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五十 内容: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五十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学家受食学处第三 尔时薄伽梵在广严城。 于此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师子,先事外道,因诣佛所听受法故获得初果。 见营田业多有过失即皆弃舍,于三宝所深起信心,意乐淳善常乐惠施,由施三宝以至贫穷。 时舍利子与大目连,从他方来至斯住处。 时师子长者二俱延请明当就食。 诸婆罗门居士见起讥嫌作如是语:「师子长者,归外道时家产巨富,信苾刍后顿至贫穷,衣不掩身食不充口,故知释子非归依处。 」舍利子大目连闻是语已,便往白佛,佛言:「汝诸苾刍! 应可为彼师子长者作学家白二羯磨,更有余类亦应为秉。 如常集僧应令一人作白羯磨,应如是作: 「『大德僧伽听! 此师子长者信心殷重意乐淳善,随其所有悉皆惠施,于三宝所曾无悋心,诸有求人亦皆给与,由是衣食悉皆罄尽。 若其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许与师子长者作学家羯磨。 白如是。 』羯磨准白应作。 若苾刍知僧伽作学家羯磨已,不应往彼受其饮食床座卧具,及为说法。 」时二尊者虽曾受请,知众作法不往赴食,佛言:「若受请者就食无犯。 」二人便往赴请,六众见去作如是语:「彼初见谛亦常请我等,我今合往受彼饮食。 」既至彼已,饮食不充,所食之分悉皆食尽,童儿啼泣。 诸俗讥嫌苾刍呵厌:「云何苾刍知彼学家众为作法,仍往彼舍受二五食? 」世尊因此广说乃至「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知是学家僧与作学家羯磨,苾刍先不受请便诣彼家,自手受取珂但尼、蒲膳尼食。 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 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 』是名对说法。 」 如是世尊制学处已,时师子长者妇告其夫曰:「因何圣者久不见来? 」师子答曰:「僧伽知我家生贫乏,众作羯磨制不许来。 」妻曰:「若如是者,即是僧伽与我家中作覆钵羯磨,我之福业因何得生? 」时彼长者即以其事往白佛,佛言:「汝等苾刍从今以去,向师子舍受用床座,并为说法者无犯。 」时诸苾刍往彼舍时,空钵而入,空钵而出,其妻见已情生悒叹面带忧色。 时诸苾刍以事白佛,佛言:「苾刍不应空钵而入。 」时诸苾刍奉佛教已,乞得钵食持入其舍。 苾刍食时诸小男女情希残食,苾刍不与,遂便啼泣。 以事白佛,佛言:「应与。 」苾刍以全饼果与之,男女得已便持出外。 诸外道见问曰:「汝于何处得好饼果? 」报言:「圣者与我。 」外道曰:「师子受分回与野干,以瓶注瓶更相供给。 」苾刍闻已白佛,佛言:「不应与全饼果,可碎而与。 」家人有持叶与苾刍藉钵,苾刍不受,佛言:「应受。 」时广严城栗姑毗等,见长者家财食罄乏,遂遣佣人助力耕垦。 昔时所废之地,地既停久沃壤异常,所费不多成实数倍,未久之间衣食丰赡倍胜于前。 时彼长者既见家道隆盛思仰福田,往诣佛所请解羯磨,佛便听许。 佛教长者曰:「应入寺中具以其事白上座知,令鸣搥集众,于上座前向众礼拜,蹲踞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伽听! 我师子于三宝所深起信心,意乐淳善常乐惠施。 由施三宝故以至贫穷,由此僧伽哀愍我故为作羯磨,令诸圣众不入我家。 我今财食还复丰盈,然我师子先得众法,今从大众乞解羯磨。 唯愿为我解羯磨法,慈愍故! 』三说。 如是白已礼众而去。 是时大众应令一人准所为事作白四羯磨应解。 既作解已,诸苾刍众如昔还往,随受供养并皆无犯。 」 若复苾刍者,谓六众也,余如上说。 学者,谓信三宝证得见谛。 家谓四姓。 