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十要 内容: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五述曰。 昔云栖宏祖在日。 深慕飞锡法师宝王论及妙叶禅师念佛直指二书。 往往博诹未获遘止。 神庙末年古吴万融老宿某。 偶于乱楮中获一遗编。 盖二书合刻也。 磨灭之余仅存墨影。 韩朝集居士正知与灵峰旭老人后先梓而行之。 及老人流通净要时。 遂将二书双珏并荐。 而直指前序略载此缘。 且若深惜其未入宏祖之慧照也。 今刻十要。 奉宝王次十疑之后。 其论所云念未来佛即信愿二种资粮。 故最为得要云。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 飞锡 撰客有高信至吾禅居前礼致问曰。 成道捷径。 法华三昧不轻之行。 念佛三昧般舟之宗。 佥为无上深妙禅门。 愿闻其致。 对曰。 希高扣寂。 未有若君之问者也。 子将涉无生之龙津。 欲图南以鹏举。 吾不敏。 尝试论之。 略开二十门以明斯旨。 上卷七门(念未来佛)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一)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二)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三)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四)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五)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六)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七)中卷六门(念现在佛)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八)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十)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十一)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十二)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十三)下卷七门(通念三世无不是佛)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十四)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十五)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十六)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十七)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十八)无相献华信毁交报门(十九)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二十)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第一(速成念阿弥陀佛一行三昧)心之二也。 生于群妄。 群妄虽虚。 惑者犹滞。 滞之不释。 圣以之忧。 (今夫)玄韵畅而无说(皆不可得是以)法身空而具相(无不是佛)。 相之不明说之不圆。 (则具相)一味之旨(无说)绝言之路讵可知其所归欤。 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不念过现佛岂知未来佛)。 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既念过现佛则知未来无不是佛矣)。 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 念佛名者必成于(一相之)三昧。 一言以蔽。 其在兹焉。 亦犹清珠下于浊水。 浊水不得不清。 佛想投于乱心。 乱心不得不佛(何众生非佛耶)。 而世人念过去释迦。 想现在弥陀。 独未闻念未来诸佛。 何耶。 盖不了如来对众生之粗说诸佛之妙。 遂隔生于佛外。 净名有嗅薝卜不嗅余香。 花有着身不着身者。 此抑扬大乘也。 抑小则置钵茫然。 扬大则(大小)同游(于)不二。 法华决了声闻法。 是诸经之王。 (则)一切(香皆)薝卜(大小俱)不着之旨明矣。 苟非其人。 以诸佛为至尊也。 众生为至卑也。 高下出焉。 群妄兴矣。 敬傲立焉。 一真隐矣。 夫如是必草芥万有。 锱铢天下。 慢幢已设高倨棱层。 目送飞鸿心游青汉。 不可屈也。 维摩经。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楞伽经。 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心中。 如大无价宝珠垢衣所缠。 又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如来等无有异。 所以圆念三世佛。 普观十方尊。 理趣般若云。 一切有情皆如来藏。 普贤菩萨自体遍故。 夫贫女怀王。 