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内容: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畜门徒白二如世尊说:「若苾刍尼满十二夏,欲畜门徒,应从苾刍尼僧伽乞畜门徒羯磨。 应如是乞:敷座席、鸣犍稚,言白既周,诸苾刍尼集,极少满十二人,彼苾刍尼向上座前致敬已,蹲踞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尼僧伽听! 我某甲满十二夏,欲畜门徒。 我某甲今从苾刍尼僧伽乞畜门徒法,愿苾刍尼僧伽与我某甲满十二夏畜门徒法。 是能愍者,愿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次一苾刍尼作白羯磨,应如是作:「『大德尼僧伽听! 此苾刍尼某甲满十二夏,欲畜门徒。 此某甲今从苾刍尼僧伽乞畜门徒法。 若苾刍尼僧伽时至听者,苾刍尼僧伽应许苾刍尼僧伽今与某甲满十二夏畜门徒法。 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尼僧伽听! 此苾刍尼某甲满十二夏,欲畜门徒。 此某甲今从苾刍尼僧伽乞畜门徒法。 苾刍尼僧伽今与某甲满十二夏畜门徒法。 若诸具寿听与某甲满十二夏畜门徒法者默然,若不许者说。』『苾刍尼僧伽已与某甲满十二夏畜门徒法竟。 苾刍尼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既得法已,应畜门徒,勿致疑惑。」尼畜无限门徒白二「若苾刍尼欲畜无限门徒者,应从苾刍尼僧伽乞畜无限门徒法。 如是应乞:言白既周,敷座席、鸣犍稚,作前方便,乃至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尼僧伽听! 我苾刍尼某甲欲畜无限门徒。 我某甲今从苾刍尼僧伽乞畜无限门徒法,愿苾刍尼僧伽与我某甲畜无限门徒法。 是能愍者,愿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次一苾刍尼作白羯磨:『大德尼僧伽听! 此苾刍尼某甲欲畜无限门徒,此某甲今从苾刍尼僧伽乞畜无限门徒法。 若苾刍尼僧伽时至听者,苾刍尼僧伽应许苾刍尼僧伽今与某甲畜无限门徒法。 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尼僧伽听! 此苾刍尼某甲欲畜无限门徒,此某甲今从苾刍尼僧伽乞畜无限门徒法。 苾刍尼僧伽今与某甲畜无限门徒法。 若诸具寿听与某甲畜无限门徒法者默然,若不许者说。』『苾刍尼僧伽已与某甲畜无限门徒法竟。 苾刍尼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苾刍尼既得法已,随意多畜,勿致疑惑。」不离僧伽胝白二「若苾刍老朽无力,或复身病无所堪能,其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者,此苾刍应从僧伽乞不离僧伽胝衣法。 应如是乞:作前方便,下至四人,于坛场内,彼苾刍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前蹲踞合掌随应致敬,作如是白:(须知西方入众,元不着鞋履,此云遣脱,意在深防,若有着来皆须脱去,如其有病随时准量)「『大德僧伽听! 我苾刍某甲老朽无力,或复身病无所堪能,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 我苾刍某甲今从僧伽乞不离僧伽胝衣法,愿大德僧伽与我某甲不离僧伽胝衣法。 是能愍者,愿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次一苾刍作白羯磨,应如是作:「『大德僧伽听! 此苾刍某甲老朽无力,或复身病无所堪能,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 此某甲今从僧伽乞不离僧伽胝衣法。 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与某甲不离僧伽胝衣法。 白如是。』「『大德僧伽听! 此苾刍某甲老朽无力,或复身病无所堪能,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 苾刍某甲今从僧伽乞不离僧伽胝衣法,僧伽今与某甲不离僧伽胝衣法。 若诸具寿听与某甲不离僧伽胝衣法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与某甲不离僧伽胝衣法竟。 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苾刍既得法已,可持上下二衣随意游行,勿致疑惑。 