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毗尼母经 内容: 毗尼母经卷第二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尼遣使受戒中,佛在世时唯有一女得。 所以得者,但此女颜容挺特世所无比,若往者恐恶人抄略,是故佛听。 今时若有如是比者,可得遣使受戒,其余一切要现前得具,不现前不得。 「师法受具中,除憍昙弥五百诸女,其余一切不得师法受具。 「上受具中,除尊者摩诃迦叶苏陀耶,其余一切不得建立善法上受具。 「若男子女人其性调善,慧亦明了,无有诸难,得受具足。 复有三人不得受具:一不自称字;二不称和上字;三不乞戒。 此三种人不得受具;与此相违得受具足。 复有五人可受具足:一成就丈夫;二不负债;三不是人奴;四年满二十;五父母放出家。 是五种人得受具足。 复有五处,白四羯磨受戒满足。 何者五? 一者和上;二者阿阇梨;三众僧具足;四性调顺;五诸根具足无诸障碍。 是名五处受戒满足;与五人相违不得受具。 复有二人不听受具:一者有业障;二者龙变为人。 若先不知与受戒,后时知应摈出众。 先知,不应与受戒。 如上十三比类应广知。 复有一人不应受具,此身上忽生白色,生已复灭。 若先知,不应与受具。 若不知已受具竟,后时虽知,不应驱出众。 「云何为业? 思业、行业、可思业,故思业非可思业。 可受业不可受业、少受业多受业、已受业未受业、色业非色业、可见业不可见业、有对业无对业、圣业世间业,现身受业、生受业、后受业,趣恶业、趣天业、趣涅槃业。 有三业,一切诸业摄在其中:白业、白第二业、白第四业。 复有四业:非法作业、法作业、群共作业、业齐集作业。 复有四种业:有比丘群业、共作非法羯磨齐集业、共作非法羯磨群共业、作法羯磨齐集业。 作法羯磨,此中非法业、群共业,诸比丘不应作。 非法业、齐集业,此二业不应作。 法业、群品业,亦不应作。 法业、齐集业,此二业应作,吾所听之。 此中有三种应当知:一者白业;二者摈罚业;三非白非摈罚业。 云何名为白业? 白已剃发受沙弥戒,乃至大比丘戒亦先白后受。 若不听,不得受比丘法。 一切皆如是。 若有所作,要白众僧,听得,不听不得作,是故名为白业羯磨。 云何名为摈罚羯磨? 若有比丘不顺佛语,或自白僧或他白僧,僧集随其罪轻重,众诃责摈出。 或有人摈罚,罪负未讫更重作之,众僧亦更重诃责。 如此之类皆名摈罚业也。 云何名为不白不摈罚? 若有比丘,僧差营房舍,此业非白亦非摈罚。 又复此人,僧初与羯磨立作营房人,是亦非白非摈罚。 是业名为非白非摈罚。 又复解羯磨非一。 如羯磨亡比丘物,此羯磨非白非摈罚,是故有异。 受功德衣羯磨亦如是。 如结大界羯磨、净地羯磨,如此等不在白摈罚羯磨也。 「复有二种羯磨:一为人;二为法。 何等为法羯磨? 如白已说波罗提木叉戒自恣,如平僧坊地、差营事人、差分衣钵人,如为受迦絺那衣、舍迦絺那衣、结界舍界、离衣宿。 先布萨却安居者,诸比丘檀越请安居。 安居日满,比丘尼为饮食美故不去,檀越心生疲厌。 诸比丘即往白佛。 佛即制:安居竟,比丘尼若过一日,波逸提。 若大比丘,突吉罗。 齐集自恣,问法答法、问毗尼答毗尼。 问法者迦叶是,答法者阿难是。 