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鞞婆沙论 内容: 鞞婆沙论卷第一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爱乐觉意叶清净戒妙枝无比三十二奇相华严身最智甘露果坚固精进根具足圣道树我顶礼如来善快说无比息道无为城归命功德仙消除爱忧慼离生老病死安隐永无欲大仙所演法我今稽首礼妙戒高显现山岳不移动清净智慧法解脱大牟尼禅等丛林树神足石无边圣众大雪山我今稽首礼如是稽首礼世称无有比大师广演教吾今奉受持我说正觉语增益无上乐圣众等欲闻专心一意听鞞婆沙说阿毗昙八揵度杂结使智行四大根定见(迦旃延子造先杂揵度总序曰)。 问曰。 谁作此经。 答曰佛。 何以故。 答曰。 甚深智微妙法性一切智境界。 谁有此界。 无余唯佛也。 问曰。 若尔者。 云何作。 答曰。 尊者舍利弗问佛答。 复有说者。 五百比丘问佛答。 复有说者。 诸天问佛答。 复有说者。 化问佛答。 何以故。 答曰。 此法应尔。 如知应当说。 无能问者。 彼时世尊化作化端正极妙。 宗敬悦可。 剃除须发被僧迦梨。 叉手而问世尊答。 如彼因缘经所说也。 问曰。 若尔者。 何以故说尊者迦旃延作此经。 答曰。 彼尊者诵习转教他人广施设。 此诵习广施设。 谓之造也。 或曰。 彼尊者迦旃延作此经。 问曰。 如甚深智微妙法性一切智境界。 谁有此界。 无余唯佛。 云何彼作。 答曰。 彼尊者本学利作誓愿。 于五千佛修阿毗昙。 令我于当来三耶三佛施设阿毗昙章句。 是故彼妙智观已作此经。 问曰。 若尔者。 佛阿毗昙何者是。 答曰。 彼佛说道处处方处处城。 种种教化故。 彼尊者迦旃延子。 过去佛法中。 以愿智观一向略作揵度品数立章门。 于中种种不相似立杂揵度。 说结立结揵度。 说智立智揵度。 说行立行揵度。 说四大立四大揵度。 说根立根揵度。 说定立定揵度。 说见立见揵度。 如佛说一切法句。 彼尊者昙摩多罗。 于过去佛法中愿智观一向略。 若说无常偈立无常品。 至说梵志立梵志品。 如是彼佛说道处处方处处城。 种种教化故。 彼尊者迦旃延子。 过去佛法中。 以愿智观一向略作揵度品数立章门。 于中种种不相似立杂揵度。 说见立见揵度。 复次一切佛世尊出世说三藏。 契经律阿毗昙。 问曰。 契经律阿毗昙何差别。 一说者无差别。 何以故。 答曰。 从一智海出故无差别。 大悲出故无差别。 欲饶益一切众生故无差别。 入一解脱门故无差别。 或曰。 有差降。 契经说种种。 律说戒。 阿毗昙说相。 或曰。 契经依力。 律依大悲。 阿毗昙依无畏。 或曰。 契经说增上意。 律说增上戒。 阿毗昙说增上慧。 问曰。 若尔者。 契经亦说增上戒增上慧。 律亦说增上意增上慧。 阿毗昙亦说增上意增上戒。 此何差别。 答曰。 若契经说增上戒者。 当知律。 若说增上慧者。 当知阿毗昙。 如律说增上意者。 当知契经。 若说增上慧者。 当知阿毗昙。 如阿毗昙说增上意者。 当知契经。 若说增上戒。 当知律。 是为契经律阿毗昙差别。 问曰。 何以故彼作经者立此经。 答曰。 饶益他故。 勤者闻者受者持者思者量者观者。 无量结恶行须臾除。 或复依此度法性。 譬如人欲益他故于闇冥处燃明。 有眼者令见色。 如是彼作经者。 饶益他故立此经。 若有意智者彼依此度法性。 佛世尊亦饶益他故。 说十二部经契经律阿毗昙何以故。 答曰。 设众生有因力不缘他力而开解。 如是众生不知差降。 如缘他力而开解。 如是众生知有差降。 犹如此中优钵罗钵头摩拘牟头分陀利。 池中必有优钵罗至分陀利华。 如日天子未出光不照时。 华不敷不舒不香。 如日天子出光照时华敷舒香。 如是众生因力不缘他力而开解。 如是众生不知差降。 如缘他力而开解。 如是众生知有差降。 敷信也。 舒根力觉道也。 香戒也。 如彼偈所说。 