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宝积经论 内容: 大宝积经论卷第一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归命世间救苦海度彼岸大悲降魔怨我释宝积经庄严十六种真实微妙义欲令法久住自利利他故问曰。 汝欲释宝积经。 应先释此法。 问以何义故。 名为宝积。 答曰。 大乘法宝中。 一切诸法差别义摄取故。 所有大乘法宝中。 诸法差别相者。 彼尽摄取义故。 名曰宝积。 一聚。 二积。 三阴。 四合和。 义一名异。 是中一切大乘法中。 如来为诸菩萨。 十六种相差别说法。 何者十六种相。 一法邪行相。 如是菩萨行邪行已。 名为行邪行相。 二正行相。 如是菩萨行正行已。 名为行正行相。 三行正行利益相。 菩萨住正行已。 名法行等行善行。 四行法行诸相差别。 五于诸菩萨所生慈心相。 为令生敬重心行说相故。 六菩萨住正行学戒相故。 七声闻戒与菩萨戒中。 说优劣胜如相故。 八菩萨善学菩萨戒已。 能与世间智等。 饶益他行。 差别相故。 九受彼菩萨藏时。 教修声闻戒相差别。 十不善学沙门相差别故。 十一不学沙门相差别故。 十二住假名行相差别故。 十三住真实行相差别故。 十四如来方便化度众生相差别故。 十五说微密语相差别故。 十六于菩萨藏中得教诲已。 善信有益相差别故。 大乘经中。 如来为诸菩萨说如是等十六种相差别法故。 彼法门中。 此一切诸相现所说故。 彼大乘法宝中。 所有诸相尽摄取故。 此妙法门名为宝积。 问曰。 云何彼大乘正法宝中所有诸相。 而此法门中所摄取成。 答曰。 迦叶有四法退失智慧。 如是等黑朋所摄八种四句。 摄邪行相差别故。 迦叶菩萨有得四大伏藏。 如是等六种四句所摄。 正行利益相差别。 如是此诸二十二四句。 具说染净退益之事。 迦叶。 名菩萨者。 非但名字名为菩萨。 如是等有三十二种相差别。 应知。 迦叶。 菩萨功德无量无边。 我当以譬喻演说如是十九喻。 所明诸相差别。 应知迦叶。 菩萨欲学此大宝积经。 乃至其灯明者圣慧根是。 其黑闇者诸结业是。 是名住正行中摄诸戒相差别。 应知。 迦叶。 譬如种在空中而能生长者。 从本以来无有是处。 乃至能出无量百千声闻辟支佛报。 如是等明声闻戒喻。 菩萨戒中。 胜劣相差别摄故。 应知。 尔时世尊复告大迦叶言。 乃至从本以来毕竟净故。 如是等摄取世间出世间智。 饶益他行事差别相。 应知。 迦叶。 汝等观内莫外逃走。 乃至出家人有二种病。 何等为二。 一者怀增上慢而自伏心。 二者坏他发大乘心。 如是等摄取受彼菩萨藏时。 教修声闻戒相差别。 应知。 迦叶。 沙门沙门者。 以何义故名为沙门。 复云何沙门。 迦叶。 有四种沙门。 乃至如是普明。 是名菩萨速疾法通。 如是等摄前三种沙门不善学沙门相差别应知。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 世尊。 希有希有。 此大宝积经。 行大乘者而能作利益。 乃至读诵受持书写此大宝积经。 彼人即供养一切诸佛。 如是等于菩萨得教授已。 善信有益相差别摄故。 应知。 如是大乘中所说。 十六种诸法相差别摄取故。 此法门名为宝积。 应知耳。 佛住王舍大城。 问曰。 何故初明住处。 答曰。 佛住此处者。 欲令敬重彼处故。 重福众生敬此处故。 增长善根。 是故先明住处。 问曰。 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说。 非余城郭。 答曰。 释此法门法王住处故。 喻如王舍王所止住。 故明王舍。 此大法门亦复如是。 法王住处。 释成此义故。 说住王舍城。 问曰。 何故唯在耆阇崛山非余方中。 答曰。 说此大乘法。 比于声闻缘觉乘中增上义故。 增上自利利他行故。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菩萨万六千人俱。 问曰。 既因菩萨明此法门。 以是义故。 应说菩萨大名称众。 说声闻众有何义也。 答曰。 说声闻众。 若有声闻于大乘中所有疑心。 为除彼疑故。 若有不定助成正信。 若有自谓得清净者。 为欲舍离彼净心故。 复有声闻。 谓尽诸结于佛法中无复所修。 所谓灭诸烦恼等障。 心生逮得己利。 为欲舍离彼慢心故。 此法门中。 为诸菩萨说烦恼障灭。 因彼烦恼障及灭智障。 亦非余所说。 胜于声闻缘觉中得上果报。 问曰。 声闻众数。 此诸菩萨从何而至。 答曰。 未来世中有疑惑者。 为令除彼疑惑故。 经家所说。 从他方诸佛国土而来集会。 问曰。 何故说言皆得不退转也。 答曰。 皆得不退转者。 已得具足四忍故。 一生得者。 闻说此法堪为器故。 