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四 内容: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四尊者胜友集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造大寺学处第七尔时薄伽梵在憍闪毗国,六众苾刍斩伐胜树欲作大寺,虽为僧伽,致招讥恼,妨修善业。 因起违诤,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作大住处,有主为众作,是苾刍应将苾刍众往观处所。 彼苾刍众应观处所,是应法净处、无诤竞处、有进趣处。 若苾刍于不应法处、不净处、有诤竞处、无进趣处,作大住处,有主为众作,不将诸苾刍往观处所,于如是处造大住处者,僧伽伐尸沙。」言大者,有二种大:一、施物大;二、形量大。 若无过者为众听造,若有不净等缘制不许作。 言住处者,过去诸佛及声闻众咸悉受用、佛所听许诸信敬者造而奉施。 若苾刍作大寺时,限至三层,佛殿五层。 因许给孤独长者造寺法式,长者以金遍布其地买逝多林,营饰既周,奉佛圣众。 若施主为众造寺,更有施主于此寺中欲为别人造房,施者应问造寺施主方可兴工。 自下因明分房舍卧具法式,于夏前豫分,或至安居日分。 其授事人,告大众云:「某房有利有衣,若欲得者随次应取。」若当时不取,行至第三方更索者,一、二索时未即须与,三索应与,索者得恶作罪。 房若少者应计人分之,应留一房拟客苾刍,不应尽分。 若余住处有苾刍来,及后夏者随次应与,不及后夏此不应与。 可依知识随处而住,衣食之利应共均分。 授事人等不应令作。 有五种人不应差作授事等人:谓解苏呾罗、毗奈耶、摩窒里迦、僧伽上座,及为众读诵者。 若于住处多有房舍,应随当时人数多少,若一人与二,或时与三,皆于此房随时受用,或前食后食。 若有破坏,用僧伽物若劝化白衣,随其力分而为修补,不应弃舍故令损坏。 若处迮狭,同卧敷量均等共分,勿令阙事。 诸坐枮等应并均分,除安水瓨药瓶之处,并置齿木、土屑、瞿摩耶处及众人行处。 若门屋下、廊簷前、上下阁道及仓库处,并不应分。 若在阿兰若中,于显露地可留多少安瓶器处。 众受用地,亦不应分。 若有施主乐于寺内造别房施者,住此房人应受其利,并为修理,或任施主意取何人。 此人虽复受其别施,大众分利皆亦应与。 别房有施,随住房者而共均分。 若大床、大座难移转者,诸门徒等应为举之。 若为众事须出外行,分房之时随次留分。 阿兰若处并乞食时,可留守人共均与食。 藏门钥时应作私记,为防守故随意养狗。 其畜狗者,须知行法,若窣覩波及房院地,狗所爮爴应可平填,若遗不净即应除去。 若不修治,并得恶作。 若有药叉并勐兽处,即不应居。 不两房内而作安居。 设作安居应于二处物取一分。 凡出家者于诸利养皆悉不合越分贪求。 闻有诤者将欲来时,应作三时豫分房舍,谓春夏冬随意分给。 复有六种分住处事:一、寺;二、寺势分;三、寺外房;四、房势分;五、园;六、园势分。 若诤者云:「与我分房。」者,应告之曰:「并己分讫。」若诤者去后还依常次准法更分。 若非斗者应共同分,若不与分,得越法罪。 或为日分,此是今日、此是明日;或为时分,此处小食、此处大食;或为尊分,此是阿遮利耶房、此是邬波驮耶房,如此分者皆得恶作罪。 