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一 内容: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一尊者胜友集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非时食学处第三十七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十七众苾刍遇缘断食,便诣俗舍而行乞食。 既得食已,非时而噉。 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非时食者,波逸底迦。」言非时者,有二分齐:一、谓过午;二、明相未出。 言食者,谓是时药、可噉嚼物。 于非时作非时想疑,若噉咽时,便得堕罪,时非时想疑,得恶作罪。 时与非时作时想者,无犯。 若有病缘,医人遣非时食麨、食肉者,应取牛粪中穀麦磨以为麨,与彼令食,犲粪中肉非时听噉。 若此等物病犹不差,要食好食方除疾者,可于屏处随所须食而授与之。 赡部洲人向余三洲及往天上,当依本处时量而食。 「颇有无病苾刍在南赡部,非时食噉得无罪耶?」「有,谓东西两洲苾刍来此,依彼时分而食。」应知食时所有行法,若大众多,于日时候难可知者,佛言:「食时欲至,先鸣健稚长打一通,更打三搥,总名三下。」众既闻已,各净洗浴,及诸大众共浴尊像。 有病苾刍即应请食,授事苾刍亦听先噉,次打三通更打三下,总名长打,大众方食。 若声小不闻,应打大鼓、或吹双蠡。 凡读经浴像及洗浴时,皆打三下。 打健稚法,复有五种:若常集众者长打三通,大打三下。 若寺家营作长打三通,大打两下。 若苾刍死长打一通,渐细便绝。 若坐禅处应摇锡杖警觉。 时众若遭贼时,欲令人觉任打多少。 大众集会行食难者,随处分坐,于上座前各安饮食。 若恐行食不均平者,其捡挍人随行观察。 若行食人少捡挍,苾刍受取饮食应可共行,不得两人同一盘食。 若于行路无器可求,共食非犯、或共求寂同食亦听。 苾刍先受取食持器勿放,然后同食。 若有净人须与食者,应遥掷与。 若眷属久离相遇,心喜欲同食者,屏处共食。 准求寂法,苾刍唯着下裙、上无衣者,不应噉食。 若病羸老,上着小僧脚崎、或贯偃带,屏处而食。 若此亦不能着者,随时将息,但着下裙屏处而食。 若金银水精及琉璃器,并不应用。 若在天龙药叉所居之处,无器可求,随意用食。 若食时众人坐定,未唱时至不应行食,乃至一匕盐亦不应受,受者得越法罪。 若行食人不解者,上座教唱,上座若忘次座应教。 噉食之时不应随情辄索饮食,若火力微者得索熟果,若少壮者随意取生,设有须索应小作声。 食时踞坐好整威仪,不应顾视,当生厌想,住于正念,无掉乱心,然后方食。 若异此者,得越法罪。 若食了时所有余食不应辄弃,应与父母等、若俗男女来乞食时,应自防心随有而惠。 若傍生类应施一掬,安钵草叶不应足蹈。 不脱鞋履亦不应食。 若是病人恐身有损,应踏皮革屣上。 若食脆鞕饼果不应作声,应须润湿。 薄粥歠欱不得作声。 若萝菔等擘破应食。 若在俗家,上座食竟,洗漱既了,应复本座,为说施颂。 说施颂时若闻声者,即不应食;若恐时过食亦无犯,或听一两伽他,然后更食。 为上座者常应观察上中下座,勿令怱遽食不饱足。 若食了时取一掬食,以水浇之,随意而弃,以施傍生。 若有施主来请僧时,应先行筹知数方报,临到食时更有客来、或于数内有人他行,应报施主。 若临食时欲出行者,应留待食有缘任去。 若多客来饮食少者,上座应令平等而与。 