如苾刍既尔,苾刍尼准此应与。」次明结界法如世尊说:「汝诸苾刍可于住处应须结界。」时诸苾刍不知界有几种? 应云何结? 佛言:「界有二种:一者小界、二者大界,可于大界摽相内无妨难处安小界场。 旧住诸苾刍应共观小界四方,久住标相。 如东方牆相、或树、或栅、土封、竪石、钉橛,南西北方摽相随事准知。 既知相已,言白复周,作前方便,乃至众须尽集,旧住诸苾刍共称小界四方久住摽相已,令一苾刍作白羯磨,应如是作:「『大德僧伽听! 今于此处所有旧住苾刍共称小界四方久住标相,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 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于此相域内结作小界场。 白如是。』「『大德僧伽听! 今于此处所有旧住苾刍共称小界四方久住摽相,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 僧伽今于此相域内结作小界场。 若诸具寿听于此相域内结作小界场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于此相域内结作小界场竟。 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次明结大界法「旧住诸苾刍先共观大界四方久住标相,如东方牆相,或树、或栅篱、土封、竪石、钉橛,南西北方准上应知。 既称相已,敷座席、鸣犍稚,作前方便,众皆尽集。 旧住诸苾刍共称大界四方标相。 众知相已,令一苾刍作白羯磨,应如是作:「『大德僧伽听! 今于此处所有旧住苾刍共称大界四方久住标相,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 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于此相域内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从阿兰若至斯住处,于此除村及村势分。 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听! 今于此处所有旧住苾刍共称大界四方久住标相,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 僧伽今于此相域内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从阿兰若至斯住处,于此除村及村势分。 若诸具寿听于此相域内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从阿兰若至斯住处,于此除村及村势分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于此相域内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竟。 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于此住处,僧伽已结大界竟,此中所有苾刍应集一处为褒洒陀及随意事,并作一切单白、白二、白四羯磨。 若众不集,作法不成,得越法罪。 又于大界相域上结作苾刍不失衣界。 应如是结:作前方便,令一苾刍先作白,方为羯磨。」结不失衣界白二「『大德僧伽听! 于此住处和合僧伽先共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 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于此大界上结作苾刍不失衣界。 白如是。』「『大德僧伽听! 于此住处和合僧伽先共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 僧伽今于此大界上结作苾刍不失衣界。 若诸具寿听于此大界上结作苾刍不失衣界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于此大界上结作苾刍不失衣界竟。 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僧伽已结不失衣界竟,唯将上下二衣界外游行,无离衣咎。 若须解大界者,应以白四羯磨解。 于大界上敷座席、鸣犍稚,众若不集极少至四。 苾刍应先作白,方为羯磨。」解大小界白四「『大德僧伽听! 于此住处和合僧伽先共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 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解大界。 