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分律卷第五十八 内容: 四分律卷第五十八(第四分之九)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毗尼增一之二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三羯磨,摄一切羯磨。 何等三? 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是为三羯磨摄一切羯磨。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告诸比丘:「有三非法与忆念毗尼。 何等三? 若比丘犯重罪,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偷兰遮。 时余比丘言:『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问言:『汝忆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彼言:『根本不见。 诸长老! 我不忆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莫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忆念毗尼。 若僧与彼忆念毗尼,是为非法与忆念毗尼。 若有比丘,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时余比丘言:『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余比丘问言:『汝忆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彼言:『根本不见。 诸长老! 我不忆念犯如是重罪,我犯小罪当忏悔清净。 诸长老! 莫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忆念毗尼。 若僧与忆念毗尼,是为非法与忆念毗尼。 若有比丘,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余比丘语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彼言:『根本不见。 诸长老! 我不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我犯小罪已忏悔清净。 诸长老! 莫为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忆念毗尼。 僧若与作忆念毗尼,非法。 是为三种非法与忆念毗尼。 有三种如法与忆念毗尼: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问言:『汝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彼不忆犯便作是言:『诸长老! 我不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诸长老! 莫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广忆念,从僧乞忆念毗尼。 僧若与忆念毗尼,是为如法与忆念毗尼。 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问言:『汝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不? 』彼言:『不忆犯。 』便作是言:『长老! 我不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我犯小罪当如法忏悔清净。 诸长老! 莫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广忆念,从僧乞忆念毗尼。 若僧与忆念毗尼,是为如法与忆念毗尼。 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问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不? 』彼不忆犯便作是言:『长老! 我不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我犯小罪已忏悔清净。 诸长老! 莫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广忆念,从僧乞忆念毗尼。 僧若与忆念毗尼,是为三种如法与忆念毗尼。 「复有三非法与不痴毗尼。 若比丘不痴狂而诈为痴狂,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 余比丘言:『汝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彼作是言:『我颠狂心乱,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此非我故作,是痴狂故耳。 诸长老! 莫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 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非法与不痴毗尼。 