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内容: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一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序品第一诸有遍于一切法最极难知自共相独能悟解无邪乱是一切智今敬礼我以顺理广博言对破余宗显本义若经主言顺理教则随印述不求非少违对法旨及经决定研寻誓除遣已说论名顺正理乐思择者所应学文句派演隔难寻非少劬劳所能解为撮广文令易了故造略论名显宗饰存彼颂以为归删顺理中广决择对彼谬言申正释显此所宗真妙义论曰。 既非遍智。 云何能知。 此佛世尊是一切智。 能于诸法最极难知。 自共相中觉无邪乱。 虽非遍知而亦能知。 如佛教行定得果故。 如有智者善鉴良医。 如世有医。 先审病者风热澹等所起疾源。 复如实观性习二体。 年时处等种种不同。 为欲蠲除说授方药。 诸有患者能顺服行。 痼疾渐除身安日益。 智者寻验知实良医。 于诸方药具净遍智。 如是世尊知所化者贪瞋痴等烦恼病源。 复如实观本性修集二善种子胜解随眠。 及彼堪能自圆满等。 为欲令彼暂永灭故。 说授伏除二道方药。 诸所化者能顺服行。 若别若通对治道药。 无始数习增盛坚牢。 诸烦恼病渐渐除遣。 贪等灭得于自身中。 随道浅深倍倍增胜。 由斯仰测知我大师灭一切冥具一切智。 故赞颂者颂赞佛言。 谁能如尊善分别随眠境界自共相无量无边诸品类如应宣说利有情谁能渐次顺修行不得成于胜利乐无智不能顺圣教岂无验过在如来有于思择增上慢人。 谓佛世尊非一切智。 于所请问别异而答。 谓作是言。 此不应记诸别异答。 无知起故。 又于前际说不可知。 此即自显是无知故。 又不先觉孙陀利缘及纵彼朋造诸恶故。 又于战遮婆罗门女所起谤毁不能遣故。 又先听许提婆达多于佛法中而出家故。 又于外道嗢达洛迦先自不知命存亡故。 又不预定波吒釐城当有如斯难事起故。 又不悬记自佛法中当有部执十八异故。 又说诸业有不定故。 外道谤词略述如是。 彼诸外道固执在怀。 一切智尊虽设种种善权化导。 而未能令于正等觉生净信解。 具胜福慧求真理人。 方能测量一切智海。 今我勇锐发正勤心。 如理顺宜且少开悟。 言于请问别异而答。 谓作是言。 此不应记诸别异答无知起者。 此不应理。 其所立因非决定故。 且应详审。 为佛世尊于所请问。 由无知故言不应记。 为观问者怀聪睿慢。 非卒能令如理信解。 故虽了达而不为记。 如有矫问。 诸石女儿为黑为白。 终不为记。 岂别有方能祛彼疾。 如是外道执我为真。 矫问如来死后为有为无等事。 世尊告言。 此不应记。 佛意说我实无有故不应记别。 此显若法都非实有。 不应于中为差别问。 或佛世尊善权方便。 为令调伏故不为记。 此不为记是调伏因。 非由无知作别异答。 又不应谓佛无辩才。 彼问论道所不摄故。 若彼所问论道摄者。 佛不为记可无辩才。 非于此中如理难问少分可得。 何容乃谓佛无辩才。 又听法者心不殷故。 执我见故。 根未熟故。 世尊无方可令信解。 故于所问置而不记。 故不应以不记所问谓大仙尊非一切智。 言于初际说不可知。 此即自显是无知者。 此亦非理。 无法不应为智境故。 于有法境智若不生。 可谓如来非一切智。 本无初际智何所知。 无故不知。 岂成无智。 若尔何故不但说无。 此说不容更立因故。 若谓应立不可知因。 此亦不然。 非决定故。 或法虽有缘阙不知。 故不可知非无因性。 若立无性为不知因。 即毕竟无可为同喻。 为容因故说不可知。 若谓无因有不成失。 此不应理。 非不成故。 生死初际若定非无。 即初际身无无因起。 初无因者后亦应无。 以先后身无异因故。 若许尔者。 即诸所行净不净业皆应无果。 