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内容: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正教本宗。 文唯三藏。 梵音所阐。 谅无异说。 法相深微。 名实繁旷。 若非圆明独朗。 孰能通达。 自日隐頞多之山。 月翳罗睺之手。 时移解昧。 部执竞兴。 或以文释义。 或以义判文。 虽复得失参差。 皆以三藏为本。 可谓殊涂同归一致百虑者也。 寻十八部。 师及弟子。 并各造论。 解其所执。 于一部中多有诸论。 此土先译萨婆多部。 止有毗婆沙及杂心四卷。 毗婆沙明义虽广。 而文句来不具足。 杂心说乃处中。 止述自部宗致四卷。 过存省略。 旨趣难可寻求。 此土先译经部正。 有成实一论。 成实乃以经部驳斥余师。 其间所用。 或同余部。 又于破立之中。 亦未皆尽其妙。 且传译参差。 难可具述。 佛灭度后千一百余年。 有出家菩萨。 名婆薮盘豆。 器度宏旷。 神才壮逸。 学穷文字。 思彻渊源。 德隆终古。 名盖当世。 造大小乘论。 凡数十部。 并盛宣行。 靡不宗学。 法师德业。 具如别传。 先于萨婆多部出家。 仍学彼部所立三藏。 后见彼法多有乖违。 故造此论。 具述彼执。 随其谬处。 以经部破之。 故此论本宗是萨婆多部。 其中取舍。 以经部为正。 博综群籍。 妙拔众师。 谈玄微穷于奥极。 述事象略而周遍。 显成圣旨。 备摧异说。 立不可[门@视]。 破无能拟。 义兼数论。 而深广愈之。 词不繁而义显。 义虽深而易入。 故天竺咸称为聪明论。 于大小乘学。 悉依此为本。 有三藏法师俱罗那他。 聪敏强记。 才辩无竭。 硕学多闻。 该通内外。 为弘法故。 远游此国。 值梁室将倾。 时事纷梗。 法师避地东西。 垂二十载。 欲还天竺。 来至番禺。 慧恺因请翻讲摄大乘等论经。 涉二年。 文义方毕。 法师尔后犹欲旋归。 刺史欧阳纥尚仁贵道。 久申敬事。 重复请留。 弥加殊礼。 慧恺与僧忍等。 更请翻讲此论。 以陈天嘉四年岁次阏逢龙集涒滩正月二十五日。 于制旨寺。 始就开阐。 惑品未毕。 仍事徙居于南海郡内。 续更敷说。 法师游方既久。 精解此土音义。 凡所翻译。 不须度语。 但梵音所目。 于义易彰。 今既改变梵音。 词理难卒符会。 故于一句之中。 循环辩释。 翻覆郑重。 乃得相应。 慧恺谨即领受。 随定随书。 日夜相係。 无懈晷刻。 至其年闰十月十日。 文义究竟。 论文二十二卷。 论偈一卷。 义疏五十三卷。 刺史仍请于城内讲说。 既得温故。 颇识大宗。 非唯闇弱。 多有疑滞。 又恐所翻不免谬失。 至天嘉五年岁次柔兆二月二日。 与僧忍等。 更请法师。 重译论文。 再解义意。 至光大元年岁次强圉十二月二十五日。 治定前本始末究竟。 长史袁敬。 识鉴沉深。 信解明正。 长史长子元友。 爱文重法。 博学多艺。 并礼事法师。 备尽经始经。 南中翻译。 悉赖此贵门。 方希永传来世。 以为后生模式。 佛法大海。 深广无际。 若不局一涂。 能信顺求学。 岂不同飡甘露。 共嗅詹匐者哉。 如或专执。 非所喻也。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一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论中分别界品第一一切种智灭诸冥拔出众生生死泥顶礼大师如理教对法俱舍我当说释曰。 若人欲正造论。 当令他知大师不共功德。 故说众德为先。 后顶礼大师。 此偈但依佛世尊说。 偈曰。 一切种智灭诸暝。 释曰。 灭一切暝。 由一切种智。 于一切法无明者。 能障见真实义。 故称为暝。 此无明于佛世尊。 由得究竟通对治故。 一切种于一切法。 永不生为法故。 故称为灭。 独觉及声闻。 于一切法虽除无明。 由有染污无明极不生故。 不由一切种。 何以故。 诸余圣人。 于如来不共法。 及于余境。 最久远时处无边差别。 有无染污无明。 显自利行究竟。 赞叹佛已。 次以利他行圆满。 赞叹世尊。 偈曰。 拔出众生生死泥。 释曰。 生死是世间沉着处故。 难可度故。 故以譬泥。 众生于中沉着无救接者。 唯佛世尊欲怜愍度脱。 授说正法手应理拔济。 是人与自他利益行相应。 偈曰。 顶礼大师如理教。 释曰。 头面接足名顶礼。 立教不虚称大师。 无倒称如理。 得善离恶言称教。 说此如理教为利他方便。 由如理教。 从生死泥拔济众生。 不由通慧施恩威德等。 顶礼如理教师已。 欲何所作。 偈曰。 对法俱舍我当说。 释曰。 此法通名灭济教。 别名云何。 阿毗达磨俱舍。 