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门陀罗尼经论 内容: 六门陀罗尼经论(附广释)世亲菩萨造当知此陀罗尼经以六义故。 说一慧圆满。 二慈力清净。 三自性清净。 四令知他所作障。 五摄一切菩提资粮。 六彼果正智及真如也。 复有异门。 一于苦时摄取有情界。 二于乐时摄取有情界。 三于自断资粮障。 四于他断资粮障。 五积集一切资粮。 六所集资粮为自利满及显利他满也。 复有异门。 从正遍知而退还者。 有其六因。 一弃背有情于生死苦不能安受。 二于世富乐有执着心。 三而积诸障。 四随顺恶友之所倾动。 五不集资粮。 六而于诸有圆满等法。 有习近心及未着心。 对治彼故。 随其次第而说六门。 第一第二而则显其苦分位不舍有情成熟有情。 第五即能成熟佛法。 第三第四断除障故。 即能成就自彼之二。 第六显示声闻独觉不共之果清净法身无超过故。 而能行于利生行故。 是名住于尽生死际。 复有异门。 以四净心而当开示。 一了法无我故。 颠倒有情及流转苦而不倾动。 二于富盛时而不起于有情之见迷等杂染。 三与不清净因麁重之果能生之力而不随顺。 四而能断除彼增长因。 加行清净者当知。 即于波罗蜜多相应善根而起加行。 净心果者无上之智。 加行清净者即是解脱。 所谓转依。 无上之智及于解脱而非加行清净果耶。 是故经言。 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所摄一切世及出世广大善根。 愿诸有情皆当速证无上智果等。 作如是说。 波罗蜜多若有圆满。 唯清净心不能生长无上智果。 是故说彼名为波罗蜜多之果。 种类同故。 无上之智当知即是净心果也。 又彼二之果二俱所摄。 净心加行更互相待为究竟故。 谓由所有一切资粮无所得心修习回向即得正智。 及于如来诸余功德是彼因故。 若不如是。 所修净心而空其果。 又即彼二亦复名为而不住于流转涅槃。 又彼二因平等智慧大悲所摄。 谓即彼法之所成故。 为取如是大功德故。 菩萨所有一切善根应当如是而回向之。 是故此则名为所有善根广大回向。 如是所修六行之者。 得六功德。 如其次第。 若有菩萨具足如是善根之者。 一流转生死微薄受苦。 彼不能坏。 二而常唯受无尽广大富贵世乐。 及能成熟无量无边有情之果。 三以无障碍速摄善根。 于善欢喜及有胜得解。 四于诸菩萨而不见有微细忘误。 善观断除。 五速成资粮及能证得成种智定。 六尽诸世界及有情界现利生事成就彼故。 六门陀罗尼经论一卷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尊者智威造敬礼圆满六度乘及以善巧六处者并能具足六神通然后广开六门义经曰。 如是我闻一时者。 此即是其集经者辞。 为欲显示如来所说诸余经等相连故也。 若不如是不相连故。 即便轻贱不生恭敬。 又涅槃时世尊告曰。 我灭度后。 汝等善男子当结集法。 应置如是我闻等辞结集一切。 今欲随顺先言教故。 为结集时。 劝请菩萨而有请言。 汝何所闻当如是说。 菩萨答言。 如是我闻。 言如是者。 是答辞也。 言我者。 非转闻故。 言闻者。 耳识持故。 言一切者。 谓于一时闻此法时言薄伽梵者。 而能降伏贪等故也。 言在净居天上依空而住者。 谓于何处与十地自在及大自在诸天子等所住处也。 为彼宫殿在色究竟上空界住故。 言众妙七宝庄严者。 为诸端严而庄饰故。 何故住此处耶。 为显此法非是异生同共有故。 何故而偏告于菩萨。 为表此法不与声闻等而共有故。 言与无央数菩萨众者。 有二因缘。 菩萨无数。 谓功德无数及数无数也。 言利益安乐有情者。 为欲令得增上之生及解脱故。 此陀罗尼总摄义者。 论曰。 当知此陀罗尼经以六义故说。 云何为六。 论曰。 一慧圆满。 二慈力圆满。 三自性清净。 四令知所作障。 五摄菩提资粮。 六彼果。 果有二种。 正智及真如也。 言一慧力圆满者。 当知证得了于真如。 是故经曰。 谓我流转于生死中诸所受苦。 