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内容: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七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九十事第二十此是不共戒,尼突吉罗,三众突吉罗。 阐那作房,即日成即崩倒。 作此大房用三十万钱,功用甚大。 诸比丘为檀越说法,房虽崩倒功德成就。 房未坏时,佛已到此房中,即是受用。 佛是无上福田,佛既受用,功德深广不可测量。 又云:房始成时,有一新受戒年少比丘戒德清净,入此房中以杨枝猗房。 以此一持戒比丘,已毕檀越信施之德。 若起亿数种种房阁种种庄严,下至金刚地际,高广严饰犹若须弥。 设有一净戒比丘暂时受用,已毕施恩。 何以故? 佛于无量劫中修菩萨行,今得成佛道,始体解波罗提木叉以授众生。 波罗提木叉非世间法,是背离世俗向泥洹门。 凡房舍卧具饮食汤药是世间法,非是离世难得之法。 是故一净戒比丘若暂受用,已毕施恩。 若作僧新房舍及以塔像,旷路作井及作桥樑,此人功德一切时生,除三因缘:一前时事毁坏、二此人若死、三若起恶邪。 无此三因缘者,福德常生。 佛先已入此房中上下重往返经行,令檀越施功德不空。 佛以神力感诸弟子与檀越次第说法。 凡作房法,有三品:上、中、下。 覆房法,各自有限。 若下房以中上房覆法者,以珍重故、兼顿成故。 若用草覆,草草波逸提。 若中房以上房覆法者,亦以珍重故。 若用草覆,草草波逸提。 若随上中下覆法者,以顿成故,房成已一波逸提。 若不顿垒牆成,无罪。 九十事第二十一僧不差教比丘尼戒初缘。 尔时佛告诸比丘:「我教化四众疲极。」问曰:「佛得那罗延身,身无疲极;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心无疲极。 何以言疲极耶?」答曰:「佛无疲极,随世俗法故。 如父知子堪理家事,虽自有力,以儿堪任故、欲以事业委付儿故,云我气衰耄,家事汝一切知之。 佛亦如是,虽不疲极,欲以教法以授弟子,随世法故说言疲极。 所以令诸弟子教诫尼者,一以现无悋法故、二师与弟子知见同故、三欲现槃特比丘功德智慧故、四为诸比丘于尼众各有因缘应受教化故。」九十事第二十二难陀者,更有难陀,非佛弟难陀。 往昔维卫佛出现于世,为众生说法。 彼佛灭后,有王起牛头栴檀塔,种种庄严。 此王有五百夫人供养此塔,各发愿言:「愿我等将来从此王边而得解脱。」尔时王者,今难陀是。 尔时五百夫人者,今五百尼是。 以是本愿因缘故,应从难陀而得解脱。 此中次第三戒已舍羯磨,教尼人故,三戒亦舍。 设为尼说法时至日没者,以坏威仪,突吉罗。 若呵与尼说法人,以坏威仪故,亦突吉罗。 拘摩罗偈者,有堂名拘摩罗,以堂主名拘摩罗故,堂名拘摩罗。 佛在拘摩罗堂上,为拘摩罗天说此偈,得入见谛。 以是因缘,名拘摩罗。 (九十事第二十三诸本皆阙)九十事第二十四若不期而偶共同道,当使相去语言不相闻处,若相闻已还,突吉罗。 若尼与比丘期、比丘不许,若比丘与尼共期、尼不许,若相闻语声,突吉罗。 水道亦如是。 水者,中涉行。 尼与比丘期行,突吉罗。 此戒不共,三众突吉罗。 是中犯者,若比丘与尼共期陆道行,从一聚落至一聚落,波逸提;若中道还,突吉罗。 向空地无聚落处,乃至一拘卢舍(五百弓也),波逸提;若中道还,突吉罗。 水道亦如是。 若与式叉摩尼、沙弥尼议共道行,同尼也。 大众前去者,以佛在男子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以比丘于四众中最上首故。 