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四 内容: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四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别众食学处第二十四佛在王舍城。 时提婆达多于其界内,与五百苾刍别众而食。 少欲苾刍共生嫌耻,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集二部僧问实诃责,告言:「我今与诸苾刍苾刍尼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别众食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制学处已,时有苾刍苾刍尼身婴病苦,佛言:「除病因缘。」或有道行、或缘作务,并皆绝食,佛言:「除道行及以作时。」或有附船而去者,佛言:「除船行时。」乃至除大施会时。 于时影胜王未得见谛,以竹林园施露形外道,得见谛已遂废外道,奉施佛僧而为受用。 时影胜王舅在外道中出家,起信敬心请白供养,乃至白佛,佛言:「除沙门施食时。」尔时世尊赞叹少欲及尊重戒者,为说法已,告诸苾刍:「前是创制、此是随开,我今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别众食者,除余时,波逸底迦。 余时者:病时、作时、道行时、船行时、大会食时、沙门施会时,此是时。」余义如上。 别众食者,谓别别而食。 除余时者,谓除别时。 病时者,于一食时不能安坐。 作时者,或窣覩波、或是众事下至扫地大如席许、或时涂拭如牛卧处。 道行时者,若行半驿往来,或行一驿。 船行时者,若附他船,或半驿一驿。 大会者,谓多人聚集。 沙门者,谓佛法外诸外道类亦名沙门,以彼劳身求道故。 此是随开,结罪同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若苾刍尼于界内作同界想及疑,为别众食,得波逸底迦。 若在界外作界内想疑,得恶作罪。 若在界外作界外想,及在界内为界外想,无犯。 凡言住处有二种:一、根本住处,二、院外住处。 若于本处苾刍尼食时,应问院外苾刍尼同来食不? 若不问而食者,得恶作罪。 若院外苾刍尼食时,应问本处苾刍尼同来食不? 若不问知,四人同食者,得波逸底迦。 若三人食、一人不食,若三圆具、一未圆具食,皆无犯。 若以食送彼,乃至盐一匙、或草叶一把,与彼众处食,皆无犯。 或时施主作如是语:「但来入者我皆与食。」或时施主造别房施,云:「于我房中住者我皆与食。」斯亦无过。 非时食学处第二十五缘处同前。 时大目连与十七众出家,于小食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被婆罗门长者等瞋骂,乞食不得空钵而还,遂便断食。 于众人前自摩其腹说伽他曰:「佛说最妙语,遍满于人天;饥是苦中极,斯言为最妙。」乃至十七众诣一长者处非时饱食。 世尊种种诃责告曰:「我今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非时食者,波逸底迦。」余义如上。 言非时者,有其二限:一、过中已去,二、明相未出已来,结罪同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非时非时想及疑,食者,波逸底迦。 若时非时想及疑,得恶作罪。 若时作时想、非时时想,无犯。 食曾触食学处第二十六缘处同前。 时哥罗苾刍常法如是,每居村邑行乞食时持钵及钵帒,若得湿饭以钵承受,若获乾饭即以帒盛,所有湿饭当日皆食,乾者晒曝举之盆内。 若遇风寒阴雨,即以煖水润渍充食。 