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昙心论 内容: 阿毗昙心论卷第一尊者法胜造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远于庐山译界品第一前顶礼最胜离恼慈哀颜亦敬顺教众无着应真僧说曰。 法相应当知。 何故应知法相者。 常定知常定相。 彼曰。 定智有定智相则为决定。 以是故说法相应当知。 问世间亦知法相此极愚。 亦知坚相地湿相水热相火动相风。 无碍相空非色相识。 如是一切不应已知复知。 若已知复知此则无穷。 无穷者。 此事不然。 云何说法相应当知。 答世间不知法相。 若世间知法相。 一切世间。 亦应决定。 而不决定。 法相者常定不可说知法相而不决定。 若然者不决定亦应决定。 但不尔。 是以世间不知法相。 复次坚相地无常相苦相非我相。 若不尔者。 坚相应有常相乐相有我相。 而不尔。 是故坚相即无常相苦相无我相。 若世间于地知坚相者。 无常相苦相无我相亦应知而不知。 是故世间不知地坚相。 问前说法相应当知此法云何。 答。 若知诸法相正觉开慧眼亦为他显现是今我当说问佛知何法。 答。 有常我乐净离诸有漏行诸有漏行转相生故离常。 不自在故离我。 坏败故离乐。 慧所恶故离净。 问若有常我乐净。 离诸有漏法者。 云何众生于中受有常我乐净。 答。 计常而为首妄见有漏中众生于有漏法。 不知相已。 便受有常我乐净。 如人夜行有见起贼相彼亦如是。 问云何是有漏法。 答。 若生诸烦恼是圣说有漏若于法生身见等诸烦恼。 如使品说是法说有漏。 问何故。 答。 所谓烦恼漏慧者之假名烦恼者说漏。 漏诸入故。 心漏连注故。 留住生死故。 如非人所持故。 是故说有漏。 问此更有名耶。 答。 是名为受阴亦复烦恼诤是法说盛阴说劳说诤。 问何故。 答。 烦受诤起故是彼应当知身见等诸烦恼。 劳于众生故说烦恼。 恼受身故说受。 忿怒心故说诤。 从身见等生诸有漏法。 是生劳故说劳。 生受故说受。 生诤故说诤。 已说盛阴。 阴相今当说。 若远离烦恼无漏诸有为一切杂受阴是阴圣所说谓法离身见等诸烦恼。 亦解脱诸漏有为从因生故。 是一切及前说盛阴。 此总说阴。 是五阴色痛(应云觉也)想行识。 问色阴云何。 答。 十种谓色入亦无教假色是分别色阴牟尼之所说十种。 谓色入者。 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细滑。 亦无教假色者。 如业品说。 此色是色阴。 分别色阴时。 是世尊说。 所名曰识阴此即是意入于十八界中亦复说七种谓识阴即是意入。 亦界中七种分别。 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及意。 余则有三阴无教三无为谓是说法入亦复是法界余则有三阴者。 痛阴想阴行阴。 无教三无为者。 虚空。 数缘灭。 亦非数缘灭。 此总说法入亦复是法界。 如是此法说阴界入。 但阴一向有为界。 及入有为无为。 已说阴界入。 一一相今当说。 界中一可见十则说有对无记谓八种余则善不善界中一可见者。 色界此可视在此在彼是故可见。 当知十七不可见。 十则说有对者。 十界有对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细滑。 是各各相对各各相障碍。 处所若有一则无二是故有对。 当知八无对。 无记谓八种者。 眼耳鼻香舌味身细滑。 此非乐报可记。 亦非苦报可记故曰无记。 余则善不善者。 色声意法及六识。 善身动是善色。 不善身动是不善色。 余色无记。 如是声口动净心七识界。 善不善烦恼相应是不善余无记。 法界识心相应彼如心说。 若不相应如杂品说。 有漏有十五余二三三有欲有中有四十一在二有有漏有十五者。 五内界五外界五识界漏止住故。 余二者。 意界意识界法界。 此或有漏或无漏。 若漏止住是有漏。 异则无漏。 三三有者。 