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分律卷第三十七 内容: 四分律卷第三十七(二分之十六)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安居揵度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 时夏月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蹈杀生草木。 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 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夏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断他命根。 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此诸释子,而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 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断他命根。 至于虫鸟尚有巢窟止住处。 沙门释子! 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 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断他命根。」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言:「汝云何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夏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 诸居士于草木中有命根想,令居士讥嫌故得罪耶?」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佛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净行、非沙门法、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六群比丘! 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夏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 居士于草木有命根想,讥嫌故令居士得罪。」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汝不应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 从今已去,听诸比丘三月夏安居。 白所依人言:『我于此处夏安居,长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依某甲聚落,某甲僧伽蓝,某甲房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如是第二、第三说。 后三月夏安居法亦如是。」时诸比丘住处,无所依人,不知何所白。 诸比丘有疑,不知成安居不? 即白世尊,世尊言:「发意为安居故,便得成安居。 从今日听诸比丘若无所依人心念安居。」尔时比丘,于住处欲安居,无所依人无白处,忘不心念安居,有疑,不知成安居不? 往白世尊。 世尊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时诸比丘,往安居处,欲安居入界内,便明相出,彼有疑,为成安居不? 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尔时比丘,往安居处欲安居,入僧园内明相出,彼有疑,不知成安居不? 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尔时比丘,往住处欲安居,一脚入界内、一脚在界外明相出,有疑,不知成安居不? 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时诸比丘,往住处欲安居,一脚入僧园内、一脚在僧园外明相出,有疑,不知成安居不? 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若安居竟,客比丘来,移旧比丘。 佛言:「不应移,亦不应去。」时诸比丘,于住处不看房舍卧具便受房,得不好房恶卧具,便瞋旧住比丘言:「汝心不平等,所喜者便与好房好卧具,不喜者便与恶房恶卧具。 不喜我故,与我恶房恶卧具。」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住处欲安居,应先自往看房舍卧具然后受房。 从今已去听分房分卧具,应差分房分卧具人白二羯磨。 有五法者不应差分房舍卧具:若爱、若瞋、若怖、若痴、若不知可分不可分。 有如是五法,不应差分卧具房舍。 有五法应差分房舍分卧具:若不爱、不瞋、不怖、不痴、知可分不可分。 有如是五法,应差分房舍分卧具。 应如是差堪能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 堪能作羯磨者,应如是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差某甲比丘分卧具房舍。 白如是。』『大德僧听! 僧差某甲比丘分卧具房舍。 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分房舍卧具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僧差某甲比丘分房舍卧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差分房舍卧具人竟,应数比丘、数房舍、数卧具。 彼应问:几房有人住? 几房空? 几房有卧具? 几房无卧具。 几房有被? 几房无被? 几房有利养? 几房无利养? 几房有器物? 几房无器物。 几房有檀越施衣? 几房无檀越施衣? 几房有福饶? 几房无福饶? 