以此因缘,故名大众。 除因缘者,若多伴、所行道有疑怖畏。 多伴者,若有二三白衣,若议行者,突吉罗。 若百千伴亦尔。 有白衣,不议无罪。 水道亦如是。 此戒,若多尼共期行,止一波逸提。 不犯者,不期去。 若有王夫人共行,不犯。 设有夫人,若共期,亦突吉罗。 九十事第二十五此是比丘尼不共戒,尼与比丘议载船,突吉罗;三众突吉罗。 是中犯者,若一比丘与一尼共期载一船,一波逸提。 若比丘一,乃至与四比丘尼共在一船,四波逸提。 随尼多少,随得尔所波逸提。 若四比丘与一尼共载一船,各得一波逸提。 亦随尼多少,得尔所波逸提。 与式叉摩尼、沙弥尼共期载船,同尼。 是中犯者,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载一船,上水从一聚落至一聚落,波逸提;道中还,突吉罗。 若无聚落空地,乃至狗卢舍,波逸提;中道还,突吉罗。 下水亦如是。 不犯者,若不共期、若直渡。 若欲直渡为水所漂去、若直渡前岸端崩堕、若失行具、若行船人不知捉船,如是比丘本欲直渡,以此诸难或上或下,不犯。 若尼与比丘各在异船共期,无白衣伴,波逸提。 若不期,必使语声不相闻,若相闻突吉罗。 若陆道行恐怖、水行无恐怖,共期无罪。 若船有多白衣,期无罪。 九十事第二十六此是不共戒,比丘与尼应量衣钵,波逸提;沙弥与非亲里尼衣,突吉罗;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与非亲里比丘衣,突吉罗。 若比丘与式叉摩尼、沙弥尼,同尼,波逸提。 若遣使与,突吉罗。 若与五种粪扫衣,三种波逸提:牛嚼衣、鼠囓衣、火烧衣;二种衣,突吉罗:男女初交会所污衣、女人产所污衣。 若与应量白衣,波逸提,以染应法故。 若与不如法色衣,亦波逸提,亦以染应法故。 若二比丘共与一尼衣,若以一衣与二尼,突吉罗。 若不应量衣钵、键[金*慈]匙斫一切器物,衣纽乃至一尺一寸一缕,一钵食中乃至一饼一果,皆突吉罗。 除打揵椎,众中次第与食,不犯。 是中犯者,若非亲里尼谓是亲里。 谓是亲里者,如有姊妹别离既久,后见他人谓是亲里。 又如更娶异母,或以私通而生男女,或先怀妊今生男女,以是因缘谓是亲里。 如是诸比丘,以类可解。 若与衣者,波逸提。 若非亲里尼谓是亲里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与波逸提。 若非亲里尼生疑,是亲里非亲里? 乃至是出家尼非出家尼? 与衣,波逸提。 若比丘有亲里尼,生非亲里想者,谓若姊妹别离既久,后设相见谓非亲里。 如父外通设生男女,又如异母怀妊后适他家而生男女,又如父与自家婢使共通而生男女,是谓亲里非亲里想。 若与衣者,突吉罗。 若亲里尼谓非亲里,乃至谓是出家,若生疑是亲里非亲里? 乃至是出家尼非出家尼? 若非亲里尼,若谓若不谓、若疑若不疑,与不净衣驼毛衣牛毛衣羖羊毛衣杂毛织衣与,突吉罗。 九十事第二十七若比丘尼与非亲里比丘作衣,突吉罗;三众亦突吉罗。 是中犯者,若比丘为非亲里比丘尼作衣,随一一事中波逸提。 若割截篸,突吉罗。 若刺,针针波逸提。 若直缝,针针突吉罗。 若绳缀时,突吉罗。 若篸缘,突吉罗。 若与亲里尼作,不犯。 此中作衣尽是应量衣,若作白衣、若作非法色衣,尽波逸提。 若作五种粪扫衣,三种波逸提,如前;二种突吉罗,亦如前说。 若尼遣使持衣财来,与作衣,突吉罗。 若使人与作,突吉罗。 若二人共作一衣,突吉罗。 若与式叉摩尼作衣,波逸提。 若与作一切不应量衣,突吉罗。 若浣,随一一事突吉罗。 若染,一一洒波逸提。 若作驼毛牛毛羖羊毛等衣,亦波逸提。 