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分律卷第五十四 内容: 四分律卷第五十四(第四分之五)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集法毗尼五百人 尔时世尊在拘尸城末罗园娑罗林间般涅槃。 诸末罗子洗佛舍利已,以净劫贝裹,复持五百张叠次而缠之,作铁棺盛满香油,安舍利置中,以盖覆上。 复作木椁,安铁棺着中,下积众香薪。 时末罗子中为标首者,持火然之,时天即灭火。 余大末罗子,展转皆以大炬然之,时天亦皆灭之。 阿那律语末罗子:「不须乃尔疲苦,诸天灭汝等火。 」即问阿那律言:「大德! 诸天何故灭火? 」答言:「摩诃迦叶,在波婆拘、尸城两国中间在道行,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彼作是念:『我当得见未烧佛舍利不耶? 』诸天知迦叶心如是念,以是故灭火。 」末罗子言:「大德阿那律! 今便小停,遂彼诸天意。 」 尔时摩诃迦叶在彼二国中间道行,与大比丘僧五百人俱。 时有异尼揵子,持世尊般涅槃时曼陀罗华在道行,时迦叶遥见而问言:「汝等从何所来? 」彼答言:「我从拘尸城来。 」复问言:「识我世尊不? 」答言:「识。 」复问:「今故在世不? 」答言:「不在世,般涅槃来已七日,我从彼持此华来。 」时迦叶闻之不悦。 中有未离欲比丘,闻世尊已取涅槃,便自投乎地,譬如斫树根断树倒,此诸未离欲比丘亦复如是,啼哭而言:「善逝涅槃何乃太早! 世间明眼何乃速灭? 我曹所宗之法何得便尽? 」或有宛转在地犹若圆木,此诸未离欲比丘,亦复如是,啼哭忧恼而言:「善逝涅槃何乃太早? 」尔时有跋难陀释子在众中,语诸比丘言:「长老且止! 莫大忧愁啼哭,我等于彼摩诃罗边得解脱。 彼在时数教我等,是应是不应,当作是不应作是。 我等今者便得自任,欲作便作,欲不作便不作。 」时大迦叶闻之不悦,即告诸比丘言:「且起疾捉衣钵,时往及世尊舍利未烧当得见。 」诸比丘闻迦叶言,即疾疾执持衣钵。 于是大迦叶与五百人俱,往拘尸城已。 出城渡醯兰若河,往天观寺,至阿难所语言:「阿难! 我欲及世尊舍利未烧见之。 」阿难答言:「欲及世尊舍利未烧,而欲见之,难可得见。 何以故? 世尊舍利已洗浴,裹以新劫贝,复以五百张叠次而缠之,置在铁棺,盛满香油,着木椁中,下积众香薪,今垂欲烧之,是故难可得见。 」时大迦叶渐前往佛舍利积所,棺椁即自开,世尊现足。 时大迦叶见世尊足下轮相垢污,即问阿难:「世尊颜容端政身作金色,谁污足下轮相? 」阿难答言:「大德迦叶! 女人心软,前礼佛时泣泪堕上,手捉污世尊足。 」大迦叶闻之不悦,即礼世尊足。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大众亦皆礼佛足。 时世尊足还内棺中不现。 时大迦叶哀叹说偈绕棺七匝,火不烧自然。 时大迦叶烧舍利已,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我先在道行时,闻跋难陀语诸比丘作如是言:『长老且止! 莫复愁忧啼哭,我等今于彼摩诃罗边得解脱。 彼在世时教呵我等,是应尔是不应尔,应作是不应作是。 今我等已得自在,欲作便作,不作便不作。 』我等今可共论法毗尼,勿令外道以致余言讥嫌:『沙门瞿昙法律若烟,其世尊在时皆共学戒,而今灭后无学戒者。 』诸长老! 今可料差比丘多闻智慧是阿罗汉者。 」时即差得四百九十九人,皆是阿罗汉多闻智慧者。 时诸比丘言:「应差阿难在数中。 」大迦叶言:「勿以阿难在数中。 何以故? 阿难有爱恚怖痴,有爱恚怖痴是故不应令在数中。 」时诸比丘复言:「此阿难是供养佛人,常随佛行,亲从世尊受所教法。 彼必处处疑问世尊,是故今者应令在数。 」即便令在数。 诸比丘皆作是念:「我等当于何处集论法毗尼,多饶饮食卧具无乏耶? 」即皆言:「唯王舍城房舍饮食卧具众多,我等今宜可共往集彼论法毗尼。 」时大迦叶即作白:「大德僧听! 此诸比丘为僧所差,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往王舍城集共论法毗尼。 白如是。 」作白已,俱往毗舍离。 时阿难在道行,静处心自念言:「譬如新生犊子犹故饮乳,与五百大牛共行。 我今亦如是学人有作者,而与五百阿罗汉共行。 」时诸长老皆往毗舍离,阿难在毗舍离住。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国王、大臣、种种沙门外道,皆来问讯,多人众集。 时有跋阇子比丘,有大神力,已得天眼知他心智,作如是念:「今阿难在毗舍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国王、大臣、种种沙门外道,皆来问讯,多人众集。 我今宁可观察阿难,为是有欲无欲耶? 」即便观察阿难是有欲非是无欲,复念言:「我今当令其生厌离心。 」将欲令阿难生厌离心,即说偈言: 「静住空树下,心思于涅槃; 坐禅莫放逸,多说何所作。 」 时阿难闻跋阇子比丘说厌离已,即便独处精进不放逸寂然无乱,是阿难未曾有法。 