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诵律卷第二十七 内容: 十诵律卷第二十七(第四诵之七)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七法中衣法第七之上佛在王舍城。 五比丘白佛:「应着何等衣?」佛言:「应着槃薮衣。」佛在王舍城,佛身冷湿须服下药,佛告阿难:「我身冷湿,是事汝自知。」阿难受教,往耆婆药师所,语耆婆言:「佛身冷湿须服下药,是事汝自知。」耆婆言:「长老! 还去,我随后往。」耆婆思惟:「佛德尊重,不宜进木药、苦药如余人法,当取青莲华以下药草熏之持用上佛。」即取青莲华以下药熏作已,持诣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是优钵罗华熏以下药,可以治身,愿佛受之。 此药一嗅十下、二嗅二十下、三嗅三十下。」佛受已默然。 耆婆欲还,具教阿难侍病节度而去。 佛一嗅其药十下、二嗅二十下、三嗅二十九下。 耆婆明识时数复来,瞻佛问讯:「世尊! 不审下不?」佛言:「向嗅汝药二十九下。」耆婆知佛身病未尽,白佛言:「须饮少暖水,饮已更一下,如是随顺满三十下。」耆婆还家办随病药、饮食软饭粥羹、甞伽罗药,奉进所须,起居轻利无复患苦。 佛得瞻力,还复本色。 耆婆持深摩根衣价直百千欲奉上佛,头面礼足一面立白佛言:「我治王大臣皆与我愿。 今日治佛,愿世尊赐我一愿。」佛告耆婆:「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已过诸愿。」白佛言:「可得愿与我。」佛告耆婆:「汝索何等愿?」耆婆言:「大德! 是深摩根衣价直百千,愿佛受着,怜愍故。」佛默然受。 知佛默然受,即以深摩根衣价直百千上佛,头面礼佛足而去。 佛以是事集僧,集僧已告诸比丘;「今日耆婆与我价直百千深摩根衣,从今日听若有施比丘如是衣者,得随意取着。 从今日若比丘欲着槃薮衣听着;若欲着居士施衣亦听着。」佛在王舍城。 是时洴沙王,乘象舆清旦出王舍城欲见佛。 王信佛恭敬,时有外道梵志从道而来,王遥见谓是沙门,便勅御者住象欲下礼拜。 大臣问王:「欲作何等?」王言:「欲礼来比丘。」大臣言:「大王! 是非佛弟子,外道梵志耳。」王羞愧,王问御者:「今往见佛,去此几许可乘? 何处可下?」御者具答。 到已,头面礼佛足一面坐,白佛言:「世尊! 愿令僧衣与外道衣异,使可分别。」佛告大王:「何以故欲令衣异?」王以是事具白佛,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礼佛而去。 时阿难侍佛后执扇扇佛,佛顾语阿难:「我欲南山国土游行。」阿难受勅寻从。 既到南山国土,时至乞食,食讫到一树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是时近山有好稻田畦畔齐整,佛告阿难:「汝见彼稻田畦畔齐整不?」答言:「见。」佛告阿难:「此深摩根衣能法此田作衣不?」阿难言:「能。」即以衣与阿难。 阿难受已小却,即割截簪缝中嵴衣,叶两向收襞展张还奉佛。 佛赞:「善哉,善哉! 此衣割截如是作应法。」佛从南山国土持衣钵向王舍城,到已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告诸比丘:「从今日听着割截衣,不着割截衣不得入聚落。 若入,得突吉罗罪。」佛听诸比丘着居士施衣,诸居士婆罗门有信施者,多施僧衣钦婆罗拘执杂色[叠*毛],诸比丘畜多衣。 