僧谓世尊弟子。 羯磨者,谓白二法,于如是家先不受请,辄往受食者得罪。 此中犯者,于如是处受二五食,噉咽之时同前得罪。 其说悔法如上。 若得解法,食皆无犯。 又无犯者,广如前说。 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第四 佛在劫比罗伐窣覩城多根树园,于此夏安居。 时诸释子知诸苾刍前安居了,于八月十四日俱往佛所,礼佛足已白佛言:「世尊! 明日圣众夏了,我等送食来至住处,愿佛及僧慈愍纳受。 」世尊默然。 时诸释子知佛受已礼佛而退,便于明日以好饮食满车载去,令诸使女随从而行。 既至半途诸贼来劫,贼帅令曰:「其释迦女,勿为劫夺。 」不用其言皆夺衣服,形露羞耻入草潜形。 时六众苾刍怪食迟至,共相谓曰:「我等当行乞食,无宜久住。 」行至中途见诸饮食载满车乘,即便大唤:「谁在此中? 」时诸释女在草丛内遥告之曰:「我被贼劫露体无衣,所有饮食随自取噉。 」六众报曰:「汝何不出? 」答曰:「我现无衣如何相见? 」报曰:「汝身支分我悉曾观同汝己亲,何事羞耻? 可宜速出授我饮食。 」诸女遂出露形授食,是时六众饱食而去。 时诸释迦子随后而来,见诸女被劫,即皆四散讨觅贼徒,执捉将来欲加苦害,诸女告曰:「贼帅无心令劫夺我。 」诸人遂放。 于时贼帅求请释迦子曰:「仁等慈悲恩流普洽,宁容杀此无识之辈,幸能释放存彼微生。 」时释迦子皆放令去,遂将饮食往至寺中与苾刍食。 诸释女等于六众处不与好食,释子问曰:「何意行食不为平等? 」报曰:「此皆食讫。 」问曰:「谁当先与? 」报言:「我与。 」彼怪覆问,女皆具答。 释子闻已极生嫌贱。 时诸释子告苾刍曰:「圣者! 何不于险路处令人告知,我等备拟免被贼盗。 」苾刍以事白佛,佛言:「于险林处应差苾刍,五法成就令其看守,无爱、恚、怖、痴、善知道路。 先应问能,以事劝喻。 若言能者,以白二法而差遣之,应令一人准所为事作白羯磨。 」佛告诸苾刍:「其看守苾刍所有行法我今当说。 看守苾刍于寺四边半踰膳那内,悉应观察。 若有怖处应可放烟、或悬幡帜、或于路中横布树叶、或书字告知。 若无怖处应悬白幡。 此之行法,不依行者得恶作罪。 若看守人饥须食者,于小食时随情食饭,须伴应与。 」时诸苾刍闻彼六众寺外林中险怖之处,令露形女授与饮食,共生嫌耻具以白佛,佛言:「广说乃至,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在阿兰若恐怖处住,先无观察险难之人,于住处外受食食者,是苾刍应还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 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 』是名对说法。 」 若复苾刍者,谓是六众。 阿兰若义如舍堕中说。 无观察者,谓未差遣看守之人。 住处外者,谓在寺外。 食有二五,亦如上说。 此中犯者,苾刍于险怖处无看守人,作无看守想疑,皆得本罪。 次二句轻,后二无犯。 若于险处有看守人,食时无犯。 又无犯者,广如前说。 众多学法 佛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 时五苾刍虽复出家尚同俗服,威仪容饰甚不端严。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过去诸佛云何教声闻众着衣服耶? 」是时诸天前白佛言:「如净居天所着衣服。 」世尊即以天眼观知,如诸天所说事无差异,即告苾刍曰:「汝从今后应同净居天圆整着泥婆珊。 」 时六众苾刍着衣太高,净信婆罗门等见不齐整,便生讥诮作如是语:「此诸苾刍衣不齐整同无耻人。 」诸苾刍闻已白佛,佛言:「不应太高着衣,应当学。 」六众闻已着衣太下,俗复讥嫌,佛言:「不应太下着衣如新嫁女,应当学。 」或时当前长垂犹如象鼻,诸俗讥嫌,佛言:「不应当前垂下。 」或时腰边细襵,诸俗讥嫌,佛言:「不应如多罗叶着衣,应当学。 」或时撮聚一角反[(序-予+猒)/手]腰边,犹如蛇头,诸俗讥嫌,佛言:「不应反[(序-予+猒)/手]着衣犹如蛇头,应当学。 