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诵律卷第二十 内容: 十诵律卷第二十(第三诵之七)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众学法之余佛在舍卫国。 尔时波斯匿王,立如是法:「若佛在祇洹,我当日日往。」时王闻佛在祇洹,即勅御者严驾。 御者受教,严驾已办白言:「大王! 严驾已竟,王自知时。」王即乘乘出城向祇洹。 王在乘上,六群比丘为王说法言:「大王! 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见是事心不喜,种种因缘呵责:「云何名比丘,人在乘上,步为说法。」诸比丘以是事向佛广说。 佛语诸比丘:「人无病乘乘,不应为说法,应当学。」若不病乘乘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八十五)又时王在前行,六群比丘随后行,为说法言:「大王! 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人不病在前行,不随后为说法,应当学。」若为不病在前行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八十六)又时王在道中行,六群比丘在道外,为王说法言:「大王! 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若人不病在道中行,比丘在道外行,不应为说法,应当学。」若自在道外为道中行不病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八十七)诸王行法,持床榻自随,王在高床上坐,六群比丘立为说法:「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从今无病人坐、比丘立,不为说法,应当学。」若自立为坐不病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八十八)王于六群比丘,无大恭敬心。 六群比丘或得卑小坐处,王自坐高处,六群比丘在卑下处,为王说法言:「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人无病在高处,自在下处,不为说法,应当学。」若自在下处,为高处不病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八十九)有时王身大坐久便卧,六群比丘坐,为说法言:「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人无病卧、比丘坐,不为说法,应当学。」若自坐为卧不病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九十)有时王覆头,六群比丘,为王说法言:「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不为覆头人说法,除病,应当学。」若为覆头不病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九十一)有时王裹头,六群比丘为说法言:「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不为裹头人说法,除病,应当学。」若为不病裹头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九十二)有时王肘隐人肩,六群比丘为说法言:「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不应为肘隐人肩者说法,除病,应当学。」若为肘隐人肩不病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不犯。 (九十三)有时王叉腰,六群比丘为说法言:「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不为叉腰人说法,除病,应当学。」若为不病叉腰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九十四)有时王左右抄衣,六群比丘为说法言:「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不为左右抄衣人说法,除病,应当学。」若为左右抄衣不病者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九十五)有时王偏抄衣,六群比丘为说法言:「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不为偏抄衣人说法,除病,应当学。」若遍抄衣不病为说法,突吉罗。 为病者说法,不犯。 (九十六)有时王以衣覆右肩、全举左肩上,六群比丘为王说法言:「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不为以衣覆右肩、全举左肩上人说法,除病,应当学。」若为以衣覆右肩、全举左肩上不病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九十七)有时王着革屣,六群比丘为说法言:「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不为着革屣人说法,除病,应当学。」若为着革屣不病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者说法,不犯。 (九十八)有时王着屐,六群比丘为王说法言:「大王! 色受想行识无常。」佛语诸比丘:「不为着屐人说法,除病,应当学。」若为着屐不病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九十九)有时佛与无量百千万众恭敬围绕说法。 