若食多者,随彼施主多少行之。 若大众食了施颂复讫,应住少时观望施主,若欲闻法应为宣说,若无心者随意而去。 苾刍食讫皆应诵念一两伽他,报施主恩,亦不应发邪恶之愿,为断烦恼永解脱故。 如上所说,不依行者,咸得恶作。 食曾触食学处第三十八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哥罗苾刍乞食而食,所有余食遂即曝乾,风雨之时水渍而食。 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食曾经触食者,波逸底迦。」曾经触者,谓是自手先曾执捉、或留经夜拟自噉食。 然曾经触有其二种:一、谓中前从他受得齐日中时;二、谓中后受得齐初夜时,过此限分若更食者,得波逸底迦。 若不受而触齐时分内食者,得恶作罪,是名辄触。 若过时分又得曾触,波逸底迦。 曾触曾触想疑,波逸底迦,次二句轻,后二无犯。 若在北洲曾触辄触不受,并皆无犯,由彼于物无彼我心。 或于彼取向余处者,亦无有犯。 若苾刍于三处有曾触过,谓由僧祇及由苾刍并授学人。 若苾刍尼于四处有曾触过,谓式叉摩拏以为第四。 望二种人无曾触过:一、无羞耻人谓不畏罪;二、有羞惭忘失正念。 若于求寂等有希望心,持食与彼,欲至食时还有望心,得一恶作,食得堕罪。 有望心与、无望而食,但得恶作。 无望而与、有望而食,唯得堕罪。 俱无希望,食之无犯。 若曾触钵匙、盏钵帒、并支伐罗、水瓶、锡杖,乃至户钥相染触物,及以触口触手而饮噉者,咸得堕罪。 苾刍若欲饮水噉食,时与非时,皆须以水再三漱口方可饮噉,若不尔者,得恶作罪。 若是病人无可得处,曾触酥等食亦无罪。 泻水乳时流注向下,承之以器与触食相连,苾刍疑不敢食,佛言:「水等下流食之无犯。」在路行时所有粮食,若求寂等力弱无堪不能持者,应以绳系,令彼持绳,方为擎举及以扶下,并皆无犯。 或令彼持绳,暂为擎食,令其憩息。 彼缘贼怖弃食逃走,可自持行无触宿过。 若越河涧无余可求,亦遣持绳共擎而渡。 若此两人无方得济,独持而渡,此亦非犯。 僧祇米穀以车运载,若车欲覆应共扶正。 若病苾刍须乘此车者,应避轼边。 若乘船者应避柁处。 晒穀米等有难缘来,若无人者应自收内。 若行险路无人可求,若有食粮应自持去,所到之处换易而食;必无换人,分为二分,持一惠彼未近圆人,持余一分共易而食。 此亦无者,应一日中断食而行,至第二日食一虎拳,第三日中食二虎拳,第四日已去随意饱食。 若其粮食中途罄绝,见有饮食,无未近圆人可令授者,纵不作净及以不受、或自上树打果而食,并开无犯。 若僧伽鎗镬内煎酥乳等,涌沸流溢无人可使,应自挠搅勿令弃失。 若苾刍晒曝药等,难至无人,设自擎举无触宿罪。 凡因难事所有开缘,至无难时皆不应作。 若酥瓶等谓是煮染,瓶器误触着者无犯。 若错持此瓶欲上阁者,若未半阁道应放置地,若行过半即应擎出。 凡饮非时浆,先须洗手漱口令净,然后饮之。 若异此者得恶作罪。 然于口中常含津触,欲求极净,此故无缘,应以澡豆及瞿摩等,和水揩脣周遍令净,再三水漱,饮时非犯。 若钵中有隙者,应再三洗之而用。 若盛热食有腻浮上者无犯。 若钵隙中有宿饭粒,应摘去之,水涤再三,设有余津食皆无犯。 苾刍及尼各有触宿,两相换用者听食。 若苾刍尼所有饮食,苾刍为举作彼物心,尼将施时得食境想六句,准上应思。 不受食学处第三十九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哥罗苾刍多住深摩舍那处,有诸俗人祠祭先灵,所有食饮自取而食。 时俗讥谤云食人肉,恶声流布,法众惭耻。 