九十事第二十八此是共戒,尼俱波逸提,三众突吉罗。 若与式叉摩尼、沙弥尼屏覆处坐,尽波逸提。 屏覆者,无惭愧处、可作淫欲处。 独与一尼者,更无第三人。 是中犯者,若比丘独与比丘尼屏覆处坐,波逸提。 起已还坐,波逸提。 随起还坐,随得尔所波逸提。 九十事第二十九此是共戒,尼俱波逸提,三众突吉罗。 若石女、小女未堪任作淫欲者,突吉罗。 前屏处戒,此露处戒。 后二食家中戒,与未受具戒人同房宿过二宿戒,与女人同室宿戒。 此六戒,讥嫌事同而义有异。 屏处、露处、二食家戒,此四戒正二人,更无第三人成罪。 后过再宿戒、与女人同室宿戒,此二戒,设有多人亦得成罪。 又前四戒昼日犯,后二戒夜犯。 此二戒如是差别。 是中犯者,若比丘独与一女人露处共坐,波逸提。 起已还坐,波逸提。 随起还坐,随得尔所波逸提。 相去一寻坐,波逸提。 相去一寻半坐,突吉罗。 不犯者,若相去二寻坐、若过二寻坐,不犯。 九十事第三十此是不共戒,沙弥突吉罗。 此戒体,比丘尼向檀越偏赞比丘功德智慧而后得食,波逸提。 若式叉摩尼、沙弥尼作因缘食,亦波逸提。 请大迦叶、舍利弗、大目连、阿那律,凡有五事,能与众生作现世福田:一入见谛道、二大尽智、三灭尽定、四四无量、五无诤三昧。 出见谛道,所以令人得现世福。 已从无始已来为邪见所恼,今证见谛,尽一切五邪皆悉无余,不坏信见今始成就。 以此因缘,令人现世得福。 大尽智生所以令人得现世福者,众生从无始来为痴爱慢所恼,今得尽智,三垢永尽。 以此因缘,令人得现世福。 若出灭尽定,亦令众生得现世福。 又言:从灭尽定出,正似从泥洹中来,以此因缘故得现世福。 又言:若入灭尽定,必次第从初禅乃至非想处,然后入尽定。 若出定时,必从非想次第入无所有处,乃至初禅入散乱心。 以心游遍诸禅功力深重,是故令众生得现世福。 四无量者,以心缘无边众生拔苦与乐,益物深广。 以此因缘故,令众生得现世福。 无诤三昧,此是世俗三昧,非无漏也。 诤有三种:一烦恼诤、二五阴诤、三斗诤。 一切罗汉二种诤尽:烦恼诤、斗诤,此二诤尽。 五阴是有余,故未尽,有此五阴能发人诤,唯有无诤三昧能灭此诤。 一切罗汉虽自无诤,不能令前人于身上不起诤心。 无诤罗汉能令彼此无诤,一切灭故,能令众生现世得福。 比丘尼语居士妇言:「请比丘,为请谁耶?」答言:「请某比丘。」尼语居士妇言:「尔为办粳米饭、酥豆羹、鸡肉鵽肉鹑肉。」比丘食者,波逸提。 乃至教以少薑着食中,比丘食者,突吉罗。 此戒体,但偏赞其德,不问凡圣,尽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言:「请比丘。」居士妇言:「为请谁耶?」答言:「请某。」居士妇言:「我已先请。」问:「办何食?」答言:「麁食,为办粳米饭乃至鵽鹑肉等。」比丘食者,突吉罗。 若不曲赞功德,但说布施沙门功德,其福甚大。 如是凡说布施之福,比丘食者无罪。 九十事第三十一此是不共戒,比丘尼、三众不犯。 尔时有一比丘,秋月冷热病盛,不能饮食。 天竺冬末月八日、春初月八日,此十六日寒势勐甚,多发冷病,以冬春气交诤故。 又日在下道行,光照处少,是故寒甚。 春末月八日、夏初月八日,此十六日热势极盛,多发热病。 以日正在上故,所照处广,是故大热。 夏末月八日、冬初月八日,此十六日不寒不热,以日所行道不高不下故,以寒热俱,有发冷热病。 利益比丘故,听三种具足食应食,谓食好色、香、味。 病比丘应受一请,不应受二请。 若受一请不能饱,听受第二请,不应受第三请。 若受第二请不能饱,听受第三请,不应受第四请。 若受第三请不能饱,应受已渐渐食乃至日中。 若比丘数数食,波逸提。 除时者,谓病时。 