既饱食已,便受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微妙之乐,乃至世尊种种诃责告曰:「我今为诸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食曾经触食者,波逸底迦。」余义如上。 曾经触食者,有二种触:一、中前受过午触,二、过午受过更触。 若苾刍尼,知是曾触食,不作法而重吞咽者,结罪同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若苾刍尼,于曾触食作曾触想及疑,食者,波逸底迦。 若非曾触作曾触想疑,得恶作罪。 若非触非触想、或触作非触想,无犯。 若曾所触钵未好净洗,若小钵、若匙、若铜盏、若安盐器而用食者,皆波逸底迦罪。 若手触钵帒、若拭巾锡杖、若户钥及锁,如是等物若触捉已,不净洗手捉余饮食乃至果等,吞咽之时,皆得波逸底迦。 若苾刍尼欲饮水时不净洗口,吞咽之时得恶作罪。 若以澡豆土等清净澡漱者,无犯。 不受食学处第二十七缘处同前。 时大哥罗苾刍于一切时常用深摩舍那处钵(谓是弃死尸处,旧云尸陀者讹)、受用深摩舍那处衣食卧具。 云何死尸处钵? 若有人死,瓦瓯祭器取以充钵。 云何死人衣? 以衣赠尸,取以浣染缝刺为衣。 云何死人食? 是诸亲族以五团食祭飨亡灵,取而充食。 云何卧具? 此大哥罗常在尸处而为眠卧。 是谓尸林钵衣食卧具。 若人多死时,大哥罗身体肥盛,不复数往城中乞食。 若无人死,身形羸瘦,数往城中巡门乞食。 时守城门者作心记念:「大哥罗食死人肉耶?」时此城中有一婆罗门身亡,送至林所,其妻及女哭在一边。 时大哥罗看烧死尸。 时女见已告其母曰:「今此圣者犹如瞎乌,守尸而住。」时有人闻来告苾刍,苾刍白佛。 佛言:「彼婆罗门女自为损害,我声闻弟子德若妙高,作麁恶言共相轻毁,缘斯恶业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时远近人众,咸闻世尊所记之事,广说乃至勿令野干噉其祭食,即便疾去驱彼野干取其祭食。 诸人报曰:「任汝所食何物,然声遍城廓云汝食人。」作是语已相随而去。 告诸苾刍,苾刍白佛。 佛作是念:「我声闻弟子由不受食,有此过生。 是故我今勅诸弟子,受取应食,令他证知故。」如佛所教,受取方食。 不知如何成受? 佛言:「有五种受:一、身与身受,二、身与物受,三、物与身受,四、物与物受,五、置地受。 有五种不成受。 云何为五? 谓在界外、或在远处障处、或在傍边、或居背后、或时合手,是谓五种不成受食。」广说乃至获果不受,佛言:「应受应作净。」不知如何作净? 佛言:「有五种作净。 云何为五? 谓火净、刀净、爪净、蔫净、鸟啄净。 复有五种作净:谓拔根净、手折净、截断净、噼破净、无子净。」如佛所说受取应食,十二众苾刍尼随受不受自取而食。 少欲尼见生嫌耻心,以缘白苾刍,苾刍白佛。 佛以此事,同前集尼问实诃责,广说乃至「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不受食,举着口中而噉咽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制学处已,时有苾刍尼,水及齿木无人授与,入村求授,佛言:「除水及齿木。」复有游行人间,经过险路无人授食,猕猴熊罴为授果食,尼不肯受回还,乃至白佛,佛言:「若诸有情知授未授,皆得授食,勿致疑心。 前是创制、此是随开,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不受食,举着口中而噉咽者,除水及齿木,波逸底迦。」尼谓此法中人。 不受者,谓不从他受得。 食者,谓二五等。 噉咽者,谓是吞咽。 除水及齿木者,谓除此物余皆须受。 若生湿条火净应受,结罪同前。 此中犯相,不受食作不受想及疑等,二重、二轻,后二无犯,广如上说。 饮虫水学处第二十八缘在憍闪毗国瞿师罗园。 尔时阐陀苾刍用有虫水。 时诸苾刍见而告曰:「何因故心用有虫水?」报曰:「此水内虫谁持付我? 诸余盎盆江河、池沼、四大海水何不往耶? 自生自死于我何过?」闻是语已共生嫌耻,以缘白佛。 