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地经论 内容: 佛地经论卷第一亲光菩萨等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稽首无上良福田,三身二谛一乘众,我今随力造此论,为法久住济群生,览诸师意我已净,恐余劣智未能通,为令彼净生胜德,故我略释牟尼地。 论曰:《佛地经》者,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佛地。 谓所依、所行、所摄,即当所说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事等,是佛所依、所行、所摄,故名佛地,能贯能摄,故名为经。 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应知此中宣说佛地饶益有情,依所诠义名「佛地经」,如《缘起经》,如《集宝论》。 略说此经所摄义者,谓显世尊佛土圆满、功德圆满、眷属圆满,安立佛地五法总别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依净法界具诸功德三身差别。 此则次第示现,如来居如是处、具如是德、如是众俱安立、如是地义差别。 如是处者,谓佛净土,即十八种圆满庄严广大宫殿。 如是德者,谓佛世尊二十一种殊胜功德。 如是众者,谓无数量诸大声闻、摩诃萨众,成就种种微妙功德。 地义别者,谓大觉地五法总别受用和合一味事等,后当广说。 于此经中总有三分: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 总显己闻及教起时,别显教主及教起处,教所被机即是教起所因所缘故,名教起因缘分。 正显圣教所说法门品类差别故,名圣教所说分。 显彼时众闻佛圣教欢喜奉行故,名依教奉行分。 经曰: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 论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 如是总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二、依教诲;三、依问答;四、依许可。 依譬喻者,如有说言,如是富贵如毗沙门。 依教诲者,如有说言,汝当如是读诵经论。 依问答者,如有说言,如是我闻如是宣说。 依许可者,如有说言,我当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说。 或许可言,是事如是有义,此中唯依许可。 谓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又如是言信可审定。」谓如是法,我昔曾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 有义此中亦依问答。 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故此答言:「如是我闻。」有义,此中通依四种:依譬喻者,谓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 依教诲者,谓告时众,如是当听我昔所闻。 余如前说。 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听受,废别就总故说我闻。 有义,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自心变现,故名我闻。 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 闻者识心虽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名我闻。 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展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有所闻或不能离增减异分。 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此言,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 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 言一时者,谓说听时,此就刹那相续无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 若不尔者,字名句等说听时异,云何言一? 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一刹那顷能持能说一切法门。 