米在糠[禾*会]。 镜然可观。 岂可罹八慢之责哉。 人皆侮未来玉毫。 不敢侮过现金色。 起罪之源在当来佛上。 非已今佛上也。 众生苟非。 当佛焉在。 若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 有叶法华不轻之心。 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矣。 法华念佛元是一门。 如芝术之药。 列仙之子。 昔各天涯都无仙号。 人服其药羽化云行。 故药受仙标。 人得仙誉。 人药异也。 其仙一也。 若无圣人谁与道游。 法无佛悟岂令自悟。 法非佛不悟。 念佛三昧生焉。 佛非法不明。 法华三昧起矣。 一仙两称俱得仙名。 念佛法华同名佛慧。 佛慧既同则不轻般舟无上深妙禅于兹悟矣。 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问。 嬖女群盗恶之至者。 安得敬如佛欤。 对。 如佛所演。 有对待门.决了门。 对女子虚伪。 说如来至真。 佛可尊崇。 女可厌离。 厌离有二。 一诃欲。 二放心。 菩萨诃色欲经。 女色者世间枷锁。 凡夫恋着不能自㧞。 世间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 世间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 行者既舍。 若复顾念。 是为从狱得出还复思入。 从狂得止而复乐之。 从病得瘥复思得病。 智者知其愚而颠。 蹶死无日矣。 凡夫重女。 甘为仆使。 终身驰骤为之辛苦。 虽铁锧千刃锋镝交至不以为患。 行者若能弃之不顾。 则破枷脱锁恶狂厌病。 离于衰祸既安且吉。 得出牢狱永无患难。 女人之相。 言如蜜。 心如毒。 停泉澄波蛟龙居之。 金山宝窟师子处之。 此害不可近也。 室家不和妇人之由。 毁宗败族妇人之酷。 实为阴贼灭人慧明。 亦如猎围鲜得出生。 譬如高罗。 群鸟落之不能奋飞。 又如密网。 众鱼投之刳肠俎肌。 亦如闇坑。 无目投之如蛾赴火奔竞求之。 是以智者知而远之不受其贼。 恶而薉之不为此物之所惑也。 大宝积经。 锋刃刀山毒箭诸苦。 女人能集众多苦事。 假以香华为严好。 愚人于此妄贪求。 如海疲鸟迷于彼岸。 死必当堕阿鼻地狱。 现见众苦皆来集身。 善友乖离天宫永失。 宁投铁狱驰走刀山眠卧炎炉不亲女色。 如鸟为求食不知避网罗。 贪爱于女人被害亦如是。 譬如水中鱼。 游泳网者前。 便为他所执。 岂非自伤损。 女若捕鱼人。 谄诳犹如网。 男子同于鱼。 被网亦如是。 次放心者。 大宝积经。 若人一心专精自守。 贪欲心发即应觉知。 方便散除还令寂静。 云何散除。 应作是念。 此是空。 此是不净。 求此欲心生处灭处。 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是中谁染。 谁受染者。 谁为染法。 如是观时。 不见能染。 不见所染。 不见染事。 以不见故则无有取。 以不取故则无有舍。 以不舍故则无有爱。 不舍不爱名离欲寂静涅槃。 又恣入尘劳生死而亦不患贪恚痴等。 是谓放心。 已上明对待门竟。 决了门者。 若究竟离诸妄。 无染于虚空。 则过现佛非未来佛也。 夫求无价宝必下于沧溟。 采智慧宝必求于烦恼。 五逆相即解脱相。 魔界如即佛界如。 若聆佛音而喜。 闻魔声而恚。 非觉于诸法者。 北辕适越安得与之论道哉。 昔列仙鹿蹄咒令国旱。 嬖女诱而得之。 女者耶输也。 未来成佛。 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 阿那律昔为盗首。 入寺盗佛额珠。 箭挑佛灯令光不灭。 阿那律此翻无灭。 良在兹焉。 当来作佛。 号普明如来。 未来两佛犹如皎日。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问。 梵网经。 若人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而缁服之流佩明月之戒。 悬璎珞之珠。 参位三尊。 范围七众。 苟非精持。 动行颠沛。 斯人也慢之何过焉。 捶之何罪焉。 对。 如来三昧海经。 为父王说昔四比丘犯律为耻。 将无所怙。 忽闻空中曰。 汝谓无救。 不然也。 空王如来虽涅槃。 形像尚在。 汝可入塔一观宝像眉间白毫。 比丘随之泣泪言曰。 佛像尚尔。 况真容乎。 举身投地如大(如字)山崩。 今于四方皆成正觉。 东阿閦佛。 南宝相佛。 西无量寿佛。 北微妙声佛。 四破戒比丘。 一观宝像佥为世雄。 念佛之人岂得自惑惑他欤。 大集经。 若诸王臣打骂出家持戒破戒。 罪同出百亿佛身血。 若见被袈裟者。 无论持犯但生佛想。 佛想者念佛三昧也。 斯金口明不轻之深旨。 安得不惧哉。 经云。 宁为心师。 不师于心。 见悭贪人作施想。 见破戒人作持戒想。 夫然则不为六蔽境界所缠。 成六度彼岸观门焉。 若分别心。 自取冥罚。 能翻此见。 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问。 如现处汤狱婴鬼趣。 菩提难发。 河清未期。 安得同于佛欤。 对。 采良药者非华堂所出。 集法药者非无为自出。 首楞严说四种记。 一未发心记。 二初发心记。 三密与授记。 四现前授记。 今现处鬼狱。 佛记当来必发大志。 遇真善友。 行菩萨行。 还成正觉。 即是未发心记也。 佛说四种记时。 迦叶白佛。 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 若生轻心则为自伤。 佛言。 善哉快论。 人皆不应称量众生。 唯有如来乃能量尔。 我敕诸声闻及余菩萨。 于诸众生应生佛想。 