白如是。』『大德僧伽听! 于此住处和合僧伽先共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僧伽今解此大界。 若诸具寿听解此大界者默然,若不许者说。 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伽已解大界竟。 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如其小界欲须解时,应以白四羯磨解。 于小界坛场中,敷座席、鸣犍稚,下至四苾刍。 应先作白,方为羯磨。 「『大德僧伽听! 于此住处和合僧伽先共结作小界场。 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共解此小界场。 白如是。』『大德僧伽听! 于此住处和合僧伽先共结作小界场,僧伽今共解此小界场。 若诸具寿听解此小界场者默然,若不许者说。 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伽已解小界场竟。 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欲小界大界一时双结及一时双解者,其旧住诸苾刍众,先安小界四方标相,先定东方牆相,或树栅篱、土封、竪石、钉橛,南西北方亦复如是。 次定大界四方标相,如前小界准知。 于两界上,集二僧伽,各敷座席、鸣犍稚,言白复周众既集已,令一苾刍应称小界四方标相,先从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 既称相已,次称大界四方标相,先从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 既称大界相已,其秉法苾刍于二界上,或以床或枮席等压两界上,应先作白,方为羯磨。 「『大德僧伽听! 今于此处所有旧住苾刍共称小界四方久住标相,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共称大界四方久住标相,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 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于此相域内结作小界场。 僧伽今于此相域内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从阿兰若至斯住处,于此除村及村势分。 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听! 今于此处所有旧住苾刍共称小界四方久住标相,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共称大界四方久住标相,东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 僧伽今于此相域内结作小界场,于此相域内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 从阿兰若至斯住处,于此除村及村势分。 若诸具寿听于此相域内结作小界场,于此相域内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从阿兰若至斯住处,于此除村及村势分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于此相域内结作小界场,于此相域内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竟。 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次后诸苾刍众从座起,向大界中同集一处,依大界相域内结作苾刍不失衣界,以白二羯磨同前而结。 若欲两界一时双解者,应二界上集二僧伽,敷座席作前方便。 其秉法者于两界上,以床席枮等压之,应先作白,方为羯磨:「『大德僧伽听! 于此住处和合僧伽先共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并结小界场。 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解大界及解小界场。 白如是。』「『大德僧伽听! 于此住处和合僧伽先共结作一褒洒陀同住处法僧伽大界并小界场,僧伽今解此大界及解小界场。 若诸具寿听解此大界及解小界场者默然,若不许者说。 