问毗尼者迦叶是,答毗尼者优波离是。 俱名依法羯磨。 云何名依人羯磨? 如度沙弥法,先白后剃发受戒。 如行波利婆沙日未满更犯,还行本事,行摩那埵、行阿浮诃那,与现前毗尼、忆念毗尼。 因闼婆摩罗子被谤故,佛制忆念毗尼。 因难提伽比丘本清净心受戒,失心所作违于毗尼。 后还得本心,诸比丘谤言犯罪。 此比丘自言:『我本失心时,所作不觉不知。』佛言:『痴狂心所作不犯。』是故此比丘从众僧乞不痴毗尼。 「云何名自知比丘? 佛在世时常自说戒。 忽至说戒日,说戒时至,初夜中夜诸比丘请佛说戒,佛默然不说。 目连以天眼观此众中谁不清净,佛不说也。 见一比丘不清净。 目连即起捉臂牵出。 佛即告目连言:『何以不审? 悉问之。 诸比丘应自知,所以初夜中夜佛不言者,外有恶贼故尔。』尔时舍卫国诸比丘斗讼,此应灭之。 云何得灭? 众中三藏比丘,当取其语和合灭之。 有比丘字诃德,有风热乱心故,与诸外道论义,言辞错乱前后不定,为外道所笑。 诸比丘白佛。 佛呼此比丘在前,语言:『汝莫乱心故与人论议。 言应定实。』现前诃责现前灭之。 尔时舍卫国诸比丘诤讼,佛告诸比丘:『各各相向五体投地,如草敷地灭所诤讼,犯事后当忏悔除灭。』从诃责羯磨乃至知种种杂物人羯磨,此是依人羯磨。 「有羯磨成事不成、有事成羯磨不成、有俱成、有俱不成。 羯磨者,法也。 事者,人也。 云何名事成羯磨不成者? 此人清净一切无诸障碍,是名事成。 羯磨不成者,或言语不具亦前后不次第说不明了,是名羯磨不成。 何者名为羯磨成事不成? 羯磨成者,言语具足前后次第说亦明了,是名羯磨成。 事不成者,有人诸根不具及余障碍,是名事不成。 又俱成者,羯磨及人此二皆具,故言俱成。 俱不成者,羯磨及人二俱不足,是名俱不成。 「应止羯磨者,诸比丘皆集,但所作不如法,应羯磨作法不羯磨作、应白作法不白作,众中有持毗尼行清净者说言:『此非法非律,是不应作。』即止不作,是名止羯磨。 不应止羯磨者,众僧齐集,所作亦皆如法,众中无讥慊者,是名不应止羯磨。 此二章,卑犍度中广说章。 卑者,国名也。 「摈出有二种羯磨:一永摈;二为调伏故摈。 调伏者,未忏悔中间,及饮食坐起言语,一切僧法事皆不得同,是名摈出。 调伏羯磨,此人若刚强永无改悔,尽此一身不复得同僧事。 尊者优波离即从座,起整衣服合掌礼佛,白佛言:『世尊! 若有比丘于僧事无缺而强摈者,此事云何?』佛言:『摈有二种:一者善摈;二者恶摈。 如摈十三种人者,名为善摈。 与此相违,名为恶摈。 是名摈出羯磨。 复有众僧,听忏悔入僧次第羯磨。 若比丘为调伏故摈出者,此人后时改悔求僧除罪,僧有所教勅皆顺僧意不敢违逆,能使众僧齐心欢喜,僧即聚集解摈羯磨,更作听入僧羯磨,是名听入僧羯磨。』优波离问佛:『摈出忏悔,此事云何?』佛言:『为调伏者,听使忏悔。 永摈者,不听忏悔。』「何者名为诃责羯磨? 有人僧中健斗强诤,于僧法事中皆不如法,现前种种诃责乃至摈出。 此诃责事,诃责犍度中广说。 有诃责者,若比丘作种种不如法事,众僧语言:『长老! 汝犯不如法事。』此人即答僧言:『我不知不见犯何等事。』僧应种种苦责摈出,是名呵责羯磨。 谏法应三处谏:见、闻、疑破戒破见破行。 谏者有五事因缘:一知时;二利于前人;三实心;四调和语;五不麁恶语。 复有内立五种因缘故应谏:一利益;二安乐;三慈心;四悲心;五于犯罪中欲使速离。 