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分律卷第二十三 内容: 四分律卷第二十三(二分之二明尼戒法)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十七僧残法之余尔时佛在舍卫国,时世穀米勇贵,乞食难得。 时有比丘尼入城乞食,空钵而还。 时提舍难陀比丘尼,到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渐次到一贩卖人家默然而立。 是堤舍比丘尼颜貌端政,贩卖人见已便系心在彼,即前问言:「阿姨! 何所求索?」报言:「我欲乞食。」彼言:「授钵来。」即便与钵。 彼盛满钵羹饭,授与堤舍比丘尼。 堤舍比丘尼后数数着衣持钵诣贩卖人家默然而立。 彼复问言:「阿姨! 何所求索?」报言:「我欲乞食。」彼即复盛满钵羹饭授与。 诸比丘尼见已便问言:「如今穀米勇贵,乞求难得,我等诸人入城乞食空钵而还,汝日日乞满钵而来,何由得尔?」报言:「诸妹乞食可得耳。」堤舍比丘尼复于异日,到时着衣持钵诣贩卖人家。 彼人遥见比丘尼来,便自计念:「如我前后与此比丘尼食,计价可五百金钱,足直一女人。」即前捉比丘尼欲行淫,比丘尼即唤言:「莫尔! 莫尔。」比近贩卖者即问言:「向者何故大唤?」答言:「此人捉我。」彼问言:「汝何故捉比丘尼耶?」贩卖人答言:「我前后与此比丘尼食,计其价可五百金钱,足直一女人。 若此比丘尼意不贪乐我者,何以受我食?」彼人问比丘尼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彼问比丘尼言:「汝知彼与汝食意不?」答言:「知。」彼复言:「汝若知者何故大唤?」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提舍难陀比丘尼:「云何比丘尼染污心受染污心人食?」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提舍难陀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以染污心受染污心人食?」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提舍难陀比丘尼! 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有染污心,从染污心男子受可食者及食并余物,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亦不知有染污心、无染污心,后方知有染污心,或有言犯僧伽婆尸沙,或有疑者。 「不知者,不犯。 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染污心,知染污心男子,从彼受可食者及食并余物,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比丘尼义如上。 染污心者,欲染着心。 染污心男子者,亦欲心染着。 可食者,根食、茎食、叶食、华食、果食、油食、胡麻食、黑石蜜食、细末食也。 食者,饭、麨、乾饭、鱼及肉。 余物者,金银、珍宝、摩尼、真珠、玭琉璃、珂贝、璧玉、珊瑚、若钱、生像金。 若比丘尼染污心,知染污心男子,从受可食物及食并余物者,彼与此受,僧伽婆尸沙。 彼与此不受,偷兰遮。 方便欲与而不与,若共期若悔还,一切偷兰遮。 天子、阿修罗子、揵闼婆子、夜叉子、饿鬼子、畜生能变形者,从受可食者及食并余物,彼与此受,偷兰遮。 不能变形者,突吉罗。 从染污心女人,受可食者及食并余物,突吉罗。 染污心染污心想,僧伽婆尸沙。 染污心疑,偷兰遮。 不染污心染污心想,偷兰遮。 不染污心疑,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己无染污心、彼亦无染污心,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八竟)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世穀米勇贵,乞求难得。 时诸比丘尼入城乞食空钵而还,堤舍难陀比丘尼亦入城乞食空钵而还。 诸比丘尼见已问堤舍比丘尼言:「汝常乞食满钵而归,今何以空钵而归,乞求难得耶?」答言:「实尔。」问言:「何以故尔?」答言:「诸妹! 我前常诣贩卖人乞故易得,而今不往从乞,是以难得。」时六群比丘尼偷罗难陀及堤舍比丘尼母,语堤舍比丘尼言:「正使彼有染污心、无染污心,能那汝何? 汝自无染污心,若得食,但以时清净受取。」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偷罗难陀及堤舍比丘尼母言:「汝等云何语堤舍比丘尼言:『正使彼染污心、无染污心,能那汝何? 汝自无染污心,若得食,但以时清净受。』」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六群偷罗难陀及堤舍比丘尼母:「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汝等语堤舍比丘尼言:『正使彼有染污心、无染污心,能那汝何? 汝自无染污心,若得食,但以时清净受。』」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偷罗难陀及堤舍比丘尼母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教比丘尼作如是语:『大姊! 彼有染污心、无染污心,能那汝何? 汝自无染污心,于彼若得食,以时清净受取。』此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语比丘尼言:「大姊! 正使彼人有染污心、无染污心,能那汝何? 汝自无染污心,若得食,但以时清净受取。」说而了了,僧伽婆尸沙;说不了了者,偷兰遮。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戏笑说,若疾疾说,独处说梦中说,欲说此错说彼,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九竟)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欲坏和合僧,方便受破僧法,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谏彼比丘尼言:『大姊! 汝莫坏和合僧,莫方便坏和合僧,莫受破僧法,坚持不舍。 大姊! 应与僧和合,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十竟)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有余比丘尼群党,若一、若二、若三乃至无数,彼比丘尼语是比丘尼言:『大姊! 汝莫谏此比丘尼。 此比丘尼,是法语比丘尼、律语比丘尼。 此比丘尼所说,我等心憙乐。 此比丘尼所说,我等忍可。』是比丘尼语彼比丘尼言:『大姊! 莫作是说言:「此比丘尼,是法语比丘尼、律语比丘尼。 此比丘尼所说,我等憙乐。 此比丘尼所说,我等忍可。」何以故? 此比丘尼所说,非法语、非律语。 大姊! 莫欲破坏和合僧,当乐欲和合僧。 