于诸有情愿证平等。 言一切有情平等者。 谓一切有情真如之性。 彼所受苦无知之相。 作如是说。 愿勿无知。 明了证悟。 言二慈力清净者。 慈即力故。 故言慈力。 彼清净者。 谓对治品不屈伏故。 尔时于自所有诸乐。 愿乐施他。 乃可名为慈力清净。 非唯愿乐。 离苦解脱。 是故经曰。 我有所受富贵世乐。 愿诸有情同受斯乐。 言三自性清净者。 谓自心清净。 当知尽于恶趣染污及尽于业。 是故经曰。 我所作恶若先未悔。 以无上忏悔愿忏悔之。 言无上忏悔者。 当知即是无所得心。 言四令知他所作障者。 谓他所作近所作也。 令知所作障者。 知彼于我作如是障。 是故经曰。 我诸所有众魔之业若未先觉。 以无上觉知愿令觉悟。 言无上觉知者。 即如诸佛及诸菩萨如理知也。 众魔业者。 当知即是而能障于善法者也。 言五摄一切菩提资粮者。 谓是无上正等菩提一切资粮。 即是因也。 摄彼一切者。 谓修习也。 是故经曰。 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所摄一切世及出世广大善根。 愿诸有情皆当速证无上智果。 言波罗蜜多所摄一切者。 谓与波罗蜜多相依故也。 所有波罗蜜多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乃能成故。 言六彼果者。 谓彼菩提资粮果也。 言正智及真如者。 示彼果也。 依等流果及离系果而宣说故。 如经我证解脱亦愿有情皆得解脱。 勿令住着生死涅槃。 随次应知。 此中离障智者。 谓是解脱。 愿速证得远离烦恼所知障智。 有此意趣。 不住生死及涅槃者。 当知即是真如之性。 彼于生死及以涅槃无别异故。 如经说言。 生死真如涅槃真如。 于真如界无有差别当知彼则是诸如来清净法身是故建立彼即是其诸波罗蜜多果除彼。 更无余果故也。 论言复有异门者。 谓第一第二经之文者。 当知即于苦时乐时摄取有情界。 随次应知。 如经我所受苦。 于诸有情愿证平等。 我有所受富贵世乐。 愿诸有情同受斯乐。 于诸有情不证平等者。 谓无所了。 当知非得。 言证者。 谓了知故。 犹如念性。 即是其念此则显其彼所受苦所有无知愿勿生起。 谓自所受苦与诸有情等同一想。 为由此事而回向故。 是故当知于受苦时摄取有情界。 所受世间富乐之时。 于自所有富乐之事悉乐施与诸有情者。 此则名为于受乐时摄有情界。 论曰三于自断资粮障者。 如经我所作恶若未先悔。 以无上忏悔愿忏悔之。 谓自造罪从于自生所有诸障。 以无上忏悔而断除故。 论言四于他断资粮障者。 如经我诸所有众魔之业。 以无上觉知愿令觉悟。 谓诸天魔而离于自是别心识。 而从于彼所起障者名于他也。 论言五积集一切资粮者。 谓集一切诸资粮故。 言一切资粮者。 当知即是福之资粮及智资粮。 彼谓应知即六度性。 如有说言。 施戒福资粮智资粮是慧余三二种摄五亦智资粮如是当知所集资粮悉皆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经曰。 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所摄善根。 皆当速证无上智果。 论言六所集资粮为自利满及显他利满者。 此中且初依自利者。 如经我证解脱亦愿有情皆得解脱。 谓由依彼所证解脱令离烦恼所知诸障。 为彼即是一切有情解脱因故。 言显他利满者。 如经勿令住着生死涅槃。 若住生死或住涅槃。 而不能作利有情事。 诸染污法而摄持故。 为无身故。 随次应知。 言显者。 与上诸门一一相合。 论曰。 复有异门从正遍知而退还者有其六因。 释曰。 云何为六。 所谓论言弃背有情于生死苦不能安受者。 此是初因。 对治此故。 是故经曰。 我所受苦于诸有情愿证平等。 于诸有情心平等者。 应知乃能于生死苦而能安受。 第二因者。 论曰。 于世富乐有执着心。 对治此故。 是故经曰。 我有所受富贵世乐愿诸有情同受斯乐。 第三因者。 论曰。 而积烦恼及诸业障。 