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分律卷第四十七 内容: 四分律卷第四十七(三分之十一)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灭诤揵度第十六之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迦留陀夷,与六群比丘往阿夷罗跋提河中浴。 时迦留陀夷浴竟上岸,着六群比丘衣,谓是己衣,不看而去。 六群比丘洗浴已上岸,不见己衣,正见迦留陀夷衣,即言:「迦留陀夷偷我衣。 」人不在现前,便作灭摈羯磨。 迦留陀夷闻已有疑,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佛。 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谓是我衣取,不以贼心。 」佛言:「不犯,不应不看衣而着,不应人不现前而作羯磨:呵责羯磨、摈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举羯磨、灭摈羯磨。 若作羯磨,不成,得突吉罗。 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现前毗尼灭诤,应如是说现前毗尼。 」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沓婆摩罗子,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时诸比丘皆言:「犯重罪。 」即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彼不忆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答言:「我不忆犯如是罪。 」即语诸比丘言:「长老! 莫数诘问我。 」诸比丘故诘问不止。 彼作如是念:「我当云何? 」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为沓婆摩罗子作忆念毗尼白四羯磨。 应如是与。 沓婆摩罗子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如是言:『大德僧听! 我沓婆摩罗子不犯重罪,诸比丘言:「我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诸比丘问我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我不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答言:「我不忆犯如是重罪。 诸长老! 不须数数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我今不忆念,从僧乞忆念毗尼,愿僧与我忆念毗尼,慈愍故。 』如是第二、第三乞。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 此沓婆摩罗子,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诸比丘皆言:「犯重罪波罗夷乃至偷兰遮。 」诸比丘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乃至偷兰遮不? 」彼不忆犯重罪,即答言:「我不犯重罪。 诸长老! 不须难诘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不忆犯罪,今从僧乞忆念毗尼。 若僧时到僧忍听,与彼忆念毗尼。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沓婆摩罗子,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诸比丘皆言:「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即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乃至偷兰遮不? 」彼不忆犯重罪,即答言:「我不忆犯重罪。 诸长老! 不须数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数数难诘不疑。 彼不忆罪,今从僧乞忆念毗尼。 今僧与沓婆摩罗子作忆念毗尼。 谁诸长老忍僧与沓婆摩罗子忆念毗尼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此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与沓婆摩罗子忆念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忆念毗尼灭诤,应如是说忆念毗尼。 」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有比丘名难提,癫狂心乱,多犯众罪非沙门法,言无齐限,行来出入不顺威仪。 后还得心,时诸比丘言:「彼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诸比丘问言:「难提! 