若病,以食消息病则折损,听数数食。 又除施衣时,是名时。 是中犯者,若比丘有衣食请,彼有衣食来,受请及食,不犯。 若比丘有衣食请,彼无衣食来,受请不犯,食者波逸提。 有衣食请,彼有衣无食来,受请不犯,食者波逸提。 若无衣食请,彼无衣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波逸提。 若无衣食请,彼有衣食请,彼有衣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无犯。 若无衣食请,彼有衣无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堕。 若有衣无衣食请,彼有衣无衣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堕。 若有衣无衣食请,彼有衣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犯。 若有衣无衣食请,彼无衣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波逸提。 不犯者,得多衣有食请,一切有衣食来,不犯。 从今听诸比丘节日数数食,彼与他竟,受彼中食。 何者与他? 谓相食。 相者吉凶相也,故作食。 作食者,为大德比丘故作也。 斋日食,月一日十六日众僧别房,众僧请、独请,皆应与他。 若五众请,不应与他。 若有衣食请,彼有衣无衣食来,受请无犯。 若至外有檀越请言:「比丘来食与汝衣。」受请无犯,食亦无犯。 有衣食请无衣食请者,若衣食请,受请无犯,食亦无犯。 若无衣食请,受请突吉罗,食者波逸提。 凡两有必一得一失,若隻句必应。 若有衣食请,受请无犯,食亦无犯。 彼无衣食来出外,若檀越言与食,无衣受请突吉罗,食者波逸提。 以此类之义可解也。 九十事第三十二此戒共,尼俱波逸提,三众突吉罗。 是中犯者,若比丘福德舍过一食,堕。 若过一夜宿不食者,突吉罗。 若余处宿是中食者,堕。 若不病是中过一食,堕。 病者,乃至从一聚落来身伤破,乃至竹叶所伤,皆名为病。 不犯者,一夜宿受一食。 若病、若福德舍主是亲里、若先请、若待伴欲入嶮道、若福德舍多次第住、若知福德舍人请住,皆不犯。 福德舍者,根本为佛弟子一切出家人,欲使福深广故。 然宿一切出家,在家沙门婆罗门悉皆不听。 遮食而食多为出家人,在家人不定,或与不与。 九十事第三十三凡众生起烦恼发狂者,皆由先深爱乐,失所重故,佛以神通力化令见之。 如此长者失女夫故,恚恼成狂。 佛以神力化作女夫,共在一处,以此因缘恚心即灭。 佛以慈力彼瞋即灭者,有众生应于佛得利益者,设起烦恼,必先以慈心神通力故令烦恼心灭,然后说法。 如此比类有十三因缘:一、睐眼女父怀瞋诣佛所,佛以慈心神通力故,彼瞋即除而后说法。 二、舍卫国有一长者,有一子爱之甚重而少死,又多穀麦雹霜坏败荡尽,以此狂乱。 佛以神力狂迷即除,听法见谛。 三、有一婆罗门生六子,皆容貌端政,一时尽死,猖狂而行。 佛以慈心神力,化作六子尽在佛前,即惭愧欢喜狂乱寻除,佛为说法入见谛道。 四、阿阇世王饮醉象欲来蹈佛,佛以慈心神力化作火坑,五指作师子王,象畏怖屈膝礼佛,佛以手摩头,命尽生天。 五、优波斯那怀瞋向佛,佛以慈心神力化大毒蛇在道两边,令悟以恚毒心故堕此蛇中,怖畏心故恚害即灭。 六、琉璃王罚舍夷国,得诸释子埋身地中不令动摇,佛以神力化作园林浴池以欢其心。 琉璃王与诸释女在堂五欲自娱,诸女问王:「何以欢喜种种娱乐?」王答女言:「得胜怨家是故尔耳。」