谁是经营房主? 若有经营者,应问长老欲住何处房? 不住何处房? 彼尽数房舍卧具竟,至上座前作如是言:『大德上座! 如是房舍卧具随意所乐便取。』先与上座房竟,次与第二上座。 第二上座竟,次与第三上座。 第三上座竟,次与第四上座。 如是展转乃至下座。 若有余房舍卧具座,应从上座更分。 若复有余房舍,复应更从上座分。 若余故多,应开客比丘住处。 若有客比丘来应与,若恶比丘来不应与,善比丘来应与。 若有余应留,若留房不应遮,若遮应如法治。」时有比丘,得缺坏房,心念:「我不受是房,恐使我修治。」诸比丘即白世尊,世尊言:「应受随力当治。」时诸比丘分僧集处,若温室、若夏堂、若经行堂,客比丘来不得房无住处。 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言:「不应分僧都集处,若温室、若夏堂、若经行堂,若阁下堂是众集处,阁上应分。 若阁上众集处,阁下堂应分。」时诸比丘遍看房舍,见阿练若窟,彼自念言:「我当于此处安居。」后更有余比丘,见阿练若窟,彼如是言:「我当于此处安居。」初十六日,众多比丘共集在窟内,住处迮狭多诸疾病。 诸比丘即白世尊,世尊言:「若比丘欲在如是处安居,先往作相,若作手迹、若作轮、若作摩醯陀罗像、若滕像、若作葡萄蔓像、若作华、若作五色、若书作名字某甲欲于此安居。 佛听先作相者住。」此比丘若于此住处去,不灭名字便去,余比丘见先已有占者不敢住。 诸比丘以此白佛,佛言:「不应不灭名便去,应灭名而去。」尔时波斯匿王边国人民反叛,时王自领军往讨。 诸比丘往边国,彼间房舍迮狭,不相容受。 诸比丘作如是言:「佛勅我等应分卧具。」诸比丘白佛,佛言:「听齐床分,若不容受,应等绳床分。 若故不容受,应等卧处分。 若故不容受,应共分坐处。」彼比丘移此定床褥、卧具置余房中,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移转。」或有房多卧具、或有房少卧具。 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听诸比丘语旧住人、若佛图主、若经营人、若有三月安居得房者,问如是人等,然后得移转卧具。」诸比丘不还复卧具着本处便去,后比丘来,谓是此房卧具便用。 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不应不还复卧具便去,应还复卧具而去,若不者应如法治。」时有房舍缺坏,诸比丘有畏慎,佛不听移转卧具从此房至彼房,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 佛言:「若房舍破坏,听移此房卧具置余房。」彼移卧具不用而虫烂坏,诸比丘白佛,佛言:「应用。」佛既听用,彼不洗脚、不拭脚用,作衬体衣。 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不应不洗脚、不拭脚及作衬体衣。」诸比丘畏慎以此白佛,佛言:「不应用作衬体衣。」故不敢手脚触。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膝已上、腋已下,不得衬体,手脚触无苦。」时诸檀越有布施诸比丘衬体衣,诸比丘畏慎不敢受,佛不听用衬体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随檀越施意。」若治房舍竟,先此房卧具,不还移来本处。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若治房舍竟,应还移卧具着本处,不者应如法治。」彼比丘移此寺定卧具着余寺,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移此寺定卧具着余寺。」若有恐怖、若有怨家、若人民反叛、若国邑荒坏、人民破丧,住处亦坏,诸比丘畏慎,佛不听移此寺定卧具着彼寺。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若有恐怖怨家、若反叛国邑荒坏、人民破丧、住处亦坏,听移余处移卧具。」时诸比丘畏慎,佛教不听以僧卧具衬体故不得好覆藏。 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随宜覆藏应移。 若有余比丘来索,不应索亦不应与,除可信后必还得者应与。」后国邑还静,人民还复,寺舍还成,不还卧具。 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若国邑已静,人民还复、寺舍已成,应还卧具,若不还者应如法治。」尔时有住处,四方众僧大得不定卧具、绳床、木床、麁细褥枕毾[毯-炎+登]氍毺地敷、澡瓶、杖扇,诸比丘,不知云何处分? 以此事白佛,佛言:「听房中无卧具者付与,若有余从上座付尔。」时舍利弗、目连,欲共世尊安居,十五日从所住处往,十七日乃至,不知当云何? 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后安居。 有二种安居:有前安居、有后安居。 若在前安居应住前三月,若后安居应住后三月。」前安居者欲自恣,后安居者不知得自恣不?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受自恣,住待日足。」前安居人自恣已数岁,后安居人不知得数岁不?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三月未足便数岁。」前安居者自恣竟,驱遣后安居者,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遣亦不应去。」前安居人自恣竟分夏所得物,后安居者畏慎不敢受分,佛不听我等三月未竟乞求受物。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比丘受,余日应足令满。」前安居者自恣竟分卧具,后安居者畏慎不敢受,以夏三月日未满故。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为未来故受。」尔时诸比丘,露处安居,得风飘日曝,形体黑瘦皮肤剥裂,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世尊知而故问:「汝等何故形体黑瘦皮肤剥裂耶?」诸比丘白佛言:「在露地安居故尔。」佛言:「不应在露地安居。 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作覆障处安居。」