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 内容: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飜译之记宝髻经者。 是大集中之一集也。 其宗四法玄深奥密。 天亲菩萨略开其门。 是故名为忧波提舍。 圣自在力行之。 彼古时人处会出于此。 今兴和三年岁次辛酉。 九月朔旦庚午之日。 乌苌国人刹利王种三藏法师毗目智仙。 中天竺国婆罗门人。 瞿昙流支。 护法大士魏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御史中尉。 勃海高仲密。 爱法之人沙门昙林。 道俗相假于邺城内金华寺译四千九百九十九字。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乌苌国三藏毗目智仙译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僧大菩萨众俱。 尔时世尊告宝髻菩萨言。 善男子。 菩萨四种发起精进不离布施。 何等为四。 一者满足一切众生发起精进。 二者满足一切佛法发起精进。 三者究竟相随形好发起精进。 四者清净佛之世界发起精进。 如是四种发起精进。 乃至尽此修多罗说。 如是菩萨四种正法。 大乘经摄诸菩萨行证明说。 此今解释。 以何义故彼不可量无垢精勤不动最胜坚固精进大力具足如是。 世尊而说此经偈言。 世尊牟尼王不可量精进无垢勤不动最胜精进力说此修多罗为何所饶益又复何义名为世尊。 何所饶益在王舍城。 以何义故世尊告彼宝髻菩萨。 何故菩萨名为宝髻。 彼善男子菩萨四种发起精进不离布施。 如是菩萨是何种姓。 此义须释。 何故发起四种精进不多不少。 何者布施几种布施。 满足众生发起精进。 此应解释。 何者众生为有为无。 众生若有。 一切诸法离众生说云何可避。 众生若无。 而言满足一切众生则不相应。 菩萨布施为当满足。 一切众生为不满足。 若皆满足何因缘故。 一切众生不觉不知。 如世尊说彼言龙王。 若我四法已取众生。 彼诸众生一切皆应知我说法。 若不满足自违所说修多罗言。 若说满足。 一切佛法发起精进。 彼说何者名为佛法。 又复云何菩萨布施。 如是满足一切佛法。 何须更说六波罗蜜。 若彼布施如是满足。 是则无有五波罗蜜。 若有六者。 自违所说修多罗言。 若说究竟相随形好。 发起精进相随形好。 此义须说何者相好。 又复此义世尊已说。 若世尊说究竟相好。 发起精进尸波罗蜜。 佛如是说。 若有菩萨悕望欲得相随形好而布施者。 当知彼是取着菩萨。 以何义故。 此中随说尸波罗蜜。 彼处则遮如是因缘。 此义须说。 若说清净佛之世界发起精进。 诸佛世界几种清净几种不净。 此义须说。 又此世尊释迦牟尼佛之世界。 为是清净为不清净。 若皆清净违阿弥陀庄严经说。 于彼经中如来说言。 我今出于五浊恶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 若不清净。 何故此说菩萨四种发起精进不离布施。 此义须说。 以要言之。 何者满足一切众生发起精进如是。 乃至何者清净佛之世界发起精进。 世尊已说此皆是难。 如是第一无垢清净胜修多罗。 如所问难彼义今说。 此所说法其义云何。 以何义故。 彼无障碍不可称量。 离垢胜慧不可思议。 胜身口意第一天人阿修罗众之所供养。 寂静胜行不可思议。 无等等光已说。 此经偈言。 无碍广无量胜慧三界上身不可思议口意亦如是天人阿修罗众等所供养何义故说此无上离垢行正教佛已说寂静第一行有不可思议无等等光明此义今说为有疑者断疑饶益。 于大会中有天有人。 有阿修罗若龙夜叉鸠槃茶等闻佛世尊为菩萨说。 饮食车乘衣服庄严。 种种珍宝。 若马若象。 修道之处园林戏处。 城邑聚落多人住处。 或以洲埏妻子头目手足心皮肉血骨髓上身等分以用布施。 闻此说已生于疑心。 菩萨几许发起精进。 如是种种难行布施。 如来观知彼生疑心。 断彼疑故为说此经言。 善男子。 菩萨四种发起精进不离布施。 一切智人已说此法。 非谓菩萨懈怠布施。 是故四种发起精进如是饶益。 又复如来何所饶益。 而说如是檀波罗蜜施行清净。 有人忆念。 欲闻佛说檀波罗蜜施行清净。 闻已饶益。 何人欲闻此。 我今说所谓宝髻诸菩萨等。 如是大圣菩萨众俱。 