时阿难在露地敷绳床夜多经行,夜过明相欲出时身疲极,念言:「我今疲极,宁可小坐。 」念已即坐,坐已方欲亚卧,头未至枕顷于其中间心得无漏解脱,此是阿难未曾有法。 时阿难得阿罗汉已,即说偈言: 「多闻种种说,常供养世尊; 已断于生死,瞿昙今欲卧。 」 时诸比丘从毗舍离往王舍城,作如是言:「我等先当作何等? 为当先治房舍卧具? 先论法毗尼耶? 」皆言:「先当治房舍卧具。 」即便治房卧具。 时大迦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中有陀醯罗迦叶作上座,长老婆婆那为第二上座,大迦叶为第三上座,长老大周那为第四上座。 时大迦叶知僧事,即作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集论法毗尼。 白如是。 」时阿难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大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语:『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 』」迦叶问言:「阿难! 汝问世尊不? 何者是杂碎戒? 」阿难答言:「时我愁忧无赖,失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 」时诸比丘皆言:「来我当语汝杂碎戒。 」中或有言:「除四波罗夷,余者是杂碎戒。 」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余者皆是杂碎戒。 」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余者皆是杂碎戒。 」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三十事,余者皆是杂碎戒。 」或有言:「除四波罗夷乃至九十事,余者皆是杂碎戒。 」时大迦叶告诸比丘言:「诸长老! 今者众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杂碎戒? 自今已去,应共立制,若佛先所不制,今不应制。 佛先所制,今不应却,应随佛所制而学。 」时即共立如此制限。 大迦叶语阿难言:「汝于佛法中先求度女人,得突吉罗罪。 今应忏悔。 」阿难答言:「大德! 此非我故作,摩诃波阇波提于佛有大恩,佛母命过长养世尊。 大德迦叶! 我今于此不自见有罪,以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大迦叶复言:「汝令世尊三反请汝作供养人,而言不作,得突吉罗罪。 今当忏悔。 」阿难答迦叶言:「我不故作,为佛作供养人难,是故言不能耳。 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以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迦叶复言:「汝为佛缝僧伽梨,脚蹑而缝,得突吉罗罪。 今应忏悔。 」阿难答言:「大德迦叶! 非我慢而故作,更无人捉故尔耳。 我于此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迦叶复言:「世尊欲取涅槃三反告汝,汝不请世尊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令无数人得利益,慈愍世间诸天人民令得安乐,汝得突吉罗罪。 今应忏悔。 」阿难答言:「大德迦叶! 非我故作,魔在我心,令我不请佛住世。 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迦叶复言:「世尊在时,从汝索水,汝不与,得突吉罗罪。 今应忏悔。 」阿难答言:「非我故作,时有五百乘车从水中过,其水甚浊。 恐世尊饮之作患,是故不与。 」迦叶复言:「汝但应与,若佛威神或复诸天能令水清净。 」阿难言:「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迦叶复言:「汝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 得突吉罗罪。 今应忏悔。 」阿难言:「我非故作,时我愁忧无赖,失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 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迦叶复言:「汝不遮女人,令污佛足,得突吉罗罪。 今应忏悔。 」阿难答言:「非我故作,女人心软,礼佛足时泣泪手污佛足。 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 时大迦叶即作白言:「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优波离法毗尼。 白如是。 