何法名阿毗达磨。 偈曰。 净智助伴名对法。 释曰。 智谓。 择法。 净谓无垢。 即无流智助伴。 谓因缘资粮。 若尔则说无流五阴。 名阿毗达磨。 此即真实阿毗达磨。 若说假名阿毗达磨。 偈曰。 能得此法诸智论。 释曰。 即是有流思慧闻慧生得慧及助伴论。 谓能传生无流智。 是无流智资粮故。 亦名阿毗达磨。 因何义立此名。 能持自体相故称达磨。 或一切法中真实法涅槃为相。 故称达磨。 此智对诸法。 于法现前故。 称阿毗达磨。 此论云何名阿毗达磨俱舍。 偈曰。 由义对法入此摄。 释曰。 彼文句名阿毗达磨。 由随胜义入此论摄。 是故此论于彼得称为藏。 复次偈曰。 论依对法名俱舍。 释曰。 阿毗达磨是此论依止。 何以故。 从彼法中引生此论故。 彼于此论亦受藏名。 以是义故此论名为阿毗达磨俱舍。 复次此法其用云何。 何人先说此法。 而法师恭敬欲解说之。 偈曰。 离简择法更不有。 为寂静惑别方便。 世间由惑转有海。 为此传佛说对法。 释曰。 若离择法觉分。 无别方便能除灭诸惑。 诸惑能轮转世间于生死海。 由此正因。 欲令弟子得简择法。 故大师佛世尊先说阿毗达磨。 若离此正诸说。 弟子不能如理简择真法故。 佛世尊处处散说此法。 大德迦旃延子等诸弟子。 撰集安置。 犹如大德达磨多罗多撰集优陀那伽他部类。 闻毗婆沙师传说如此。 何者诸法是所简择。 为令他简择彼法。 佛世尊说阿毗达磨。 偈曰。 有流无流法。 释曰。 略说一切法。 谓有流无流。 此中何者有流。 偈曰。 有为除圣道。 有流释曰。 除道圣谛。 所余有为法说。 名有流。 何以故。 偈曰。 于中流。 由随增眠故。 释曰。 若有如此义。 诸流缘灭道二谛为境起。 于中不眠。 无随增故。 是故于中不可立有流为反质难。 是不眠义。 后分别惑品中当广说。 说有流法已。 何者无流法。 偈曰。 无流法圣道及三种无为。 释曰。 何者三无为。 偈曰。 虚空及二灭。 释曰何者二灭。 择灭非择灭。 如此空等三无为及圣道。 说为无流法。 何以故。 于中诸流不能眠故略说。 三无为中何者为空。 偈曰。 此中空无碍。 释曰。 空以无障无碍为性故色于中行。 偈曰。 择灭谓永离。 释曰。 与有流法永相离说名择灭。 各数简择苦等圣谛名择。 即智胜因。 此所得己利名为择灭。 具足应言择所得灭。 以略说故但称择灭。 如车与牛相应名为牛车。 一切有流为一择灭为不一。 不一云何偈曰。 各各对诸结。 释曰。 如结数量。 择灭亦尔。 若不尔。 由证见苦所断惑择灭。 则应一时俱证一切惑择灭。 若尔修余对治道则空无果。 佛经言择灭无同类。 此言何义。 择灭无同类因。 亦非他同类。 因此是经义。 非无与其同类。 说择灭已。 偈曰。 恒遮欲生生。 别有非择灭释曰。 能永遮未来诸法生。 异于择灭有别灭。 说名非择灭。 不由简择得故。 云何得。 因缘不具故。 譬如有人意识及眼根缘一色尘起。 是时余色声香味触等。 悉有即谢。 五识聚不能缘彼为境界更生。 何以故。 五识无有功能缘过去尘为。 境是故识等有非择灭。 由因缘不具故。 得依二灭立四句。 有诸法唯有择灭。 谓过去现在定生为法。 皆是有流有诸法唯有非择灭。 谓不生为法无流有为。 有诸法具有二灭。 谓有流定不生为法。 有诸法无有二灭。 谓过去现在定生为法。 皆是无流。 说三无为已。 前说有为法除圣道名有流。 何者是有为。 偈曰。 又诸有为法。 谓色等。 五阴。 释曰。 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此五阴摄一切有为。 已至聚集因缘所作。 故名有为。 何以故。 无有法无缘及一缘。 所生故。 是彼种类故。 于未来无妨。 譬如独陀。 偈曰。 说世路言依。 有离及有类。 释曰。 是诸有为法。 有已正当行故名世路。 复次无常所食故。 言谓方言。 是言所应义名言依。 由执有义言故。 佛经说有为法名言依。 若不尔。 则违分别道理二论。 彼论云。 言依入十八界摄。 永出名离。 所谓涅槃。 一切有为。 涅槃永出离故。 有为法有离涅槃无离故。 有为法名有离。 有因故名有类。 类以因义。 毗婆沙师作此说。 如是等是有为别名。 复次是有为法。 偈曰。 有流名取阴。 释曰。 此何所显。 是有取可说名阴有。 但阴非取。 谓无流有为。 此中以惑为取。 阴从取生故名取阴。 譬如草木糠火。 复次随逐取故。 譬如王人。 复次诸取从彼生故名取阴。 譬如花树果树。 是有流诸法。 偈曰。 或说有斗争。 释曰。 诸惑名斗争。 能动诸善法。 及损害自他。 故斗争所随眠故。 故说有斗争。 譬如有流。 复次偈曰。 苦集谛世间。 释曰。 违圣人意故名苦。 苦从诸见生故名集。 