善应世界而来至此。 种种胜妙供养世尊。 供养已讫问言。 世尊。 未知菩萨几种净行。 愿世尊说。 我今欲闻。 世尊说言。 善男子。 菩萨具有四种净行。 何等为四。 一者波罗蜜净行。 二者菩提分法净行。 三者通智究竟净行。 四者众生淳熟净行。 何者布施波罗蜜净行。 彼云何说。 彼世尊说菩萨四种发起精进。 不离布施如是等如是饶益。 又复此义何所利益。 此我今说为自利益为他利益。 不知自他利益因故。 如来示彼自他利因。 是故为说此修多罗。 一切智人何以故示。 有人起发菩提心已。 四种发起精进布施。 彼人自他利益具足。 非唯忆念。 究竟相好发起精进。 满足佛法发起精进。 是故布施得自利益满足。 众生发起精进。 净佛世界发起精进。 是故布施得他利益如是饶益。 又复更有何所饶益。 此义今说。 若有菩萨不学施智。 令彼菩萨学施智故。 如是饶益一切智示。 若有菩萨不学施智而亦行施。 得名为施非波罗蜜。 如世尊说檀波罗蜜。 彼中说言。 若人恒伽河沙等劫修行布施不学施智。 如是菩萨得名为施非波罗蜜。 又复更有何所饶益。 此义今说。 若有菩萨欲少行施多得果报。 以何方便。 彼不学人一切智人善方便。 学彼不学人。 饶益彼故为说此经。 一切智人四种示现。 以此方便少行布施多得果报。 如善方便修多罗说。 善方便菩萨少施作广。 广作无量如是饶益。 又复更有何所饶益。 此义今说。 若有菩萨离于愿智。 令彼菩萨愿智和合。 如是饶益。 一切智示。 菩萨无愿则不布施。 又如是愿。 我今食等布施满足。 愿未来世以无上法布施。 满足力无所畏不共法等。 如是佛法相随形好皆悉证得。 我得善净佛之世界如是饶益。 又复更有何所饶益。 此义今说。 菩萨求于四种具足不学其因。 学因饶益一切智示。 若汝欲求四种具足。 应行四种发起精进行于布施。 何等为四。 一者众僧具足。 二者智具足。 三者身具足。 四者佛世界具足。 一切智示。 若汝欲求四种具足。 应行四种发起精进行于布施。 若说满足一切众生。 发起精进得僧具足。 若说满足一切佛法。 发起精进得智具足。 若说究竟相随形好。 发起精进得身具足。 若说清净佛之世界。 发起精进得佛世界具足。 如是饶益自他利益故。 说此经。 又复何义名为世尊。 何所饶益在王舍城。 此之二难如菩提心忧波提舍。 彼说应知。 何故菩萨名宝髻者。 彼义今说。 如是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祇劫。 善根究竟得珠宝髻。 直十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 是故彼圣名为宝髻。 譬如以手执金刚故名金刚手。 如是髻中有宝珠故名为宝髻。 三善具足忧波提舍。 彼说应知。 何故发起四种精进不多不少。 彼义今说。 以思念因此之四种发起精进。 思念饶益具足究竟。 彼有何物思念饶益。 此我今说自他利益。 彼不须多亦不得少。 又复思念饶益究竟不得说少。 如是四种。 世尊已说。 譬如丈夫两脚得行更不用多一不得行。 此亦如是。 何者布施。 几种布施。 此二种难。 三善具足忧波提舍。 彼说应知。 何者众生为有为无。 如菩提心优婆提舍。 彼说应知。 菩萨布施为当满足。 一切众生为不满足。 彼义今说。 菩萨满足云何满足。 菩萨普于一切众生。 心皆平等舍一切物普施众生。 满足一切众生愿故。 菩萨云何舍一切物所有一切内外之物。 愿令一切众生解脱清净心。 舍乞求人来如自己物自物想。 取一切众生平等心故。 若菩萨施离彼我过。 舍衣食等。 布施满足一切众生。 若不取者非菩萨过。 菩萨心施一切乞者。 犹如龙王。 譬如龙王一切求者皆悉等与。 若不受者非龙王过。 譬如龙王兴大密云覆于虚空平等降雨。 药草丛林树木生长。 陂池悉满。 高处不受非龙王咎。 如是菩萨平等普施一切乞者。 若有不受非菩萨过。 满足一切众生愿故。 菩萨布施作如是愿。 我为满足一切众生无上乐故。 种种物施一切生处。 我常满足一切众生。 是故菩萨作愿布施。 一切生处得大富乐。 以彼愿力布施力熏。 生生处处种种布施。 无量众生皆悉满足。 离杀生等种种不善是无畏施。 一切众生皆悉满足。 如世尊说。 止杀生故是则布施。 一切众生不畏不憎。 如是等故如为示现毕竟涅槃。 无量众生住涅槃乐。 为诸菩萨授佛记已。 然后菩萨自取涅槃。 如是因缘舍苦得乐。 如是满足一切众生。 