既不许然。 即先所立初际无故。 非不成因。 若谓生死无初际故应如虚空无后际者。 亦不应理。 外种同故。 如外穀麦后因前生。 虽无初际。 遇火水等诸烧烂缘而永坏灭。 如是生死烦恼业因展转相生。 虽无初际。 而由数习贪瞋痴等对治力故。 生死诸蕴毕竟不生。 即为后际。 空无生故。 后际可无生死有生。 岂无后际现见生法。 定有终时。 生死既生。 理必归灭。 故说初际是不可知无故为因。 其义善立。 故不应以不知初际。 谓佛世尊非一切智。 言不先觉孙陀利缘及纵彼朋造诸恶者。 此亦非理。 虽先觉知。 为避多过故不自显。 若佛先言。 我无此事。 为此事者自是余人。 即彼朋流恶心转盛。 诸中庸者咸共怀疑。 如是过愆为佛为彼。 又大人法不显他非。 佛是大人岂扬他恶。 又显彼恶令无量人憎背世尊障入正法。 又佛观见自身他身。 有招谤毁短寿定业。 又为开慰末世苾刍。 佛观当来正法将没。 多闻持戒众望苾刍。 少有不遭谤毁而死。 为欲令彼自开慰言。 我大仙尊。 一切烦恼过失习气。 皆永拔根名称普闻。 至色究竟尚被嚣谤。 况我何人因此心安修诸善业。 由观如是得失决定。 是故世尊不先自显。 又过七日其事自彰。 显佛尊高过归外道。 故不应以不自显因谓佛世尊非一切智。 即由此故应知已释。 不自披遣战遮谤因。 所以听许提婆达多于佛法中而出家者。 此有深意。 佛观彼人。 不出家者。 定当得作力转轮王。 害无量人灭坏佛法。 蹎坠恶趣难有出期。 由度出家殖深善本。 非出家者所不能殖。 为护多人令无损害。 及遮众恶故许出家。 言于外道嗢达洛迦先自不知命存亡者。 此亦非理。 念即知故。 非于余境余识生时。 即能了知所余识境。 佛心先在说法事中。 未观彼人命存亡事。 后欲知彼才举心时。 即如实知其命已过。 若欲知彼而不能知。 可谓如来非一切智。 心属余境此境未缘。 即谓无知。 斯不应理言不预定波吒釐城当有如斯难事起者。 亦不应理。 密预定故。 先密意说。 若免脱余。 余复为余之所损害。 谓佛先觉若守护余。 余必为余之所损害。 于三难事各令自守。 余不能损。 故密意说。 此即预定难事必然。 何谓世尊非一切智。 言不悬记自佛法中当有部执十八异者。 此亦非理。 已悬记故。 如说当来有苾刍众。 于我言义不善了知。 部执竞兴互相非毁。 世尊于此略说内外二种防护。 内谓应如黑说大说。 契经所显观察防护。 外谓应如六可爱法。 契经所说敛摄防护。 又见集法契经中言。 于我法中当有异说。 所谓有说唯金刚喻定。 能顿断烦恼。 或说择灭涅槃二法为体。 或说不相应行无别实物。 或说表业尚无。 况无表业。 或说一切色法大种为体。 或说前后相似为同类因。 或说色处唯用显色为体。 或说触处唯用大种为体。 或说唯有触处是有对碍。 或说触处身处是有对碍。 或说唯五外处是有对碍。 或说眼识能见。 或说和合能见。 或说意界法界俱常无常。 或说一切色法非刹那灭。 或说不相应行有多时住。 或说无想灭定皆现有心。 或说等无间缘亦通色法。 或说一切色法无同类因。 或说异熟生色断已更续。 或说傍生饿鬼天趣亦得别解脱戒。 或说心无染污亦得续生。 或说一切续生皆由爱恚。 或说律仪不律仪分受亦全受。 或说傍生饿鬼有无间业。 或说无间解脱二道俱能断诸烦恼。 或说意识相应善有漏慧非皆是见。 或说身边二见皆是不善亦他界缘。 或说一切烦恼皆是不善。 或说无乐舍受。 或说唯无舍受。 或说无色界中亦有诸色。 或说无想天殁皆堕恶趣。 或说一切有情无非时死。 或说诸无漏慧皆智见性。 或说无有去来一切现在别别而说。 或说色心非互为俱有因。 或说羯剌蓝位一切色根皆已具得。 或说诸得顶法者皆不堕恶趣。 或说诸善恶业皆可转灭。 或说诸无为法非实有体。 或说诸世间道不断烦恼。 或说唯赡部洲能起愿智。 无诤无碍重三摩地。 或说心心所法亦缘无境。 