意法识界是三有中可得。 欲有色有无色有。 欲有中有四者。 香味鼻识舌识是一向欲有。 中摄非色无色有。 离欲揣食故一切香味是性揣食。 十一在二有者。 欲有色有十一界内五色声细滑及是境界识。 此非无色中以离色故。 有觉有观五三行三余无有缘当知七法入少所入有觉有观五者。 五识界与觉观俱麁故觉观相应。 三行三者。 意法识界此三行。 若欲界及初禅是有觉有观。 若中间禅是无觉少观。 是上无觉无观。 余无者。 谓余界非觉。 俱亦非观。 俱不相应故。 有缘当知七者。 七界有缘有此缘故故曰有缘。 如人有子谓之有子彼亦如是。 眼识缘色耳识缘声鼻识缘香舌识缘味身识缘细滑意识缘诸法。 法入少所入者。 若心心数法。 是有缘余则无缘。 九不受余二为无为共一一向是有为当知十七界九不受者。 受名谓若色根数。 亦不离根是心心数法。 所行于中止住故。 异则不受。 于中九界不受。 声心法界非于中心心数法止住。 余二者。 五内界若现在是受。 于中心心数法止住。 过去未来不受。 非彼心心数法止住。 色香味细滑若不离根及现在是受。 如心心数法根中止住。 彼中亦尔。 不离根故余则不受。 为无为共一者。 一法界有为及无为。 于中三种有常故不可有为。 余法界无常故有为。 有为无为合施设故。 是以为无为共一。 一向是有为当知十七界者。 十七界无常故一切有为。 是故一向有为。 问如是分别法相已。 云何摄法为自性为他性。 答自性。 问何故。 答。 诸法离他性各自住己性故说一切法自性定所摄诸法离他性者。 谓眼离耳。 如是一切法不应说若离者。 是摄以故非他性所摄。 各自住己性者。 眼自住眼性。 如是一切法应当说。 若住者是摄。 故说一切法自性之所摄。 已施设自性所摄。 于中可见法一界一阴一入所摄。 如是一切法。 复次此义契经品当广说。 行品第二已说诸法自相。 如法生今当说。 问若诸法自性所摄者。 亦当以自力故生。 答。 至竟无能生用离等侣故一切法不能自生。 所以者何。 诸行性劣无势力故。 如羸病人不能自力起。 问若不自力起。 当云何起。 答。 一切众缘力诸法乃得生如羸病人由他扶起。 彼亦如是。 如心由伴生。 今当说。 若心有所起是心必有俱心数法等聚及不相应行心者意。 意者识。 实同而异名。 此心若依若缘若时起。 彼心共俱心数法等聚生。 问何者心数法等聚。 答。 想欲更乐慧念思及解脱作意于境界三摩提与痛想者事立时随其像貌受。 欲者受缘时欲受。 更乐者。 心依缘和合不相离。 慧者于缘决定审谛。 念者于缘忆不忘。 思者功德恶俱相违于心造作。 解脱者于缘中受想时彼必有是。 作意者于缘中勇勐发动。 定者受缘时心不散。 痛者乐不乐俱相违缘受。 一切心生时是生圣所说同共一缘行亦复常相应一切心生时是生圣所说者。 此十法一切心生时共生。 是故说名大地。 同共一缘行者。 一切心共俱同一缘行不相离。 亦复常相应者。 各各共俱及与心俱常相应共行。 离增减故故曰相应。 已说心数法谓通一切心中。 不通今当说。 诸根及觉观信猗不放逸进护众烦恼或时不相应诸根者。 善根无贪无恚无愚痴。 觉者于心麁相续。 观者于心细相续。 信者成实真净。 猗者善心时于身心离恶故快乐。 不放逸者。 信善时方便不舍。 进者作事专着。 护者作事。 行以不行求以不求。 自守无为。 众烦恼者。 如使品说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 或时相应或时不相应。 问何故说心数。 答意谓之心。 彼眷属故说心数。 已说诸心数法相。 如所生今当说。 不善心品中心数二十一秽污二损减欲界非不善不善心品中。 心数二十一者。 不善名若心生欲界诸烦恼除欲界身见边见。 是转成不爱果故谓不善。 此心品中当知有二十一心数法。 十大地觉观。 二烦恼无惭无愧。 睡调不信放逸懈怠秽污二损减。 欲界非不善者。 谓心品是欲界秽污非是不善。 如身见边见相应心。 此品中当知有十九心数法。 除无惭无愧一向不善故。 善不共二十无记有十二悔及于眠心是能以为增善不共二十者。 