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伽已解大界及解小界场竟。 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 不作法界,齐何名界?」佛言:「若诸苾刍在村住者,齐牆栅内并外势分,应集一处为长净事及作随意,单白、白二,乃至白四悉皆应作。 若不集者,作法不成,得别住罪。」「大德! 无村之处:兰若、空田,齐何名界?」佛言:「周围各齐一俱卢舍,诸有苾刍应集一处,于此界内为长净事,乃至白四羯磨悉皆得作。 若不集者,作法不成,得越法罪(不作法界者,谓不作法结。 旧云自然者,非)。」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 如世尊说:『汝诸苾刍应结大界。』诸苾刍众未知结界齐几许来名为大界?」佛言:「结大界者,得齐两瑜膳那半(言瑜膳那者,既无正翻义,当东夏一驿可三十余里。 旧云由旬者,讹略。 若准西国俗法,四俱卢舍为一瑜膳那,计一俱卢舍可有八里,即是当其三十二里。 若准内教,八俱卢舍为一瑜膳那,一俱卢舍有五百弓,弓有一步数。 准其步数才一里半余,将八倍之当十二里,此乃不充一驿。 亲验当今西方瑜膳那,可有一驿,故今皆作一驿翻之,庶无远滞。 然则那烂陀寺南向王舍城有五俱卢舍,计其里数可一驿余耳)。」「大德! 若过两瑜膳那半得为界不?」佛言:「但齐两瑜膳那半,是其界分。」「大德! 向下齐何名为大界?」佛言:「至水名之为界。」「大德! 向下两瑜膳那半外方至水者,亦名界不?」佛言:「但两瑜膳那半,是其界分。」「大德! 向上齐何名为大界?」佛言:「若界内有树,界至树抄;界内有牆,界至牆头,此名为界。」「大德! 两瑜膳那半外方至树杪牆头者,此亦界不?」佛言:「但齐两瑜膳那半,是其界分。」「大德! 若界内有山齐何名界?」佛言:「上至于水。」「大德! 两瑜膳那半外方至水者,亦名界不?」佛言:「两瑜膳那半为定量故。」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 颇得不解前界、后更重结,得成界不?」佛言:「不得。」「大德! 颇得以界入余界不?」佛言:「不得。」「大德! 界有几种不相涉入?」佛言:「界有四种。 云何为四? 谓小界场、现停水处、苾刍界、苾刍尼界。 此皆不入亦不得重结。」「大德! 颇得以界而围余界不?」佛言:「不得,除现停水处、小界场、苾刍尼界。」「大德! 有几法失大界?」佛言:「有五。 云何为五? 一者一切僧伽悉皆转根;二者一切僧伽决舍而去;三者一切僧伽悉皆还俗;四者一切僧伽同时命过;五者一切僧伽作法而解。」「大德! 颇得以一树为二三四住处界标相不?」佛言:「得,应取其树,各据一边。」「大德! 颇得以佛世尊足僧伽数,为秉羯磨不?」佛言:「不得。 由佛陀宝体别故。」「大德! 如世尊说:『有净地、不净地。』未知云何名为净地? 云何名不净地耶?」佛言:「正法住世已来,此有净地及不净地。 若正法隐没之后,悉皆成净。」「若如是者,云何名为正法住? 云何名正法隐没?」佛言:「有秉羯磨者、有顺教行者,既有能秉法人及有行人,此则名为正法住世。 若不作羯磨及无顺教行者,名为正法隐没。」「大德! 颇得以界越余界不?」佛言:「不得。」「若如是者,有几处不应越?」佛言:「有五处。 云何为五? 一小界场;二现停水处;三苾刍界;四苾刍尼界;五二界中间。」「大德! 若如是者有水之处得通结界不?」佛言:「若诸河间有桥梁者,得通结界,异此便非。」「大德! 桥梁若破,得齐几时不失界耶?」佛言:「得齐七日不作舍心,我当料理此桥。 如不尔者,其界便失。」「大德! 正结界时,其秉法者忽然身死,成结界不?」佛言:「不成,若称界方相作羯磨者已秉多分,虽复命终得成结界。 若称相已羯磨少分,不成结界,应须更结。 若苾刍尼界,准此应知。」「大德! 颇有得一白、一羯磨、一秉事人,应四处作羯磨不?」佛言:「得四界各安三人。 其秉法者,或以床席枮板等压四界上,然后秉法。 此之一人得应四界成其足数。 若有五人,法事四界各安四人;十人事,四界各安九人;二十人事,四界各须十九人。 但有如斯羯磨,以一秉法人应此四界,一切应秉。 复有五种僧伽为秉羯磨者。 何者为五? 一者四人僧伽;二者五人僧伽;三者十人僧伽;四者二十人僧伽;五者过此。 若住处有四人者,应作一切羯磨,唯除随意、近圆、二十众中出罪,余皆得作。 若住处有五人者,唯除中国近圆、二十众中出罪,余皆得作。 若住处有十人僧伽者,唯除出罪,余皆得作。 若住处有二十僧伽及以过者,应秉一切羯磨,勿致疑惑。」若苾刍尼小界、大界及不失衣界,若解、若结,作法、非作法,方相限域与大苾刍法同,准彼应为故不重出。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 说波罗底木叉戒经,总有几种?」