若比丘不痴狂而诈为痴狂,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彼言:『我先痴狂心乱,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痴狂故作耳。 如人忆梦中事,我亦如是。 诸长老! 莫为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 僧若与不痴毗尼,是为非法与不痴毗尼。 若比丘不痴狂而诈为痴狂,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 』彼言:『我先痴狂故耳,如人从高坠下揽少草木。 诸长老! 莫为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 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非法与不痴毗尼。 是为三非法与不痴毗尼。 复有三种如法与不痴毗尼,若比丘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彼后还得心,余比丘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不? 』彼言:『我先痴狂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狂故耳。 诸长老! 莫为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痴狂止,从僧乞不痴毗尼。 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如法与不痴毗尼。 若比丘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彼后还得心,余比丘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不? 』彼言:『我先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痴狂故耳,如人忆梦中所作。 诸长老! 莫为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 僧若与不痴毗尼,是为如法与不痴毗尼。 若比丘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余比丘言:『汝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不? 』彼言:『我先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狂痴耳,我忆如人从高坠下揽少草木。 诸长老! 莫为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 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如法与不痴毗尼。 是为三如法与不痴毗尼。 「有三种调法:呵责、摈出、依止,是为三种调法。 有三灭法:用多人语、罪处所、草覆地,是为三灭法。 复有三法,应唤比丘着现前已作白然后作三羯磨,我说是如法得处所羯磨成就。 若比丘憙斗诤,僧应与作三种羯磨:若呵责羯磨、若摈羯磨、若依止羯磨。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三法不应与受大戒:一破戒、二破见、三破威仪,有如是三法不应与受大戒。 有三法应与受大戒:不破戒、不破见、不破威仪,有如是三法应与受大戒。 比丘有三法,僧应与作呵责羯磨:破戒、破见、破威仪,有如是三法僧应与作呵责羯磨,若摈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举羯磨亦如是。 被举人有三法,不应为解羯磨:应见不见、应忏不忏、应舍不舍,有如是三法,不应为解羯磨。 被举者有三法,应为解羯磨:应见而见、应忏而忏、应舍而舍,有是三法应为解羯磨。 被举人有三法,不应为解羯磨:应见不见、应忏不忏、应信不信,有如是三法不应为解羯磨。 被举人有三法应为解羯磨:应见而见、应忏而忏、应信而信,有如是三法应为解羯磨。 比丘有三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在白衣前毁訾佛、法、僧,有如是三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与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时,应以三法量宜:称量比丘、称量白衣、称量事。 有三法:称量比丘、称量白衣、称量羯磨。 有三法:称量比丘、称量白衣、称量犯。 复有三法:实不实、作不作、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是为与比丘三事量宜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复有三法作呵责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处所。 何等三? 不作举、不作忆念、不作自言,是为三。 复有三法:不犯、犯不可忏罪、若已忏罪,是为三。 复有三:不作举、非法、别众。 复有三:不作忆念、非法、别众。 复有三:不作自言、非法、别众。 复有三:不犯、非法、别众。 复有三:犯不可忏罪、非法、别众。 复有三:犯罪已忏、非法、别众。 复有三:不现前、非法、别众。 有如是三法作呵责,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处所。 