女言:「以诸释种尽是贤圣不与物诤,故王得胜耳;若不尔者,但令一人与王共斗,王不能胜。」琉璃即恚,刖其手足掷置堑中。 佛以慈心神力,令得手足闻法见谛。 七、佛在树下,尔时魔王与无数兵众来欲害佛。 佛以神力降伏魔敌,随前类像化而伏之:为师子之像以伏其虎,金翅鸟像以伏其龙,其夜叉者现毗沙门王,如是比。 八、舍利弗、目连以不忍见佛泥洹,便先泥洹,以其先泥洹故,七万阿罗汉同时泥洹。 当于尔时,四辈弟子莫不荒乱。 于时如来以神通力化作二大弟子在佛左右,以此缘故,众生欢喜忧恼即除,佛为说法各得利益。 九、有一居士,佛记七日当取命终入于地狱。 阿难往语,诚如佛语无二。 而以世乐染心,不以在意,犹作乐自娱。 阿难以日垂尽兼有大力,强牵至佛所,以手摩之兼令出家,随宜说法得阿罗汉道。 十、有一长者,唯有一子甚爱,象所蹈杀,父即荒迷狂行东西。 佛以神力化作其儿使令见之,荒心即除,佛为说法,发辟支佛因缘。 十一、有龙女往至佛所,其夫瞋恚,佛感令瞋灭,寻为说法受三自归。 十二、鸽入佛影中不移转。 十三、病比丘,佛自洗浴,然后说法,得阿罗汉。 如是有十三因缘,以慈心神力除灭恶心后授法利。 外国法,白衣舍晨起作食,常分食分与乞食比丘,置一处来者与之。 外国僧法,若乞食时各分处,某甲比丘至某处、某甲比丘至彼处,各当衰利。 若檀越先分一升,当取一升,不得长索。 若长索,更得一小钵者波逸提,不得者突吉罗。 若主人先办大钵一钵尽与比丘,不得更索,若更索得者波逸提。 已得食已,无出外与比丘法。 此食若能自食尽则止,若不能尽随意分处。 若欲如法者,主人舍先三钵尽与比丘,若量腹取者好。 余长者外见乞食比丘应示处,若不示处突吉罗。 钵量数,大钵一钵是中钵二钵、下钵三钵,中钵二钵是下钵三钵。 若檀越舍先留上钵一钵尽与比丘,比丘更索突吉罗,得小钵一钵波逸提。 若主人先留小钵一钵尽与比丘,比丘更索突吉罗,索乃至更得小钵二钵亦突吉罗。 以本制戒限小钵三钵故,若更索得小钵三钵者,波逸提。 若主人先留中钵二钵尽与比丘,比丘更索突吉罗,索更得小钵一钵堕。 若主人先不留食,随檀越与多少无过,更索突吉罗。 若先与小钵一钵,若更索乃至得小钵二钵突吉罗,若得小钵三钵堕。 如是随与多少,后更索突吉罗,得三小钵外更索一小钵堕。 以类推之尽可解也。 若檀越自恣请,不问多少也。 此是共戒,比丘、尼俱堕,三众突吉罗。 五道中从人取食过限者堕,四道突吉罗。 是中犯者,若比丘以上钵取者应取一钵,不应过,若取二钵堕。 若以中钵取,极多取二钵,若取三钵堕。 若以下钵取,极多取三钵,若取四钵波逸提。 九十事第三十四此戒不共,三众不犯。 是中犯者,若比丘食竟从坐起去,不受残食法,若噉根食,波逸提。 此十五种中随噉何食,已从坐起去,不受残食法,十五种中随噉何食堕。 若一时和合噉十五种,一波逸提。 若异时各各异噉,十五波逸提。 受残食法者,随所能食多少尽着钵中。 知诸比丘一食未竟来从坐起,从是人边偏袒胡跪擎钵言:「长老忆念! 我受残食法。」若前比丘不少多取者,不名受残食法。 若以钵食着地、若着膝上,不名受残食法,若以此为受残食法者堕。 若相去手不相及者,不名为受。 若以不净食、若以不净肉受,不名受残食法。 不净食者,残宿食、恶捉食、共宿食。 不净肉者,狗肉、恶鸟肉等也。 若欲食五种佉陀尼,而以五种菩阇尼受者,不名为受。 如是展转欲食此而受彼,悉不成受。 诸不成受而食者,皆波逸提。 大比丘边得受残食法也,四众边不得。 若上座边,应偏袒胡跪事事如法。 若下坐边,唯除胡跪,余法悉同。 优波离问佛:「比丘有几处行时自恣,几住、几坐、几卧?」所以问者,若义不问佛,义相不显;问已理相分明,行者无碍。 优波离问佛,印封已后,诸弟子顶戴奉行。 