诸如是等差别诤论。 各述所执数越多千。 师弟相承度百千众。 为诸道俗解说称扬。 我佛法中于未来世当有如是诤论不同。 为利为名恶说恶受。 不证法实颠倒显示。 即于此部过现当来亦有如是诤论差别。 世尊如是分明悬记。 而诸弟子不顾圣言。 各执所宗互相非毁。 过属弟子岂在世尊。 不可由斯谤一切智言。 说诸业有不定者。 理亦不然。 有此业故。 定应许有能感异熟不定业性。 此若无者。 修道断结则为唐捐。 以一切业定得果故。 不应由此所说诸因。 或复余因谤一切智。 世尊成就不可思议希有功德高广名称。 非理毁谤获罪无边。 诸有智人皆应信佛。 具一切智故先敬礼。 辩本事品第二之一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敬礼如是如理师对法藏论我当说论曰。 诸言虽总而别有所观。 别何所观。 谓俱利德满。 智断具故。 自利德满。 恩德备故。 利他德满。 此即一切智能拔济有情。 一切种冥皆永灭故智德圆满。 诸境界冥亦永灭故断德圆满。 授正法手拔众生出生死泥故恩德圆满。 声闻独觉虽灭诸冥。 以染无知毕竟断故。 非一切种阙能永灭。 不染无知殊胜智故。 非具一切智。 不能拔有情。 冥谓瞖膜能蔽净眼。 如是无知障真见故。 冥惑昏闇能遮色像。 如是无知覆实义故。 诸有殊胜治道生时。 令永不生。 故称为灭。 谓灭一切品诸境冥故。 言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者。 由彼生死是诸有情无始时来沉溺处故。 难可出故。 所以譬泥。 众生于中沦没无救。 诸有成就巧智大悲。 授如应言拔济令出。 敬礼如是如理师者。 稽首具前自他利德。 能说如理圣教大师。 意乐随眠智等阙故。 声闻独觉非如理师。 唯佛世尊具如是德。 故是前总诸言所观为正流通。 彼所立教。 故先赞礼如理教师。 以赞礼言灭诸恶障。 标嘉瑞已许发论端。 故言我当说对法藏。 何谓对法。 颂曰。 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论曰。 净谓无漏。 慧谓择法。 此即总摄无漏慧根。 何缘得知。 唯无漏慧名为对法。 以佛世尊恣天帝等所请问故。 如契经说。 我有甚深阿毗达磨及毗柰耶。 恣汝请问。 是许天帝请问圣道及此圣道所证果义。 恣伐蹉类契经亦尔。 复以何缘唯无漏慧名为对法。 由此现观诸法相已不重迷故。 岂不现观非唯慧能。 是则对法应非唯慧。 正觉谛理说名现观。 故现观用唯慧非余。 又现观中慧为最胜。 具三能故独称对法。 然此对法非不待余。 故慧随行亦名对法。 即慧眷属名曰随行。 眷属者何。 谓慧随转色受想等诸心所法生等及心。 如是总说无漏五蕴。 名为对法。 此则胜义阿毗达磨。 若说世俗阿毗达磨。 即能得此诸慧诸论。 此谓前所得无漏慧根诸慧。 谓能得世间三慧即是世间殊胜修慧思慧闻慧。 及彼随行依所得近远说三慧次第。 非离如是慧及随行无漏慧根可能证得。 是能得此胜方便故。 同无漏慧受对法名。 如慈方便亦名慈等。 论谓能得。 此发智等诸论是无漏慧胜资粮故。 亦名对法。 如业异熟漏等资粮亦名业等。 前诸慧言亦摄生得。 唯生得慧能正诵持对法论故。 亦名对法。 岂不此论是无漏慧胜资粮故。 亦名对法。 何乃别名对法。 俱舍颂曰。 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论曰。 藏谓坚实犹如树藏对法实义皆入此摄。 此论是彼对法之藏。 即是对法之坚实义藏。 或所依犹如刀藏。 谓彼对法是此所依引彼义言造此论故。 此论以彼对法为藏。 即以对法为所依义。 彼何因说谁复先说。 虽不应问说对法人。 佛教依法不依人故。 而为开示说对法因。 