不共名谓心独一无明烦恼。 生是二十心数。 除一烦恼余如前说。 善名谓净心能转成爱果。 此心共俱当知有二十。 十大地觉观信进。 猗不放逸善根护惭愧。 无记有十二者。 不秽污心品中有十二心数法。 十大地觉观。 悔及于眠心是能以为增者悔名事不成恨为悔是善不善。 彼相应心品中增悔余心数法如前说。 眠名灭心一向合不自在为眠。 是一切五品中生彼尽增益。 余心数法如前说。 若悔眠不行三品中是增二。 余心数法如前说。 问此欲界心相续说色界云何。 答。 初禅离不善余知如欲有禅中间除觉于上观亦然初禅离不善余知如欲有者。 初禅无不善彼中有四品。 善秽污不共无记是如欲界说。 善中二十无记十二秽污十九。 已离不善当知亦离无惭无愧。 一向不善故不共有十八。 禅中间除觉者。 中间禅无觉彼一向除觉余如初禅说。 于上观亦然者。 第二第三第四禅亦复无观。 及无色界于中一切除观觉前已除。 已说心数法由伴生色今当说。 极微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身根有九种余八种谓香极微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者。 谓极微在眼中是知有十种。 地种水火风种。 色种香味细滑种。 眼根种身根种。 耳鼻舌极微亦如是。 身根有九种者。 谓余身根极微九种彼有一根种余如上说。 余八种者。 于中余非根色中极微有八种。 问此极微何界说。 答谓香欲界中有香。 色界中离香彼一切除香味种。 余种如欲界说问前已说若心生彼中必心数法生。 及心不相应行。 于中已说心数法。 心不相应行云何。 答。 一切有为法生住变异坏一切有为法各各有四相生住异坏。 世中起故生。 已起自事立故住。 已住势衰故异。 已异灭故坏。 此相说心不相应行。 问若一切有为法各有四相者是为相。 复有相。 答是亦有四相。 彼相中余四相俱生。 生为生住为住异为异坏为坏。 问若尔者便无穷。 答。 展转更相为此相各各相为。 如生生各各相生。 如是住住各各相生。 异异各各相异。 坏坏各各相坏。 是以非无穷。 后四相各行一法。 前四相各行八法。 生者生八法。 前三后四及彼法余亦如是。 已说诸行伴。 如由伴生今当说。 所作共自然普遍相应报从是六种因转生有为法一切因尽在六因中。 此因生一切有为行。 于中所作因者。 生法时不障碍不留住。 由此故生不相似法。 如由地万物得生。 共因者。 诸行各各相伴由此故生。 如心心数法心不相应行及极微种。 自然因者谓彼自已相似如习善生善。 习不善生不善。 习无记生无记。 如物种随类相因。 一切遍因者。 谓诸烦恼转相续生。 如见我审入计着。 由此见故于我有常无常审入计着。 谤阴相审入计着。 于阴相犹豫受有常乐净等生。 诸烦恼如是。 说诸一切遍如。 使品说相应因者。 心及心数法。 各各力于一缘中。 一时行相离则不生。 报因者。 谓行生于生中转成果。 如善爱果不善不爱果由此故生。 已说诸因。 诸法随因中生今当说。 若心因报生心数及烦恼是从于五因兴起应当知若心心数法因报生及诸烦恼。 是从五因生。 报因生者。 从所作因生。 彼生时相似不相似物不障碍故住。 从共因生伴力故生。 彼各各相伴。 及心不相应行共伴从自然因生。 彼有相似前生无记法从相应因生。 俱一时一缘中行从报因生彼善不善。 谓此果秽污心心数法除报因无记故。 是从一切遍因生由此故生。 余四因如前说。 是彼不相应诸余相应法除其初无漏是从四因生是彼不相应者。 若色从报生。 及心不相应行是从四因生。 所作因共因报因自然因。 秽污色及心不相应行亦从四因生。 所作因共因自然因一切遍因。 诸余相应法除其初无漏。 是从四因生者。 余心心数法除其初无漏。 亦从四因生。 所作因共因自然因相应因。 谓余不相应因生当知三及诸余相应初生无漏法谓不相应法前所说于中。 余若有自然因除初无漏。 是从三因生。 所作因自然因共因。 初无漏相应亦从三因生。 所作因共因相应因。 是前无自然。 