佛言:「有五种。 云何为五? 一者说序,余以常闻告知(梵云褒洒陀者,褒洒是长养义,陀是清净洗濯义,意欲令其半月半月忆所作罪,对无犯者说露其罪,冀改前愆。 一则遮现在之更为,二则惩未来之慢法,为此咸须并集听别解脱经,令善法而增茂,住持之本斯其上欤,岂同堂头礼忏而已哉! 此乃但是汎兼俗侣,敛麁相而标心。 若据法徒、未足蠲其罪责。 旧云布萨者,讹)。 二者说序及四波罗市迦法竟,余以常闻告知。 三者说序乃至十三僧伽伐尸沙法竟,余以常闻告知。 四者说序乃至二不定法,余以常闻告知。 五者说序乃至终。」尔时世尊,于十五日褒洒陀时,于苾刍众中就座而坐,告诸苾刍曰:「夜分已过,可为长净。」于时有一苾刍从座而起,偏露右肩虔诚合掌,作如是语:「大德! 于某房内有一苾刍,身有病苦,此欲如何?」佛言:「可应取彼欲净。」时诸苾刍不知谁当合取? 佛言:「一人取一、一人取二、一人取多,乃至但能于大众中称说其名,随意多取。」佛言:「与欲净人所有行法,我今当说。 诸与欲净苾刍先偏露右肩脱革屣,致敬已蹲踞合掌,作如是说:『具寿存念! 今僧伽十四日为褒洒陀,我苾刍某甲亦十四日为褒洒陀。 我某甲自陈遍净无诸障法,为病患因缘故,彼如法僧事,我今与欲清净。 此所陈事,当为我说。』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大德! 又复与欲净苾刍有病不能起坐,以身表业而与欲净,此得成不?」佛言:「斯成善与欲净。 以口表业与欲净者善与欲净。 如其病人身表语表并不能者,诸有苾刍咸应总就病人处,或舁病人将入众中。 若不尔者,作法不成,得别住罪。」如世尊说:「诸取欲净苾刍所有行法,我今当说。 时此苾刍受欲净已,不急走、不跳踯、不越坑、不在栏楯危嶮之处,于寺中阁道之上不应一步而蹈两阶、不蹑两梯桄、不向界外、不乘空、不睡眠、不入定。 复有二种鄙事:一谓无惭,二谓嬾惰。 如说波罗底木叉时,作如是语:『不来诸苾刍说欲及清净。』其持欲净者,应对比坐或就别人作如是说:『大德存念! 于某房中苾刍某甲身婴病苦,今僧伽十四日为褒洒陀,彼苾刍某甲亦十四日为褒洒陀,彼苾刍某甲自陈遍净无诸障法,为病患因缘故,如法僧事与欲清净。 彼所陈事,我今具说。』若更有余缘随时称说,若不尔者,作法不成,得别住罪。」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 其持欲净苾刍既受欲净已便即命终,成持欲净不?」佛言:「不成,应更取欲。」「大德! 其持欲净苾刍若自言:『我是求寂。』或云:『我是俗人。』或云:『是别住人。』此并成持欲净不?」佛言:「不成持欲净。」「若在路或至众中,其持欲净者忽然身死,成持欲净不?」佛言:「不成,应更取欲。 诸与欲净苾刍授受之式,如是应知。 于中别者,若于作褒洒陀,应云与欲清净;若非褒洒陀,自余羯磨等,但与其欲不须清净,若二俱作,欲净皆与。」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 如有住处,唯一苾刍独身居止,至长净日,此欲如何?」佛言:「若至长净时,于一闲静处,以新瞿摩涂拭洒扫,敷座席鸣犍稚,作前方便竟,自诵少多经。 次向高逈处,四顾观望。 若见有苾刍来,既慰问已,告言:『具寿! 今日僧伽长净,仁可共来一处为长净事。』若无来者,时此苾刍应居本座,心念口言作如是说:『今十四日僧伽长净,我苾刍某甲于十四日亦为长净。 我苾刍某甲于诸障法自陈遍净,我今且为守持长净,若于后时遇和合众而为长净,满诸戒聚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若一住处有二苾刍,至长净时并悉同前次第作已,然须对首更互作法。 若一住处有三苾刍,还复同前更互作法。 若一住处满四苾刍者,应可如法为长净事,不合取欲净。 若一住处有五苾刍或复过此,应可如法广为长净。 若有因缘,听一人与欲净。 如十五日褒洒陀时,若苾刍忆所犯罪,应可共余清净苾刍如法悔除罪已,方为长净。 又十五日褒洒陀时,若苾刍于罪有疑,此苾刍应向解三藏苾刍处问,请除疑罪,如法说悔,方为长净。 又十五日褒洒陀时,若苾刍于其众中忆所犯罪时,此苾刍应于其罪且心念守持,云:『今僧伽十五日为长净,我苾刍某甲亦十五日为长净。 我苾刍某甲今于众中忆所犯罪,我某甲于所犯罪自心守持,若僧伽长净已后,对清净苾刍我当如法说除其罪。』又十五日褒洒陀时,若苾刍在于众中于所犯罪心怀疑惑时,此苾刍应于其罪且为心念守持,云:『今僧伽十五日为长净,我苾刍某甲亦十五日为长净,我某甲忆所犯罪,心有疑惑。 我某甲于此疑罪自心守持,僧伽长净已后,向解三藏苾刍处问请决疑罪,我当如法悔除。』若说别解脱戒经,苾刍在于座上忆所犯罪,及已疑罪,同前次第自心念守持,后对清净苾刍,当如法说罪。」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