破坏故名世间。 有对治故。 偈曰。 见处及三有。 释曰。 诸见依中住。 由随顺增长故。 故是见处。 但有令有故名有。 如此说有流法。 如义别名已前已说。 色等五阴。 此中偈曰。 色阴谓五根。 五尘及无教。 释曰。 五根谓眼耳鼻舌身。 五尘是眼等五根境。 谓色声香味触及无教。 如此量名色阴。 此中是前说色等五尘。 偈曰。 此识依净色。 说名眼等根。 释曰。 色声香味触识所依止五种净色类。 次第应知。 是眼耳鼻舌身根。 如佛世尊言。 比丘眼是内入。 合四大成。 是净色性类。 如此广说。 复次前已说眼等五根。 此识依净色说名眼等根。 眼根等识依止。 其义如此。 若立此义。 则顺分别道理论。 彼论云。 何者为眼根。 谓眼识依止清净色。 说五根已。 次应说五尘。 此中偈曰。 色二。 释曰。 一显色。 二形色。 显色有四种。 谓青黄赤白。 余色是此四色未异。 形色有八种。 谓长等耶。 对是重说色入。 偈曰。 或二十。 释曰。 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邪云烟尘雾影光明闇。 有余师说。 空为一色故。 有二十一色。 此中形平等为正。 不平等名邪。 地气名雾。 日焰名光。 月星火药宝珠电焰名明。 于中若色显现名影。 翻此名闇。 余色易解故今不释。 有色入有显无形。 谓青黄赤白影光明闇。 有色入有形无显。 谓有长等一分。 即有教身业为相。 有色入有显有形。 谓所余诸色。 有余师说。 有色入无形无显。 谓无教色。 有余师说。 唯光及明有显无形。 何以故。 恒见青等诸色有长等差别。 云何一物二知所缘。 此二色于一尘中现故。 是义不然。 于有教身业。 则成反质难故。 说色入已。 偈曰。 声尘有八种。 释曰。 有执依非执依四大为因。 有众生名非众生名。 是名四声。 此声由可爱非可爱差别。 故成八种。 此中有执依为因者。 谓言手等声。 非执依为因者。 谓风树浪等声。 有众生名者。 谓有义言声。 异此为非众生名。 有余师说。 有别声有执依非执依四大为因。 谓手鼓合生。 譬如一显色隣虚不许依二四大生。 此声亦应尔。 说声已。 偈曰。 味六。 释曰。 谓甜酢醎辛苦澹差别故。 偈曰。 香有四。 释曰。 谓香臭平等不平等差别故。 阿毗达磨中说香有三种。 谓香臭平等。 偈曰。 触尘十一种。 释曰。 触有十一种应知。 谓四大滑澁重轻冷饥渴。 此中四大后当说。 柔软名滑。 麁燥为澁。 可称名重。 翻此为轻。 热爱为冷。 食爱为饥。 饮爱为渴。 于因立果名故说如此。 如佛伽陀中说。 诸佛生现乐说正法亦乐大众和合乐聚集出家乐于色界中无饥渴触。 有所余诸触。 于中彼衣若不可各称。 四大聚集所造故。 亦可得称。 于彼无能损冷触。 有能益冷触。 他说如此。 前已说色有多种。 此中有时由一物眼识得生。 若是时中分别一类。 有时由多物眼识得生若是时中无。 所分别。 譬如军众。 有无量显形色。 及远见众宝应知。 耳等识亦尔。 身识若极多。 由五触生。 谓四大触。 诸触中滑等随一。 有师作如此执。 复有余师说。 具足十一触生身识。 若尔则总缘尘。 通境为尘。 五识应成不但缘别境。 五识对入别相为境故。 许彼以别相为境。 非对物别相。 斯有何失。 应思此义。 身舌二根。 一时尘至。 何识先生。 随强尘先发识。 若平等尘至。 舌识先生。 食欲所引相续故。 如此说五根五尘及如取尘已。 今当说无教色。 偈曰。 乱心无心耶。 随流净不净。 依止于四大。 何无教色说。 释曰。 异缘名乱心。 入无想定及灭心定名无心。 显非乱心及有心故言耶。 是似相续或俱或后故名随流善名净。 恶名不净。 至得相续亦尔。 为简此异彼故。 说依止于四大。 毗婆沙师说。 依止以因为义四大为无教。 生等五因故。 欲显立名因故言何。 此法虽以有色业为性。 不如有教色可令他知。 故名无教。 显是余师说故言说。 若略说。 有教色。 三摩提所生善恶性色名无教。 前说依止四大。 何者四大。 偈曰。 诸大谓地界。 及水火风界。 释曰。 如此四大。 能持自相及所造色故名界。 云何四界名大。 一切余色依止故。 于彼成麁故。 故名为大。 复次极遍满起。 地水火风聚中形量大故。 复次能增广一切有色物生。 及于世间能作大事故名大。 复次此地等界。 于何业中成。 何为自性。 偈曰。 于持等业成。 释曰。 胜持和摄成熟引长。 于四业中。 次第成就。 地水火风界。 转移增益。 故名引长是名四大业自性者次第。 偈曰。 坚湿热动性。 释曰。 地界以坚为性。 水界以湿为性。 火界以热为性。 风界以动为性。 引诸大相续令生异处。 如吹灯光名动。 分别道理论云。 何者风界。 