对治此故。 是故经曰。 我所作恶若未先悔。 以无上忏悔愿忏悔之。 谓异熟障不可忏故。 第四因者。 论曰。 随顺恶友之所倾动。 言随顺者。 谓无觉悟。 言恶友者。 谓诸天魔。 言倾动者。 谓令作恶障碍于善。 对治此故。 是故经曰。 我诸所有众魔之业若未先觉。 以无上觉知愿令觉悟。 第五因者。 论曰。 不集资粮。 谓不具足杂资粮也。 对治此故。 是故经曰。 我有所摄根愿诸有情皆当速证无上智果。 此亦显集智资粮故。 第六因者。 论曰。 于诸有圆满等法。 有习近心及未着心。 言诸有圆满者。 谓身资具相。 当知即是天人所摄等声。 即摄声闻独觉圆满法也。 言习近者。 于圆满法有悕望也。 当知彼即以诸有爱及自利爱有未着心。 对治此故。 是故经曰。 我证解脱亦愿有情皆得解脱。 勿令住着生死涅槃。 随次应知。 论言。 对治彼故随其次第而说六门者。 谓有六种退还之因。 对治彼故。 以此六门证遍知。 故如是六门证得遍知此中说故。 此陀罗尼名为六门。 论言第一第二等。 为显异门。 如经我诸受苦及我有所受富贵世乐也。 是故论言。 第一第二而则显其苦乐分位不舍有情成熟有情。 云何知然。 如是彼欲断除一切有情苦故。 忍受其苦作饶益事。 是故当知第一能显于苦分位不舍有情。 自所有乐乐施一切诸有情故。 是故第二于乐分位不舍有情。 能除彼苦令彼受乐。 是则名为成熟有情。 若不如是。 于阙资缘及苦所逼诸有情所。 殊胜善心无由生故。 云何名为成熟之相。 言成熟者。 令诸有情善根增盛。 论言第五即能成熟佛法者。 如经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所摄善根也。 言佛法者所谓力等。 成熟彼者。 谓能证得作用故也。 彼得即由所修波罗蜜多悉皆回向菩提故得。 论言第三第四断除障故即能成就自彼之二者。 如经我所作恶及我诸所有众魔之业也。 言断除障故者。 谓能断除从于自他所生罪障故也。 言即能成就自彼之二者。 谓成熟有情。 及能成熟诸佛之法。 能成故也。 论言第六者。 如经我证解脱亦愿有情皆得解脱也。 言声闻独觉不共之果清净法身者。 谓一切种智及于真如。 以解脱声而宣说故。 言无超过故者。 经言愿诸有情皆解脱故。 言而能行于利生行故是名住于尽生死际者。 经言勿令住着生死涅槃故。 论曰复有异门者。 此则示其第五异门。 是故论言以四净心而当开示。 释曰。 云何为四。 是故论曰。 一了法无我故。 此是第一。 如经我所受苦于诸有情愿证平等。 此言云何而能表于了法无我。 是故论曰。 颠倒有情及流转苦而不倾动。 颠倒有情不倾动者。 谓得自他平等性故。 彼亦若无了法无我即不如是。 生等流转一切诸苦不倾动者。 亦如上说为利有情而乐彼故。 彼亦了法无我之时乃能得故。 论曰二于富盛时而不起于有情之见迷等杂染者。 此是第二。 如经我有所受富贵世乐愿诸有情同受斯乐。 言迷杂染者。 谓烦恼杂染等声。 即摄业杂染也。 论曰三与不清净因麁重之果能生之力而不随顺者。 此是第三。 如经我所作恶若未先悔。 以无上忏悔愿忏悔之。 言麁重者。 谓从罪生能引等流及异熟果。 即此名为处。 不净因彼处自果。 能生力者。 谓能引其等流异熟之果力能也。 不随顺彼因者。 当知即是忏悔之法。 论曰四而能断除彼增长因者。 此是第四。 如经我诸所有众魔之业若未先觉。 以无上觉知愿令觉悟。 言彼声者。 引麁重也。 余文可知。 是故当知有四净心。 唯独净心而不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是故论曰。 加行清净者当知。 即于波罗蜜多相应善根而起加行。 如经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摄所善根。 如是具说因圆满也。 果圆满者。 论曰。 净心果者无上之智也。 谓如上说四种净心。 彼之果者是无上智。 即是一切正遍知也。 如经说言。 彼当速证无上智果。 论言加行清净者即是解脱者。 