华严普贤行愿品。 破百万障门亦用此想。 夫宅宝未开不妨宝在宅内。 頞珠斗没何妨珠隐頞中。 若不念众生为当来佛。 必以六尘为寇贼。 则防魔军(适)自坏其壁垒。 (自)存敌国。 (使)常起于怨仇。 金革所以未宁。 鼙鼓于焉尚振。 安得高枕于其间哉。 能悟色声为佛。 则众生皆当来佛。 必不立心前之境也。 或想自身为本尊也。 瑜伽真言深妙观门不谋而会。 问。 汤狱之子殊未发心。 如来法王宥过与记。 原夫未悟。 从何得醒耶。 对。 长江之源滥乎一觞。 大迷之本存乎二见。 若念外立无念。 生外立无生。 则生死异于涅槃也。 万佛洪音莫能训矣。 若了念而无念生而不生。 烦恼即菩提也。 一相庄严斯能悟矣。 亦犹岩上群蜂己房纯蜜。 井中七宝何废称珍。 皆本有之非适今也。 吾放其心。 遍一切所缘之处。 皆见如来道从恚等生。 于是乎在。 如来藏经。 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 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 结加趺坐俨然不动。 乃至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以九喻广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宝性论颂释萎华中诸佛。 粪薉中真金。 地中珍宝藏。 诸果子中芽。 朽故弊坏衣缠裹真金像。 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 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宝像。 众生贪瞋痴妄想烦恼等尘劳诸境中皆有如来藏。 下至阿鼻狱皆有如来身。 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 以此文证。 汤狱之记顿觉明焉。 问。 至人用心攀缘永绝。 今放心遍缘。 教何在焉。 对。 教说起心遍缘六尘三业。 仍发妙愿入佛境界。 一一缘起不离如来名为悉见。 此是圆见非由眼也。 涅槃经。 声闻天眼为肉眼。 学大乘者肉眼为佛眼。 晓了己身有佛性故。 胜天王经。 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罗蜜。 于一切法心缘自在。 缘一切色愿得佛色。 无所得故。 缘众声愿得如来微妙音声。 缘众香愿得如来清净戒香。 缘诸味愿得如来味中第一大丈夫相。 缘诸触愿得如来柔软手掌。 缘诸法愿得如来寂静之心。 缘身愿得佛身。 缘口愿得佛口。 缘意愿得如来平等之意。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 无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 遍缘诸法而能不着。 观见诸法无不趣向菩提之道。 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缘而得成立。 又如大地住在水上。 若凿池井即得水用。 其不凿者无由见之。 如是圣智境界遍一切法。 若有勤修般若方便则便得之。 其不修者云何能得。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问。 即凡而圣。 为无我也。 三教无我理既不殊。 其义焉在。 对。 三教名未始异。 理未始同。 夫子四绝中无我者。 谦光义也。 道无我者。 长而不宰也。 佛无我者。 观五蕴空也。 二教都不明五蕴。 孰辨其四谛。 六度万行贤圣阶级蔑然无闻。 修心之士择善而从可也。 盖不善无益于至真。 无记双亡于善恶。 妨乱佛法何莫由斯。 故圣人简之而不取也。 念佛三昧。 善之最上。 万行元首。 故曰三昧王焉。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问。 若择善而从。 何不择诸佛之善。 弃众生之恶耶。 对。 不易来问。 自成我答。 何者择善而从。 盖即恶而善。 即妄而真也。 苟能念未来之佛。 叶不轻之行。 天地一指。 万物一马。 众生皆佛。 此土常净。 异鹙子之土石沙砾。 同梵王之珍宝庄严。 择善之至矣。 无恶可弃矣。 法华明绝待。 妙云。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胜天王经。 佛所住处实无薉土。 众生薄福而见不净。 夫然则烈三昧之猛焰。 不居于纤妄蚊蚋(谓不复存纤妄之见)。 铿十念之洪钟。 不间于散乱称佛。 明矣(谓散不异定。 此四句约色心二法明众生皆佛)。 念弥陀通三世既尔。 念诸佛菩萨亦然。 起信论。 依方故转。 方实不转。 是则悟一方。 群方自正。 念一佛。 诸佛现前。 此为大乘法门要义也。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问。 肉者人之所食。 而念佛之家绝之。 何耶。 对。 尸毗救鸽。 上称方平。 王禽异。 保命一也。 安得故食其肉用资败躯而不知惧哉。 苟悟为未来诸佛。 孰肯飞白刃自取其毙欤。 楞伽偈。 为利杀众生。 以财网诸肉。 二俱是恶业。 死堕叫唤狱。 以斯圣旨。 若不施(如字)此财。 网屠自息矣。 且龙树不轻鸽雀。 高僧不跨虫蚁。 或问其故。 答曰。 斯之与吾同在生死。 彼或先成正觉。 安可妄轻耶。 轻尚不可。 岂得食其血肉哉。 宝性论引如来藏经。 众生者即第一义谛。 即如来藏。 即法身。 即菩提。 吾谓犬唯逐块不知逐人。 块终不息。 唯念过现不念未来。 慢终不息。 若师子逐人其块自息。 闻夫敬慢之道一以贯之。 