世尊因制他授方食,既有授人堪为明证。 是时六众受与不受,并皆取食。 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不受食举着口中而噉咽者,除水及齿木,波逸底迦。」不受者,谓不从授学人、苾刍尼、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并诸俗类而受得也。 若猨猴、熊罴有智知受非受者,此亦成受。 受法有四:一、须作意;二、有授人;三、自手受;四、槃等置地手承一边。 复有五种:一、身授身受;二、物授身受;三、身授物受;四、物授物受;五、置地受,谓有方国嫌恶苾刍,作曼荼罗置钵于上,遥而指授遣置其中。 复有五种受法:一、仰手受;二、以床受;三、木枯受;四、衣角受;五、安钵中受。 有五种不成受,谓在界外、若遥远处、若在傍边、若在背后、或时合手,与此相违便成受法。 时有施主持诸供食,列在众前,本心拟施,家中火起弃食往救,无人授食,时将欲过。 佛言:「应作北洲心自取而食。」若受得食,有不受食堕中,若有净人更令其授,必无授者拨去食之。 若汁堕中,多却方食。 若先受得,小儿来触,更受方食。 有五种尘:触尘、非触尘、净尘、不净尘及以微尘,若可了知,应须更受。 复有五尘:饭、食、衣、花及以果尘,咸须受食。 凡欲受食先须用心,或置钵中、或承以叶,遣令置此遂堕余处,更受方食。 授食之人不闲轨则而放盘上,应更总受,亦不应自取持与净人令授而食。 若是病人,无人可得,不受无犯。 凡看病人要须识知可不,方与病人食。 言噉咽者,谓在咽喉。 又灌鼻时,先净洗手从他受取,然后灌之;由其入口,必吞咽故。 除水及齿木者,水若浑浊鉴面不见,亦令他授。 然诸浊水应用蒱萄及蘡薁子、或以麨团内浊水中,水即澄清方堪饮用。 若醎水、鹻卤水堪为盐用,此皆须受。 若池河内有弃饭粒,取水滤用无犯。 若水中有油酪腻津上覆,应挠动滤用。 若行路中见有辘轳汲水、或用酪瓶皮帒盛水,时及非时滤用无犯。 后为难开,不应常用。 有五瓶瓨:谓盛大小便及贮酒器,此不应用,应远弃之。 盛酥油瓶,火烧去腻,牛粪净洗,时及非时咸皆得用、或池水中浸之令净。 若钵中盛饭有鸟来啄,去[此/束]四边,随意而食,秽处螥蝇触食非犯。 诸盛水瓨应用甎木为盖,勿令虫入。 若净水瓶傍口上穴,应用竹木盖塞。 若瓶中水少,恐洗手不足,应用叶饮。 无人取叶用黄落叶,此若无者就连枝叶,或此亦无蹲踞一处,以瓶注口随意饮之。 用齿木法事亦应知,谓于晨旦嚼用之时,得五种利:一、决除热水;二、能蠲冷癊;三、令口清净;四、乐欲饮食;五、能明眼目。 齿木有三种: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 嚼用之时,先以澡豆土屑净洗手已,次洗齿木,然后嚼之。 若嚼了已水洗方弃。 若乏水处,于沙土中揩已而弃。 此由苾刍于前生中曾作毒蛇,嚼齿木时不洗而弃,有虫附近中毒而死。 因斯世尊制洗方弃。 然弃齿木及洟唾等,应于屏处再三弹指謦咳,然后方弃。 若常行处、若是净地、若好树边、少在老前,咸非嚼处。 有三种事应在屏处:谓大、小便及嚼齿木。 若老病者畜承水器,此若无者,应临水窦嚼头寸许,令使柔软,然后徐徐揩齿齗牙,悉使周遍。 次用刮舌箄屈而净刮,勿令极利致使损伤。 应用竹木鍮石铜铁,除诸宝物,余皆听作。 若无箄者,应擘齿木为两片已,更互相揩,准前应用。 若卒无齿木,应用豆屑、或乾牛粪净洗口脣,然后方食。 若食了已事亦同然,乃至未将净水洗漱口内,食津不应辄咽。 此中犯者,不受不受想或复生疑,咸得堕罪,次二句轻,后二无犯。 