是名谏法缘事。 云何名为缘事? 若因若缘。 此中从何初起? 如拔陀波罗比丘经中,应当广知。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一坐而食。 佛告诸比丘:『吾一食已来身体调适无诸患苦,汝等亦应一食。』诸比丘闻告,欢喜奉行。 拔陀波罗比丘不顺佛告,『不能一食。 何以故? 我常数数食,以此为法。』佛复告言:『汝能多食者,中前多乞,一坐而食。』复言:『不能。』佛复欲游诸国邑,阿难为佛缝衣。 此比丘到阿难所问言:『汝何所作?』阿难答言:『世尊欲游诸国邑,是故为佛缝衣。 汝住此或无利益。』闻此语已即到佛所,五体投地白佛言:『世尊! 当为弟子忏悔。』佛言:『忏悔无益。 一切沙门婆罗门皆知汝行非法。 若顺吾言者,四禅四空定诸通解脱皆可得耳。 不用吾言者,于此诸善不可得也。』复更殷勤三请世尊,世尊然后受其忏悔,复为说法:『若人造恶能改悔者,于佛法中多所利益。』如是广说。 此拔陀波罗比丘数数犯罪,诸比丘见已谏之。 闻谏之言不以经怀,便以余言而答。 佛向拔陀波罗比丘言:『有一比丘犯种种罪。 诸比丘见已如法谏之。 此比丘更以异言而答,复生瞋恚。』佛言:『此比丘虽不受谏,亦应谏之。 所以尔者,欲使诸沙门婆罗门一切广闻,亦欲使其现身长夜受苦。』佛说曰:『调伏法有三种:一呵责;二别住宿;三当令依止有智慧者乃至驱出。 是人因是事调伏,心意柔软顺僧法而行,能使大众欢悦,是名调伏法。』「舍摩陀者(秦言名灭),何等比丘事应灭? 若有比丘随善法,能除四受:一者欲受;二者见受;三者戒取受;四者我取受。 能除此四受,随顺行出离法,善者念念增进,恶者舍之,是名为灭。 又复灭者,从现前毗尼乃至敷草毗尼,灭此七诤,亦名为灭也。 不应灭者,若比丘成就五法起斗诤事:一者常乐在家;二者常乐依国王大臣;三者不乐依僧;四者亦不依法;五者众僧所行事皆不顺之。 若比丘成就此五种事,所有诤事不应灭之。 复有比丘成就五法,有诤事起应当灭之。 何等为五? 五者与上五事相违,即是五也。 成此五法,所有诤事应当灭之。 又复灭者,随僧行法能随顺之,所有善法日日增进,其所行事常为解说。 若有事能令僧喜,行之不惓,是名灭法。 「舍戒法。 若比丘愁忧不乐不乐梵行,欲归家不乐比丘法,于此法中生惭愧心,意欲成就在家之法。 『出家法于我无益,在家法益我甚好。』意欲舍比丘法还家,作如是语:『我舍佛法僧、和上阿阇梨、梵行、毗尼、波罗提木叉戒。』如是广说,应当知是为舍戒。 不舍戒者,若痴狂心乱乃至口噤不能言者,不名舍戒。 如是广说,应当知。 「戒羸者,比丘生念,不乐梵行、乐在外道乃至作僧祇人,是名戒羸。 戒羸事如上文中所说。 「说戒法。 应如法集僧,僧集已应当一白羯磨,不应二三四白羯磨也。 僧作法事如法取欲,皆应默然不应遮也。 僧若不满足者不应说戒,僧若满足应广说戒。 「时不中,略说也。 时者,无留难名为时。 尔时世尊于静房中心念:『我为诸比丘制戒说波罗提木叉,乃至能使人得四沙门果。 波罗提木叉者,戒律行住处,是名波罗提木叉义。』尔时诸比丘用歌音诵戒。 佛言:『不应当以高声了了诵戒。 歌音诵戒有五事过:一心染着此音;二为世人所嫌;三与世人无异;四妨废行道;五妨入定。 