佛知诸比丘畜多衣,多衣妨行道,欲作齐限,告阿难言:「吾欲向维耶离国游行。」阿难受勅寻从。 既到会值冬节,八夜寒风破竹。 佛时着一割截衣,初夜空地经行。 初夜过中夜来,佛身寒,告阿难:「持第二割截衣来。」阿难即取衣授佛。 佛取衣着,中夜空地经行。 中夜过后夜来,佛身寒,告阿难:「持第三割截衣来。」阿难即授衣。 佛取衣着空地经行,佛思惟:「诸比丘尔所衣足。」是夜过已,佛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告诸比丘:「从今听三衣,不应少、不应多。 若少畜,得突吉罗罪。 若多畜,得尼萨耆波逸提罪。」有一比丘有粪扫衣,比丘闻佛结戒,不应着不割截衣入聚落,思惟:「我有粪扫衣破裂,我当补帖作钩叶栏施缘。」即持针缕近祇林门间补帖粪扫衣,用当割截衣。 佛将侍者阿难食后经行,至彼处见之。 佛知故问:「汝欲作何等?」答言:「世尊与我等结戒,不应着不割截衣入聚落,我有粪扫衣破裂,欲补帖施缘当割截衣。」佛言:「比丘善哉! 粪扫衣补帖,应用当割截衣。 从今听畜粪扫衣四种。 何等四种? 一塚间衣、二出来衣、三无主衣、四土衣。 何等塚间衣? 有衣裹死人弃塚间,是为塚间衣。 何等出来衣? 裹死人衣,持来施比丘,是为出来衣。 何等无主衣? 若聚落中若空地,衣不属他,若男子、若女人、若黄门、若二根,是为无主衣。 何等为土衣? 有巷陌中、若塚间、若粪扫中有弃弊物,是为土衣。 若比丘得塚间新衣,应两重作僧伽梨、一重郁多罗僧、一重安陀会、二重尼师檀。 复次欲作三重僧伽梨、三重尼师檀。 若比丘得塚间故衣,应四重作僧伽梨、二重郁多罗僧、二重安陀会、四重作尼师檀。 出来衣、无主衣亦如是,土衣听随意作重。」佛在舍卫国,有摩伽罗母,名毗舍佉,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以种种因缘说法,示教利喜已默然。 知佛说法示教利喜默然已,从坐起偏袒着衣合掌白佛言:「世尊! 愿佛及僧受我明日请。」佛默然受。 知佛默然受已,头面礼佛足右绕而去,还舍通夜办种种多美饮食。 佛是初夜共阿难露地经行,佛看星宿相语阿难言:「若今有人问知宿星相者:『何时当雨?』彼必言:『七岁当雨。』」佛语阿难:「初夜过已中夜至,是星相灭更有异星相出。 若尔时有人问知相者:『何时当雨?』彼必言:『过七月当雨。』」又语阿难:「中夜过已至后夜,是星相灭更有异星相出。 若尔时问知相者:『何时当雨?』彼必言:『七日当雨。』」是夜过地了,时东方有云出,形如圆椀遍满空中,是云能作大雨满诸坑坎。 尔时佛告阿难:「语诸比丘:『是椀云雨有功德能除病,若诸比丘欲洗浴者露地立洗。』」阿难受教语诸比丘:「是椀云雨有功德能除病,诸比丘欲洗浴者露地立洗。」时诸比丘随意露地立洗浴。 尔时毗舍佉鹿子母,办饮食已早起敷坐处。 遣婢白佛:「时到! 食具已办,佛自知时。」婢即受教,往诣祇林请诸比丘,于门孔中看,见裸形露洗。 见已心不喜,作是念:「是中都无比丘,尽是裸形外道无惭愧人。」作是念已,即还语大家言:「祇陀林中无一比丘,尽是裸形外道。」是毗舍佉母智慧利根,知今日雨堕,诸比丘必当露地裸形洗浴,是婢痴无所知故作是言:「祇林中无一比丘,尽是裸形外道。」即更唤余婢,往诣祇林打门作声白言:「时到,食具已办。」即受教去,往诣祇林打门作声:「时到,食具已办,佛自知时。」尔时佛与大众着衣持钵,众僧围绕俱诣其舍。 佛在僧中坐,毗舍佉母自行澡水,自手与多美饮食。 食讫行水知摄钵已,持小床坐佛前,欲听说法,白佛言:「世尊! 请与我愿。」佛言:「诸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已过诸愿。」