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昙八犍度论 内容: 阿毗昙八犍度论序释道安撰阿毗昙者。 秦言大法也。 众祐有以见道果之至赜。 拟性形容。 执乎真像。 谓之大也。 有以道慧之至齐。 观如司南察乎一相。 谓之法。 故曰大法也。 中阿含世尊责优陀耶曰。 汝诘阿毗昙乎。 夫然。 佛以身子五法为大阿毗昙也(戒定慧名无漏也)。 佛般涅槃后迦旃延(义第一)。 以十部经浩博难究。 撰其大法为一部八犍度四十四品也。 其为经也。 富莫上焉。 邃莫加焉。 要道无行而不由。 可不谓之富乎。 至德无妙而不出。 可不谓之邃乎。 富邃洽备故。 故能微显阐幽也。 其说智也周。 其说根也密。 其说禅也悉。 其说道也具。 周则二八用各适时。 密则二十迭为宾主。 悉则味净遍游其门。 具则利钝各别其所以。 故为高座者所咨嗟。 三藏者所鼓舞也。 其身毒来诸沙门。 莫不祖述此经。 宪章鞞婆沙。 咏歌有余味者也。 然乃在大荒之外。 葱岭之表。 虽欲从之。 未由见也。 以建元十九年罽宾沙门僧伽禘婆诵此经甚利。 来诣长安。 比丘释法和请令出之。 佛念译传。 慧力僧茂笔受。 和理其指归。 自四月二十日出至十月二十三日乃讫。 其日捡校译人颇杂义辞。 龙蛇同渊。 金鍮共肆者。 救救如也。 和抚然恨之。 余亦深谓不可。 遂令更出。 夙夜匪懈。 四十六日而得尽定损可损者四卷焉。 至于事须悬解起尽之处皆为细其下。 梵本十五千七十二首卢(四十八万二千五百四言)。 秦语十九万五千二百五十言。 其人忘因缘一品云。 言数可与十门等也。 周览斯经有硕人所尚者三焉。 以高座者尚其博。 以尽漏者尚其要。 以研机者尚其密。 密者龙象翘鼻鸣不造耳。 非人中之至恬。 其孰能与于此也。 要者八忍九断。 巨细毕载。 非人中之至练。 其孰能致于此也。 博者众微众妙。 六八曲备。 非人中之至懿。 其孰能综于此也。 其将来诸学者游槃于其中。 何求而不得乎。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一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八犍度颂曰。 杂结使智行四大根定见阿毗昙杂犍度第一世间第一法智人爱恭敬无惭色无义最后说思品世间第一法跋渠第一云何世间第一法。 何故言世间第一法。 世间第一法何等系。 当言欲界系耶。 色界系耶。 无色界系耶。 世间第一法。 当言有觉有观耶。 无觉有观耶。 无觉无观耶。 世间第一法。 当言乐根相应耶。 喜根护根相应耶。 世间第一法。 当言一心耶。 当言众多心耶。 世间第一法。 当言退耶不退耶。 云何顶。 云何顶堕。 云何暖。 此二十身见几我见我所见有几见。 若无常有常见。 于此五见是何等见何等谛断。 此见若有常无常见。 若苦乐见。 若乐苦见。 若不净净见。 若净不净见。 若无我有我见。 若无因有因见。 若有因无因见。 若有无见。 若无有见。 于此五见是何等见何等谛断。 此见此章义愿具演说。 云何世间第一法。 答曰。 诸心心法次第越次取证。 此谓世间第一法。 次有说者。 于诸五根次第越次取证。 此谓世间第一法。 如我义。 诸心心法次第越次取证。 是谓世间第一法。 以何等故言世间第一法。 答曰。 如此心心法。 诸余世间心心法为上为最。 无能及者。 故名世间第一法。 复次此心心法。 舍凡夫事得圣法。 舍邪事得正法。 于正法中越次取证。 以是故言世间第一法。 世间第一法何等系。 当言欲界色界无色界系耶。 答曰。 世间第一法当言色界系。 非欲界非无色界。 以何等故世间第一法。 不当言欲界系。 答曰。 不以欲界道得断盖缠。 亦不能除欲界结。 乃以色界道得断盖缠。 亦能除欲界结。 若以欲界道得断盖缠。 亦能除欲界结。 如是世间第一法当言欲界系。 但不以欲界道得断盖缠。 亦不能除欲界结。 乃以色界道得断盖缠。 亦能除欲界结。 以是故世间第一法不当言欲界系。 