」或时捉其上角团内腰边犹如豆团,佛言:「不应如是着衣犹如豆团,应当学。 」 如是世尊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齐整着裙,应当学。 不太高、不太下、不象鼻、不蛇头、不多罗叶、不豆团形着裙,应当学。 佛言:「团整着三衣,应当学。 」时六众苾刍着衣太高,净信婆罗门等见不齐整,便生讥诮作如是语:「此诸苾刍衣不齐整同无耻人。 」诸苾刍闻已白佛,佛言:「不应太高着三衣,应当学。 」六众闻已着衣太下,诸俗讥嫌,佛言:「不应太下着三衣如新嫁女,应当学。 」或披上衣垂前一角,犹如象鼻,诸俗讥嫌,广如上说。 如是世尊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齐整着三衣,应当学。 不太高、不太下,好正披好正覆、少语言不高视,入白衣舍,应当学。 」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 时六众苾刍覆头入白衣舍。 净信婆罗门等见覆头时作如是语:「同无耻人及新嫁女。 」诸苾刍闻已白佛,佛言:「不应覆头入白衣舍,应当学。 」 六众苾刍偏抄衣入白衣舍,乃至佛说「不偏抄衣,应当学。 」 六众苾刍双抄衣入白衣舍,乃至佛说「不双抄衣入白衣舍,应当学。 」 六众苾刍叉腰入白衣舍,乃至佛说「不叉腰入白衣舍,应当学。 」 六众苾刍拊肩入白衣舍,乃至佛说「不拊肩入白衣舍,应当学。 」诸苾刍闻已白佛,佛言:「广说乃至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不覆头、不偏抄衣、不双抄衣、不叉腰、不拊肩,入白衣舍,应当学。 」 佛在逝多林。 时六众苾刍蹲行入白衣舍,净信婆罗门等见蹲行时作如是语:「同无耻人。 」诸苾刍闻已白佛,佛言:「不应蹲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乃至苾刍足指行入白衣舍,乃至佛说「不足指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 苾刍跳行入白衣舍,乃至佛说「不跳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 苾刍庂足行入白衣舍,乃至佛说「不庂足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 苾刍努身行入白衣舍,佛言:「广说乃至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不蹲行、不足指行、不跳行、不庂足行、不努身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 佛在逝多林。 时六众苾刍摇身入白衣舍,净信婆罗门等,见摇身时作如是语:「同无耻人。 」诸苾刍闻已白佛,佛言:「不应摇身入白衣舍,应当学。 」 苾刍掉臂入白衣舍,佛言:「不应掉臂入白衣舍,应当学。 」 苾刍摇头入白衣舍,佛言:「不应摇头入白衣舍,应当学。 」 苾刍肩相排入白衣舍,佛言:「不应肩相排入白衣舍,应当学。 」 苾刍连手入白衣舍,佛言:「不应连手入白衣舍,应当学。 」 佛言:「广说乃至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不摇身、不掉臂、不摇头、不肩排、不连手,入白衣舍,应当学。 」 佛在逝多林。 时六众苾刍在白衣舍,他未请坐辄便自坐。 净信婆罗门等见自辄坐,作如是语:「同无耻人。 」诸苾刍闻已白佛,佛言:「广说乃至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在白衣舍他未请坐,不应辄坐,应当学。 」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 时六众苾刍在白衣舍不善观察,辄尔便坐。 净信婆罗门等见在白衣舍不善观察辄坐,作如是语:「同无耻人。 