所谓轻触。 经说亦尔。 或说轻触为所造色。 此法以动为定性故。 说动为风界。 即以业显风自性。 复次地等及地界等。 异义云何。 偈曰。 说地显形色。 由世立名想。 水火亦复然。 释曰。 若世人示现他地大。 但示显形色。 如示现地大。 示现水火大亦尔。 但示显形色故依世假名想。 说色入为地等三大。 偈曰。 唯风界。 释曰。 是风界世人说为风。 偈曰。 亦尔。 释曰。 如世人假说显形色为地。 说风亦尔。 或说黑风。 或说团风。 云何说无教为后此阴名色。 显现变坏故。 佛世尊说。 比丘由此法变坏。 变坏故说色取阴。 何法能变坏。 由手等触故变坏。 广说如经。 有对碍故可变坏。 复次义部经中说。 求得欲尘人爱渴所染着若所求不遂喜彼如被刺复次余师说。 此色欲界变坏生。 对碍故名色。 若尔隣。 虚色应不成色。 不可变坏故。 此言非难。 隣虚色无独住。 不和合故。 若和合住则可变坏。 若尔过去未来色不应成色。 此亦已变坏应变坏。 变坏性类故。 如所烧薪。 若尔无教不应成色。 此亦由有教变坏故。 其同变坏。 如树动影动。 是义不然。 无教无变坏故。 若尔有教谢灭。 无教亦应谢灭。 如树灭影灭。 复有余师说。 依止变坏故。 无教亦变坏。 是义不然。 若尔眼识等。 由依止变坏。 亦应成色。 是故汝执不平。 虽然有异。 何以故。 无教依四大生。 如影依树生。 光依宝生。 眼等识不尔。 依眼等根生。 诸根一向唯为眼等识作生因。 此执非毗婆沙义。 谓依树影生。 依宝光生。 彼师说。 影等显色隣虚。 各各依止自四大故。 若实如此。 影光依树宝生。 无教不应同此依止。 何以故。 无教所依止。 四大已谢。 彼师不许无教随灭。 是故此执不成救义。 复有余师别立救义言。 眼等诸识依止。 各有差别。 有依止变坏如眼等。 有依止不变坏如意识等。 无教依止既不尔。 此难则不平。 是故此义应然。 由可变坏故名色阴。 是法前已说。 色阴为性。 偈曰。 此根尘复说。 十入及十界。 释曰。 若安立入门属十八。 谓眼入色入。 乃至身入触入。 若安立界门属十界。 谓眼界色界。 乃至身界触界。 说色阴及安立入界已。 次当说受等诸阴。 此中偈曰。 受阴领随触。 释曰。 有三种领随触。 说名受阴。 何者为三。 谓能领随乐苦不乐不苦触。 是名三受。 复次若分别此受。 则成六受聚。 谓眼触所生受。 乃至意触所生受。 偈曰。 想阴别执相。 释曰。 青黄长短男女亲怨乐苦等相差别执。 是名想阴。 复次若分别此想。 有六如受。 偈曰。 异四名行阴。 释曰。 除色受想识四阴。 余有为法名行阴。 经中佛世尊说。 六故意聚名行取阴。 此说由胜故。 此故意聚。 是业性故。 于造作中最胜故。 佛世尊说。 能作功用起有为法故。 说此为有行取阴。 若不尔。 所余心法及不相应法非阴摄。 则不可立为苦谛集谛。 于彼亦不可立为应知应离。 佛世尊说。 我不说未见未通一法决定至苦后际。 未除未灭亦尔。 是故诸有为法入行阴摄。 应信此义。 偈曰。 是受等三阴。 释曰。 谓受想行三阴。 若安立为入及界。 偈曰。 或名法入界。 并无教无为。 释曰。 此七种法。 说名法入及法界。 偈曰。 识阴对对视。 释曰。 对对诸尘意识心是名识阴。 复次若分别此识则成六识聚。 谓眼识乃至意识。 是所说识阴。 若安立入。 偈曰。 或说为意入。 释曰。 若安立界。 偈曰。 或说为七界。 释曰。 何者为七。 偈曰。 谓六识意根。 释曰。 眼识界乃至意识界及意界。 此中五阴。 已说为十二入及十八界。 除无教色。 是色阴立为十入十界。 受想行阴无教无为。 立为法入法界。 是识阴即是意入及六识界并意界。 为不如此耶。 前说唯六识为识阴。 若尔异此六识。 何法名意界。 无别意界异六识。 虽然是诸识中。 偈曰。 六中无间谢。 说识名意根。 释曰。 六识中随一无间灭。 此识说名意界。 譬如一人先为子后为父。 又如先为果后成种子。 识亦如是。 先为六识后成意界。 若尔实物唯十七界或十二界。 何以故。 六识界及意界互相摄故。 若尔云何安立为十八界。 虽然偈曰。 为成第六依。 故界成十八。 释曰。 是五种识界。 以眼等五界为依。 第六意识界无有别依。 为成立此依故说意界。 由如此安立依能依境界三六故。 界成十八。 若尔阿罗汉最后心。 应非意界。 无识在后生。 为此无间灭故成意界。 是义不然。 何以故。 此已住意性中故。 因缘不具故。 后识不生。 此中由阴摄一切有为。 由取阴摄一切有流。 由入由界摄一切法尽。 应知一切诸法复有略摄。 偈曰。 略摄一切法。 由一阴入界。 释曰。 阴中以色阴。 入中以意入。 界中以法界。 应知摄一切法尽。 如来处处说摄。 