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昙甘露味论 内容: 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尊者瞿沙造曹魏代译失三藏名布施持戒品第一云何布施。 自持财物施与。 为三种故。 自为身故。 为他人故。 为彼我故。 供养塔寺佛辟支佛阿罗汉。 自为身故。 施与众生。 为他人故。 布施与人。 为彼我故。 思田物好得好报。 云何思好。 信净与供养。 云何田好。 有三种田。 有大德。 有贫苦。 有大德贫苦。 云何大德。 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 云何贫苦。 畜生老病聋盲瘖痖。 如是种种贫苦。 云何大德贫苦。 有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 老病聋盲瘖痖贫苦。 大德田者。 恭敬心得大报。 贫苦田者。 怜愍心得大报。 大德贫苦田者。 恭敬怜愍心得大报。 是为福田好。 云何物好。 不杀他不偷不夺不系不鞭不欺不诳。 净物随多少随时布施。 是为物好。 信云何。 知后世果若涅槃一心不动。 是谓信净。 云何自除悭贪。 恭敬于人。 是谓净供养。 云何奉迎礼拜。 自手施与等。 是谓供养。 云何田异。 行善持戒禅定智慧解脱得果等功德若有是。 是谓田异。 救济危厄异因缘得异苦有无苦。 发心供给得妙果报。 布施佛即时一切得福。 布施众僧若受用得一切福。 未受用不得一切福。 供养法故得大报。 若学人聪明大智慧。 以法故供养。 是谓供养。 法布施得富。 受施竟得乐力寿等功德。 除结胜得大果报。 若施畜生受百世报。 若施不善人受千世报。 若施善人受千万世报。 若施离欲凡夫受千万亿世报。 若施得道人得无数世报。 若施佛至涅槃受报。 布施有六难。 一者憍慢施。 二者求名施。 三者为力施。 四者强与施。 五者因缘施。 六者求报施。 众僧中分别施。 是谓布施六难。 云何持戒。 有二种律仪。 不善善律仪。 云何不善。 杀生偷盗淫妷。 是谓身三恶律仪。 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是谓口四恶律仪。 贪恚恶邪。 是谓意三恶律仪。 云何杀生。 有他生知是生。 故夺命。 如是杀生。 有他受物知是他受物。 故盗心偷夺。 如是盗。 有妇女他所有。 知他妇女。 故欲共淫。 若道非道中。 自有妇犯非道。 如是淫妷。 若知言不知不知言知。 若疑言不疑不疑言疑。 如是妄语。 若有实欲别离故异说。 是谓两舌。 染污心他人不爱言。 如是恶口。 不知时无义言。 如是绮语。 财物他有贪爱应我有。 如是贪。 见彼不喜。 欲令苦痛。 如是恚。 恶邪有二种。 实有物而言无颠倒见闻。 云何实有物而言无。 无罪无福报。 无今世后世。 无父母无佛辟支佛阿罗汉余得道等。 如是实有而言无。 云何颠倒。 见闻善恶天作非行报果。 如是恶邪。 是谓三种不善业。 悔是三事除却不作。 是谓三种善业。 常远三种恶行三种善。 是谓持戒坚固。 布施持戒禅定思惟。 必得三果。 得财富得生天得解脱。 世三十种福田。 父母老病善人离欲凡夫有漏七人四道向四道果。 从灭禅入起。 辟支佛菩萨佛比丘僧。 有去来人饥渴。 阿毗昙甘露味界道品第二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是三界中有五种道。 地狱畜生鬼神人天及中阴道。 云何地狱。 大地狱八种。 第一僧时披。 第二黑绳。 第三合会。 第四鲁腊。 第五摩呵鲁腊。 第六般那。 第七波多般。 第八阿鼻。 一一大地狱各有十六地狱眷属。 云何畜生。 无脚两脚四脚多脚。 水行陆行空行。 云何鬼神道。 种种身。 欲界不善行三种上中下。 上报地狱。 中报畜生下报饿鬼。 云何人道。 四种人。 东弗于逮人。 西瞿耶尼人。 南阎浮提人。 北郁单曰人。 欲界四种善行报生。 云何天道。 欲界有六天。 第一四天王天。 第二忉利天。 第三盐天。 第四兜术天。 第五尼摩罗天。 第六他化自在天。 欲界中六种善报生。 色界十七处。 梵富楼梵迦夷摩呵梵。 少光无量光光曜。 少净无量净遍净。 果实。 得德。 大果。 不烦。 不恼。 善观。 快见。 阿迦尼吒。 四禅三种。 上中下报。 十二处生四禅有漏无漏杂报。 五净居圣人生三处。 圣人凡夫共生大果处。 凡夫得无想定生无想天。 无色界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 得无色定。 是次第生无色处。 随定力得生处。 是为天道。 欲受欲用欲畜。 以是因缘说欲界。 无欲有色。 以是因缘说色界。 无色界四阴。 以是因缘说无色界。 人中五十岁是四王天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四天王寿天上五百岁。 当人间一万岁。 是僧时泥犁中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僧时泥犁寿五百岁。 复次人中百岁是忉利天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忉利天寿天上千岁。 当人间三亿六万岁。 是黑绳泥犁中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黑绳泥犁寿千岁。 复次人中二百岁是盐天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盐天寿天上二千岁。 当人间数十四亿四万岁。 是鲁腊泥犁中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鲁腊泥犁寿二千岁。 复次人中四百岁是兜术天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兜术天上寿四千岁。 当人间数五十七亿六万岁。 是摩呵鲁腊泥犁中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摩呵鲁腊泥犁寿四千岁。 复次人中八百岁是化应声天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化应声天上寿八千岁。 当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万岁是多般泥犁中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多般泥犁中寿八千岁。 复次人中千六百岁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他化自在天上寿万六千岁。 当人间数九百二十一亿六万岁。 是般多槃泥犁中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般多槃泥犁中寿万六千岁僧渴半劫寿。 阿鼻泥犁寿一劫。 畜生中寿有弹指顷。 半日一日一月一岁十岁一百千万亿岁乃至一劫寿。 饿鬼中寿乃至七万岁。 人中阎浮提人寿或无数岁。 或至十岁。 今时寿百岁多少过。 瞿耶尼人寿二百五十岁。 东弗于逮人寿五百岁。 北郁单曰人寿千岁不增减。 余处众生寿有增减。 是谓欲界中众生寿。 云何色界中寿。 梵迦夷天寿半劫。 梵富楼天寿一劫。 摩呵梵天寿一劫半。 是谓初禅寿。 少光天寿二劫。 无量光天寿四劫。 光曜天寿八劫。 是谓二禅寿。 约净天寿十六劫。 无量净天寿三十二劫。 遍净天寿六十四劫。 是谓三禅寿。 果实天寿一百二十五劫。 得德天寿二百五十劫。 大果天寿五百劫。 无急天寿千劫。 无恼天寿二千劫。 善观天寿四千劫。 快见天寿八千劫。 阿迦腻吒天寿万六千劫。 是谓四禅寿。 空处寿二万劫。 识处寿四万劫。 不用处寿六万劫。 有想无想处寿八万劫。 是谓无色界寿。 如是三界众生寿。 阿毗昙甘露味住食生品第三有四识住。 云何四。 色痛想行。 欲界色界中识多缘色住。 空处识处识多缘痛住。 不用处识多缘想住。 有想无想识。 多缘行住。 有四种食情命根大长故。 云何四食。 一者抟食。 二者乐食。 三者意思食。 四者识食。 揣食三入摄。 香味细滑入。 以何等故色入不摄。 揣食眼见食。 情命根大不长故。 揣食有二种。 有麁有细。 云何麁。 饭饼如是一切。 云何细。 饮消香涂身。 云何乐食。 