尔时诸比丘树上安居,即在树上大小便利。 时树神瞋嫌,伺其便欲断命根。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听比丘在树上安居,亦不应上树。 除齐人头,不应绕树左右大小便利浇灒污树。」尔时诸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道有恶兽。 时诸比丘,上树过人,畏慎还下,佛不听我等上树过人,遂为恶兽所害。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为命难、净行难故得上树过人头。 诸比丘欲取树上乾薪,听作钩钩取、听作梯取、若绳羂取。」后诸比丘畏慎,不敢上乾树上,佛言:「若树通身乾,听上。」尔时诸比丘,欲于树下安居,往白佛。 佛言:「自今已去,听在树下安居,若树高过人头者,枝叶足覆荫一坐。」时六群比丘,用蜡蜜涂帐坐中安居,彼作如是心:「我等夜在中宿,朝则藏举,其有见者,当谓我等得神通人。」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听以蜡蜜涂帐在中安居,亦不得谄曲为身故改常威仪。」尔时比丘欲在小屋内安居,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在小屋内安居,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尔时比丘,欲在山窟中安居,即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在山窟中安居,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尔时比丘,欲于自然山窟中安居,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比丘在自然山窟中安居,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尔时比丘,欲于树空中安居,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在树空中安居,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尔时比丘,欲依牧牛者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依牧牛者安居,安居中移徙随牧牛者所去处应去。」尔时诸比丘欲依客压麻油人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依压油人安居,安居中移徙随压油人所去处应去。」尔时比丘,欲于船上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在船上安居,安居中移徙随船所去处应去。」尔时比丘,欲依斫材人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依斫材人安居,安居中移徙随斫材人所去处应去。」尔时比丘,欲依聚落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依聚落安居。 安居中若聚落分为二分,随所供给所须具足处住,安居中移徙随所去处应去。」尔时有檀越,请比丘言:「我欲布施及房舍。」彼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得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因缘得去。」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受七日去,不应专为饮食故受七日去,除余因缘,若为衣钵、坐具、针筒乃至药草,至第七日应还。」尔时诸比丘,请余比丘长老来:「我等得僧残,为我治覆藏法、本日治、摩那埵出罪。」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得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因缘去。」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尔时比丘尼,请比丘长老来:「我等得僧残,为我作摩那埵出罪。」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我等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尔时有式叉摩那,请比丘言:「长老来! 我等犯戒,为我等忏悔更受戒若受大戒。」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尔时有沙弥请比丘:「长老来! 我欲受戒。」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尔时有沙弥尼,请比丘:「大德来! 我欲受六法。」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得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尔时有不信乐大臣,请比丘:「大德来! 我欲相见。」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若有益无益及七日还。」尔时有信乐大臣,请比丘:「大德来! 我欲相见。」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 此信乐优婆塞,若病、若有诸忧恼事、若为利养故,及七日应还。」尔时有不信乐父母,请比丘:「大德来! 我欲相见。」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如是事听受七日去,若不信乐教令信乐,若恶戒教令持戒,若悭贪教令布施,若无智教令有智,及七日应还。」尔时有信乐父母,遣信请比丘:「大德来! 我欲相见。」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若信乐父母,若病、若有诸忧恼事、若有利益事,及七日还。」