是名五事过也。』「佛在世时,诸比丘日日说戒,众僧皆生厌心。 佛闻即制十五日一说戒。 尔时于一住处说戒,僧坊既大,诸比丘远者不闻。 是以如来为诸比丘制法:『僧众若多僧房亦大者,应当正中敷座,说戒者在此座上,当高声了了说,使得闻之。』尔时诸比丘在一住处,僧众虽大,无诵戒者,法事不成。 世尊闻已告诸比丘:『从今已后,有出家者,至五腊要诵戒使利。 若根钝者,乃至百腊亦应诵之。 若故不诵、若先诵后时废忘、若复钝根不能得者,此等三人有四种过:一不得畜弟子;二不得离依止;三不得作和上;四不得作阿阇梨。 是名不诵戒者罪。』「有八种难,得略说戒:一者王难;二者贼难;三者水难;四者火难;五者病难;六者人难;七者非人难;八者毒蛇难。 有此八种得略说戒。 略有五种:一者说戒序已,称名说言:『四波罗夷,汝等数数闻。』乃至众学亦如是说。 第二略者,从戒序说四事竟,后亦称名如前也。 第三略者,从戒序说至十三事,后者称名亦如前二。 第四略者,从戒序说至二不定,余者称名亦如前三。 第五略者,从戒序说乃至尼萨耆波逸提,后者称名亦如前四。 尔时有众多比丘在一处,皆根钝无所知,有贼难不得就余寺说戒,法事不成。 佛闻已教诸比丘:『汝等当略说戒。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名略说戒。』「不成说戒有四种:非法群共说戒,不名说戒;非法齐集,此亦不名说戒;群共,此亦不成说;应一白处二白,此亦不成说戒。 若有比丘于说戒时,三四别共私论起贡高心,因说戒论义生于诤讼,如此说戒不成说戒。 不成有二种:一斗讼故说戒不成;二恶心故增长烦恼。 是二皆不成说戒。 此事布萨犍度中应当广知。 是处应说。 何者? 若比丘未犯罪心中生念:『云何不犯众恶而得生善?』即诣持法、持毗尼、持摩得勒伽藏者问之。 『尊者! 何者是法? 何者非法? 何者可说? 何者不可说?』彼师闻此语,即次第为说,法如法说,不如法不如法说,如毗尼如毗尼说,非毗尼如非毗尼说,轻如轻说,重如重说,麁恶语如麁恶语说,非麁恶语如非麁恶语说,犯如犯说,不犯如不犯说,残如残说,不残如不残说,应如应说,不应如不应说,制如制说,不如制如不如制说,所说如所说,不如所说如不如所说,齐量如齐量说,不齐量如不齐量说,分别如分别说,不分别如不分别说。 「比丘法。 食在界内,无净厨不得食。 何以故? 佛游诸聚落,见诸比丘共诤。 佛问比丘:『诤何等事?』比丘白佛:『昨日食已有余残食,是故诤之。』佛言:『从今已去,宿食及在大界内食,无净厨者一切不得食。』众僧住处初立寺时,众僧齐集,应先羯磨作净厨处,后羯磨众僧房舍处。 若当时忘误不羯磨作净厨处者,后若忆,还解大界后解小界,先羯磨净厨处。 结界法:先结小界、后结大界。 共宿食、残宿食、众僧小界内所作食、僧自手作食,若僧值世饥馑得食,余时不得食。 受食已檀越来请,彼中食即足,应以此食转施余僧。 彼僧得已,应作残食法而食。 复有诸大师为国主所重请食,彼中食足,余残将来施同住处僧。 僧怖不食。 佛言:『听汝作残食法食之无过。』有比丘外得菓来即与净施主,施主值世饥馑不还本主。 佛因而制戒:『从今已去,若饥馑世得自畜而食。 池中菓一切菓亦如是。』「畜钵法。 除铁钵、瓦钵,余一切钵皆不得畜。 