如得王封,随至四关无敢遮者。 此亦如是。 又如佛于三千世界、于法自在无能过者;优波离于阎浮提内,解律自在无能过者。 又云:优波离三千世界无能及者,是人问佛,佛自答之,理无不尽。 佛告优波离:「有五处比丘行时自恣,五处住、坐、卧。 行有五者,知行、知供养、知应食、知种种食、坏威仪。 住、坐、卧亦如是。 若比丘行洗口时,有檀越与五种食,比丘应食。 应行受残食法,不应住坐卧,若住坐卧,当知坏威仪不名受。 若以此为受食者,皆波逸提。 不犯者,若比丘言小住、若日时早、若啜粥、若一切可噉者嘱,不犯。 一切五众及一切解法,白衣边尽得嘱。 若一人受残食法,余人食不成。 若行食,应行时嘱,受残食法不必行也。 知行者,知是行时。 知供养者,知前人与食。 知应者,知应受不应受。 知种种食者,知分别食。」坏威仪者,知行食时如是坏威仪、如是不坏威仪。 九十事第三十五此是不共戒,三众不犯。 此戒体,若比丘不嘱食、不受残食法,以瞋心欲令恼故强劝令食,食者波逸提,不食者突吉罗。 是中犯者,若比丘见余比丘食竟不嘱食,自恣请噉十五种食,随食何食皆波逸提。 一切麦粟稻麻[序-予+禾]、未作麨饭[麸-夫+(糒-米)],尽名似食。 若变成麨饭[麸-夫+(糒-米)],尽名正食。 别众食。 九十事第三十六此戒尼共,三众不犯。 若僧祈食时应作四种相:一打揵椎、二吹贝、三打鼓、四唱令令界内闻知。 此四种相必使有常限,不得或时打揵椎、或复打鼓、或复吹贝,令事相乱无有定则,不成僧法。 若不作四相而食僧祈食者,不清净,名为盗食僧祈。 不问界内有比丘无比丘、若多若少、若遮若不遮,若知有比丘、若知无比丘,尽名不如法食,亦名盗僧祈,不名别众罪。 若作四相食僧祈食者,设使界内有比丘无比丘、若多若少,若知有比丘无比丘、若来不来,但使不遮一切无咎。 若使有遮,虽打揵椎,食不清净,名盗僧祈。 若大界内有二处三处,各有始终僧祈同一布萨,若食时但各打揵椎,一切莫遮清净无过。 若有檀越,或作一月或作九十日长食者,若能一切无遮大善。 若不能无遮,初作食日应打揵椎唱言:「六十腊者入。」若有六十腊者若多若少,但令一人入,即是清净。 若无六十腊者,次唱五十九腊者。 若无,次第唱乃至沙弥。 沙弥一人入亦是清净。 若都无者,亦名清净。 若初日不唱,应日日唱如初日法。 若初日唱者,乃至长竟,若遮不遮一切无过。 若初日不唱,应日日唱,乃至一人入已,余遮不遮亦复无咎。 若不作此二种法,若食时有遮,界内乃至有一比丘以遮故不得食者,此中一切僧得别众食罪。 设界内无比丘故有遮,食不清净。 若作九十日长食,初日如法唱,九十日竟,若檀越续有一月半月食,即前唱法为清净,不须更唱。 唯僧房卧具九十日竟应日日唱,若不日日唱即不清净。 若有檀越请四人已上在僧布萨界内食,应布萨处请僧次一人若送一分食,若不请一人不送一分食者波逸提。 若二处三处亦如是。 若各至布萨处僧中取一人若送一分食,则清净自处,不须展转取人送食也。 随何处不请僧中一人不送一分食者,波逸提。 设请一人送一分食,外有异处比丘来,若遮乃至不与一人食者,波逸提。 若聚落界内虽无僧界,设二檀越请四人已上于二处食,应打揵椎,二处互请一人若送食一分。 若更有异比丘,应如法入,乃至一人若不互请及送食分,食者堕。 若遮不与一人食,亦波逸提。 若聚落界内先无众僧,有檀越请四人已上,应打揵椎。 若不打揵椎,设知此中乃至有一比丘不来食者,得别众食罪。 若疑有比丘而便食者,突吉罗。 若都无疑心、若打揵椎,不问有无,一切无罪。 僧祈食法,随处有人多少,应令食有常限,计僧祈食调一日食,几许得周一年。 若日食一斛得周一年,应常以一斛为限,若减一斛名盗僧祈,若增出一斛亦名盗僧祈。 