尔时有母请比丘:「大德来,我欲相见。」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如是事听受七日去,及七日应还。」尔时有父,请比丘亦如是;兄弟、姊妹,及诸亲里知识,亦如是。 尔时有比丘,诵六十种经,如《梵动经》,为求同诵人故,欲人间游行。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我等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尔时经劳比丘,有作事须往林树间,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尔时波斯匿王边国人民反叛,王自领军往讨。 王所供养佛及众僧,衣被饮食所须之物,不信乐大臣便夺不与。 诸比丘欲往白王,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如是事,听受七日去及七日还。」尔时波斯匿王边国人民反叛,时王自领军往讨。 尔时有不信乐大臣,怀嫉妬恶心,欲凿祇桓通渠。 比丘欲往白王,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如是事听受七日去及七日还。」尔时有檀越,遣信请比丘:「大德来! 我欲布施及房舍。」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七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过七日法、若十五日、若一月,白二羯磨。 如是差堪能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 能作羯磨者,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比丘受过七日法,若十五日、若一月,出界外,为某甲事故,还此中安居。 白如是。』『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受过七日法,若十五日、若一月,出界外,为某甲事故,还此中安居,谁诸长老忍。 僧听某甲比丘受过七日法、若十五日、若一月,出界外,为某甲事故,还此中安居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某甲比丘受过七日法,若十五日、若一月,出界外,为某甲事故,还此中安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比丘遣信请比丘,受过七日羯磨亦如是。 比丘尼请比丘受,过七日羯磨亦如是。 式叉摩那请比丘,羯磨亦如是。 沙弥请比丘受戒,亦如是。 沙弥尼请比丘,受过七日羯磨亦如是。 不信大臣请比丘,受过七日法羯磨亦如是。 识信大臣,羯磨亦如是。 不信父母、信父母、兄弟、姊妹、诸亲里知识、诵六十种经比丘、经营事比丘、不信乐大臣,夺供养、通渠亦如是。 一切受过七日羯磨法尽同上。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国。 时有大臣勇健能斗,往诣佛所以信舍家为道。 时忧填王语言:「汝何不休道? 当与汝妇、资生田宅财宝。」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与我净行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难事便应去。」尔时有比丘于住处安居,时有大童女来诱调比丘:「汝何不休道? 我当为汝作妇。」彼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为净行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难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 时有淫女来诱调比丘:「汝可休道,我当为汝作妇,或嫁女与汝。」彼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为净行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难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有黄门贪爱比丘故,数唤比丘共行不净。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为我净行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时有鬼神语比丘言:「此中有伏藏。」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为我净行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时有鬼神伺比丘便欲断其命根。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为命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有贼伺比丘便欲断命根。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断我命。」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毒蛇瞋恚伺比丘便欲断命根。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有断命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诸恶兽瞋伺比丘便欲断命根。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有断命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不得如意饮食,不得随意医药,不得随意使人。 彼自念言:「我当云何?」