波斯匿王眷属有捉杖者、捉盖者、捉刀者、捉盾者、捉弓箭者,六群比丘别为说法。 是众中有堪得道者,以众作二段故,心散乱不得道。 诸佛常法,不一心众生不为说法,佛即为王种种说法示教利喜,示教利喜已默然。 王知佛种种说法示教利喜已,从坐起头面礼佛足右绕而去。 王去未久,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以种种因缘呵责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为捉杖不病人说法? 若捉盖、捉大刀、小刀、盾、弓箭,种种器仗人说法。」种种诃已,语诸比丘:「不为捉杖人说法,除病,应当学。」若为捉杖不病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者说法,不犯。 (一百)不为捉盖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若为捉盖不病人说法,突吉罗。 为病人说法,不犯。 (一百一)不为捉刀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若为捉刀人说法,突吉罗。 不为捉刀人说法,不犯。 (一百二)不为捉盾捉弓箭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若为捉盾弓箭人说法,突吉罗。 不为捉盾弓箭人说法,不犯。 (一百三)佛在王舍城,尔时六群比丘,往语守菜园人言:「汝与我等菜。」问言:「与价不?」答言:「我乞,无价。」守菜人言:「索菜空与者,我等云何得活?」六群比丘言:「不与我耶?」答言:「不与。」六群比丘余时,大小便洟唾菜上,臭烂死坏。 守菜人言:「谁之所作?」六群比丘往语守菜人言:「汝知谁污汝菜?」答言:「不知。」六群比丘言:「我等所作,随汝索菜不与,我等故作如是事。」六群比丘勇健多力,不大畏罪,守菜人不能奈何。 诸居士诃责言:「沙门释子自言:『善好有德。』菜上大小便洟唾,如王、如大臣。」佛闻是事语诸比丘:「不得菜上大小便洟唾,除病,应当学。」若不病大小便洟唾菜上,突吉罗。 若病,不犯。 (一百四)佛在王舍城。 尔时六群比丘,往语浣衣人言:「与我浣衣。」问言:「与价不?」答言:「无价。」浣衣人言:「有浣衣不与价者,我等空浣衣,云何得活?」六群比丘言:「不与我浣耶?」答言:「不与汝浣。」六群比丘到净水中浣衣处,大小便洟唾。 诸浣衣人以先心谓水清净,浸衣着中即臭失色。 浣衣人念:「谁作是事?」六群比丘余时往问:「汝等知不? 谁污是水?」答言:「不知。」六群比丘言:「我等所作,以汝不与我浣衣故作是事。」六群比丘勇健多力,不大畏罪,诸浣衣人不能奈何。 诸居士诃责言:「诸沙门释子自言:『善好有德。』净用水中大小便洟唾。」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向佛广说。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种种因缘诃责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净用水中大小便涕唾?」佛但诃责而未结戒。 又佛在舍卫国。 尔时舍卫城中有一大池,名须摩那,多人所用。 六群比丘共相谓言:「可往须摩那池上看。」皆言:「随意。」即共往池上看。 便大小便洟唾池中。 诸居士诃责言:「是沙门释子不善,更无大小便处耶? 乃到是净用水中大小便洟唾。」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向佛广说。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种种因缘诃责言:「云何名比丘,净用水中大小便洟唾?」佛种种因缘诃已,语诸比丘:「不应净用水中大小便洟唾,除病,应当学。」若不病,净用水中大小便洟唾,突吉罗。 病者,不犯。 (一百五)佛在舍卫国,尔时六群比丘立大小便。 佛闻是事语诸比丘:「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应当学。」若不病立大小便,突吉罗。 若病,不犯。 (一百六)佛在舍卫国。 有一居士,请佛及僧明日食,佛默然受。 居士知佛受已,从坐起头面礼佛足右绕而去,还自舍通夜办种种多美饮食。 早起敷座处已,遣使白佛:「时到! 食具已办,佛自知时。」六群比丘与十七群比丘常共相违斗诤。 时十七群比丘次守僧坊,六群比丘次与迎食。 六群比丘共相谓言:「我等今日故断十七群比丘食。」有言:「云何断?」答言:「但来当知。」六群比丘到十七群比丘所,索钵言:「与汝迎食分。」即随佛及僧至所请家,六群比丘先食已,迎十七群比丘食分便出。 出已便作余事,经过余处诸知识家,见已出城、或坐树下、或在岸上、井上、池上多人众处住。 时十七群比丘年少饥急,共相谓言:「食何故迟?」又相谓言:「上祇洹门外大树上,遥看见不?」时有一比丘,上树看见言:「在某树下井上岸下多人众中住。」至日垂中,额上流汗方来唤言:「汝取食分。」问言:「何故迟耶?」答言:「我等得食便出。」问言:「汝等不在某树下岸下多人众中住耶? 而言:『得食便出。』」六群比丘言:「谁道耶?」十七群比丘言:「我上树上见。」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诃责言:「云何名比丘,佛未听上树而上?」种种因缘诃已,向佛广说。 佛知故问十七群比丘:「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 世尊!」佛种种因缘诃责十七群比丘:「云何名比丘,我未听上树而上?」种种因缘诃已,语诸比丘:「树过人不应上,除急因缘,应当学。」若比丘上过人树。 无急因缘,突吉罗。 若急因缘,不犯。 (一百七众学法竟)◎◎七灭诤法初佛在王舍城。 尔时六群比丘劝檀越作浴,已办浴具。 有客比丘,冥来脱衣着诸衣上入浴室洗,有因缘故衣服杂错。 