其义应知如此。 偈曰。 同自性类故。 释曰。 此摄由同性类相应故。 不由异性故。 何以故。 偈曰。 离余法性类。 释曰。 诸法与他性相离。 则此性与彼不相应。 是故不由此性得摄他。 譬如眼根。 由色阴由眼入眼界。 苦集二谛等摄。 以同性故。 不由余阴等。 彼性不相应故。 若尔有处说。 由他摄他。 譬如由四摄类摄一切众生。 此摄不恒。 应知是假名。 何故不成二十一界。 何以故。 眼耳鼻各有二故。 不应尔。 何以故。 偈曰。 类境识同故。 虽二成一界。 释曰。 此中同类者。 此二同眼性类故。 同境者。 此二同缘色故。 同识者。 此二共为一眼识依止故。 是故眼根虽二共成一界。 于耳鼻应知亦尔。 偈曰。 若尔云何二。 为庄严生二。 释曰。 若实如此。 眼等一界云何生二。 为庄严依止故。 若不尔。 一眼耳一依处生。 一鼻一孔生。 此身则大丑陋。 是义不然。 若本来如此。 及猫狸鸲鹆等。 生二眼耳鼻有何庄严。 若尔生二何为。 为助成识故。 如人闭一眼开一眼。 或开一眼半闭一眼。 见色皆不明了。 为庄严识令成就故。 三根各须二处。 说阴入界已。 应说此义。 阴入界其义云何。 偈曰。 聚来门性义。 阴入界三名。 释曰。 随所有色。 若过去未来现在。 若内若外。 若麁若细。 若鄙若美。 若远若近。 此一切色摄聚一处。 说名色阴。 由此经言。 阴以聚义。 此义得成。 此中过去色者。 由无常已灭。 未来未生。 现在已生未灭。 于自相续为内。 异此名外。 或由入判内外。 有碍为麁。 无碍为细。 或由相待判麁细。 若汝言。 或由相待则麁细不成。 是义不然。 由待异故。 若此待彼成麁。 无方便待彼成细。 譬如父子。 有染污为鄙。 无染污为美。 过去未来为远。 现在为近。 乃至识阴亦尔。 复有差别。 五根依止为麁。 心依止为细。 毗婆沙师依地判麁细。 有大德说。 五根所缘为麁。 异此名细。 非可爱名鄙。 可爱名美。 不可见处为远。 可见处为近。 过去等自名所显。 不须别释。 应知受等亦尔。 由随依止故有远近。 麁细义如前。 入者心及心法来门义。 或说来增义。 能增长心及心法来。 界者别义。 如一山处多有铁铜金银等差别。 故说名界。 如此于一依止中。 或相续中。 有十八种差别。 说名十八界。 此中别以本义。 本谓同类因。 此十八法。 同类相续。 为同类因。 故说名别。 若尔无为则非界。 是义不然。 此是心及心法。 同类因故。 复有余师说。 界以种类义。 诸法种类有十八。 谓自性故说名界。 若阴以聚义阴应是假名。 有多物聚集故。 譬如聚及人。 是义不然。 一物隣虚得阴名故。 若尔不应说阴以聚义。 何以故。 一物无聚义故。 复有余师说。 能荷负事是阴义。 复有师说。 分分是阴义。 何以故。 如有诸说。 我应转三阴物。 此执与经不相应。 何以故。 经但说聚是阴义如经言。 随所有色。 若过去未来现在等。 广说如经。 若汝言随一过去等色阴义。 于经中应知。 是故一切过去等色。 一一皆名色阴。 不应作如此执。 是一切色摄聚一处。 说名为阴。 由此说故。 是故诸阴假名有如聚。 若尔有色诸入。 于汝应成假名有。 何以故。 多眼等隣虚成来门故。 是义不然。 聚集中一一成因故。 复次与尘共作故。 根亦非十二入。 故毗婆沙中说阿毗达磨师。 若观假名阴说。 则说如此隣虚者一界一入一阴一分。 有不观说。 则说如此隣虚者一界一入一阴。 此中于一分。 假说具分。 譬如衣一分被烧说衣被烧。 复次云何。 世尊由阴等门作三种。 正说弟子众。 偈曰。 痴根乐三故。 故说阴入界。 释曰。 阿毗达磨师说如此。 众生痴有三种。 有诸众生于心法不明执聚为我故。 有诸众生于色不明。 有诸众生于色心不明。 根亦有三。 谓利中钝。 乐亦有三。 谓乐略中。 广文为此三人次第说三。 谓阴入界。 复有何因。 一切所余心法。 佛世尊安置一行阴中。 分受想二法别立为阴。 偈曰。 争根生死因。 立次第因故。 心法中受想。 分立为别阴。 释曰。 争根有二。 一贪着欲尘。 二贪着诸见。 受想二法次第为此二争胜因。 由众生着受味。 是故执着欲尘。 由随颠倒想起执着诸见。 受想二法是生死胜因。 何以故。 众生贪着受起倒想。 轮转生死。 复有因为立次第。 后文当说。 此中由此次第因。 分受想二法别立为阴应知如此。 此因立次第中当说。 复次云何。 于界入中说无为。 阴中不说。 偈曰。 阴中除无为。 义不相应故。 释曰。 若于五阴中说三无为。 不可安立令与阴相符。 何以故。 义不相应故云何不相应。 此无为安色中。 非色乃至非识。 不可说为第六阴。 何以故。 不应阴义故。 阴是聚义前已说。 无为无过去未来现在等异如色等。 