」时优波离即作白僧:「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上座大迦叶问、我答。 白如是。 」时大迦叶即问言:「第一波罗夷,本起何处? 谁先犯? 」优波离答言:「在毗舍离,须提那迦兰陀子初犯。 」「第二复本起何处? 」答言:「在王舍城,陀尼伽比丘陶师子初犯。 」复问:「第三本起何处? 」答言:「在毗舍离,婆裘河边比丘初犯。 」复问:「第四本起何处? 」答言:「在毗舍离,婆裘河边比丘初犯。 」复问:「第一僧残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初犯。 」如是展转随所起处,如初分说。 复问:「第一不定法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初犯。 」第二亦尔。 复问:「尼萨耆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六群比丘初犯。 」如是展转亦如初分说。 复问:「初波逸提本起何处? 」答言:「在释翅瘦,象力释子比丘初犯。 」如是展转如初分说。 复问:「波罗提提舍尼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因莲花色比丘尼起。 」第二、第三、第四如初分说。 复问:「第一众学法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六群比丘初犯。 」如是展转如初分说。 比丘尼别戒如律所说。 复问:「最初听受大戒本起何处? 」答言:「在波罗[木*奈],五比丘。 」复问:「最初听说戒在何处? 」答言:「在王舍城,为诸少年比丘。 」复问:「初听安居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因六群比丘起。 」复问:「初自恣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因六群比丘起。 」如是展转问乃至毗尼增一。 时彼即集比丘一切事并在一处,为比丘律。 比丘尼事并在一处,为比丘尼律。 一切受戒法集一处,为受戒犍度。 一切布萨法集一处,为布萨犍度。 一切安居法集一处,为安居犍度。 一切自恣法集一处,为自恣犍度。 一切皮革法集一处,为皮革犍度。 一切衣法集一处,为衣犍度。 一切药法集一处,为药犍度。 一切迦絺那衣法集一处,为迦絺那衣犍度。 二律并一切犍度,调部毗尼增一都集,为毗尼藏。 时大迦叶即作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阿难法毗尼。 白如是。 」时阿难即复作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大迦叶问、我答。 白如是。 」大迦叶即问阿难言:「《梵动经》在何处说? 《增一》在何处说? 《增十》在何处说? 《世界成败经》在何处说? 《僧祇陀经》在何处说? 《大因缘经》在何处说? 《天帝释问经》在何处说? 」阿难皆答,如《长阿含》说。 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 一切中经,为《中阿含》。 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 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 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 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集为《阿毗昙藏》,时即集为三藏。 时长老富罗那,闻王舍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毗尼,即与五百比丘俱,往王舍城,至大迦叶所,语如是言:「我闻大德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毗尼,我亦欲豫在其次闻法。 」时大迦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为此比丘更问优波离,乃至集为三藏,如上所说。 彼言:「大德迦叶! 我尽忍可此事,唯除八事。 大德! 我亲从佛闻,忆持不忘。 佛听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从彼持食来,若杂菓、若池水所出可食者,如是皆听不作余食法得食。 」大迦叶答言:「实如汝所说,世尊以穀贵时世人民相食乞求难得,慈愍比丘故,听此八事。 时世还丰熟饮食多饶,佛还制不听。 」彼复作是言:「大德迦叶! 世尊是一切知见,不应制已还开、开已复制。 」迦叶答言:「以世尊是一切知见故,宜制已还开、开已复制。 富罗那! 我等作如是制:是佛所不制不应制,是佛所制则不应却。 如佛所制戒,应随顺而学。 