若行食人少俗家酥蜜等瓶,如法受已,苾刍应行。 若僧家器物则不应触。 行饼果等所有筐笼,苾刍先受俗人后捉,如其欲放,苾刍在前俗人在后。 苾刍行时先已成受,俗人与者是新受得。 诸有杂果分为三色:谓上、中、下,行时间取勿使不平,放果盂中堕向余处,齐手及处自取而食。 此已成受,如若更远重应受之。 索美食学处第四十佛在劫比罗伐窣覩国,时六众苾刍受大名施主请,既至宅已,见其所设无堪食者,遂诣余家求乞美膳,得乳酪等饱足食已,还至其舍更不能食,因生讥议。 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如世尊说:「上妙饮食乳酪生酥鱼及肉,若苾刍无病为己诣他家乞,取食者,波逸底迦。」他家者,非亲族也。 乞者,他不先许。 无病而乞无病而食,得波逸底迦及恶作罪。 无病从乞有病而食,乞得小罪,食时无犯。 有病从乞无病而食,乞时无犯,食得堕罪。 第四无犯。 若乞食时欲得余物者,他持食与,报言:「姊妹! 我饭已足。」若彼问言:「更何所须?」者,即便随情所欲从乞者无犯。 若彼施主告苾刍曰:「有所须者随意可索。」或乞酪浆彼便施酪,或从天龙药叉舍乞,皆无犯。 ◎◎第五摄颂曰:虫水二食舍,无复往观军,两夜觌游兵,打拟覆麁罪。 受用有虫水学处第四十一佛在憍闪毗国,时阐陀苾刍受用水时,害众生命。 由用水事无悲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水有虫受用者,波逸底迦。」言受用者,有二种受用:一、内受用,谓供身所须。 二、外受用,谓洗衣钵等。 前之学处为营作故,局浇泥草;今此通论随何受用。 若苾刍以贪瞋等心、或由忘念、或由渴乏,受由虫水不问多少、或观不观有虫无虫,作有虫想,心无惭耻而不滤漉,于瓶等中乃至饮一掬,便得堕罪。 有说:「随以瓶等取水之时,若用尽者,方得堕罪。 若起心欲取,得责心恶作。 已起方便,得对说恶作。」诸堕罪处类此应知,始终忘观亦得恶作,境想六句,四犯、二非犯。 有说:「于无虫水作有虫想,亦得堕罪。」有五种眼不应观水:一、患疮眼;二、睛翳眼;三、狂乱眼;四、老病眼;五、天眼。 由彼天眼与人事不同故不许观。 齐几许时应观其水? 谓六牛竹车回转之顷、或心净已来观知无虫,设不滤漉饮亦无犯。 不观不滤,咸不合用。 应知滤物有其五种:一、谓方罗;二、谓法瓶;三、君持迦;四、酌水罗;五、谓衣角。 若苾刍无滤罗等,不应往余村余寺,齐三拘卢舍。 若所到之处,知无阙乏,不持去者无犯,谓知彼僧祇恒有净水。 若于河井先知无虫,若同行伴下至一人持罗而去,然共行时应问彼云:「罗共用不? 或至别路、或尔回还,能与我罗独持去不?」如其许者可共俱往;若不尔者,不应共去。 若不问者,得恶作罪。 若顺河流齐五拘卢舍,若不流河齐三拘卢舍,虽无滤罗去亦无犯。 若顺河流,一度观水无有虫者,齐一拘卢舍,随意饮用,然须中间无别河入。 若不流水及逆流水,一度观时,齐一寻内得用。 有五种净水:一、僧伽净;二、别人净;三、滤罗净;四、涌泉净;五、井水净。 若知彼人是持戒者,存护生命,纵不观察,得彼水时饮用无犯。 凡一观水,始从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已来咸随受用。 若取水时手捉滤罗久生劳倦,应用三股立拒罗系两边。 若水駃不停虫多闷死,应于罗中安沙、若牛粪末承之令住。 若作瓦椀铜椀缘穿三孔,各安绳锁系在三竿,其水罗角置之椀内,下以瓫器而承其水,瓨内观虫必须器满。 若观水时虫细难见,应草莛示勿以指示。 