由此异一切。 摄聚一处可立名无为阴。 为显染污依止故说取阴。 为显染污清净依止故说阴。 此二义于无为中无由义。 不相应故。 于阴中不立无为。 如瓶破坏非瓶。 如此阴灭坏不可立为阴。 余师说如此。 若作此执。 于界入中成反质难。 说诸阴别义已。 偈曰。 复次第如麁。 染器等义界。 释曰。 色者有碍。 一切中最麁。 无色中受行相麁故。 世间有说。 我手痛我脚痛。 想麁于二。 男女等差别易分别故。 于识行麁。 欲瞋等相易分别故。 于中识最细。 由自性难分别故。 是故最麁于前说。 复次无始生死男女。 于色互相爱乐。 由贪着爱味。 此贪由想颠倒。 此颠倒由烦恼。 此烦恼从染污心生。 如此如染立次第。 复次由器等义立次第。 如器食餚厨人噉者。 色等五阴亦尔。 复次或由界立次第。 欲界欲尘色所显。 诸定受所显。 三无色界想所显。 有顶唯行所显。 此四即是识住。 于四中识能依住。 此阴次第。 为显田种子次第义。 是故唯立五阴。 不多不少。 由此立次第因。 于行中分受及想。 别立为阴。 由此受想最麁。 染污次第因。 受想似食餚。 能显二界故。 别立为阴。 入界中眼等六应说次第。 何以故。 由随此尘及识次第易知故此眼等六。 偈曰。 前五现尘故。 释曰。 眼等五根缘现在尘。 是故先说。 意根境界不定。 有意根缘现在尘有缘三世及非三世尘。 偈曰。 四所造尘故。 释曰。 前言流至此五中。 四在前说。 所造色为尘故。 身尘不定。 或身缘四大。 或缘所造。 或复俱缘。 偈曰。 余远急明事。 释曰。 余者谓前四根。 此次第前说。 由远急明事故眼耳缘远境。 于后二前说。 于前二中。 眼事最远。 远见江河。 不闻声故。 故眼在前。 后有急缓事。 如先见人击鼓后方闻声。 鼻舌无远事。 鼻事急故前说。 如饮食未到舌。 鼻已知香故。 又鼻事明了。 能缘味细香故。 舌则不尔。 偈曰。 复随处次第。 释曰。 复次于身中。 眼根依止在上。 耳根次下。 鼻又下耳。 舌又下鼻。 身多下舌。 意根依止其中。 无有的处。 故如处所。 立彼次第。 复次何因十入皆色阴所摄。 于中唯一入名色入。 一切入皆法为自性。 于中唯一入名法入。 偈曰。 为简别胜故。 摄多胜法故。 唯一入名色。 及一入名法。 释曰。 云何为简别欲令知。 如此十法。 各得入名。 由成立为根尘故。 不须聚集更由眼等差别。 是色不得眼等名。 亦是色性。 应知是色入故。 不立此别名。 复次色入于中胜故。 何以故。 有碍强故。 若手等物触。 即便变坏。 复次体相显现于此彼处。 易指示故。 有似影故。 复次世间同知说此入为色。 非知余入。 为简别故。 说一入名法入。 不说余入。 复次于法入中。 摄受等多法。 为说多法故立通名。 又涅槃是最胜法入此中摄。 非于余入。 故偏受法名。 复有余师说。 二十种品类。 多余色故。 肉天圣慧三眼境故。 复有余法阴入界同名。 于余经中已显。 由此三门摄。 彼皆尽为不尽。 由此摄尽无余。 此中偈曰。 如来说法阴。 其数八十千。 此但言及名。 色行阴所摄。 释曰。 有诸师执。 佛正教言音为性。 于彼师入色阴摄。 复有诸师执。 文句为性。 于彼师入行阴摄。 此法阴数量云何。 偈曰。 说如法阴量。 释曰。 有诸师说。 有一分阿毗达磨名法阴。 其量有六千偈。 八十千中一一法阴。 其量皆尔。 复有诸师说。 偈曰。 阴等一一教。 释曰。 阴入界缘生谛食定无量无色解脱制入遍入觉助通解愿智无争等正教随一一皆名法阴。 偈曰。 实判行对治。 随释法阴尔。 释曰。 诸师实判如此。 众生有八万烦恼行类。 谓欲瞋痴慢等差别故。 为对治此行。 世尊正说八万法阴。 如八万法阴。 于五阴中入色行二阴摄。 偈曰。 如此余应理。 阴入及界等。 于前说中摄。 熟思彼性类。 释曰。 若有余阴入界等。 于余经中说。 是彼如前所说。 阴入界中随彼性类。 此论中所说。 应善简择摄入其中。 此中有别五阴。 谓戒阴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阴。 界阴入色阴摄。 余四入行阴摄。 复有十遍入。 前八遍入。 无贪为自性故。 法入所摄。 若共伴类。 五阴为性故。 意法二入所摄。 制入亦尔。 空遍入识遍入及空等四无边入。 四阴为性故。 意法二入所摄。 复有五解脱入。 智慧为性故。 法入所摄。 若共伴类。 声意法三入所摄。 复有二入。 谓无想入非想非非想入。 第一入即无想天。 十入所摄。 除香味入故。 第二入意法二入所摄。 如此于多界经中。 佛说有六十二界。 此等诸界。 如理应知。 入十八界中摄。 彼中所说六界。 谓地界水火风空识界。 六中二界未说其相。 此无为空。 