」在王舍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毗尼,是故言集法毗尼有五百人。 七百集法毗尼 尔时世尊般涅槃后百岁,毗舍离跋阇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净、佛所听,应两指抄食、得聚落间、得寺内、后听可、得常法、得和、得与盐共宿、得饮阇楼罗酒、得畜不截坐具、得受金银。 」彼于布萨日,檀越布施金银,而共分之。 时有耶舍迦那子,闻毗舍离比丘行如是事,即往跋阇子比丘所,见劝檀越布萨时布施众僧金银,僧中唱令与伽那子比丘,即言:「我不受。 何以故? 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沙门释子舍弃珠宝不着饰好。 」彼于余日作分已,送与伽那子比丘。 伽那子比丘言:「我不须。 我先言:『沙门释子舍弃珠宝不着饰好。 』」彼即言:「毗舍离优婆塞瞋,汝往教化令喜。 」时即差使共往。 耶舍伽那子比丘至毗舍离优婆塞所,语如是言:「汝实瞋我语耶? 我言:『沙门释子! 不受取金银,弃舍珍宝不着饰好。 』」语优婆塞言:「世尊在王舍城时,王宫中王群臣集,说如是语:『沙门释子应得受取金银,不舍珍宝非不着饰好。 』时彼众中,有大长者字珠髻,语诸大臣言:『勿作是言:「沙门释子受取金银、不舍珠宝,非不着饰好。 」何以故。 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弃舍珠宝不着饰好。 』时珠髻长者为诸大臣解说,各令得解欢喜。 珠髻长者后于异时,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先因缘具白世尊言:『我即为解说各令欢喜。 世尊! 我说是言,将无违失圣旨、不如法教耶? 』佛言:『长者! 如汝所说,如法如实,不违世尊教法。 何以故? 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除舍珠宝不着饰好,其有受取金银者,则受五欲若受五欲,则非沙门释子法。 长者! 汝若见沙门释子捉持金银,决定应知非沙门法。 我作是说,听为竹[竺-二+韦]草木故求乞金银,终不应自受取金银。 』是故离奢! 以此因缘,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弃舍珠宝不着饰好。 离奢,复于异时,世尊在祇桓中,告诸比丘:『有四事故,令日月不明。 何等为四? 阿修罗、烟云、尘、雾是,为四事令日月不明。 如是沙门婆罗门,亦有四事污染尘秽,令沙门婆罗门无有光显。 何等四? 或有沙门婆罗门,饮酒不能除断,此是第一尘秽。 或有沙门婆罗门,行爱欲法不能舍离,此是第二尘秽。 或有沙门婆罗门,受取金银不舍饰好,此是第三尘秽。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邪命自活不能除断,此是第四尘秽。 是为四事。 以此四事故,令沙门婆罗门污秽不明无有光显。 』世尊尔时,即说偈言: 「『贪欲垢所污,沙门婆罗门;  愚痴所覆盖,爱着于好色。 饮酒散乱心,复行爱欲法;  受取金宝璎,此为无智者。 沙门婆罗门,邪命以自活;  佛说此为结,如日出云翳。 无光显威耀,不净纯垢污;  盲冥闇所闭,爱奴之所使。 造恶不善业,痴何能行道;  怨憎甚增益,更受未来身。 』 「是故离奢! 以此因缘故,汝等当知,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除去饰好。 我说是语,汝以此事不信我耶? 」彼离奢言:「我非为不信,我有信乐于汝,汝可住此毗舍离,我当供给衣服饮食医药所须之物。 」 时伽那子比丘,与诸离奢解说令得欢喜已,与彼使比丘俱,还婆阇子比丘所。 遥见伽那子比丘来,即问使比丘言:「伽那子比丘,已解喻诸离奢得信耶? 」答言:「尔。 」即言:「彼已信乐伽那子,持我等作非沙门释子! 」婆阇子比丘问言:「何故耶? 」即具说先因缘。 彼毗舍离比丘,语伽那子比丘言:「汝先骂众僧,见罪不? 」答言:「我不骂众僧。 」彼即和合与作举。 伽那子比丘作是念:「我此诤事,若得长老离婆多与我作伴者,便可得如法灭。 」彼即问余人言:「离婆多在何处? 」彼即答言:「闻在婆呵河边。 」即往婆呵河边。 离婆多不在,彼即问:「离婆多在何处? 」彼即答言:「闻在伽那慰阇国。 」即往彼国。 既至,离婆多复不在,复问:「离婆多在何处? 」答言:「在阿伽楼罗国。 」即往彼国。 而复不在,即问:「离婆多在何处? 」答言:「在僧伽赊国。 」即复往彼国。 见离婆多值众僧集,问离婆多供养弟子言:「汝大德长老离婆多,往众僧中不? 」答言:「当往。 」时离婆多往集僧中听说法已,夜半后捉尼师坛还屋。 时耶舍伽那子亦在僧中集听法已,夜半后捉尼师坛往离婆多所,彼作是念:「今正是时,当具说先因缘令其得闻。 」彼即问离婆多言:「大德上座! 得二指抄食不? 」彼还问言:「云何二指抄食? 」答言:「大德长老! 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二指抄食食不? 