客比丘洗已出,于本处取衣,出外看是他衣,作是念:「此衣当还本处,更觅我衣。」还入衣处,六群比丘常与善好比丘相违,见客比丘入已,语客比丘言:「汝已出,何故来还?」答言:「我后来,脱衣着诸衣上,入浴室洗,有因缘故衣服杂错。 先洗浴已出取衣,出外看非我衣,作是念:『此衣当还本处,更觅我衣。』是故来还。」六群比丘言:「不如汝言,汝以偷心取,取已心悔,欲着本处,汝见罪不?」答言:「不见。」六群比丘共相谓言:「此云何直尔不自言罪,当与作不见摈。」六群比丘即为作不见摈,摈是客比丘。 客比丘作是念:「六群比丘为我作不见摈,无因缘本末,我不自言罪,我今何不往舍卫国诣佛所?」是比丘于王舍城随意住已,持衣钵游行向舍卫国诣佛所。 诸佛常法有客比丘来,以如是语劳问:「忍不? 足不? 乞食不乏、道路不疲耶?」尔时佛问客比丘:「忍不? 足不? 乞食不难、道路不疲耶?」客比丘言:「忍足、乞食不难、道路不疲。」即以上事向佛广说。 佛知故问是比丘:「六群比丘何故与汝作不见摈?」比丘白佛言:「世尊! 无因缘本末,我不自言罪,强为我作不见摈。」佛言:「若六群比丘,无因缘本末,汝不自言罪,强为汝作不见摈者。 汝莫愁忧,我当与汝作法伴佐助汝。」佛言:「从今听自言灭诤法,用是自言灭诤,众僧中种种事起应灭。 自言灭诤,有十种非法、十种如法。 十种非法者,若比丘犯波罗夷罪,自言:『不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不犯。』是名非法。 又比丘犯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自言:『不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不犯。』是名非法。 又比丘不犯波罗夷,自言:『我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波罗夷不?』自言:『我犯波罗夷。』是名非法。 又比丘不犯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自言:『我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我犯。』是名十非法。 十种如法者,有比丘犯波罗夷,自言:『我犯波罗夷。』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我犯。』是名如法。 又比丘犯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自言:『我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我犯。』是名如法。 又比丘不犯波罗夷,自言:『不犯波罗夷。』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不犯。』是名如法。 又比丘不犯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 自言:『不犯。』众僧问言:『汝自说犯不?』自言:『不犯。』是名十如法自言。」(一法)尔时六群比丘闻是事:「我等王舍城中,作不见摈比丘,到舍卫国,诸比丘共事共住,我等当往舍卫国。」六群比丘随意住王舍城已,持衣钵往舍卫国诣佛所。 尔时多有比丘祇洹门间空地经行,六群比丘见已问言:「我等王舍城与不见摈比丘,来到舍卫国,汝诸比丘共事共住耶?」诸比丘答言:「佛以自言灭诤灭是事。」六群比丘言:「此事不灭、恶灭,我等不现前故。」尔时六群比丘、佛听自言灭诤法,违逆不受,谤佛知见事。 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作是言:「云何名比丘,世尊听自言灭诤法,违逆不受,谤佛知见事?」种种因缘诃已,向佛广说。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种种因缘诃责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我听自言灭诤法,违逆不受,谤如来知见事?」种种因缘诃已,语诸比丘:「从今听现前灭诤法,用是现前灭诤,僧中种种事起应灭现前灭诤。 有二种非法、二种如法。 二种非法者,有非法僧,约勅非法僧令折伏,与现前灭诤。 又非法僧,约勅非法三人令折伏,与现前灭诤。 又不如法僧,约勅不如法二人、一人令折伏,与现前灭诤。 又不如法三人,约勅不如法三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不如法三人,约勅不如法二人、一人、僧,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不如法二人,约勅不如法二人、一人、僧、三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不如法一人,约勅不如法一人、僧、三人、二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是名一非法现前比尼法。 又不如法僧,约勅如法僧,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不如法僧,约勅如法三人、二人、一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不如法三人,约勅如法三人、二人、一人、僧,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不如法二人,约勅如法二人、一人、僧、三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不如法一人,约勅如法一人、僧、三人、二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是名二非法现前比尼法。 