彼能说人亦应显了。 颂曰。 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由惑世间漂有海为寂大师说对法论曰。 由离择法无胜方便。 能灭世间引苦诸惑。 故世尊言。 若于一法未达未知。 我终不说能正尽苦。 世间未灭诸烦恼故。 于三有海生死轮回。 为令世间修习择法。 永寂三有生因烦恼。 是故大师先自演说阿毗达磨。 佛若不说。 舍利子等诸大声闻。 亦无有能于诸法相如理思择。 然佛大师随所化者。 性差别故处处散说。 尊者迦多衍尼子等诸大声闻。 以妙愿智观过去佛所说法教。 如其所应安置结集。 如大尊者迦叶波等共所结集律及契经。 经律二藏随文结集。 唯对法藏随义结集。 如说诸有结集义言。 于律及经彼为殊胜。 随佛圣教结集对法是佛所许得佛说名。 何等名为所思择法。 世尊依彼说对法耶。 颂曰。 有漏无漏法除道余有为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漏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谓虚空二灭此中空无碍择灭谓离系随系事各别毕竟碍当生别得非择灭论曰。 说一切法略有二种。 一者有漏。 二者无漏。 此则总说。 次当别解。 除道圣谛余有为法。 是名有漏。 此复云何。 谓五取蕴色。 乃至识。 如说云何名色取蕴。 谓有漏色随顺诸取。 广说乃至。 识亦如是。 何缘取蕴名为有漏。 以于其中漏随增故。 有身见等诸烦恼中立漏名想令染污心常漏泄故。 与漏相应。 及漏境界随增漏故。 名漏随增。 随增眠义后当广辩。 由此应知已遮一切。 不同界地及无漏缘烦恼境界随眠有漏。 彼此展转不随增故。 非相对立。 如是二名有漏无漏。 复有何相。 如世尊言。 有漏法者。 谓所有色随顺诸取。 是能增益诸有取义广说乃至。 识亦如是。 与此相违是无漏法。 有漏无漏略相如是。 或有漏者。 谓堕世间。 若出世间名为无漏。 世间所摄名堕世间。 谓处世间不出为义。 依苦谛体立世间名。 故契经说。 吾当为汝宣说世间及世间集。 又五取蕴名苦有漏。 故知有漏。 谓堕世间。 宁知堕世间皆是有漏法。 如世尊说。 吾当为汝宣说有漏及无漏法。 有漏法者。 谓诸所有眼诸所有色。 诸所有眼识。 诸所有眼触。 诸所有眼触为缘内所生。 或乐受或苦受或不苦不乐受。 如是乃至。 堕世间意。 堕世间法。 堕世间意识。 堕世间意触。 广说乃至。 名有漏法。 无漏法者。 谓出世间意。 出世间法。 出世间意识。 出世间意触。 广说乃至。 名无漏法。 依此圣教及由正理。 知堕世间皆是有漏。 已辩有漏及有漏因。 云何无漏。 谓道圣谛及三无为。 名为无漏。 道圣谛者。 谓非有漏色等五蕴。 三无为者。 谓即虚空择非择灭。 此虚空等及道圣谛。 名无漏因。 次前已说其道圣谛后当广辩。 于略所说三无为中。 虚空但以无碍为性。 于中诸法最极显现。 无障为相。 故名虚空。 谓诸大种及造色聚。 一切不能遍覆障故。 或非所障亦非能障。 故说虚空。 无障为相。 择灭即以离系为性。 择谓如理勤所成慧。 于四圣谛各别行相。 如理思择。 故名为择。 由择所得诸有漏法永离系性。 此定能碍诸系得生。 故名择灭。 或有是灭而非离系。 为简彼故说离系言。 有作是言。 诸所断法同一择灭。 无同类故阿毗达磨。 诸大论师咸作是言。 随系事别。 所以者何。 此若一者。 修余治道有无用过。 若诸所断同一择灭。 证得苦法智忍所断烦恼灭时。 余烦恼灭为证得不。 若证得者。 修余治道便为无用。 若不证得。 是则一物证少非余。 与理相违有分过故。 由是定应许离系事随系事量。 不违正理。 无同类者。 谓此择灭自无同类因。 亦非他因。 故永碍当生得非择灭。 择即前说如理成慧。 