」离婆多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以是故制。 」复问言:「大德长老! 得村间不? 」彼还问言:「云何得村间? 」答言:「大德长老! 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往村中间得食。 」离婆多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以是故制。 」彼问言:「大德长老! 得寺内不? 」彼还问言:「云何得寺内? 」答言:「大德长老! 在寺内得别众羯磨。 」离婆多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王舍城,布萨犍度中制。 」「大德长老! 得后听可不」还问言:「云何得后听可? 」答言:「大德长老! 在界内别众羯磨已,后听可。 」离婆多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王舍城,布萨犍度中制。 」复问:「得常法不? 」还问言:「云何得常法? 」答言:「大德长老! 此作是已言是本来所作。 」彼答言:「比丘知不? 应观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 若不观毗尼、不检校法律而违反于法,若已作不应作,未作亦不应作。 若观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与修多罗相应、与法律相应,不违本法,若已作若未作应作。 」复问言:「大德长老! 得和不? 」彼还问言:「云何得和? 」答言:「大德长老! 足食已舍威仪,以酥、油、蜜、生酥、石蜜、酪和一处,得食不?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以是故制。 」复问:「大德长老! 得与盐共宿不? 」彼还问言:「云何得与盐共宿? 」答言:「大德长老! 得用共宿盐着食中食。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药犍度中制。 」复问言:「大德长老! 得饮阇楼罗酒不?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拘睒弥国,因长老娑伽陀比丘制。 」复问:「大德长老! 得畜不割截坐具不? 」答言:「不应畜。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因六群比丘制。 」复问:「大德长老! 得受取金银不?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王舍城,因跋难陀释子制。 」彼言:「大德长老! 毗舍离婆阇子比丘行此十事,言:『清净如法、是佛所听。 』彼劝檀越于布萨时施众僧金银,令分物人分。 」彼言:「汝莫语余人。 何以故? 恐诸比丘所见不同,而不与和合比丘。 汝可往阿吁恒河山中,彼处有三浮陀比丘,是我同和上,与六十波罗离子比丘共住,彼皆勇勐精进度无所畏。 以此因缘具为彼说已,共期婆呵河边,我亦当往。 」 时耶舍伽那子比丘即往彼山中,至三浮陀所,以此因缘具向彼说之。 「期婆呵河边,大德离婆多亦当来。 」时毗舍离婆阇子比丘,闻耶舍伽那子比丘往人间求索伴党。 彼即大持毗舍离好衣,往离婆多弟子所语言:「我为大德离婆多故,持此好衣来与。 今止不复与,即回与汝可取。 」彼言:「止! 止! 我不受。 」彼复勤勤逼令受,彼遂便受。 既受已,作是言:「长老! 彼波夷那、波梨二国比丘共诤,世尊出在波夷那国。 善哉长老! 能为我白大德上座:『波夷那、波梨二国比丘共诤,世尊出在波夷那国。 善哉大德! 当助波夷那比丘。 』」彼即答言:「大德! 长老离婆多尊重,我难不敢言。 」彼即强逼之不已,便往离婆多所,白如是言:「大德! 彼波夷那、波梨二国比丘共诤,世尊出在波夷那。 愿大德! 助波夷那比丘。 」彼即答言:「汝痴人! 持我在不净部中。 汝去! 不复须汝。 」彼得遣已,便往毗舍离婆阇子比丘所,语如是言:「长老! 我先语汝:『大德离婆多尊重,难可为言,我不能语。 』今大见责。 」彼问言:「说何等? 」彼言:「已遣我。 」复问言:「汝几腊。 」答言:「十二岁。 」问言:「汝十二岁,犹故怖畏遣耶? 」答言:「不受我供养,云何不畏? 」 时彼离婆多及诸比丘如是语:「我等今当往诤所起处。 」即乘船从恒水中往。 时天热疲极,住船在岸边荫下息。 时婆搜村有长老在道行,作如是念:「我今此诤事,当观修多罗、毗尼,知谁法语? 谁非法语? 」彼即观修多罗毗尼、捡校法律,便知波梨国比丘是法语,波夷那比丘非法语。 时有天不现身而赞言:「善哉善男子! 如汝所观,波梨比丘如法语,波夷那比丘非法语。 」时诸长老即共往毗舍离。 毗舍离有长老,字一切去,是阎浮提中最上座。 时三浮陀语离婆多言:「今往一切去上座屋中宿,具说此事,令其得闻。 」时二人即共相随往至彼屋。 时一切去长老,夜坐禅思惟夜已久,离婆多作是念:「此上座年已老气力羸劣,而久坐如是,况我当不作如是坐。 」时离婆多即便坐思惟至夜久。 