佛以此缘,集二部弟子问实诃责,广说乃至「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知水有虫受用者,波逸底迦。」尼谓此法中人。 知者,或自知或他告。 水有虫者,虫有二种:一、才观即见,二、罗漉方见。 水谓诸水。 用水有二:一、内受用,二、外受用。 云何内受用? 谓是内身所有受用。 外谓于身外所有受用:洗濯衣钵、若浣染衣、若洒地、若牛粪涂拭等。 波逸底迦,释义如上。 此中犯相,若苾刍尼用虫水,作有虫想及疑,皆得波逸底迦。 若水无虫,作有虫想疑,得恶作罪,余二无犯。 若苾刍尼,知麨、蜜、糖、油、醋、水浆及醋乳酪饼果等有虫而受用者,皆得堕罪。 与无衣外道男女食学处第二十九缘在王舍城。 时此城内有诸商人,来诣佛所顶礼双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为诸商人说微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既闻法已,深心欢喜礼佛而去。 复诣阿难陀所礼已而坐,尊者为说法要,乃至白言:「大德! 世尊欲向何处人间游行?」阿难陀曰:「仁等自可往问世尊?」答言:「世尊大师威德严重,我等何敢辄有谘问?」阿难陀曰:「我观相貌,世尊不久当向室罗伐城。」既至夏了,世尊将诸大众随路而行。 时商旅内有露形外道亦与随行,求食不得现其饥相。 诸苾刍尼有钵食余各持授与,饼果之类盛满其器,广说乃至于其路中逢一露形,问言:「仁等道粮谁复相济?」答言:「诸秃释女。」时露形者闻是语已情生不忍,为诸外道说伽他曰:「云何汝身不陷地? 云何舌不百片裂? 云何诸神见此事,不以霹雳破汝身? 野干每食师子残,而常有念害师子;十力圣众以食济,汝今见骂不知恩。 彼定证得一切智,于友非友心平等;汝等外道可恶人,尚亦相依蒙济给。 若人不识恩与义,当知此类不如狗;狗于人处解施恩,汝似恶蛇常吐毒。」此是缘起,尚未制戒。 尔时世尊人间游行至室罗伐城。 时有五百邑人请佛及僧,广说乃至闻法见谛。 时有露形外道二女:一老、一少,来从乞食。 阿难陀不善观察饼有相黏,老者与一,少者得二。 老者曰:「王子苾刍与我一饼,汝便得二,定知于汝心生爱念,当自严饰。」少者曰:「勿作是语。 今此王子弃上宫闱出家厌俗,脱屣尘劳如捐涕唾。」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告诸苾刍:「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自手授与无衣外道及余外道男女食者,波逸底迦。」尼谓此法中人。 自手等者,谓以手授食。 食义同前。 无衣者,谓是露形之俦,及余杂类外道,得波逸底迦,余义如上。 此中犯相,若苾刍尼自手与食,皆得堕罪。 若是亲族,或是病人,与者无犯;或欲以食因缘除彼恶见,与亦无犯。 观军学处第三十缘在室罗伐城。 时胜光大王令一大将领兵征伐。 时六众苾刍闻兵欲去,共相告曰:「我等宜观。」便往路所。 见象军来,问曰:「何去?」答云:「圣者! 今有边隅不臣,王命我等往伐。」六众报曰:「看汝形势有去无归,汝等暂还与宗亲取别,以苣胜水共相祭祀方可从军。」广说乃至世尊问实诃责,告诸苾刍:「我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往观整装军者,波逸底迦。」尼谓此法中人。 整装军者,谓将欲战整带甲冑、装束军仪。 有一类军,谓唯有象。 有二类军,谓兼以马。 有三类军,谓兼以车。 有四类军,谓兼以步。 往观者,谓向其处。 结罪如上。 此中犯相,若苾刍尼,观整装军者,得波逸底迦。 若苾刍尼,为行乞食路见军来,或时寺近大路、或军入寺、或苾刍尼为王所唤、或夫人太子大臣及诸人等所请,设见军时并皆无犯。 若见军时不应说其好恶。 又八难缘随一现前,见亦无犯。 第四摄颂曰:观军二打拟、覆罪诣俗家、然火与欲过、说欲非障法。 军中过二夜宿学处第三十一缘处同前。 时胜光王亲帅军旅自往边城,至彼合围尚未降伏,大臣白王:「给孤独长者有大福力,彼若来者或可归降。」