有三法作呵责,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得处所(即反上句是不复烦文,故不出耳)。 「有三事弄失精,犯僧伽婆尸沙:若忆念、若弄、若失不净,有如是三事,犯僧伽婆尸沙。 复有三事:若忆念、若弄、若欲出青色不净若失青不净,僧伽婆尸沙。 若忆念、若弄,若欲出青不净乃出黄不净,若赤、若白、若黑、若酪色、若酪浆色不净者,僧伽婆尸沙。 若忆念、若弄,乃至欲出酪浆色不净若出,僧伽婆尸沙。 若忆念、若弄,欲出酪浆色不净,乃出青黄赤白黑不净,僧伽婆尸沙。 如是为乐故、为药故、为试出故、为福德故、为祀天故、为善道故、为施故、为种子故、为憍恣故、为试力故、为颜色故、为轻慢故,一切僧伽婆尸沙。 于内色亦如是;于外色亦如是;于内外色亦如是;若于水、若风、若虚空亦如是。 「有三种人犯:不癫狂、不错乱、不痛恼,是为三种人犯。 有三种人不犯:若颠狂、错乱、痛恼,是为三种人不犯。 「有于三种众生行淫犯波罗夷:人、非人、畜生,是为于三种众生行淫波罗夷。 复有三种:妇女、童女、二根。 复有三:妇女、童女、黄门。 复有三:妇女、童女、男子。 复有三:男子、二根、黄门。 复于三种妇女行淫犯波罗夷:人妇女、非人妇女、畜生妇女。 童女亦如是;二根亦如是;黄门亦如是;男子亦如是。 人妇女三处行淫波罗夷:大、小便道、口中。 非人妇女、畜生妇女、人童女、非人童女、畜生童女;人二根、非人二根、畜生二根亦如是。 「有三种作盗犯波罗夷:若自取、若现前指示取、若遣使取。 复有三:不作己有想取、不暂取、非亲厚取。 复有三:若他物、若他物想、若举离本处。 「有三种断命波罗夷:若人作人想、若以身、若以口断命,是为三种断命波罗夷。 有三种断人命不犯波罗夷:人作非人想、若以身、若以口断命,是为三种断人命不犯波罗夷。 「有三种自称得上人法波罗夷:不得言得、不入言入、不证言证,是为三种。 复有三种:身犯、口犯、身口犯,是为三(此中三犯,更复有四句异名,一句言、三种相,二句言、三种咒,三句言、三非威仪,四句言、三邪命)。 复有三:贪、恚、痴,是为三。 复有三:身欲、口欲、身口欲,是为三。 复有三:身恚、口恚、身口恚,是为三。 复有三:身痴、口痴、身口痴,是为三。 复有三:身欲害、口欲害、身口欲害,是为三;恚痴亦如是。 「有三种人犯:一僧、二众多人、三一人。 有三种人忏悔: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应受忏悔: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犯尼萨耆: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犯尼萨耆应在三种人前舍: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应受尼萨耆: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默然:有知而默然、有不知而默然、有痴而默然。 「有三种住:戒住、见住、羯磨住。 复有三:戒住、见住、威仪住。 复有三:戒住、见住、命住。 「复有三种人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起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舍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应三种人前舍: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灭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应灭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得灭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比丘有三种正语,应语比丘:破戒、破见、破威仪。 举他比丘应以三事:若见、若闻、若疑。 有三种覆:覆破戒、覆破见、覆破威仪。 有三种发露:破戒、破见、破威仪。 有三种忏悔:破戒、破见、破威仪。 有三种放逸羯磨:破戒羯磨、破见羯磨、破威仪羯磨。 「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是为三学。 复有三学:威仪学、净行学、波罗提木叉学,是为三学。 」 尔时有众多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是法之主,说言学,云何为学? 」佛告诸比丘:「学于戒故言学。 云何学戒? 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是故言学。 彼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时,得调伏贪欲、瞋恚、愚痴尽。 彼得贪欲瞋痴尽已,不造不善、不近诸恶,是故言学。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问诸比丘:「汝云何学? 云何为学? 」诸比丘白佛言:「大德是法之根本、为法之主,如世尊向所说,我等受持故言学。 」「复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学此三学,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是故当勤精进学此三学。 」 尔时阿难在波罗梨子城鸡园中。 时有孔雀冠婆罗门至阿难所,问讯已在一面坐,白阿难言:「沙门瞿昙! 