若病苾刍乐旧房者,非次应与。 不应无病诈言有病。 若分房竟,后有人来,不以年高夺他房分。 若夜至、若暂停,夜索分房及以褥席,若其与者,授受二人咸得恶作。 若夜至人不应相恼,可随相识权时停止。 给孤独长者为乞食人,造立停舍,六众闻之并皆同集,共分其舍,得恶作罪。 凡是非法分与,并不应取。 若有因缘须向余寺,时逼到者不论坐次,随处应食。 外有食来至斯住处,欲得食者,若无限局随意食之,若人食有限即不应食。 如于寺内,随次分房。 若在树下、若在平地、若软草处,亦随次分。 应以白二差具五法者,令分卧具所有大众卧具,下至洗足盆并须聚在一处,从上座分。 有十二人,并须差遣:一、分饭人;二、分粥人;三、分饼果人;四、分卧具人;五、分诸杂事人;六、藏器物人;七、藏衣人;八、分衣人;九、藏雨衣人;十、分雨衣人;十一、杂驱使人;十二、看捡房舍人。 若分卧具及以褥席亦随次分。 有余长者若客苾刍及尼来者,应与令卧。 所有卧具从好行讫,余者白众更应分掌,勿令损坏。 凡是僧伽卧具受用之时,不得随宜将轻小坐具,及垢腻疎薄恶物,而为儭替,得恶作罪,招黑背殃。 知僧事人半月半月应巡房舍观其卧具,若老、若少不依法式用卧具者,既捡见已,若老宿者告众令知,少者应语二师,夺其卧具,准法呵责。 若寺房廊鸟雀栖宿为喧閙者,应使人捡察,巢无儿卵应即除弃,有者待去方除。 若有蜂窠,无儿应除,有者以线缕缠之,由此缘故更不增长。 若施主造寺施僧伽已,有事他行久不来者,住寺苾刍不应为乏饮食故舍斯住处悉皆远去,应共乞食而自支济;乃至五岁尚不来者,应共隣居比近之寺,同一利养、别褒洒陀。 寺主若来随彼情乐,若久不至具如广文。 凡寺废毁重欲修造,或等、或过不应减小;若施主力薄,小亦随听。 香台制底等过非小。 若有尊容彩画彫毁,应可拂除,还依旧状而更图画。 佛语尊经字有磨灭,刮其旧墨应更书新。 次明作净厨法:凡是寺内应作净厨,此类不同,有其五种:一、生心作;二、共印持;三、如牛卧;四、故废处;五、众结作。 言生心者,所谓随一营作苾刍、或复俗人,初造房宇定甎石时,心念口言:「今于此方处当为僧伽作净厨。」共印持者,谓捡挍苾刍创安基石,将欲兴功,告共住苾刍曰:「诸具寿仁可共知,于此方处当为僧伽作净厨。」如牛卧处者,谓是房门无其定准,撩乱而住。 故废处者,谓无众僧空废之处。 众结作者,谓大众共和秉白二羯磨,作法结之。 应如是作,修营处所悉备具已,齐于界内并外势分一寻,将作净厨。 僧伽同乐者,即于此处敷座席鸣楗椎,乃至令一苾刍为羯磨结,此据大寺,可寺坊内结作净厨。 若随一房小舍应知亦尔,于中通塞具如广文。 或于棚阁中层结净,上下四边势分咸净。 若作法已得二种利乐:一、界外贮得界内煮;二、界内贮得界外煮,并皆无过。 若异此者饮噉之时,皆恶作罪。 又有十种不净处,不应熟食:所谓露地、门屋下、房簷前、温暖堂、洗浴室、官人宅、制底边、外道家、俗人舍、尼寺中,若煮食时,皆得恶作。 上因造寺遂辨余文,次释学处。 言应将余苾刍者,谓众多人,非僧伽也。 由何事故须将苾刍? 为防后时诤竞损恼故。 此中犯相者,唯除过量,余并如前小房戒说。 若于住处有斗诤者、有污家者、有非理者,应驱摈之。 无根谤学处第八佛在王舍城,时蜜呾罗、步弭迦二人,由昔生中与实力子有怨讐故,遂共妹蜜呾罗尼,谤实力子云:「犯波罗市迦。」