眼更乐耳鼻舌身更乐。 有漏意更乐。 能后世生相续不断。 乐食多鸟卵鹅雁。 如是一切。 意思食多水虫卵鱼。 如是一切。 识食多有想无想处。 及中阴众生。 揣食多欲界中。 余三食多色无色界中。 揣食第一麁。 乐食细。 意思食次细。 识食最细。 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泥犁天中阴一切化生。 鬼神二种生。 胎生及化生。 余众生四种生。 化中众生一时得六情根。 余残生最初得身根命根。 诸余根次第得。 四有。 生有死有本有中有。 死生中间细五阴。 是谓中有。 中有生有譬如印作字。 如父子相似。 除无色界余一切受中阴。 无色界终生欲色界受中阴。 譬如中阿那含有中阴。 余生中有生有亦如是。 阿毗昙甘露味业品第四杂心中缘杂垢起杂行。 杂行中杂受报。 云何杂行。 有三种行。 身行口行意行。 善行不善行无记行。 学行无学行非学非无学行。 见谛断行。 思惟断行。 无断行。 现世报生报后报。 乐报苦报不乐不苦报。 黑报白报杂报。 不黑不白无报行。 行尽必受报行。 不必受报行。 云何身行。 身动身作。 云何口行。 口动口作。 云何意行。 意动意思。 云何善行。 善身作善口作善意思。 云何不善行。 不善身作不善口作不善意思。 云何无记行。 无记身动无记口动无记意思。 云何学行。 学身无教学口无教学意思。 云何无学行。 无学身无教无学口无教无学意思。 云何非学非无学行。 有漏身动口动意思。 云何见谛断行。 坚信坚法见忍断八十八结相应思。 云何思惟断行。 信解脱见到思惟断十使相应思。 及染污身行口行善有漏行无记行。 云何无断行。 诸无漏行。 云何现世报。 若作善恶行今世得非后世得。 云何生报。 随善恶后行第一生得非余生。 云何后法报。 随行善恶后第二生得。 若第三第四若过得报。 云何乐报。 欲界善行。 色界乃至三禅善行。 是受乐报。 云何苦报。 不善行受报。 云何不苦不乐报。 第四禅善有漏行。 及无色界善有漏行。 云何黑黑报。 不善行黑黑报。 云何白白报。 善有漏行白白报。 云何杂报。 欲界善恶杂行杂受报。 云何不黑不白无报行。 行尽三界漏尽时。 无碍道摄无漏思也。 云何必受报行。 五逆行必受恶报。 现世报生报后报余残。 有缘有人必受报。 无缘无人不必受报一切有漏行故作熟得报。 不故作不熟不得报。 故作不熟不得报。 三种行。 身业教无教。 口业教无教。 意业有教。 云何教行。 若身口意作。 云何无教行。 身口作意起余心时。 常在不失无教色。 善不善心不生无记心不生无教色。 所以者何。 无记心力劣故。 无记有二种。 有隐没不隐没。 结使所覆是隐没。 不覆是不隐没。 云何隐没无记法。 欲界中身耶边耶。 及彼相应无明共有法。 色无色界一切结使。 及色界身口行。 是谓隐没无记法。 云何不隐没无记法。 坐卧立行伎巧报法变化心虚空非智缘尽。 是谓不隐没无记法。 无教三种。 一无漏。 二定共。 三戒律仪。 云何无漏戒。 正语正业正命。 云何定共戒。 得禅离欲恶法。 云何戒律仪。 受戒时得善有漏身口行。 云何得三种律仪。 一切得道无漏律仪成就。 一切得禅定共律仪成就。 欲界人受戒戒律仪成就。 戒律仪人最初教作时。 现前无教成就。 若尽不失成就过去得禅人一切过去未来定共律仪成就若入定过去未来现在成就。 无漏律仪未来一切成就。 若入道现在前成就。 若尽不失成就过去律仪人。 若作重恶不善成就。 不善教无教。 若不重恶成就不善教无无教。 若恶心灭不成就教无教。 不律仪人现在成就不善无教。 若尽不失成就过去不善无教。 若作重善成就善教无教。 若不重善成就善教无无教。 若善心灭不成就教无教。 若中间人若作重善若不善。 成就善不善教无教。 若作不重善不善。 成就教无无教。 若善不善心灭不成就教无教。 得色界善心成就禅律仪。 若心退不成就禅律仪。 一切色界善心中律仪心相应。 除眼心耳身心闻慧死时心。 六地无漏心力成就无漏律仪。 云何六地。 未到禅地初禅中禅二禅三禅四禅。 退六地心不成就无漏律仪。 有二事失无漏律仪若退若得道果。 有二事失禅律仪。 若退若命终。 有三事失戒律仪。 一犯戒。 二舍戒。 三恶邪起若法灭尽时。 有人言失戒律仪。 有言不失实不失。 有四事失不律仪。 一受戒。 二不更作。 三一心息求。 四得道善色。 云何失。 若断善根。 若命终。 余残染污心数法。 断结时断有五种果。 一报果。 二所依果。 三增上果。 四身力果。 五解脱果。 善有漏法或四果或五果。 能断结使是谓五果。 不能断结是谓四果。 除解脱果。 不善法有四果。 除解脱果。 无漏法或四果或三果。 若断结四果除报果。 若不断结三果除报果解脱果。 无记法三果除报果解脱果。 云何报果。 不善法善有漏法得报果。 云何所依果。 善不善无记法。 常行增长益至竟得。 是谓所依果。 云何增上果。 若好若不好共俱受最上受。 是谓增上果。 云何身力果。 身行为作等。 是谓身力果。 云何解脱果。 智灭结是谓解脱果。 善根不善根无记根三种。 善根不贪不恚无痴。 善根三种。 不善根贪欲瞋恚愚痴。 四种无记。 根无记爱无记无明无记见无记。 慢三种法。 善法不善法无记法。 云何善法。 善身口业善心。 心相应法。 及心不相应行及智缘尽。 是为善法。 云何不善法。 不善身口业不善心心相应法。 及心不相应行。 是为不善法。 云何无记法。 无记身口业无记心心相应法。 及心不相应行虚空非智缘尽。 是谓无记法。 不饮酒布施供养尊重等。 是谓善身口业摄。 饮酒挝打憍慢尊重等。 是不善身口业摄。 是为十业道不摄欲界身口业。 欲界四大造。 如是色界无漏身口业何四大造。 若依六种地。 即彼地四大造若生无色界。 如是本得无漏身口业。 即彼地四大造。 三种命终。 有命尽福不尽。 有福尽命不尽。 有福尽命尽也。 阿毗昙甘露味阴持入品第五诸有漏法四事离。 云何四。 无常无我无乐无净烦恼诸漏。 何以故。 趣一切生处。 心漏连注随世界故。 是谓有漏。 三界有百八烦恼。 九十八结十缠是烦恼何处生。 是说有漏法。 亦名受阴及烦恼处。 从是中有二种五阴。 有漏无漏。 受阴一切有漏。 云何色阴。 诸四大造。 十二入除意入。 诸余入及法入摄无教色。 是谓色阴。 是色阴二种。 可见不可见。 云何可见。 一入色入。 云何不可见。 九入及法入摄。 无教色复有三种色。 有可见有对。 有不可见有对。 有不可见无对。 色入可见有对。 余九入不可见有对。 法入无教色不可见无对。 是谓色阴。 云何痛阴。 受痛六更乐生。 是有二种痛。 身痛心痛。 三种痛。 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 四种痛。 身记无记心记无记。 五种痛。 五痛根。 是六种痛。 眼更痛耳鼻舌身意更痛。 十八种痛。 眼有喜乐护。 三十六种痛。 十八痛中有善不善。 百八种痛。 过去未来现在各三十六。 一一众生须臾起无数。 痛是谓痛阴。 云何想阴。 意种种缘一切法想。 是三种小大无数种种收入摄。 以是因缘想是谓想阴。 云何行阴。 有为法中行作种种诸法。 是行阴二种。 心相应法不相应。 云何心相应。 一思二更乐三忆等诸法。 是名心相应。 云何心不相应。 一得二无想三灭尽定等心不相应。 是谓行阴。 云何识阴。 青黄赤白等诸法分别识。 是识有六种。 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云何眼识。 眼情依止识色。 是谓眼识。 如是耳鼻舌身意。 意情依止识法是谓意识。 是谓识阴。 十二入。 眼入耳鼻舌身意入。 是内六入。 色入声香味细滑法入。 是外六入。 亦复眼识乃至意识合十八。 持四大净造色识因缘是谓眼。 如是四大净造声香味细滑识因缘。 是谓耳鼻舌身。 一切眼识尘色十二种。 长短明闇青黄赤白麁细色边空色身教色。 一切耳识尘声。 众生数声非众生数声。 一切鼻识尘香。 好香臭香等香。 一切舌识尘味。 辛酸醎苦甘等六十三种味。 一切身识尘。 细滑轻重坚软寒热饥渴四大等。 一切意识尘法。 是谓一切法。 五识不能分别意识分别。 心意识无差别说有差别。 情尘识合是生更乐共生痛等。 十大地十烦恼大地。 十小烦恼地。 是诸法共心生。 共缘共住共起共灭。 譬如灯明热共起共住共尽。 问十八持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答八无记。 十当分别。 色持声持七识持法持有善不善无记。 云何善色。 善身教。 云何不善色。 不善身教。 云何无记色。 除善不善身教。 诸余色持。 是谓无记。 如是声尘眼识有善不善无记。 云何善。 