菩萨。」此义为于共见正行中转故,为断彼故,安立第一义,经言「即非庄严如来,说名庄严国土」等。 又,经言「须菩提! 若菩萨信解无我法、无我法」者,此言为二种无我故,谓人无我、法无我。 又,经言「如来说名菩萨、菩萨」者,为于彼二种无我中二种正觉故。 此等云何显示? 若言「我成就」,即为人我取;「庄严国土」者,是法我取。 此非菩萨。 为见智净具足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如是等。 如来不唯有慧眼,为令知见净胜故,显示有五种眼,若异此则唯求慧眼见净故。 于中,略说有四种眼,谓:色摄,第一义谛摄,世谛摄,一切种一切应知摄。 色摄复有二种,谓法果、修果,此为五眼麁境界故。 是初色摄第一义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是故第一义谛摄在先。 于中,为人说法,若彼法为彼人施设,此智说名法眼。 一切应知中一切种无功用智,说名佛眼。 此等名为见净。 如经说恒河等譬喻「所有若干种心住,我悉知」等,此为智净。 于中,心住者,谓三世心。 若干种者,应知有二种,谓染及净,即是共欲心、离欲心等。 世者,谓过去等分。 于此二中安立第一义故,经言「心住者,即为非住」,乃至「过去心不可得」等。 于中,过去心不可得者,已灭故;未来者,未有故;现在者,第一义故。 为应知中证故,安立见;为教彼彼众生寂静心故,安立智。 于此智净中,说心住即非心住。 如是见净中,何故不说眼即非也? 以一住处故,见、智净后安立第一义故,初亦得成就。 为福自在具足故,经言「此三千大千世界」等。 于中,亦安立第一义故,经言「须菩提! 若福聚有实」等。 于身具足中,为好具足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以色身成就见如来不」如是等。 于中,亦以安立第一义故,经言「如来说非成就」等。 为相身具足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相具足见如来不」如是等。 为语具足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谓如来作是念『我说法』也」如是等。 于中,安立第一义故,经言「如来说法、说法者」等。 于心具足中,为念处故,经言「世尊!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等,此处于诸众生中显示如世尊念处故。 彼非众生者,第一义故。 非不众生者,世谛故。 是人即为希有第一者,显示说第一义是不共及相应故。 此文如前说。 于彼心具足中,为正觉故,经言「颇有法如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正觉也」如是等。 于中,无有法者,为离有见过已,显示菩提及菩提道故。 彼复显示菩提有二种因缘,谓:阿耨多罗语故,三藐三佛陀语故。 于中,经言「微尘许法不可得、不可有」者,此为阿耨多罗语故,此显示菩提自相故、菩提解脱相故。 彼中,无微尘许法有体,是故亦无可得、亦无所有应知。 经言「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者,为三藐三佛陀语故,显示菩提者人平等相。 于中,平等者,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 此中,经言「无有高下」者,显示一切诸佛第一义中寿命等无高下故。 经言「无寿者、无众生得彼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显示菩提于生死法平等相故。 经言「一切善法,得正觉」者,显示菩提道故。 经言「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等,此安立第一义相故。 于彼心具足中,为施设大利法故,经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如是等。 于中,为安立第一义教授故,经言「如来颇作是念『我度众生』耶」如是等。 如来则有我等取者,此有何义? 如来如尔焰而知,是故,若有众生想,如来则为有我取。 若实无我,而言有我取,为离此着故,经言「须菩提! 我取者,即为非取」如是等。 是故,但小儿凡夫有如是取故,经言「须菩提! 凡夫、凡夫者,如来说非凡夫,是名凡夫」故。 于彼心具足中,为摄法身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应以相成就见如来不」如是等。 于中,初偈显示如所不应见、不可见故。 云何不可见? 诸见世谛故。 是人行邪静者,定名为静,以得禅者说名寂静者故。 又复禅名思惟修故,于中,思者,意所摄;修者,识所摄。 言寂静者,即说意及识,此世谛所摄应知。 彼不应见佛者,谓彼世谛行者。 第二偈显示如彼不应见及不应见因缘,谓初分、次分。 于中,偈言以法应见佛者,法者谓真如义也。 此何因缘? 偈言导师法为身故。 以如为缘故,出生诸佛净身,此不可见,但应见法,故彼不应见。 复何因缘故不可见? 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说而知,唯自证知故。 