便为举诘,自相符证。 由同梵行事及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怀瞋不舍,故于清净苾刍,以无根波罗市迦法谤,欲坏彼净行。 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此是无根谤。 彼苾刍由瞋恚故作是语者,僧伽伐尸沙。」言苾刍怀瞋者,谓瞋惑未断。 不舍者,谓是现缠意欲作其无益之事。 言无根者,根有三种:谓见、闻、疑。 此若无者是无根事。 言谤者,谓以恶事毁呰于他。 无根方犯;若有三根,即非犯类。 所言谤者,谓非言诤。 苾刍由瞋恚故作是语者,谓无实想故,表由瞋恨故,便生恶谤。 应知此中所谤之境,有四种人:一者清净;二者虽清净相似不清净;三者不清净;四者虽不清净相似清净。 若谤初二,十事成犯,五事非犯。 何谓为十? 谓不见、不闻、不疑、妄言见等,是谓三事:或闻而忘、或疑而忘,言我闻疑。 复是二事:或闻而信、或闻不信,而言我见。 复是二事:或闻而疑,或闻不疑,或但自疑而云我见。 复是三事,语语说时咸得本罪。 五事无犯者,谓不见、不闻、不疑,有见等想而云见等,是谓三事。 或闻而忘。 或疑而忘,有闻疑想而言闻等,是为二事,此皆无犯谤。 后二人,十一事犯、六事非犯,谓以见而忘一事,于上两处为第四事,余事皆同,思之可识。 前之二人体是清净故无见忘。 若以书、若以字印、手印、若遣使、若自书字,作如是言:「此字说汝有其犯事。」若对狂痴、若眠、若定、若先犯人、若授学人、若谤苾刍尼、若于大众作如是言:「此中有人犯波罗市迦。」不斥名谤,咸窣吐罗。 谤之境心,句如上说。 若以半择迦男女而谤他者,皆窣吐罗。 谤式叉等,咸犯恶作。 复有说言:「谤苾刍尼亦获本罪,谤式叉等得窣吐罗。 若以五无间谤苾刍者,并得众教,以犯逆罪非苾刍故。」有云:「于中是吐罗者,谤得轻罪。 尼谤他时,准苾刍说。 其式叉等,得恶作罪。 若邬波索迦谤苾刍者,应与作覆钵羯磨。 若恶骂俗人,不往其舍不受彼食及以床座,不为说法。 若彼下心从众求乞,性调柔者,应为作仰钵羯磨。 入邪部者,为正部人作覆钵者,不成作法,翻此便成。 若善俗人家作覆钵羯磨,亦不成作。 若以一床等压诸界上,一羯磨人得覆仰多钵。」假根谤学处第九佛在王舍城时,蜜呾罗、步弭迦二人,共见野鹿交会,取相似事谤实力子,毁同梵行。 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怀瞋不舍故,于清净苾刍,以异非分波罗市迦法谤,欲坏彼净行。 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此是异非分事,以少相似法而为毁谤。 彼苾刍由瞋恚故作是语者,僧伽伐尸沙。」言异非分者,异谓涅槃,乖生死故;四他胜法非是彼因,名为非分,非分事谤即是其诤。 若苾刍见余苾刍犯波罗市迦时,作非犯想、或作余罪想谤,言犯波罗市迦者,得众教罪。 若于众教作非犯想、或作余罪想,乃至突色讫里多,事皆同此,随其所谤得罪。 应知说谤之时,前人领解,犯众教罪。 无犯者,谓实见彼作他胜等事。 ◎◎破僧违谏学处第十佛在王舍城,时提婆达多由贪利故,学得神通化未生冤,令生信乐,至如来所求索门徒。 