或能听者得净耳根,一刹那顷闻一字时,于余一切皆无障碍悉能领受,故名一时。 或相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 时者,即是有为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依色心等总假立故,是不相应行蕴所摄。 何不别显? 如下处等,但说一时昼夜时分,诸方不定不可别说。 又义不定,或一刹那或复相续不可定说,是故总相但说一时。 薄伽梵者,谓薄伽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 如有颂言:「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为薄伽。」如是一切如来具有于一切种皆不相离,是故如来名薄伽梵。 其义云何? 谓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 焰勐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 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 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 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 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 或能破坏四魔怨故,名薄伽梵。 四魔怨者,谓烦恼魔、蕴魔、死魔、自在天魔。 佛具十种功德名号。 何故如来教传法者,一切经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 谓此一名世咸尊重故,诸外道皆称本师名薄伽梵。 又此一名总摄众德,余名不尔,是故经首皆置此名。 薄伽梵德后当广说。 经曰: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灭诸烦恼灾横缠垢,远离众魔、过诸庄严。 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 论曰:此显如来住处圆满,谓佛净土。 如是净土复由十八圆满事故,说名圆满,谓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 由十九句如其次第显示如是十八圆满,即此圆满所严宫殿名佛净土,佛住如是大宫殿中说此契经。 受用、变化二佛土中,今此净土何土所摄? 说此经佛为是何身? 有义,此土变化土摄,说此经佛是变化身。 声闻等众住此土中,现对如来闻说是经,欢喜信受而奉行故,佛心所现故出三界,净识为相为说胜法,化此地前诸有情类,令其欣乐修行彼因,故暂化作清净佛土,殊妙化身神力加众令暂得见。 若不尔者,声闻等众应俱不见。 有义,此土受用土摄,说此经佛是受用身。 此净土量无边际故,路乘门等是实德故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余处说故,解深密说三地已上乃得生故,说此经佛具后所说二十一种实功德故,说余经时不列如是佛功德故。 若暂化作如是净土、如是妙身加众令见,应如余经分明显说。 然不说故,是受用土及受用身,声闻等众是佛化作,或诸菩萨现作此身,庄严佛土说法会故。 若尔此是地上菩萨所应见闻,何故于此化佛土中结集流布? 传法菩萨为欲示现,一切智者及所居处,超过一切世间法故,如是示现欲令所化生欣乐故,为令发愿当生如是清净佛土,见如是佛、闻如是法、修彼因故,为生广大胜解有情及诸菩萨胜欢喜故,欲令增上意乐胜解界坚牢故,结集流布。 又是法胜于此宜闻,然处非胜、化身相麁,不可宣说,故受用身居受用土,为初地上诸菩萨说,令传法者结集流通。 若尔,何故不但说彼所说法耶? 若不说处及能说者,不知此法何处谁说,一切生疑故须具说。 如实义者,释迦牟尼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虽俱欢喜信受奉行,解有浅深所行各异。 而传法者为令众生闻胜悕愿勤修彼因,当生净土证佛功德,故就胜者所见结集,言薄伽梵住最胜等,乃至广说如来功德。 最胜光曜七宝庄严者,谓大宫殿用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或大宫殿七宝庄严故最胜光曜。 言七宝者: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牟婆洛揭婆;五、遏湿摩揭婆;六、赤真珠,谓赤虫所出名赤真珠,或珠体赤名赤真珠;七、羯鸡怛诺迦。 就此所重且说七宝,其实净土无量妙宝绮饰庄严,非世所识。