问曰。 是诸菩萨从他方诸佛国土而来。 此土成有何益。 彼世界中是诸如来各自说法。 答曰。 为益众生故。 此世界中亦有众生。 彼诸菩萨本所化受。 既见本同修诸行故。 是则乐见。 及本所化诸菩萨法。 以复受是行。 余方亦有无量诸佛。 为令生渴仰敬重谘请亲近之心。 说无量佛故。 令诸众生生堪得心起勇勐精进不生疲惓。 复是释迦如来本所化故。 忆本化度。 修诸愿行事。 从他方来亲近如来。 问曰。 何故明菩萨多说声闻少。 答曰。 说菩萨众多者。 此法门中所辩诸行。 彼尽因为诸菩萨说。 问曰。 何故先说声闻众。 答曰。 因彼加持所说法故。 问曰。 何故说言从他方来集会。 皆得一生者。 说懈怠我慢故令不生。 往求于正法。 对治此患故。 言自乐法故。 从他方来集会。 不为顺他心故。 释成远来诸佛世界中。 此诸菩萨已得佛位。 尚为法来。 况于余者云何不来。 问曰。 如来何故。 但对迦叶说此法门。 不对菩萨。 答曰。 如来告大迦叶时。 知堪能说故。 唯未知觉复未正信。 以释成堪知觉信大乘义故。 是中邪行所摄。 八种四句。 上上相释渐次应知。 第一四句。 说退失智慧邪行相事。 第二四句。 退失智慧已忘于正念。 第三四句。 灭正念已令灭白法。 第四四句。 灭白法已。 似非菩萨行恶心相。 第五四句。 行恶心相已难调伏故。 第六四句。 难调伏已行于邪盗。 第七四句。 行邪盗已。 不应亲近而能亲近。 第八四句。 不应亲近而能亲近已。 令不助菩萨行成于邪行。 对治此故。 正行所摄亦有八四句。 上上相释渐次应知。 第一四句。 说为满足助道智已令不忘正念。 第二四句。 令不忘正念助道智增长故。 第三四句。 不忘正念已增长白法。 第四四句。 增长白法已。 行似菩萨心想行故。 第五四句。 行不恶心事善调伏故。 第六四句。 善调伏已行于正道。 第七四句。 既行正道已。 应亲近者而能亲近。 第八四句。 应亲近而能亲近已。 令随菩萨所行诸行成于正行。 先所说正行利益。 有六种四句。 上下相释渐次应知。 第一四句。 菩萨如是多行正行已。 习成福德智慧。 第二四句。 依功德智慧习成已。 令得障净。 第三四句。 依障净已。 令一切法门助习通达一法门故。 第四四句。 依习一切白法门已。 一切相一切种。 利益一切众生故。 复修行无量功德。 第五四句。 既修行无量功德已。 令过无明住地。 第六四句。 依过无明住地已。 令得无障碍地。 是名此诸二十二四句之中所说渐次。 自此已后。 还彼前四句次第解释说。 应知。 经言。 迦叶。 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 问曰。 以何义故发此说。 答曰。 修大乘者。 为得无上菩提方便故。 愚痴者为令示现故。 放逸者令正劝故。 怯弱小心者。 令助慰喻使发大意故。 已行正行者。 为令赞叹故。 问曰。 明四法者。 此数无义而说自体明故。 答曰。 四算数者说摄取义故。 广不可尽。 伏防听者不乐多闻故。 以数摄故。 令忆持则易。 如绳穿华不使零落故。 问曰。 何以故。 唯定四。 不多亦不少。 答曰。 遮无穷及无义问故。 复有喻者。 退失三种助智摄取故。 明四数。 复有余者。 略说有三种智慧。 闻思修等。 是中前三法。 多示尽失助闻慧智。 故第四法者。 多明尽失思修慧等。 是故说四法。 次者是诸法中示相近渐次差别解释义。 佛告迦叶时。 劝令听众。 听众之徒。 一心不念余缘听故。 法者舍于人故言听法。 若不言法者。 容有生疑。 为欲说法为欲说人。 问曰。 先言菩萨者。 以何义故名为菩萨。 答曰。 行大乘者。 此菩萨名为摄取多义。 然今略说三义说。 应知。 一者信。 二者修行。 三者证。 云何信。 觉知甚深智慧而能令觉故。 云何修行。 为自利利他因故。 往行无上菩提。 云何得证。 以智慧力故。 令得证无上菩提。 退失智慧者。 明二时有二种失。 一已得失。 二当得失。 何者退云何失。 于无漏中失当得。 余者世间故。 二时俱失。 不甄说退失智慧故。 问曰。 无漏亦失。 答曰。 解释不尔。 说退失智慧者。 欲明不放逸因。 于所作事中令作法故。 言退失智慧。 何以故。 有漏智者。 与无漏智助道因故。 是有漏智得已。 未得二故便失。 无漏智失者。 以不得故。 既证无漏智则无有退失。 问曰。 云何不尊重等法。 令能退失智慧。 答曰。 瞋恨故不敬。 不敬故不闻。 不闻故不生解。 以不生解故。 即现退失智慧。 悋惜诸法。 所受诸法秘不尽说。 故不闻。 不闻故于未来世中众缘不具。 缘不具故退失智慧。 有乐法者为作留难。 说诸因缘沮坏其心。 说有余言。 所犯覆藏不能悔过等故。 得闻障报已。 闻障报故得愚痴因。 是故未来必得愚痴。 以愚痴故退智慧。 其心憍慢自高赞己。 卑下他人故令恨他。 