善忆相应眼识。 云何不善。 不善忆相应眼识。 云何无记。 无记忆相应眼识。 如是耳鼻舌身意。 意识持法持。 或善不善无记。 云何善。 法持摄善身口业善痛想行阴及智缘尽。 云何不善。 法持摄不善身口业不善痛想行阴。 云何无记。 法持摄无记痛想行阴及虚空非智缘尽。 问十八持几有漏几无漏。 答十八持十五持有漏。 三当分别。 云何三。 意持法持意识持。 有漏忆相应意持。 是谓有漏。 无漏忆相应意持。 是谓无漏。 意识亦如是。 法持中摄有漏身口业有漏痛想行阴。 是谓有漏。 法持摄无漏身口业无漏痛想行阴及无为法。 是谓无漏。 问十八持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系。 答四持欲界系。 香味鼻识舌识。 以揣食处故。 十四当分别。 眼持欲色界系。 云何欲界系。 欲界系四大造。 如是耳鼻舌身色声细滑持欲界系。 欲界系四大造。 云何色界系眼持。 色界系四大造。 如是耳鼻舌身色声细滑持色界系。 色界系四大造。 眼识欲色界系。 云何欲界。 欲界忆相应眼识。 耳身识持亦如是。 云何色界。 色界忆相应眼识。 耳身亦如是。 意持欲界系色无色界系。 或不系云何欲界系。 欲界忆相应意持。 云何色界系。 色界忆相应意持。 云何无色界系。 无色界忆相应意持。 云何不系。 无漏忆相应意持。 意识持亦如是。 法持或欲界系。 或色无色界系。 或不系。 法持摄欲界系身口业。 及痛想行阴。 是谓欲界系。 云何色界系。 法持摄色界系身口业。 及痛想行阴。 是谓色界系。 云何无色界系。 法持摄无色界痛想行阴。 是谓无色界系。 云何不系。 法持摄无漏身口口业。 无漏痛想行阴及无为法。 是谓不系。 问十八持几内入摄几外入摄。 答十二持内入摄。 眼耳鼻舌身意。 眼识持耳鼻舌身意识持。 六外入摄。 色持声香味细滑法持。 问几有觉有观。 几有觉无观。 几无觉无观。 答十无觉无观。 五情五尘五识有觉有观。 三当分别。 意持或有觉有观有觉无观无觉无观。 云何有觉有观。 欲界初禅有觉有观。 中间禅有觉无观。 上地无觉无观。 意识亦如是。 法持摄身口业诸不相应行无为无觉无观。 余残如意持。 问几共缘几不共缘。 答七心持共缘。 何以故。 自尘缘故。 十持不共缘。 五情五尘。 法持当分别。 法持摄身口业识心不相应行无为不共缘。 余残共缘。 问十八持几受几不受。 答九持情根合若现在是受。 于中心心数法止住过去未来不受。 非彼心心数法止住。 声持七识持法持是不受。 非彼心心数法止住。 问十八持几有为几无为。 答十七持有为。 法持当分别。 或有为或无为。 云何有为。 法持摄身口业痛想行阴是谓有为。 智缘尽非智缘尽虚空。 是谓无为。 阿毗昙甘露味行品第六一切有为法无势力起。 因他力共生。 是诸法有四相起住老无常。 问若有四相。 是应更复有相。 答更有四相。 彼相中余四相俱生。 生为生住为住老为老无常为无常。 问若尔者不可尽答展转自相为诸行法二种。 有心相应有心不相应。 云何心相应。 痛想思更乐忆欲解脱信精进念定慧觉观。 邪行不邪行善根不善根无记根。 一切使恼结缚缠一切智慧。 如是种种心相应法。 是谓心相应行。 云何心不相应行。 得生住老无常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处。 种种方得物得入得名众句众味众凡夫性。 如是种种法。 是谓心不相应行。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一切有为法从是四缘生。 云何因缘。 五因相应共有自然遍报因。 是谓因缘。 云何次第缘。 诸法中心心数是。 是法灭是法起。 是为次第缘。 云何缘缘。 缘尘故心心数法生。 是谓缘缘。 云何增上缘。 一切万物不相障碍。 是谓增上缘。 六因。 相应因共有自然遍报所作因。 云何相应因。 心诸数法因。 诸心数法心因。 是谓相应。 云何共有因。 诸法各各相伴。 心诸心数法因。 诸心数法心因。 复次共生四大共有因。 造色心不相应行。 心心数法心不相应行因。 云何自然因。 谓彼前生善后生善。 前生不善后生不善。 前无记后无记。 云何遍因。 谓身见计我我有常。 诸阴受有常我乐净等生诸烦恼。 云何报因。 谓善生乐报。 不善生苦报。 云何所作因。 一切诸法各各不相障碍不留不住。 报心有五因除遍因。 如是心数法。 一切烦恼有五因除报因。 报生色及不相应行有四因。 除相应因遍因。 染污色及不相应行有四因。 除相应因报因。 余残心心数法有四因。 除报因遍因。 余残心不相应行或二因或三因。 除相应因遍因报因。 或除自然因。 或不无初。 无漏心相应法有三因。 除自然因报因遍因。 是无漏心心中生色及心不相应行有二因。 共因所作因。 心心数法是从四缘生。 无想定灭尽定是从三缘生。 除缘缘。 心不相应行及诸色法是从二缘生。 除次第缘缘缘。 无有法一缘生。 余法力故生。 一法三事会更乐共生。 痛想思忆欲解脱信精进念定慧护共心起合成就。 是诸法共心俱三法会更乐身心受痛缘分别识想动思心不忘忆欲作欲心无碍解脱信。 种种事勤精进缘胜不忘。 念心不动定。 分别法慧心不着护事缘起。 心法相应得诸法成就。 痛想思更乐忆欲解脱念定慧是十大地法。 何以故。 一切心共生。 云何相应共一缘行不增不减。 是谓相应。 十烦恼大地。 一切不善心中共生。 不信懈怠忘心乱闇钝邪忆邪解脱调无明邪行。 云何不信。 心不入法。 云何懈怠心寇在作。 云何忘不念。 云何心乱不一心。 云何闇钝不晓事。 云何邪忆非道念。 云何邪解脱不舍颠倒。 云何调心走不息。 云何无明三界中无智。 云何邪行不住善法。 十小烦恼地。 瞋优波那不语波陀舍摩夜舍耻悭嫉慢大慢。 云何瞋心忿动。 云何优波那心含毒住。 云何不语覆藏罪事。 云何波陀舍非法事急持不舍。 云何摩夜身口欺人。 云何舍耻心忮收。 云何悭心惜畏尽。 云何嫉见他好事瞋。 云何慢于卑贱我胜。 于上我等。 云何大慢。 等中我大于大中我胜大。 此十烦恼地意识相应。 非五识故言小也。 于中七烦恼欲界系。 舍耻欲界及梵天慢大慢三界系。 十善大地不贪不恚信猗不放逸精进护不娆恼。 云何不贪自身他身财物不欲不利。 云何不恚。 若众生边非众生边心不起恚。 云何信。 知实事心清净。 云何猗。 心善离重得轻冷。 云何不放逸。 心系善法。 云何精进。 习近善法。 云何护。 于诸法离住。 云何不娆恼。 一切众生中身口意不犯恶。 云何惭。 自作恶事羞。 云何愧。 于人中作不可事愧。 是十法一切善心相应。 是故说大地。 三处爱处不爱处中处爱处者。 淫欲悭贪惜等诸烦恼生。 不爱处者。 瞋恚斗诤嫉妬等诸烦恼生。 中处者。 愚痴憍慢等诸烦恼生。 一切结使烦恼三毒所摄。 所以者何。 有三不善根。 一切结使烦恼。 此三毒。 生能断三善根。 能恼乱三界众生。 是故三毒所摄。 阿毗昙甘露味因缘种品第七十二因缘者。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更乐痛爱受有生老死。 是十二因缘有三种。 一烦恼二业三苦。 三种烦恼无明爱受。 二种业行及有。 七种苦识名色六入更乐痛生老死。 二种过去摄。 二种未来摄。 八现在摄。 诸烦恼业因业苦因苦烦恼因烦恼烦恼因烦恼业因业苦因苦苦因。 彼种次第起。 过去无明与一切烦恼相应是无明。 缘此造业。 造业造世间果是名行。 彼行因缘染污心得身根分别识。 譬如犊子识母是识。 是识共生四无色阴。 亦相续生色是名色。 依眼等根境界是六入。 情尘心和是更乐。 更乐生受是痛。 痛所着是爱。 渴具所烦劳是受。 劳造业是有。 未来果是生。 生起无量苦是老死。 复次无明不知四谛。 内外法去来今佛法众因缘。 如是种种实法不知。 是谓无明。 痴人作三种行。 有德行无德行不动行。 云何有德行。 得好报。 云何无德行。 得恶报。 云何不动行。 生色无色界。 复次布施持戒禅。 云何布施。 二种布施。 一者财施。 二者法施。 五种持戒。 若受戒至竟净除恶心垢。 常念守护不求世间报。 禅者不净观数息等意一切有漏善定法。 是有德行。 云何无德行。 三不善根十不善道等种种罪。 是谓无德行。 云何不动行。 初禅乃至有想无想定。 是谓不动行。 三因缘有漏识受第一七有是谓识。 从识有名色痛想行识阴是谓名。 四大及造色是谓色。 二事俱说名色名色生六入。 六入生更乐。 更乐有六种。 二种身意起有对增语。 六识分别故六种更乐。 更乐生爱不爱不爱不不爱。 有三种痛。 苦乐不苦不乐。 云何苦痛。 瞋恚使所使。 云何乐痛。 欲使所使。 云何不苦不乐痛。 无明使所使。 起乐住乐尽不乐。 