为显果也。 其相云何。 论曰所谓转依。 谓转烦恼所知障依阿赖耶识。 如经我证解脱亦愿有情皆得解脱。 论云无上之智及于解脱而非加行清净果耶者。 谓当说彼。 是其果也。 云何是彼净心之果。 论曰。 是故经言。 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所摄一切世及出世广大善根。 愿诸有情皆当速证无上智果等。 作如是说。 是故无上智果言净心果者。 与理相违。 虽作是说。 无有相违。 是故论曰。 波罗蜜多若不圆满。 唯清净心不能生长无上智果。 是故说彼名为波罗蜜多之果。 谓诸经说故。 论说言种类同故。 无上之智当知即是净心果也。 言种类同者。 是心心所种类因果故也。 应知解脱事用得故理合。 是彼如行之果。 论言又彼二之果二俱所摄者。 谓前各各别说其果。 今说二俱具二果也。 此复云何。 是故论言。 净心加行更互相待为究竟故。 谓独净心或唯加行于彼无有。 无上正等菩提因故。 论言。 谓由所有一切资粮无所得心修习回向即得正智。 及于如来诸余功德是彼因故者。 此亦显其二俱皆有彼二果也。 言一切资粮者。 所谓诸度此名加行。 言无所得心修习者。 无染善心而修习故。 谓不染着我法故也。 言净心者。 如论说言。 由回向也。 论言若不如是者。 施等不成遍知因故。 如是显其净心加行彼一切果。 是故决定应如是知。 若不如是。 所修净心而空其果。 此我不欲。 论言又即彼二亦复名为而不住于流转涅槃者。 谓如上说智及解脱二种果法而不住于流转涅槃。 如经勿令住着生死涅槃。 云何知然。 是故论言。 又彼二因般若大悲平等所摄。 谓即彼法之所成故。 言彼二因者。 谓净心加行。 般若大悲平等所摄者。 谓智及悲平等之性。 即名智悲平等性故。 彼二摄者。 谓具足也。 若无有智唯悲偏增不舍流转。 如是智惠增多而无悲者即般涅槃。 是故当知彼二平等不住于二。 言谓即彼法之所成故者。 谓智悲平等性之所成故。 彼二果法不住流转及涅槃也。 论言为取如是大功德故菩萨所有一切善根应当如是而回向之者。 谓欲取证不住流转及以涅槃诸功德故。 论言是故此则名为所有善根广大回向者。 谓如所说以回向故。 名大回向。 于殊胜义而加行故。 论曰如是所修六门之者得六功德者。 谓如所说六种加行所证善根证六德故。 论言如其次第者。 第一获得第一之德。 乃至第六获第六故。 论言若有菩萨具足如是善根之者。 谓具回向善根故也。 论曰一流转生死微薄受苦彼不能坏者。 此初果利。 如经我所受苦。 言彼不能坏者。 谓不屈伏故。 论曰二而常唯受无尽广大富贵世乐及能成熟有情之界者。 第二果利。 如经我有所受富贵世乐。 此中成熟有情界者。 即彼世乐而摄受故。 论曰以无障碍速摄善根于善欢喜及有胜解者。 第三果利。 如经我所作恶。 此中于善欢喜者。 谓净心也。 于善有胜解者。 谓加行也。 论曰四于诸菩萨而不见有微细忘误善观断除者。 第四果利。 如经我诸所有众魔之业。 言善观断除者。 谓善知已而修忘误对治法也。 论曰速成资粮及能证得成种智定者。 第五果利。 如经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所摄善根。 言及能证得成种智定者。 谓以其次而证种智。 当知即是金刚喻定。 彼亦而从资粮圆满乃能生长。 非从余得。 论曰六尽诸世界及有情界现利生事成熟彼果者。 第六果利。 如经我证解脱等。 言尽诸世界者。 谓不分别有情界故。 言及有界者。 谓所化生。 言成就彼故者。 为欲成其利有情事不住流转及涅槃故。 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一卷 (癸丑年十月上旬八日于沙州永康寺集译讫故□之也)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4:0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