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彼即答言:「我先癫狂心乱时多犯众罪,行来出入不顺威仪,非我故作,是癫狂故耳。 诸长老! 不须数见难诘。 」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比丘作如是念:「我当云何? 」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僧与难提比丘不痴毗尼白四羯磨。 应如是与。 难提比丘应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言:『大德僧听! 我难提比丘,癫狂心乱时多犯众罪,行来出入不顺威仪。 后还得心,诸比丘问我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我答言:「先癫狂心乱时多犯众罪,行来出入不顺威仪,非我故作,是癫狂心故。 诸长老! 不须数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问不止。 我今不痴,从僧乞不痴毗尼。 愿僧与我不痴毗尼,慈愍故。 』如是第二、第三说。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 此难提比丘,癫狂心乱多犯众罪,言无齐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 后还得心,诸比丘语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即答言:「我先癫狂时多犯众罪,言无齐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此是癫狂,非是故作。 诸长老! 莫数难诘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此比丘今不痴,从僧乞不痴毗尼。 若僧时到僧忍听,与难提比丘不痴毗尼。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难提比丘,癫狂心乱多犯众罪,言无齐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 后还得心,诸比丘语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即答言:「我先癫狂心乱,多犯众罪,出入行来不顺威仪。 此是我癫狂心乱,非是故作。 诸长老! 莫数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此比丘今不痴,从僧乞不痴毗尼。 僧今与难提比丘不痴毗尼。 谁诸长老忍僧与难提比丘不痴毗尼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是初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说。 『僧已忍与难提比丘不痴毗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自今以去,与诸比丘结不痴毗尼灭诤,应如是说不痴毗尼。 」 尔时世尊在瞻婆城在伽渠池边。 时世尊十五日布萨白月满时,前后围绕,在众僧前于露地坐。 时阿难初夜过已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言:「初夜已过,愿世尊说戒。 」时世尊默然,阿难即还复坐。 时阿难中夜后夜过、明相已出,复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中夜后夜已过、明相已出。 众僧坐久,唯愿说戒。 」佛告阿难:「众中不清净,欲令如来于不清净众中羯磨说戒,无有是处。 」时阿难默然复坐。 尔时长老目连作如是念:「众中有何等人不清净? 如来作如是言:『众中不清净。 欲令如来于不清净众中羯磨说戒,无有是处。 』」时目连即自思惟观察众中,以天眼清净见彼比丘坐,去佛不远,非沙门自言是沙门、非净行自言是净行,但有破戒诸恶不净,无有白法,邪见覆藏所犯众恶,如空中树,虽外有枝叶而内无实。 见已念言:「世尊见此比丘故作如是言:『欲令如来于不清净众中羯磨说戒者无有是处。 』」时目连从坐起,往彼比丘所语言:「汝今可起,世尊知汝见汝,出去灭去,汝不应此中住。 」时目连捉彼比丘臂牵着门外,还白世尊言:「众已清净,愿世尊说戒。 」佛告目连:「不应如是,若于异时亦不应如是。 目连! 令彼伏罪然后与罪,不应不自伏罪而与罪。 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自言治灭诤,应如是说自言治。 」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舍卫诸比丘诤,众僧求觅罪,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尔时佛告诸比丘:「应多求觅罪用多人知法者语。 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用多人语灭诤法,应如是说用多人语。 」 尔时世尊在释翅瘦。 