是谓乐痛。 起苦住苦尽不苦。 是谓苦痛。 不智不乐智时乐。 是谓不苦不乐痛。 生三种渴。 欲渴色渴无色渴。 求无厌足想渴。 生四种受。 欲受见受戒受我受。 欲界系除十二见。 诸余烦恼。 是谓欲受。 四邪见是谓见受。 外持戒求索道。 是谓戒受。 色无色界系除二十四见。 诸余烦恼。 是谓我受。 四受生诸结使业处。 三种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有生得五阴是谓生。 行衰。 古是老。 二种老。 一渐消渐消老。 二年熟老。 二种死。 有自死他杀死。 得愁忧悲恼苦。 云何愁心。 不用不欲事来心热是谓愁。 云何悲哭。 种种说哭是谓悲。 云何苦。 身恼苦是谓苦。 云何忧。 心恼是谓忧。 云何恼。 县官水火盗贼等种种急。 及余事。 是谓恼。 如是无量苦聚是无明等因缘。 是因缘尽诸报果尽。 如是无量苦聚尽。 六种合得人身。 云何六种。 四大空识。 地水火风。 三大有色。 地水火量度长短麁细。 风风种一种。 四大常合无差别。 坚相地湿相水热相火动相风。 外四大成就内四大种。 色中空。 眼识缘有内外。 是谓空种。 五识及有漏意识。 是谓识种。 生卅六种。 坚高地。 水润合。 火煮除烂臭。 风动坐起动作。 生长因空。 余食消化风持去。 识力有命。 是谓人。 阿毗昙甘露味净根品第八淫怒痴心相应。 是谓烦恼。 是谓结缚。 欲除是三种者。 一制二除三智断。 云何制。 若未得无漏心。 持戒思惟却淫怒痴心不受是谓制。 云何除。 得禅定离淫恶不善法是谓除。 云何智断。 觉意缘苦习断是谓断。 若制若除或时净或不净。 无漏智断。 是谓清净。 二十二根。 诸外入男女命。 苦乐忧喜护信精进念定慧。 未知已知大知根。 内六根如前说。 男相男识是谓男根。 女相女识是谓女根。 三界中活相是谓命根。 六识相应乐痛是谓乐根。 五识相应苦痛是谓苦根。 意识相应乐痛是谓喜根。 意识相应苦痛是谓忧根。 六识相应不苦不乐痛是谓护根。 诸善法中信是谓信根。 如是精进念定。 慧根。 坚信坚法道摄。 无漏九根是未知根。 信解脱见到道摄。 无漏九根是已知根。 无学道摄。 无漏九根是大知根。 云何根义。 有力有利是谓根。 六情男女命九根世界中有力有利五痛根烦恼生有力有利。 信等五根善法中有力有利。 三无漏根道中有力有利。 得道故诸根各自有力有利二十二。 根几欲界系几色无色界。 系几不系四根欲界系男女。 忧苦根五根欲色界系。 眼耳鼻舌身根有漏喜乐根欲色界系。 有漏护意命根信等五根一切三界系。 无漏意根护根喜乐根信等五根是不系。 是九根合是三无漏根。 未知根已知根大知根。 二十二根几受几不受。 乐等五根信等五根一切无漏根是不受。 余残根或受或不受。 二十二根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八根善。 信等五三无漏八无记根。 眼等五根男女命根六当分别意根乐等五痛根。 或善或不善或无记。 二十二根几有漏几无漏。 信等五乐喜护意或有漏或无漏。 后三根一向无漏。 十根有漏。 眼耳鼻舌身男女命忧苦。 三种生最初得二根。 身根及命根。 化生或六七八无形。 六一形七二形八。 眼等五及命男女根。 余残根次第得。 色界中最初得。 六根五情命根。 无色界最初得一命根。 欲界无记心渐命终四。 或八或九或十。 若善心死九。 若十三若十四若十五。 二十二根几见谛断几思惟断几不断。 四根或见谛断或思惟断或不断。 意乐喜护根忧根。 或见谛断或思惟断。 信等五根或思惟断或不断。 三无漏根不断。 余残根思惟断。 阿毗昙甘露味结使禅智品第九九十八使二种断。 见谛断思惟断。 二十八见苦断。 十九见习断。 十九见尽断。 二十二见道断。 十思惟断。 欲界系见苦断十使见习断。 七使见尽断。 七使见道断。 八使思惟断。 四是三十六使欲界系。 除瞋恚余残结使色无色中各断三十一。 略言实十使。 身邪边邪邪见盗戒盗疑爱恚慢无明。 云何身邪。 五阴中计我。 如是见谓身邪世界有边无边。 如是见谓边邪。 无四谛因缘果报。 如是见谓邪见。 有漏法中计常第一。 如是见谓见盗。 非净因缘中求净道。 如是见谓戒盗。 未得道心痴不了。 是不是有不有。 是谓疑痴心。 诸法中欲着是谓爱。 痴心中不欲对来心忿动是谓瞋。 自大心贡高是谓慢。 诸法实相不知。 是谓无明。 是诸使欲界苦谛。 一切习谛七尽谛亦尔。 道谛八诸邪。 疑见谛断。 欲界四思惟断。 色无色界六思惟所断。 贪恚慢无明五行断。 疑邪邪见盗四谛断。 身邪边邪苦谛断。 戒盗苦谛道谛断。 欲界苦谛断六五邪疑。 习谛断三二邪疑。 无明二种苦谛断。 无明或遍或不遍。 云何遍六使相应及不共无明是谓遍。 云何不遍。 三使相应无明是不遍。 如是习三使相应及不共无明是谓遍。 余残不遍。 诸使除爱恚慢。 余残一切遍。 何以故。 是诸使五缘。 是一切遍使中二邪。 及彼相应无明。 自界一切遍非他界。 色界亦如是。 无色界一切遍使自界一切遍。 余残一切遍使自界一切遍亦缘他界。 无明一切使相应因。 及不共无明。 三界尽谛道谛所断。 邪邪疑无明。 是十八使无漏缘。 余有漏缘。 诸有漏缘使及彼。 相应无明有漏缘。 余残无明无漏缘。 一切三界结使护根相应。 梵天光耀天中诸使护根相应及喜根。 遍净天诸使护根乐根相应。 欲界系邪邪见无明。 三根相应。 喜根忧根护根。 疑二根相应。 忧根护根。 瞋恚三根相应。 忧根苦根护根。 余残欲界见谛断。 二根相应。 喜根护根。 欲界中思惟所断。 六识相应。 除慢慢意识相应。 一切见谛所断。 意识相应。 十小烦恼是说缠。 一瞋二自罪怖三睡四眠五调六戏七悭八嫉九无惭十无愧。 云何瞋。 心恶利动。 云何自罪怖。 畏人见闻。 云何睡。 心沉心重身重一切结使相应。 云何眠。 心合卧出不自在眠。 欲界系意识相应。 云何调。 心不善不自与一切结使相应。 云何戏。 作善不善后悔。 与忧根相应。 云何悭。 爱惜心悋。 云何嫉。 见他得好事不欢喜。 欲使得苦。 是二结欲界系思惟所断。 云何无惭。 自作恶不羞。 云何无愧。 作恶不愧他。 是二一切不善法相应。 三结爱恚无明六识相应。 色界二爱无明四识相应。 余残结使意识相应。 一时无碍道断。 结使作证时重作证。 断欲界结得三断智。 欲界苦谛习谛所断一断智。 尽谛所断二断智。 道谛所断三断智。 色无色界四谛所断结尽三断智。 欲界中五下分结尽七断智。 色界思惟所断八断智。 一切结使烦恼尽九断智。 灭结无余是谓断智。 有如是诸结使。 心不相应缠心相应。 是事不然一切心相应。 何以故。 起结使烦恼坏善法。 见结使是时善法生。 是故知一切结使心相应。 是诸一切结使二事断禅智相应心。 云何禅断初柔软心。 云何智分别诸法。 入定一心诸法无常等观思惟。 是谓智禅智俱行共思惟得解脱。 三时善精进一心护坐禅时。 若心柔软。 是时应思惟精进。 若心调是时应一心思惟善。 若是二事俱不柔软不调。 是时放心去。 譬如锻金师持金着火中。 时时囊吹。 时时持水浇。 时时放休。 何以故。 若常吹金便焦融。 常水浇冷不热。 若常放不调熟。 坐禅亦如是。 囊吹如精进。 着水浇如禅。 放舍如护。 何以故。 常精进心调。 常定一心心柔软。 常护不受诸心。 是故时时勤精进。 时时一心定。 时时护。 如是心和调。 一切结使中得解脱。 阿毗昙甘露味三十七无漏人品第十坐禅法先系心一处。 若顶上若额端若眉间若鼻头若心中。 令心一处住。 若念走摄来还着处处。 是心者譬如猕猴。 系颈着柱绕柱走不得去极便住。 心走亦如是。 系心着法便不去极便住。 渐渐观身痛意法。 是人法意止中。 淳淑一心得实智慧。 观一切行实相。 生灭不住故无常。 积灾患故苦。 内无人故空。 不自在故非我。 从是得煖法意中起。 譬如鑽火木中生。 佛法中生信净善根。 四缘观十六行。 四行观苦谛。 从因缘生不住故无常。 无常力坏故苦。 无人故空。 不自在故非我。 四行观习谛。 生相似果故习因。 生死不绝故习。 不可尽故有。 不相似相续故缘。 四行观尽谛。 一切苦患闭故尽。 除一切结使火故止。 胜一切法故妙。 出三界故度。 四行观道谛。 能到涅槃故道。 非颠倒故应。 圣人所行故住。 能离世间恼故出。 观十六行善法常勤精进。 是谓煖法。 从是煖善根增胜长。 是谓顶善根。 信三宝。 若信五阴无常若苦空非我。 如是缘四谛十六行。 胜煖法故说顶已增上。 顶随谛忍名忍善根。 是有三种上中下。 缘四谛观。 观十六行。 顺谛增上善根。 是名世间第一法。 一心时心心数法。 是谓世间第一善根。 有言信等五根是世间第一法。 如实义一心时心心数法。 是世间第一善根。 能开涅槃门。 是凡夫法中第一缘。 