二种如法现前比尼者,有如法僧,约勅如法僧,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如法僧,约勅如法三人、二人、一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如法三人,约勅如法三人、二人、一人、僧,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如法二人,约勅如法二人、一人、僧、三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如法一人,约勅如法一人、僧、三人、二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是名一如法现前比尼法。 又如法僧,约勅不如法僧,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如法僧,约勅不如法三人、二人、一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如法三人,约勅不如法三人、二人、一人、僧,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如法二人,约勅不如法二人、一人、僧、三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又如法一人,约勅不如法一人、僧、三人、二人,令折伏与现前比尼。 是名二种如法现前比尼。」(二法)佛在王舍城。 尔时长老陀骠力士子,为弥多罗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谤故,若僧、若三人、二人、一人,常说是事。 尔时陀骠力士子,以是事语诸比丘:「弥多罗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谤我故,若僧、三人、二人、一人常说是事,我当云何?」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佛知故问陀骠力士子:「汝实为弥多罗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谤故,若僧、三人、二人、一人常说是事。 汝向诸比丘说:『我当云何?』汝实尔不?」答言:「实尔。 世尊!」佛言:「从今听忆念比尼法,用是忆念比尼法,僧中种种事起应灭。 有三种非法忆念比尼、有三种如法忆念比尼。 三种非法者,有比丘犯无残罪,自言:『犯有残罪。』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比尼。 若僧与是比丘忆念比尼,是名非法。 何以故? 是人应与灭摈故。 又如施越比丘,狂痴心颠倒故,多作不清净、非法、不随顺道、非沙门法。 是人还得本心,先所作罪,若僧、三人、二人、一人,常说是事,是人从僧乞忆念比尼,若僧与是人忆念比尼,是名非法。 何以故? 是人应与不痴比尼故。 又如诃多比丘,无惭无愧破戒,有见闻疑罪,是人自言:『我有是罪。』后言:『我无是罪。』是人从僧乞忆念比尼。 若僧与是人忆念比尼,是名非法。 何以故? 是人应与实觅比尼故。 是名三非法忆念比尼。 三如法者,又比丘如陀骠比丘,为弥多罗比丘尼无根波罗夷谤故,若僧三人、二人、一人常说是事,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比尼。 若僧与是人忆念比尼,是名如法。 何以故? 是人应与忆念比尼故。 又如一比丘犯罪,是罪已发露,如法悔过除灭,若僧、三人、二人、一人犹说是事,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比尼。 若僧与是人忆念比尼,是名如法。 何以故? 是人应与忆念比尼故。 又如比丘未犯是罪,将必当犯,以是事故,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说犯是罪,是比丘从僧乞忆念比尼。 若僧与是比丘忆念比尼,是名如法。 何以故? 是人应与忆念比尼故。 是名三如法忆念比尼。」佛如是语已语诸比丘:「汝等与陀骠比丘忆念比尼。 若更有如是人,亦应与忆念比尼。 忆念比尼法者,是陀骠比丘,应从坐起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言:『大德僧听! 我陀骠比丘,为弥多罗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故,若僧、三人、二人、一人常说是事。 我今从僧乞忆念比尼,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莫复更说是事。 僧怜愍故,与我忆念比尼。』如是再三乞。 尔时一比丘僧中唱言:『大德僧听! 是陀骠比丘,为弥多罗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故,僧、三人、二人、一人常说是事。 今陀骠比丘从僧乞忆念比尼,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莫复更说是事。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陀骠比丘忆念比尼,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莫复更说是事。 是名白。』如是白四羯磨。 『僧与陀骠忆念比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得忆念比尼比丘行法者,余比丘不应出其过罪,不应令忆念、不应从乞听,亦不应受余比丘乞听。 若彼从乞听,得突吉罗。 若受他听,亦得突吉罗。 若彼不听、若出过罪、若令忆念,得波逸提。」(三法)佛在舍卫国。 尔时有比丘,名施越,痴狂心颠倒故,多作不清净、非法、不随顺道、非沙门法。 