大姊! 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十一竟)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依城邑、若村落住,污他家、行恶行,行恶行亦见亦闻、污他家亦见亦闻,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言:『大姊! 汝污他家、行恶行,行恶行亦见亦闻、污他家亦见亦闻。 大姊! 汝污他家、行恶行,今可离此村落去,不须住此。』彼比丘尼语此比丘尼作是言:『大姊! 诸比丘尼,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尼,有驱者、有不驱者。』是诸比丘尼语彼比丘尼言:『大姊! 莫作是语:「有爱、有恚、有怖、有痴。」亦莫言:「有如是同罪比丘尼,有驱者、有不驱者。」何以故? 而诸比丘尼不爱、不恚、不怖、不痴,有如是同罪比丘尼,有驱者、有不驱者。 大姊! 污他家、行恶行,行恶行亦见亦闻、污他家亦见亦闻。』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十二竟)尔时佛在拘睒弥瞿师罗园中。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恶性不受人语,于戒法中诸比丘尼如法谏已,自身不受谏语,言:『大姊! 汝莫向我说若好、若恶,我亦不向汝说若好、若恶。 诸姊止! 莫谏我。』是比丘尼当谏彼比丘尼言:『大姊! 汝莫自身不受谏语。 大姊! 自身当受谏语。 大姊! 如法谏诸比丘尼,诸比丘尼亦当如法谏大姊! 如是佛弟子众得增益,展转相谏、展转相教、展转忏悔。』是比丘尼如是谏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十三竟)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二比丘尼:一名苏摩、二名婆颇夷,常相亲近住、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 余比丘尼语言:「大姊! 汝等二人莫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 汝等若不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者,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而彼犹故不改悔。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苏摩婆颇夷比丘尼:「云何汝等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 余比丘尼语言:『大姊! 汝莫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 汝等若不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而彼犹故不改悔?」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苏摩婆颇夷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汝等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 余比丘尼语言:『大姊! 汝莫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莫展转共相覆罪。 汝等若不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而犹不改悔耶?」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听僧与苏摩婆颇夷比丘尼作呵谏舍此事故,白四羯磨。 应作如是呵谏。 尼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人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姊僧听! 此苏摩婆颇夷比丘尼,相亲近住、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 余比丘尼谏言:「大姊。 汝等莫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莫相覆罪。 汝等若不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者,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而彼犹故不改悔。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苏摩婆颇夷比丘尼作诃谏舍此事故:「汝等莫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莫共相覆罪。 汝等若不相亲近、不作恶行恶声流布,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白如是。』『大姊僧听! 此苏摩婆颇夷比丘尼,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 余比丘尼语言:「大姊! 莫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 汝等若不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于佛法中得增益安乐住。」而彼犹故不改悔。 今僧与苏摩婆颇夷比丘尼作呵谏舍此事故:「汝等莫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莫展转共相覆罪。 汝等若不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谁诸大姊忍僧与苏摩婆颇夷比丘尼作呵谏舍此事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是初羯磨。』第二、第三如是说。 『僧已忍与苏摩婆颇夷比丘尼作呵谏舍此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僧作如是呵谏白四羯磨已,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如此比丘尼,比丘尼僧亦当与作如是呵责白四羯磨。 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相亲近住、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展转共相覆罪,是比丘尼当谏彼比丘尼言:『大姊! 汝等莫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汝等若不相亲近,于佛法中得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比丘尼义如上。 