如盖屋密而入闇中虽有此色眼所不覩如是有一无智之人不闻不知法之善恶有明有色而眼得见闻已能知法之善恶闻法能知闻恶不作闻除非义闻得至灭如是余契经所说(出杂阿含)。 贤圣弟子一心听法。 当尔时灭五盖。 具满修七觉意。 如是余契经说(出增一)。 一因二缘发于等见。 从他闻内正思惟。 如是余契经说(增一四法说)。 有四法饶益人。 云何为四。 亲近善知识。 听善法内正思惟。 次法向法。 如佛世尊饶益他故说十二部经。 如是彼作经者。 饶益他故立此经。 或以三事故。 增益智故。 开意故。 离计人故。 增益智者。 尽诵内外法无能益智。 如阿毗昙也。 开意者。 众生意在睡眠不知。 何者己界一切遍使。 何者非己界一切遍使。 何者己地一切遍使。 何者非己地一切遍使。 何者己界缘。 何者非己界缘。 何者己地缘。 何者非己地缘。 何者有漏缘。 何者无漏缘。 何者有为缘。 何者无为缘。 云何摄。 云何相应。 云何成就。 云何不成就。 云何因。 云何缘。 若此意转不由他度不由他闻。 自见自在身作证。 由何力。 唯阿毗昙也。 离计人者。 诵尔所阿毗昙前句后何。 如是四句不说计人。 一切中说无我行。 非众生非命非长养非士空净聚也。 以三事益智开意。 离计人故作此经。 或曰。 坏无明故。 犹如燃灯除去闇冥而生明。 如是阿毗昙灯除无明生慧明。 是为坏无明闇故。 或曰。 见无我像故。 如镜极磨治谛见其像。 如是阿毗昙镜极了觉知谛见无我像。 是为见无我像故。 或曰。 渡生死河故。 如依船百众生千众生安隐渡河。 如是依阿毗昙船已。 无数那术众生安隐渡生死河。 是为渡生死河故。 或曰。 见契经故。 如人手执灯见彼彼色不迷惑。 如是慧者执阿毗昙已。 于彼彼契经不迷惑。 是为见契经故立此经。 问曰。 何者阿毗昙性。 答曰。 无漏慧根也。 摄彼同性故。 摄一界一入一阴。 少所入及方便及相应及共有。 摄三界二入五阴。 三界者。 意界法界意识界。 二入者。 意入法入。 五阴者。 色痛想行识阴。 问曰。 若尔者。 阿毗昙无漏慧根。 此经何故名阿毗昙。 答曰。 此阿毗昙具名阿毗昙。 如余具以具为名。 乐具乐为名。 如所说偈。 彼乐抟食乐为持衣乐为行步依山窟间垢具垢为名。 如彼偈说。 女垢梵行女缚世间苦行梵行此洗无水使具使为名。 如契经所说(出杂阿含)。 比丘色所使爱色。 若比丘所使彼即是爱。 若爱爱已为魔所缚。 欲具欲为名。 如彼契经说(同上)。 五欲功德世间爱乐念。 钩具钩为名。 如契经所说(同上)。 五欲功德是魔魔钩。 缚具缚为名。 如契经所说(同上)。 比丘受色为魔所缚。 不受者为离魔。 行具行为名。 如契经所说(同上)。 此六细滑入本行报。 报具报为名。 如契经所说(出中阿含)。 诸贤彼一施报。 七生天上为天王。 七生人为人王。 如此中余具余为名。 如是阿毗昙具名阿毗昙。 但阿毗昙性无漏慧根是。 如佛契经说。 此鬼长夜无谀谄。 无幻质直设问事者。 尽欲知故无触娆意。 此亦如法。 我宁可以甚深阿毗昙授之(出中阿含)。 问曰。 此中云何说甚深阿毗昙。 答曰。 即是无漏慧根。 如佛契经说。 梵摩婆罗门长夜无谀谄。 无幻质直设问者。 尽欲知故无触娆意。 此亦如法。 我宁可以甚深阿毗昙授之(同上)。 问曰。 此中云何说甚深阿毗昙。 答曰。 即是无漏慧根。 如佛契经说。 异学须跋无谀谄。 无幻质直设问事者。 尽欲知故无触娆意。 此亦如法。 我宁可以甚深阿毗昙授之(出杂阿含)。 问曰。 此中云何说甚深阿毗昙。 答曰。 即是无漏慧根。 如佛契经说。 阿难。 缘起甚深明亦甚深(出中阿含)。 问曰。 此中云何说甚深。 答曰。 此中说因及缘甚深。 如佛契经说。 此处甚深。 如此经缘起此亦极甚深。 所谓舍离一切生死。 爱尽无欲灭尽涅槃(出杂阿含)。 问曰。 此中云何说甚深。 答曰。 此中因及缘。 因及缘舍离说甚深。 