毗舍佉言:「与我可得愿。」佛言:「与汝可得愿。 欲得何愿?」毗舍佉言:「欲与比丘僧雨浴衣、与比丘尼僧水浴衣、客比丘来我与食、远行比丘我与食、病比丘我与食、看病比丘我与食、我常与比丘僧粥、多知识少知识比丘我与病缘汤药及所须物。」佛言:「汝见何因缘故,欲与比丘僧雨浴衣?」答言:「大德! 我今日早起敷座已,遣使诣祇林白佛时到,门间见诸比丘露地雨中裸形洗浴,婢还言:『祇林中无一比丘但诸外道。』大德! 比丘裸形在佛前和尚阿阇梨一切上座前,则为无羞,是故与比丘僧雨浴衣,自在露地雨中洗浴。」「毗舍佉! 汝见何因缘故,欲与比丘尼僧水浴衣?」答言:「大德! 我一时与诸居士妇,共至阿耆罗河中洗浴。 时诸比丘尼亦入河中裸形洗浴,诸居士妇见心不喜,诃责言:『是辈薄福德,不吉麁身大腹垂乳,何用作比丘尼?』大德! 女人裸形丑恶,是故我欲与尼僧水浴衣。」「毗舍佉! 汝见何因缘故,欲与客来比丘饮食?」答言:「大德! 客来比丘不知何处可去不可去? 道路疲极未得休息,是故我欲与饮食,后随知可去不可去处。」「毗舍佉! 汝见何因缘故,欲与远行比丘食?」答言:「大德! 远行比丘若待僧食时,若行乞食则伴舍去,或夜中入险道或独行旷野。 我与食故,不失伴、不入险道,是故我与饮食。」「毗舍佉! 汝见何因缘故,欲与诸病比丘饮食?」答言:「大德! 病比丘不得随病饮食则病难差,是故我与随病饮食则病易差。」「毗舍佉! 汝见何因缘故,欲与看病比丘饮食?」答言:「大德! 看病比丘,若待僧中食后食、若行乞食去,是病比丘瞻养事阙,若煮饭、作粥、作羹、煮肉、煮药汤、出入大小便器、若弃唾器,以是故我与看病比丘饮食,瞻养不阙,便得煮饭、作粥、作羹、煮肉及煮药、出入大小便器、弃唾器。」「毗舍佉! 汝见何因缘故,欲常与比丘僧粥?」答言:「大德! 若比丘不食粥,有饥渴恼或时腹内风起。 我常与粥故则无众恼。」「毗舍佉! 汝见何因缘故,欲与多知识少知识比丘病缘汤药及所须物?」答言:「大德! 病比丘必欲得汤药所须诸物,以是故我与。 复次大德! 我若闻某比丘彼住处死,佛记彼比丘三结断得须陀洹,不堕恶道必得涅槃,极至七生天上人中往返得尽众苦。 大德! 我当问:『是长老曾来舍卫国不?』若闻是比丘曾来舍卫国,我思惟:『是长老或受我雨浴衣、或受客比丘饮食、或远行比丘饮食、或随病饮食、或看病饮食、或常与粥、或病比丘汤药诸物。』大德! 我以是因缘故觉意满。 大德! 我若闻某比丘彼住处死,佛记彼比丘三结尽三毒薄,得斯陀含,一来生是世得尽苦际。 我当问:『是长老曾来舍卫国不?』若我闻是比丘曾来舍卫国。 大德! 我如是思惟:『是长老或受我雨浴衣、或受客比丘饮食、或受远行饮食、或随病饮食、或看病饮食,或常与粥、或病比丘汤药诸物。』大德! 我以是因缘故觉意满。 大德! 我若闻某比丘彼住处死,佛记彼比丘得阿那含,五下结尽,便于天上般涅槃不还是间。 大德! 我当问:『是长老曾来舍卫国不?』若我闻是比丘曾来,我思惟:『是长老或受我雨浴衣、或客比丘饮食、或远行饮食、随病饮食、或看病饮食、或常与粥、或病比丘汤药诸物。』大德! 我以是因缘故觉意满。 大德! 我若闻某比丘彼住处死,佛记彼比丘得阿罗汉,是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作证。 我当问:『是长老曾来舍卫国不?』若闻是比丘曾来,我思惟:『是长老或受我雨浴衣、或受客比丘饮食、远行饮食、随病饮食、看病饮食、或常与粥、病比丘汤药诸物。』我以是因缘故觉意满。 大德! 如是我财福德成就,以是因缘摄法福德。」佛言:「善哉,善哉! 毗舍佉! 我听汝是诸愿。 