移敬就慢。 均父母于平人。 逆之甚也。 移慢就敬。 均平人于父母。 孝之大也。 故梵网经。 六道众生皆我父母。 孝名为戒。 良在兹焉。 观六道为当来佛者。 父母之谈犹近耳。 若能等沙弥之救蚁。 促寿更延。 同流水之济鱼。 天华雨[廿/积]。 革旷劫众生之见。 念未来善逝之身。 粪薉知有真金。 重云信有明月。 则食肉昏雾生死烟霾。 慧风埽之于三昧长空矣。 梵网经。 我是已成佛。 汝是当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岂得不念之哉。 问。 肉不可食信矣。 五辛如何。 对。 大佛顶经。 是五种辛。 熟食发淫。 生啖增恚。 纵能宣说十二部经。 十方天仙嫌其臭薉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 舐其唇吻常与鬼住。 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是人修三摩地。 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修菩提者永断五辛。 是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斯金口也。 不亦诚哉。 酒固不待言矣。 百喻经。 贫人在路得一囊金。 钱数未周钱主忽至。 尽夺去。 其人悔不疾去。 懊恼苦极。 遇佛法者不勤方便修行。 而好多闻。 忽尔命终堕三恶道。 如彼愚人还为主夺。 偈曰。 今日营此事。 明日营彼事(此不但是世法。 即泛泛营福慧业。 无一相三昧妙观以为锦密之修。 皆所谓今日三明日四。 如隔日疟也)。 乐着不观苦。 不觉死贼至。 匆匆营众务。 凡人无不尔(泛泛营福慧业。 终归世谛流布无益真修。 凡人亦无不尔也)。 如彼数钱人。 其事亦如是。 已上七门。 是念未来佛以通三世也。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第八问。 专西方。 念一佛。 以通三世。 希沾九品。 践不退地。 不亦可乎。 对。 十住婆沙论并龙树菩萨造释华严经论。 菩萨道有难行行。 如陆地行舟。 有易行行。 如水路乘舟。 阿弥陀佛本愿之力。 若人闻名称念。 自归彼国。 如舟得水又遇便风。 一举千里。 释迦如来父王眷属六万释种皆生极乐。 盖佛与此界众生缘深也。 专注一境。 圆通三世。 不亦良哉。 问。 往生彼国。 有为虚伪。 风多浪鼓。 曷若不驰想于外。 但摄心于内。 协无为之旨乎。 对。 有为虽伪。 舍之则道业不成。 无为虽实。 取之则慧心不朗。 经云。 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 乐着无为功德亦为魔业。 又圣贤摄心谓之内。 凡夫驰想谓之外。 苟以驰外为乱住内为定。 复是内外所驰。 非念佛三昧摄心之意也。 注维摩经什师云。 外国一女。 身金色。 有长者子达暮多罗以千两金邀入竹林。 文殊变白衣士。 宝衣严好。 女人见之贪心内发。 文殊言。 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 女曰何为菩提心。 言汝身是。 云何是。 曰。 菩提性空。 汝身亦空。 女于迦叶佛所多植善本。 广修智慧。 闻说即得无生法忍。 将示欲之过。 还与长者子入林。 自现身死[月*夆]胀烂臭。 长者子大怖。 往诣佛所。 佛为说法。 亦得法忍。 如自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是则一切有为即无为矣。 一切内外非内外矣。 在有未尝有。 居无未尝无。 何患佛有相心有念哉。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问。 人生石火电光。 一念蹉跎悔无所及。 修道之人尚不亲心。 况亲于身。 况身外欤。 常恐出息不还属于后世。 狂风飘蓬茫茫何之。 愿示一生之计。 对净土之会。 功业之大者。 二乘澄神虚无耽空怖相。 不念众生故无净土。 而大乘有之。 悲华经。 阿弥陀佛昔为转轮王。 名无诤念。 千子具足。 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 取西方极乐净土。 诸经中知名佛.菩萨.声闻等皆昔之千子也。 太子不瞬。 观音也。 次摩尼。 势至也。 次王众。 文殊也。 次能伽奴。 即金刚智慧光明菩萨。 次无畏。 即莲华尊如来。 次庵婆罗。 即虚空光明菩萨。 次善臂。 即师子香菩萨。 次泯图。 即普贤也。 次密苏。 阿閦佛也。 密苏发心已来。 行时步步心心数法。 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焉。 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如密苏之见。 即鸣珂入仗动珮朝天。 肃肃羽仪骎骎车马。 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 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 未有无出入息者。 世人多以宝玉木槵等为数珠。 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 称佛名号随之于息。 有大恃怙。 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 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 纵昏寐含佛而寝。 