观一谛四行。 无常苦空非我。 何以故。 第一无漏心缘苦谛。 世间第一法亦如是。 六禅地未到禅中间禅四禅。 是忍顶煖善根。 六地中有世间第一法。 次第起无漏人。 是名苦法忍。 未曾见始见能忍故说忍。 是初忍无碍道。 次第苦法智生。 实知苦相。 苦法智解脱道。 是二心缘欲界系苦。 未知忍无碍道。 未知智解脱道。 是二心缘色无色界系。 苦习尽道谛亦如是。 是正观诸法十六净心。 十五心中利根。 是说随法行。 钝根是说随信行。 是二人未离欲界结向第一果。 欲界结使六种断向第二果。 若九种结尽向第三果。 向第一果欲到十五心中行人。 亦复果中间行人。 是二人随法行。 随信行到十六心中得果住。 是二人先未断结。 满十六心俱须陀洹。 若断六种结。 满十六心俱斯陀含。 若断九种结。 满十六心俱阿那含。 得第三果。 八十八结尽。 是人无漏戒善根成就故说须陀洹。 利根得果名见到。 钝根得果名信解脱。 是二人若欲界系思惟断结。 不尽七死七生。 若先尽三品是名家家。 三死三生。 八直道水流到涅槃。 是中行须陀洹。 六种结尽是说斯陀含。 八种结尽是说一种。 生欲界天还生人中便般涅槃。 是名一种及斯陀含。 五阿那含。 中般涅槃。 生般涅槃。 行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 上流阿迦尼到阿那含。 复有无色界生阿那含。 色无色界苦尽得般涅槃不生下界。 是说阿那含。 欲界结使九种。 色无色界亦如是。 是诸结使两道断。 无碍道解脱道。 先无碍断解脱道成就。 譬如得毒蛇着瓶中盖口。 世俗道出世出世界道界道。 断欲界色无色界系诸结使。 世俗道亦能断除世界上系。 八地离欲得灭尽定。 是说身证阿那含。 若俱解脱阿罗汉法似涅槃身中着。 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 五上分结尽得阿罗汉。 是色无色界中诸余结。 使缠缚是说心调。 如金刚定次第灭智生。 是时得阿罗汉果。 是最上有离欲无碍道。 亦最后学心是金刚定次第。 初无学灭智生。 我诸生尽灭。 我得阿罗汉。 一切结尽大小烦恼断灭。 是说阿罗汉。 一切人天中应受供养。 是名阿罗汉。 是无学九种。 一退法。 二不退法。 三思法。 四守法。 五住法。 六能进法。 七不动法。 八慧解脱。 九俱解脱。 云何退法。 软智软精进。 五退具中行退道果。 是谓退法。 云何不退法。 利智勤精进。 五退具中不行不退道果。 是谓不退法。 云何思法。 软智软精进。 勤观身不净可恶。 思惟自灭身。 是思法。 云何守法。 软智勤精进自守身。 是守法。 云何住法。 中智中精进中道行不增减。 是住法。 云何能进法。 少利智勤精进能得不动善。 是能进法。 云何不动法。 利根大勤精进。 先时得不动善。 是不动法。 云何慧解脱。 不得灭尽定。 是慧解脱。 云何俱解脱。 能得灭尽定。 是俱解脱。 随信行五种阿罗汉名时解脱。 是诸阿罗汉二智灭智无学直见。 随法行一种阿罗汉利根是名不时解脱。 是阿罗汉三智灭智无生智无学直见。 八阿罗汉爱时解脱成就不动法。 成就随信行见谛道十五心中无漏九根。 是名未知根。 十六心得果。 是无漏九根。 是名已知根。 是九根俱无学法。 是名大知根。 得果时失向道。 道中断结使尽。 二种成就。 有为无为。 得大果时一切失本二种得一种成就。 九种断结使诸不隐没法。 第九心一切得断。 能进法阿罗汉得不动善非余。 信解脱学得利根。 名见到非余。 见谛道中结使各各异。 无漏法各各异。 以是故渐渐见谛。 不一时见无碍道力得果。 以是故二种果有为果无为果。 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下尊者瞿沙造曹魏代译失三藏名智品第十一十智。 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人心智苦智习智尽智道智灭智无生智。 云何法智。 欲界系诸行苦中无漏智。 欲界系诸行习中无漏智。 欲界系诸行尽中无漏智。 欲界系诸行道断故。 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地中无漏智。 是谓法智。 云何未知智。 色无色界系诸行苦中无漏智。 色无色界系诸行习中无漏智。 色无色界系诸行尽中无漏智。 色无色界系诸行道断故。 道中无漏智及未知智。 未知智地中无漏智。 是谓未知智。 云何等智。 一切有漏智慧。 若善不善无记。 是谓等智。 云何知他人心智。 禅中思惟力得欲界中知他心心数法。 是谓知他心智。 云何苦智。 五受阴中无常苦空非我无漏智观。 是谓苦智。 云何习智。 五受阴习因有缘无漏智观。 是谓习智。 云何尽智。 尽止妙出无漏智观。 是谓尽智。 云何道智。 八直道应住出无漏智观。 是谓道智。 云何灭智。 见苦断习无证思惟道。 是四法中无漏智观。 是谓灭智。 云何无生智。 我已见苦不复更见。 我已断习不复更断。 已尽作证不复更作证。 已思惟道不复更思惟道。 是四法中无漏智观。 是谓无生智。 是十智中二智十六行。 法智未知智煖顶忍法中等智十六行。 世间第一法中等智四行。 余残无行。 无漏他心智四行。 如道智。 有漏知他心智无行。 苦智四行。 习智四行。 尽智四行。 道智四行。 灭智无生智。 各十四行。 除空无我行。 未到禅及中禅地有九智。 除知他心智。 余四禅中十智。 无色定八智。 除法智知他人心智。 第一无漏心成就一等智。 第二无漏心成就三智。 等智法智苦智。 第三无漏心过。 第四无漏心成就四智。 等智法智苦智未知智。 第五无漏心过。 第六无漏心成就五智。 等智法智苦智未知智习法智。 第七无漏心过。 第八无漏心亦过。 第九无漏心成就六智。 等智法智苦智未知智习智尽智。 第十第十一无漏心过。 十二无漏心成就七智。 等智法智苦智未知智习智尽智道智。 若已离欲曾知他人心智。 二种修智。 得修行修。 先未得功德今得是谓得修。 先得功德现在前入是谓行修。 见谛道中现在前修彼即当来修。 如是诸忍现在前修亦当来修。 苦未知智习未知智尽未知智。 是三未知智中修等智。 道未知智中或修六或修七。 若未离欲修六智。 已离欲修七智。 知他人心智过须陀洹果。 十七心中修七智。 除灭智无生智知他心智。 是十七心中信解脱得利根时。 无碍解脱两道中修六智。 除他心智等智灭智无生智。 得阿那含果。 解脱道中修八智。 除灭智无生智。 如是七地离欲时。 解脱道中修八智。 除灭智无生智。 是谓无碍道中修七智。 除他人心智灭智无生智。 有想无想离欲时。 八解脱道中修七智。 除等智灭智无生智。 九无碍道中修六智。 除等智知他心智灭智无生智。 初无学心中修有漏无漏诸善根。 初无学心苦未知智相应。 有言习未知智相应。 何以故。 有想无想处生缘相应。 初无学心见谛八忍求觅故名见。 非智灭智无生智是智非见。 余残无漏慧亦慧亦见亦智。 除意识相应善有漏慧。 及五邪见。 余残有漏慧。 亦智亦慧非见。 法智九智缘。 除未知智。 未知智九智缘除法智。 道智九智缘除等智。 苦智习智一切有漏法缘。 余残智十智缘。 等智他心智灭智无生智。 二智尽法智道法智。 能灭三界结。 六通四通。 等智身通耳通眼通宿命通他心通。 五智法智未知智道智等智他心智漏尽通。 无漏九智除等智。 四意止身意止八智。 除他心智尽智。 痛意止心意止九智。 除尽智。 法意止十智四辩法辩辞辩。 等智应辩义辩。 各十智愿智七智。 除他心智灭智无生智。 十力第一力十智知。 二力三力四力五力六力九智除尽智。 七力十智。 八力九力一智等智。 十力九智除等智。 第一无畏十智知。 二无畏九智知除等智。 三无畏八智知除道智尽智。 四无畏八智知除苦智习智。 阿毗昙甘露味禅定品第十二得禅定一心心不分散智慧清净。 譬如油灯离风处明清净。 云何禅定。 八禅定四禅四无色定。 四禅初禅二三四禅。 是诸禅定三禅味净。 无漏爱相应是谓有味。 善有漏禅是谓净。 无烦恼是谓无漏。 有顶中二种定。 有味及净。 无无漏定善法。 空闲静处坐若立若卧若行若步定意智巧心中软信。 如是心应入禅定。 禅相应欲精进念慧一心。 是诸善法。 趣初禅定。 离欲离恶不善法。 有觉有观离欲生得喜乐。 是谓初禅。 染着外入是谓贪欲。 瞋恚睡眠调戏疑。 此诸盖是谓恶不善法。 是二内外恶法断是谓离。 心回转缘是谓觉。 心受行思惟是谓观。 恶不善法断。 力得禅是谓离欲。 心生悦是谓喜。 身心安隐是谓乐。 心系缘中是谓一心。 是初禅五支。 淫欲大苦罪不乐离力安隐出。 如是思惟欲等。 诸善法心中生。 是谓得初禅道。 是三痛根相应。 