亲近者,数数共戏笑、数数共相调、数数共语。 恶行者,自种华树教人种、自溉灌教人溉灌、自採华教人採华、自作华鬘教人作、自以线贯教人贯、自持去教人持去、自持鬘去教人持去、自以线贯持去教人线贯持去;设彼村中若人、若童子,共同一床坐起、同一器饮食、言语戏笑、自歌舞唱伎、或他作己唱和、或俳说、或弹鼓簧吹贝、作孔雀鸣或作众鸟鸣、或走或佯跛行、或啸或自作弄身、或受雇戏笑。 恶声者,恶言流遍四方无不闻者。 罪者,除八波罗夷法,覆余罪者是。 若比丘尼,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余比丘尼当谏此比丘尼言:「大姊! 汝等莫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汝等若不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于佛法中得增益安乐住。 汝等宜舍此事,勿为僧所呵谏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白。 白已当语言:「妹! 我已白竟,余有羯磨在,宜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谏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初羯磨。 作初羯磨已,当复语言:「妹! 已作白初羯磨竟,余有二羯磨在,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谏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二羯磨。 作二羯磨已,当语言:「妹! 已白二羯磨竟,余有一羯磨在,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谏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说三羯磨竟,僧伽婆尸沙。 白已二羯磨竟舍者,三偷罗遮。 白已一羯磨竟舍者,二偷罗遮。 白已舍者,一偷罗遮。 白未竟舍者,突吉罗。 未白前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者,一切突吉罗。 比丘,随所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是谓为犯。 不犯者,初语时舍,非法别众呵谏,非法和合众、法别众、似法别众、似法和合众,非法非律、非佛所教呵谏,若一切不作呵谏,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十四竟)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苏摩婆颇夷比丘尼为僧呵谏已,六群比丘尼、偷罗难陀比丘尼教作如是言:「汝等当共住! 何以故? 我亦见余比丘尼共住,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众僧以恚故教汝等别住。」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及偷罗难陀比丘尼:「僧与苏摩婆颇夷比丘尼作呵谏已,云何汝等教作如是言:『汝等莫别住! 何以故? 我亦见诸比丘尼共相亲近、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教汝等别住。』」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及偷罗难陀比丘尼:「僧为苏摩婆颇夷比丘尼作呵谏,汝等云何教作如是言:『汝等莫别住! 当共住。 何以故? 我亦见诸比丘尼共住、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僧以恚故教汝等别住。』」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及偷罗难陀比丘尼已,告诸比丘:「听比丘尼僧与六群及偷罗难陀比丘尼作呵责白四羯磨。 当作如是呵。 尼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姊僧听! 此六群比丘尼及偷罗难陀比丘尼,僧与苏摩婆颇夷比丘尼作呵谏,而教作如是言:「汝等莫别住! 当共住。 何以故? 我亦见诸比丘尼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教汝等别住。」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六群及偷罗难陀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汝莫作如是语言:『莫别住! 当共住!』亦莫言:『我亦见诸比丘尼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教汝别住。』今正有此二比丘尼,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更无有余。 若此比丘尼,不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者,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白如是。』『大姊僧听! 此六群比丘尼及偷罗难陀比丘尼,僧与苏摩婆颇夷比丘尼作呵谏,而教作如是言:「汝等莫别住! 当共住。 我亦见诸比丘尼,共相亲近、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教汝等别住。」僧今与六群比丘尼及偷罗难陀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汝等莫别住! 当共住! 莫言:『我亦见诸比丘尼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教汝等别住。』今正有此二比丘尼,共相亲近、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更无有余。 若此比丘尼,不相亲近者,于佛法有增益安乐住。」谁诸大姊忍僧为六群比丘尼及偷罗难陀比丘尼作诃谏舍此事者默然,若不忍者说。 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呵谏六群比丘尼及偷罗难陀比丘尼令舍此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僧为六群比丘尼及偷罗难陀比丘尼作诃谏白四羯磨竟。 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复有如此比丘尼,僧亦当与作诃谏舍此事白四羯磨。 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比丘尼僧为作诃谏时,余比丘尼教作如是言:『汝等莫别住! 当共住。 