觉即续之。 必于梦中得见彼佛。 如钻燧烟飞。 火之前相。 梦之不已三昧成焉。 面睹玉毫。 亲蒙授记。 万无一失也。 子宜勉之。 又问。 一念十念往生净土。 何者为正。 对。 一念往生。 住不退地。 此为正也。 如佛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 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 堕无间狱如箭射。 今念佛生净土亦一念善业成。 登极乐土如臂屈前。 一念五阴灭后。 一念五阴生。 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 不须两念。 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 后生酪中作虫。 大萨婆长者妻坐对明镜自爱其身。 海风破船生故尸中作虫。 斯皆一念也。 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 观经十念为遘疾尪羸力微心劣。 故十称以助其一念。 若心盛不昧。 一念生焉。 犹植丝发其茂百围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第十问。 经明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何用远称弥陀。 存想极乐。 自外而求耶。 对。 子所引经。 观经也。 正明念阿弥陀佛。 以念佛故。 彼佛从想生。 故云是心是佛。 安得窃取弥陀之观。 反噬弥陀之心。 若都不念佛而是心是佛。 亦应不想恶而是心是恶。 彼既不然。 此亦焉可。 况极乐国弥陀至尊。 十万亿之须弥山王不与眼根为障碍(者以)恒河沙之光明相好由佛愿力而想成(故也。 由佛愿力者。 谓佛身是佛自愿力所成。 而想成者谓彼佛自愿力所成之身。 由我现前心想显现)。 屈臂即得往生。 宁计彼方之远近也。 问。 魔光佛光。 自观他观。 邪正混杂。 愿一一示之。 对。 依想而现曰自曰正。 不依想现曰他曰邪。 谓本想白毫。 白毫不现。 未想绀目。 绀目现。 乖其本心。 况诸想欤。 又魔火有影耀眼。 佛光无影耀眼。 楞伽云。 照耀如盛火。 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 又真光令念佛人身心澄渟。 清净伪光令念佛人躁动恍惚。 涅槃经。 澄渟清净即真解脱。 又问。 至人无思而今用想。 岂不谬哉。 对。 大威德陀罗尼经。 超过有结。 应发欲心想无欲事。 今例之。 欲修念佛。 应发想心想无想事。 方等贤护经。 恶欲想女梦见女。 善欲想佛梦见佛。 二想名同善恶天隔。 不可闻想一概厌之。 若果厌之必生无想天。 若执无想谤想佛者。 永入十方无择之囹圄。 岂有天宫之望乎。 况外道天非解脱路。 涅槃经。 随闻毒鼓。 远近俱死。 此亦如是。 随其拨想。 远近俱堕。 经云。 或时离地一尺二尺。 往返游行斯之谓矣。 夫覆舟载舟。 水也。 因倒因起。 地也。 想妄即众生。 想真即诸佛。 离想之外更用何焉。 般舟云。 心起想即痴。 无想即涅槃。 当知存所想之佛。 能想之心。 及避想佛以恶取空为无想者。 皆痴也。 今了佛从想生。 无佛无想何痴之有。 此观空三昧。 无邪见也。 夫至人冥真体寂。 虚空其怀。 万法并照。 心未尝有。 是则真智无缘可名无念。 俗智有缘想念以生。 又想不异空。 空不异想。 第一义中道也。 此显法身矣。 空即是想。 俗谛也。 恒沙万德皆依俗谛。 此显报身矣。 想即是空。 真谛也。 破二十五有。 得二十五三昧。 常空常化。 和光利物。 此显化身矣。 是则以三观观三谛。 证三德成三身。 乃至十种三法有何不可。 而欲摈清净之想。 取无想之想耶。 楞伽.密严皆曰。 宁起有见如须弥。 不起空见如芥子。 谓信有因果。 存想念佛。 生极乐净土。 拨无因果谤于念佛。 堕阿鼻狱也。 吁可畏哉。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第十一问。 方等经修无上深妙禅定。 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 以祈胜定。 然默念泉澄。 三昧自至。 何必声喧里巷。 响震山林。 然后为道哉。 对。 声亦无爽。 夫辟散之要。 要存于声。 声之不厉。 心窃无定。 有五义焉。 拔茅连茹乘策其后。 毕命一对长谢百忧。 一也。 声光所及万祸冰消。 功德丛林千山松茂。 二也。 金容荧煌以散彩。 宝华淅沥而雨空。 若指诸掌。 皆声致焉。 三也。 如牵木石重而不前。 洪音发号飘然轻举。 四也。 与魔军战。 旗鼓相望。 用声律于戎轩。 以定破于强敌。 五也。 喧静两全。 止观双运。 叶夫佛意。 不亦可乎。 念佛三昧序云。 功高易进。 念佛为先。 夫玄音之扣。 尘累每销。 滞情融朗。 非天下之至妙。 其孰能与于此。 华严经。 宁受无量苦。 得闻佛音声。 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 然则佛声远震。 开善萌芽。 犹春雷之动百草。 安得轻诬哉。 问。 十方净土皆有如来。 面之西向何滞甚耶。 对。 方等经作如是说。 非人师意。 岂可谤于方等欤。 痴人见观音十一面。 难云。 何不安十二面。 及随其语。 又难。 何不安十一面。 将东难西。 其谬若此。 胜天王经明如来八十种好。 中有随好光明功德。 名一切向不背他。 是知佛不可背。 常面向于一切众生。 行人一向一切向。 无彼此之殊。 向背之异。 智者大师爰自抚尘。 终于耳顺。 卧必合掌。 坐必面西。 