「色中上色衣不应畜。 何者? 锦纹鬘花如此等衣不中畜。 「应说者,有比丘生念:『云何修诸善法?』往诣诸智者所,问言:『云何名犯? 云何不犯? 云何忏悔? 因何事而犯?』彼师随顺毗尼为说犯不犯,如是广,应当知。 问者闻师说已,心中无复忧苦,随顺师教如毗尼而行,心得清净随顺善法,更无余念,是名应说。 又复应说者,比丘生念:『厌患生死,云何出离修道而得涅槃?』生此念已,即到智者边问之:『尊者大德! 云何修四禅乃至四果?』彼师次第为说,乃至阿罗汉果,是名应说。 云何名为非法说? 彼师为问者说,法说非法、非法说法,乃至所说名非所说、不所说名所说,限量作非限量、非限量作限量,分别名不分别、不分别名分别,从食钵乃至饮皆亦如是。 又不应说者,有比丘问智者:『云何得初禅乃至四果?』智者为说:『汝之所问得过人法。 汝犯波罗夷。』是名不应说。 往时有比丘,字难提伽。 失性,于众僧布萨日,或忆或不忆,忆时来、不忆不来。 诸比丘往白世尊。 佛告言:『但与此比丘作失性白二羯磨。 虽不来,法事成就。』此布萨犍度中广明。 此比丘还得本心,心中生疑,本失性羯磨为舍不舍? 往白世尊。 佛言:『得心者可舍之。』诸比丘复疑:『后还失心,此复云何?』佛言:『还作失性羯磨,后得本心还舍。』「比丘受人施,不如法,为施所堕。 堕有二种:一者食他人施,不如法修道,放心纵逸无善可记;二者与施转施,施不如法。 因此二处当堕三途。 若无三途受报,此身即腹坏食出,所着衣服即应离身。 「应施者,若父母贫苦,应先授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 若不贫,虽受三归五戒,不中施与。 复有施处:一者治塔人;二者奉僧人;三者治僧房人;四者病苦人;五者婴儿;六者怀妊女人;七者牢狱系人;八者来诣僧房乞人。 如此等人,或中与、或不中与。 治塔、奉僧、治僧房人,计其功劳当偿作价;若过分与,为施所堕。 施病者食,当作慈心,随病者所宜而施与之。 若设病错误与食,为施所堕。 婴儿、牢狱系人、怀妊者,如此人等当以慈心施之,勿望出入得报,当为佛法不作留难。 如此等心施之如法,若不尔为施所堕。 诣僧房乞,若自有粮,不须施之,施者为施所堕;若无粮食,施之无过。 若比丘不坐禅不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施,为施所堕。 若有三业,受施无过。 若前人无三业,知而转施与者,受施能施二皆为施所堕。 若比丘食檀越施,以知足为限,若饱强饮食者,为施所堕。 若比丘作憍慢意自饮食者,为施所堕。 何以故? 世尊于长夜中常赞叹限食。 最后乃至施持戒者,能受施能消施也。 如佛说曰:『施持戒者果报益大,施破戒者得果报甚少。』如佛说偈:『宁吞铁丸而死,不以无戒食人信施。』若食足已更强食者,不加色力但增其患,是故不应无度食也。 「羯磨者,有四因缘羯磨得成:一如法;二僧齐集;三如法白一处白一乃至白四处白四,白四处不三二一白;四者众僧不来者与欲,众中无说难者。 此四法成就,是名如法羯磨。 此事章卑犍度中当广知。 非羯磨者,四事不成不名羯磨。 「毗尼者,有种种毗尼,有犯毗尼、有斗诤毗尼、有烦恼毗尼、比丘毗尼、比丘尼毗尼、少分毗尼、一切处毗尼、从犯毗尼、出罪毗尼。 