」诸苾刍闻已白佛,佛言:「广说乃至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在白衣舍不善观察不应坐,应当学。 」 尔时世尊过十二年方至劫比罗伐窣覩城,于第一日在王宫中食,至第二日在自宫中受其供养,佛众食时瞿卑夫人自手行食。 时具寿邬陀夷不善敛身,令瞿卑夫人怪其非法。 后于异时独至宫中,夫人令坐朽床,放身而坐,床破倒地,因致讥丑,广说乃至,佛言:「苾刍若于俗家坐时,不应放身而坐,可善观察,应当学。 」或于俗舍垒足而坐,或重内外踝而坐,或急敛足或长舒足,或露身坐。 诸俗讥嫌,佛言:「不应如是,当制学处:在白衣舍不垒足、不重内踝、不重外踝、不急敛足、不长舒足、不露身,应当学。 」 佛在江猪山。 时有施主请佛及僧就舍而食,其行食者不善用心,摋放美团,苾刍于钵不恭敬护,遂多损破。 佛言:「恭敬受食,应当学。 」 佛在江猪山。 时六众苾刍入菩提长者舍乞食,长者与食满钵受饭复受羹臛,钵便溢满流落污地,因生讥耻。 以事白佛,佛言:「为制学处,应如是说: 「不得满钵受饭,更安羹菜令食流溢,于钵缘边应留屈指,用意受食,应当学。 」 或食未至预申其钵,如乞索人现饕餮相,因生讥耻。 以事白佛,佛言:「为制学处,应如是说:行食未至勿预申钵,应当学。 「不安钵在食上,应当学。 」 或复食时现憍慢相,犹如小儿及诸淫女,佛言:「不应如是憍慢而食,恭敬而食,应当学。 」 或复食时极小入口极大入口,如贫乞入,佛言:「不应如是,不极小抟、不极大抟,圆整而食,应当学。 」 佛在室罗伐城。 时有施主请佛及僧就舍而食。 时邬波难陀苾刍与摩诃罗苾刍隣次而坐。 时摩诃罗大开其口向上而望,时邬波难陀便以土块遥掷口中,报云:「且食此物。 」佛言:「不应如是预张其口。 若食未至不张口待,应当学。 」 佛在室罗伐城。 时有施主请佛及僧就舍而食。 时六众苾刍含食言话,诸俗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与俗不殊。 」共生讥丑。 以事白佛,佛言:「不应如是含食语,应当学。 」 或复至施主家,见羹菜少恐不充足,先请得羹以饭盖覆更望得,诸俗讥嫌,佛言:「不应如是,不得以饭覆羹菜、不将羹菜覆饭更望多得,应当学。 」 时有施主请苾刍食,其食过甜,六众即便弹舌相告,谓食大醋。 或复其食过醋,六众即便[口*专][口*集]相告,谓食大甜。 或有施主请苾刍食,其食过热。 六众即便呵气相告,云食大冷呵热方食。 或有施主请苾刍食,其食过冷,六众即便吹气相告:云食大热吹气方食。 此等皆是倒说其事,故恼施主。 佛言:「不应尔。 应制学处: 「不弹舌食、不[口*专][口*集]食、不呵气食、不吹气食,应当学。 」 或时六众受请食时,以手爬散饭食,犹如鸡鸟,或云食恶共相毁訾,或复以食填颊细细取食、或复食时齧半留半,或复舒舌舐掠唇口,佛言:「应制学处: 「不手散食、不毁訾食、不填颊食、不齧半食、不舒舌食,应当学。 」 佛在室罗伐城。 时有施主,先曾归依露形外道,近生信敬归佛法僧,遂请佛僧就舍而食。 时彼施主行诸饮食,及以麨团薄饼萝卜。 是时六众欲讥施主,便以麨团作窣覩波像,上置萝卜覆以薄饼,遂相告曰:「此是恶趣中露形外道晡刺拏塔。 」渐取食之,萝卜便倒,更相告曰:「此是露形外道作窣覩波,今便崩倒。 」施主见已息归敬心。 佛言:「应制学处:不作窣覩波形食,应当学。 」 或时六众受他请食,其美好者有余着手,即便以舌重舐其手,钵亦如是。 或时振手、或复振钵,谓以钵水振洒余人污彼衣服,见他好衣生嫉妬故。 佛言:「如是等皆不应作,应当学。 」 时有施主饭食众僧,报言:「圣者! 多有好食,莫多请麨。 」六众不信便多受麨,后见好食欲弃其麨。 比坐有一摩诃罗苾刍,四顾而望。 于时六众便持麨团置彼钵内,遂令溢满不暇受余。 佛言:「常看钵食,应当学。 」 时有苾刍食持钵满,六众傍观共生轻慢,云:「此摩诃罗大能噉食。 」佛言:「不轻慢心观比坐钵中食,应当学。 」 六众苾刍以不净手捉净水瓶,遂令诸蝇竞来附近,招致讥丑。 佛言:「不以污手捉净水瓶,应当学。 」 六众苾刍在江猪山,于菩提长者高楼上食,以洗钵水弃在好地,施主生嫌。 