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者,谓大宫殿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或大宫殿其体周遍无边界故,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由此二句显佛净土显色圆满。 如是净土显色圆满,形量云何? 无量方所妙饰间列。 谓大宫殿妙饰间列无量方所,或大宫殿无量妙饰方所间列。 言无量者,或数无量,或处无量,如慧为先安布间饰,是故说名妙饰间列。 云何佛土净心为相,非外工具世匠所成而有如是,如慧为先安布间饰,谓佛世尊昔菩萨时发巧便慧,如是如是加行誓愿庄严佛土。 由先加行誓愿势力,于果位中虽无如昔戏论觉慧,而佛净识如是变现,亦令菩萨识如是变,故不相违。 余处亦应依此理说。 如是净土形色圆满,分量云何? 周圆无际,其量难测。 谓大宫殿其量周圆无际难测,或大宫殿其量无际周圆难测。 又东方等分齐无故,长短等相难可测量。 有义,如来受用身土随所化生所宜而现,或大或小其量无定。 虽现广大亦有边际,然就地前菩萨智等,说言无际其量难测。 有义,如来受用身土,三无数劫所修无边善根所感周遍法界。 地上菩萨及诸如来,亦不能测其量边际,以无边故,如无始时。 如实义者,受用身土略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所修无边善根所感周遍法界,为自受用大法乐故,从初得佛尽未来际相续无变,如诸功德诸大菩萨亦不能见,但可得闻,如是净土以无量故,诸佛虽见亦不能测其量边际;二、他受用,谓诸如来为令地上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宜而现,或胜或劣或大或小,改转不定如变化土,如是净土以有边故,地上菩萨及诸如来皆测其量,但就地前言不能测。 由是二种差别故言,周圆无际其量难测。 如是净土分量圆满,为三界处、为不尔耶?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谓大宫殿处所方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非如三界自地诸爱执为己有,所缘相应二缚随增,是彼异熟及增上果。 如是净土非三界爱所执受故,离二缚故,非彼异熟增上果故,如涅槃等,超过三界异熟果地。 若尔净土非三界摄,便是无漏。 若是无漏有为所摄,即是道谛便是善性。 云何得用色声香等为其体性? 以十八界十五有漏八无记等余处说故。 有义,十八界通有漏无漏皆有善性,然据二乘境界麁相相似,说言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八无记等。 有义,净土定心所变,虽有色等似十界相非十界摄,非诸世间五识所得,如遍处等所缘青等,皆是自在所生色故,法界所摄,是故净土虽用色等为其体性,是无漏善亦不相违。 若尔,菩萨五识不缘受用土耶? 虽依彼力自识变异,然相麁妙不相似故,非五境摄。 如来五识可不缘耶? 佛缘事心作用相似,假名五识实非五识,恒在定故。 余处宣说五识体是自性散乱,无有定故。 若尔不从五根生耶? 如来五根及色声等,相同根境假名五根,及色等境定心变故,实是法界自在生色。 若尔四智应不同时,无有一时一类多识一身起故,许亦何失。 如实义者,如来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无、非是有漏亦非无漏、非善非恶亦非无记,非蕴界等法门所摄,但随所宜种种异说。 余处说言,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八无记等,但就二乘异生等境麁相分别,不就诸佛诸大菩萨甚深境界,故余处说如来非实蕴界处摄,所有善等皆是示现,乃至广说。 如是净土为与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 有义各别,有处说在净居天上,有处说在西方等故。 有义同处,净土周圆无有边际,遍法界故。 如实义者,实受用土周遍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亦不可说即三界处。 若随菩萨所宜现者,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西方等处所不定。 如是净土方所圆满,既超三界异熟果地,如涅槃等应无有因,若有因者应三界摄。 若言净土超过三界,还有超过三界法因,此应当说其相云何? 胜出世间善根所起,谓大宫殿用出世间无分别智、后所得智善根为因,而得生起,非是无因,非大自在天等为因。 云何净土超过三界,而用出世无分别智、后所得智,世间净法为异熟因? 不说与彼为异熟因,然为余因彼得生起,如苦法智忍品世第一法为因。 此用本来无分别智、后得无漏善法种子,三无数劫修令增广,为此净土变现生因。 