以恨他故即为倒说。 已颠倒说故。 于未来世中招倒。 以招倒故退失智慧。 问曰。 何时退失。 答曰。 二时中现及未来。 问曰。 若布施等诸法亦是退失。 因有悋等诸法者。 何故但说唯退失智慧因。 不说布施等退失因也。 答曰。 易失故先说。 菩提是智性故。 诸余波罗蜜者。 从彼智所生。 智依止故。 菩萨于智中邪行已。 即于菩提及助菩提法中。 不名正行。 是故但说退失智慧因。 不说布施等退失因。 如是不敬等法。 退失智慧因。 四句显说不乐闻等四法。 是中不敬重故。 显说不乐闻悋惜法故。 不闻障他法故。 得不闻障报。 我慢故。 姤心倒说。 如是不能助闻等智退失意。 此四法已以复有余智相。 谓生于四悔法。 现及未来。 何者四法。 一不能生解。 二众缘不具。 三助愚痴福报。 四及已颠倒故。 依不闻故。 于现法中不生正解。 依不闻故。 于未来世中众缘不具。 依闻障故。 亦于未来世中得愚痴报。 依姤心倒说故。 未来世得颠倒报。 问曰。 不尊重敬法及不敬法师者。 此二句重说有何义。 答曰。 此二句重说中。 显示具足不乐闻意。 设有人瞋谤不敬法故。 不闻其法。 敬重法师故乐听闻法。 复有瞋恨。 不敬重法师故。 不听闻法。 复有瞋敬重法故。 能乐听闻法。 若二俱瞋恨谤不敬重者。 彼众无方而能听闻。 是故此二句重说。 示现具足不乐听闻法意。 悋惜诸法所受诸法秘不尽说者。 此二句有何义。 悋惜诸法。 见既于他所知解中胜故。 即于法中秘不尽说。 护得后不敬防畏胜故。 或复有义。 若请不请一向不说故。 悋法者。 或有向说。 或复不说。 或复悋法故弃舍正法。 已舍法故即坏其心。 所受诸法秘不尽说。 起悋惜心行故。 说言坏行。 有乐法者为作留难。 说诸因缘沮坏其心。 说有余言。 所犯覆藏不能悔过。 如是等句有何异义。 是中有乐法而作留难者。 此是说有余言。 云何乐法者而作留难。 说诸因缘沮坏其心。 呵责说有余言。 所犯覆藏不能悔过。 云何沮坏人法并说诸恶。 所有法从人所欲乐听闻者。 彼法及彼人。 已无实言及无义者。 而言能种种说。 既说已即令不复乐闻。 云何说诸因缘呵责等。 所说不正复言无限。 或复乐闻者。 为助种种难访无限等言说。 闻难访等。 即便不听亦不乐闻。 云何不能为说教故。 复请而不受。 有他乐法者来请问说法。 已悋惜法故即不为说。 复不请余法师等。 若欲请闻不为许可。 云何覆藏。 说其听者及呵听众。 亦说彼法。 汝等无智此法甚深不能通达知故。 已说听众故覆藏正法。 如是障法因缘。 令得难处果报。 其心憍慢自高赞己卑下他人。 如是等句有何义。 憍慢者说初句。 云何憍慢。 若赞己为胜毁谤于他。 云何赞己为胜。 自所说不善修行不正。 见他所说皆善修行亦正。 于中起慢妬心。 云何毁谤于他。 若他善说善修行中。 生不善说不善修憍慢妬心想。 已憍慢患故。 令不能得证正觉智慧。 诸法尽证所摄。 此要略而说。 一唯所退失。 二如何退失。 三以何时失。 四所有既法退失。 彼尽显示。 何处退失者。 于智慧中如何退失。 以何想退失者。 失已解释。 何时退失者。 现在及未来。 所有既法而退失者。 明不敬重等四法。 已有此不恭敬等四法。 能令退失智慧等。 法障故。 说四对治法。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成大智慧。 何等为四。 所谓尊敬重法。 及敬法师等。 菩萨顺行此敬等法因故。 得与大智因故。 生四种智慧。 何等为四。 一者起。 二者成熟。 三者满足助道。 四者能为成菩提。 然彼恭敬故。 乐听闻法。 既闻法已便得起发智慧。 随所闻读诵受持诸法。 以清净心广为人说。 而不求一切名闻利养恭敬等事故。 令得化他成熟心智。 善知智慧从多闻生。 精进不懈怠。 如救头燃。 闻法诵持乐如说行。 不随言说常求多闻。 闻则忆持不忘故。 令得满足助道智行其实行。 行不随言语及已音声。 为实行故。 令能得成菩提智慧。 是中尊敬重法。 及敬法师者以不敬重故对治说敬重。 应知。 随所闻诸法读诵受持。 是中闻者以耳识故。 诵持者以意识故。 或复闻者以闻慧故。 诵持者以思慧故。 经言以清净心广为人说者。 以离悭妬嫉心故。 不求一切名闻利养恭敬等事者。 是则悋法因故。 利养者衣服等。 恭敬者礼拜等。 名闻者称扬诸功德。 以多闻故堪得闻慧等智。 已如救头燃修求闻慧。 为求闻慧故。 劝转明修慧。 譬如有人或燃头或燃衣。 彼人舍一切诸事。 先救头及衣服。 菩萨亦如是。 知闻慧是智因。 智者乃至亦能得一切智因故。 转勤求闻。 为自利利他故。 随所闻法而能诵持。 及如说行者。 若随闻而能取义者。 彼已顺行故。 则能生如顺智。 非如但有音声语言者。 非如但求闻。 非但口说。 或复无义故。 或复所说皆无出世之益。 