为应知即是空界耶。 一切识为应知即是识界耶。 彼说非。 云何非。 门风窍鼻口内等。 偈曰。 窍穴名空界。 释曰。 若说窍穴。 应知是何法。 偈曰。 彼言谓光闇。 释曰。 何以故。 无有窍穴离光闇可见故。 是故彼言空界。 唯光闇为性。 昼夜为位。 此空界说名隣碍色。 彼说碍色者。 谓聚集中色最易变坏故。 光闇与碍色相隣故。 名隣碍色。 复有余师释。 此亦是碍他。 于此无碍故。 与余色相隣。 偈曰。 识界即是识。 有流。 释曰。 云何不说无流。 由佛许六界。 偈曰。 生所依。 释曰。 此六界从初託生心。 乃至死堕心生所依止。 若无流法不得如此。 如此六界中。 前四触界摄。 第五色界摄。 第六七识界摄。 说摄义已。 是前所说十八界。 于中几有显几无显。 偈曰。 于中一有显。 谓色。 释曰。 此色易可显。 如言此色彼色。 由此言故。 应知义至所余非显。 几是有碍几是无碍。 偈曰。 十有碍有色。 释曰。 此十界色阴所摄是有碍。 碍是何法。 相障故名碍。 此碍有三种。 一障碍。 二尘碍。 三缘缘碍。 此中障碍者。 于自处对障他生。 如手于手自相对障。 石于石亦尔。 尘碍者。 眼等诸根。 于色等尘。 如假名论说。 有眼于水有碍非于陆地。 如鱼等眼。 有眼于陆地有碍。 非于水中。 从多如人等眼。 有眼二处有碍。 谓于水陆。 如龟鼍虾蟆鬼捕鱼人等眼。 有眼二处无碍。 除前三句。 有眼于夜有碍。 非于昼时。 如蝙蝠鸲鹆等眼。 有眼于昼有碍。 非于夜时。 从多如人等眼。 有眼于昼夜有碍。 如狗野干马豹猫狸等眼。 有眼于二时无碍除前三句。 尘碍相如此。 缘缘碍者。 心及心法。 于自缘缘境有碍。 尘碍与缘缘碍。 异相云何。 此法于碍处有功能。 说是处为此法尘。 名为尘碍。 心及心法所取之尘。 名缘缘碍。 云何此根于自境相续生。 及识于缘缘生。 说名有碍。 过此于彼不生故。 复次此中碍者。 以到义。 谓于自境生。 此中由障碍。 应知十界有碍。 互相障故。 若法由尘碍有碍。 亦由障碍有碍不。 有四句。 第一句谓七心界及法界一分相应心法。 第二句谓五尘。 第三句谓五根。 第四句谓法界一分心不相应法。 若法由尘碍有碍。 亦由缘缘碍有碍不。 除后二句若法由缘缘碍有碍。 必由尘碍有碍。 有法由尘碍有碍。 不由缘缘碍有碍。 如五根。 大德鸠摩罗罗多说。 是处心欲生他碍令不起应知是有碍异此非有碍说有碍已。 十八界中几善几恶几无记。 偈曰。 八无记。 释曰。 何者为八。 前所说十种有碍中。 偈曰。 是诸除色声。 释曰。 五根香味触界。 是八由善恶差别不可记故。 故说无记。 有余师说。 约果报不可记。 故名无记。 若尔于无流则成反质难。 偈曰。 余三性。 释曰。 余十种界具善恶无记性。 此中七识界。 与无贪等相应是善性。 若与贪等相应是恶性。 所余是无记性。 法界与无贪等善相应。 及发起择灭。 皆是善性。 与贪等恶相应。 及发起是恶性。 所余是无记性。 色界声界善恶心发起。 是善恶性。 身口业所摄故。 若异此是无记性。 说诸界善等性已。 十八界中几于欲界相应。 几于色界无色界相应。 偈曰。 欲界。 一切有。 释曰。 相应是有义。 不相离义。 于欲界中具足十八。 偈曰。 色界。 十四。 释曰。 于色界中不具。 但有十四。 何者十四。 偈曰。 除香味。 及鼻舌识故。 释曰。 于色界中无香味。 此二是段食类故。 由离欲段食。 于彼受生故。 由无此尘。 鼻舌二识亦不得生。 无缘缘故。 若尔于彼不应立有触界。 触亦是段食类故。 实尔。 若触非段食类。 于彼可有。 若尔香味亦应然。 是义不然。 何以故。 离食无别用香味如触。 触有别用。 谓能成根。 能为依持。 及成衣服等故。 彼处众生离欲段食。 是故香味无用。 触则不尔。 有余师说。 依止定及三摩跋提。 或见色。 闻声与轻安相应。 有触胜类能益彼身。 是故此三。 于定生处得相随生。 香味不尔。 若尔于彼不应有鼻舌二根。 是义不然。 何以故。 此二有用。 若离此二身。 则丑陋。 无二根故。 又言说不成。 若用如此。 但须鼻舌依止。 为庄严身。 及以言说。 不须鼻舌二根。 是义不然。 无但依止非根。 如男根依止于彼。 此不生可然。 以无用故。 鼻舌依止。 于彼有用。 是故若离根于彼此生则应理。 若有诸根无用亦生。 如于胎中定死众生。 无用可生。 非无因可生。 此诸根从何因生。 于根有爱。 所有胜业。 若人离欲。 于尘于根决定离欲。 彼人若已离欲香味二尘。 鼻舌二根于彼不应得生。 若生鼻舌二根。 男根云何不生。 由生丑陋故。 若根藏如象王阴。 云何丑陋。 不必由有用故生。 云何生。 必由因故生。 虽复丑陋。 若有因必应生。 