勅书命来,虽在军中但思圣众。 时胜光王即便以书白诸僧众,六众闻已赴王军所,便捉象牙扑之于地,见马兵来捉尾掷置一边,见车兵来云:「此破车。」即便捉轴拔之路左。 见步兵来云如草人,便扼其项掷之军外。 时彼四兵既见[夌*欠]辱无可奈何。 乃至世尊以此因缘集苾刍众,问答同前,告曰:「我观十利为二部众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有因缘往军中,应齐二夜。 若过宿者,波逸底迦。」尼谓此法中人。 有缘者,谓是王等乃至众庶所有请唤。 军中者,谓军兵欲战。 四兵如前。 齐二夜者,二夜应宿,过此不应,若过宿者波逸底迦。 此中犯相,若至军中过二夜,皆得堕罪。 若其王等请留住宿及八难事,过宿无犯。 扰乱军兵学处第三十二缘处同前,余如上说,乃至共行观兵为勇为怯,预先藏伏惊怖军众共相扰乱,广说乃至世尊诃责,同前集众告诸苾刍:「我今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在军中宿经二夜观整装军,见先旗兵及看布阵散兵者,波逸底迦。」尼谓此法中人,余义如上。 旗者有四种:一、师子旗,二、大牛旗,三、鲸鱼旗,四、金翅鸟旗。 兵有四种:谓象、马、车、步。 阵有四种:一、槊刃势,二、车辕势,三、半月势,四、鹏翼势。 若观此等军阵之时,便得堕罪。 此中犯相,若二夜在军中,若观四兵未着甲冑未执杖者,得恶作罪;若观整装者,波逸底迦。 若其王等请留住者及八难事,见亦无犯。 打苾刍尼学处第三十三缘处同前。 时大目连与十七众出家,若自游行人间去时,告言:「汝等,我若不在,依好僧住。」彼便依止邬陀夷,报言:「汝等可来作如是如是事?」报言:「所有处分我不能作。」时邬陀夷便搭一人,时十七人高声啼哭,广说乃至世尊诃责:「云何苾刍以瞋恚心打他苾刍?」集苾刍众告曰:「我观十利,为诸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瞋恚故不喜,打苾刍尼者,波逸底迦。」尼谓此法中人。 瞋者,谓恚缠心起忿恼时。 打者,谓打搭也。 苾刍尼者,谓此法中人已受圆具,释罪如上。 此中犯相,若以内身分、或以外物、或两俱兼。 内者,若以一指打时,得一堕罪。 若二得二,乃至以五得五堕罪。 若以拳肘、头肩、胯膝乃至足指,皆得堕罪。 外者,若以细草莛、或以箭笴及余器具,乃至枣核、或掬芥子,遥打掷他,随一着时皆得堕罪,是谓外物。 二俱者,手执刀杖击前人,及余种种之类及箒莛树叶,随所着处皆得堕罪,是谓二俱。 若为令彼怖、或为成就咒术打搭前人,此皆无犯。 拟手向苾刍尼学处第三十四缘处同前,余如上说。 时邬陀夷即便瞋忿努手向一,彼十七人一时皆倒高声啼泣。 苾刍嫌贱,以事白佛。 佛便诃责乃至告曰:「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瞋恚故不喜,拟手向苾刍尼者,波逸底迦。」余义如上。 言拟手者,谓举手拟他,释罪同前。 覆藏他罪学处第三十五缘处同前。 时难陀苾刍有亲教弟子,名曰达摩,深怀惭愧、乐持戒行、常自悔谢,因白师曰:「我今欲向闲静之处随情作业。」难陀报曰:「尔当谨慎。」邬波难陀闻是语已,告曰:「汝持我座,共尔俱行。」达摩白言:「岂诣闲林而逐静耶?」邬波难陀曰:「痴人! 汝谓我心散乱无所了知?」达摩便持彼座往昼游处,广说乃至时有女来,邬波难陀染心遂起,即便捉臂遍抱女身,呜咂其口舍之而去。 告达摩曰:「具寿! 虽知汝见,勿告余人。」报言:「大师乃至未见善苾刍来我终不说。」邬波难陀曰:「汝亲教师有鄙恶事我常覆盖,汝见我过不藏护耶?」达摩曰:「大师知他有麁罪共相覆护,如此之事我当先说。」达摩便去告诸苾刍,苾刍白佛。 佛集苾刍告曰:「我为诸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知他苾刍尼有麁恶罪覆藏者,波逸底迦。」尼谓此法中人,余义如上。 麁恶罪者有二种:谓他胜罪,及众教罪。 