听汝与比丘僧雨浴衣、比丘尼僧水浴衣、客比丘饮食、远行比丘饮食、随病比丘饮食、看病比丘饮食、比丘僧常与粥、多知识少知识比丘与病缘汤药诸物。 毗舍佉! 是财福德成就,以是因缘摄法福德。」佛为毗舍佉说种种法示教利喜已从坐起去。 佛以是事集僧,集僧已告诸比丘:「从今日听诸比丘畜雨浴衣随意露地浴。」是诸比丘知佛听畜雨浴衣,便广长大作畜。 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种种因缘诃责:「云何名比丘,佛听畜雨浴衣,便广长大作畜?」种种因缘诃已,向佛广说。 佛以是事集僧,集僧已知而故问诸比丘:「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 世尊!」佛种种因缘诃责:「云何名比丘,知我听畜雨浴衣,便广长大作畜?」诃已告诸比丘:「从今日欲作雨浴衣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六搩手、广二搩手半。 若过量作,犯波逸提罪。」佛在毗耶离国,土地卤湿,诸比丘病痈疮。 有一比丘疮中脓血流出,污安陀会如水渍。 佛遥见之,知而故问是比丘:「汝身何以脓血流出污安陀会如水渍?」比丘答言:「世尊! 我痈疮中脓血流出污安陀会。」佛以是事集僧,集僧已告诸比丘:「从今日听诸病痈疮比丘着覆疮衣,乃至疮差后十日。 若过,犯波逸提罪。」诸比丘知佛听畜覆疮衣,便广长大作畜。 有诸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诃责言:「云何名比丘,知佛听畜覆疮衣,便广长大作畜?」诸比丘种种因缘诃已具白佛。 佛以是事集僧,集僧已,佛知故问诸比丘:「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尔。 世尊!」佛种种因缘诃:「云何名比丘,知佛听畜覆疮衣,便广长大作畜?」佛种种因缘诃已告诸比丘:「从今日欲作覆疮衣先应量作,是中量长四搩手、广二搩手。 若过作,犯波逸提罪。」佛在毗离耶国。 诸比丘不净污卧具浣,早起近精舍门间悬晒。 食时佛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见不净污卧具浣,早起精舍门间悬晒。 食后佛以是事集僧,集僧已告诸比丘:「我今日食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见诸比丘不净污卧具,晨朝浣精舍门间悬晒。 汝等诸比丘! 此事不是,不应尔,众僧卧具多用不筹量。 诸婆罗门居士,身心疲苦血肉枯竭布施作福,是中应筹量少用。 乱念比丘,不一心睡眠时有五过失。 何等五? 一者难睡苦、二者难觉苦、三者见恶梦、四者睡眠时善神不护、五者觉时心难入诸善觉观法。 不乱念比丘一心睡眠有五善事。 何等五? 一者无难睡苦、二者睡易觉、三者睡无恶梦、四者睡时善神来护、五者睡觉心易入善觉观法。 比丘有淫怒痴未离欲,不乱念一心眠,尚不失精,何况离欲人?」佛种种因缘诃已,告诸比丘:「从今日听畜尼师檀,覆护僧卧具故。 不应不敷尼师檀僧卧具上卧。」诸比丘知佛听畜尼师檀,便广长大作畜。 有诸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诃责言:「云何名比丘,知佛听畜尼师檀,便广长大作畜?」种种因缘诃已具白佛。 佛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佛知故问诸比丘:「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 世尊!」