是人还得本心,先所作罪,若僧、三人、二人、一人常说是事。 施越语诸比丘:「我本狂痴心颠倒故,多作不清净、非法、不随顺道、非沙门法。 我今还得本心,若僧、三人、二人、一人常说我本所作罪,我今当云何?」诸比丘以是事向佛广说。 佛知而故问施越:「汝实狂痴心颠倒故,多作不清净、非法、不随顺道、非沙门法。 汝还得本心,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说汝本所作罪。 汝向诸比丘说:『我当云何?』汝实尔不?」答言:「实尔。 世尊!」佛言:「从今听不痴比尼,用是不痴比尼,僧中有种种事起应灭。 不痴比尼,有四种非法、四种如法。 四种非法者,有比丘不痴狂颠倒,现痴狂相貌,诸比丘僧中问:『汝狂痴时所作,今忆念不?』答言:『长老! 我忆念痴故作、他人教我使作、忆梦中作、忆裸形东西走立大小便。』是人从僧乞不痴比尼,若僧与是人不痴比尼,是名四非法。 四如法者,有比丘实狂痴心颠倒,现狂痴相貌,诸比丘问:『汝忆念狂痴时所作不?』答言:『不忆念他所教我作、不忆梦中所作、不忆裸形东西走立大小便。』是人从僧乞不痴比尼,若僧与是人不痴比尼,是名四如法不痴比尼。」佛言:「从今听不痴比尼,用是不痴比尼,僧中种种事起应灭。」尔时佛语诸比丘:「汝等与施越比丘不痴比尼。 若更有如是人,僧亦应与不痴比尼。 与法者,是施越比丘,应从坐起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言:『大德僧听! 我施越比丘,本狂痴心颠倒,多作不清净、非法、不随顺道、非沙门法。 我今还得本心,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说我先所作罪。 我今从僧乞不痴比尼,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莫复更说是事。 僧怜愍故,与我不痴比尼。』如是再三乞。 尔时一比丘,僧中唱:『大德僧听! 是施越比丘,本狂痴心颠倒,多作不清净、非法、不随顺道、非沙门法。 今得本心,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说先所作罪。 今施越比丘从僧乞不痴比尼,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莫复更说是事。 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施越比丘不痴比尼,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莫复更说是事。 白如是。』如是白四羯磨。 『僧与施越比丘不痴比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得不痴比尼行法者,余比丘不应出其过罪,不应令忆念、不应从乞听、亦不应受他比丘乞听。 若从彼乞听,得突吉罗。 若受他乞听,亦得突吉罗。 若彼不听,便出过罪,若令忆念,得波逸提。」(四法)佛在迦维罗卫国。 尔时有比丘,名诃哆,无惭无愧恶欲,有见闻疑罪,是比丘先自言:「作。」后言:「不作。」诸比丘以是事向佛广说。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语诸比丘:「从今听实觅灭诤,用是实觅比尼,僧中种种事起应灭。 实觅比尼,有五种非法、五种如法。 五非法者,有比丘犯波罗夷罪,先言:『不犯。』后言:『犯。』若僧与是人实觅比尼,是名非法。 何以故? 是人应与灭摈故。 有比丘犯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 先言:『不犯。』后言:『犯。』若僧与是人实觅比尼,是名非法。 何以故? 是人随所犯应治故。 五如法者,有比丘犯波罗夷,先言:『犯。』后言:『不犯。』若僧与是比丘实觅比尼,是名如法。 何以故? 是人应与实觅比尼故。 若比丘犯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先言:『犯。』后言:『不犯。』若僧与是比丘实觅比尼,是名如法。 何以故? 是人应与实觅比尼故。」佛语诸比丘:「汝等与诃哆比丘实觅比尼。 若更有如是比丘者,僧亦应与实觅比尼。 与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僧中唱言:『大德僧听! 是呵哆比丘无惭无愧恶欲,有见闻疑罪。 先自言:「犯。」后言:「不犯。」以是故,僧与实觅比尼。 若僧时到僧忍听,与诃哆比丘实觅比尼。 白如是。』如是白四羯磨。 『僧与诃哆比丘实觅比尼法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得实觅比尼行法者,是比丘不应与他受大戒,不得受他依止,不应畜沙弥,不应受教诫比丘尼法。 若僧羯磨教诫比丘尼,不应教他。 僧所与作实觅比尼罪,更不应犯。 若似是罪及过是罪,亦不应作。 不应诃僧羯磨,亦不应诃作羯磨人。 不应举清净比丘,不应令他忆念,不应相言,不应从他乞听欲出他罪,亦不应受他乞听,不应遮说戒,不应遮受戒,不应遮自恣,不应出清净比丘过罪,恒自谦卑,应调伏心行,随顺比丘僧意。 若不如是行法者,尽形不得离是羯磨。」(五法)佛在俱舍弥国。 尔时俱舍弥诸比丘,喜斗诤相言多少事起,作是念:「若长老舍利弗作断事主者,我等当得决了。」诸比丘以是事向佛广说。 佛知故问阿难:「有闼赖吒比丘,能受作断事主不?」阿难白佛言:「世尊! 有能受作断事主。」佛即以是事集比丘僧,语诸比丘:「从今听闼赖吒比丘作断事主,受是断事法,如法、如比尼、如佛教,现前除灭。 闼赖吒有三种:有身善口不善、有口善身不善、有身善口善。 身善口不善者,是闼赖吒,自不往到举事者、有事者所,不自作是言:『从是事若好、若不好,应尔起、不应尔起。 若汝胜彼负、彼胜汝负。』是人虽不自去语,便遣使往作是言:『汝从是事,若好、若不好,应尔起、不应尔起,若汝胜彼负、彼胜汝负。』是名身善口不善。 