于中不相应应从二因生若从一因中生者必无有于中不相应应从二因生者。 初无漏品中。 色心不相应行从二因生。 所作因共因。 已说一切有为。 于中若从一因生者必无有。 已说诸因。 如此因如来定知诸法相。 觉力教化故说。 缘今当说。 次第亦缘缘增上及与因法从四缘生明智之所说次第缘者。 一一心生相续无间。 缘缘者。 心心数法境界。 缘彼故心心数法生。 增上缘者。 是所作因一切万物。 万物生时不作罣碍。 但自所作为要。 是说增上缘。 因缘者。 共因相应因自然因报因一切遍因。 已说诸缘。 诸法随缘生今当说。 心及诸心数是从四缘生二正受从三谓余说于二心及诸心数是从四缘生者。 心心数法从四缘生。 前开导故生是彼次第缘。 境界是彼缘缘除其自已。 余一切诸法。 是彼增上缘。 二正受从三者。 无想定灭尽定是从三缘生。 于中入定心是彼次第缘。 于中自地前生功德是彼因缘。 及余俱生生住异坏。 亦彼因缘彼增上缘如前说。 谓余说于二者。 离彼余心不相应行。 及色从二缘生。 因缘及增上缘。 问以何故此诸法谓之行。 答。 多法生一法一亦能生多缘行所作行如是应当知多法生一法一亦能生多者。 无有一法能自力生。 但一法由多法生。 多法亦由一法生。 以是故谓缘行所作行如是应当知。 业品第三已说诸行己性及由诸因缘生。 今谓此有因能严饰果种。 生种生差别可得。 今当说。 业能庄严世趣趣在处处以是当思业求离世解脱业能庄饰世趣趣在处处者。 三世于五趣中。 种种身差别严饰。 是世严饰事唯业。 是以当思业求离世解脱。 身业及口意有有之所造从是生诸行严饰种种身身业及口意有有之所造者。 谓身口意业生生所造作。 从是生诸行严饰种种身。 此业相今当略说。 身业教无教当知二俱有口业亦如是意业唯无教身业教无教当知二俱有者。 身业性二种有教性无教性。 于中有教者。 身动是善不善无记。 善从善心生。 不善从不善心生。 无记从无记心生。 无教者。 若作业牢固。 转异心中此种子生。 如善受戒人不善。 无记心中。 彼犹相随恶业人恶戒相随。 口业亦如是者。 口业性亦二种。 意业唯无教者。 意业性一向无教。 所以者何。 不现故思微相续故。 问此五业几善。 几不善。 几无记。 答。 教当知三种善不善无记意无教亦然余不说无记教当知三种善不善无记者。 身口教说三种善不善无记。 于中善身教者。 行施持戒等善心作身动。 不善身教者。 杀生不与取非梵行等。 不善心作身动。 无记身教者。 无记心作身动。 如威仪工巧伎术。 如是口动善者。 如不虚言饶益相应。 应时言等从善心生。 口业不善者。 如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从不善心生。 口业无记者。 从无记心生。 口业意无教亦然者。 意业无教亦三种善不善无记。 善心相应思是善。 不善心相应思是不善。 无记心相应思是无记。 余不说无记者。 余有二身无教及口无教。 彼二种善不善。 无无记。 所以者何。 无记心羸劣。 彼不能生强力业。 谓转异心中彼相似相随。 是故身无教口无教无无记。 问无记业何业性。 何处系。 答。 色有无记二隐没不隐没隐没系在色余在于二界色有无记二隐没不隐没者。 身口业是色性以业色性故。 二种隐没及不隐没。 隐没者。 谓烦恼所覆亦从诸烦恼生。 异者是不隐没。 隐没系在色者。 若隐没一向系色界。 所以者何。 思惟断烦恼能起身口业。 此欲界思惟断烦恼一向不善。 不以不善烦恼能起无记业。 余在于二界者。 不隐没无记业。 亦系在欲界。 亦系在色界。 意业如心说是余处分别。 故今不说。 身口业无教当知善不善三相禅无漏调御威仪戒身口业无教当知善不善者。 业若色性于中若无教性是善不善。 三相禅无漏调御威仪戒者。 无教戒有三相。 无漏禅生调御威仪。 无漏者。 谓戒道共俱行。 正语正业正命。 禅生者。 谓禅俱行离恶。 调御威仪戒者。 谓欲界戒。 无教在欲界教依于二有当知非心俱谓余心俱说谓欲界无教是非心共俱。 所以者何。 谓受戒戒虽善心不善心无记心随行。 