有比丘字象力,憙论议共外道论,得切问时,前后言语相违。 于僧中问时,亦复如是前后言语相违,在众中故作妄语。 时诸外道皆共讥嫌:「沙门释子! 不知惭愧,但作妄语,自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 得切问时,前后言语相违,故作妄语。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象力释子言:「云何与外道论,得切问时,前后言语相违;在众僧中问时,亦前后言语相违耶? 」诸比丘往佛所,头面礼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象力释子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汝与外道论议,得切问时,前后言语相违;在众中问,亦复前后言语相违,故作妄语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诃责象力已,告诸比丘:「应与彼比丘作罪处所白四羯磨。 应如是与。 集僧,集僧已为作举,作举已为作忆念,作忆念已与罪。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 此象力释子好论议,与外道论,得切问时前后言语相违;设于众僧中问,亦前后言语相违,众中故作妄语。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象力释子作罪处所羯磨。 「汝象力! 无利不善得。 汝得切问时,前后言语相违;设众僧中问时亦复如是,在众中故作妄语。 」白如是。 』『大德僧听! 此象力释子好论议,与外道论得切问时,前后言语相违;在众僧中问时亦复如是,在众中故作妄语。 今僧与象力释子作罪处所羯磨。 「汝象力! 无利不善得,汝得切问时前后言语相违,在众中问时亦复如是,在众中故作妄语。 」谁诸长老忍僧与象力释子作罪处所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如是说。 『僧已忍与象力释子作罪处所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罪处所灭诤法,应作如是说结罪处所。 」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舍卫诸比丘共诤,诸比丘多犯众戒非沙门法,亦作亦说出入无限。 彼诸比丘自作如是念:「我曹多犯众戒非沙门法,亦作亦说出入无限。 若我曹还自共善问此事,或能令此诤事转深重经历年月,不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除诤事,令僧不得安乐。 」时诸比丘白佛,佛言:「应灭此诤犹如草覆。 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如草覆地灭诤法,应如是说如草覆地。 」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 拘睒弥比丘共比丘诤,比丘共比丘尼诤,比丘尼共比丘诤,比丘尼共比丘尼诤。 有阐陀比丘,舍比丘助比丘尼作伴党。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行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诃责诸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拘睒弥比丘共诤,比丘共比丘诤、比丘共比丘尼诤、比丘尼共比丘诤、比丘尼共比丘尼诤,阐陀比丘舍比丘助比丘尼与作伴党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有四种诤:言诤、觅诤、犯诤、事诤。 云何言诤? 比丘共比丘诤,言引十八诤事:法非法、若毗尼非毗尼,乃至说不说。 若以如是相共诤言语,遂彼此共斗,是为言诤。 云何觅诤? 若比丘与比丘觅罪,以三举事:破戒、破见、破威仪见闻疑,作如是相觅罪,共语不妄,求伴势力,安慰其意。 若举作忆念,若安此事不安此事,不痴不脱,是为觅诤。 云何犯诤? 犯七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乃至恶说,是为犯诤。 云何事诤? 言诤中事作,觅诤中事作,犯诤中事作,是为事诤。 「言诤以何为根? 贪恚痴为根、无贪无恚无痴为根、僧为根、界为根、人为根、六诤为根、十八破事为根,是为言诤根。 觅诤以何为根? 贪恚痴为根、无贪无恚无痴为根、僧为根、界为根、人为根、三举事为根,是为觅诤根。 犯诤以何为根? 贪恚痴为根、僧为根、界为根、人为根、三举事为根、六犯所起为根,是为犯诤根。 事诤以何为根? 贪恚痴为根、无贪无恚无痴为根、僧为根、界为根、人为根,是为事诤根。 「言诤是善、不善、无记。 言诤或善、或不善、或无记。 云何言诤是善? 比丘共比丘善心诤言,法非法乃至说不说,作如是相共彼此诤言,是为言诤善。 云何言诤不善? 若比丘共比丘不善心诤言,法非法乃至说不说,以如是相共诤言诤,以此遂成斗诤,是为言诤不善。 云何言诤无记? 若比丘以无记心诤言,引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以如此事互共诤言,是为言诤无记。 