往生之际令读四十八愿九品观章。 光明满山。 天乐遰奏。 面西之义不亦弘哉。 问。 般舟之义在何耶。 对。 梵语般舟。 此云现前。 谓思惟不已佛现定中。 九十日常行者。 助般舟之缘。 非正释其义也。 问。 近代已来谁登养国。 既无相报。 焉知所诣。 对。 晋庐山远法师从佛陀跋陀罗三藏授念佛三昧。 与弟慧持.高僧慧永。 朝贤贵士隐逸清信。 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 凿山铭誓俱生净土。 阙公则愿生而来报。 后同誓友人夜在东京白马寺为公则追忌转经。 于时林殿皆作金色。 空中有声曰。 我阙公则也。 祈生极乐。 今果矣。 故来相报。 言讫不现。 支道林赞曰。 大哉阙公。 歆虚纳灵。 神化西域。 迹验东京。 徘徊霄虚。 流响耀形。 岂钦一赞。 示以匪冥。 虞孝敬赞曰。 猗欤公则。 先甘法味。 知我者希。 其道乃贵。 金光夜朗。 玉颜朝晬。 不舍有缘。 言告其类。 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第十二问。 佛说一切法如梦。 未知所念之佛。 所生净土。 亦如梦否。 若非如梦。 则佛在心外。 若如梦者。 梦中得金觉无所获。 诚恐虚念终归一妄。 对。 修念佛三昧之人。 究竟因念佛而生净土。 如习天眼法。 先想珠火等光。 想之不已。 实发天眼。 孰曰妄焉。 华严经。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心迷如梦。 九法界众生是矣。 心悟如觉。 诸佛法界是也。 迷悟秪在于一心。 梦觉曾无于两辙。 经谓。 了妄本自真。 则见卢舍那。 纵梦妄亦何爽哉。 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第十三问。 佛有三身。 如何忆念。 对。 佛三身。 非一异。 法身如月。 报身如月光。 化身如水中月影。 不可言一。 万水之月常差。 不可言多。 虚空之月常一。 如伊字三点。 摩醯三目。 纵横并别皆不可议。 经云。 或现小身丈六八尺。 皆众生心水中佛也。 佛尚无形。 岂有二哉。 净国薉土亦自彼耳。 又佛身从止观生。 止观不均。 其障必起。 念佛之人修止心沈。 昏闇障起。 障化身佛。 须以观心策之。 念白毫火。 破昏闇障也。 修观心浮。 无恶不造。 障报身佛。 还修于止。 止一切恶。 念诸佛昔因恒沙功德智慧圆满酬因曰报。 破恶念障也。 若二边障动诡状殊形。 万相纷纶两贼强耎。 障法身佛。 以中道第一义空破之。 偈曰。 无色无形相。 无根无住处。 不生不灭故。 敬礼无所观。 所观之理如毗岚猛风吹散重云。 显明法身清净宝月。 破逼恼障也。 应病与药不其然欤(自注。 此智者所解。 未曾见诸师有此妙释)。 我既化人。 人亦化物。 物我俱成。 三昧弥兴。 众生无尽。 三昧不绝也。 已上六门是念现在阿弥陀佛。 以通三世之意。 广如安乐集.十疑论.咸法师释群疑论.往生传.稠禅师法宝义论所解。 亦如飞锡先撰无上深妙禅门传集法宝一卷广明。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第十四问。 所念之佛穷玄极圣。 尊号如来。 而能念人尚在凡位。 安得窃同正觉哉。 对。 三昧海经。 所念之佛。 如出胎师子王。 喻佛果也。 能念佛人。 如在胎师子王。 喻佛子也。 威神相继佛何异焉。 法鼓经。 消毒王药涂鼓。 以桴击之。 能令毒箭声下跳出。 平复如故。 若闻释迦牟尼佛名及闻信方广比丘名。 能令身中三毒之箭声下跳出。 释迦即过去佛。 果也。 比丘即方广人。 因也。 灭罪相同其义一也。 法华三昧师资传五卷中说。 隋南岳思大禅师有弟子大善。 时衡阳内史郑僧杲。 素非深信。 尝会出猎。 围鹿数十头。 谓县令陈正业曰。 公常称大善禅师有慈悲力。 其如此鹿何。 正业即率左右数人齐称南无大善禅师一声。 群鹿飞空而出。 与观音神力复何异哉。 若不侮圣人之言。 则念佛三昧殄魔息灾。 犹金之在冶矣。 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第十五问。 专面一方而圆念三世。 谨闻幽义矣。 然有念则有生灭。 安得与胜天王以无所念心而修念佛之旨同焉。 对。 无念之说。 人多泣岐。 不细精研犹恐迷径。 今以理事门辩之。 理门者谓真无念。 即此念而本无。 何者。 佛从念生。 心即是佛。 如刀不自割。 指不自触。 佛不自佛。 心不自心。 安得佛外立心。 心外立佛。 佛既不有。 心岂有哉。 世人谓念佛有念也。 吾则谓念佛无念也。 又念即是空焉得有。 非念灭空焉得无。 念性自空焉得生灭。 又无所念心者因无所住也。 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 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 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 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 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 此明中道双寂双照。 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 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 如来寂照三摩地。 