而不与善不善无记共。 俱教者亦在欲界亦在色界。 但非心共俱。 所以者何。 由身故色界无教。 及无漏与心共俱。 所以者何。 由心故此非余心中随行。 已分别诸业。 若成就业今当说。 无漏戒律仪见谛所成就禅生若得禅持戒生欲界无漏戒律仪见谛所成就者。 见谛谓无漏见见圣谛。 初生无漏见时见于欲界苦谛。 是故一切圣人成就无漏戒。 禅生若得禅者。 谓得禅是成就禅戒。 持戒生欲界者。 若受戒者故成就欲界戒。 已略说成就。 如过去未来。 现在可得。 今当说。 谓住威仪戒无教在于今当知恒成就或复尽过去谓住威仪戒无教在于今当知恒成就者。 若住威仪一切时成就无教戒。 彼终不离至命尽所缚。 或复尽过去者。 或成就过去无教戒。 若尽不失。 谓初已尽是成就过去。 过去者假名为尽。 若有作于教即时立中世当知成过去已尽而不舍若有作于教即时立中世。 若作身口教。 尔时即成就现在教。 现在者假名中世。 当知成过去已尽而不舍者。 若彼教已尽不失。 尔时即成就过去。 谓得禅无教成就灭未至中若入正受教亦如前说谓得禅无教成就灭未至者。 若得禅彼成就过去未来。 所以者何。 如彼禅成就戒亦复尔。 中若入正受者。 现在假名中。 彼若入定空尔时成就现在无教。 所以者何。 与定俱故。 教亦如前说者。 如住威仪戒。 若作教尔时成就现在教。 若不作教尔时不成就教。 若尽不失尔时成就过去。 若不尽设尽便失。 尔时不成就。 住禅戒亦复如是。 悉成就当知得道若未生中间在道心尽不舍前世悉成就当知得道若未生者。 一切得道成就未来无漏无教。 所以者何。 如彼无漏心成就戒亦复尔。 中间在道心者。 已合道若入于定。 尔时即成就现在。 尽不舍前世者前世是过去彼于此无教。 若尽不失如得圣果。 及退者成就过去无教。 若作恶不善立戒成就二至彼缠所缠尽已尽当知若作恶不善立戒成就二者。 如此住威仪戒。 或住禅戒或住无漏戒。 或作不善浊重缠。 尔时于不善中起无教。 即成就教及无教。 若非浊重缠不起无教。 问几时成就。 答至彼缠所缠。 若缠所缠随可得成就。 尽已尽当知者。 彼缠若尽教及无教亦随尽。 处不威仪戒无教成就中恶而不爱果亦复过去尽处不威仪戒无教成就中恶而不爱果者。 若住不威仪戒。 尔时成就不善无教。 不善名不爱果。 亦复过去尽者。 灭非不灭。 有教现于时是说成就中亦复尽过去善于上相违有教现于时是说成就中亦复尽过去者。 教谓如前说。 善于上相违者。 如住威仪戒说。 不善如是住不威仪。 说善至彼善心。 若处中所作即成就中世亦复过去尽或二亦复一处中者。 不威仪亦非不威仪住是居中容。 彼如善住说善。 或复二有教及无教。 或一向教。 或善不善。 或一。 问云何得色界戒云何舍。 为根本禅得。 为余方便。 答非一向根本禅。 色界中善心得定威仪戒是失彼亦失无漏有六心色界中善心得定威仪戒者。 若得色界善心或离欲或不离欲。 彼一切得色界戒。 所以者何。 一切色界善心中戒常共俱。 问云何失。 答是失彼亦失。 问无漏云何。 答无漏有六心无漏戒。 无漏六地心共得。 问云何失。 答是失彼亦失。 六地者。 未来禅中间禅根本四禅。 问此戒几时舍。 答。 调御威仪戒是舍于五时禅生及无漏二时觉所说调御威仪戒是舍于五时者。 威仪戒五时舍。 罢道犯戒死时。 邪见增法没尽。 禅生及无漏二时觉所说者。 禅戒二时舍退及上生。 无漏戒亦二时舍退及得果。 问余业云何舍。 答。 不善戒有二善无色亦然秽污说一时若业住于意不善戒有二者。 不作方便及死时善无色亦然者。 善无色业亦二时舍。 善根断时及上生。 秽污说一时若业在于意者。 秽污意业一时舍离欲时。 已说诸业性及成就。 如此业世尊种种分别。 今当说。 若业与苦果当知是恶行意恶行增上贪瞋恚邪见若业与苦果当知是恶行者。 谓业是不善尽说是恶行。 不善者苦果。 意恶行增上贪瞋恚邪见者。 不善思愿是意恶行。 复三种说意恶行。 贪瞋恚邪见。 此相违妙行最胜之所说若于中最上是名为十道此相违妙行最胜之所说者。 此相违一切善业及无贪无恚正见。 若于中最上是名为十道者。 