覆藏者,谓掩蔽也。 释罪同前。 此中犯相,作心覆藏麁罪,皆得堕罪。 若堕罪者,乃至明相未出已来得恶作,明相出已亦得恶作。 若恐他作梵行等难,覆皆无犯。 共至俗家不与食学处第三十六缘处同前。 邬波难陀语难陀苾刍:「大德当知! 仁之弟子达摩,于我有隙,彰我恶响令制学处。 我欲令得不饶益事,或令一日绝食受饥。」广说乃至六众将达摩往一俗家互相饮噉,令其不食。 世尊诃责告言:「由此事故,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语余苾刍尼,作如是语:『具寿! 共汝诣俗家,当与汝美好饮食令得饱满。』彼苾刍尼至俗家竟不与食,语言:『具寿! 汝去,我与汝共坐共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作是语时,欲令生恼者,波逸底迦。」尼谓此法中人,余义如上。 共至俗家者,谓四姓家。 言美好饮食,谓五嚼食及五噉食。 令得饱满者,谓恣意而食。 汝去等者,是驱遣言。 语谓读诵。 坐谓禅思、独坐等。 乐者,明作恼意令他绝食,以此为缘不为余事。 释罪同前。 此中犯相,若苾刍尼,故心令他苾刍尼绝食者,得波逸底迦。 若为病缘医遣绝食不与,无犯。 触火学处三十七缘在王舍城。 时此城中长者婆罗门作如是念:「世尊夏了,欲向何处游行人间? 多持财货随佛而去,多获福利。」广说乃至问阿难陀,同前问答:「观其先兆,欲向王舍城。」商主问知行日多少,即皆预办供设所须。 时阿难陀每日常在商主前行,遂见岐路:一是直道,多有师子虎豹恐怖难行。 一是曲路,安隐无碍。 商人分为二众,乃至广说。 阿难陀言:「如来大师久离怖畏,师子虎豹何所能为? 随佛去者若遭恐惧,无有是处。」佛渐游行至一聚落,有二童子在村门戏:一人持鼓,一人执弓,时二童子来对佛前声鼓弹弓。 尔时世尊即现微笑,有种种光从口而出,所谓青、黄、赤、白、红颇胝色,此之光明或有沉下、或复上昇。 其光下者,下至速活地狱、黑绳、众合、小叫、大叫、小热、大热、阿毗地狱及八寒地狱。 光既至彼,若诸有情受炎热者皆得清凉,若处寒氷便获温暖。 彼诸有情离苦安乐,皆作是言:「我与汝等为从地狱死生余处耶?」尔时世尊为欲令彼诸有情类生信喜故,便遣化身往地狱内,彼见化已咸作是说:「我等不于此死而生余处,此由希奇大人成就力故,令我身心除苦得乐。」既生信已便能消灭地狱诸苦,于人天趣受胜妙身,常为法器能见谛理。 其上昇者,上至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色究竟天。 所至之处,光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法,并复说此二伽陀曰:「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时彼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已,还至佛所。 若佛世尊说过去事,光从背入;若说未来事,光从胸入;若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若说傍生事,光从足跟入;若说饿鬼事,光从足指入;若说人事,光从膝入;若说力轮王事,光从左手掌入;若说转轮王事,光从右手掌入;若说天事,光从脐入;若说声闻事,光从口入;若说独觉事,光从眉间入;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光从顶入。 是时光明绕佛三匝从顶而入。 时具寿阿难陀,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 如来、应、正等觉非无因缘熙怡微笑。」即说伽他曰:「世尊远离掉憍慢,于有情中第一尊;降伏烦恼及诸恶,若无因缘不微笑。 如来自证真妙觉,诸有听者皆乐闻;牟尼最胜愿宣扬,大众疑心为开决。」佛告阿难陀:「如是,如是! 如来、应、正等觉非无因缘而现微笑。 