无分别智名出世间,后得过前说名为胜,用胜出世无漏善根为此生因。 或诸声闻独觉圣道名出世间,如来善根过彼名胜。 此佛净土如来识中无漏善根为因而生。 有义但是增上缘生,以外法故。 有义亦是因缘而生,亲能生故。 若不尔者应无因缘,外法相望非因缘故。 一切外法皆用内法熏习为因。 若尔外法既是共有,云何有情各别种子共为因缘合生一果? 勿以小心测量大法,外物岂是极微合成实有体性多因共感? 但是有情异识各变,同处相似不相障碍。 如众灯明,如多所梦,因类是同果相相似,处所无别假名为共,实各有异。 诸佛净土亦复如是,各别识变皆遍法界,同处相似说名为共,如是净土因相圆满。 果相云何? 最极自在净识为相。 谓大宫殿最极自在,佛无漏心以为体相,唯有识故,非离识外别有宝等,即佛净心如是变现似众宝等。 如前已说,境界相故,如入青等遍处定者识所现相,此即如来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于一切时遍一切处,不待作意任运变现,众宝庄严受用佛土,与自受用身作所依止处。 利他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随他地上菩萨所宜变现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与他受用身作所依止处,谓随初地菩萨所宜现小现劣,如是展转乃至十地最大最胜,于地地中初中后等亦复如是。 如是净土果相圆满,其主云何? 宫殿定有主依持故。 如来所都谓大宫殿,诸佛世尊为主非余,以殊胜故唯属世尊,或唯世尊住持摄受非余所能。 自受用土虽遍法界,一一自变各自为主不相障碍,他受用土虽诸佛变,然一合相亦一相身,摄受为主不相障碍。 如是净土主既圆满,应有辅翼,主必摄受辅翼者故。 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谓大宫殿常有无量大菩萨僧共所云集。 谓来朝者必为辅翼,既有无数大菩萨僧常来辅翼,故无怨敌能为违害。 诸声闻等无如是事。 谓初地上诸菩萨众,虽不能集诸佛自利受用净土,而能集会诸佛利他受用净土。 诸佛慈悲于自识上,随菩萨宜现麁妙土,菩萨随自善根愿力,于自识上似佛所生净土相现。 虽是自心各别变现,而同一处形相相似,谓为一土共集其中。 如是地上菩萨净土,为是有漏为是无漏? 有义无漏,谓自心中后得无漏净土种子愿力资故,变生净土,于中受用大乘法乐。 以初地上诸菩萨众证真如理,得真无漏、处真法流、住真净土、常见诸佛,故所变土是真无漏道谛所摄。 有义有漏,谓自心中加行有漏净土种子愿力资故,变生净土,于中受用大乘法乐。 以彼菩萨虽证真如得真无漏,而七地来烦恼现起,乃至十地犹有修断烦恼种子及所知障,第八识体能持彼故,现受熏故,犹是有漏无记性摄,有为无漏道谛所摄,决定是善。 若十地中,第八识体是无漏善,应如佛地不能执持有漏种子,不应受熏,第八识体既是有漏无记性摄,所变净土云何无漏善性所摄? 又一有情无二实身,其身尔时既是有漏,所依净土云何无漏? 是故十地菩萨净土是妙有漏苦谛所摄。 如实义者,十地菩萨自心所变净土有二:若第八识所变净土,是有漏识相分摄故,是有漏身所依处故,虽无漏善力所资熏其相净妙,而是有漏苦谛所摄,随加行等所现亦尔。 若随后得无漏心变净土影像,是无漏识相分摄故,从无漏善种子生故,体是无漏道谛所摄。 如是净土辅翼圆满,应有眷属。 故次说言,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 谓大宫殿唯有天等眷属围绕,无有余类。 等者,等取药叉、揵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等。 莫呼洛伽即摄大蟒。 云何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而有天等以为眷属? 天等皆是三界摄故。 净识如是摄受变现,为严净土故不相违。 或为成熟所化有情,示现如是变化种类。 如为调伏劫比拏王,现化无量转轮王众眷属围绕。 或诸菩萨化作无量天龙等身住净土中以供养佛,或自化身为天龙等翼从如来,故无有过。 如是净土眷属圆满,于中止住,以何任持?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谓于此中大乘法味喜乐所持,食能令住是任持义。 已说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云何有食? 又无漏法不应名食,食能长养三有众生,此断有故应不名食。 是任持因故亦名食,如汝宗中生色界等入无漏定亦应名食,非过去食应名为食,过去无故,此亦应尔,是任持因故说为食。 如有漏法虽障无漏,然持有漏得名为食;无漏亦尔,虽断有漏然持无漏,云何非食? 此净土中诸佛菩萨后得无漏,能说能受大乘法味生大喜乐。 又正体智受真如味生大喜乐,能任持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故名为食。 