顺次解释不尊敬重法及行顺法已。 成悋惜诸法。 悋惜法已。 于乐求法者起诸障碍。 秘不为说。 彼灭此三种智因。 已无智故则起我慢。 自法对治尊敬法者。 已顺行法及次法故离悭悋惜心已。 随所闻法广为人说。 好乐法故求多闻记。 具多闻已。 即能行自利利他之行。 随说修行不着语言。 语言音声等事。 菩提心者。 唯智根本。 一切智者。 唯菩提心为本。 是以不忘菩提心故。 忘菩提心及已不忘诸法因故。 佛告迦叶。 菩萨有四法忘失菩提心。 何等为四。 欺诳阿阇梨等。 问曰。 何故但说有四法能忘失菩提心因。 不多不少。 答曰。 忘失有四种故。 略说有四种。 一不正信忘失。 二信颠倒忘失。 于菩提心中见有过故。 三所受诸法。 皆是假名心故忘失。 四得法体心忘失。 此四种忘失中。 对有四种因。 如是次第。 应知。 是中欺诳阿阇梨师长等者。 于师长前不能如实语。 既犯罪不发露故。 妄语心诳故。 即成欺诳师长。 是中阿阇梨者。 能谏及劝指授。 随彼所犯为令发露。 此不应作。 先所犯罪为欲忏灭故。 说诸方便。 汝应如是作。 师长者若能助益。 长秀圣者。 虽非师长已有诸功德故。 怜愍与乐劝止恶修善。 为既犯故。 令彼以妄语忘失。 以是义故。 助得增上业报。 已助得增上业报故。 成不正信忘失菩提心。 应知。 若彼不能令忘失者。 如是彼已习妄语。 及得戒障故。 忘失菩提心。 是名初因。 无疑悔者令生疑悔。 同修梵行中无疑。 能令生颠倒疑故。 同梵行中正修戒行者。 于戒中令起疑惑故。 彼如是同梵行中。 不至心恭敬。 及行谄曲心。 能于戒中生疑惑故。 生深重业障。 彼以是故。 于菩提心中颠倒。 不正信见过故。 忘菩提心。 彼若不能令生疑惑者。 如是彼已谤说故。 令忘菩提心。 是名第二因。 修大乘人。 呵骂诽谤广彰恶名。 乐修法者。 随所有法利。 彼能令远离背故。 若有信乐修大乘者。 为欲坏彼故。 呵骂诽谤广彰恶名。 说不善言破坏。 说无利益。 无利益语。 是中不善语者。 说恶名响彰其诸过。 所谓破戒。 发言说谓恶。 广彰人短谓非梵行。 分别说者不称功德。 随彰其说恶。 有如是等事。 彼如是向诸菩萨说无利语。 分别广彰恶名等。 若欲修大乘者。 如是等令退迷惑。 彼如是向诸菩萨心不恭敬已。 所有功德则便覆藏。 已覆藏故令恶深重业障。 以彼障故。 本所修戒心即便灭坏。 若使不能覆藏菩萨真实功德者。 彼如是以得戒障故。 退灭其心。 是名第三因。 以谄曲心与他从事。 非真实心者。 欲为诸法师开彰诸秘密之事令生迷惑故。 是中谄者。 以虚伪无有实心而与从事故。 曲者以心谄诳非真实心。 与人随顺。 为欲诸法师开彰说行诸秘密之事。 从诸法师所。 闻深密微妙法已。 若有修行大乘者。 为彼能起诽谤意。 作如是意已。 令助无量恶业。 以有彼业障故。 应得顺法心而成远离退失。 若不能诽谤远离者。 彼以如是故。 于戒障中心得退失。 略说以何退失。 所谓心何时退失。 现法中及已未来行中。 如何等行。 于师尊长中不正恭敬等故。 有何等相。 具四法故。 彼以显说对治彼故。 说四善法。 应知。 经言菩萨乃至失命因缘不故妄语者。 护治实语故。 以不惜身命故。 何况戏笑者。 菩萨于微轻罪中生大怖畏故。 常以真心与人从事者。 以离无我谄曲心故。 是中真心者。 实心随顺亲近故。 离无我患者。 菩萨如实亲近。 不示假名行离谄曲。 远离不调伏恶心故。 于一切菩萨生世尊想。 能为诸菩萨。 于四方中称扬功德者。 随所得法利彼常赞叹故。 自不爱乐诸小乘法。 随所化众生。 令彼一切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不乐狭小乘。 己劣弱故。 既得上义行所摄取化意欲故。 此诸句渐次重释。 欺诳阿阇梨等。 复不供养恭敬阿阇梨师长等故。 于戒法中不生殷重速疾之意。 自无惭愧悔过。 见他有惭愧悔过者。 为令恼故。 助不安乐心忧恼彼。 己无惭愧开令悔故。 于修大乘人中说诸恶事。 以谤菩提心所起。 诸利益他心无故。 以谄曲心与他从事非实真心。 复有不失诸句渐次重释以实语不忘菩提心集因故。 不失菩提心。 所起众生饶益故。 自身中所有无量希有诸法。 知已敬菩提心。 及一切智因故。 于菩提心并一切菩萨所。 起世尊想已。 敬菩提心故。 所化众生彼一切劝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憙乐求行狭劣小乘之法。 菩提心者。 是菩提应义。 问曰。 若是菩萨初发心者。 我当成于正觉。 彼心有何等性。 复有何相。 有何等念。 有何功德。 有何胜事。 以何所摄。 为谁根本。 是谁现气因。 谁所依止。 答曰。 初正愿性。 岂欲求相菩提。 为念及念众生。 以一切智因无量功德一切世间声闻缘觉愿中上故。 