觅诤是善、不善、无记耶? 觅诤或善、或不善、或无记。 云何觅诤是善? 是中比丘善心共相伺觅,以三举事:破戒、破见、破威仪见闻疑,内有五法,令此人无犯无垢污、清净罪得出,莫令此人有恶名称流布,以如是相觅罪共语,不妄求伴势力安慰其心,作举作忆念、安此事不安此事、不痴令脱,是为觅诤事善。 云何觅诤事不善? 若比丘共比丘以不善心觅罪,以三举事:破戒、破见、破威仪见闻疑,内无五法,欲令此人有犯垢秽不清净、罪不出,欲令此人不善名流布,以如是相觅罪共语,不妄求伴势力、不安慰其心,作举作忆念、安此事不安此事、痴不脱,是为觅诤事不善。 云何觅诤事无记? 比丘共比丘无记心觅罪,以三举事:破戒、破见、破威仪见闻疑,以如是相觅罪共语,不妄求伴势力安慰其心,作举作忆念、安此事不安此事、无痴令脱,是为觅诤事无记。 「犯诤是善、是不善、是无记也。 犯诤或不善、或无记。 云何犯诤是不善? 若凡夫人学人故犯罪,是为犯诤不善。 云何犯诤无记? 若凡夫人学人不故犯戒,无着人不故犯戒,是为犯诤无记。 「事诤是善、是不善、是无记,事诤或善、或不善、或无记。 云何事诤善? 比丘以善心言诤中事作、觅诤中事作、犯诤中事作,是为事诤善。 云何事诤不善? 以不善心言诤中事作、觅诤中事作、犯诤中事作,是为事诤不善。 若以无记心作,是为事诤无记。 「言 言诤 言诤言 言诤诤言 「或有言即是言诤,或有言非言诤,或有言诤即是言,或有言即是诤。 或有言非诤,或有诤即是言,或有诤非言。 云何有言即是言诤? 若比丘共比丘诤言,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斗彼此不和,是为有言即是言诤。 云何有言非言诤? 若父共儿语、儿共父语、儿共母语、母共儿语、兄共弟语、弟共兄语、妹共姊语、姊共妹语,若复余人共语,是为有言非言诤。 云何言诤即是言? 若比丘共比丘诤言,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斗彼此不和,是为言诤即是言。 云何言即是诤? 若比丘共比丘诤言,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斗彼此不和,是为有言即是诤。 云何言不诤? 儿共父语、父共儿语、儿共母语、母共儿语、弟共兄语、兄共弟语、妹共姊语、姊共妹语,若复与余人共语,是为言而不诤。 云何诤即是言? 若比丘共比丘诤,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斗彼此不和,是为诤即是言。 云何诤而非言? 除言诤,若余诤事,觅诤、犯诤、事诤,是为诤而非言。 觅觅诤,觅诤觅,觅诤,诤觅(此四句曲解,如上言诤四句不异,故不复重出,此言觅即是觅诤,犯诤、事诤亦如上)。 「若一比丘,在一比丘现前好言教语,若摈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当受行是。 』如是诤事得灭。 是为非法灭诤非法相似现前毗尼。 一比丘,为二比丘、为三比丘、为僧亦如是。 二比丘,为一比丘、为二比丘、为三比丘、为僧亦如是。 三比丘,为一比丘、为二比丘、为三比丘、为僧亦如是。 若僧,为一比丘、为二比丘、为三比丘、为僧亦如是。 若一比丘,在一比丘前好言教语,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汝当受是忍可。 』若作如是诤得灭,是为如法灭诤现前毗尼。 是中云何现前法、毗尼、人。 云何法现前? 所持法灭诤者是。 云何毗尼现前? 所持毗尼灭诤者是。 云何人现前? 言议往返者是。 若比丘诤事灭已,若更发起者波逸提。 若后来比丘,若新受戒者,谓是初诤,若更发起者波逸提。 如是一比丘,为二比丘、为三比丘、为僧亦如是。 二比丘,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为僧亦如是。 三比丘,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为僧亦如是。 僧为一比丘好言教语,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受是忍是。 』若如是诤事灭,是为如法灭诤现前毗尼。 云何现前法、毗尼、人、僧界。 云何法现前? 所持法灭诤者是。 云何毗尼现前? 所持毗尼灭诤者是。 云何人现前? 言义往返者是。 云何僧现前? 同羯磨和合集一处,不来者嘱授在现前,应呵者不呵者是。 云何界现前? 在界内羯磨作制限者是。 若诤事灭,若更发起者波逸提。 若后来比丘、新受戒者,谓是初诤而更发起者,波逸提。 与欲已后悔者波逸提。 僧为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 尔时阿难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世尊言:「言诤以几灭灭? 」佛告阿难:「言诤以二灭灭,以现前毗尼,用多人语。 」阿难又问:「颇有言诤以一灭灭,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耶? 」佛告阿难:「有。 」问言:「何者是? 」佛言:「若一比丘,为一比丘现前好言教语,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受是忍是。 』如是诤事得灭,是为阿难! 言诤以一灭灭! 