佛言:「应制学处:在白衣舍不弃洗钵水,除问主人,应当学。 」 缘在室罗伐城,时有婆罗门孩儿遇病,有邬波索迦是彼知识,来告之曰:「孩子若病宜往逝多林中,从诸苾刍乞钵中水,令其洗沐必得平善。 」时婆罗门即往求水,见邬波难陀从乞钵水。 邬波难陀便以残麨饭,内置钵水中而授与彼,彼见杂水起秽恶心,作如是语:「我儿宁死,谁能用此鄙恶之物而洗浴耶? 」以事白佛,佛言:「不应以此秽水持施于人。 若有人来乞钵水时,应净洗钵置清净水,诵阿利沙伽他咒之三遍,授与彼人,或洗或饮,能除万病(阿利沙伽他者,谓是佛所说颂,出圣教中,若读诵时有大威力,但是余处令诵伽他者皆此类也。 即如河池井处洗浴饮水之时,或暂于树下偃息取凉而去,或止客舍、或入神堂蹈曼荼罗践佛塔影,或时己影障蔽尊容,或大众散时,或入城聚落、或晨朝日暮礼拜尊仪、或每食罢时、或洒扫塔庙,诸如此事其类寔繁,皆须口诵伽他奉行获福,若故心违慢咸得恶作之罪。 但以东川法众此先不行,故因注言知圣教之。 有在其伽他者,如有颂云): 「『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  若比爱尽乐,千分不及一。 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  八圣道能超,至妙涅槃处。 所为布施者,必获其义利;  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 佛言:「不得以残食置钵水中,应当学。 」 时有苾刍安钵地上下无儭替,招致讥丑令疾损坏,佛言:「应制学处:地上无替不应安钵,应当学。 」 时有苾刍立洗钵失手堕地,打破其钵,佛言:「不立洗钵,应当学。 」 时有苾刍,于危险崖岸置钵,佛言:「不应尔,不于危险岸处置钵,应当学。 」 河水急流逆以钵,[恋-心+廾]。 遂令钵破,佛言:「不应尔,不得逆流酌水,应当学。 」 六众苾刍,前人坐、自己立,为其说法。 时有敬信三宝婆罗门居士等,呵止苾刍曰:「大师世尊于无量劫勤修苦行,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求得此法。 云何仁等以逋慢心人坐、己立辄为陈说? 」佛言:「不应尔,人坐己立不为说法,应当学。 」 时有病人不能久立听法,佛言:「若是病人坐卧高下,于道非道及以车乘,着靴覆头冠花缨络,持盖刀仗并着甲冑等。 若是病者随何威仪为说无犯,为制学处,当如是说: 「人坐己立不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卧己坐不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不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覆头者、不为偏抄衣、不为双抄衣、不为叉腰者、不为拊肩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乘象者,不为乘马、不为乘舆、不为乘车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着屐靴鞋及履屦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戴帽着冠,及作佛顶髻者、不为缠头、不为冠华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持盖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 缘在劫比罗伐窣覩,邬波难陀立大小便。 诸俗人见共作讥嫌,作如是语:「汝师世尊常怀惭耻,云何仁等得无羞愧,同彼俗流立泄不净? 」佛言:「不应尔,不立大小便。 除病,应当学。 」 时邬波难陀见有青草从彼乞用,他不肯与,遂服泻药,以不净盆夜洒草上,废他受用。 邬波难陀往其舍,见愁忧问其故,彼具答。 邬波难陀曰:「是我治汝不以草施。 」因生讥骂,佛言:「不应尔,不得青草上弃大小便及洟唾,除病,应当学。 