何者佛法。 彼义今说。 法身依止十力无畏不共法等。 此是佛法。 彼一切法皆是佛知故名佛法。 如彼圣者文殊师利所说偈言。 不思议正觉不可量如来缘觉声闻等所不能测量况一切众生能知彼如来凡夫戏论行如来无戏论唯佛能知佛佛法行依止自然身心智除佛无能解又复云何菩萨布施如是满足一切佛法。 何须说六。 彼义今说。 实有六种。 以何意故唯说布施。 此义今说。 此是菩萨善方便意。 如善方便菩萨布施。 则能满足六波罗蜜。 如善方便修多罗说郁伽罗问修多罗说。 在家菩萨布施满足六波罗蜜。 云何满足。 所谓菩萨异异种物。 彼彼求者皆悉施与心不分别。 如是名为檀波罗蜜。 依菩提心修行布施。 如是名为尸波罗蜜。 于乞求者不瞋不动。 如是名为羼提波罗蜜。 若布施他我何所用。 无如是心有如是力。 如是名为毗梨耶波罗蜜。 若有来乞若施施已。 不热不悔自心喜乐善意心生。 如是名为禅波罗蜜。 若布施已。 于一切法心无所得不望果报。 如彼黠慧无有少法贪着喜乐如是不着。 唯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名为般若波罗蜜。 如是满足六波罗蜜。 以要言之一切具足。 又如世尊大乘经说无量具足。 如是一切皆此中摄。 又住大地诸菩萨等。 有如是意。 彼住大地诸菩萨意。 布施满足一切佛法。 又复对治诸众生故世尊说法。 或有众生以布施门。 为说满足一切佛法。 或有众生乃至慧门。 又复为示菩萨愿故。 菩萨满足乞求者意。 作如是愿。 如我满足彼求者意。 以此善根。 愿令满足一切佛法。 如是说者。 则无有过。 何者相好。 彼义今说。 三十二相。 所谓手足皆有轮文善安平住。 手网缦指手足柔软。 七处平满指长身宽。 正直大身。 项则如贝身毛上靡。 因尼鹿踹髀平臂平。 阴马王藏。 皮妙金色。 一孔一毛。 眉间则有白毫显面。 师子上身肩前后圆。 其背平正味中上味。 身体圆满如尼拘陀顶上高圆。 修广长舌妙梵音声。 师子颐颊齿则鲜白。 齐平而密有四十齿。 目睫绀青牛王眼。 八十种好。 隆赤腻甲圆指锦文。 脉深不见。 手足踝平骨节坚密。 二足趺平足下文长。 手足平正文深腻润。 舌次第语脣色赤好。 如频婆果不高不下。 舌赤软少白象王舌。 雷吼云声善美音声如文殊响。 满足众好两臂平等。 身体净洁衣裳亦尔。 普身柔软众分皆等。 次第善密身分分善。 分分宽博善坐圆满。 舌正美言语论次第。 齐舌皆深行密仙王普皆可憙第一善净。 离闇电光普遍光明。 师子牛王龙王鹅步右旋转行。 舌不长短舌则圆美。 腹脇不卓离于恶欲。 身无黑黶无有垢恶外圆而利。 又不前却高隆而净无有垢秽。 笑微而缓。 目如青叶居婆罗耶。 笑则如法眉面处所次第相应。 眉正不邪不少不多。 皆悉离过不可毁呰皆不可嫌。 诸根善胜额中善满第一可喜。 面额相类上身平满。 不白不黑有种种香。 不坚不浊次第善紧。 胜妙文章有难提旋跋陀摩那。 应量身形发顺不乱。 佛何以故。 此中教示相好究竟尸波罗蜜。 彼中便遮此义。 今说初业菩萨忆念相好。 悕望欲得。 饶益彼故。 方便教示。 彼未久行故。 爱相好舍离饶益。 悲心布施相应饶益如是故遮。 又复若人贪着妙色究竟相好。 悕望忆念。 为彼人遮。 若有众生成熟饶益彼须教示。 此有众生见如来身相好庄严。 发菩提心故如是说。 如转女身修多罗说。 又复未发菩提心者饶益教示。 又复久发菩提心者。 空等相应饶益故遮。 又具福德满足饶益。 是故教示智具。 满足饶益故遮。 又求世尊相随形好满足究竟。 取着故遮。 又复贪着喜乐等过。 寂静饶益为彼故遮。 如是因缘此经不遮。 诸佛世界几种清净几种不净。 彼义不说。 彼不清净。 要有二种。 何者为二。 一者众生相。 二者行相。 众生相者。 谓众生过言。 行相者所谓行过。 彼众生过恶行。 众生依止种种虚妄诸见。 彼行过者。 坑坎堆阜蕀刺等过。 如是地多食饮衣服宝等受用皆不具足。 如是相对众生功德。 行功德故世界清净。 彼复菩萨无量种种愿力自在。 应如是知。 诸佛世界功德无边。 菩萨愿力自在无边发起精进是亦无边。 如是种种不可尽说。 又此诸佛世界清净唯说少分。 余者应知。 如世尊说。 有十二种诸功德场和合聚集彼清净觉得佛世界。 何等十二。 一者劫场和集故。 得以功德场皆究竟故。 二者时场和集故。 得以法行等不过时故。 三者众生场和集故。 得以法智故。 四者世界场和集故。 得以善净故。 