何故为诸比丘制增戒学、增净行学、增波罗提木叉学? 」阿难答言:「所以尔者,为调伏贪欲、瞋恚、愚痴令尽故,世尊为诸比丘制戒。 」复问言:「若比丘得阿罗汉漏尽,彼何所学? 」阿难答言:「贪欲、瞋恚、愚痴尽,不造不善,不近诸恶,所作已办,名为无学。 」婆罗门言:「如向所说便为无学耶? 」阿难答言:「如是。 」阿难说如是,孔雀冠婆罗门闻已,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摩竭国崩伽弥村中,为诸比丘无数方便说戒法。 时有旧住比丘,于迦叶姓中出家,此比丘闻世尊说法,不生信乐愁忧不乐:「世尊数恐我等。 」于是世尊移往王舍城。 去未久,彼迦叶比丘心自悔恨:「我无利、不善得。 世尊为诸比丘无数方便说戒,而我不生信乐,愁忧不乐而言:『世尊数恐我等。 』我今宁可于世尊前至诚悔过耶? 」时彼比丘即持衣钵,往王舍城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从坐起头面礼足至诚悔过言:「大德! 我愚痴无智不善,而世尊为诸比丘无数方便说戒法,而我生不信乐心,怀忧恼言:『世尊数恐我等。 』唯愿大德! 受我悔过。 」佛告比丘言:「汝自忏悔愚痴无智不善,我为诸比丘说戒,汝自不信乐,心怀忧恼言:『世尊数恐我等。 』于我法中能至诚如法忏悔者,便得增益,汝忏悔应生厌离心。 汝比丘至诚如法忏悔,我为受之。 」时彼迦叶比丘,礼佛足已却坐一面,佛告言:「若上座既不学戒亦不赞叹戒,若有余比丘乐学戒赞叹戒者,亦复不能以时劝勉赞叹。 迦叶比丘! 我不赞叹如是上座。 何以故? 若我赞叹者,令诸比丘亲近。 若有亲近者,令余人习学其法。 若有习学其法,长夜受苦。 是故迦叶比丘! 我见如是上座过失故不赞叹。 若中下座亦如是。 」(此上中下座,是不如法者。 其次应有上中下座如法者反上句,即是不复烦文故不出也)佛说如是,迦叶比丘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譬如有驴与群牛共行,自言:『我亦是牛! 我亦是牛! 』而驴毛不似牛、脚不似牛、音声亦不似牛,而与牛共行,自言:『是牛。 』如是有痴人,随逐如法比丘,自言:『我是比丘。 』此痴人无有增戒、增心、增慧,如善比丘与众僧共行,自言:『我是比丘。 』是故汝等,当勤修习增戒、增心、增慧学。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 有跋阇子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半月所说戒多,我不能学如是多戒。 」佛告言:「听汝学三戒,增戒、增心、增慧学。 若汝如是学三戒者,便得至贪欲、瞋、痴尽处,不造不善不近诸恶。 」比丘言:「大德! 愿乐受持。 」时跋阇子比丘闻世尊略教已,独在静处,精勤而不放逸。 初夜、后夜警意思惟所为出家,修习不久,得无上净行现前,自知得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生。 跋阇子比丘,自知得阿罗汉。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 何等增戒学? 若比丘尊重于戒,以戒为主;不重于定,不以定为主;不重于慧,不以慧为主。 彼于此戒,若犯轻者忏悔。 何以故? 此中非如破器破石故。 若是重戒,便应坚持,善住于戒,应亲近行,不毁阙行、不染污行,常如是修习。 彼断下五使,于上涅槃,不复还此。 若比丘重于戒,以戒为主;重于定,以定为主;不重于慧不以慧为主,如上。 若比丘重于戒,以戒为主;重于定,以定为主;重于慧,以慧为主。 彼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在前自知得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此。 满足行者,具满成就。 不满足行者,得不满足成就。 我说此戒无有唐捐。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复有三学:增戒、增心、增慧学。 何等增戒学? 若有比丘,具满戒行,少行定行、少行慧行。 彼断下五使,便于上涅槃,不复还此。 若不能至如是处,能薄三结:贪欲、瞋恚、愚痴,得斯陀含,来生世间,便尽苦际。 若不能至如是处,能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取道,七生天上、七生人中便尽苦际。 若比丘具满戒行、具满定行、少行慧行亦如上。 若比丘具满戒行、具满定行、具满慧行亦如上。 复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 何等增戒学? 若比丘具足持波罗提木叉戒,成就威仪,畏慎轻戒重若金刚,等学诸戒,是为增戒学。 何等增心学? 若比丘能舍欲恶,乃至得入第四禅,是为增心学。 何等增慧学? 若比丘如实知苦谛知集尽道,是为增慧学。 复有三学:增戒、增心、增慧学。 增戒、增心如上。 增慧学者,若比丘知内有贪欲如实知之;内无贪欲如实知之;若未生贪欲如实知之;若未生贪欲后生如实知之;若已生贪欲能断如实知之;若未生贪欲不令生如实知之;瞋恚、睡眠、调悔疑亦如是。 彼比丘作是念:『我于眼色有贪欲、瞋恚如实知之;无贪欲、瞋恚如实知之;于眼色未生贪欲、瞋恚不生如实知之;如于眼色未生贪欲、瞋恚而生如实知之;如于眼色已生贪欲、瞋恚断灭如实知之;如于眼色已断贪欲、瞋恚后,不复生如实知之;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复次比丘! 内有念觉意如实知之;内无念觉意如实知之;如未生念觉意不生如实知之;如未生念觉意而生如实知之;如已生念觉意修习满足如实知之。 