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若比丘于安居处,若不得随意饮食,不得随意医药,不得随意使人,即应以此事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经行处多诸毒虫,此比丘狎习经行,经行体安,不经行不安。 彼比丘自念:「我在此住,必为我命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见有比丘作方便欲破僧。 时彼自念言:「破僧事重,甚为丑恶,莫为我故破僧。 我当云何?」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若比丘于住处安居,见有比丘勤方便欲破僧,时彼作如是念:『破僧事重,甚为丑恶,莫为我故破僧。』彼比丘即应以此事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见有比丘尼勤方便欲破僧,彼如是念:「破僧事重,甚为丑恶,莫为我故破僧。」彼即应以此事去。 若比丘于住处,安居时闻有比丘勤方便欲破僧,彼如是念:「破僧事重甚为丑恶,莫为我故破僧。」彼即应以此事去。 若比丘于住处安居。 闻有比丘尼欲方便破僧,彼如是念:「破僧事重甚为丑恶,莫为我故破僧。」彼即应以此事去。 尔时有比丘于住处安居,闻彼有比丘欲方便破僧。 彼自念言:「我若往呵谏责数,必用我言止不破僧。」复作是念:「若我自往,或不用我语,不能止其破僧事。 我有亲友能止彼破僧事,我若语彼必用我言,为我止彼破僧事。 我当云何?」即语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比丘于住处安居,闻有比丘欲方便破僧,比丘自念:『我若自往彼呵谏责数,必用我言令其止不破僧。』复作是念:『我或不能止彼诤事,我有亲友能止彼诤事,我当语彼令止破僧事。』彼即应以此事去。」若比丘住处安居,闻彼有比丘尼勤方便欲破僧,彼比丘自念:「彼若往彼呵谏责数,必用我言止破僧事。」复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亲友能止彼诤。 若我语彼,必能为我止破僧事。」彼即应以此事去。 若比丘是中安居,闻彼僧破,比丘自念:「我若往彼呵谏责数,必用我言令僧和合。」复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亲友能止彼诤,我若语彼必用我言,和合彼僧。」比丘即应以此事去。 若比丘是中安居,闻彼比丘尼僧破,「我若往彼呵谏责数,必用我言令僧和合。」复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亲友能止彼诤,若我语彼,必用我言和合彼僧。」彼即应以此事去。 尔时有比丘受七日出界外,为其母所留,至意欲还,而遂不及七日。 彼自念言:「为失岁? 为不失岁?」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失岁,父母、兄弟、姊妹、本二、若本私通者、若夜叉、鬼神难,亦如是。」尔时比丘受七日出界外住,水陆道不通、若贼难、虎狼、师子诸难,作如是念:「我为失岁? 为不失岁?」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失岁。」尔时佛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王忧陀延与跋难陀释子为亲友,请跋难陀夏安居。 跋难陀拘睒弥国结安居,闻余住处大得利养大得衣物,即便往彼住处。 小住彼已,复还拘睒弥。 时王忧陀延闻已嫌言:「云何跋难陀释子! 受我请在此住夏安居,闻彼住处大得利养大得衣物,便往至彼。 在彼住已,复还来此?」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知惭愧、乐学戒者,呵责跋难陀释子:「云何汝在彼夏安居,闻异住处大得利养大得衣物,便往彼住。 住既不久而还此?」即往佛所,头面礼足,各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言:「汝无知,非威仪、非净行、非沙门法、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跋难陀! 汝于拘睒弥夏安居,闻彼异处大得利养大得衣物,便往彼住,而复还拘睒弥?」呵责已告诸比丘:「若比丘在前安居处,闻彼处大得利养大得衣物,即便往彼。 彼比丘不得前岁,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于此受他前安居请,至界外布萨已便往余处。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在界外布萨已来至请处即日还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界外布萨已来至请处,受房舍卧具无事便去,彼便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界外布萨已来至住处,受七日出界外,意欲来过七日。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在界外布萨已来至住处,受七日出界外及七日还。 彼比丘,成前安居不违本要无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在界外布萨已,来至住处,末后受七日出界外。 彼比丘,若来若不来住处。 彼比丘,成前安居不违本要无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来至界内布萨已到住处即日还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来至界内布萨已到住处,受房舍卧具,无事便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来至界内布萨已到住处,受七日出界外,意欲还不及七日。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来至界内布萨已到住处,受七日出界外及七日还。 彼比丘,不破前安居不违本要无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界内布萨已到住处,末后受七日出界外。 若还若不还住处,不破前安居不违本要无罪。 后安居亦如是。」