佛种种因缘诃诸比丘:「何以名比丘,知佛听畜尼师檀,便广长大作畜?」诃已告诸比丘:「从今日作尼师檀应量作,是量长二搩手、广一搩手半。 若过作,犯波逸提罪。」佛在舍卫国,食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食已还向安陀林中,在一树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 长老迦留陀夷亦复入安陀林,去佛不远在一树下敷尼师檀坐。 是长老身大,两膝到地两手捉衣,愿言:「佛何时当听我缕边一搩手作尼师檀,我愿满足。」佛晡时从禅起,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告诸比丘:「我今日食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食已还入安陀林中,一树下敷尼师檀坐。 迦留陀夷乞食还亦坐树下,作是思惟:『佛今日何处行道,我亦彼间行道。』我入安陀林中,一树下布尼师檀坐,迦留陀夷亦尔。 是善男子身大,两膝到地两手捉衣,作是愿言:『佛何时当听我缕边一搩手作尼师檀,如是满足?』」佛告诸比丘:「从今日听尼师檀缕边一搩手作。 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欲作尼师檀应量作,是量长二搩手、广一搩手半。 益缕边一搩手。 若过作,得波逸提罪。」佛在迦毗罗婆国。 长老难陀是佛弟姨母所生,与佛身相似,三十相短四指不及佛。 难陀作衣与佛衣等量,诸比丘若食时集、若中后集,遥见来起迎,思惟:「我等大师佛来。」渐近知是难陀,上座比丘羞思惟:「是我等下座而起迎。」难陀亦惭愧言:「乃令诸上座起迎我。」诸比丘具白佛。 佛以是事集僧,集僧已佛知故问难陀:「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 世尊!」佛言:「从今日汝衣应减作坏染净。」佛告诸比丘:「汝等与难陀衣作敷晒。 若更有如是人,僧亦当如是同心作敷晒。 从今日若比丘作衣与佛衣等,若过得波逸提罪。 佛衣长九搩手、广六搩手。」佛在舍卫国。 有一比丘,到佛所礼佛足一面立白佛:「听我着刍摩衣。」佛言:「听汝着刍摩衣。 何以故? 刍摩衣不妨得道,及知足少欲知时知量,勤学少取节用,头陀静处随涅槃。」有一比丘白佛:「听我着憍施耶衣。」佛言:「听汝着憍施耶衣。 何以故? 憍施耶衣不妨得道,知足少欲乃至随涅槃。」有一比丘白佛言:「听我着沙尼衣。」佛言:「听汝着沙尼衣,沙尼衣不妨得道,少欲知足乃至随涅槃。」有一比丘白佛:「听我着野麻衣。」佛言:「听汝着野麻衣,野麻衣不妨得道少欲知足,羁由罗钦婆罗亦如是。」有一估客有翅弥楼钦婆罗,卖不得价。 闻布施长老须菩提得今世报,即持衣施须菩提。 须菩提不取,言:「佛未听我受此衣。」诸居士瞋恨言:「诸沙门释子恒赞布施,今与不肯受。」诸比丘以是事白佛。 佛言:「从今日听畜钦婆罗衣,钦婆罗衣不妨得道,少欲知足乃至随涅槃。」有一比丘白佛:「听我受裸形法。」佛言:「裸形法不应受。 若受裸,形犯偷兰遮罪。 何以故? 受裸形法,是外道相故。」有一比丘白佛言:「听我着发钦婆罗。」佛言:「发钦婆罗不应着。 若着,得偷兰遮罪。 何以故? 是外道相故。」有一比丘白佛:「听我着角鵄翅衣。」佛言:「角鵄翅衣不应着。 若着,得偷兰遮罪。 何以故? 是外道相故。」有一比丘白佛:「听我着麁氀衣。」佛言:「麁氀衣不应着。 