不用多人语。 现前义如上。 一比丘,为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二比丘。 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三比丘,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僧为一比丘好言教语,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受是忍是。 』若如是诤事灭,是为阿难! 言诤以一灭灭,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 现前义如上。 僧为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 佛语阿难:「彼诤比丘,不忍可僧作如是灭诤,闻异住处有好众僧好上座智慧人,彼诤比丘以此诤事故应往彼住处。 若在道路,能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诤者,是为阿难! 言诤以一灭灭,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 是中现前义如上。 若彼诤比丘在道路,不能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诤者,彼诤比丘应至彼僧中上座有智慧人前作如是言:『我此诤事如是起、如实因是起,僧作如是灭,我不忍可,是故来至长老所。 善哉长老! 为我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 若长老能为我等灭此诤事,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者,我等当于长老前舍此诤事。 若长老不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者,我等自在作诤,更令罪深重,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诤,诸比丘住止不安乐。 』彼诤比丘应如是在僧前舍此诤事。 此僧应语彼诤比丘言:『长老! 诤事若如是起、如实如所因起,如彼众僧灭诤,若能如实说者,我等当量宜能灭此诤事不? 若长老诤事如是起、如实如所因起,如众僧灭诤,而不如实说。 如是长老此诤事更深重,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诤事不得灭,诸比丘不得安乐住。 』彼僧应作如是受诤,受已应断决。 若彼诤比丘是下座者,应语言:『小出! 我等自共评此事,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若诤比丘是上座者,僧应自避至余处共评断此事,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众僧作如是念:『我等若在僧前评此事,恐更有余事起,令彼此善恶言说不了。 我等宁可与诸智慧人别集一处共评此事。 』」 佛告阿难:「彼时僧即应作白,共评此事。 作如是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集诸智慧者共别评断事。 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已共评断事。 若比丘有十法者,应差别评断事。 何等十? 一、持戒具足。 二、多闻。 三、若诵二部毗尼极利。 四、若广解其义。 五、若善巧言语辞辩了了,堪任问答令彼欢喜。 六、若诤事起能灭。 七、不爱。 八、不恚。 九、不怖。 十、不痴。 有如此十法者,应差共别评断事。 彼有十法者,应别住一处共评断此事。 断事比丘中,有不诵戒者,不知戒毗尼,便舍正义作非法语。 僧应白遣此比丘出,应如是白:『大德僧听! 彼某甲比丘,不诵戒不知戒毗尼,便舍正义作非法语。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遣此比丘出。 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已遣出。 」 佛语阿难:「彼坐断事比丘中,有诵戒不诵戒毗尼。 彼舍正义说少许文。 」佛告阿难:「僧应作白遣此断事比丘出。 应如是白:『大德僧听! 彼某甲比丘,诵戒不诵戒毗尼,彼舍正义说少许文。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遣此比丘出。 白如是。 』白已遣出。 若评断事比丘中,有法师在座,彼舍正义,以言辞力强说。 」佛告阿难:「僧应作白遣此比丘出。 作如是白:『大德僧听! 此某甲比丘法师,舍正法义以言辞力强说。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遣此比丘出。 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已遣出。 若评断事比丘坐中,诵戒诵毗尼,彼顺正义如法说。 」佛告阿难:「僧应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佐助此比丘。 