尔时有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在彼见有命难若净行难。 彼作如是念:「我当云何?」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比丘在住处,若受前安居、后安居,见有命难若净行难。 彼比丘,若自往、若遣信使往白檀越求移去。 若听者善,若不听便应去。」(安居揵度竟)自恣揵度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在拘萨罗国,于异住处夏安居。 彼作如是念:「我曹当云何得安乐住,不以饮食为疲苦?」彼作如是语:「我等当共作制结安居,不得共语礼拜问讯。 若先入聚落乞者,先还扫除食处,敷座具、具水器、具洗足器、具盛食器,各自持食来置食处。 若得食多者,先应减留。 若足便食,食讫默然还房。 若次有入聚落乞者,得食便还,持食至食处。 若得食多者,应先减留。 若足便食,若不足者,取先所留食足食,食讫默然还房。 若末后入聚落乞者,得食便还,持食至食处。 若得食多者,先应减留。 若足食便食,若不足者,取先所留者足食之。 有余残食,若与乞人若非人,若无与处,应置净地无草处,若置无虫水中,洗治食器还复本处,卧具、水器、洗足器,及座具还复本处,扫除食处。 若见水器、洗足器空。 若能胜者,即应持还。 若不能胜,以手招伴,共持器还复本处,默然还房,不应以此因缘有所说,如是我等可得安乐住,不以食饮为苦,作如是制。」结安居自恣竟,诣舍卫国祇桓中,至佛所,头面礼足各坐一面。 时世尊慰劳诸比丘:「汝曹安乐不? 饮食足不? 住止和合不? 不以饮食为疲苦耶?」诸比丘白佛言:「住止安乐,饮食不乏,彼此和合,不以饮食为苦。」佛问诸比丘:「汝等以何方便住止安乐,彼此和合,不以饮食为苦?」诸比丘以向因缘事具白佛。 佛告诸比丘:「汝曹痴人! 自以为乐,其实是苦。 汝曹痴人! 自以无患,其实是患。 汝曹痴人! 共住如似怨家,犹如白羊。 何以故? 我无数方便教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语展转觉悟。 汝曹痴人! 同于外道,共受痖法。 不应如是行痖法,若行痖法突吉罗。」时六群比丘作如是言:「佛教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语展转觉悟。」便举他清净比丘罪。 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不应举他无罪比丘事,若欲举有事比丘,应先当语令知求听,然后应举。」时六群比丘,闻佛教应先当语令知求听然后举,先清净比丘曾从六群比丘求听,六群比丘以嫌故覆,复从清净比丘求听。 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应先清净比丘曾从六群比丘求听,六群比丘不应以嫌故复从清净比丘求听。 自今已去,听具五法得求听。 何等五? 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有利益不以无利益,柔软不以麁犷,慈心不以瞋恚。」彼六群比丘内无五法,余清净比丘具足五法者,从六群比丘求听,六群比丘不听。 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听比丘具足五法者,若求听应听。」时六群比丘,从他求听已去,或与他听已便离住处去。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求他听既听已便去,亦不应与他听已便去。 自今已去,听言要莫去。」六群比丘便要他已而自去,或与他言要而复自去,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应要他已而自去,不应与他言要已而复去。 自今已去,听安居竟自恣,听遮自恣不应求听。 何以故? 自恣即是听。」诸比丘作是念:「佛听诸比丘自恣。」诸比丘一时自恣闹乱,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一时自恣。 自今已去,听一一自恣。」诸比丘不求次第随意自恣,上座疲极,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随意自恣,应从上座自恣。 听差授自恣人白二羯磨。 若有五法者,不应差作受自恣人:若爱、若瞋、若怖、若痴、不知自恣未自恣。 具如是五法者,不应差受自恣。 有五法者,应差作受自恣人:若不爱、不瞋、不怖、不痴、知自恣未自恣。 具如是五法者,应差受自恣。 应如是差堪能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 堪能羯磨者白二羯磨,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作受自恣人。 白如是。』『大德僧听! 僧差某甲比丘作受自恣人。 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作受自恣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时诸比丘在座上自恣,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在座上自恣,听离座胡跪自恣。」时上座离座自恣,一切僧故在座自恣,佛言:「若上座离座胡跪,一切僧亦应离座胡跪。」时上座自恣竟胡跪,乃至一切僧自恣竟,上座疲极,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随自恣竟复坐。」时六群比丘念言:「我曹窃语自恣,彼比丘或能为我作羯磨若遮我自恣。」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念:『窃语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我自恣。』应了了自恣,足使他闻。」彼六群比丘复作是念:「我当疾疾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或遮自恣。」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念:『我当疾疾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我自恣。』