若着,得突吉罗罪。」有一比丘白佛:「听我着皮衣。」佛言:「不听着皮衣。 若着,得突吉罗罪。」有一比丘白佛:「听我着一衣。」佛言:「不听着一衣。 若着,得突吉罗罪。」有一比丘白佛:「听我着上下衣。」佛言:「我先以听三衣,不应少不应多。 若比丘少畜得突吉罗罪,若多畜堕尼萨耆波逸提罪。 若持上下衣得突吉罗罪。」有一比丘白佛:「听我着打木衣。」佛言:「不听着打木衣。 若着,得突吉罗罪。」有一比丘白佛:「听我着阿拘草衣、跋拘草衣、拘赊草衣、文若草衣、婆婆草衣、[葶-丁+呆]草衣。」佛言:「一切不听着。 若着,得突吉罗罪。」六群比丘白佛:「听我除身毛。」佛言:「不应除身毛。 除身毛,得突吉罗罪。」六群比丘白佛:「听我着真青衣。」佛言:「六群比丘索二种:先索除身毛、今索真青衣。」佛言:「真青衣及真黄真赤真白,一切毛皮衣、偏袖衣、複衣、一切毡衣、一切贯头衣、两袖衣、一切绣衣、一切衫、一切袴、一切[袖-由+宁]袴、一切褌、一切波罗弥利衣、一切舍勒衣、一切白衣衣,比丘不应着。 若着,得突吉罗罪。」有一比丘白佛:「听我着树生衣。」佛言:「不听着树生衣。 若着,得突吉罗罪。」有一比丘白佛:「听我着麁毛钦跋。」佛言:「不听着麁毛钦跋。 若着,得突吉罗罪。 麁毛氀钦跋有五种不可事。 何等五? 寒时大寒、热时大热、麁澁、坚硬、令人皮麁。」佛在舍卫国。 长老比丘喜陀,于安陀林中留僧伽梨,着上下衣入舍卫城乞食,失僧伽梨,食后觅不得。 语诸比丘:「诸长老! 我安陀林中留僧伽梨,着上下衣入城乞食,失僧伽梨。 我当云何?」诸比丘以是事白佛。 佛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佛知故问比丘喜陀:「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 世尊!」佛种种因缘赞持一切物去,若比丘少欲住,衣趣盖形、食趣充躯,是比丘所行处,共衣钵俱无所顾恋,譬如鸟飞与毛羽俱飞在空中。 比丘亦如是,少欲知足,衣趣盖形食趣充躯,是比丘所行处,共衣钵俱无所顾恋,亦如鸟飞。 佛种种因缘赞持一切物去已,告诸比丘:「从今日不持三衣不应入俗人家。 若入,得突吉罗罪。」佛在舍卫国。 长老阿难,天雨时祇林中留僧伽梨,着上下衣入舍卫城乞食。 诸比丘以是事白佛。 佛以是事集僧,集僧已,佛知故问阿难:「汝实天雨时祇林中,留僧伽梨着上下衣入城乞食不?」阿难言:「实尔。 世尊!」佛言:「何以故?」阿难言:「天雨故。」佛种种因缘赞戒、赞持戒,赞戒、赞持戒已,告诸比丘:「有五因缘听留僧伽梨。 何等五? 一、有比丘住处;二、若受迦絺那衣;三、若天雨;四、若欲雨;五、若聚落外有施会。 是为五因缘。 复有五因缘留僧伽梨衣。 何等五? 一、有比丘住处;二、若受迦絺那衣;三、若店肆施会;四、市肆施会;五、四衢道头。 是为五因缘。」佛在王舍城。 是时诸外道出家,夏安居竟自恣时,诸外道居家弟子布施衣物。 诸优婆塞佛法中信心清净思惟言:「是诸邪法恶师,夏安居竟自恣时,尚知布施衣。 我等圣僧夏安居竟自恣时,云何不布施诸衣耶?」即持衣幞诣竹园施僧。 诸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等受夏安居竟自恣时布施安居衣。」以是事白佛。 佛言:「听安居竟自恣时受安居施衣。」诸沙弥来索衣分,诸比丘言:「佛未听我等与沙弥安居施衣分。」以是事白佛。 佛言:「听与。」诸比丘如是思惟:「佛言:『听与。』不知与几许?」白佛。 佛言:「沙弥若立、若坐,次第诸檀越手与布施,多少应属沙弥。 若诸檀越不分别,与作四分。 第四分与沙弥。」