」 时邬波难陀持己故衣令浣衣人洗,彼不肯洗,便起瞋心,于彼洗衣水中故放不净。 时彼不觉以手触水便污其手,遂起讥骂。 佛言:「不应尔,不得水中大小便洟唾,除病,应当学。 」 佛在室罗伐逝多林给孤独园。 时城中施主请命佛僧就舍而食,其看守人寺中守护,邬波难陀为其请食,故欲调弄不疾归还。 从城出已至逝多林,于其中间步量其地可有几许。 时看寺人怪其迟晚,恐日时过遂上高树企望归来。 时有俗侣见而讥笑:「沙门释子昇上高树与俗不殊。 」佛言:「不应尔,不上过人树。 」时有苾刍,为系染绳不敢昇树。 复有虎狼,难至亦不敢昇,因被残害,佛言:「不得上过人树,除为难缘,应当学。 」 众学法了。 七灭诤法 摄颂曰: 现前并忆念,不痴与求罪; 多人语自言,草掩除众诤。 佛告诸苾刍:「有七灭诤法,应当修学。 应与现前毗奈耶,当与现前毗奈耶。 应与忆念毗奈耶,当与忆念毗奈耶。 应与不痴毗奈耶,当与不痴毗奈耶。 应与求罪自性毗奈耶,当与求罪自性毗奈耶。 应与多人语毗奈耶,当与多人语毗奈耶。 应与自言毗奈耶,当与自言毗奈耶。 应与草掩毗奈耶,当与草掩毗奈耶。 「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殄灭之。 」 「忍是勤中上,能得涅槃处; 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 」 此是毗钵尸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明眼避险途,能至安隐处; 智者于生界,能远离众恶。 」 此是尸弃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不毁亦不害,善护于戒经; 饮食知止足,受用下卧具; 勤修增上定,此是诸佛教。 」 此是毗舍浮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譬如蜂採花,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苾刍入聚然。 」 此是俱留孙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不违逆他人,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 」 此是羯诺迦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勿着于定心,勤修寂静处; 能救者无忧,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福增怨自息; 行善除众恶,惑尽至涅槃。 」 此是迦叶波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是则诸佛教。 护身为善哉,能护语亦善, 护意为善哉,尽护最为善。 苾刍护一切,能解脱众苦; 善护于口言,亦善护于意。 身不作诸恶,常净三种业; 是则能随顺,大仙所行道。 」 此是释迦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毗钵尸式弃,毗舍俱留孙, 羯诺迦牟尼,迦叶释迦尊。 如是天中天,无上调御者, 七佛皆雄勐,能救护世间, 具足大名称,咸说此戒经; 诸佛及弟子,咸共尊敬戒, 恭敬戒经故,获得无上果。 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 所为说戒经,和合作长净, 当共尊敬戒,如犛牛爱尾。 我已说戒经,众僧长净竟。 福利诸有情,皆共成佛道。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五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2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