口善身不善者,自身往到举事者、有事者所已,不作是言:『从是事若好、若不好,应尔起、不应尔起,若汝胜彼负、彼胜汝负。』不遣使到举事者、有事者所作是言:『从是事若好、若不好,应尔起、不应尔起,若汝胜彼负、彼胜汝负。』是名口善身不善。 口善身善者,不自往到举事者、有事者所,不作是言:『从是事若好、若不好,应尔起、不应尔起,若汝胜彼负、彼胜汝负。』又不遣使往到举事者、有事者所作是言:『从是事若好、若不好,应尔起、不应尔起,若汝胜彼负、彼胜汝负。』是名身善口善。 从今作闼赖吒者应如是学,不应与举事者、有事者同一道行,亦不得别与一人同一道行,不应共期。 若先有少多因缘与期,应灭是期。 期者,若中前若中后、若昼若夜、若阿练儿处、若近聚落僧坊。 是闼赖吒应受是所断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现前除灭。 用一比尼所谓现前比尼。 何等现前? 现前有二种:人现前、比尼现前。 人现前者,谓有随助举事人及有事人共集一处。 比尼现前者,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是名比尼现前。 若是闼赖吒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应舍付僧。 僧应受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 若僧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所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者,是中所有可中共作羯磨比丘,共同心和合一处,可受欲者持欲来,现前在比丘能遮者不遮,是名僧现前。 人现前者,有随助举事人、有事人共集一处,是名人现前。 比尼现前者,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是名比尼现前。 若僧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尔时应僧中举乌回鸠罗,应羯磨乌回鸠罗令断是事。 羯磨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僧中问言:『谁能作乌回鸠罗,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僧中若言:『我能。』若有五法,不应立作乌回鸠罗。 何等五? 随爱行、随瞋行、随怖行、随痴行、不知断不断。 成就五法,应立作乌回鸠罗:不随爱行、不随瞋行、不随怖行、不随痴行、能知断不断。 即时一比丘应僧中唱言:『大德僧听! 某甲、某甲比丘,能作乌回鸠罗,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随僧中事。 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能如法断随僧中事。 是名白。』如是白二羯磨。 『僧立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中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乌回鸠罗若是上座,诸下座比丘应与此人欲已远去。 若此乌回鸠罗是下座,应从诸上座取欲已小远去,当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 若乌回鸠罗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所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者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 若乌回鸠罗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应更立乌回鸠罗。 立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僧中问言:『谁能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中事?』若言:『我能。』一比丘僧中唱言:『大德僧听! 某甲、某甲比丘,能作乌回鸠罗,如法断随僧中事。 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能如法断随僧中事。 是名白。』如是白二羯磨。 『僧立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中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乌回鸠罗若是上座,诸下座比丘应与欲已小远去。 若乌回鸠罗是下座,应从诸上座取欲已小远去,当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 若乌回鸠罗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者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 若是乌回鸠罗不能如法断者,还付先乌回鸠罗。 先乌回鸠罗应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 若能如法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者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 若是先乌回鸠罗复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应舍付僧。 