佛在王舍城,是时诸外道出家,夏安居竟自恣时,诸居家弟子以诸物施:澡罐、绳缨、楼遮迦、火鑪盖、扇、革屣、曲杖。 诸优婆塞佛法中信心清净思惟:「是诸邪法恶师,夏安居自恣时,尚知布施诸物。 我等圣僧夏安居竟自恣时,云何不布施诸物?」即随比丘法布施种种诸物:若钵、若拘钵多罗、若半拘钵多罗、键鎡、半键鎡、带鐶、禅镇、衣[革*玄]钵支、澡罐、钵囊、盖扇、革屣,如是等种种比丘所须物,持诣竹园布施僧。 诸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等夏安居竟自恣时受随比丘所须物。」以是事白佛。 佛言:「听夏安居起自恣时受随比丘所须物。」时诸沙弥来索随比丘所须物分,诸比丘不与,语沙弥言:「佛听夏安居起自恣时施衣与沙弥分,未听随比丘所须物与沙弥分。」以是事白佛。 佛言:「应与。」诸比丘如是思惟:「佛言:『应与。』不知与几许?」白佛。 佛言:「诸沙弥若立、若坐、若次第,诸檀越手自布施,多少属沙弥。 若诸檀越不分别,与作四分,第四分与沙弥。」佛在舍卫国。 跋难陀释子两处安居,为布施故。 诸比丘不知何处与衣分? 白佛。 佛言:「安居处与。」诸比丘言:「两处安居。」佛言:「何处住日多?」答言:「两处日等。」佛言:「何处自恣?」答言:「两处自恣。」佛言:「何处先自恣? 是处与衣分。」佛在舍卫国。 跋难陀释子,夏后月按行诸精舍,欲知何处安居比丘多得衣物,布施多处即往。 诸比丘遥见,起迎与布坐处令坐,共相问讯乐不乐? 小默然语诸比丘:「长老! 是中住处僧得布施衣不?」诸比丘言:「得。」「分未?」答言:「未分。」言:「持来! 是间分。」诸比丘持来,着跋难陀前分,分已上座取分欲去。 跋难陀言:「大德小待。」问言:「有何等事?」答言:「但小待。」跋难陀能说法,杂语、好语、无尽语,如是好语说法,上座闻法大欢喜。 爱法故语跋难陀:「我衣分属汝。」如是第二、第三上座亦如是,一切僧衣分尽与跋难陀。 如是一处、两处、三处多得衣,大幞持入祇林。 诸比丘祇林门间空地经行,遥见来自共相语:「跋难陀释子来,耐羞人多作见闻疑恶,多取衣幞来。」渐近,诸比丘问:「是诸衣何处得?」答言:「与诸比丘广说法故得。」诸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诃责:「何以名比丘,余处安居余处受衣分?」诸比丘种种因缘诃已具白佛。 佛以是事集僧,集僧已,佛知故问跋难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种种因缘诃:「何以名比丘,余处安居余处受衣分?」尔时佛但呵,未为比丘结戒。 佛在憍萨罗国,一住处与大比丘僧安居。 是国中诸居士,见僧多家家与比丘僧衣,若别房衣亦后安居衣。 佛后岁祇林中夏安居,是住处有两老比丘安居。 诸居士思惟:「我等施僧如旧令事不废,诸比丘得布施,我等得福。」诸居士送多衣物,如本法与住处僧。 是二老比丘思惟:「是诸衣多我等人少,若分知当得何等罪?」心疑不分。 是时跋难陀,夏后月按行诸精舍,欲知何处安居比丘多得衣物布施? 跋难陀思惟:「佛往年安居处,是中必有多衣施。」即往彼住处。 二老比丘遥见来,起迎与坐处,共相问讯乐不乐? 小默然问言:「是中住处僧,得布施衣物不?」答言:「得。」问:「分未?」答:「未分。」问言:「何故不分?」答言:「是诸衣多,我等人少,若分知当得何等罪? 心疑不分。」跋难陀言:「汝不分好,若分知汝得何罪。」二老比丘问:「汝能分不?」答言:「能。 是中应作羯磨。」即持诸衣物来置前。 跋难陀分作三聚,是二比丘间着一聚,自二聚间立言:「汝听作羯磨。」