以何等故世间第一法。 不当言无色界系。 答曰。 于等法中越次取证。 先从欲界于苦思苦。 后色无色界同也。 若圣道起先办欲界事。 后色无色界同也。 设于等法中越次取证。 先无色界于苦思苦。 后欲色界同也。 若圣道起先办无色界事。 后欲色界同也。 如是世间第一法当言无色界系。 但等法中越次取证。 先从欲界于苦思苦。 后色无色界同也。 若圣道起先办欲界事。 后色无色界同也。 以是故世间第一法。 不当言无色界系。 复次入无色定除去色想。 不以无色想分别欲界。 如缘苦法忍亦缘世间第一法。 世间第一法当言有觉有观耶。 无觉有观耶。 无觉无观耶。 答曰。 世间第一法。 或有觉有观。 或无觉有观。 或无觉无观。 云何有觉有观。 答曰。 依有觉有观三昧。 得世间第一法。 是谓有觉有观。 云何无觉有观。 答曰。 依无觉有观三昧。 得世间第一法。 是谓无觉有观。 云何无觉无观。 答曰。 依无觉无观三昧。 得世间第一法。 是谓无觉无观。 世间第一法当言乐根相应耶。 喜根护根相应耶。 答曰。 世间第一法。 或乐根相应。 或喜根相应。 或护根相应。 云何乐根相应。 答曰。 依第三禅得世间第一法。 是谓乐根相应。 云何喜根相应。 答曰。 依第一第二禅。 得世间第一法。 是谓喜根相应。 云何护根相应。 答曰。 依未来禅依禅中间依第四禅。 得世间第一法。 是谓护根相应。 世间第一法。 当言一心为众多心耶。 答曰。 世间第一法。 当言一心非众多心。 以何等故世间第一法。 一心非众多心。 答曰。 若世间第一法中间。 不起余世间法唯有无漏。 若当起者若小若等若妙。 设使小者不越次取证。 以何等故。 不以退道于等法中越次取证。 若当等者亦不越次取证。 以何等故本不以此道越次取证。 若当妙者。 彼本心心所念法。 此非世间第一法。 若后心心所念法。 此是世间第一法也。 世间第一法。 当言退不退耶。 答曰。 世间第一法不退也。 以何等故世间第一法不退乎。 答曰。 世间第一法。 谛顺谛满谛办。 无空缺处无所有。 不起若干心不得思惟。 譬如士夫渡水度山谷坂若险难处。 正身不回身未到顷意正必到。 世间第一法亦复如是。 谛顺谛满谛办。 无空缺处无所有。 不起若干心不得思惟。 譬如五大駃水。 一为恒迦。 二为担扶那。 三为萨牢。 四为伊罗跋提。 五为摩醯。 尽趣大海无能断流无能障者。 尽趣大海海满海办世间第一法亦复如是。 谛顺谛满谛办。 无空缺处无所有。 不起若干心不得思惟。 复次世间第一法苦法忍中间。 彼无有一法疾于心者。 当于尔时无能制者不得思惟。 以是故世间第一法当言不退。 云何顶法。 云何顶法退。 答曰。 譬如漏一刻顷欢喜向佛法僧。 如世尊言。 与十六婆罗门说诸摩那。 如漏一刻顷欢喜向佛法僧。 是谓顶法。 云何顶法退。 答曰。 以得顶法若命终已退不复现在。 如有一人与善知识相得。 从其闻法思惟内挍计。 信有佛道好法顺僧。 色无常痛想行识无常。 信思惟苦习尽道。 彼或于余时不得善知识不闻法。 不思惟内挍计。 于世俗信退。 是谓顶法退。 云何暖法。 答曰。 于正法中起慈欢喜。 如世尊说。 马师比丘满宿比丘。 此二痴人于我法中无有毫釐暖法此二十身。 见几见是我见我所见有几见。 答曰。 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 云何五我见。 答曰。 色我见痛想行识我见。 是谓五我见。 云何十五我所见。 答曰。 色我有见我中色色中我。 痛想行识我有见。 我中识识中我。 是谓十五我所见也。 若无常有常见。 是边见苦谛所断。 有常无常见。 是耶邪见尽谛所断。 苦有乐见以恶法为最此名见盗苦谛所断乐有苦见。 是耶邪见尽谛所断。 不净有净见。 以恶法为最。 此是见盗苦谛所断。 净有不净见。 是耶邪见。 或尽谛断或道谛断。 若尽观不净此耶邪见尽谛所断。 若道观不净此耶邪见道谛所断。 无我有我见。 是身耶邪见苦谛所断。 有因无因见。 是耶邪见习谛所断。 无因有因见无作因作此戒盗苦谛所断。 