不如言说者,非见,实不能知故。 为显示此义故,偈言「法体不可知」,故彼不能知。 于此住处中,得显示以法身应见如来,非以相具足故。 「若尔,如来虽不应以相具足见,应以相具足为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离此着故,经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相具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觉也」如是等。 于彼心具足中,为不住生死、涅槃故,经言「须菩提! 汝作是念:『发行菩萨乘者』」如是等。 于中,经言「于法不说断灭」者,谓如所住法而通达,不断一切生死影像法,于涅槃自在行利益众生事。 此中,为遮一向寂静故,显示不住涅槃。 「若不住涅槃,应受生死苦恼。」为离此着故,经言「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乃至「是故菩萨取福德」等。 于中,经言「无我」、「无生法忍」者何义? 如来于有为法得自在故,无彼生、死,法、我;又非业、烦恼力生故无生,故名无我者、无生者。 此中云何得显示? 如说摄取余福,尚于生死中不受苦恼,何况菩萨于无我、无生法中得忍已,所生福德,胜多于彼。 经言「须菩提! 菩萨不应受福聚」者,此显示不住生死故。 若住生死,即受福聚。 经言「须菩提言:『不应受福聚耶』」者,此有何义? 以世尊于余处说应受福聚故。 经言「世尊言:『受福聚,不取福聚,是名受福而不取』」者,此显示以方便应受,而不应取,如前已说。 于行住心具足中,为威仪行住故,经言「须菩提! 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等。 于中,行者,谓去来;住者,谓余威仪。 为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故,经言「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等。 于中,细末方便及无所见方便等,此破如前说应知。 经言「彼微尘聚甚多」者,是细末方便。 经言「世尊! 若微尘聚有者,世尊则不说微尘聚」等,是为无所见方便。 此说有何义? 若微尘聚第一义中是有者,世尊则不说非聚。 「世尊说微尘聚,非聚,是名微尘聚」者,以此聚体不成就故。 若异此者,虽不说,亦自知是聚,何义须说? 经言「如来说即非世界」者,此是无所见方便,此破名身,亦如前说应知。 于中,世界者,为明众生世故,彼唯名身得名,经言「世尊! 若世界是有者,即为有抟取」者。 于中,为并说若世界、若微尘界故,有二种抟取,谓一抟取及差别抟取。 众生类、众生世界有者,此为一抟取。 微尘有者,此为差别抟取,以取微尘聚集故。 经言「如来说抟取,即非抟取」者,此上座须菩提安立第一义故;世尊为成就如是义故。 说「抟取者,即是不可以言说说」等,此何所显示? 世谛言说故,有彼抟取;第一义故,彼法不可说。 彼小儿凡夫如言说取,非第一义。 已说无所见方便,破义未说。 无所见中,入相应三昧时不分别,谓:如所不分别,及何人、何法、何方便、云何不分别? 此后具说。 经言「须菩提! 若有人如是言:『如来说我见』」等,此等显示如所不分别。 云何得显? 如外道说我,如来说为我见故,安置人无我;又为说有此我见故,安置法无我。 若有彼我见,是见所摄。 如是观察,菩萨入相应三昧时,不复分别,即此观察为入方便。 经言「须菩提! 菩萨乘发行」者,此显示何人无分别。 经言「于一切法」者,此显示于何法不分别。 经言「应如是知,应如是见,应如是胜解」者,此显示增上心、增上智故,于无分别中知、见、胜解。 于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钵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胜解。 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内攀缘影像,彼名胜解。 经言「如是知解已,而不住法想」者,此正显示无分别。 经言「法想、法想者,即非法想,是名法想」者,此显示法想中不共义及相应义,如前已说。 如是一切住处中,相应三摩提方便亦尔应知。 欲愿及摄散二种,如前所说,更无别义,是故不复说其方便。 于彼心具足中,为说法无染故,经言「须菩提! 若有菩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等。 此何所显示? 以有如是大利益故,决定实演说;如是演说,而无所染。 经言「云何演说,而不演说,是名演说」者,此有何义? 显示不可言说故。 不演说彼法有可说体,应如是演说;若异此者,则为染说,以颠倒义故。 又,如是说时,不求信敬等,亦为无染说法。 于彼心具足中,为生死不染故,说星、翳、灯等偈,此义如前说。 若闻如是义,于大乘无觉,我念过有石,究竟无因故。 下人于此深大法,不能觉知及信向,世间众人多如此,是以此法成荒废。 《金刚断割般若波罗蜜论》竟。 阿僧伽作。 金刚般若论卷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