如佛契经说。 一切法甚深故难见。 难见故甚深(出杂阿含)。 问曰。 此中云何说甚深。 答曰。 此中说一切法甚深。 如佛契经说。 何故汝愚人盲无目。 论甚深阿毗昙(出中阿含)。 问曰。 此中云何说甚深阿毗昙。 答曰。 意生也。 如佛契经说。 先尼我法甚深难见难觉。 非察行汝不审彼法。 何以故。 如汝长夜异见异忍异欲异乐(出杂阿含)。 问曰。 此中云何说甚深。 答曰。 此中说空三昧甚深。 何以故。 答曰。 空无我。 彼异学计有我。 不审知彼但阿毗昙性无漏慧根。 由彼故诸世间所修慧不净。 安般念意止暖来顶忍世间第一法一切阿毗昙得名。 由彼故诸思慧用。 断诸法自相及共相。 坏愚种及缘愚。 于法中不颠倒行。 此亦一切阿毗昙得名。 由彼故诸生所得报闻善慧。 彼于此十二部闻受持思惟称量。 观此一切阿毗昙得名。 虽有是但阿毗昙性无漏慧根。 问曰。 阿毗昙有何句义。 尊者婆须蜜说曰。 此究竟智。 此断智。 此第一义智。 此无欺智。 是谓阿毗昙。 重说曰。 此无非法在上。 是谓阿毗昙。 若有学自相共相。 彼尽其力不能胜。 以是故无非法在上。 是谓阿毗昙。 尊者昙摩多罗说曰。 诸尊染污清净缚解轮转出要。 谓之法也。 从此故名身句身味身次第严治安处造作。 是谓阿毗昙。 尊者瞿沙说曰。 诸趣解脱当求智时。 未显示显示。 是谓阿毗昙。 所谓此苦苦因。 此道道果。 是求道。 此无碍道解脱道。 是增益道。 是向是果。 是故说诸趣解脱当求智时未显示显示是谓阿毗昙。 昙无德说曰。 此法无比。 是谓阿毗昙。 问曰。 此有何无比。 答曰。 如所说偈。 智为世间妙能趣有所至能用等正智生老病死尽复次慧过一切法上。 如所说诸妙圣弟子。 以慧刀断一切结缚使。 恼缠重断打重打割剥(出杂阿含)。 以是故说此法无比。 是谓阿毗昙。 鞞婆阇婆提说曰。 此法明能照。 是谓阿毗昙。 如所说世间无有明与慧等(同上)。 复如所说诸所有明。 慧明说第一(同上)。 是故说此法明能照。 是谓阿毗昙。 舍提说曰。 未尽能尽未择能择。 是谓阿毗昙。 问曰。 何所尽。 答曰。 结缚使恼缠也。 问曰。 何所择。 答曰。 界入阴缘起。 是故说未尽能尽未择能择。 是谓阿毗昙。 譬喻者。 说曰。 法次法向。 是谓阿毗昙。 问曰。 云何法次法。 答曰。 佛契经说。 涅槃第一义法。 彼次更有何法。 谓圣八道也。 是故说法次法。 是谓阿毗昙。 尊者婆跋芩说曰。 增上事增上转故。 是谓阿毗昙。 如所说最上长增上长最上慢增上慢。 此亦尔(序阿毗昙竟也)。 三结三不善根三有漏。 四流四轭四受四缚。 五盖五结五下结五上结五见。 六身爱。 七使九结九十八使。 此一切佛契经除五结九十八使。 除五结已当立五上结。 何以故。 答曰。 彼是佛契经除九十八使已无所立。 问曰。 何以故尔。 答曰。 尊者昙无多罗。 尽以阿毗昙于四阿鋡契经等观于中。 非佛契经舍之。 此非佛契经。 是故应舍之。 或曰。 此五结于章不应舍。 何以故。 答曰。 此佛说契经增一阿鋡五法中于久时已来亡失。 彼作经者愿智观已立此阿毗昙章。 佛说无量部久时亡失。 说者增一阿鋡从一法至百法。 今从一法至十法。 于此一多有失不存。 如是至十。 复说尊者舍那婆阿罗汉。 是耆婆师。 彼般涅槃日。 即彼日亡失七十千生经。 阿毗昙中亡失十千经。 从是以来佛法不复行。 如是此无量部久时亡失。 如是佛契经说五结。 一增阿含于五法中久时亡失。 彼作经者愿智观已立此阿毗昙章。 问曰。 九十八使非佛契经。 何以故。 于此章不舍。 答曰。 此一切是契经义。 契经採契经说。 佛契经中说七使分别界分别种分别行。 摄已便有九十一使。 或曰。 俱非佛契经。 于章中俱不应舍。 问曰。 五结非佛契经。 于此章中何以不舍。 答曰。 彼作经者意欲尔。 如我别说一切遍结。 别说非一切遍。 别说一切遍非一切遍。 彼别说一切遍结如三结。 