「汝二人一聚,如是汝有三;两聚并及我,如是我有三。」问:「是羯磨好不?」答言:「善!」跋难陀大担衣去。 彼言:「大德上座,我等诸衣物未分。」跋难陀言:「我与汝分,知法人应与一好衣。」彼言:「当与。」跋难陀是聚中取一大价衣着一处,余与分作二分已,自担多衣幞入祇林。 诸比丘门间空地经行,遥见来自共相语:「是跋难陀无羞人,多作见闻疑恶,多取诸衣幞。」遂近来至,诸比丘言:「跋难陀! 是诸衣何处得?」跋难陀具说向诸比丘。 有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惭愧,诃责:「何以名比丘,故夺老比丘物?」诸比丘种种因缘诃已具白佛。 佛以是事集僧,集僧已,佛知故问跋难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种种因缘诃:「何以名比丘,故夺老比丘物?」佛种种因缘诃已告诸比丘:「是跋难陀,非但今世夺,前世亦夺。 是事听。 乃过去世一河曲中有二獭,河中得大鲤鱼不能分,是二獭一面住守之。 有野干来欲饮水,见言:『外甥! 是中作何等?』獭言:『阿舅! 是河曲中得此鲤鱼,不能分。 汝能分不?』野干言:『能。 是中应说偈。』野干分作三分,问獭:『汝谁喜入浅?』答言:『是獭。』『谁能入深?』答言:『是獭。』野干言:『听我说偈:「『「入浅应与尾,入深应与头;中间身肉分,应与知法者。」』「野干衔鱼身,雌者来说偈问:「『汝何处衔来? 满口河中得; 如是无头尾,鲤鱼好肉食。』「雄野干说偈答:「『人有相言击,不知分别法; 能知分别者,如官藏所得。 无头尾鲤鱼,是故我得食。』」佛语诸比丘:「时二獭者,二老比丘是。 野干者,跋难陀是。 是跋难陀前世曾夺,今世复夺。」佛种种因缘呵跋难陀已,告诸比丘:「从今日是处安居,不应余处受衣分。 若受,得突吉罗罪。」有一住处一比丘夏安居,是中诸人为夏安居僧故,布施诸衣应分物。 虽诸人为夏安居僧故布施诸衣物,一比丘独夏安居应得受。 二比丘、三比丘、四比丘亦如是。 有住处、无住处亦如是。 无聚落阿练若亦如是。 有一住处一比丘夏安居,是中诸人为客比丘故,多布施僧诸衣物应分物。 虽诸人为客比丘故多布施僧诸衣,现前僧应分物。 是一比丘夏安居,是衣应独受。 如是二比丘、三比丘、四比丘亦尔。 有住处、无住处亦如是。 无聚落阿练若处亦如是。 「若自恣竟僧破,应与夏安居衣分不?」佛言:「应与。」「自恣竟被举比丘,应与衣分不?」佛言:「不应与。」「自恣竟有比丘至彼朋党,应与安居衣分不?」佛言:「若至如法众中应与。」「自恣竟有比丘自言:『我白衣。』应与夏安居衣分不?」佛言:「不应与。」「自恣竟有比丘自言:『我是沙弥。』应与夏安居衣分不?」佛言:「应与沙弥分。」「自恣竟有比丘自言:『我非比丘。』应与夏安居衣分不?」佛言:「不应与。」「若言:『我外道、不见摈、不作摈、恶邪、不除摈、不共住、种种不共住。』自言:『犯边罪、本白衣、不能男、污比丘尼越济人、杀父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人等应与夏安居衣分不?」佛言:「不应与。」「自恣竟有比丘游行至他国,应与夏安居衣分不?」佛言:「有应与有不应与,与者知当还,不与者知不还。 若嘱人取者,一切衣分应与。 不嘱人取者不应与。 受嘱者,一切僧使应代作。」十诵律卷第二十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3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