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 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 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 念佛真金色。 安住无著心。 观法何名佛。 摄心恒相续。 金色非如来。 四阴亦如是。 离色非如来。 想色应当知。 此是佛世尊。 最胜寂静处。 善能灭一切。 外道诸邪见。 如龙王降雨。 泽及于一切。 此经明六度万行。 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也。 上明即是之理。 次明即理之事。 大品经。 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 以其动生执见也。 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 如其莲不染尘也。 须菩提解空第一。 得记。 号名相如来。 苟五尘得其便。 方逃遁未暇。 安敢盘游名相之苑欤。 既达名相。 故获佛记也。 夫佛生于心。 般舟无念而已。 至境出于我法华。 不速而自来。 无所念心者绝诸乱想也。 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 文殊般若经。 若人学射。 久习则巧。 后虽无心。 箭发皆中。 若入一行三昧。 随佛方所。 专称名字。 念念相续。 即于念中见三世佛。 如习射既熟。 无心皆中。 非无念而何。 是以方等曰。 矻矻念。 勿休息。 佛当现也。 坐禅三昧经。 菩萨坐禅不念一切。 唯念一佛。 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 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 故知不得以不念为无念。 楞伽用楔出楔。 今则以念止念。 念之熟。 不谋而成。 不用力也。 剑客舞剑。 挥之青云。 背鞘承之。 未尝或失。 庖丁解牛。 投刃皆虚。 音合桑林之舞。 此念之熟也。 起信论。 若知虽说无有能说可说。 虽念亦无能念可念。 名为随顺。 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得入者无念之位。 此位竟于妙觉。 盖了心初生之相也。 初相者。 念即无念。 非菩萨十地所知。 今人未阶十信。 傥不依马鸣。 从说入于无说。 从念入于无念。 吾恐慕崇台而轻累土。 倒裳索领其可得哉。 大佛顶明念佛三昧云。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使众生心为有念。 则去佛甚远。 何谓不假方便耶。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第十六问。 不了心及缘。 则有二妄想。 今存所念之佛。 能念之心。 岂非二耶。 对。 楞伽经。 了心及境界。 妄想即不生。 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能相所相。 今念千轮.卐字.绀目.白毫。 皆吾自心无佛可得。 缘既不有。 心岂有哉。 能相之念。 所相之佛。 本自远离。 安得住于二妄想耶。 前圣所知转相传授。 妄想无性于兹悟矣。 观佛实相。 观身亦然。 遇境皆真。 无心不佛。 中道遍于一切。 岂存所缘之佛欤。 又解云。 鼻有墨点。 对镜恶墨。 但揩于镜。 其可得耶。 好恶(二皆如字)是非对之前境。 不了自心但尤于境。 其可得耶。 洗分别之鼻墨。 则一镜圆净矣。 万境咸真矣。 执石成宝矣。 众生即佛矣。 齐向居士致书慧可禅师曰。 影由形起。 响逐声来。 弄影劳形。 不知形是影本。 扬声止响。 不识声是响根。 除烦恼而求涅槃者。 喻避形而觅影。 离众生而求佛性者。 喻默声而寻响。 故知迷悟一途。 愚智非别。 无名作名。 因其名是非生矣。 无理作理。 因其理诤论起矣。 幻化非真。 谁是谁非。 虚妄无实。 何空何有。 将知得无所得。 失无所失矣。 可禅师答曰。 说此真法皆如。 实契真幽。 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 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 当知万法即皆如。 破此二见之徒辈。 申辞措意作斯书。 观身与佛无差别。 何须更觅彼无余。 此二上士依达摩大师称法行。 用心皆念中道第一义法身佛也。 必不离念存于无念。 离生立于无生。 若离而别立者。 斯不了烦恼即涅槃。 众生即诸佛。 安得悟彼瓦砾如真珠哉。 既离之不可。 即念佛真无念也。 即往生真无生也。 其义焕然。 若秋天澄霁明月出云矣。 岂同愚人观指而不观月哉。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第十七问。 维摩经。 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然则何不求于自心乃求于外佛耶。 对。 一向说非心外有法。 非法外有心。 极乐世界弥陀世尊即汝自心。 不离众生本切心想中。 正是维摩之旨。 又众生心行行于三境。 一行善境。 念佛三昧善中之善天中之天。 二行不善境。 谓三毒诸恶。 三行无记境。 其心不住。 善恶不缘。 若论理性。 理遍前三。 语其顺理。 唯留至善。 经云。 取我是垢。 不取我是净。 谓不了法性体无悭贪。 违于法性而不行施。 纵施住施不能舍施。 非垢如何。 若能了知随顺法性行檀波罗密。 无悭施相善顺于理。 非净如何。 不善无记乖于法性。 不可与至善联镳也。 