为胜信地所摄无上菩提根本。 慈悲现气因。 菩萨戒所依止。 然是发菩提心。 略有二种。 一者出世因。 二者不出世因。 是中出世因者。 若发心已永遂不忘。 是名出世因。 不出世因者。 若心不永遂中忘彼心。 退亦有二种。 一者永退。 二者不永退。 是中永退者。 若有数退而复能生。 不永退者。 若退已即生。 然彼心以四种缘四种因及四种力而能生。 何等四种缘。 一者见闻如来希有变化故。 发菩提心。 二者因于无上菩提。 以闻法为怜愍利益众生故。 发菩提心。 三者菩萨为欲正法久住故。 发菩提心。 四者见末世众生受诸重苦故。 发菩提心。 何者四种因。 一者具性故。 二者具善知识故。 三者慈悲为首故。 四者不惊怖世间长夜。 种种深重有闻等因故。 何等四力。 一者自力。 二者他力。 三者因力。 四者修行力。 是中自力者。 以自力故。 堪乐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自力。 他力者。 以他所劝令发心。 是名他力。 前所习大乘善法者。 是名因力。 现在法中亲近知识。 长夜之中闻思等正法习行善不息者。 是名修行力。 是中若广略。 此四缘及四因藉故。 若使内自力及以因力。 具此二因生彼心者。 如是故名为有益。 名坚不动而生。 他力修行力生彼心者。 名为不应动失。 应知。 彼心退转相。 亦有四种。 无性故恶知识所摄。 于诸众生不起悲愍心。 及恐怖世间故。 不忘菩提心。 菩萨还忆持彼菩提心故。 能修行功德智明。 助道所摄善根法中。 彼如是修诸行已。 善法灭不增长因故说诸法。 经曰。 佛语迦叶。 菩萨成就四法。 所生善法灭不增长。 何等为四。 但以憍慢心读诵世间经典咒术。 如是等。 问曰。 何故唯有四法明因能灭善法不能增长。 不多亦不少。 答曰。 善法有四种。 灭不增长故。 此略有四种善法灭不增长事。 一者不生灭不增长。 二者不能增长灭不增长故。 三者除拔根本灭不增长。 四者作及远离灭不增长。 是中不生诸白法灭因者。 以我慢心故。 读诵世间经典求诸咒术。 不能通达菩萨六波罗蜜。 及菩萨法藏。 菩萨以我慢心降伏故。 悕望名闻利养。 妬胜憎他常诳故。 求于世间咒术。 不能求善白等法。 已不生诸白法灭尽故。 能令尽灭及先所得者。 以缘事故闻习转弱故。 是不增长灭。 何以故。 贪着利养名闻故。 亲近诸檀越。 是中利养者衣服等。 供养者礼拜等。 着于利养名闻故。 说着利养名闻耳。 以着利养名闻故。 受于邪命资养等显说应知。 以亲近檀越家故。 多有亲近中诸患。 若彼有如是二疑助成者故。 说以如法得财利养。 以为不灭因。 以依谄曲等意故。 不住圣处。 彼如是着名闻利养。 亲近诸白衣家故。 以多缘亲故。 闻等善法不能增长。 闻等不增长。 已闻等诸善法悉不增长故。 令尽义便灭根本因故。 及增谤菩萨。 已恶见还增。 及谤菩萨法藏。 己瞋故于诸菩萨觅诸错谬等患。 令为诸菩萨以虚实等罪谤故。 令得大罪。 以此罪业因缘故。 所有善法从根本拔除远离灭尽。 远离灭因故。 未闻未曾受持诸修多罗法。 而能诽谤。 未闻者未至耳识道故。 未曾受持者。 虽至耳识道不诵持。 诸顿说教及诸修多罗法谤。 以是义故。 如来说此修多罗。 大阿波提舍中亦说此义。 若有邪师。 能测量如来意者。 彼人得大毁谤正法之事。 是故彼远离诸尽法故。 诸白等法令灭。 颠倒对治故。 明此白等法句。 应知。 是故如来告迦叶言。 迦叶。 菩萨成就四法。 所生善法转胜增长。 不令有失转复倍胜。 何等为四。 舍离邪法唯求正法。 如是等。 是中唯求正法者。 六波罗蜜菩萨法藏所说。 正闻非不正闻。 所明世间咒术等。 不定闻现事故。 言非不定闻。 复是随如劝心者。 柔软善心故。 显示何意。 求世间语言咒术等。 求因故。 着我慢者。 成世间咒术等事。 求世间咒术。 语言者。 成舍利养恭敬名闻之心。 令舍故言求六波罗蜜及菩萨法藏耳。 以法财利养为足。 舍离一切诸邪命等。 及安住知足圣主性中者。 以法利为足。 如法所得利养心足故。 舍离一切诸邪命等者。 远离诸谄曲等心故。 安住知足圣主性中者。 不生疲倦心故。 得失不以心故。 彼如是行之。 正行已。 为成自利利他行故。 防护他心。 若有失事不谏向人罪过虚实。 何况觅人长短诸过。 是菩萨修行六波罗蜜菩萨法藏。 以于诸佛法中心不通达。 是中唯佛为现作证故。 不生谤心。 何以故。 佛菩提无边及所信根非一故。 演说诸法亦治诸法。 总略而明。 以何退失不能增长。 如何退失。 以何时失。 及何等法。 彼以显说。 以何退失不能增长者。 谓诸善法。 如何退失者。 以我慢心求世间语言咒术等。 渐次说。 以何时失者。 现法中及未来。 何等法者。 具足四法。 白朋中亦尔。 所有善法生及如何生以何时生。 及何等法生。 以何对治说。 