喜乐护根。 乐根三识身相应。 眼耳身识。 喜根意识相应。 护根四识相应。 是初禅有别身别想有别身一想。 四心初禅眼耳身意。 是谓初禅诸觉观。 灭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得喜乐相应。 是谓二禅觉观。 如前说。 断却是谓灭。 诸地信无垢是谓内清净。 意识系缘不散是谓一心。 喜乐支如前说。 是二痛根相应。 喜根护根。 别身一想喜相应。 根本近地护根相应。 除灭觉观垢。 除灭思惟功德。 是道趣二禅。 离喜垢故。 护行下受身乐无漏人。 是说乐护念下乐入三禅。 离喜如前说。 护心放舍乐二种痛乐不烦恼。 是乐身中行念守看。 是乐难知实法。 是故无漏说乐。 亦行护欲等诸善法。 是道趣三禅。 观喜恶罪不喜乐观禅。 止乐护念智一心。 是谓五支如前说。 是谓三禅。 断乐苦先灭忧喜根。 护念净入四禅。 欲等诸善法。 亦复观乐苦垢不苦不乐。 善止是道入四禅。 四支护念善智一心禅力灭喘息。 是谓四禅。 一切禅支善。 未到禅地有觉有观。 中间禅无觉有观。 是二地护根相应。 未到禅地二种净无漏非味。 四禅中三种味净无漏。 是谓禅法。 离色忆亦观无量空。 入空定观色垢空处善止。 观是道趣空定。 忆无量识入识处。 观空处垢识处善止。 观是道趣识定。 无量识行是为苦。 忆不用处行入不用定。 观无量识处垢。 不用处善止。 观是道趣不用定。 有想处病无想处痴。 如是思惟入有想无想定。 观不用处垢。 有想无想善止。 观是道趣有想无想定。 是谓有想无想定。 趣涅槃道二种。 一观身不净。 二念数息。 身意止中第一二解脱。 四除入中广说不净法。 入定数息一二乃到十念。 守出入息如守门人。 观一切法起灭。 是二相自相六种分别。 观身无常苦空非我。 如是一切诸法观。 恐畏世界渐渐灭垢。 行善法起至涅槃。 未到禅地中间禅地四禅地三无色地有二种。 有漏无漏。 有顶一切有漏十想。 无常苦苦无我。 观食一切世间不可乐不净死断无欲尽想。 忆念诸行无常。 是谓无常想。 忆念生等苦满世间。 是谓苦想。 忆念内外无常苦不自在空。 是谓苦无我想。 忆念多勤苦得食噉时不净。 是谓观食想。 忆念生老病死等怖畏种种烦恼满世界。 是谓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自身内实观。 是谓不净想。 忆念一切生必得死。 是谓死想。 忆念灭一切烦恼善止。 是谓断想。 忆念非常离欲。 是谓无欲想。 忆念五受阴更不生尽止妙离涅槃。 是谓尽想。 是十想常忆念得尽苦际。 阿毗昙甘露味杂定品第十三三昧等通一切入。 阴入智解脱禅。 三三昧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 心系缘无漏故是谓三昧。 一心观五受阴空无我非我。 是谓空三昧。 入是三昧不愿淫怒痴更有生。 是谓无愿三昧。 是三昧缘离十想法。 云何十想。 色等五尘。 男女生老无常。 是谓无想三昧。 空三昧二行。 空行无我行。 无愿三昧十行。 无常苦行亦习道行。 无想三昧尽四行。 四等慈悲喜护。 自得快乐事念与一切众生。 是有三种心。 先所亲眷属。 次及中人后怨家贼。 一心思惟。 一切三界众生身及怨家等无异。 除内瞋恚。 是慈等相应痛想行识。 能起正语正业。 亦不相应诸行。 是谓慈等。 一心思惟。 三界众生身心种辛苦欲拔济。 如是思惟能除外恼。 是悲等相应痛想行识。 能起正语正业。 亦不相应诸行。 是谓悲等。 一心思惟。 三界众生欢喜得乐能除忧苦。 喜等相应痛想行识。 能起正语正业。 亦不相应诸行。 是谓喜等。 一心思惟。 三界众生乐苦喜放护。 能除欲瞋。 护等相应痛想行识。 能起正语正业。 亦不相应诸行。 是谓护等。 六通神足天眼天耳识宿命他心智漏尽通。 除第六通。 余残凡夫亦得。 云何神足通是有三种。 一者飞行二变化三圣人通有三种飞行。 一自身去譬如飞鸟。 二于此土忽然不现到他方。 三心力自在如屈申臂。 是谓诸佛神通非余道。 常观身空学轻举。 是道趣神通。 能大能小能多少能少多。 能转作种种物。 是谓变化神通。 凡夫人变化至七日。 不过七日灭。 佛佛弟子自在变化。 变化时观世间净作不净。 不净作净。 除净不净念心念护。 是谓圣人神通。 是三种通从四神足力生。 一切色缘渐渐得轻举。 诸佛一时得。 天眼通自眼边。 色界四大造净生得天眼。 自地下地近远彻视。 见一切细微色。 忆念日月星宿火明珠。 是道得天眼通。 天耳通自耳边。 色界四大造净生得天耳。 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种种声忆念识知。 是道趣天耳通。 识宿命通念先世事所来生处。 是道趣宿命通。 知他人心通。 常念他染污心及他清净心悉知。 自心生灭能分别知。 是道趣知他心通。 三界漏一切我尽。 如是知五受阴无常等忆念。 是道得漏尽通。 宿命通及天眼漏尽是谓明。 宿命通知因缘世次第是谓明。 天眼通知因缘如行业得报是谓明。 漏尽通欲界色无色界漏尽我尽诸漏是谓明。 十一切入。 忆念一切地不念余。 是谓地一切入。 乃至识一切入亦如是。 八解脱。 内有色想外观色。 内无色想外观色。 净解脱作证四无色定灭尽定。 是谓八解脱。 缘观转心得解脱。 是谓解脱。 观内色不净及观外色。 是谓初解脱。 不观内色观外色不净。 是第二解脱。 分别观内外色一切净色。 是第三解脱。 四无色定四解脱灭尽解脱。 内有色想外观色少好丑。 是缘胜知见第一除入。 内有色想外观色无量好丑。 是缘胜知见第二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好丑。 是缘胜知见第三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好丑。 是缘胜知见第四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青是缘胜知见第五除入。 黄赤白亦如是。 内不除色想外净少色观。 一无量缘。 二内除色想外净少色观。 三无量缘。 四余青黄赤白忆念。 四除入净缘胜。 是故说除入。 好色形像端正除垢故解脱。 是谓除入。 名别三解脱四除入。 八一切入净解脱摄。 十智如前说。 三等慈悲护及五通。 根本四禅中有。 六地中法智未到禅中间禅根本四禅。 喜等第一第二解脱。 初四除入禅初禅二禅中有余残除入净解脱八一切入第四禅中有。 余残解脱二一切入自名摄。 灭尽解脱有顶中摄。 三三昧七智漏尽通九地中摄。 除有顶中等智。 十地中有无色界三解脱。 或有漏或无漏。 余三解脱八除入十一切入有漏。 有顶中一切有漏钝不捷疾。 是故有漏。 灭尽定无智慧。 是故有漏。 五通中多无记心四等缘众生。 是故有漏。 欲爱未尽三界结使成就。 欲爱已尽色无色界结使成就。 色爱尽无色界结使成就。 无色界爱尽三界结使不成就。 欲界爱尽净无漏初禅成就。 如是一切地中圣人无漏成就。 圣人生上下地无漏成就。 求得五通四等下地结垢不成就。 世俗道依未到禅地离下地欲。 如是一切地无漏道依根本禅地。 自地亦上地离欲。 如是一切地。 是故凡夫有顶中不能离欲。 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离欲。 人修有漏禅定二时。 现在未来。 见谛道中苦习尽。 未知智中现在前修无漏智。 未来二种有漏无漏智。 余残心中现前无漏未来无漏。 世尊弟子若离欲爱。 依未到禅地现在前修有漏道。 未来修有漏无漏道。 第九解脱道现在修有漏道。 未来修有漏无漏。 初禅及修无漏未到禅。 若依未到禅现在修无漏道。 未来修有漏无漏道。 第九解脱道中现在前修无漏道。 未来修有漏无漏道。 初禅世尊弟子若离初禅爱欲。 依未到二禅地现在前修有漏道。 未来修有漏无漏道。 第九解脱道中现在前修有漏道。 未来修无漏。 三种初禅及修净无漏第二禅。 若离初禅爱。 依无漏道趣二禅。 自地修无漏。 他地修有漏无漏道。 第九解脱道中现在前修无漏道。 未来修无漏。 三种初禅及净无漏第二禅。 乃至不用处。 离欲亦复如是。 有顶中离欲时。 修一切无漏禅定。 第九解脱道中现在前修无漏道。 未来修无漏。 及修三界系善根二十三种定。 有味八净八无漏七一切无漏七地无漏自然因。 自地无漏。 自地无漏三种因。 相应因共有因自然因。 第一有味定。 第一有味定因非他因第一净定。 第一净定因非他因。 第一无漏定。 次第起六种定。 第一禅二种净无漏。 如是第二第三禅。 无漏第二禅次第生八地。 自地二上地四下地二。 