如是净土任持圆满,作何事业? 作诸众生一切义利。 谓于此中自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或令一切有情自作一切义利。 现益名义、当益名利,世间名义、出世名利,离恶名义、摄善名利,福德名义、智慧名利,如是等别虽在寂定,由先所修加行愿力,任运能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 如是净土事业圆满,有何摄益? 灭诸烦恼灾横缠垢。 谓于此中远离一切烦恼缠垢及诸灾横,即诸烦恼名为缠垢,如是即名诸灾横因。 烦恼缠垢此中无故,所作灾横此中亦无。 又烦恼者,谓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缠者即是无惭愧等,垢者即是谄诳憍等,灾横即是彼所发业及所得果。 若所知障或诸随眠名为烦恼,即彼现起说名缠垢,本惑名缠,随惑名垢,所知障等名为灾横。 此中何法名为摄益? 即离烦恼灾横缠垢名为摄益。 如世封主虽不摄受但不为灾,封户亦言主摄益我,此亦如是。 又现证得解脱烦恼灾横缠垢,殊胜福智故名摄益。 如是净土离内灾横摄益圆满,亦应无有外怖畏因,故次示现无畏圆满,远离众魔。 谓于此中远离一切烦恼、蕴、死及以天魔,或能令他远离四魔,如是四种是怖畏因,由是能生诸怖畏故,此中无彼故无怖畏。 烦恼魔者,谓一百二十八烦恼,并随烦恼。 蕴魔者,谓五取蕴。 死魔者,谓有漏内法诸无常相。 天魔者,谓欲界第六自在天子。 如是四种皆能损害诸善法故,说名为魔。 由是四魔生诸怖畏,如来永离四种魔故,无诸怖畏。 初地已上诸大菩萨,在净土中离麁四魔无五怖畏。 如是净土无畏圆满,其所住处亦应殊胜,故次复说住处圆满,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 谓于此中佛所住处,胜过一切菩萨及余庄严住处,唯是如来妙饰庄严为所住处,由胜一切庄严住处,是故说名住处圆满。 如是净土住处圆满,有何道路于中往来? 大念慧行以为游路。 谓于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为所行路,所游履故名为游路,是道异名。 闻所成慧名为大念,闻已记持无倒义故。 思所成慧名为大慧,依理审思得决定故。 修所成慧名为大行,由修习力趣真理故。 大者念等缘大乘法而生起故,是彼果故,彼所摄故,履三妙慧净土往还,故名游路。 此说菩萨因三妙慧,得入净土,故名游路。 若诸如来大念即是无分别智,由念安住真如理故,大慧即是后所得智分别诸法真俗相故,此二皆有造作净土增上业用,故俱名行;由此二智通生净土,故名游路。 或大念行是自利行,内摄记故;大慧行者是利他行,外分别故,如其次第通生如来二种净土,故名游路。 如是净土路既圆满,应有所乘,御彼所乘行此道路。 故次说言,大止妙观以为所乘。 止谓三摩地,观谓般罗若,大义如前,此二等运故名所乘。 乘此止观随其所应,行前道路,路是总位,位中止观别名所乘。 如是净土乘既圆满,应有入门,从彼入门御此乘入,故次说言,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谓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 解脱即是出离涅槃,即大空等名解脱门。 依从此门而入净土,遍计所执生法无我说名为空。 缘此三摩地,名空解脱门。 相谓十相: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 即是涅槃无此等相,故名无相。 缘此三摩地,名无相解脱门。 愿谓求愿,观三界苦无所求愿,故名无愿。 缘此三摩地,名无愿解脱门。 由此空等三解脱门得入净土,故名为门。 大如前说。 此净土中亦应有事路乘门等,为令有情欣乐实德,故就行说。 如是净土门既圆满,如余宫殿应有所依,故次复说依持圆满,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众所建立。 谓如地等依风轮等,或如世间宫殿依地,如是净土无量德众所严。 大宝红莲花王众所建立,谓红莲花大宝所成,如是大宝无量功德众善所起,于众宝中胜故名大,此宝红莲,于诸花中最为殊胜,故名花王。 或此宝花望诸菩萨善根所起,红莲花众胜故名大,佛是法王,是佛最胜善根所起,故名花王。 又此宝花极难得故名为大,宝花中最胜故名花王。 此花非一,或花叶多故名为众。 世尊住此花众建立大宫殿中,说是契经,是故说言大宫殿中。 若就如来实受用身所依净土名大宫殿,量同法界,于中一一佛受用身是能说本,名说此经。 若就如来随菩萨宜现受用身,所依净土名大宫殿,其量不定。 于中诸佛同现一身,正说此经,故此宫殿分量方所不可定说。 佛地经论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