我亦见余比丘尼不别住,共住、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教汝别住。』是比丘尼应谏彼比丘尼言:『大姊! 汝莫教余比丘尼言:「汝等莫别住! 我亦见余比丘尼共住、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教汝别住。」今正有此二比丘尼,共住、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更无有余。 若此比丘尼别住,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应三谏,令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比丘尼义如上。 僧者,如上。 若比丘尼僧为作诃谏时,余比丘尼教作如是言:「汝等莫别住! 当共住。 我亦见余比丘尼共相亲近住、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教汝等别住。」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言:「大姊! 汝莫教余比丘尼言:『汝等莫别住! 当共住。 我亦见余比丘尼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教汝别住。』今正有此二比丘尼,更无有余。 汝等共相亲近、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若此比丘尼别住者,于佛法有僧益安乐住。 汝今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白。 作白已,当语言:「大妹! 我已作白竟,余有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初羯磨。 作初羯磨竟,当语言:「已白初羯磨竟,余有二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谏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二羯磨。 作二羯磨已,当语言:「妹! 已白二羯磨竟,余有一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谏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作三羯磨竟,僧伽婆尸沙。 白二羯磨竟舍者,三偷兰遮。 白一羯磨竟舍者,二偷兰遮。 白已舍者,一偷兰遮。 白未竟舍者,突吉罗。 未白前教言:「汝莫别住! 我亦见余比丘尼共住、共作恶行恶声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教汝别住。」一切突吉罗。 若有如是比丘尼,僧与作呵谏时,若有比丘教言:「莫舍。」若呵责,偷兰遮。 若不呵责,突吉罗。 若比丘尼教:「莫舍。」若呵责,偷兰遮。 若未呵,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是谓为犯。 不犯者,初语时舍,非法别众呵责,非法和合众、法别众、似法别众、似法和合众,非法非律、非佛所教呵责,若一切不呵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十五竟)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趣以一小事瞋恚不喜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沙门释子! 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趣以一小事[真/心]恚不喜作如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沙门释子! 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云何汝等,趣以一小事[真/心]恚不喜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沙门释子! 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听僧与六群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白四羯磨。 当作如是呵责。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姊僧听! 此六群比丘尼,趣以一小事[真/心]恚不喜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此沙门释子! 亦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呵责六群比丘尼舍此事:「大妹! 莫趣以一小事[真/心]恚不憙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此沙门释子! 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白如是。』『大姊僧听! 此六群比丘尼,趣以一小事[真/心]恚不喜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此沙门释子! 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今僧与六群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大姊! 莫趣以一小事[真/心]恚不喜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此沙门释子! 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谁诸大姊忍僧为六群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者默然,若不忍者便说。 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与六群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僧作如是呵责六群比丘尼舍此事白四羯磨已,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告诸比丘:「若有如是比丘尼,僧当与呵责白四羯磨。 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趣以一小事[真/心]恚不憙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此沙门释子! 亦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是比丘尼当谏彼比丘尼言:『大姊! 汝莫趣以一小事[真/心]恚不喜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此沙门释子! 