』如是法觉意、精进觉意、猗觉意、定觉意、喜觉意、护觉意亦如是。 复有三聚:持戒聚、定聚、慧聚。 「毗尼有三答:我如是见、如是闻、如是忍。 「比丘有三法灭正法:非制而制、是制便断、不随所制而行。 比丘复有三法不灭正法(即反上句是)。 「有三处具满妄语:前知欲作妄语、妄语时知是妄语、妄语竟知作妄语。 复有三种具足实语(即反上句是)。 「有三种使:一使、二增使、三减使。 云何为使? 若使能受教不增不减,随所闻而说,是为使。 云何增使? 若使受教增益过说,是为增使。 云何减使? 若使受教不具足说,是为减使。 「复有三子:等子、增子、不等子。 云何等子? 若父母有信、戒、施慧,子亦有信、戒、施慧,是为等子。 云何增子? 若父母无有信、戒、施慧,而子有信、戒、施慧,是为增子。 云何不等子? 若父母有信、戒、施慧,而子无信、戒、施慧,是为不等子。 」而说偈言: 「等子及增子,应求如是子, 勿求不等子,在家无增益。 彼子常如法,善行优婆塞, 成就持信戒,布施不悭嫉, 如月无云翳,在众亦如是。 「复有三病:或有病若得随意食若不得、若得随病药若不得、若得随意好瞻病人若不得,病人俱死、不能从病得差。 或有病人如是,或有病人,若得随意食若不得、若得随病药若不得、若得随意好瞻病人若不得,此病人不死,从病得差。 或有病人如是,或有病人,不得随意食,不得随意病药,不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死,不能从病得差;若得随意食、得随病药、得好瞻病人,彼病者不死,从病得差。 或有病人如是,是中病人,不得随意食、不得随病药、不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死,不能从病得差;若得随意食、得随病药、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不死,从病得差。 我为是故,听与病者随意食、随病药、好瞻病人,以此病因缘故,余病人亦应与瞻视供养。 「有三种痴:一犯罪、二不见罪、三见罪不如法忏悔,是为三种痴。 有三种智慧:一不犯罪、二犯罪能见、三见罪能忏悔。 有三种痴:一犯罪不见、二见犯罪不忏悔、三不如法忏悔彼不受。 有三种智慧(即反上句是)。 「有三种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 于圣法律中,歌戏犹如哭,舞如狂者,戏笑似小儿。 「有三种不净肉不应食:若见、闻、疑为己作。 有三种净肉应食:不见、闻、疑不为己作。 「有三种布萨:十四日、十五日、月初日。 有三种人布萨: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作布萨: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应作布萨: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或知而作、或不知而作、或见而作。 或知而作、或不知而作、或痴而作。 或身、或口、或身口俱。 「有三种应平断犯罪:一戒序、二制、三重制。 有三法平断不犯:戒序、制、重制。 有三种净、有三种不净、有三种听、有三种不听,亦如是。 有三种,不恭敬佛法僧。 复有三种,不恭敬佛法戒。 有三,不恭敬佛法定。 复有三,不恭敬佛法父母。 有三,不恭敬佛法善法。 恭敬有三三句(即反上句是)。 「复有三种举:一不见、二不忏悔、三恶见不舍。 「有三法僧应作覆钵:在比丘前谤毁佛、法、僧。 「复有三念:佛念、法念、僧念。 复有三念:佛念、法念、戒念。 复有三念:佛念、法念、施念。 复有三念:佛念、法念、天念。 「复有三成就:持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 复有三:戒成就、定成就、解脱成就。 复有三:戒成就、定成就、见解脱慧成就。 「复有三贱法:刀贱、衣贱、色贱。 复有三坏色:青、黑、木兰。 复有三法名持律: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诵二部戒通利无疑。 复有三: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广诵毗尼通利无疑。 复有三: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住毗尼中不动。 复有三: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善巧方便能灭诤事。 「复有三办:比丘办、不放逸办、清净行办。 「复有三种自恣:十四日、十五日、月初日。 「复有三种人自恣: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复有三种作自恣: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复有三种人应作自恣: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复有三种:若知、若不知、若见。 复有三种:若知、若不知、若痴。 复有三种:若身、若口、若身口俱。 复有三种:若见、闻、疑。 复有三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如是三三为句,乃至非沙门释子。 复有三种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戒。 从摄取于僧三三为句,乃至正法久住。 有三种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从摄取于僧三三为句,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从呵责乃至七灭诤亦如是。 