僧应受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 若僧取是事,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 若僧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僧应遣使往近处僧所作是言:『此事如是如是因缘起,闼赖吒不能断,众僧不能断,先乌回鸠罗不能断,后乌回鸠罗亦不能断,还付先乌回鸠罗。 先乌回鸠罗不能断,还付众僧。 汝等大德! 和合来,为断是事故。』即时彼众应和合,若僧先安居,应受七日去。 若七日尽,应破安居去。 为和合故,是近处僧应受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 若近处僧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 若近处僧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尔时应僧中羯磨乌回鸠罗令断。 羯磨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僧中问言:『谁能作乌回鸠罗,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此随僧中事?』是中若言:『我能。』若有五法,不应立作乌回鸠罗。 何等五? 随爱、随瞋、随怖、随痴、不知断不断。 若成就五法,应立作乌回鸠罗:不随爱、不随瞋、不随怖、不随痴、知断不断。 即时一比丘僧中唱言:『大德僧听! 某甲、某甲比丘,能作乌回鸠罗,能如法断随僧中事。 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如法断随僧中事。 是名白。』如是白二羯磨。 『僧立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中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乌回鸠罗若是上座,诸下座比丘应来与此比丘欲已远去。 若是下座,应从诸上座比丘取欲已小远去。 当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 是乌回鸠罗若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者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 若是乌回鸠罗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应更立乌回鸠罗。 立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僧中问言:『谁能作乌回鸠罗,如法断随僧中事?』若言:『我能。』一比丘僧中唱言:『大德僧听! 某甲、某甲比丘,能作乌回鸠罗,如法断随僧中事。 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中事。 是名白。』如是白二羯磨。 『立某甲、某甲比丘作乌回鸠罗断随僧中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乌回鸠罗若是上座,诸下座比丘应与欲已小远去。 若乌回鸠罗是下座,应从诸上座取欲已小远去。 应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 若乌回鸠罗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 若是乌回鸠罗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应还付先乌回鸠罗。 先乌回鸠罗应受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 是乌回鸠罗若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者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 若是先乌回鸠罗复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者,应舍付僧。 僧应受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 若僧受是事,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 若是近处僧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闻某住处僧,若有大众好上座知波罗提木叉,是僧中多有比丘持修多罗者、持比尼者、持摩多罗伽者,是近处僧应以是事遣使至某住处。 僧中应先立传事人,若界外令满僧数。 立法者,一心和合僧应问言:『谁能作传事人,从是处持是事至某处,若道中能断者好。』是中若有人言:『我能。』若有五法不应立作传事人:随爱、随瞋、随怖、随痴、不知灭不灭。 若成就五法,应立作传事人:不随爱、不随瞋、不随怖、不随痴、知灭不灭。 尔时是传事人,应持是事去。 若道中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 「若传事人不能道中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者,应持至彼僧中。 是僧中若有上座多知多识长老比丘,应语是人:『是事如是如是因缘起,闼赖吒不能断、众僧不能断、先乌回鸠罗不能断、后乌回鸠罗亦不能断,还付先乌回鸠罗。 先乌回鸠罗复不能断,还付僧。 僧复不能断、近住处僧亦不能断、近住处乌回鸠罗不能断、后乌回鸠罗亦不能断,还付先乌回鸠罗。 