亦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若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比丘尼义如上。 若比丘尼趣以一小事[真/心]恚不喜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此沙门释子! 亦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作是语:「大姊! 汝莫趣以一小事瞋恚不喜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此沙门释子! 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汝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白。 白已当语言:「我已白竟,余有羯磨在,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初羯磨。 作初羯磨已当语言:「已作白初羯磨竟,余有二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第二羯磨。 作第二羯磨已当复语言:「我已作白二羯磨竟,余有一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作三羯磨竟,僧伽婆尸沙。 白二羯磨竟舍者,三偷罗遮。 白一羯磨竟舍者,二偷罗遮。 白竟舍者,一偷罗遮。 白未竟舍者,突吉罗。 未白前趣以一小事[真/心]恚不喜便作是语:「我舍佛、舍法、舍僧。 不独有此沙门释子! 更有余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一切突吉罗。 若僧为如是比丘尼作呵责时,若比丘教言:「莫舍。」若僧作呵责,偷罗遮。 若不呵责,突吉罗。 若比丘尼教言:「莫舍。」若僧作呵责,偷罗遮。 若不呵责,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教余人莫舍,呵责不呵责,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是谓为犯。 不犯者,初语时舍,非法别众呵责,非法和合众、法别众、似法别众、似法和合众呵责,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一切不作呵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十六竟)尔时佛在拘睒弥瞿师罗园中。 时有比丘尼名黑,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遂[真/心]恚作是言:「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黑比丘尼言:「云何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真/心]恚作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是因缘集比丘僧,呵责黑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汝云何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真/心]恚作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僧与黑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白四羯磨。 当如是作。 尼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姊僧听! 此黑比丘尼,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真/心]恚作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黑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大姊! 汝莫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真/心]恚作如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而僧不爱、不恚、不怖、不痴。 妹! 汝自有爱、有恚、有怖、有痴。」白如是。』『大姊僧听! 此黑比丘尼,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真/心]恚作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今僧与黑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妹! 汝莫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真/心]恚作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而僧不爱、不恚、不怖、不痴。 汝自有爱、有恚、有怖、有痴。」谁诸大姊忍僧与黑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者默然,谁不忍者便说。 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与黑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僧与黑比丘尼作呵责白四羯磨已,白诸比丘,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若有如此比丘尼,比丘僧亦当与作呵责白四羯磨。 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真/心]恚作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是比丘尼应谏彼比丘尼言:『妹! 汝莫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真/心]恚作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而僧不爱、不恚、不怖、不痴。 汝自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是比丘尼犯三法应舍,僧伽婆尸沙。」比丘尼义如上。 斗诤有四种:言诤、觅诤、犯诤、事诤。 僧者,一羯磨、一说戒。 若比丘尼,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真/心]恚作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是比丘尼当谏彼比丘尼言:「大姊! 