复此诸法。 渐次以何我慢所摄。 诸利养等。 希望求世间语言咒术等。 求以随所。 家中见利养者则能亲近此家。 身为利养名闻被缚。 妬悋心故。 因彼家所有余菩萨亲近者。 为令起瞋。 及以恶谤。 因瞋谤彼人故。 则谤正法。 白朋法中。 渐次明离慢等诸患故。 六波罗蜜所摄。 菩萨修学正闻故。 能行顺法。 行顺法已如法得施以为知量。 舍离一切诸邪命等。 安住知足圣主性中。 以着利养名闻谤因缘故。 不说他人罪过。 实以不实不求人短。 离谤菩萨心故。 能行利益如法等事。 行如法行故。 不谤正法。 舍离灭诸白法因诸法故。 修行不灭诸白法因。 已舍离似非菩萨随一一相习行恶心等。 修行似菩萨直心修相。 习诸行故。 为令劝故。 明显生灭苦。 不行诸恼等行故。 佛语迦叶。 菩萨有四种谄曲心。 菩萨常应舍离。 何等为四。 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不决了。 如是等。 问曰。 何故唯说四法。 答曰。 为因四种谄曲等法故。 以有此四种谄曲心故。 说四谄曲应知。 何等四。 一者于乘谄曲。 二者化受谄曲。 三者助功德谄曲。 四者助智谄曲。 是中乘谄曲者。 于佛法中心生疑惑不决了等。 及不敬尊。 复不敬诸戒等法。 于佛法中生疑惑等故。 诸大乘中生不信默然行。 是中于诸佛法中。 以有故生疑。 以有大意德故生惑。 以其不可得故。 生不决了等事。 化受谄曲因者。 于诸众生起憍慢瞋恨妄想等。 以慢等心故。 化诸众生中恨默故。 不能化导憍慢瞋恨妄想等。 于诸尊及弟子并劝谏。 有益无益等中应知。 助功德谄曲因者。 于他利养中生妬悋等心。 是中见他得利养。 心起忿恼瞋意妬。 若见彼求而起惜心。 是名悋。 彼如是既起妬悋心炽盛故。 于助功德智中恨不修行故。 诸功德智即便退失。 助智谄曲因者。 于诸菩萨广彰诸恶。 恶名恶称恶行等。 说恶名等事前已解说。 为诸菩萨说诸恶等句。 为说大乘经应知。 以谤大乘故。 菩萨于助道智中。 默住懈怠不修行故。 修道智中成于退失。 以为此故说朋应知。 谄曲对治故。 佛语迦叶。 菩萨有四质直之相。 何等为四。 所谓所犯诸罪终不覆藏。 如是等。 是中所犯诸罪终不覆藏者。 是总向他发露者。 发露事故说者。 有犯能忏悔故。 彼如是忏悔。 是以后时不生悔恨等情。 发起善故。 或失国土或财者。 以真求实故。 示现不惜诸施等故。 身命难者。 以舍离身命。 不依止余种种不举余事。 舍彼事已令惑人故。 忆余事故。 一切恶事中。 骂詈诽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 受此苦时。 但求自责自忆业报。 不瞋恨他。 此诸句有何异义。 是中骂者说虚妄故。 瞋者虚实俱说故。 于他苦者已说种生姓等。 说诸恶事故。 诽谤者。 以因实见彰恶故。 挝打责数者。 于身中具诸缘故。 责数者。 具三业故。 复挝打者。 以手足等诸身分故。 杀者依身手等及刀杖等故。 系缚者。 以绳索锁等。 如是等事中。 唯责己之业报。 善恶业报因故。 不瞋恨他。 心不怀瞋恨等。 及无诸结使。 不怀瞋恨结使。 彼善坚住信欲之中。 设使有不可信诸佛法者彼能信。 以心清净故。 显说于大乘中身心成就。 此诸句渐次说。 于诸佛法中以疑心故。 不修戒行故。 令诸众生中行诸邪行。 行邪行已。 彼利养中即生悭悋妬心。 以不能制妬心故。 见闻有功德利养诸菩萨。 中起诽谤广彰恶名。 白朋法中。 渐次亦作依持戒故。 善持戒者。 善护谛语。 护谛语者能顺忍法。 以具忍故得身心清净。 以清净身心故。 能信诸佛正法。 略说谄曲者。 是名心愧。 恒事何处谄曲。 于诸佛法中及以众生。 以何时谄曲者。 现法中习不舍故。 亦至未来随所有法。 及随所说二种四句。 随所有真直之相。 以何义中复以何时。 有记等法对治明于白法。 应知。 于诸谄曲心中。 诸菩萨谏及以诸真直心。 菩萨说真直心已。 为真直心菩萨。 说诸调伏义故。 防谄曲法故。 劝彼调顺。 现示调顺及不调顺等法故。 佛语迦叶。 菩萨有四种不调顺散坏之相。 何等为四。 读诵经典而生戏论。 法及顺法不随而行。 于诸教诲中不调散坏。 如是等四法。 何故但说四法。 有四法。 有四种不调散坏因故。 何者不调散坏四法。 一者处不调散坏。 二者发行中不调散坏。 三者受用中不调散坏。 四者共住不调散坏。 是中不调散坏者。 名为不善调伏故。 喻如恶马。 此诸不调散四法。 能障修彼菩萨行故。 名为不调散法。 是中闻诸法及修行处而生戏论者。 是名处不调散坏因。 喻如不调散恶马。 以不调故。 还安本处已。 尔时不能善住。 复不能调伏。 不能散坏。 菩萨亦尔。 如法义中多闻已。 多闻故心不调伏。 被诸善知识正劝。 令行修诸法及次法。 