不由此慧有法永遮。 未来法生名非择灭。 如眼与意专一色时。 余色诸声香味触等。 念念谢往对彼少分。 意处法处得非择灭。 以五识身及与一分意识身等于已灭境终不能生缘俱境故。 由彼生用系属同时所依缘故。 若法能碍彼法生用此法离慧。 定碍彼法令住未来永不生故名非择灭。 非唯缘阙便永不生。 后遇同类缘彼复应生故。 谓若先缘阙彼法可不生。 后遇同类缘。 何障令不起。 前说除道。 余有为法。 是名有漏何谓有为。 颂曰。 又诸有为法谓色等五蕴亦世路言依有离有事等论曰。 老病死等灾横差别。 隐积损伏故名为蕴。 为别戒等故言色等。 戒等五蕴不能具摄。 一切有为色等五蕴具摄有为。 故此偏说言有为者。 众缘聚集共所为故。 未来未起。 何谓有为。 如所烧薪。 是彼类故。 诸不生法不越彼类。 虽永不起而说有为。 彼彼经中。 世尊随义名世路等。 彼复云何。 谓诸有为亦名世路。 色等五蕴生灭法故。 未来现在过去路中而流转故。 或为无常所吞食故。 名为世路。 诸不生法众缘阙故。 虽复不生是彼类故。 立名无失。 诸有为法亦名言依。 言谓言音。 或谓能说此言远近所託名依。 即义与名总说依故。 以名依义言复依名。 是故言依总摄名义。 如是名义具摄五蕴。 故契经说。 言依有三无四无五。 由比善释品类足论。 彼说言依五蕴所摄。 依是因义无为无果。 故非言依。 又若聚中三事可得。 谓语依义说名言依。 无为聚中唯有其义。 无语依故不名言依。 有说无为有依有义。 但阙语故不名言依。 又诸有为与能言体有俱起义。 无为不然。 诸有为法亦名有离。 离谓永离即是涅槃。 得已不还。 堕生死故。 有彼离故。 说名有离。 如有财者名为有财。 此虽有为而非一切。 以无漏道无择灭故。 又涅槃时亦舍圣道。 故名有离。 以说圣道犹如船筏亦应断故。 如契经言。 法尚应断。 何况非法。 诸有为法亦名有事。 事谓所依。 或是所住。 即是因义。 果依于因。 从因生故。 如子依母。 或果住因能覆因故。 如人住床。 是因为果所映蔽义。 因果前后故。 及细麁性故。 此有事故。 说名有事。 喻如前说。 如是等类说有为法。 诸名差别于此所说有为法中。 颂曰。 有漏名取蕴亦说为有诤及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论曰。 前说除道余有为法。 名为有漏。 已辩其体。 今为显彼名想不同及差别义故复重说。 已说一切有为名蕴。 今说有漏名为取蕴。 义准无漏但得蕴名唯诸漏中立取名想。 以能执取三有生故。 或能执持引后有业。 故彼诸漏说名为取。 色等五蕴从取生故。 或生取故。 名为取蕴。 如草糠火。 如花果树。 诸有漏法亦名有诤。 谓烦恼中立诤名想。 扰动善品故。 损害自他故。 蕴与诤俱。 或诤蕴俱而得生起。 故名有诤。 此意显示诤之与蕴非随阙一余可得生。 及者显余有漏名想。 谓或名苦。 即五取蕴。 是诸逼迫所依处故。 自性麁重不安隐故。 或名为集。 即彼种类能为因故。 能集成故。 谓从取蕴取蕴集成。 或名世间可毁坏故。 如世尊说。 性可毁坏。 故名世间。 非诸圣道性可毁坏。 亦名世间。 由此中无对治坏故。 或名见处。 萨迦耶等五见住中随增眠故。 由彼诸见于有漏法一切种时相无差别。 坚执无动随增眠故。 体用增盛。 故复别说。 贪等痴疑则不如是。 以彼贪等有一切种无一切时。 痴一切时非无差别。 疑无差别。 而不坚执。 是故有漏。 不说彼处。 或名三有。 有因有依三有摄故。 等言为摄名有染等。 如是等类是有漏法。 随义别名。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3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