别说非一切遍如五结。 别说一切遍非一切遍如九结。 是故彼作经者意欲尔。 三结至九十八使问曰。 何以故作章。 答曰。 为立门故。 不可以无章而得立门。 不可以手庄虚空。 问曰。 何处可庄。 答曰。 庄可庄处。 如是不可以无章而得立门。 或曰。 莫令无章空论也。 或曰。 以久住故。 如此阴品数善造善作章善立门。 百千中可一能得持。 亦有不者。 何况散解乱合聚谁能得持。 是谓以久住故。 或曰。 自无乱知见现故。 若有作经乱知见者。 彼经亦乱。 以此可知。 彼作经者无乱知见。 结作此经不乱善正。 是谓自无乱知见现故作章。 问曰。 何以故佛契经立作章。 答曰。 欲现佛契经无量义故。 此外部少义无义。 少义者。 诵罗摩那十二千章二句义。 罗摩泥将私陀去波罗弥。 还将来。 无义者。 以一女故杀十八姟众生。 如铁城满中草。 外部如是少义无义。 问曰。 佛契经云何。 答曰。 无量义无边味。 如大海无量甚深极广无边。 佛契经亦如是。 无量义无边味者。 如尊者舍利弗比。 如是百千那术数作百千经。 尽彼智住不可得。 佛契经二句义至底度彼岸。 是谓佛契经现无量义故。 或曰。 忍问答现契经故。 此外部问亦不忍。 答亦不忍。 犹如猕猴子。 亦不忍擣不忍重擣。 以杵擣便解散。 如是此外部问亦不忍。 答亦不忍。 问事已如被杵擣。 问曰。 佛契经云何。 答曰。 如成就波罗捺衣。 杵擣亦忍重擣亦忍。 擣重擣益有色柔软。 佛契经亦如是。 问亦忍答亦忍。 如问如答。 戒色益好功德柔软。 是故忍问答。 现佛契经故。 或曰。 佛契经开示妙故。 佛说契经。 此三事覆则妙开则不妙。 云何三。 无明者。 婆罗门语女。 三事开则妙覆则不妙。 云何三。 明日月佛语(出杂阿含)。 是谓佛契经开示妙故佛契经作章。 问曰。 何以故先作章后立门。 答曰。 治地法故。 如人欲种树。 先治其地然后种树。 彼作经者亦如是。 治地法先作章种树法后立门。 或曰。 基法故。 如人作舍。 彼先作基然后立舍。 彼作经者亦如是。 基法故先作章。 立舍法后立门。 或曰。 木摸法故。 如像师像师弟子前治摸然后立枝节。 彼作经亦如是。 木摸治法前作章。 枝节法后立门或曰。 画法故。 如画师画弟子先摸然后傅釆。 彼作经者亦如是。 摸法者先作章。 傅釆法后立门。 或曰。 綖法故。 如彼巧鬘师鬘弟子前绳綖已然后结种种华鬘。 彼作经者亦如是。 綖法前作章。 鬘法后立门。 或曰。 现尊法佛世尊亦复尔。 说分别法。 世尊前说。 比丘人有六界聚六更四处(一真谛处二施处三慧处四息处也)十八意行。 然后分别。 是为比丘六界六更四处十八意行。 彼作经者亦如是。 说法者前作章。 分别法者后立门。 是谓现尊法故。 或曰。 现修行法故。 如彼修行前以四大造色作章已。 然后彼色微细破散。 彼作经者亦如是。 四大造色法前作章。 破散色法然后立门。 是谓现修法故。 或曰。 现论法故。 此论之法前问后答。 是故现论法故。 是谓彼作经者先作章后立门。 问曰。 何以彼作经先立三结。 后立至九十八使。 答曰。 前已说阿毗昙说相。 当求阿毗昙相。 不应索次第。 契经当求次第。 何以故。 此品次第说。 此品律说本末当求本末。 此义由何生。 但阿毗昙说相。 当求阿毗昙相。 不应求次第。 复次可说所以。 彼作经先立三结后立至九十八使。 但阿毗昙多破散乱合聚。 谁能尽说次第。 但阿毗昙说相当求相。 不应求次第。 前后无在。 尊者婆奢说曰。 一切疑法不违。 若先立三不善根。 后立至九十八使。 彼亦当有此疑。 是故一切疑法不违前后无在。 或曰。 彼作经者意欲尔。 如我先立三结后立至九十八使。 以是故尔。 或曰。 增益法故。 前现三后四五六七九九十八使。 是故增益法故。 或曰。 次第立四沙门果故。 三结永尽立须陀洹果是故彼前立三不善根。 余尽立斯陀含果。 永尽立阿那含果。 是故此次立彼三有漏。 