」 尔时世尊在婆阇国地城中,告诸比丘:「我说四种广说,汝等善听,当为汝说。 」诸比丘言:「大德! 愿乐闻之。 」「何等四? 若比丘如是语:『诸长老! 我于某村某城亲从佛闻受持,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教。 』若闻彼比丘说,不应便生嫌疑,亦不应呵。 应审定文句已,应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 若听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时,若不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汝所说者非佛所说,或是长老不审得佛语。 何以故? 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不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违背于法。 长老不须复诵习,亦莫教余比丘,今应舍弃。 』若闻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时,若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应语彼比丘言:『长老所说,是佛所说,审得佛语。 何以故? 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共相应,而不违背。 长老! 应善持诵习、教余比丘,勿令忘失。 』此是初广说。 「复次若比丘如是语:『长老! 我于某村、某城和合僧中上座前闻,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闻彼比丘说时,不应嫌疑亦不应呵,应审定文句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 若闻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时,不与相应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言:『长老! 此非佛所说,是彼众僧及上座不审得佛语,长老亦尔。 何以故? 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不与相应违背于法。 长老! 不须复诵习,亦莫教余比丘,今当弃之。 』若闻彼比丘语,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相应不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言:『长老! 是佛所说,彼众僧上座及长老亦审得佛语。 何以故? 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而与相应无有违背。 长老! 应善持诵习亦教余人,勿令忘失。 』此是第二广说(次第三句,从知法毗尼摩夷众多比丘所闻亦如是。 第四句,从知法毗尼摩夷一比丘所闻亦如是)。 是为四广说。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信乐欢喜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众:「僧有四种断事人。 何等四? 或有寡闻无惭、或有多闻无惭、或有寡闻有惭、或有多闻有惭。 是中断事比丘,寡闻无惭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苦切呵责,令无惭者后更不尔。 若彼断事人多闻无惭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苦切呵责,令彼无惭者后更不尔。 是中断事比丘有惭寡闻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不应苦切呵责,应佐助开示,令彼有惭者后于僧中言说断事。 是中断事比丘有惭多闻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不应呵责,听彼说已,应赞其善哉,令有惭者后于僧中言说断事。 复有四断事比丘:或无惭不谙经文、或无惭谙经文、或有惭不谙经文、或有惭谙经文。 无惭不谙经文者有三失:彼无惭失、可呵失、不谙经文失,是为断事人三失。 无惭谙经文者有二失:无惭失、可呵失,彼谙经文不失,是为断事比丘二失。 有惭不谙经文者有一失,彼不谙经文失,彼有惭不失、无可呵不失,是为断事比丘一失。 有惭谙经文者无失,彼有惭不失、无有可呵不失、谙经文复无失,是为断事比丘第一最胜无失。 破戒四句亦如是。 破见四句亦如是。 破正命四句亦如是。 破威仪四句亦如是。 」(此中羁连有四比丘,分物四分,如房舍揵度中法不异,故不出也) 尔时佛在王舍城。 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 说言破僧,齐几名为破僧? 谁破和合僧?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犯,彼言:『不犯。 』若不犯,彼言:『犯。 』轻言:『重。 』重言:『轻。 』若比丘于此四事便求索伴、若使人求,于界内别部布萨羯磨说戒,齐是名为破僧,是为破和合僧。 」优波离复问:「云何和合僧? 僧破已,谁为和合?