五者调御众生场和集故。 得以无[革*必]故。 六者乘场和集故。 得以一行故。 七者陀罗尼场和集故。 得以无余物故。 八者佛法场和集故。 得以无一切外道法故。 九者功德场和集故。 得以不谄故。 十者直心深心场和集故。 得以本性净生净众生处净故。 十一者圣场和集故。 得以不离福田故。 十二者道场和集故。 得以乘前佛所乘来故。 又此世尊释迦牟尼佛之世界。 为是清净为不清净。 今说清净。 何以知之。 以世尊心善清净。 故。 若得有人心不清净故。 见此佛世界不净。 依彼意故。 世尊说言。 我今出。 于五浊恶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 知无垢称修多罗说。 菩萨欲得净佛世界。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佛世界净。 尔时慧命舍利弗。 承佛威神作是疑念。 若菩萨心净佛世界净者。 今我世尊释迦牟尼。 行菩萨时意岂不净而佛世界不净若此。 尔时世尊以知慧命舍利弗念而问之言。 舍利弗。 于意云何。 汝舍利弗勿作是念。 日月岂不净耶。 而盲者不见。 慧命舍利弗言。 不也世尊。 是盲者过。 非日月咎。 佛言。 舍利弗。 众生如是。 无智罪故。 不见如来世界清净。 非如来咎。 舍利弗。 我此世界常自清净。 而汝不见。 尔者蠡髻梵王。 语慧命舍利弗言。 大德舍利弗。 仁意莫谓此佛世界为不清净。 今此世尊释迦牟尼世界清净。 慧命舍利弗问梵王言。 此佛世界云何清净蠡髻梵言。 大德舍利弗。 譬如他化自在天宫庄严殊妙。 我见世尊释迦牟尼世界清净功德庄严亦复如是。 慧命舍利弗复言梵王。 我今唯见此佛世界。 丘陵坑坎蕀刺沙砾。 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言。 大德舍利弗。 仁者如是心有丘陵坑坎等秽。 信不清净故。 见此佛世界不净。 复次大德舍利弗。 若有能于一切众生心皆平等深心清净。 则见此佛世界清净。 尔时世尊足指按地。 即时三千大千世界。 无量百千不可计数功德珍宝具足庄严。 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胜妙珍宝庄严世界。 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亦复如是。 大众皆见叹未曾有。 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尔时世尊告慧命舍利弗言。 舍利弗。 汝今为见我佛世界无量功德胜庄严不。 慧命舍利弗言。 我见世尊。 本所不见。 本所不闻。 今见世尊不可思议庄严世界清净悉现。 佛言。 舍利弗。 我佛世界清净如是。 下劣众生见不净耳。 舍利弗。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 随其业力饭则不同。 如是舍利弗。 众生共生一佛世界。 若心净者。 则见世尊世界清净。 我今以此修多罗量故说清净。 以要言之。 满足众生发起精进。 一切众生等心示现。 满足佛法发起精进。 自证示现。 究竟相好发起精进。 此则示现。 普贤依止清净世界发起精进。 一切众生富乐示现。 又复有义。 初如厌病。 二如闻药。 三如悕药。 四如病人所居舍宅。 又复示现。 初大悲力。 二示智力。 三身心力。 四者直心深心修力。 如是示现。 又复有义。 初说不舍一切众生。 二者得力。 四无所畏不共法等一切佛法。 三者得身着不可嫌。 四者得佛无上法王相应世界。 又复有义。 满足众生发起精进。 檀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为示现故。 满足佛法发起精进。 般若波罗蜜智波罗蜜故。 究竟相好发起精进。 羼提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故。 净佛世界发起精进。 尸波罗蜜。 禅波罗蜜。 如是示现。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一卷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