永尽立阿罗汉果。 是故彼后诸流扼受乃至九十八使。 此一切广说有漏漏有差降有漏增。 此三有漏。 谓是流扼受至九十八使。 是故次第立四沙门果故。 或曰。 次第立结树故。 此是结树前现三后四五六七九九十八使。 是故彼作经者。 先立三结。 后立至九十八使。 广说章处尽。 鞞婆沙三结处第一三结身见戒盗疑。 问曰。 三结有何性。 答曰。 身见者。 三界有一种。 此三种。 戒盗者三界有二种。 此六种。 疑者。 三界有四种。 此十二种。 此二十一种是三结性。 此三结性。 已种相身所有自然。 说性已。 当说行。 何以说结结义云何。 答曰。 缚义是结义。 苦系义是结义。 杂毒义是结义。 缚义是结义者。 缚是结。 结是缚。 云何知。 答曰。 有契经。 彼契经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絺罗。 云何贤者拘絺罗。 眼系色耶。 色系眼耶。 答曰。 尊者舍利弗。 不眼系色。 不色系眼。 至意法不意系法不法系意。 但此中若淫若欲是彼系也。 尊者舍利弗。 譬如二牛一黑一白一轭一鞅缚系。 尊者舍利弗。 若有作是说。 黑牛系白牛。 白牛系黑牛。 尊者舍利弗。 彼为等说不。 答曰。 不也贤者拘絺罗。 何以故。 答曰。 贤者拘絺罗。 非黑牛系白牛。 非白牛系黑牛。 但以轭鞅系是彼系。 如是尊者舍利弗。 不眼系色不色系眼。 至意法不意系法不法系意。 但此中若淫若欲是彼系(出杂阿含)。 是谓缚义是结义。 苦系义是结义者。 欲界结欲界众生欲界中苦系。 色界结色界众生色界中苦系。 无色界结无色界众生无色界中苦系。 诸欲界结彼是系相。 系苦中非是乐。 诸色无色界结彼是系相。 系苦中非是乐。 是谓苦系义是结义。 杂毒义是结义者。 极妙生处世俗正受如解脱。 除入一切入彼圣所。 除结杂毒故。 如极妙食杂毒。 慧者能除。 以杂毒故。 如是极妙生处世俗正受。 彼圣能除结杂毒故。 是谓系义是缚义苦系义是结义杂毒义是结义。 如佛契经说三结尽须陀洹。 问曰。 如阿毗昙所说。 八十八见所断尽须陀洹。 如华池喻。 契经所说。 无量苦尽须陀洹(出杂阿含)。 何以故说三结尽须陀洹。 答曰。 是世尊余言略言。 欲令行言。 世尊为教化故。 或曰。 为人故。 为眷属故。 为器故。 为教化故。 彼受化者能辩说尔所事。 或曰。 佛世尊所说尽为教化故。 如医疗治尽为病人故。 彼医为病者。 审知病根而说随病投药。 不说减少恐病不差。 亦不说增恐捐其功。 处中而说欲令病差。 如佛世尊所说。 尽为教化故。 彼世尊为受化者。 知身知使已为投道药。 亦不减说恐结病不尽。 亦不说增恐捐其功。 处中而说。 或曰。 诱进教化故。 事易行故。 手扶佐故。 此中应说跋耆子喻。 有说者。 有比丘名跋耆子。 于世尊境作沙门。 世尊为渐渐设出二百五十戒。 彼闻已厌。 至世尊所说。 世尊设出二百五十戒。 半月次来令族姓子学。 唯世尊。 我不能行尔所戒。 世尊善不麁言劝。 善哉善哉跋耆子。 汝跋耆子。 能行三戒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不。 彼闻已便踊跃作是念。 我能善行此三戒。 彼说曰。 唯世尊。 我当学。 善逝。 我当燃炽行。 彼学三戒时渐渐学一切戒海。 若世尊如是为教化。 说八十八见断尽须陀洹无量苦尽须陀洹。 彼闻已厌。 谁能破此八十八苦山。 谁能拔此八十八苦树根。 谁能度此八十八苦河。 谁能竭此八十八苦海。 如佛契经说三结尽须陀洹。 彼受化者闻已。 便欲我能善断此三结彼断三结时渐渐一切见断结尽。 是谓诱进教化故事易行故手扶佐故。 此中说跋耆子喻(出律)。 或曰。 盛患重过多苦。 问曰。 身见有何盛患。 答曰。 身见六十二见根。 见是结根。 结是行根。 行是报根。 一切世间依报。 依报已生死中趣善法趣不善法趣无记法。 