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犯,彼言:『犯。 』若不犯,彼言:『不犯。 』轻言:『轻。 』重言:『重。 』彼比丘于此四事不求伴、不使人求,不别部羯磨布萨说戒,齐是名为和合僧,是为僧破已还和合。 」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舍卫比丘共斗诤,阿尼楼陀有弟子字婆夷,独于僧中语,独当诤事。 时阿尼楼陀在众,不说一语教呵。 尔时阿难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诤事已灭未? 」阿难答言:「诤事何可得灭? 阿尼楼陀弟子,在僧中独语独当诤事。 而阿尼楼陀在僧中,曾不以一语呵责。 」佛告阿难:「阿尼楼陀何时能灭此诤事? 岂非汝、舍利弗、目连事耶? 」尔时佛告诸比丘:「恶比丘有四法,见僧破欢喜。 何等四? 是恶比丘破戒恶法,彼恶比丘作是念:『我破戒恶法,若余比丘得知我,和合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作伴。 』恶比丘有是初法,见僧破欢喜。 复次恶比丘邪命自活,作是念言:『我邪命自活,令余比丘知我,和合僧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为伴。 』是为恶比丘第二见僧破欢喜。 复次恶比丘多求利养恭敬,作是念:『我求利养恭敬,令余比丘知我,和合僧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为伴。 』是为恶比丘第三见僧破欢喜。 复次恶比丘邪见边见,作是念:『我邪见边见,令余比丘知我,和合僧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为伴。 』是为恶比丘第四见僧破欢喜。 「有四种作法:前非法作后非法作、前非法作后法作、前法作后非法作、前法作后法作。 何等前非法作后非法作? 前非法起事应教呵,不教呵而住应灭摈,不灭摈而住,是为前非法作后非法作。 何等前非法作后法作? 若有非法作者,前非法起事,彼应教呵者呵而后住,应灭摈灭摈而后住,是为前非法作后法作。 何等前法作后非法作? 若比丘如法起事,应教呵不教呵而住,应灭摈不灭摈而住,是为前如法作后非法作。 何等前如法作后如法作? 若比丘前如法起事,应教呵而教呵,应灭摈而灭摈而后住,是为前如法作后如法作。 「有四种供养:一饮食、二医药、三衣服、四是所须者与。 「复有四种利法:非法求非法与、非法求法与、法求非法与、法求法与。 云何非法求非法与? 或有比丘,周旋往反不作沙门法,说非法求利养不净。 彼作如是不净求利养,有所偏为,取是、莫取是、取尔许、莫取尔许、取是来、莫取是来、持尔许来、莫持尔许来、与此、莫与彼、与尔许、莫与尔许、彼可与、彼不可与,是为非法求利养非法与。 云何非法求法与? 或有比丘,周旋往反作非沙门法,说非法求利养不清净,不作如上偏为,是为非法求法与。 云何法求非法与? 或有比丘,周旋往反说沙门法,不作非法,求利养清净,作如上偏为,是为法求非法与。 云何法求法与? 或有比丘,周旋往反说沙门法,不作非法,求利养清净,不作如上偏为,是为法求法与。 「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学、不广诵二部戒。 有如是四法,不应与他受大戒。 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学、不知增心学、不知增慧学、不广诵毗尼,如是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 复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学、虽诵毗尼不能决了,如是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 复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若弟子有恶见不能教化弟子令舍恶见修习善见、不满十岁,有如是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 复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名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 复有四法:知犯、知不犯、知有余、知无余。 复有四法:知犯、知不犯、知麁恶、知不麁恶。 复有四法:知可忏罪、知不可忏罪、知忏悔清净、知忏悔不清净。 「复有四诤:言诤、觅诤、犯诤、事诤。 「有四犯畏:若有如是男子来,被发着黑衣持刀,至大众中作如是言:『我作极大重恶断头罪,随汝等所憙我当作。 』时诸大众即捉缚,打恶声鼓,为现死相,顺路唱令,从右门出,至杀处杀之。 智人见已,作如是语:『此人造恶极重死罪,我今当自勅并教余人,莫作如是重恶死罪。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罗夷法生大恐畏,作如是念:『若未犯波罗夷终已不犯,若犯都无覆藏心如法忏悔。 』此是第一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发着黑衣持合鞘刀,至大众中言:『我作恶不善,随众人所憙我当作。 』时彼众人即夺取刀,打之驱出右门。 有智人见作如是言:『此人作恶罪,我今当自勅并教人,莫作如是恶罪。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僧残法生大恐畏,作如是念:『若未犯僧残终不犯,若犯寻即忏悔。 