若彼诤事,彼僧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者,今此僧应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 若彼僧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者,今此僧亦忍可此事。 僧即应语彼诤比丘言:『若彼僧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我等亦忍可此事如法灭诤。 今我等亦当作如是灭诤。 』若作如是得灭诤者,是为阿难! 言诤以一灭灭,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 现前义法乃至界亦如上。 若诤事如法灭已,后发起者波逸提如上。 「彼诤比丘不忍可第二僧作如是灭诤,闻彼住处有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 彼诤比丘应往彼持法持律持摩夷比丘所。 若彼比丘至中道能灭诤事者,是为阿难! 言诤以一灭灭,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 是中现前者,云何现前? 法、毗尼、人、僧界如上。 如法灭诤已,后更发起者,得波逸提如上。 若彼诤比丘,不能中道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诤事,彼诤比丘应往彼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者所作如是言:『长老! 我此诤事因如是起,如是实因是起,僧作如是灭诤,第二僧亦作如是灭。 我不忍可,故来至长老间。 善哉长老! 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者,我当于长老间舍此诤事。 若长老不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者,我等便自在作诤,更令罪深重。 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者,诸比丘住止不安乐。 』彼诤比丘应在彼众多比丘前舍此诤事。 彼众多比丘应语此诤比丘言:『若长老此诤事如所起、如实如所因起,如第二僧灭诤如实说,说已舍诤,我等当量宜能灭此诤不? 若长老不如实说者,此诤事自在,作罪更深重,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诤者,诸比丘住止不安乐。 』阿难! 彼众多比丘,应作如是受诤,受诤已决断。 若彼诤比丘是下座者,应语言:『汝小避! 我等欲评断事。 』若是上座者,应自避余处共评断此事。 若彼僧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诤,第二僧亦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众多比丘应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 若彼僧如法灭诤,第二僧亦如法灭诤,众多比丘亦应忍可此事,应语彼诤比丘言:『如彼第二僧灭诤,我等亦忍可,今当作如是灭诤。 』是为阿难! 言诤以一灭灭! 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 是中现前者,法、毗尼、人亦如上。 如法灭诤已,后更发起者,得波逸提如上。 往二比丘所持法、持律、持摩夷亦如是。 往一比丘所持法乃至持摩夷亦如是。 」 尔时舍卫国比丘诤,时舍卫众僧如法灭诤。 彼诤比丘,不忍可僧灭诤事,闻彼住处亦如上。 众多比丘亦如上。 二比丘一比丘亦如上。 彼诤比丘,不忍可舍卫僧灭诤,乃至一比丘,便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彼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痴人! 舍卫僧如法灭诤而不忍可,乃至一比丘灭诤亦不忍可?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应灭此诤用多人语,听行舍罗差行舍罗人白二羯磨。 有五法不应差使行舍罗:有爱、有恚、有怖、有痴、不知己行不行,有如是五法,不应差使行舍罗。 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己行不行,有如是五法,应差行舍罗。 众中应如是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行舍罗。 白如是。 』『大德僧听! 僧今差某甲比丘行舍罗。 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行舍罗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行舍罗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有三种行舍罗:一显露、二覆藏、三就耳语。 云何显露? 彼诸比丘作如是念:『众中非法比丘多,然彼和尚、阿阇梨皆如法。 』应显露行舍罗。 