问曰。 戒盗有何盛患。 答曰。 戒盗中生诸苦行。 问曰。 疑有何盛患。 答曰。 为过去故疑犹豫。 为当来故疑犹豫。 为现在故疑犹豫。 于内中疑犹豫。 此云何。 何谓此此众生从何所来当何所至。 何因何有。 是谓盛患重过多苦。 或曰。 功德怨家故。 问曰。 云何功德。 答曰。 须陀洹果。 彼何近不亲怨家。 答曰。 三结是。 或曰。 谓须陀洹果证时。 而为作碍不令入门。 住如守门人。 或曰。 谓三解脱门相违。 彼身见空定相违。 戒盗无愿相违。 疑无相相违。 是谓三解脱门相违故。 以是故尔。 或曰。 谓尽无余乃至阿罗汉。 亦有相似身见得苦。 未知智永尽。 彼已尽已知。 乃至阿罗汉亦有相似。 如彼阿罗汉作是念。 是我衣钵。 是我弟子沙弥。 是我舍。 是我园。 似如有我。 戒盗得道未知智永尽。 彼已尽已知。 乃至阿罗汉亦有相似。 如彼阿罗汉行乞食粪扫衣露坐。 受沙门十二净行。 似如净行。 疑得道未知永尽。 彼已尽已知。 乃至阿罗汉亦有相似。 彼阿罗汉见二道而疑。 此是道非道耶。 见二衣而疑。 是我衣耶非我衣耶。 远见已而疑。 是男耶是女耶。 莫作是念。 阿罗汉不尽此理定。 须陀洹已尽。 况阿罗汉。 以是故说三结尽须陀洹。 或曰。 此现门现略现度。 若有见断结者。 或一种二种四种。 彼身见已说。 当知已说一种。 戒盗已说当知已说二种。 虽无余二结可得二种。 当知即彼戒盗二种。 及彼相应法。 疑已说。 当知已说四种。 或曰。 若有见断结者。 或己界一切遍。 或非己界一切遍。 身见已说。 当知已说己界一切遍。 戒盗疑已说当知非己界一切遍。 问曰。 何以故。 说一已界一切遍二非己界一切遍。 答曰。 若彼有非己界一切遍结。 或有漏缘。 或无漏缘。 彼身见戒盗已说。 当知已说有漏缘。 疑已说。 当知已说。 无漏缘。 如己界一切遍非己界一切遍。 如是己地一切遍非己地一切遍。 己界缘非己界缘。 己地缘非己地缘。 尽当知。 若有见断结者。 或有漏缘或无漏缘。 彼身见戒盗已说。 当知已说有漏缘。 疑已说。 当知已说无漏缘。 问曰。 何以故。 二有漏缘一无漏缘。 答曰若有有漏缘结者。 或己界一切遍非己界一切遍。 彼身见已说。 当知已说己界一切遍。 戒盗疑已说。 当知已说非己界一切遍。 如有漏缘无漏缘。 如是诤不诤。 世间出世间。 住不住。 依欲不依欲。 尽当知。 若有见断结者。 或有为缘或无为缘。 彼身见戒盗已说。 当知已说有为缘。 疑已说。 当知已说无为缘。 如有为缘无为缘。 如是有常缘无常缘。 有恒缘无恒缘有住缘不住缘。 尽当知。 或曰。 若有见断结者。 或见性非见性。 彼身见戒盗已说。 当知已说见性。 疑已说。 当知已说非见性。 如见性非见性。 如是观不观。 行非行。 坚持不坚持。 求不求转不转。 尽当知。 是故说现门现略现度。 以是故说三结尽须陀洹。 问曰。 始得道是须陀洹耶。 为始得果是须陀洹耶。 若始得道是须陀洹者。 应第八是须陀洹。 第八者坚信坚法彼始得道贤信道坚法道。 若始得果是须陀洹者。 彼应倍欲尽欲爱尽是须陀洹。 彼始得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作此论已。 说曰。 始得道是须陀洹。 问曰。 若尔者。 应第八是须陀洹。 彼始得道坚信道坚法道。 答曰。 始得道是须陀洹。 始道入道彼坚信坚法。 虽始得道是始入苦。 或曰。 始得道是须陀洹。 若见断结永尽已知忍相违。 已尽已知耶见永断。 或曰。 始得道是须陀洹。 有想人故。 可说人故。 施设人法故。 或曰。 始得道是须陀洹。 思惟道故。 果摄道故。 道未知智故。 或曰。 始得道是须陀洹。 若处得三事。 未曾得道。 舍曾道。 结尽得一味。 或曰。 始得道是须陀洹。 若处得五事。 未曾得道。 舍曾道。 结尽得一味。 得八智。 