佛告胜天王。 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密。 行禅波罗密。 当观此心行于何境。 若行善境则勤修习。 譬如莲花不停水滴。 一不善法不得暂住。 是则顺理。 善心行于善境。 炽然念佛。 解脱在心行中。 如斯解脱。 迷之则滞于浩劫。 悟之则证如反掌。 习禅明镜允兹在兹。 如来考彼群定。 以念佛三昧为禅中王。 余有对待者皆匹夫之定耳。 然宝王三昧不住尊相卑相.邪相正相.生死涅槃.烦恼菩提.静乱。 乃至成正觉度众生坐道场无所得。 如是等相皆悉不住。 尚遣中道。 岂住边徼哉。 诸法无行经偈云。 譬如人于梦中。 得佛道度众生。 此无道无众生。 佛法性亦复然。 坐道场无所得。 若不得则不有。 明无明同一相。 知如是为世尊。 众生性即菩提。 菩提性即众生。 菩萨众亦不二。 知如是为世尊。 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第十八问。 三昧观门已闻奇倡。 三业供养。 佛在灭后。 献福何多。 对。 供养法界海者。 万行之中能净三业皆供养也。 况思真境而非供养哉。 理趣曰。 观一切法若常若无常。 皆不可得。 于诸如来广设供养。 又如来在世。 严荐表诚。 华云香海遍微尘刹犹恨其少。 故焚金色之臂。 献净明之塔。 金身火焰洞照十方。 则喜见菩萨是矣。 今人但推于自心。 或遥指华树。 乖奉献之仪。 何慢之深也。 佛虽示灭而实不灭。 如丁兰刻木于堂。 温凊如在。 名光青史。 人到于今称之。 夫如来在世。 金山晃耀严相赫然。 谁有睹之不发道意。 世雄晦迹月隐重山。 不奉真仪但传贝叶。 对之形像发无上意。 能献一华如是亦难。 涅槃云。 乃至献一华。 则生不动国。 是则一香一华一灯一乐及以饮食。 尽心乐得奉荐三世诸佛者。 乃净土妙因成圣元始。 安得轻易其事。 若听无稽之言。 献心华。 点心灯。 焚心香。 礼心佛。 何异骋猿猴之巧。 守梅林之望欤。 及令彼衣心衣。 饭心饭。 则困拒不已。 何独以六度万行排于空见之心哉。 指心望空之言。 其过若此。 不可不慎也。 瑜伽观行亦约事门表相。 不一向推心。 常严荐香。 六时无废也。 无相献花信毁交报门第十九问。 华者事也。 理何在焉。 信之与毁。 交报若何。 对。 华即理也。 昔王子名无所畏。 持莲上宝藏佛。 佛言。 汝以莲华印于虚空。 今与汝名虚空印。 当来成佛。 世界名莲华。 佛号莲华尊。 华能印空则华非华。 华非华故华即世界。 华即佛也。 大方广总持经说比丘净命住于正见。 持华供养。 比丘法行住于邪见。 坐得四禅。 常说空宗般若最胜。 谤净命法师受华供养。 坐此一言。 六万世无舌。 乃至成佛犹居五浊。 彼何人。 释迦是也。 佛言。 少闻之人。 于我法中作二说者。 命终堕狱多百千劫。 若唯修般若波罗密得菩提者。 迦尸迦王行菩萨行。 舍所爱身头目髓脑。 此王岂无智慧。 六波罗密应具足修。 执一非余是为魔业。 安得以恶取空僭易于般若真无相哉。 无舌之报自贻伊咎。 如来自引昔非。 欲众生不覆车于前辙耳。 一华若此。 一切土木形像竹帛诸经剃发僧尼住持三宝戒定慧学。 无论福田及非福田。 悉可敬之。 皆入三业供养法界海中。 法华偈。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第二十问。 施灯长明。 生日月宫。 华香幡盖与灯未异。 实生天之福也。 而皆成佛。 何哉。 对。 帝王行幸万乘千官。 步卒已来皆带御字。 若犯天仗死在斯须。 銮辂还宫散卒归墅。 苟称御字亦死在斯须。 步卒同而生死异。 盖缘起殊也。 华盖香灯不遇法华经王命之天仗实亦报在天宫。 今逢三昧宝王犹当扈从。 乃至献一华皆已成佛道。 斯则佛种从缘起。 理教然耳。 鸟向须弥皆同一色。 川朝巨海无复异名。 故大宝积经文殊普门会。 会天龙八部地狱畜生色声香等一切法皆三昧者。 亦犹毛容巨海芥纳须弥。 虽毛芥之神乎亦神者。 神之尔。 则知解目行足。 解正即行正。 解邪即行邪。 魔佛浅深俱凭于解。 一行既尔万行皆然。 法华三昧即念佛三昧也。 如来名此胜定为三昧宝王。 为光明藏。 为除罪珠。 邪见灯。 迷者导。 为王子金印。 贫夫宝藏。 空三昧。 圣三昧陀罗尼。 真思惟。 最胜观。 如意珠。 佛性。 法性。 僧性。 无尽藏。 胜方便。 大慧光明。 消恶观法。 三昧等。 故知教行理果八万四千波罗密门。 皆念佛三昧之异名也。 夫如是则献一华遍奉三世尘刹。 念一佛体通未来世雄。 如大地为的。 岂有箭发不中者哉。 不然则违思益经畏空舍空行空索空之诮耳。 客曰。 医去留药。 商行寄金。 前贤所藏非其人不可。 弟子昧道懵学。 辄窥三昧之门。 每希一实之倡。 如上奥旨。 法之宝印。 动寂双照。 理事圆融。 举心咸真。 触类而长。 一称南无皆成佛道。 散华弹指尽超菩提。 经王所在而自尊。 目翳金錍而抉膜。 二十义门未尝闻诸。 欣澡雪轻众生之愆。 得优游宝庄严之土。 何者幸也。 愿不易此身。 获醍醐之妙记。 悟当来诸佛即众生是焉。 遂稽首多宝塔。 对莲华僧。 吾与之普观十方。 圆念三世。 长跪叉手而说颂曰。 一心忆念过去佛亦忆未来诸世尊现世一切人中雄亦学于其所说法无有一佛在过去亦无现世及当来唯此清净微妙禅彼不可言证能说念佛三昧宝王论旧跋比丘正知。 向见 云栖大师净土代言有唐朝宝王论列在。 名存书不存。 中心甚慕之。 生年三十。 万融师得此古本相赠。 喜出望外。 梓板于姑苏慧庆寺。 丙戌重梓于祖堂幽栖寺。 伏愿法界有情同生极乐世界。 净土十要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3:4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