不能正住。 于教诲中不能正受法行。 是名发行不调散坏因。 譬如不调伏恶马。 安置正道处中。 以不调伏故向于恶道。 不调伏菩萨亦复如是。 为诸善知识所劝修行法及次法。 诸悔之中。 现以心颠倒分别念故。 即便倒取。 损他信施供养恭敬者。 是名受用中不调散坏因。 喻如不调伏恶马。 共诸调伏马同其一处。 而与诸调伏马行异故。 说不调伏也。 不调伏菩萨亦复如是。 虽在调伏菩萨同其一处。 已漏戒行故。 受诸信施供养恭敬。 以成其悔恨。 于善调伏菩萨所行。 行不相似。 不乐知见。 善调伏菩萨中起心诽谤不生恭敬。 是名处不调伏散坏因。 譬如不调恶马。 共诸调伏马同其一处。 以不调伏故心不悦乐。 善调伏者共不调伏同其一处亦尔。 不调伏菩萨亦复如是。 以自有见取义故。 共诸善调伏菩萨。 同在一处故。 心不悦乐。 善调伏菩萨亦复如是。 是中调者。 根调胜故。 伏者。 一心灭恶得胜行故。 转一切黑法对治。 说白朋法应知。 经言。 善说所闻闻便信受。 如所说行。 依止于法不依言说者。 非妬心诤胜故。 但听闻正法唯求利益。 不求觅见人诸短。 菩萨如是行诸行已。 常得值不离法善知识。 随顺师教能知依止。 以余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 不退戒定者。 此诸句有异义。 是中于教诲处随顺师教者。 是总能令善。 以喻言语者。 闻善恶等忍故。 所作皆善者。 一切时不犯戒故。 不失师意者。 于教诲中心敬重故。 菩萨如是行诸行已。 常得值不离阿练善知识故。 不退戒定。 以调顺心而受供养者。 所说不退戒定者。 重明戒以定名说故。 应知。 菩萨如是行行已。 诸常得不离行诸功德善知识。 见诸善调顺菩萨已。 恭敬爱乐随顺善人。 劝受等行顺向顺意顺诸功德。 为令得利。 此诸句有何异义。 是中善调及顺等诸句。 前已解释。 恭敬爱乐者。 示现喜敬重心故。 顺向者。 乐见故。 顺意者。 正亲近意故。 顺诸功德者乐闻意故。 为令得彼利者。 顺行此法意故。 菩萨如是行诸行已。 成不离得众首善知识。 略说以何故。 调顺不调顺边坏事。 及云何而有。 唯以闻等诸相故。 以何时。 现法中及未来。 习学不止故。 以何等相。 具足四法。 行闻等法对治故。 说白朋等法应知。 起次说者。 行闻等法慢心故。 顺行正法次法等行已。 于正教授处不如法行。 既正教授处不如法行已。 所用受信施中诸事。 彼令能堕不饶益处。 彼如是杂垢染心故。 见诸善调伏心菩萨已。 即不生恭敬对治。 渐次说白朋等法应知。 不调伏诸法中谏已。 劝修调伏等法故。 防护住调伏法菩萨错谬等法。 劝修不错谬等法。 故说错谬不错谬等法。 佛语迦叶。 菩萨有四错谬法。 何等为四。 未与所化信受众生。 而共同意。 是菩萨错谬。 乃至摄取破戒恶人等。 是菩萨错谬。 问曰。 何故但说四法。 答曰。 依四种错谬法故。 说菩萨有四种错谬。 何等四种。 一者不作错谬。 二者过量错谬。 三者不正作错谬。 四者恶作错谬。 是中不作错谬者。 未受化众生而与同意。 依化众生劝令到究竟故。 信心敬众生中。 所说法中断绝。 是菩萨错谬。 过量错谬者。 非器众生中。 说深妙上法故。 于小乘众生希求大乘。 而不随根说。 是菩萨错谬。 不正作错谬者。 为诸上根众生说小乘法。 于大乘众生求小乘。 不随根说法。 是名错谬。 恶作错谬者。 住正行众生如法持戒者。 持罚不敬摄取破戒等。 于持戒破戒中。 偏心倒说法故。 是中持戒者有三义应知。 住正行者。 不犯诸业故。 持戒者。 不缺漏诸戒故。 真法者。 敬戒法故。 有二种相。 释成破戒者。 破戒缺漏戒故。 恶法者。 不敬重诸戒。 错谬者。 取不正道及示不正道故应知。 此四错谬句现说四法。 一者不说。 二者不相似说。 三者不称根说。 四者恶说。 不说者。 对前后说法疲倦。 已生恶心故。 不相似说者。 所说无方便故。 不称根说者。 喜乐小乘法故。 恶说者。 以利养心训诲行行故。 是中恶心者以不说故。 于诸善根中而便退失不能满足。 以不满足故调诳众生。 已说法中无方便善巧故。 及不能摄取诸上善根。 以乐小乘故。 及远离上善根。 复常悕求利养心训诲行行故。 不集功德。 及助诸恶故。 调诳众生。 对治彼故。 白朋所说应知。 经言。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 乃至普令众生等住正行。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者。 自己及他心平等故。 于不深信众生。 化未成熟者而为说法。 防护不作错谬。 心知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者。 