若于不善业中。 若业最上者是说业道。 如杀生不与取邪行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 于中杀生者。 众生想舍众生意断他命求方便成业。 不与取者。 物他所有他想不与辄取。 邪行者。 妇女他所有犯于道。 若自所有时时犯非道。 妄言者。 异想意欺诳他说。 两舌者。 憎他故亲相离方便说。 恶口者。 以瞋于他不爱言。 绮语者。 不善心无义言。 贪者欲界欲恚者忿怒。 邪见者谤因果此是业道。 余者非业道。 谓此行方便求及饮酒等。 不正业思愿者是根本业。 此以彼十为道。 若业现法报次受于生报后报亦复然余则说不定谓业能成现法果时则不定。 问如世尊说。 三业乐报苦报不苦不乐报。 此云何。 答。 若欲界中善及色界三地是应有乐报受者定不定若欲界中善及色界三地是应有乐报者。 欲界善业生报与乐俱。 及色界初禅第二第三。 亦生报与乐俱。 此总说乐报。 问此亦是定耶。 答受者定不定。 若定若不定是四地中。 善一切有乐报。 生不苦不乐谓在于上善若受于苦报是说不善业生不苦不乐谓在于上善者。 第四禅地善业及无色中是不苦不乐报。 是生报与不苦不乐俱。 于中无乐痛。 若受于苦报是说不善业者。 不善业是苦报。 必与苦痛俱。 受报此亦定不定如上。 问世尊说四业。 黑黑报。 白白报。 黑白黑白报。 不黑不白无报。 此云何。 答。 色中有善业是白有白报黑白在欲界黑报说不净色中有善业是白有白报者。 色界善业是白报一向不净故。 及离不善故彼一向极妙报。 是谓白有白报。 黑白在欲中者。 欲界善业黑白黑白报。 所以者何。 是不善所坏羸劣故故说黑白。 彼杂受报爱不爱故说黑白报。 黑报说不净者。 不善谓不净是黑增恶故。 鄙贱故是说黑报。 若思能舍离是尽无有余彼在无碍道谓是第四业谓道能灭此三业是无碍道。 若有思此思是第四业。 于中四思思惟道灭。 第二业十三有二道。 见谛道四。 思惟道九。 是无漏思不增恶故不黑。 不五乐故不白。 与无穷相违故无报。 问世尊说身口意曲秽浊。 此云何。 答。 曲生于谄伪秽从瞋恚生欲生谓为浊世尊之所说曲生于谄伪者。 若业从伪生。 是曲欺诳故。 秽从瞋恚生者。 若业从恚生。 是秽一向诤故。 欲生谓为浊世尊之所说者。 若业从欲生。 是浊一向尘垢故。 问如世尊说三净身口意。 此云何。 答。 净一切妙行满者是身口谓无学意满即是无学心净一切妙行者。 若有妙行是一切净。 离烦恼不净故。 问满云何。 答满者是身口。 无学意中身口妙行。 是谓满善除一切罣碍故。 谓无学意满即是无学心者。 若无学意满是无学心。 所以者何。 无学心者。 已逮得文尼相故。 已说诸业假名果。 今当说。 善恶不善业是俱有二果善或成三果一果谓余说善恶不善业是俱有二果者。 善业成二果所依果及报果。 无漏业亦有二果。 所依果及解脱果。 不善业亦有二果。 所依果及报果。 善或成三果者。 谓善有漏业能除诸烦恼是三果。 所依果报果及解脱果。 一果谓余说者。 谓余无记业是一果所依果。 无余。 问造色相是身口业。 是业何四大造。 答。 自地若有大依于身口业无漏随力得是彼谓之果自地若有大依于身口业者。 若欲界诸业是依于欲界大此所造故。 色界业亦如是。 问无漏诸业云何。 答无漏随力得是彼谓之果者。 无漏色若依四大得即依彼地。 若住欲界得道。 彼身口业欲界四大造。 如是一切地谓力除色界欲及无色界。 彼若命终生无色中。 若未得而得身口业。 是身口业即彼地四大造。 问如世尊说三障。 业障烦恼障报障。 是相云何。 答。 无间无救业广能生烦恼恶道受恶业障碍亦应知此三法障碍者。 必不受圣法是故说障碍。 问此业何等最大恶。 答。 若业坏僧者是说为极恶谓业坏僧是业最恶。 是阿鼻大地狱住劫。 问何者最大妙。 答。 第一有中思当知彼最大非想非非想处于有第一。 彼地摄思是大妙极。 大果彼八万劫寿报。 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