自今已去听安居已徐徐自恣。」彼六群比丘作是念:「我当一说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是念:『我当一说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彼六群比丘自念:「我当再说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念:『我当再说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三说自恣。」时六群比丘,反抄衣自恣、衣缠颈自恣、裹头自恣、通肩披衣自恣、着革屣自恣、若地坐自恣、若床上坐自恣,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反抄衣、缠颈、裹头、通肩、披衣、着革屣、若地坐、若床自上坐自恣。 今已去,听诸比丘偏露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作如是语:『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某甲比丘亦自恣。 若见闻疑罪,大德长老哀愍故语我。 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如是第二、第三说。」时有病比丘,偏露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时顷久病即更增。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病比丘随身所安受自恣。」尔时有异住处比丘自恣,有比丘在说戒堂外,诸比丘自恣竟,起出去外。 比丘问言:「长老何处去,不自恣耶?」彼答言:「我已自恣竟。」「汝从何来?」答言:「我在说戒堂外。」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自恣时不应在说戒堂外,听比坐应知若来若不来,听先白已然后自恣。 如是白:『大德僧听! 今日众僧自恣。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和合自恣。 白如是。』如是白已自恣。」六群比丘非法别众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法别众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非法别众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法别众自恣。 有四种自恣:若比丘非法别众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法别众自恣、法和合自恣。 若比丘作非法别众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法别众自恣,如是不应自恣。 法和合自恣,应如是自恣,是我所听自恣。」尔时自恣时,异住处前安居、后安居人杂住,不知云何? 随前安居、为随后安居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随上座所在处自恣,上座或前安居、或后安居,应随旧住者自恣。 旧住者亦有前安居、有后安居,随多者应自恣。」时诸比丘,欲十四日十五日自恣,佛言:「听如是自恣,若王改日时应随时。」诸比丘不知,今日自恣、明日自恣?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若小食上、中食上,上座唱令:『今日众僧自恣。』」复不知用何时。 佛言:「听作时相,若打揵稚、若吹呗、打鼓、若起烟、若量影、若唱言:『今自恣时到。』」六群比丘闻佛听自恣,便于别房中,共同和尚、阿阇梨、亲厚同学、得意者别部作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于别房共同和尚、阿阇梨、亲厚同学、得意者别部作自恣。 自今已去,一处和合自恣。」诸比丘复不知在何处自恣? 白佛,佛言:「听在说戒处自恣。」尔时有众多比丘,于自恣日,在非村、阿练若、未结界处道路行。 诸比丘自念:「佛教我等和合自恣,我等当云何?」诸比丘白佛,佛言:「若众多比丘,于自恣日,在非村、阿练若、未结界处道路行。 诸比丘,若和合得自恣者善。 若不得和合者,随所同和尚、阿阇梨、随亲厚同意移异处,结小界作自恣。 白二羯磨,应如是结小界。 差堪能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堪能羯磨者如是白:『大德僧听! 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于此处结小界。 白如是。』『大德僧听! 齐如是比丘座处,僧于此处结小界。 谁诸长老忍齐如是比丘座处僧于中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齐如是比丘座处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时比丘不舍界便去,诸比丘不喜,即往白佛。 佛言:「不应不舍界而去,应舍界竟然后去。 应如是舍,白二羯磨差堪能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堪能作羯磨者,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 齐如是比丘座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僧解此处小界。 白如是。』『大德僧听! 齐如是比丘座处,僧于中解小界。 谁诸长老忍僧齐如是比丘座处解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齐如是比丘座处解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四分律卷第三十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3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