若有而言无见。 是耶邪见或苦谛断。 或习谛断。 或尽谛断。 或道谛断。 若言无苦是耶邪见苦谛所断。 若言无习尽道此耶邪见习尽道断。 若无而言有见。 此非见此耶邪智。 阿毗昙初世间第一法跋渠竟(梵本五百二十八首卢)。 阿毗昙杂犍度智跋渠第二颇有一智知一切法乎。 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乎。 颇有二心展转相因乎。 颇有二心展转相缘乎。 以何等故一人前后二心不俱生乎。 若人不可得亦无前心而就后心。 以何等故忆本所作。 以何等故忆识强记。 以何等故忆而不忆。 以何等故祭祀饿鬼则得。 祭余处不得。 当言一眼见色二眼见色耶。 耳声鼻香亦复如是。 诸过去者一切无现耶。 若无现者一切过去乎。 诸过去者一切尽耶。 若尽者一切过去乎。 诸过去者一切没耶。 若没者一切过去乎。 若苦生疑是苦非苦耶。 当言一心为众多心乎。 若习尽道生疑是道非道。 当言一心为众多心乎。 颇有一心有疑无疑乎。 云何名身。 云何句身云何味身。 有佛世尊告诸弟子。 汝等痴人。 此义云何。 以何等故佛世尊告诸弟子汝等痴人乎。 有六因。 相应因共有因自然因一切遍因报因所作因。 云何相应因。 云何共有因。 云何自然因。 云何一切遍因。 云何报因。 云何所作因。 若心使俱诸使心俱。 彼使此心所使耶。 设使心所使此心俱使。 彼使此心俱使耶。 若心使俱诸使心俱。 彼使此心当断耶。 设使心当断此心俱使。 彼使此心俱断耶。 灭因识云何灭因识灭因识几使所使。 此章义愿具演说。 颇有一智知一切法乎。 答曰。 无也。 若此智生一切诸法无我。 此何所不知乎。 答曰。 不知自然。 不知共有法。 不知相应法也。 颇有一识识诸法乎。 答曰。 无也。 若此识生一切诸法无我。 此何所不达乎。 答曰。 不识自然。 不识共有法。 不识相应法。 颇有二心展转相因乎。 答曰。 无也。 此非一人若前未来俱生二心。 非未来心与前心因。 颇有二心展转相缘乎。 答曰有。 若一思惟无当来生心。 彼当念时便生二心。 若思惟有当来生心。 彼当念时便生二心。 若念无当来道生心。 彼当念时便生二心。 若念有当来道生心。 彼当念时便生二心。 若二有知他人心展转心作缘。 以何等故一人前后二心不俱生。 答曰。 无有第二次第缘。 众生一一心转。 如人不可得空也。 前心不住。 后心云何忆本所作。 答曰。 众生法中得如此智忆本所作。 譬如刻印作字有所印处知字。 则现亦知他所作已所作亦自知。 彼亦不从来问。 我亦不从往问汝作何字。 彼亦不答我作是字。 如印所作字自知作字。 自所作亦知他所作亦知。 如是众生法随所作则知所作法亦知。 譬如有两两人知他人意各各相因。 心彼一不从二。 问汝云何相因彼亦不作是。 答我作如是因缘亦知他人意法。 得如是意各各相因。 如是众生法得如是知随前法则知。 复次一切心所念法定有因缘。 及修意所作有力意常不忘失。 以何等故忆而复忆。 答曰。 众生之法心自然回彼。 次第智生。 修意力强专意不忘。 以何等故忆而不忆。 答曰。 众生之法意不自回彼。 不次第智生。 意渐渐微亦常多忘。 以何等故祭祀饿鬼则到非余处也。 答曰。 此道自尔生入处法受身分尔是故得到。 譬如鸟鸳鸯雁鹤孔雀鹦鹉千秋共命鸟。 能飞虚空然鸟不神于人。 不大于人。 神力不能胜人。 德不能大人。 法自应尔生彼受身而飞行。 譬如一泥犁一畜生道一饿鬼界。 皆识宿命亦知他意。 亦能雷电兴云风雨。 作此种种。 然不能胜人。 神不能大人。 力不能胜人。 然其法自尔生入受身所作便果。 复次有人长夜行淫。 如是贪如是念如是欲如是思惟。 彼便娶妇生儿。 为儿娶妇为孙娶妇。 亦作是言。 我当有儿。 儿当有儿。 我死后若堕饿鬼。 复当念我与我揣食。 彼长夜作如是欲。 作如是念。 作如是贪。 作如是思惟。 所念便果。 当言一眼见色耶。 二眼见色耶。 答曰。 二眼见色。 以何等故二眼见色。 答曰。 如合一眼而视色不净便起不净识。 如开两眼而视色便起净识。 如合一眼而视色起净识。 