一时修十六行。 或曰。 始得道是须陀洹可有生。 更有说者始得果是须陀洹。 问曰。 若尔者。 倍欲尽欲爱尽。 应是须陀洹。 彼始得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答曰。 始得果是须陀洹。 最初解脱故。 最初度故。 最初住果故。 或曰。 始得果是须陀洹。 次第故具缚故不越次故。 或曰。 始得果是须陀洹。 四向四住果故。 或曰。 始得果是须陀洹。 四双八辈故。 或曰。 始得果是须陀洹。 余未得增行故。 余未得增行者。 世间道未有所尽而得果。 或曰。 始得果是须陀洹。 无差降故。 无差降者。 亦如上世间道。 未有所尽而得果。 或曰。 始得果是须陀洹。 若果道不坏地亦不坏。 道不坏者。 一向无漏道得果。 地不坏者。 依未来得。 非余阿罗汉果者。 虽道不坏一向无漏道得果。 然彼地坏依九无漏地得。 斯陀含果者。 虽地不坏依未来得非余。 然彼道坏世间无漏道得果。 阿那含果者道亦坏地亦坏。 道坏者世间无漏道得果。 地坏者依六地得。 此须陀洹果道亦不坏地亦不坏。 以是故始得果是须陀洹。 更有说者。 亦不始得道是须陀洹。 亦不始得果是须陀洹。 问曰。 若尔者为云何。 答曰。 由彼须陀洹果故。 是须陀洹法故名为人。 如药汤。 由药故名为药汤。 由酥故名为酥瓶。 由蜜故名为蜜瓶。 如是彼由须陀洹果故。 是须陀洹由法故名为人。 如药汤也。 须陀洹者。 八圣道名为水是彼入。 以是故名须陀洹。 问曰。 如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入圣道水。 彼何以故不名为须陀洹。 答曰。 始起受名始方便度。 以是故名须陀洹。 非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不堕恶法者。 终不堕三恶趣。 问曰。 如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亦不堕恶法。 何以故。 但说须陀洹不堕恶法而非余。 答曰。 各各有差降故。 此须陀洹不堕恶法是差降。 斯陀含一往来是差降。 阿那含不还欲界是差降。 阿罗汉更不还有是差降。 是谓各各差降故。 一须陀洹名不堕恶法。 非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问曰。 如凡夫人亦不堕恶法。 何以故。 说圣人不堕恶法。 答曰。 彼非定或堕恶法或不堕恶法。 此圣人一向不堕恶法。 无有一圣人堕恶法。 如彼非定。 以是故。 圣人不堕恶法。 非凡夫人。 定者聚正定住故名为定。 当言须陀洹定般涅槃变易故。 趣正觉者。 尽智无生智谓之觉。 彼人依此有向有趣有乐有欲。 是故说趣正觉极七还有者。 问曰。 如此极十四还有。 极二十八还有。 若取本有数者。 天上本有七人间七此十四。 若取本有中阴数。 天上本有七中阴七人间本有七中阴七。 是二十八。 何以故。 说极七还有是须陀洹。 答曰。 法应七故不过七。 一一趣故。 世尊说极七还有是须陀洹。 若天上本有七中阴七人间本有七中阴七彼一切皆不过七。 以是故世尊说。 极七还有须陀洹。 如余契经说。 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此不应三转十二行。 应十二转有四十八行。 但三转十二法故。 不过三转十二行。 观一一谛故。 世尊说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如余契经说。 比丘七处善观三种义。 速于此法中得漏尽。 此不应七处。 若应有三十五处善。 亦有无量处善。 但七法故不过七观。 一一阴故。 世尊说。 比丘七处善观三种。 速于此法中得漏尽。 如余契经说。 