一切去长老作是念:「此客比丘远来疲极,犹故坐禅思惟如是,况我而不久坐。 」时彼长老即复久坐思惟。 夜已过多,语离婆多言:「长老! 汝此夜思惟何法? 」答言:「我先白衣时甞习慈心,此夜思惟入慈三昧。 」彼即言:「汝此夜入小定。 何以故? 慈心三昧是小定。 」即复问言:「大德一切去,此夜思惟何法? 」答言:「我先白衣时习空法,我此夜多入空三昧。 」彼言:「大德此夜思惟大人之法。 何以故? 大人之法入空三昧。 」彼作是念:「今正是时,可说先因缘令其得知。 」彼问言:「大德长老! 得二指抄食不? 」问言:「云何得二指抄食? 」答言:「大德! 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二指抄食食。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以是故制。 」如是一一说,乃至布萨时受取金银,令分物人分,如上说。 彼即言:「勿语余人,恐人心不同,不得和合。 」一切去上座为第一上座,三浮陀第二上座,离婆多第三上座,婆搜村是第四上座,阿难皆为其和尚。 时长老一切去知僧事时,上座即作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僧论法毗尼。 白如是。 」时波夷那比丘语波梨比丘言:「汝等今可出平当人。 」彼即言:「上座一切去、离婆多、耶舍、苏曼那是平当人。 」波梨比丘语波夷那比丘言:「汝等亦应出平当人。 」彼即言:「长老三浮陀、婆搜村、长老沙留、不阇苏摩是平当人。 是中有阿夷头比丘,堪任劝化。 」彼诸比丘言:「持此比丘在数中。 何以故? 彼在所处,当为我等劝化。 」即着数中。 彼诸上座作是念:「我等若在众中问此事,恐更生余诤事,不知谁语是? 谁语非? 我等今宁可差次在别处共平论耶? 」彼诸长老作是念:「我等于何别处而平宜此事? 」即言:「当于婆梨林中。 」时一切去长老即作白:「大德僧听! 如此为僧所举比丘,若僧时到僧忍听,于婆梨林中论法毗尼,余比丘不在中。 白如是。 」如是作白已,应羯磨差二、三比丘,取余比丘,欲至婆梨林中。 时一切去上座,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如是诸上座皆集。 时一切去上座即作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僧论法毗尼。 白如是。 」时离婆多即作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一切去上座法毗尼。 白如是。 」时上座一切去即复作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离婆多问、我答法毗尼。 白如是。 」离婆多问言:「大德上座! 得二指净不? 」即还问言:「云何二指净? 」答言:「大德长老! 足食已舍威仪,得二指抄食食?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以是故制。 」此是第一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别处平宜已,下一舍罗;如是一一检校,乃至十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皆下舍罗。 彼诸长老作是语:「如我等今于别处平宜此事已,今复欲于僧中如是检校。 何以故? 令众人皆知故。 」 彼诸长老皆往毗舍离,时一切去上座即集比丘僧已作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论法毗尼。 白如是。 」长老离婆多即作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一切去上座法毗尼。 白如是。 」时一切去上座即作白:「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离婆多问法毗尼、我答。 白如是。 」离婆多即问言:「大德长老! 得二指净不? 」彼问言:「云何得二指净? 」答言:「大德长老! 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二指抄食食?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是故制。 」此是第一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于僧中检校已,下一舍罗;如是一一检校乃至十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于僧中检校已,皆下舍罗。 在毗舍离,七百阿罗汉集论法毗尼,故名七百集法毗尼。 四分律卷第五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2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