以不得故,便起恚恨,乃与孤迦里、褰茶达骠、羯吒谟洛迦底洒、三没达罗达多以为伴党,破和合僧。 僧设谏时恶心不舍。 由僧伽事及邪智烦恼,制十、十一,二种学处。 「若复苾刍兴方便,欲破和合僧,于破僧事坚执不舍。 诸苾刍应语彼苾刍言:『具寿! 莫欲破和合僧,坚执而住。 具寿! 应与众僧和合,共住欢喜无诤,一心一说如水乳合,大师教法令得光显,安乐久住。 具寿! 汝可舍破僧事。』诸苾刍如是谏时,舍者善。 若不舍者,应可再三殷勤正谏,随教应诘,令舍是事。 舍者善;若不舍者,僧伽伐尸沙。」言和合者,谓同一味。 有其六种:谓形相、作业、戒、见、轨仪及以活命。 言僧伽者,总有九种:谓无耻僧伽、有耻僧伽、耻无耻僧伽、顺理僧伽、非理僧伽、理非理僧伽、未脱僧伽、已脱僧伽、脱未脱僧伽。 此九种中谁可破邪? 除初后二,余皆可破。 以其最初无羞耻众,犯四重禁,破事已成。 已破之者,无重破故。 后二圣众,破事无故。 第九学人,余应准说。 言欲破者,提婆达多以愚痴故,心生异见,坏彼僧伽,于形相等改佛正则,自制五事谤三净教,劝诸愚小习行邪法。 言五事者,一、不食乳酪,犊子饥困故。 二、不食鱼肉,由斯杀生故。 三、不噉于盐,多有尘土故。 四、不截衣缋,废损织功故。 五、不住兰若,受房生福故。 言兴方便者,谓作破僧事。 于破僧事坚执不舍者,既思众破摄化门徒,自守邪宗多求恶党。 言莫欲破和合僧者,欲显若破善众定堕无间,若舍此心不受其罪。 汝诸具寿应与僧和合者,谓众多人别谏之语,或是僧伽、或僧伽所遣,虽无羯磨但以言遮令除恶见。 言共住者,谓衣食利养同受用故。 言欢喜者,善品增益各各情悦故。 言无诤者,彼此见同共相爱乐无诤讼故。 言一心者,心若散乱当令寂定,既得定已勤求解脱。 言一说者,由契经等十二分教体无别故,亦是更互相教之义。 如水乳合者,行与理顺一相无差。 大师教法令得光显者,我染瞋痴善能调伏,令佛圣教得流通故。 言安乐住者,谓四圣种现法乐住。 依斯德故能获胜果。 言再三者,谓白四羯磨不广不略,但齐二、三。 言谏时者,谓作法时。 殷勤正谏者,明众至心。 随教应诘者,诘其所以,遮其非理故。 助伴破僧伽违谏学处第十一次明助伴学处,与前异者随字而释。 「若复苾刍,若一、若二、若多,与彼苾刍共为伴党,同邪违正随顺而住。 时此苾刍语诸苾刍言:『大德! 莫共彼苾刍有所论说若好、若恶。 何以故? 彼苾刍是顺法律、依法律,语言无虚妄,彼爱乐者我亦爱乐。』诸苾刍应语此苾刍言:『具寿! 莫作是说:「彼苾刍是顺法律、依法律,语言无虚妄,彼爱乐者我亦爱乐。」何以故? 彼苾刍非顺法律、不依法律,语言皆虚妄。 汝莫乐破僧,当乐和合僧,应与僧和合欢喜无诤,一心一说如水乳合,大师教法令得光显安乐久住。 具寿! 可舍破僧恶见,顺邪违正劝作诤事,坚执而住。』诸苾刍如是谏时,舍者善。 若不舍者,应可再三殷勤正谏,随教应诘,令舍是事。 舍者善;若不舍者,僧伽伐尸沙。」言好者,陈利益。 言恶者,说无益事。 言法语者,语词圆足。 律语者,合理无差。 有释:「能引实义名曰法语,出柔软言名曰律语。」言无虚妄者,谓晓其事方出于言。 我亦爱乐者,彼所作事咸称我心。 莫作是说等者,劝随正部舍背邪党。 此中犯者,始从随顺欲作破僧,皆得恶作罪。 众多人谏不肯舍者,得窣吐罗罪。 