又毗尼,能灭不善根、能灭障法、能灭五盖恶行,名为毗尼。 复有毗尼,能发露随顺修行、舍恶从善,名为毗尼。 云何名为发露? 所犯不隐尽向人说,名为发露。 此事灭罪犍度中广说。 随顺者,随顺和上所说、随顺阿阇梨所说,乃至众僧所说皆不违逆,是名随顺。 云何名为灭? 能灭斗诤,故名为灭。 云何名为断? 如断烦恼名为断。 烦恼毗尼、断烦恼毗尼中应当广知。 又比丘说言:『如我所知见者,欲不能障道。』余比丘谏言:『莫作是语,欲者是障道之本。 所以知之,世尊种种为欲作喻,欲如火坑乃至刀喻等。 云何言不障? 当舍此见。』诸比丘谏时,受谏者好。 若不受,诸比丘当为作白四羯磨忆之,是名弃舍恶见比丘过语。 诸比丘集作法事,不如法众中有见,众僧作法事不成。 此人若有三四五伴,可得谏之。 若独一,不须谏也。 何以故? 大众力大或能摈出,于法无益自得苦恼。 以是义故,应默然不言。 「若入僧中,应立五德:一者常起慈心,如扫扠喻,好恶平等皆欲令得善。 二者于诸上座常起恭敬谦下之心,无得慢也。 三者于诸下座勿得谈论而共交由。 四者若僧集作法事时,大众应请一知法者说法。 五者若众不请,应语众令请知法说。 舍利弗亦成就上五种入僧法。 「云何名白? 『迦叶! 随比丘说言,众皆听许,默然故。』名为白。 白一处是,如初度沙弥、受大戒时白僧,白僧已差教授师,将出家者屏猥处问其遮法。 为欲说波罗提木叉、若自恣、若钵破更受。 有一比丘字阐陀,始欲犯戒。 诸比丘知已谏之。 此比丘语诸比丘言:『汝等何所说? 共谁言? 谁有犯者? 云何名犯?』作如此异语。 诸比丘白佛。 佛言:『与此比丘作异语别住羯磨。』阐陀比丘后时复更轻弄诸比丘。 诸比丘语莫坐便坐、莫起便起、莫语便语、莫来便来。 诸比丘白佛。 佛言:『为作调弄白一羯磨。』如此等及余未列名者,皆名白一羯磨。 「云何名为白二羯磨? 白者,『大德僧听! 某甲房舍隤毁。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某甲房舍与某檀越修治及与营事比丘。 白如是。』『大德僧听! 某房舍某房舍,无檀越,隤毁。 僧今与某房舍与某檀越令修治及营事比丘。 若僧忍者持某房舍与某檀越令修治及营事比丘,僧忍者默然;不忍者便说。 僧已忍持某房舍与某檀越及营事比丘竟。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营僧事人分亡比丘衣钵,受迦絺那衣、舍迦絺那衣,一切结界不离衣宿法,先结大界后结不失衣界、先舍不失衣界后舍大界,教授比丘尼自恣。 如是等众多,皆白二羯磨。 「白四羯磨者,白已三羯磨,是名白四羯磨。 一者呵责。 二者有比丘共白衣斗,众僧劝令与檀越忏悔,摈出灭摈、别住还行本事、行摩那埵、行阿浮呵那乃至七灭诤。 有比丘大德,为巨富信心檀越所重,请其多年,随其所须供给与之。 傍人说曰:『此长者巨富,由比丘故大损其财。』痴失性比丘尼受戒已,来僧中乞戒;犯戒事、覆钵、默摈,如是等及余未列者,皆白四羯磨。 「别住有二种。 若有外道来入佛法中求出家者,僧应与四月别住白四羯磨。 又复别住者,十三种种性于僧残中若犯一一,不发露覆藏。 后时发露,僧与白四羯磨别住。 以何义故名为别住? 别在一房不得与僧同处。 