比丘我当为说法。 谓有二眼及色。 耳声鼻香舌味身细滑意法。 此不应一二。 应有六二。 但二法故。 不过二观。 一一入故。 眼及色故。 乃至意及法故。 世尊说。 比丘我当为说法。 谓有二也。 如是若天上本有七中阴七人间本有七中阴七。 一切不过七。 一一趣故。 天趣故人趣故中阴故。 七本有七。 是故一一趣故。 世尊说。 极七还有是须陀洹。 问曰。 何以故须陀洹极七还有亦不增减。 婆奢说曰。 一切有疑法不违。 若增若减者彼亦当有此疑。 是故说一切疑法不违。 或曰。 是彼齐报因故。 如彼齐报因。 齐报果应尔。 是故说是彼齐报因故。 或曰。 行力故须陀洹生七有。 圣道力故不至八。 如人为七步蛇所螫。 彼以四大力故能行七步。 毒力故不至八。 如是须陀洹行故生七有。 圣道力故不至八。 如人前食故命至七日。 食势尽不至八。 如是须陀洹本行故生七有。 行尽不至八。 或曰。 彼住增上忍时。 除欲界七生色无色界一一处一一生。 余一切生得非数缘尽。 若生得非数缘尽。 此生至竟不现在前。 或曰。 七生处故。 生生处者。 欲界六天及人。 此中须陀洹应生。 是故。 七生处故。 或曰。 彼八生空无圣道故。 若须陀洹至八有者。 彼见谛已为非见谛。 得果已为非得果。 等行已为非等行。 得圣人已为是凡人。 无说有咎。 以是故须陀洹不至八有。 或曰。 世间中现事故。 世间中现事者。 至七世名为亲。 若至八非亲。 如是若须陀洹至八。 于恒沙佛法中远离他不亲。 无说有咎。 以是故须陀洹不至八。 若须陀洹极满天上七生人间七。 彼中说。 是但须陀洹有差降七生天上人间六天上六人间五天上五人间四天上四人间三天上三人间二天上二人间一。 但须陀洹极满天上七人间七。 彼中说。 是若极七生有是须陀洹。 问曰。 彼七何处满。 或有说者。 若身得须陀洹果。 彼身于七中。 或有说数。 或有不说数。 谓有说数者。 若天上得果人间般涅槃。 人间得果天上般涅槃。 谓有不说数者。 若天上得果天上般涅槃。 人间得果人间般涅槃。 如是说者。 若身中得须陀洹果。 彼身于七中不数。 何以故。 答曰。 若彼身中得须陀洹果者。 彼身中阴凡夫时。 若此身于七中数者。 应有二十七。 不应二十八。 若尔者。 与施设所说相违。 彼所说彼二十八有。 往生后有。 后依后得身。 得无漏道。 用尽余结。 无说有咎。 是彼身于七中不数。 问曰。 极七生有须陀洹。 于六生中圣道现在前耶。 不现在前耶。 若现在前者。 何以不般涅槃。 若不现在前者。 彼意应无圣道。 作此论已。 有一说者现在前。 问曰。 何以不般涅槃。 答曰。 彼行乐世间行力故不般涅槃。 问曰。 极七生有须陀洹极满七。 佛未出世。 彼为白衣般涅槃为云何。 答曰。 不然。 彼定出家般涅槃。 彼如是若五百若千辟支佛。 住仙人窟中。 本尽为声闻。 是故说极七生有。 七生天上人间者。 从天至人从人至天。 如人从园至园从节会至节会。 彼亦如是。 从天至人从人至天。 是故说七。 天人往生者。 往谓中阴。 生谓本有。 是故说往生。 信苦边者。 问曰。 苦边者。 当言中当言外。 若言苦中应无苦边。 若苦外者世间现事云何通。 如金筹初亦金中亦金后亦金。 如是须陀洹初亦苦中亦苦后亦苦。 云何有苦边。 作此论已。 有一说者。 阿罗汉最后阴是苦边。 或有说者。 灭尽涅槃是苦边。 问曰。 若阿罗汉最后阴是苦边者。 云何有苦边。 答曰。 如是有苦边。 谓更不受苦。 更不结着苦。 更不与苦作缘。 问曰。 若灭尽涅槃是苦边者。 譬喻云何通。 答曰。 此不必通。 此亦非契经非律非阿毗昙。 不可以世间喻坏贤圣语。 世间事异贤圣事异。 作苦边者。 苦谓之五盛阴。 彼是边最边后边。 是故说作苦边。 广说三结处尽。 鞞婆沙论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