若秉初白乃至羯磨第二竟时,一一咸得窣吐罗罪。 第三竟时,如法如律如大师教正为开谏,违而不舍者,得众教罪。 若作非法而众和合、或作如法众不和合、或作非法众不和合、或作似法众不和等,由作谏事不称法故,无犯。 若犯罪已即应说露,若不尔者,与他同秉一切羯磨,咸得恶作。 若他谏时心同恶党,设令不语亦犯众教。 有言不同而心乐破,犯窣吐罗。 若虽言同作不破心,或无破心不同其事者,无犯。 若生疑者,获窣吐罗。 自有破而非閙乱,应为四句。 閙乱谓是始从搆集破众之事。 或有破众非是异住亦为四句。 异住谓是异界而住。 或有破僧不为别部亦为四句。 别部谓是九清净人别处而住,一是正主、余八名助。 齐何名破? 谓是天授先领四人,后破正众。 四人同彼行筹羯磨,齐是名为破僧伽竟。 若授学人为行筹者及无戒人等,皆不成破。 若戏笑行筹及秉羯磨作破众事,合众咸得窣吐罗罪,众不因此而成破故。 若众破已,有余部人在界内时,不应作长净等事,由众不集成别住故。 若如法部共非法部同集一处,如法部解界时成解,非法部解不成解。 其处中人应共如法部出界外作褒洒陀,不应共非法部。 如法苾刍应教授尼众,此若无者,其处中人亦应教授省缘而住。 不堕二朋名处中人。 尼众若破,不应教授,应告彼曰:「姊妹! 应先和合已方求教授。」若苾刍尼众不谘禀苾刍,辄自擅意别为轨则聚徒众者,得窣吐罗罪。 诸有被责室罗末尼罗等,若余苾刍辄供衣食而摄养者,破他门徒,得窣吐罗罪。 若作好心欲令调伏,权时摄诱者无犯。 憍闪薄迦诸苾刍辈,虽分二部无破众心故,不同此破僧伽罪。 随事重轻有十八句,若苾刍于非法事作非法想,及正破时亦为非法想者,此则生无间罪亦成无间业。 若破僧时不作非法想者,但生无间罪,不成无间业故。 有六句重、十二句轻。 非法非法非法、 非法非法法、 非法非法疑、 非法法非法、 非法法法、 非法法疑、 法非法非法、 法非法法、 法非法疑、 法法非法、 法法法、 法法疑、 非法疑非法、 非法疑法、 非法疑疑、 法疑非法、 法疑法、 法疑疑。 污家违谏学处第十二佛在室罗伐城,告诸苾刍曰:「若有苾刍、苾刍尼,为污家者,众应与作白四驱摈羯磨,令出住处。 若斗诤者,众应与作令怖羯磨,应告彼曰:『汝若不肯改前过者,众当与汝更为重罚。』令彼生怖故,名令怖。 若见门徒欲为斗诤,轨范师等宜应遮止,或以苫摩他事而令止息。 若苾刍数数犯罪,应与作折伏羯磨,或以余事而责罚之,乃至未舍恶事已来,令依止有德折伏而住,故名折伏。 若苾刍与诸长者及苾刍等相触恼者,应令苾刍就长者等而求忏摩。 若不肯者,众应与作求谢羯磨,令往愧谢。 若不见罪、不如法悔、不舍恶见,此等皆应与作舍置羯磨。 由斯舍弃不同众法,故名舍置。 其舍置者若多朋党恃怙强梁,众应量宜勿令斗起,于所犯罪如法为除。 若不肯者不应强诘强令忆念,若强抑与作舍置者,得窣吐罗罪。 若斗诤人各怀怨恨,虽经多日不能除灭者,有持经持律持论多闻多知识、大福德足,门徒众所共知者,应为消殄。 若冤讐者至俗家时,应隔处中人令其间坐。 若于界内斗诤纷纭,诸处中人应出外长净。 若共余部为长净者,不成作法,得恶作罪。 凡有为他作羯磨时,不为诘问、不作忆念、或实无犯事、或有犯不忠、或不对面、或秉非法,皆得恶作,作法不成。 若得羯磨已,所有行法应可顺行。 云何行法? 