一切大僧下坐,不得连草食。 又复一切众僧苦役,扫塔及僧房,乃至僧大小行来处皆料理之。 又复虽入僧中,不得与僧谈论,若有问者亦不得答。 以是义故,名为别住。 行本事者,别住时未竟,又复更犯,复从众僧乞别住,僧还与本所覆藏日作白四羯磨,故名本事。 云何名为摩那埵。 摩那埵者? 别住苦役与前住无异,但与日限少有异耳。 若犯时即发露者,亦六日六夜行之。 摩那埵者(秦言意喜),前唯自意欢喜,亦生惭愧,亦使众僧欢喜。 由前喜故与其少日,因少日故始得喜名。 众僧喜者,观此人所行法不复还犯,众僧叹者言:『此人因此改悔,更不起烦恼成清净人也。』是故喜耳。 阿浮呵那者,清净戒生,得净解脱。 于此戒中清净无犯,善持起去,是名阿浮呵那义。 「有犯、不犯,犯者三种人犯:一不痴狂;二不散乱心;三不为苦痛所逼。 是名为犯。 复有犯者,一切所犯轻重,随彼佛所制处广应当知。 不犯者亦如是。 随何篇所明,彼中广应当知。 决了犯不犯义,一切当毗尼中推之。 从初法非法不知,乃至忏悔不忏悔不知,此二十二种与人受具,皆名为犯。 欲决断一切不犯者,应当毗尼中推之。 有能成就二十二法者,应与人受具,是名不犯。 「有比丘犯非比丘尼犯,又比丘尼犯非比丘犯,又比丘比丘尼犯非式叉摩尼犯,又比丘比丘尼犯非沙弥沙弥尼犯。 或有出家五众犯非优婆塞优婆夷犯。 复有七众皆犯。 何等名为比丘犯非比丘尼犯? 如阿练若住处所行法,比丘尼不行,比丘犯非比丘尼犯。 有一比丘在阿练若处住,懈怠不能瓶中盛水亦复无食。 后时有贼来,从索水索食皆不得,瞋恚即打此比丘。 如来知已后与制戒:阿练若处住者,皆应瓶盛水、残食少多留之,贼来索可与耳。 如是等皆比丘法,非比丘尼所行法。 「何者比丘尼犯非比丘犯? 若比丘尼独渡水、独行入村、离众独宿,或独随道行、或独使男子剃发、或独比丘经行处行、或结加趺坐,如是等所犯,比丘尼犯非比丘犯。 「何者名比丘比丘尼犯非式叉摩尼犯? 若比丘比丘尼不受食而食,比丘比丘尼犯,非式叉摩尼犯。 「何等三众犯非沙弥沙弥尼犯? 除沙弥沙弥尼戒已,犯余戒者是三众犯非沙弥沙弥尼犯。 「何者五众犯非优婆塞优婆夷犯? 除五戒已,犯余戒者是五众犯,非二众也。 「何者名七众都犯? 七众皆持五戒,七众若犯此五戒,皆同犯也。 「有犯冬有非春夏有,有犯春有非夏冬有,有犯夏有非冬春有。 何者冬有非春夏有? 冬四月已满,应舍功德衣。 若不舍过一日,犯突吉罗。 此犯冬有非春夏也。 何者春犯非夏冬有? 春一月残,应乞雨浴衣。 若过一月乞、若乞过长得,得已不十五日用,此三事皆犯尼萨耆波逸提。 何者夏有非冬春有? 比丘法应夏安居。 安居有二种:前、后。 若不安居,复不自恣,此犯夏有非冬春有。 是故此三所犯,各当时而有,是名犯不犯。 「何者轻? 犯波罗提提舍尼,此罪轻,或向一人说、若自心念,皆能灭也。 自种性者,若比丘畜人皮革屣、食人肉,若畜食者,偷兰遮。 种性者,肉及皮即是人身,故言种性。 突吉罗者,不摄身威仪得突吉罗。 恶口者,说言汝是工师技儿诸根不具,如此说者得波逸提,是名恶口轻犯也。 「重者,波罗夷、僧伽婆尸沙。 此二边所得偷兰遮,重也。 或有所犯,于比丘重比丘尼轻。 或有所犯,于比丘尼重比丘轻。 比丘重者,故出精,比丘得僧伽婆尸沙,比丘尼得波逸提。 