无漏第三禅第四禅空处定。 次第生十上地四下地四自地二。 无漏识处次第生九。 上地三下地四自地二。 无漏不用处定次第生七。 上地一下地四自地二。 第四无色定次第生六。 下地四自地二。 净禅亦如是。 有味次第生二。 自地有味亦复净。 如是一切地诸禅定净无漏。 一切缘一切法缘。 有味自地。 自地有味缘亦复净。 缘有味不能无漏缘诸净。 无漏无色定不缘有漏地。 有味无色定自地有味缘。 及缘净不能缘无漏。 四等八除入三解脱八一切入。 是诸法一切欲界缘。 五通欲色界缘。 一切薰禅无漏禅薰有漏禅。 得四禅人先薰第四禅后薰下三禅。 得五净居报。 不动法阿罗汉。 得一切禅定。 是能得顶禅。 能住寿亦能舍寿。 愿智从心所愿。 尽知去来今诸法。 多知未来法。 四辩法辩辞辩应辩义辩。 令他心不起恚。 是谓无诤。 四禅中摄。 亦复欲界愿智第四禅摄。 亦复欲界法辩辞辩欲界摄。 及梵天中余二辩九地摄。 欲界四禅四无色净禅二时。 得离欲时得生时。 得有味禅二时。 得退时得生时。 得无漏禅二种得。 若退时得若离欲得九地摄。 无漏能断结使。 变化有十四心。 色界十心欲界四心。 初禅有二变化心。 初禅一欲界一。 二禅有三变化心。 二禅一初禅一欲界一。 三禅有四变化心。 三禅一二禅一初禅一欲界一。 四禅有五变化心。 四禅一三禅一二禅一初禅一欲界一。 何等禅成就。 是果下地变化心。 成就三禅地住。 梵天识现在前能见闻。 尔时成就。 即灭尔时不成就。 阿毗昙甘露味三十七品第十四意止意断神足根力觉道。 是七法到涅槃。 是中七觉无漏。 六当分别或有漏或无漏。 有言。 七觉意八直道一切无漏。 余残当分别。 四意止一切地禅定中有摄四种智常念守。 是谓念止。 三种念身中行智慧。 是谓身念止。 如是痛心法念止。 是谓四念止。 以何等故。 不说三念止若五念止。 以破四颠倒故说四念止云何身念止。 净想颠倒坏故。 身实相观三十六不净。 若死虫生臭烂骨在等。 如是观身净想颠倒坏。 云何痛念止。 观诸有痛生住灭苦。 乐痛中淫欲使。 苦痛中瞋恚使。 不苦不乐痛中无明使。 观无常苦空无我。 是谓痛念止。 云何心念止。 观染污心不染污心。 若一心若散心苦无常等观。 是谓心念止。 云何法念止。 观内法观外法。 观内外法。 若观去来法。 若观诸结使几断几不断。 若观苦无常。 观习因缘观尽止。 是谓法念止。 云何四意断。 心中生恶不善法欲除却。 欲勤精进制心住善法。 未生恶不善法莫令生。 勤精进制心住善法。 未生善法欲使生。 勤精进住善法。 已生善法念住莫失。 增长广大勤精进住善法。 是谓四意断。 云何四神足。 欲定精进定心定勤慧定从是得一切功德。 是谓四神足。 欲定断诸行。 成就第一神足。 欲作是谓欲。 心不分散是谓定。 欲精进念慧喜猗。 是谓诸行合欲定。 如是精进心慧欲大欲得定故。 是谓欲定。 如是精进心慧。 是谓四神足。 信精进念定慧。 是谓五根。 四不坏信中有信。 是谓信根。 四意精进。 是谓精进根。 四念止中念不忘。 是谓念根。 四禅定中一心。 是谓定根。 四谛中慧。 是谓慧根。 根利疾第一。 是谓根义。 信等五力恶不善法不能坏。 是谓力。 小是根大是力。 念择法精进喜猗定护。 是谓七觉。 云何念。 念有为法生灭种种罪涅槃至妙。 是谓念觉。 是中分别思惟。 是谓择法觉。 是中思惟勤精进。 是谓精进觉。 是中得善法味欢悦。 是谓喜觉。 是中思惟身心轻软安隐随定是谓猗觉。 是中因缘摄心住不乱。 是谓定觉是中放心息不念不欲。 是谓护觉。 种种智慧得禅定力。 除一切烦恼。 是谓七觉果。 一切烦恼断念等七法是名觉。 直见直思直语直业直命直念直方便直定。 是谓八直道。 四谛中实智慧。 是谓直见。 是中善不瞋不恼三种觉观。 是谓直思。 四种邪语断。 是谓直语。 三种邪业断。 是谓直业。 不善邪命断。 是谓直命。 是中思惟勤精进。 是谓直方便。 是中思惟念不忘。 是谓直念。 是中一心住。 是谓直定。 是谓八直道趣涅槃。 信精进念定慧喜猗护思戒。 是十法分别说三十七信法。 是谓信根信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四意断精进觉意直方便念根念力念觉意直念喜喜觉慧慧根慧力四念止择法觉直见猗猗觉定定根定力四神足定觉直定护护觉思直思戒直语直业直命直因缘。 四种智慧住是名念止。 直精进是名意断。 缘中一心住不散。 是名四神足。 钝根人心中生。 是名五根。 利根人心中生。 是名五力。 见谛道中。 是名八直道。 思惟道中。 是名七觉。 是十法摄三十七品。 未到禅地三十六除喜觉。 二禅地亦三十六除直思。 三禅四禅中间禅三十五除喜觉直思。 初禅三十七。 三空定三十二除喜觉直思直语直业直命。 有顶中二十二除七觉八道。 欲界亦二十二除七觉八道。 阿毗昙甘露味四谛品第十五四谛苦谛习尽道谛。 云何苦谛。 一种恼相为苦。 二种身苦心苦。 三种苦苦别离苦行无常苦。 四种身内外苦心内外苦。 五种五盛阴苦。 六种三界苦三毒苦。 七种七识处苦。 八种苦生老病死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求不得苦。 一切种种苦是谓苦谛。 云何习谛。 是种种苦因五受阴是谓习谛。 云何尽谛。 苦习尽无余智缘尽是谓尽谛。 行八直道是谓道谛。 是四谛次第应知断证。 自思惟实相。 实得果得行人。 不欺诳是谓谛。 麁识故次第。 苦谛麁易识。 以是先苦谛。 识苦推苦因从习中生。 以是习谛第二。 是苦谛何处灭尽。 得解脱思惟涅槃中。 以是故尽谛第三。 是尽云何得。 思惟行八直道断结使得尽谛。 以是故道谛第四。 五受阴报果时是谓苦谛。 五受阴因缘时是谓习谛。 亦谓苦谛。 譬如人亦名子亦名父。 习谛多是结使。 何等结使。 九结爱结瞋恚憍慢无明疑见失愿悭嫉结。 三界欲是爱结。 众生中心忿动恶利是瞋恚结。 七种慢是慢结。 三界系愚痴是无明结。 三见是见结。 二见是失愿结。 四谛中不定了是疑结。 心惜爱悋是悭结。 妬他含恚是嫉结。 尽谛二种。 有漏断结使尽是一种。 无漏道断结使尽是二种。 种种诸净法。 若四辩法辞应义。 一切名字知实相。 是谓法辩。 一切语言谈论智。 是谓辞辩。 一切法知实相。 是谓应辩。 一切智慧语言禅定通智。 是谓义辩。 须陀洹四不坏信佛不坏信。 法不坏信。 僧不坏信。 净戒中不坏信。 阿罗汉果摄诸无学法。 种种佛大功德中无漏信。 是谓佛不坏信。 涅槃中无漏及无漏谛中学无学法中。 及菩萨实功德中无漏信净。 是谓法不坏信。 得无漏道果信有四双八辈一切功德。 佛弟子众中信非余处。 是谓僧不坏信。 无教无漏戒。 是中无漏信。 是谓戒不坏信。 净实智慧共合信。 以是故无能胜是无漏戒。 是故不坏信是谓四不坏信。 有四事修定。 修定于现法中得乐居。 修定得智见。 修定分别慧。 修定得漏尽诸善。 初禅能得现在乐居。 生死智通是谓智见。 方便求功德。 是欲界无教戒闻思修功德。 一切色无色界法。 一切无漏有为法。 是谓分别慧。 金刚喻四禅。 是最后学心共相应漏尽。 是谓修定。 得漏尽第四禅所摄。 四道苦难知苦易知。 乐难知乐易知。 随信行无漏法钝根是苦难知。 随法行无漏法利根苦易知。 根本四禅中利根及钝根法说乐道。 何以故。 止观道等故。 他地中止观多少故是说。 苦未到禅中间禅二处止道少观道多。 无色中观道少止道多。 是谓苦道难得。 故七识住一欲界中诸天及人。 色界梵众天除初生天。 是异身异想。 二梵众天初生异身一想。 三二禅生天一身异想。 四三禅生天一身一想。 五空处生天。 六识处生天。 七不用处生天。 是谓七识住。 何以故。 不坏识故。 恶趣中苦痛坏识故。 不立识住。 第四禅无想定坏识故。 亦不立识住。 非想非非想处灭尽定坏识故。 亦不得立识住。 九众生居此七识住。 及无想众生非想非非想处。 是谓九众生居。 于中居止故。 衣被饮食卧具憙断结使。 思惟缘力得道。 是说四圣种。 若好若不好。 衣被饮食卧具知足三圣种。 求守失苦。 是三苦失善道。 不食命不活。 以是故趣得知足三苦失离欲心中得乐欢喜。 是谓第四。 百八种痛眼耳鼻舌身意更乐生。 是谓六更。 有三种眼见色忧喜护。 乃至意念法忧喜护。 是中有善不善。 善十八不善十八。 是谓三十六。 三种是谓百八。 三十六过去。 三十六未来。 三十六现在。 五识不能分别。 是故无忧喜。 意行中心数法相续不断常忆是谓念。 忆因缘随顺是法。 因缘重忆识念力强。 是故不忘过去法。 眼人心心数法因缘梦见有。 无因无缘梦见。 是梦若过去世若未来世。 若梦见人生角。 是先牛角。 是强思惟人何以不生角。 如是念已。 梦见人生角心散心乱是谓痴。 若身病故痴。 