彼诸比丘作如是念:『众中多非法人,而上座智人持法、持毗尼、持摩夷者皆如法语。 』应显露行舍罗。 诸比丘作如是念:『不知此诤事为如法语者多、非法语者多? 然彼和尚、阿阇梨皆如法。 』彼比丘应显露行舍罗。 诸比丘作如是念:『不知此诤事为法语多、非法语多? 然彼上座智人持法、持毗尼、持摩夷皆如法说。 』彼比丘应显露行舍罗。 彼诸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法语人多。 』即应显露行舍罗。 应如是行,应作二种舍罗:一破、二完。 作舍罗已,应作白:『作如是语者捉不破舍罗;作如是语者捉破舍罗。 』行舍罗已,应别处数。 若如法语比丘多者,彼应作白:『作如是语者诤事灭。 』若如法语比丘少者,即应作乱已便起去,应遣信往比丘住处,僧中白言:『彼住处非法比丘多。 善哉长老! 能往至彼若如法语比丘多,诤事灭功德多。 』此比丘闻应往,若不往如法治。 若作如是诤事灭者,是为阿难! 言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用多人语。 是中现前者,法、毗尼、人、界、僧义如上。 是中云何用多人语? 若用多人说,持法、持毗尼、持摩夷。 若如法灭已,后更发起者,波逸提如上。 「云何覆藏行舍罗? 诸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而彼和尚、阿阇梨不如法,我等若显露行舍罗,恐诸比丘随和尚、阿阇梨捉舍罗。 』彼比丘应覆藏行舍罗。 彼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彼众中有上座标首智人者,持法、持毗尼、持摩夷而住非法。 若我等显露行舍罗者,诸比丘随彼众中上座标首智人住非法者捉舍罗。 』是比丘应覆藏行舍罗。 二句不知亦如上。 应如是行舍罗,从二种乃至如法灭诤已,后更发起得波逸提,如上显露行舍罗。 「云何为耳语行舍罗? 彼比丘作如是念:『如法比丘多,彼和尚、阿阇梨非法说。 』彼应耳语行舍罗。 彼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而彼众中上座智人标首比丘住非法持法、持毗尼、持摩夷。 』彼比丘应耳语行舍罗。 二句不知亦如上。 应作二种舍罗:一破、二完。 应作白『如是语者捉完舍罗;如是语者捉破舍罗。 』彼行舍罗时,应希坐间容一人身小障翳,彼比丘作耳语,语言:『汝和尚、同和尚、阿阇梨、同阿阇梨、亲厚知识已捉舍罗。 善哉! 汝亦当捉舍罗,慈愍故。 』若如法比丘多,诤事得灭得功德多。 行舍罗已,在一面数之,从此乃至如法灭诤已,后更发起得波逸提如上。 有十不如法捉舍罗:不解捉舍罗、不与善伴共捉舍罗、欲令非法者多捉舍罗、知非法比丘多捉舍罗、欲令众僧破故捉舍罗、知众僧当破故捉舍罗、非法捉舍罗、别众捉舍罗、以小犯故捉舍罗、不如所见故捉舍罗。 云何不解捉舍罗? 于此诤事不决了,不知是法非法乃至说不说,是为不解捉舍罗。 云何不与善伴共捉舍罗? 若比丘多闻持法、持毗尼、持摩夷,不与作伴法非法乃至说不说,是为不与善伴捉舍罗。 云何令非法比丘多捉舍罗? 彼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多有如法比丘,我今当捉非法舍罗,令非法比丘多。 』是为令非法比丘多捉舍罗。 云何知多非法比丘多捉舍罗? 彼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非法比丘多为非法伴捉舍罗。 』是为知非法比丘多捉舍罗。 云何欲令僧破捉舍罗? 彼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我今捉非法舍罗令众僧破。 』是为欲令众僧破捉舍罗。 云何知僧当破捉舍罗? 彼比丘知非法比丘多,为非法伴党捉舍罗,是为知僧当破捉舍罗。 云何非法捉舍罗? 白二白四羯磨,白异羯磨异,是为非法捉舍罗。 云何别众捉舍罗? 同一界羯磨不尽集,应嘱授者不嘱授,在现前应呵者便呵,是为别众捉舍罗。 云何以小犯事捉舍罗? 或念犯罪、或不故犯、或发心作如是捉舍罗,是为小犯事捉舍罗。 云何不如所见捉舍罗? 异见异忍捉舍罗,是为不如所见捉舍罗。 是为十种非法捉舍罗。 复有十如法捉舍罗,解捉舍罗乃至如所见捉舍罗,是为十如法捉舍罗(此即反上十不如法捉舍罗也。 )有五种平当人:或有人身不作口作,或有人口不作身作,或有人身不作口不作,或有人身作口作,或有人不爱、不恚、不怖、不痴。 云何有人身不作口作? 有人身不现相、口说言教,是为有人身不作口作。 云何有人口不作身作? 有人身现相、口不说言教,是为有人口不作身作。 云何有人身不作口不作? 有人身不现相、口不说言教,是为身不作口不作。 云何身作口作? 有人身现相、口说言教,是为身作口作。 是中有人,不爱、不恚、不怖、不痴,此人于彼人中,最为尊贵殊胜第一,犹若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最胜无比。 如是不爱、不恚、不怖、不痴,于彼人中,最为尊贵殊胜无比,是为五种平当人。 」 四分律卷第四十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3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4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