所谓不应与他出家近圆及为依止;不畜求寂;不应差教授苾刍尼,设先被差亦不应去;有犯苾刍不应诘问羯磨等事,亦不应呵。 若有二十法者,所作羯磨不应为解。 何谓二十? 谓于众处不现恭勤,身不轻利故;或于众处不生卑下,不蠲傲慢故;或于出离不肯随从,不顺治法故;或于众边不行恭敬,乖行敬法故;或于界中不求解放,于罪无悔故;或仗王家及断事官、或依外道及以别人不依于众;着俗人衣及外道服;承事外道;不应行事而复行之、苾刍学处而不修习;或骂苾刍、或时瞋恚、或复呵叱;或令众失利、或不欲同住,若有此二十法不应与解。」尔时世尊,作教勅已,令圣者阿难陀共诸上座苾刍,在于路中,差具五法者往枳吒山,就彼诘责,与阿湿薄迦、补[木*奈]伐苏行污家者,作驱摈羯磨。 其同罪者,半豆卢、呬得迦等,中路闻已,遂便逃向室罗伐城,如法除罪。 时彼二人后往逝多林,见此事已,作如是言:「我辈同罪,有驱、不驱,知诸具寿随自己情,有瞋、有欲。」时诸苾刍告彼二人,令其改悔,先别谏已后为羯磨,谏由其受用鄙事故,而行污家,因家悭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众多苾刍,于村落城邑住,污他家、行恶行。 污他家亦众见闻知,行恶行亦众见闻知。 诸苾刍应语彼苾刍言:『具寿! 汝等污他家、行恶行。 污他家亦众见闻知,行恶行亦众见闻知。 汝等可去,不应住此。』彼苾刍语诸苾刍言:『大德有爱、恚、怖、痴。 有如是同罪苾刍,有驱者、有不驱者。』时诸苾刍语彼苾刍言:『具寿! 莫作是语:「诸大德有爱、恚、怖、痴。 有如是同罪苾刍,有驱者、有不驱者。」何以故? 诸苾刍无爱、恚、怖、痴。 汝等污他家、行恶行。 污他家亦众见闻知,行恶行亦众见闻知。 具寿! 汝等应舍爱恚等言。』诸苾刍如是谏时,舍者善。 若不舍者,应可再三殷勤正谏,随教应诘,令舍是事。 舍者善;若不舍者,僧伽伐尸沙。」言村落等者,若有街巷可知人物、住处,名为村;村外远家名为落。 君王都处名为城邑。 言污家者,有二事能污于家:一谓共住;二谓受用。 云何共住? 谓与女人同床而坐、一盘而食、同觞饮酒等。 云何受用? 谓採花果等。 云何恶行? 谓以麁恶法毁谤于他,及戒见等中说其毁犯,由依污家生众罪故。 见谓眼识,闻谓耳识,知谓余识。 此显见闻知性。 汝可去者,是驱逐。 言有爱等者,于不驱者云有爱心,于所驱者说有瞋恚。 言有痴者,于污家辈不善分别合驱不驱。 言有怖者,于逃去者不敢治罚。 不驱摈者,谓是半豆卢、呬得迦等。 言汝等应舍爱等者,谓是别人谏。 言再三者,众以白四谏。 但言爱等,即得恶作。 别人谏时,违犯麁罪。 初白及二羯磨违,得三窣吐罗罪。 第三竟时,便得众教。 若秉法和别事并同前。 实有爱憎非爱憎想疑,得窣吐罗罪。 若作爱憎想者,无犯。 实非爱憎作此想疑,便得众教。 若未作驱摈羯磨言爱等者,得恶作罪。 由谤众故,若于他人知无实事,自生恶念,妄说前人作离间言,得二堕罪。 恶性违谏学处第十三佛在憍闪毗国,阐陀苾刍不忍他语违如法教,由其恶性受用法事,求自在不忍烦恼,遂生忿恨自损损他,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恶性不受人语,诸苾刍于佛所说戒经中如法如律劝诲之时,不受谏语言:『诸大德! 莫向我说少许若好、若恶。 我亦不向诸大德说若好、若恶。 