比丘尼重者,比丘尼淫欲心盛,手摩男子屏处;男子亦摩比丘尼屏处;俱着触乐;比丘尼犯波罗夷。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重;覆藏不向一比丘尼说;亦得波罗夷。 若比丘不随顺僧法;僧与呵责羯磨。 又比丘尼言:『此比丘随顺僧法。』种种言说与比丘同心。 诸比丘尼谏言:『不须往反言语相助。』不受尼谏,往返言语相助不绝。 尼僧与作白四羯磨。 此尼得波罗夷。 比丘尼复有八事犯波罗夷:一者尼与男子互相捉手;二者便更互捉衣;三者共男子静屏处并坐;四者屏处共语;五者屏处身相触;六者尼共男子独道行;七者道中露身相触;八者至共期行不净处。 若尼具前七事时犯偷兰遮,满八事犯波罗夷。 此是比丘尼重比丘轻。 「或有犯重报轻,或有犯轻报重,或有犯重报亦重,或有犯轻报亦轻。 有犯重报轻者,有比丘作使和合男女,若和合者得僧残,不和合得偷兰遮。 若比丘私作房,不白众僧乞羯磨,未成犯偷兰遮,成已犯僧残。 是名犯重报轻。 犯轻报重者,若比丘瞋恚心打阿罗汉,或复欲心摩触阿罗汉起于染着,乃至打佛于佛上起染欲心,或有恶口骂阿罗汉及佛,毁呰形残诸根不具,此得波逸提,是名犯轻报重。 犯重报重者,波罗夷及二无根谤圣及凡,得僧残罪。 二无根者:一比丘瞋心遣妹尼弥勒,往谤阿罗汉陀骠摩罗子,语言:『大德共我行欲。』此谤他比丘。 随路行,见二羊共行欲,心中生念:『前谤既虚,今以母羊为弥勒尼、翁羊为陀骠摩罗子。』生此念已,来到寺中向众僧说:『前时不实,今日实见。』诸比丘即谏言:『此阿罗汉,莫以恶言谤之。』答言:『实尔。 听我所说。』诸比丘听之。 说言:『我向者路中行,见二羊共行欲。 翁羊为陀骠摩罗子,母羊即是弥勒尼。』诸比丘闻此言,即共论议。 此二皆无根,是名二无根谤。 一污他家、二坏法轮僧方便、三随坏法轮僧徒众、四恶性不受人谏,得僧残罪,此是犯重报亦重。 犯轻报亦轻者,若比丘入聚落不忆念摄身四威仪及口四过,忘误犯者,一人前忏悔波逸提突吉罗。 若比丘尼犯罪,先忘不发露,布萨时始忆,若欲发露恐乱僧听戒,心中默念:『说戒已当忏悔。』如此等皆犯轻报亦轻。 「有三种犯:一者事重心轻;二者事轻心重;三者事心俱重。 事重心轻者,若比丘在尼寺中为尼说法,日已没,心中生疑谓日未没说法,此是事重心轻。 事轻心重者,比丘在尼寺说法,日未没意谓日已没说法,此是事轻心重。 心事俱重者,比丘在尼寺说法,日已没心作没想,此是心事俱重。 心轻事重、心重事轻,是二俱得突吉罗。 心事俱重得波逸提。 波罗夷者,犯名虽同,果报有异。 所以者何? 如淫处非一,畜生及人。 人中有出家、有不出家。 又不出家中有二种,有持戒、不持戒。 出家中有五种,亦有持戒、不持戒乃至圣人。 有如是差别,犯名虽同,果报有异。 第二波罗夷者,所盗处非一,有出家、在家。 在家人中盗取他物亦有差别,出家人中盗亦有差别,是三宝中盗亦有差别。 是故波罗夷名虽同,果报有异。 第三波罗夷者,天及人乃至圣人,如此人等若断命根得波罗夷。 断名虽同,果报亦异。 第四波罗夷者亦有差别,向在家人说得过人法重,向出家人说得过人法轻。 是故得罪名虽同,果报不同也。」毗尼母经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