法等故名为等法。 于非器众生乐小乘等。 悕求大乘者。 随力说法防护过量错谬应知。 随器说故。 普化一切众生令入佛慧者。 信乐大乘上根众生。 而意求小乘法。 劝令入佛慧。 防护不正作错谬应知。 普令众生等住正行者。 舍诸利养名闻破戒持戒等心。 以等同说法。 护恶作错谬事应知。 谏菩萨不正取因及不应亲近已。 示现可亲近不可亲近因故。 佛语迦叶。 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菩萨常应舍彼何等为四。 求小乘者但欲自利。 乃至亲近。 以成世间利而无法利。 问曰。 何故定说四法。 答曰。 因非善知识故。 说四种非善知识非善等侣应知。 何等四种。 一者于乘中非善知识。 二者于行中非善知识。 三者于佛法中非善知识。 四者于正法中非善知识。 是中小乘人者。 但求己利不求他益。 性行狭劣相似故。 劝菩萨令远离大乘法中故。 是名于乘中非善知识应知。 求缘觉者。 少欲少作。 背众生益及修行处。 令劝菩萨远离众生益及诸行等。 以远离益故成失行因。 是名于行中非善知识应知。 卢伽耶陀者。 说种种异言故。 劝令远离于佛法中。 以远离故成失行因。 是名于正法中非善知识。 应知。 彼亲近己。 唯有世间利而无法利。 于善法中勤修故。 得成退失因。 以退失善法因故。 名为于正法非善知识应知。 对治非故说四种善知识。 经言。 诸来求者。 是菩萨善知识。 佛道因缘者。 对不断绝大乘法故。 说诸来求者是菩萨善知识。 差别应知。 菩萨作是念。 我依来求善知识因故。 修无量功德回向无上菩提。 修行不虚故。 不悕求小乘。 所修布施助成菩提。 作善根故。 令不失大乘行。 说法者。 是菩萨善知识。 生智慧纯志者。 不失行对治。 以多闻故能令为他说法。 是故不求少欲之事。 闻慧多纯志故。 虽得世间苦。 而不疲倦。 教化人令得出家者。 是菩萨善知识。 纯志增长一切善法者。 不断正法理对治劝出家故。 于诸邪法而成远离。 以一切善根纯志故。 作利益而不生懈怠疲倦退失。 诸佛世尊。 是菩萨善知识纯志一切佛法增长者。 对治不失佛法故。 示现得诸佛挍量胜不退故。 释成不着利养名闻等。 既着利养名闻故。 令远离退失诸佛法。 修习纯志诸佛法。 及以积善根力故。 不能退失。 以是义故。 从非善知识中谏己劝修如是实行。 行菩萨事故。 明不如实及如实诸菩萨相故。 佛语迦叶。 菩萨有四非菩萨而似菩萨。 何等为四。 一者贪求利养而不求法。 乃至乐聚徒众不乐远离。 问曰。 何故唯有四法。 答曰。 因四种非菩萨相故说四种非。 岂菩萨相事而似菩萨应知。 一者多闻相似。 二者阿兰若相似。 三者造作功德行相似。 四者将诸徒众相似。 贪求利养而不求法者。 菩萨于诸信心中悕求利养者。 虽复持法。 是名不如实非如实。 贪求名闻称己之德。 不求出世功德者。 乐名闻菩萨者。 虽为阿兰若。 是名不如实非如实。 贪求自乐。 不能救拔众生诸苦者。 以利养悕求心缚故。 菩萨虽作功德行。 而名不如实非如实。 乐求聚徒众不乐远离者。 以供养恭敬心缚故。 菩萨虽是众首。 而名不如实行非如实行。 菩萨如是行行已。 令失持法。 阿兰若作诸功德及众首之事。 对治彼故。 说诸真实功德应知。 经言。 能信解空亦信业报。 以信解空故。 不乐利养等事。 及信业报故。 憙乐诸法因。 乐法故闻修无量功德忍。 一切无我我所者。 以忍无我故。 不憙乐着名闻称等事。 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者。 以大悲故悕求菩萨功德。 入涅槃意者。 以涅槃意不乐自乐。 不舍世间行者。 以不舍世间故。 拔众生苦。 为化众生者。 心不舍众生故。 而行布施者。 以行施故。 善知众生功德。 虽修行施而不望报者。 以乐寂静故。 行施而不求报耳。 问曰。 白朋中演信乐等法说空等法何用。 答曰。 布施等助道诸行者。 意谓与声闻缘觉等共诸行。 而欲闻菩萨胜行故。 及生犹豫心。 为欲现说声闻缘觉不共助成正觉诸菩萨法故。 大乘宝积经论卷第一此论宋藏第一卷。 与诸藏本文义逈异。 未知去取。 按开元录云。 右释旧单卷大宝积经。 则宝积第四十三会。 是宝积部云。 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一卷失译。 右旧译单卷大宝积经。 有释论四卷。 今捡之宋本初卷则全是彼经。 非论文也。 是则宋本错将经本名加论字为论初卷。 又为留支译。 何也。 今取二本为正。 其所释经本。 则是大经第一百一十二卷耳后贤欲知今之所去宋本初卷是何等者。 请见彼经。 即是耳。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