』此是第二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发着黑衣持杖,至大众中语言:『我作恶不善,随众人所憙我当作。 』众人即取其杖打之,驱出右门。 有智人见作如是言:『此人作恶罪,我今自勅并教人,不作如是恶。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逸提生大恐畏,未犯终不犯,若犯寻即忏悔。 此是第三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发着黑衣至众人所,合掌作如是言:『我作恶不善,随众人所憙我当作之。 』时众人种种呵责驱出右门。 有智人见作如是言:『此人作如是恶,我今当自勅并教人,不作如是恶。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罗提提舍尼生恐畏,若未犯终不犯,若犯寻即忏悔。 此是第四犯畏。 「有四种犯人: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汝犯罪,见不? 』彼言:『不见。 』比丘复语言:『长老! 若见罪当忏悔。 』此是第一犯人。 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长老! 汝犯罪,见不? 』彼言:『不见。 』比丘复语言:『长老! 若见罪应僧中忏悔。 』此是第二犯人。 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长老犯罪,见不? 』彼言:『不见。 』比丘复语言:『若长老见罪,当于此僧中忏悔。 』此是第三犯人。 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长老汝犯罪,见不? 』彼言:『不见。 』时僧应都舍弃,语如是言:『随汝意去所至之处,欲举汝者,彼当为汝作举、作忆念、作自言,遮汝阿[少/兔]婆陀、遮说戒、遮自恣。 』如调马师,恶马难调即合缰杙驱弃。 此比丘亦复如是,一切舍弃,是为第四犯人。 」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 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长老在年少比丘前忏悔,内有几法应忏悔? 」佛言:「内有四法应忏悔,偏露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说所犯名:『我犯某甲罪,今于长老前忏悔。 』彼应语言:『应改悔生厌离心。 』答言:『尔。 』上座比丘于下座比丘,有如是四法应忏悔,有四波罗提提舍尼如上说,四波罗夷如上说。 「有四羯磨:非法别众羯磨、非法和合众羯磨、法别众羯磨、法和合众羯磨,是为四羯磨。 是中非法别众羯磨,不应尔;非法和合羯磨,不应尔;法别众羯磨,不应尔;法和合羯磨,应尔,是我所听。 非法别众羯磨,羯磨不成。 非法和合众羯磨,羯磨不成。 法别众羯磨,羯磨不成。 法和合羯磨,羯磨成就。 非法别众羯磨,不得处所。 非法和合众羯磨,不得处所。 法别众羯磨,不得处所。 法和合羯磨,得处所。 「有四种布萨:三语布萨清净布萨、说波罗提木叉布萨、自恣布萨。 「有四妄语:波罗夷妄语、僧残妄语、波逸提妄语、毗尼阿毗婆罗妄语。 「有四众: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 复有四众: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 复有四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梵众。 复有四众:爱、恚、怖、痴众。 复有四众:不爱、不恚、不怖、不痴众。 有四种智慧平断事人:有人身不现恶口现、有人口不现恶身现、有人身口现恶、有人身口不现恶。 云何身不现恶口现? 或有人身不现恶、口言指授、与共同见,是为身不现恶口现。 云何口不现恶身现? 有人身现恶、口不指授、不与同见,是为口不现恶身现。 云何身不现恶、口不现恶? 有人身不现恶、口不指授、不与同见,是为身口不现恶。 云何身口现恶? 有人身现恶、口语指授、与同见,是为身现恶口现恶。 是为四种有智平断事人。 「比丘有四法,自损有犯,为有智者所责,令得多罪。 何等四? 有爱、有恚、有怖、有痴。 比丘有是四法,而自损,为有智者所责,令得多罪。 比丘有四法,不自损(反上句是)。 「有四法趣非道: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是为四。 有四法不趣非道(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不应差作分粥人,未差不应差,若已差不应分:有爱、有恚、有怖、有痴。 有四法应差作分粥人(即反上句是)。 分小食、分佉阇尼食,差会若敷卧具、分卧具、分雨浴衣、分衣取、与差比丘使,乃至差沙弥使亦如是。 有四法直入地狱犹若射箭(即上差诸知事者是)。 「有四非法遮说戒:遮无根破戒、破见、破威仪、破正命。 是为四。 有四如法遮说戒:遮有根破戒、破见、破威仪、破正命,是为四如法遮说戒。 「有四清净:持戒清净、见清净、威仪清净、正命清净,是为四清净。 「有四依止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是为四依止法。 「有四种损法:或有智能忍、或有智能亲近、或有智能解、或有智能断,是为四种损法。 」 四分律卷第五十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2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