诸大德! 止莫劝我! 莫论说我!』诸苾刍语是苾刍言:『具寿! 汝莫不受谏语,诸苾刍于戒经中如法如律劝诲之时,应受谏语。 具寿如法谏诸苾刍,诸苾刍亦如法谏具寿! 如是如来、应、正等觉佛声闻众便得增长,共相谏诲。 具寿! 汝应舍此事。』诸苾刍如是谏时,舍者善。 若不舍者,应可再三殷勤正谏,随教应诘,令舍是事。 舍者善;若不舍者,僧伽伐尸沙。」恶性者,禀性麁言不用他语。 于佛所说者,半月所说。 言戒经中者,谓佛世尊所制学处。 言如法者,谓依实事见闻疑说。 言如律者,称实而说与理相应出柔软语。 言少许者,假令少言亦不许说。 言好恶者,谓利非利。 言止者,未说之言,预相遮止。 莫论说我者,谓情不忍可。 言佛声闻众便得增长者,由展转相教,世尊圣教得久住世。 言共相谏诲者,谓欲谏时先求听许,然后方谏;若他不许,不应强诘。 然诘问时不以天眼见、天耳闻,若他不忆应为作忆念。 忆时瞋忿应求听许;若不许者,弃莫与言。 若仗託有力者,不应教授,不共长净、安居、随意,即于此日应一苾刍作如是白:「我名某甲,遮彼苾刍某甲为长净等事,若此苾刍在众中者,不应对之而为长净及随意事。」若于所犯罪有余无余,无有定实而遮他者,皆成非法。 若天眼、天耳及聋盲无识,随党非党、在地居空等,或翻此四皆不成遮。 于所犯罪事有定实为遮他者,是谓应法。 若以不善见闻疑而遮他者,得恶作罪。 若一界内有多住处,一处遮时余皆悉遮。 其能诘人虽被众差,应知轨式,有其五法:谓从座起、脱革屣、整衣左肩、礼上座已、合掌而住。 应以五法而自称量:「我是持戒者不? 有羞惭不? 有追悔不? 能摄伏诸根不? 是乐戒不?」又生五念,谓实不实等。 次应告言:「汝某甲! 我今欲诘,能容许不?」彼应答曰:「由何事故尔诘于我?」说罪差别,如律应知。 其被诘人应于五部学处,自思忖已,当听许之。 返令忆念:「尔于何处知我有犯? 当依实说,勿搆虚言。」应告彼云:「今任汝诘。」次能诘者先为安慰,方始出言:「然我不以错误之语、及私屏语、或造次语。 仁所说者我皆三问而详审之。」次应白言:「汝某甲听! 僧伽令我为诘责人,问尔实事,众当为汝作羯磨法,应可善思,勿令损己,亦不应调弄清净之人,并乐戒者耆宿有德亦不轻慢,违此教者得恶作罪。」言共相谏悔者,有所违犯心希清净说先所犯。 此中犯者,谓别人谏时不用语者,得窣吐罗罪。 若初白及二羯磨,得窣吐罗罪。 第三竟时,得僧伽伐尸沙。 恶语之人不先诘问辄便遮止,得恶作罪。 余义通塞如前所明,其谏羯磨如百一羯磨中说。 「我已说十三僧伽伐尸沙法,九初便犯、四至三谏。 若苾刍随一一犯,故覆藏者,随覆藏日众应与作不乐波利婆娑。 行波利婆娑竟,众应与作六夜摩那[卑*也]。 行摩那[卑*也]竟,余有出罪,应二十僧中出是苾刍罪。 若少一人不满二十众,是苾刍罪不得除,诸苾刍皆得罪,此是出罪法。」言我已说者,彰其事了,欲令诸苾刍重审其罪,暂舒息故。 九初便犯者,谓初九戒,事成获罪。 四至三谏者,即破僧等,违三羯磨方犯其罪。 若苾刍随一一等者,凡欲除罪,须有五缘:一、由其罪谓所犯罪;二、由意乐谓知而覆藏;三、由治罪谓随覆日与遍住等;四、由行已谓令众心喜;五、由人殊谓满二十众。 言二十者,若少不足;作法不成;故以数定。 行遍住者,由其覆罪。 覆有两种:一谓覆夜、二谓覆心。 若作覆心至过明相,是名一夜覆藏罪。 