如开两眼而视色起不净识。 不得作是说两眼见色。 但合一眼而视色起不净识。 开两眼视色起净识。 是故两眼见色。 如合坏灭没亦如是。 耳声鼻香亦复如是。 诸过去者一切不现耶。 答曰。 或过去非不现。 云何过去非不现。 答曰。 如优陀耶言。 一切结过去于园离园去。 于欲不染欲如鍊真金。 是谓过去非不现。 云何不现非过去。 答曰。 如有一人乘神足不现。 或以咒术或以药草。 此谓不现非过去。 云何过去亦不现。 答曰。 诸行起始起生始生成始成。 得尽去无现变易过去。 过去世摄过去世。 是为过去亦不现。 云何不过去亦不现。 答曰。 除上尔所事诸过去者一切尽乎。 答曰。 或过去非尽。 云何过去非尽。 答曰。 如优陀耶言。 一切结过去于园离园去。 于欲不染欲如鍊真金是谓过去不尽。 云何尽不过去。 答曰。 如世尊言。 是谓圣弟子尽地狱畜生饿鬼恶趣道。 是谓已尽不过去也。 云何过去亦尽乎。 答曰。 诸行起始起生始生成始成。 得尽去无现变易过去。 过去世摄过去世。 是谓过去亦尽。 云何非过去非尽。 答曰。 除上尔所事。 复次我今当说结。 结或过去非尽或尽非过去。 或过去亦尽。 或不过去亦不尽。 云何过去不尽。 答曰。 诸过去结不尽。 有余不灭不吐。 是谓过去不尽。 云何尽不过去乎。 答曰。 诸未来结已尽无余已灭已吐。 是谓尽不过去。 云何过去亦尽。 答曰。 过去结已尽无余已灭已吐。 是谓过去已尽。 云何不过去亦不尽。 答曰。 未来结不尽有余不灭不吐。 及现在诸结。 是谓不过去亦不尽。 诸过去者尽没乎。 答曰。 或过去不没。 云何过去不没。 答曰。 如优陀耶言。 一切结过去于园离园去。 于欲不染欲如鍊真金。 是谓过去不没。 云何没非过去。 答曰。 我今当说狭小事如小舍。 言舍没街巷器。 小眼见色言眼没。 是谓没非过去。 云何过去亦没。 答曰。 诸行起始起生始生成始成。 得尽去无现变易过去。 过去世摄过去世。 是为过去亦没。 云何非过去亦非没。 答曰。 除上尔所事。 复次我今当说结。 结或过去非没。 或没非过去。 或过去亦没。 或不过去亦不没。 云何过去非没。 答曰。 诸过去结未尽有余不灭不吐。 是谓过去非没。 云何没不过去。 答曰。 诸未来结以尽无余已灭已吐。 是谓没不过去。 云何过去亦没。 答曰。 诸过去结已尽无余已灭已吐。 是谓过去亦没。 云何不过去亦不没。 答曰。 诸未来结不尽有余不灭不吐。 及现在结。 是谓不过去亦不没。 若苦生疑是苦非苦。 当言一意为众多意耶。 答曰。 是苦一意无苦二意若习尽道生疑是道非道。 当言一意为众多意耶。 答曰。 是道一意无道二意。 颇有一意是疑不疑。 答曰。 无也。 于苦有疑于苦无疑。 非为苦疑非为苦无疑。 于习尽道疑于道无疑非为道疑非为道无疑。 云何名身。 云何句身。 云何味身。 名身云何。 答曰。 名者分别语有增数相施设说转名。 是为名身。 云何句身。 答曰。 如是句身得义满记彼此业。 世尊亦说。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此一句。 诸善奉行此二句。 自净其意此三句。 是诸佛教此四句。 如是句义满记彼此业。 是谓句身。 云何味身。 答曰。 字身说味身。 世尊亦说。 颂是偈相。 字是味相。 名是依偈造者。 偈体如是字说味身。 是谓味身。 如佛世尊告诸弟子称言痴人。 此义云何。 以何等故佛世尊称言痴人。 答曰。 佛世尊法中。 不顺戒行犯众过事。 无果实行故称痴人。 复次佛世尊不顺教诫教使顺法故称痴人。 是佛世尊常训诲语。 如今和上阿阇梨教训弟子。 称言痴人所作非法造不善事。 佛世尊亦复如是告诸弟子称曰痴人。 有六因。 相应因共有因自然因一切遍因报因所作因。 云何名相应因。 答曰。 痛痛相应法相应因中因。 痛相应法痛相应因中因。 想思更乐忆欲解脱念三昧。 慧慧相应法相应因中因。 慧相应法慧相应因中因。 是谓相应因。 云何共有因。 答曰。 心心所念法共有因中因。 心所念法心共有因中因。 