汝见二童子引导我不?」白佛言:「见。」佛告阿难:「以此善根,于当来世十三劫内,不堕恶趣生人天中,于最后身得成无上正等菩提,一名法鼓音如来,二名施无畏如来。」尔时世尊说是记已随路而去,至一村隅林中而宿。 如佛所说,苾刍住处乃至树下,亦应随次共分。 时六众苾刍分得一枯树,夜被寒逼,以火烧树。 于此树中有蛇依止,蛇被烟熏缘枝而上,垂身欲下,六众见蛇高声唱言:「欲堕、欲堕。」时诸商人闻是声已,咸作斯念:「有师子入营,跳踯而堕。」便大惊怖四向奔走。 于时世尊告阿难陀曰:「何意商旅四面逃奔?」阿难陀白佛言:「大德! 如佛教勅,凡诸苾刍所在之处,应随长幼共分住处。 六众苾刍今宵宿处,分得枯树,被寒所逼以火烧树,于此树中有蛇依止,蛇被烟熏缘枝而上,放身欲下。 六众见蛇高声唱言:『欲堕、欲堕!』时诸商人闻是声已,咸作斯念:『有师子入营跳踯而堕。』便大惊怖四面奔逃。」世尊告曰:「汝可急去报诸商人,如来在处离师子怖,速命商旅勿复惊惶。」时阿难陀奉教告知,诸人咸住。 时诸苾刍见是事已,悉皆有疑,俱来白佛:「大德! 何意六众作堕落声惊诸商旅?」世尊因此重为安慰令离忧怖。 佛告阿难陀:「非但今日惊怖商旅,乃往古昔已曾恐惧于他,令彼四面逃走,我为安慰令离忧恼。 汝等当听! 于过去世,于一水侧有频蠡果林,于此林中有其六兔,共为知友依止而居。 时频蠡果熟堕水作声,于时六兔闻果落声,形小志怯便大惊怖四向逃走。 时有野干见其奔走来问其故,兔曰:『我闻水内有非常声,将非勐兽欲来害我? 缘此事故我等逃奔。』野干亦走。 如是猪、鹿、牛、象、豺狼、虎、豹及小师子,各相诘问,闻斯语已悉皆奔窜。 去斯不远,于山谷中有一勐师子王依止而住。 于时师子见诸兽类惶怖奔驰,问言:『汝等何怖?』皆说其事。 师子报曰:『在何处所而作恶声?』诸兽答曰:『我亦不知。』『若未委者且勿驰走,我为审观。』即便次第而问,兔云:『此之怖声是我亲证非是传闻。』『共观声处。』于时诸兽咸悉共至,须臾暂住,还闻果落堕水作声,报曰:『此是食果,非关恐怖。』尔时空中有天见已,说伽他曰:「『不应闻他语便信,当须亲自审观察; 勿如树果落池中,山林诸兽皆惊走。』「汝等苾刍勿生异念,往时师子者,即我身是。 往时六兔者,即六众是。」尔时世尊渐次游行到王舍城。 时六众苾刍于燃火处,各以火头共相调弄,或作日月形。 外道见时各生轻贱,作如是语:「仁等知不? 沙门释子火头调戏,与彼童儿有何异处? 云何减割妻子之分,给此秃人充其钵食?」时诸苾刍闻是语已,具白世尊。 佛以此缘,集诸苾刍问实诃责,告言:「我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尔时世尊为诸尼众制学处已,诸苾刍尼,于如来窣覩波处,更不烧香然灯以为供养,亦不承事亲教师轨范师煖汤水等。 佛知故问,乃至佛言:「若触火者,作时守持,虽触无犯。」不知云何守持? 佛言:「凡触火时作如是念:『我为供养佛故今须触火。』或云:『为法、为僧、为邬波驮耶、阿遮利耶及己自受用并同梵行,为某事故今须触火。』乃至病缘。」佛言:「前是创制、今更随开,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无病为身,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尼谓此法中人,余义如上。 此中犯相,若苾刍尼,以火头共相戏弄,或作日月轮形,皆得堕罪。 凡然火时,应观其事而作守持,若不守持辄然辄触者,得波逸底迦。 若灭火者,亦得堕罪。 亦应准事持心云:「我灭火。」若捉火头前火、或抽火头、或翻转火炭、或翻转糠[麦*弋]等火,随作何事,谓作食煮水、然灯烧香等触着之时,皆恶作罪。 若以毛发爪唾等弃火中者,亦得恶作罪。 若此等事,准时观察作守持者,无犯。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3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