复不能断、还近住处僧复不能断、传事人道中不能断是事,来是间,汝长老能受是事断不?』若言:『能断。』应与作期。 若不作期,不得:与汝期者,乃至九月。 事有五种难断:一者坚,二者强,三者佷戾,四者往来,五者疑畏。 坚者,坚执其事。 强者,举事人有事人勇健强力。 佷戾者,举事人有事人恶性瞋恨。 往来者,此事从一住处至一住处。 疑畏者,诸比丘畏断事时破一心和合僧作两段故。 先应立行筹人。 如是应立,一心和合僧应问言:『谁能作行筹人?』是中有人言:『我能。』有五法,不应立作行筹人:随爱、随瞋、随怖、随痴、不知行筹不行筹。 若成就五法,应立作行筹人:不随爱、不随瞋、不随怖、不随痴、知行筹不行筹。 是中一比丘唱言:『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能作行筹人。 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比丘为僧作行筹人。 是名白。』如是白二羯磨。 『僧与某甲比丘作行筹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比丘已作行筹人,随僧多少应作二种筹:一分长、一分短,一分白、一分黑。 说如法者为作长筹,说非法者为作短筹。 说如法者为作白筹,说非法者为作黑筹。 说如法筹以右手捉,说非法筹以左手捉。 说如法筹缓捉,说非法筹急捉。 先行说如法筹,后行说非法筹。 行筹人应作是言:『此是说如法者筹,此是说非法者筹。』若行筹竟,说如法者筹乃至多一,是事名断用二比尼,谓现前比尼、多觅比尼。 现前比尼者,是中若有随助举事人有事人,共和合一处现前,如法、如比尼、如佛教现前除断,是名现前比尼。 多觅比尼者,是中求觅往反问如法除断,若说非法者筹乃至多一,是事亦名为断用二比尼,现前比尼、多觅比尼。 现前比尼者,是中若有随助举事人及有事人,共和合在一处现前,非法、非比尼、非佛教除断。 行筹人有四种:一者藏行筹,二者颠倒行筹,三者期行筹,四者一切行筹。 藏行筹者,若有人闇中行筹、若壁障处行筹,是名覆藏行筹。 颠倒行筹者,若比丘颠倒行筹,以说如法人筹与说非法人、以说非法人筹与说如法人,是名颠倒。 期者,若诸比丘随和上阿阇梨作期,随同和上同阿阇梨、随相识随共语、随善知识随同心、随国土、随聚落、随家,共作期:『我等取如是筹,汝等莫远我边,莫别莫异,莫不共语,共同事。』是名期。 一切僧取筹者,尔时一切僧,应和合一处,不得取欲。 何以故? 或多比丘说非法故。 是名一切僧取筹。 若是众僧大上座知波罗提木叉者,能断是事者,即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 是中现前比尼者,僧现前、人现前、比尼现前。 僧现前如上说,人现前、比尼现前亦如上说。 若是大上座知波罗提木叉比丘僧不能断是事者,应还付传事人。 传事人应取是事,于道中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 若是传事人于道中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名为断用一比尼,谓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如上说。 若是传事人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是比丘道中若闻彼处僧坊中,若有三比丘、若二若、一比丘,能持修多罗、持比尼、持摩多罗伽,四众所恭敬尊重。 是传事人应到彼住处语彼一比丘言:『大德! 是中事如是如是因缘起,闼赖吒不能断、僧不能断、先乌回鸠罗不能断、后乌回鸠罗不能断,还付先乌回鸠罗复不能断、还是僧复不能断、近住处僧亦不能断、先乌回鸠罗不能断、后乌回鸠罗不能断,还先乌回鸠罗复不能断,还近住处僧复不能断、传事人道中亦不能断、大上座持律比丘僧不能断、传事人于道中不能断,三比丘、二比丘不能断。 大德! 取是事,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是一比丘四众所恭敬尊重赞叹者,应作是言:『不可二人相言俱得胜,是中必一胜一负。』若作如是语者,是名如法说。 若不作如是语者,是名非法说。 是诸相言比丘,若如法断是事已,还更发起,犯波逸提。 若但诃责言:『是断不如法。』犯突吉罗。」(六法)佛在俱舍弥国。 尔时俱舍弥比丘喜斗诤相言,诸比丘以是事向佛广说。 佛言:「从今听布草比尼,用是布草比尼,僧中种种事起应灭。 云何布草比尼? 以是布草比尼法,灭僧中种种所起事。 或有一住处,诸比丘憙斗诤相言,是诸比丘应和合一处已,应作是念:『诸长老! 我等大失非得、大衰非利、大恶不善。 我等以信故,佛法中出家求道,然今憙斗诤相言,若我等求是事根本者,僧中或有未起事便起,已起事不可灭。』作是念故白众僧。 若僧时到僧忍听,是事以布草比尼法灭,是名白。」即时是诸比丘应分作两部,各在一处。 是中若有事比丘,向上座大长老应作是言:「我等大失非得、大衰非利、大恶不善。 我等以信故,佛法中出家求道,然今憙斗诤相言,若我等求是事根本者,僧中或有未起事便起,已起事不可灭。 今我等当自屈意,我等所作罪,除偷兰遮罪、除白衣相应罪,是事我等向长老现前发露悔过不覆藏。」是中若无一比丘遮是事者,应到第二部众所。 是中若有长老上座,应语言:「我等大失非得、大衰非利、大恶不善。 我等以信故,于佛法中出家求道,今憙斗诤相言,若我等求是事根本者,僧中或有未起事便起,已起事不可灭。 今我等当自屈意,我等所作罪,除偷兰遮、除白衣相应罪,今自为及为彼故,当现前发露悔过不覆藏。」诸比丘言:「汝自见罪不?」答言:「见罪。」「如法悔过,莫复更起。」第二部众亦如是说,是名如草布地比尼法。 (七法第三诵竟)十诵律卷第二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4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