若鬼魅故痴。 若先世因缘故痴。 三支。 戒支定支慧支。 云何戒支。 欲界有教无教戒。 色界中无教戒。 云何定支。 修十四定。 云何慧支。 三种慧闻思惟修。 欲界二种闻思惟。 色界二种闻思惟。 无色界一种思惟。 二种律仪。 一情律仪。 二戒律仪。 云何情律仪。 不得起淫母等想。 若姊妹女想。 见女人不应忆。 不生念女根想。 从是多罪恼。 观心身离是谓情律仪。 除却淫欲种种不善法。 不毁戒行无玷污。 心无瑕秽净却七淫欲。 是谓戒律仪。 烦恼恶业恶业报。 是有三障。 逆业极重烦恼三恶道报。 是三事若一事不受圣法。 是故说障。 不善觉观有三种。 淫欲恚恼。 是破三种善觉观。 不淫不恚不恼。 三种病淫怒痴是病有三种药。 身不净观。 慈念众生。 观十二因缘。 是谓三种药。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是法不受一切恶报。 或少少受报。 或今世或后世少受报。 云何修身。 种种观无常等。 云何修戒。 持戒不犯常守护。 云何修心。 除恶觉观行善觉观。 云何修慧。 种种分别善法增益智慧。 行善人易得好道。 行不善人易得恶道。 或有善人堕恶道。 或有恶人生好道。 先世大力因缘余报未尽。 若死时最后心善不善。 是故善堕恶道。 不善人生好道。 阿毗昙甘露味杂品第十六四沙门果六法五阴智缘尽。 是谓分别四果。 阿罗汉果九地所摄。 除有顶中。 第三果六地所摄。 除四无色。 以无法智故。 须陀洹斯陀含未到禅地所摄。 以未离欲人身故。 有四颠倒。 无常有常想。 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 苦有乐想。 不净有净想。 非我有我想。 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 一切颠倒见苦谛断。 何以故。 行缘苦处三见摄颠倒身见边见见盗。 一切六十二见五邪见所摄五阴中不实我见有实我是身见。 常断依止因缘果报不识是边见。 谛真实法无今世后世。 无涅槃及四谛等。 是邪见。 非真实乐净观有乐净。 譬如断树木竪立。 夜中遥看。 谓是人。 是见盗。 非因见因非道见道是戒盗。 身见苦谛断。 五阴中计我故。 常想断想。 苦谛断缘现在五阴故邪见。 若谛苦见苦断。 如是谛习尽道见习尽道断见盗。 若苦谛中计有乐净等见苦断。 如是习尽道中计有乐净等见习尽道断。 戒盗非道求涅槃。 及非因见因是戒盗。 见苦见道断。 六修得修行修断修除修分别修律仪修。 云何得修。 未曾得善法功德而得。 得已诸余功德亦得。 云何修行。 曾得诸功德今现在行。 云何断修。 善法断诸结使。 云何除修。 能却诸不善法。 云何分别修。 分别观身实相。 云何律仪修。 六情染污尘缘胜故。 五根忧根初禅灭。 无余苦根二禅灭。 无余喜根三禅灭。 无余乐根四禅灭。 无余护根无想三昧灭。 无余三界。 断界无欲界尽界。 除爱结诸余烦恼断是谓断界。 爱结断是谓无欲界。 诸余法断是谓尽界。 灭淫欲得心解脱。 灭愚痴得慧解脱。 内外入不相系。 淫欲是能系。 譬两牛为轭所系。 以是故爱不爱尘中应护心不应有爱瞋恚心。 十法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漏相应不相应善无为无记无为。 是谓十法。 五法法智缘。 云何五。 欲界系相应不相应法无漏相应不相应法善无为法。 是为五法。 未知智缘七法。 何等七。 色界系相应不相应法。 无色界系相应不相应法。 无漏相应法不相应法善无为法。 他心智缘三法。 欲界系相应法。 色界系相应法。 无漏相应法。 等智缘十法。 欲界系相应法不相应法。 色界系相应法不相应法。 无色界系相应法不相应法。 无漏相应不相应法。 善无为法无记无为。 苦智习智各各六法缘。 三界系相应法不相应法。 是谓六法。 尽智缘一法。 善无为法。 道智缘二法。 无漏相应法不相应法。 灭智无生智缘九法。 除无记无为法。 自地烦恼自地使所使。 一切遍使自地他地中一切遍。 余各自地使所使。 有二种法。 相应不相应法。 云何相应法。 诸心心数法。 云何不相应法。 得等十七法。 十七法者。 一成就。 二无想定。 三灭尽定。 四无想处。 五命根。 六种类。 七处得。 八物得。 九入得。 十生。 十一老。 十二住。 十三无常。 十四名众。 十五字众。 十六味众。 十七凡夫性。 得诸法时心不相应法俱得是谓成就。 厌生死涅槃想。 四禅力多少时灭心心数法是谓无想定。 厌于劳辱息止想。 有想无想定力多少时灭心心数法是谓灭尽定。 生无想天中心心数法不行断止是谓无想处。 四大诸根等相续不坏是谓命根。 种种生处他众生身心语言相似是谓众生种类。 到异方土所得。 是谓处得。 诸行杂物是谓物得。 得诸内外入是谓入得。 诸行起是生。 行熟是老。 是行未灭是住。 行灭是无常。 合字义是名众。 合名说事是句众。 合广说是语众。 未得圣无漏道是凡夫性。 是谓十七。 心不相应法是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二善。 七无记。 八当分别。 无想定灭尽定是谓善。 无想处种类名众句众语众命根凡夫性是谓无记。 成就生老住无常。 善中善不善中不善无记中无记。 处得物。 得入得有善不善无记。 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系。 三欲界系。 二色界系。 一无色界系。 十一当分别。 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有不系。 名众句众语众是欲色界系。 无想定无想处是色界系。 灭尽定是无色界系。 成就命根种类处得物得入得凡夫性是三界系。 生老住无常欲界系法中欲界系。 色界系法中色界系。 无色界系法中无色界系。 不系法中是不系。 是中几有漏几无漏。 十三有漏。 四当分别。 生老住无常有漏中有漏无漏中无漏。 得初无漏心。 是时舍凡夫性。 生他界时亦舍凡夫性得他界凡夫性。 离欲时第九解脱道中断。 云何三无为。 智缘尽非智缘尽虚空。 云何智缘尽。 有漏无漏智慧力诸结使断得解脱。 是谓智缘尽。 云何非智缘尽。 未来因应生不生。 是谓非智缘尽。 云何虚空。 无色处无对不可见。 是谓虚空。 共依因相应因共有因。 先生自似因未生后诸法因。 如是遍因亦次第缘。 众生中报因。 一切有为法。 有为法果亦涅槃果。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因缘生涅槃道果。 诸相应法一缘中一时共行。 他相中非自相中。 心心数法无处无方土。 所以者何。 缘一切处故。 道生时诸结使欲灭。 是故欲生道得解脱。 不灭道时欲灭无碍道断结使。 欲生解脱得解脱。 三爱欲爱有爱不有爱。 诸物求索是谓欲爱。 得时贪惜是谓有爱。 见断求断是谓不有爱。 思惟所断三十七品。 除直思直语直业直命猗护。 余残是根法。 四念止一一现在前。 何以故。 分别缘诸法。 诸法他相应自不相应。 缘诸法中结使应离。 是为断有断未离。 云何断未离。 得苦智未得习智。 习谛所断。 苦谛所断。 缘三谛中得二不坏信。 苦谛习谛尽谛法戒不坏信。 道谛中得四不坏信。 一切心数法随心行。 共一缘故。 如是无教戒生住老坏随心行。 一切有漏法应断何以故。 罪垢故。 一切有漏无漏法应知。 何以故。 智缘一切法过去未来诸法远。 何以故。 不办事故。 现在诸法近。 何以故。 办事故。 无为亦近。 何以故。 疾得故。 一切有漏法见处五见缘故。 极多少成就十九根情不坏。 有二根亦复见谛人不坏情未离欲。 是谓十九。 最少八根断善根。 渐命终有残身根。 亦复无色界凡夫更乐三事合情缘识。 是更乐五种。 有对增语明无明非明非无明。 五识相应是谓有对。 意识相应是谓增语。 染污更乐是谓无明。 无漏更乐是谓明不染污。 有漏更乐是谓非明非无明。 两道得果。 一断结使。 二得解脱。 阿罗汉报心般涅槃。 一切法放舍故。 四有生有死有本有中有。 初生得五阴是谓生有。 死时五阴是谓死有。 除生死五阴中间是谓本有。 死已能到诸趣五阴是谓中有。 苦习谛智忍缘诸法是谓厌。 厌物缘故。 四谛中诸智忍是为离欲。 欲灭故。 三有漏欲有无明。 欲界除无明余残烦恼。 是谓欲有漏。 色无色界除无明余残烦恼是有有漏。 三界系痴是无明漏。 是诸漏一切尽。 是时得一切苦尽。 得一切智甘露味。 得道圣人名瞿沙造。 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