若不识不忆,由无覆心,虽经明相,无覆藏罪。 后若忆识欲说罪者,此则不须行遍住法,应说众多恶作罪。 若与聋人及不解方言,或非本性、或被治罚,如此之人虽可共住,咸不成覆。 或时昼日与苾刍俱,若至夜时无苾刍者,假使尽形亦无覆罪。 若犯二罪二俱覆藏,或一覆一非覆,或二俱不覆,或两俱忆,或一忆一不忆、二俱不忆,咸经两月等,如是应知,于罪于日、知数不知数、一罪多罪、有覆无覆。 或作白衣,或为求寂重受近圆,或得解法覆与不覆,或前或后,于诸罪类治法众多,具如广文,此不繁说。 有四种人应行遍住:有知罪数不知夜数、有知夜数不知罪数、或俱不知数、或俱知数。 如百一羯磨说:「若其重犯是前罪类,应与复本遍住羯磨,令其调伏,谓坏前法从本更行。 行时更犯是前罪类,应与重收根本羯磨。 若更犯者,重收前日,可更令行。 行遍住人所得之法,黑白不同。 有其六种:一者总黑,谓总皆非法。 二、多分黑,遍住如法余皆非法。 三、向半黑,复本是法余皆非法。 四、减半黑,重收是法后皆非法。 五、少分黑,意喜是法后一非法。 六、总是白乃至出罪悉皆如法,名善出罪。 若如法行遍住法已,应与意喜。 若不覆者,但行意喜出罪,能令众意皆悉欢喜,故名意喜。 于六夜中若重犯者,应与复本意喜。 若更重犯应与重收。 六夜意喜,此谓是前罪类。 言前类者,前因故泄今还故泄,余皆准此;若非一类即不坏法。 若行遍住及摩那[卑*也]时更犯众教,非同类者应须发露所有恶作,别行遍住及摩那[卑*也]。 若其初日犯初众教,一夜覆藏,乃至十三覆十三日。 若欲说罪,应据勐烈心。 烦恼重者,先与行法行遍住意喜。 苾刍所有行法应随顺行,谓不应受善苾刍礼敬,亦复不应同一座坐,不居胜座不并肩行,若出行时应随他后,不同室卧,不度人出家受十学处,及与近圆,不受依止,不畜求寂,不作羯磨,不差为使,不教授尼亦不差遣,先差应舍,不诘苾刍。 不舍教诫,开门然灯涂扫寺宇,大小便厕洗除粪秽及供土叶,寒时授火热为扇凉,打楗椎严香火,并赞叹佛。 应在近圆下、求寂上座。 僧伽卧具安钵之物应为收举,制底香台常应涂扫。 依时巡礼,应告日数。 众集之处以所行事告白令知,不应一一为白。 客苾刍来未安衣钵应就为白。 无苾刍寺不应辄往,有缘须去不应经宿。 须观时候供给汤水。 应与善苾刍洗足涂油,寺中利养最后应受。 遍住意喜作法之时,不应还以遍住意喜及授学人足其众数,亦非此人得共同处而行其法。 不居空寺,亦非一人、非二、非三,要须满四,是清净人同处行法。 如前所说,不依教者,咸得恶作。 又正行时,闻有诤者欲来住处,应对善苾刍,为难缘故,舍行法已;同本性人诤者若去,还对苾刍受其行法。 若行意喜不行遍住、若行遍住不行意喜,斯皆不应求众出罪。 若并善行当求出罪,余如广文说。 有六种人犯众教罪,对一苾刍说除其罪,得名清净。 何谓为六? 一者遍持苏呾罗藏;二者遍持毗奈耶藏;三者遍持摩咥里迦藏;四者性极羞愧若说其罪怀惭致死;五者众中最老上座;六者大福德人。 何故此六许易除罪? 罪灭因心不由治罚。 若能于所犯罪决情断绝,誓不更为,深生惭耻心无欺诳,是故除灭。 又为耆年大德、受持三藏人见治罚,谤议便生,开一人悔。 若犯不共众教罪者,根转之时过亦随灭。」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