若减一斛食,僧应得者失此食故;若出一斛,则令僧祈断绝不续故。 既有常限,随多少一切无遮。 若僧多时随共食之,若僧少时亦共食之。 设有余长,留至明日次第行之,如是法者一切无过。 留至明日,所未许也。 若行路时,檀越请食四人已上,若伴中乃至有一比丘别食者,此诸比丘得别众食罪。 以远游行时,随所住处纵广有一拘屡舍,此界内不得别食、不得别布萨。 虽非衣界,若人各齎食,虽四人一处,共食无过。 若檀越食,三人已下各异处食,亦无过。 若一切共一处食,大善。 若食僧食、若檀越食时,有异檀越别与四比丘食,四比丘在僧中次第并坐受此食食,得别众罪。 若四人先取僧中次第食,后得益者无罪。 若僧食时,自在维那以僧祈物别作肥好已四人共食,四人虽在一处,无别众食罪,但食不净。 若比丘或食僧食、若檀越食,各取食分,虽四人已上于别处食,不犯别众。 若四人已上,虽在界内,各自有物共作食,不犯别众。 若四人各自乞食,于一处食亦无罪。 若四人中一人出食、三人无食,共一处食,波逸提。 若别房波演,檀越别与小食,四人已上非足食故,无罪。 设续与后食,应僧中请一人若送一分食,若各别食,食不成众,不犯。 不尔者,波逸提。 若僧食竟,有客比丘来,檀越与食四人已上,无罪。 若客比丘游行入有僧界内,受檀越食,四人已上一处食者,波逸提。 若先自齎粮,设本是檀越,与共食无罪。 若同行四人一人有食,于僧界内在一处与三人共食,波逸提。 若在旷远无僧界处,有多比丘共伴,一比丘别请三比丘共一处食,波逸提,以随住处有自然拘屡舍界故。 若有行粮,共一处食无过。 若客比丘众多共伴入聚落界,虽无僧界,若比丘若白衣为檀越,别请四人已上于一处食,波逸提。 若同伴四人已上,在聚落界内受一檀越食,先虽无僧,但知有一比丘在中,不请共食者波逸提。 若生疑心,不问有无食者,突吉罗。 若欲如法者,应好隐悉聚落有比丘无比丘,不生疑心食者无过。 若不尔,应打揵椎。 若远不闻、若闻不来,则清净如法。 复次,若僧界、若自然界、若聚落界,有檀越食,僧食竟有客比丘来,檀越与食,四人以上无罪。 若比丘僧于比丘尼僧无别众过,凡是别众食,尽是檀越食。 若僧祈食,一切尽无别众罪,但不如法食僧祈食者,食不清净,多得盗僧祈罪。 若僧界内有檀越别食,应请僧中一人若遣一分食。 若不尔者,三人已下各异处食无过。 若僧界内有檀越食,先作意请僧中一人而忘不请,食已在前,应作一分食置上座头送与众僧。 若僧远者,应取此食次第行之。 凡檀越食法,必先请比丘。 若檀越在僧界内,应语檀越请此界内僧中一人。 设请余界僧,不免罪也。 若此僧结十拘屡舍界,去僧道远,复不先请,即日请者,亦应作一分食置上座头。 若能得送与僧者善。 若不能得送与者,应次第行之。 若三比丘一比丘尼,不犯。 若三比丘尼一比丘,不犯。 乃至三比丘一沙弥尼,不犯。 若三比丘在界外、一比丘在界内,不犯。 若三比丘在界内、一比丘在界外,不犯。 若三比丘在地中、一比丘在空中,不犯。 若三比丘在空中、一比丘在地,不犯。 除病时、作衣时。 作衣者,不问应量不应量衣,一切尽听。 若作衣时食难得者,听别众食。 食若易得,不听别众食。 除行时者,极至半由旬若往若来。 是中犯者,若比丘,昨日来今日食,堕,明日行今日食,波夜提。 若即日行即日道中食、若到所至处食,无犯。 船亦尔。 大众集时者,或以法事、或以余缘众僧集会。 极少旧比丘四人、客比丘四人,名为大众。 虽大众集,食不难得者,不听别众食,食者波逸提。 沙门请食时者,是外道沙门,除佛五众,一切外道出家皆名沙门。 是中犯者,若沙门请,请已服俗作白衣,持食与比丘,比丘食者波逸提。 受请不犯。 若白衣请比丘,请已外道出家作沙门,手持食与比丘,比丘食者波逸提。 