因既无此不生。 彼云何生是义不然。 与经相违故。 经言彼人具足根无阙少。 是义不然。 随彼所有根说无阙少。 有何相违。 若不尔。 于彼亦应有男根。 彼说如此。 于彼有鼻舌二根。 但无香味。 彼由内依门。 于六根生贪爱。 不由外尘门。 于男根生爱。 必由淫触门起。 是故此义得成。 故于色界有十四界。 偈曰。 无色界相应。 意法意识界。 释曰。 已离欲色界。 于彼受生十界色为性。 及五识界用彼为依境。 是故于无色界不得有。 几界有流几界无流。 意法识三界。 前所说。 偈曰。 诸有流无流。 是三。 释曰。 若是三界中。 道谛无为所摄是无流。 异此是有流。 偈曰。 余有流。 释曰。 所余十五界。 一向定有流几界有觉有观。 几界无觉有观。 几界无觉无观。 偈曰。 有觉亦有观。 定是五识界。 释曰。 是五识界恒与觉观相应故言定。 为简异余界故。 偈曰。 后三有三义。 释曰。 意界法界意识界。 是十八中最后故言后。 此具三品。 意界意识界与心相应法界。 除觉观。 于欲界及初定有觉有观。 于中间定无觉唯有观。 从第二定以上。 乃至有顶无觉无观。 一切心不相应法界。 及中间定观。 是觉恒无觉唯有观。 无第二觉故。 唯与观相应故。 于欲界及初定观。 不入三品中。 说其名应云何。 无观唯有觉。 无第二观故。 与觉相应故。 故说如此。 有觉观地。 有四品法。 一有觉有观。 谓除觉观所余心相应法。 二无觉有观。 谓唯是觉。 三无觉无观。 谓心不相应法。 四无观有觉。 谓唯是观。 偈曰。 余界二所离。 释曰。 十有色界名余。 此十界恒无觉观。 与心不相应故。 若五识聚有觉观。 云何说无分别。 偈曰。 显示及忆念。 由二无分别。 释曰。 彼说分别有三。 一自性分别。 二显示分别。 三忆念分别。 五识唯有自性分别。 无余二分别。 故说无分别。 如马一足说言无足。 此中自性分别。 即是觉观。 此后明心法中当说。 后二分别。 其相云何次第。 偈曰。 二是散心智。 诸念唯心地。 释曰。 此智与意识相应。 故名心智。 非寂定故名散。 此智即是显示分别。 一切忆念与意识相应。 若定若散。 名忆念分别。 几界有缘缘。 几界无缘缘。 偈曰。 七识有缘缘。 释曰。 谓眼耳鼻舌身识意根意识。 此七识界有缘缘。 能取尘故。 偈曰。 法界中有半。 释曰。 此亦有缘缘。 以心法为体故。 余十有色界。 及法界一分。 与心不相应法。 应知无缘缘。 几有执几无执。 偈曰。 九界非所执。 释曰。 何者为九。 七有缘缘界。 并第八中半。 偈曰。 八声。 释曰。 此九是非所执。 谓七识界法界声界。 偈曰。 余有二。 释曰。 余有二。 谓或有执或无执。 此中眼耳鼻舌身。 若现在则有执。 色香味触现在若与根不相离。 亦有执。 所余则无执。 如除根发毛爪齿屎尿涕唾血等中。 及于地水等中。 有执无执。 此言何义。 心及心法摄彼为自依止。 由彼损益互相随故。 是世间说有觉此名有执故。 执以觉义。 所余名无执。 几界四大为性。 几界四大所造为性。 偈曰。 触界有二种。 释曰。 触有四大及四大所造。 坚等四触是四大。 软滑等七触是四大所造。 依四大生故名所造。 偈曰。 九有色所造。 释曰。 五根界四尘界。 此九但是所造。 偈曰。 及法界一分。 释曰。 法界中无教色。 彼说亦是所造。 所余七识界法界中除无教。 非二种。 佛陀提婆说。 十入唯四大。 此执不然。 于经中由决了说四大及坚等四相故。 此四大唯是触故。 此坚等四相非眼等所见。 色等四尘非身根所觉。 是故此执不如经中。 佛世尊说。 比丘。 眼根者是内入依四大。 是四大所造净色。 有色无显有碍。 乃至身根亦尔。 比丘。 色者是外入依四大。 是四大所造。 有色有显有碍。 比丘。 声者是外入依四大。 是四大所造。 有色无显有碍。 乃至味亦尔。 比丘。 触者是外入是四大。 或依四大。 是四大所造。 有色无显有碍。 如此经中。 由触一分摄四大皆尽。 所余非四大。 此义明了可知。 复次经中说。 眼谓肉丸。 于中是坚是坚类。 如此等经。 但说肉丸与眼根不相离。 不说眼根。 于入胎经中说。 比丘。 入者谓唯六界。 此说为显成就众生根本。 复于此经由佛说六种触入故。 若不尔。 于汝亦应无受等心法。 若汝言心法即是心。 是义不然。 想受是心法依心生。 由此经言及说心为本故。 故此执不如由说心与欲相应。 是故如前说。 诸界有四大及四大所造。 是义得成。 几界微聚成。 几界非微聚成。 偈曰。 十有色微聚。 释曰。 是五根界及五尘界。 微聚所成。 隣虚众所成故。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