汝莫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真/心]恚作是语:『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而僧不爱、不恚、不怖、不痴。 汝自有爱、有恚、有怖、有痴。 汝今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白。 作白已语言:「我已白竟,余有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初羯磨。 作初羯磨已当复语言:「我已作初羯磨竟,余二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二羯磨。 作二羯磨已当复语言:「我已作白二羯磨竟,余有一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作三羯磨竟,僧伽婆尸沙。 白二羯磨竟舍者,三偷罗遮。 白初羯磨竟舍者,二偷罗遮。 白竟舍者,一偷罗遮。 白未竟舍者,突吉罗。 未白前憙斗诤不善忆持诤事,后[真/心]恚言:「僧有爱、有恚、有怖、有痴。」一切突吉罗。 若比丘尼憙斗诤,僧与呵责时,比丘教言:「莫舍。」若僧作呵责,偷罗遮。 若不呵责,突吉罗。 若比丘尼教言:「莫舍。」若作呵责,偷罗遮。 若不作呵责,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教余人莫舍,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是谓为犯。 不犯者,初语时舍,非法别众呵责,非法和合众、法别众、似法别众、似法和合众,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一切不作呵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十七竟)◎三十舍堕法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此说:若比丘尼,衣已竟、迦絺那衣已舍,畜长衣经十日不净施得持。 若过,尼萨耆波逸提。」(一竟)若比丘尼,衣已竟、迦絺那衣已舍,五衣中若离一一衣异处宿经一夜,除僧羯磨,尼萨耆波逸提。 (二竟)若比丘尼,衣已竟、迦絺那衣已舍,若得非时衣欲须便受,受已疾疾成衣。 若足者善,若不足者得畜一月,为满足故。 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三竟)若比丘尼,从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乞衣,除余时,尼萨耆波逸提。 是中时者,若夺衣、失衣、烧衣、漂衣,是名时。 (四竟)若比丘尼,夺衣、失衣、烧衣、漂衣,是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自恣请多与衣,是比丘尼当知足受衣。 若过,尼萨耆波逸提。 (五竟)若居士、居士妇为比丘尼办衣价,买如是衣与某甲比丘尼,是比丘尼先不受自恣请,到居士家作如是说:「善哉居士! 为我办如是如是衣价与我,为好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六竟)若二居士、居士妇与比丘尼办衣价,我曹办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尼。 是比丘尼先不受自恣请,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善哉居士! 办如是如是衣价与我,共作一衣,为好故。」若得衣,尼萨耆波逸提。 (七竟)若比丘尼,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居士妇,遣使为比丘尼送衣价,持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尼。 彼使至比丘尼所语言:「阿姨! 为汝送衣价,受取。」是比丘尼语彼使如是言:「我不应受此衣价,我若须衣,合时清净当受。」彼使语比丘尼言:「阿姨! 有执事人不?」须衣比丘尼言:「有! 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比丘尼执事人,常为比丘尼执事。」彼使至执事人所,与衣价已,还到比丘尼所如是言:「阿姨! 所示某甲执事人,我已与衣价。 大姊! 知时往彼当得衣。」比丘尼若须衣者,当往彼执事人所二反、三反语言:「我须衣。」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令彼忆念。 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若不得衣,过是求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不得衣,随使所来处,若自往、若遣使往语言:「汝先遣使持衣价,与某甲比丘尼,是比丘尼竟不得,汝还取莫使失,此是时。」(八竟)若比丘尼,自取金银、若钱,若教人取、若口可受,尼萨耆波逸提。 (九竟)若比丘尼,种种买卖宝物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竟)若比丘尼,种种贩卖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一竟)若比丘尼。 畜钵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为好故,尼萨耆波逸提。 是比丘尼,当持此钵于尼众中舍。 从次第贸至下坐,以下坐钵与此比丘尼言:「妹! 持此钵乃至破,此是时。」(十二竟)若比丘尼,自求缕使非亲里织师织作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三竟)若比丘尼,居士、居士妇,使织师为比丘尼织作衣。 彼比丘尼先不受自恣请,便往到彼所,语织师言:「此衣为我织极好,织令广长坚緻齐整好,我当少多与汝价。」若比丘尼与价乃至一食,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四竟)若比丘尼,与比丘尼衣已,后[真/心]恚,若自夺、若教人夺取。 「还我衣来! 不与汝。」是比丘尼应还衣,彼取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五竟)若诸病比丘尼,畜药、酥油、生酥、蜜、石蜜得食残宿,乃至七日得服。 若过七日服,尼萨耆波逸提。 (十六竟)若比丘尼,十日未满夏三月,若有急施衣,比丘尼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乃至衣时应畜。 若过畜,尼萨耆波逸提。 (十七竟)若比丘尼,知物向僧,自求入己,尼萨耆波逸提。 (十八竟)四分律卷第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4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