若沙门请比丘,沙门持食与比丘,受请及食不犯。 若有檀越作长食,或一月或九十日,先随意请人各使令定,至作食初日一切令集,清晨打揵椎,众僧集已,劝化主比丘应立一处举声大唱:「六十腊者入。」先被请众僧各住一处,不被请中有六十腊者应入。 若无者,次应唱五十九腊者入。 次第无者,应唱沙弥入。 若无沙弥,亦得清净。 若檀越僧界内作食,堂舍不容,次第出在异处,食无过。 若僧食时,若是僧食、若檀越食,各取食分在外,四人共一处食无犯。 若檀越舍内请四人已上食,虽打揵椎,若檀越遮者,知有一比丘不得食者,尽得波逸提。 若大界内有二处僧祈,一日中二处俱有檀越食,布萨处无过。 不布萨处,若不请布萨处一人若不送一分食者,此处僧尽得波逸提。 若狂心乱心病坏心灭摈人。 若三比丘一狂心、三狂心一比丘。 设界内四比丘四狂心,各檀越与食,尽无过。 乱心、病坏心、灭摈人亦如是。 凡别众食必在界内。 界有种种众僧结界,有聚落界、有家界、有旷野处自然一拘屡舍界,此界内不得别食、不得别布萨,但非衣界,如是比丘是界内者不得别食。 又必是檀越,四人已上共一处。 设界内有众僧,不如法食者波逸提。 若但知有一人,不如法食者波逸提。 九十事第三十七此是共戒,比丘、尼俱波逸提,三众突吉罗。 是中犯者,若比丘非时噉食,波逸提。 若食五种佉陀尼、五种菩阇尼、五种似食,若十五种一时食,一波逸提;若一一食,一一波逸提。 若比丘非时中非时想食,波逸提。 非时中时想食,波逸提。 非时中疑食,波逸提。 若时中非时想食,突吉罗。 时中疑食,突吉罗。 时中时想食,不犯。 若非时食,咽咽波逸提。 非时者,从日中至后夜后分,名为非时。 从晨至日中名时。 何以故? 以日初出乃至日中明转盛中则满足,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后分明转减没,故名非时。 又从晨至日中,世人营务事业作饮食,是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后分,燕会嬉戏自娱乐时,比丘游行有所触恼,故名非时。 又从晨至日中,俗人种种事务淫恼不发,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后分,事务休息淫戏言笑,若比丘出入游行,或时被诽谤受诸恼害,名为非时。 又比丘从晨至中,是乞食时,应入聚落往来游行,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后分,应静拱端坐诵经坐禅各当所业,非是行来入聚落时,故名非时。 九十事第三十八此戒比丘、尼共,三众不犯。 是中犯者,若比丘噉举残宿食,波逸提。 若一时噉十五种食,一波逸提;若一一噉,一一波逸提。 此戒体,咽咽波逸提。 共食宿有三种:若受食已作己有想,若共宿若不共宿,经宿突吉罗,食则波逸提。 若自捉食名恶捉,捉时突吉罗,作己有想经宿亦突吉罗,食亦尔。 若食不受不捉,作己有想,经宿突吉罗,食亦突吉罗。 不问共宿不共宿,但作己有想,名内宿。 若他比丘食,共宿无过。 触捉白衣食已,白衣还自收摄,后与比丘,得食。 若旷野中得多饮食,食已弃去、后来故在,若无鸟兽食处,得取而食。 若多人共粟麦手触,各各分已即清净也。 若食是佛腊、面门腊、自恣腊,虽先受捉后买,得食,以无己想故无罪。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4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