复次心心所回身行口行共有因中因。 复次心心所回心不相应行共有因中因。 心所回心不相应行心共有因中因。 复次共生四大展转共有因中因。 是谓共有因(因中因展转相生义也)。 云何自然因。 答曰。 本生善根后生善根。 与善根相应法。 自界自然因中因。 过去善根未来现在善根。 与善根相应法。 自界自然因中因。 过去现在善根未来善根。 与善根相应法。 自界自然因中因。 无记根亦复如是(四痛一爱二五邪见三憍慢四无明也)。 本生不善根后生不善根。 与不善根相应法。 自然因中因。 过去不善根。 未来现在不善根。 与不善根相应法。 自然因中因。 过去现在不善根。 未来不善根。 与不善根相应法。 自然因中因。 是谓自然因。 云何一切遍因。 答曰。 本生苦谛断一切遍使。 后生习尽道思惟断使。 与使相应法。 自界一切遍因中因。 过去苦谛断一切遍使。 未来现在习尽道思惟断使。 与使相应法。 自界一切遍因中因。 过去现在苦谛所断一切遍使。 未来习尽道思惟断使。 与使相应法。 自界一切遍因中因。 习谛所断亦复如是。 是谓一切遍因。 云何报因。 答曰。 诸心心所念法受报色。 心心法心不相应行。 彼心心法此报报因中因。 复次诸身口行受报色。 心心法心不相应行。 是彼身口行此报报因中因。 复次诸心不相应行受报色。 心心法心不相应行。 彼心不相应行此报报因中因。 是谓报因。 彼云何所作因。 答曰。 眼缘色生眼识。 彼眼识眼所作因中因若色彼共有法彼相应。 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 身细滑身识。 意法意识。 彼共有法彼相应。 色法无色法。 可见法不可见法。 有对法无对法。 有漏法无漏法。 有为法无为法。 如是诸法所作因除其自然。 耳鼻舌身意缘法生意识。 彼意识意所作因中因。 若彼法共有法彼相应。 眼色眼识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细滑身识。 彼共有法彼相应。 色法无色法。 可见法不可见法。 有对法无对法。 有漏法无漏法。 有为法无为法。 如是诸法所作因中因。 除其自然。 是谓所作因。 若心使俱诸使心俱。 彼使此心所使耶。 答曰。 或所使或不所使。 云何所使。 答曰。 诸使未尽此所使。 云何不所使。 答曰。 诸使尽此不所使。 设使心所使此心俱使。 彼使此心俱使耶。 答曰。 或是彼非余。 或是彼是余。 云何是彼非余。 答曰。 苦智生习智不生。 若心习谛所断苦谛所断。 缘是谓是彼非余。 云何是彼是余。 答曰。 人染污心一切被缚系。 是谓是彼是余。 若心使俱诸使心俱。 彼使此心当灭耶。 答曰。 或灭或不灭。 云何灭。 答曰。 诸使于彼缘灭是谓灭。 云何不灭。 答曰。 诸使于彼缘未尽是谓不灭。 相应诸使此使何所灭。 答曰。 诸使缘灭也。 如是汝语使缘灭耶。 答曰。 如是若作是语诸使尽谛道谛所断无漏缘此使何所灭。 此灭彼灭此事不然。 如向者语。 诸使尽谛道谛所断有漏缘。 此尽彼当言尽。 设诸使心所断此断心俱使。 彼使此心俱使耶。 答曰。 或是彼非余。 或是彼是余。 云何是彼非余。 答曰。 若心无染思惟所断。 是谓是彼非余。 云何是彼是余。 答曰。 若心有染是谓是彼是余。 尽缘识云何。 答曰。 苦智生习智未生。 若心习谛所断苦谛所断缘。 是谓尽缘识。 彼识几使所使。 答曰。 十九一心耶不也。 欲爱未尽苦智生习智未生。 若欲界心习谛所断苦谛所断缘。 是谓尽缘识。 此识几使所使。 答曰。 欲界习谛所断七。 欲爱尽色爱未尽苦智生习智未生。 若色界心习谛所断苦谛所断缘。 是谓尽缘识。 彼识有几使所使。 答曰。 色界习谛所断六。 色爱尽无色爱未尽。 若苦智生习智未生。 若无色界心习谛所断苦谛所断。 缘是谓尽缘识。 彼识几使所使。 答曰。 无色界习谛所断六。 智品第二竟(梵本二百三十首卢长二十字)。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