取水既讫罗置椀中,若近河池就彼倾覆,必居原陆可放井中,不得悬虚罗翻井上,令虫闷绝、或致损生。 应为放生器,作小罐子,上下各安两鼻,系以双绳罗覆此中。 净水浇沥殷勤观察,知无虫已正沉井内,翻底拔之再三纵没,勿令虫在罗,须净洗晒曝令乾。 若罗易坏者,应以铜铁瓦器底安花孔,阔三四指、高两三指,以绢或叠系之而用。 若于寺中安僧伽水瓨,应在便处,并安木床、或为甎座,常须净洁,时时应以茅草洗刷,勿令垢秽。 若有臭气于阴处晒乾,若不净手不应辄触。 若有饮缘须将去者、或铜瓦椀、或于叶内持去。 其行水人须着净服,勿以宿触衣裳触其瓨器,诸小苾刍亦听行水。 若有俗家来借瓨器,应与故者不可与新;苾刍借时随意而与。 应以一房用贮器物,铜器若少应共处安。 如其多者别置一库(其放生罐,一绳亦得。 承水之椀,或置罗中)。 有食家强坐学处第四十二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陀夷善解逆相预识人情,知彼男女欲行非法,即为女说法共相恼乱,由诣俗家事及淫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有食家强安坐者,波逸底迦。」言知者,识彼人心欲行交会。 有食家者,女是男之食、男是女之食,谓男女行交会时更相受用,故名有食。 强安坐者,不问舍主自纵己心,故云强坐。 此中犯者,谓彼男女各有淫心契合,此时欲行交会,苾刍染心强为说法,以妨其事令他瞋恨。 在座坐时,便得堕罪。 有食有食想六句同前。 若天女及半稚迦等,咸得恶作。 为贼所逐避难潜形,无淫染心者无犯。 有食家强立学处第四十三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邬陀夷苾刍前入俗舍,居门扇后自隐其身,观行恶法,彼人知已遂便讥骂。 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有食家,在屏处强立者,波逸底迦。」言屏处者,谓唯有二人。 前随屏露,以坐为仪;此但据屏,以立为事,乃至少时即得本罪。 若有难缘,同前非犯。 与无衣外道男女食学处第四十四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阿难陀苾刍饭食已讫,即以残食与二无衣女人。 彼之二女:一老、一少,不审观察,老与一饼、少者与二。 老母语少者言:「彼与二饼意有所求,汝宜备办。」由外道事讥嫌待缘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自手授与无衣外道,及余外道男女食者,波逸底迦。」言无衣者,谓露形外道。 言及余外道者,总收余类。 自手与者,谓亲自手决心施与。 此中犯者,谓是露形等外道男女。 受者现前,苾刍授与、或堕手内、或落器中者,波逸底迦。 若未堕时,得恶作罪,由自手与彼生憍慢无羞惭故。 若不现前、或时弃地,先出其分、后方食者,咸得恶作。 境想六句如上应知。 若宗亲、若病苦,与时无犯。 若欲出家与其共住,如广文说。 观军学处第四十五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胜光王严整军旅,将欲征讨。 时六众苾刍辄往观察。 由观军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往观整装军者,波逸底迦。」言整装军者,欲将战斗。 军有四种:谓象、马、车、步。 此中犯者,去寺不远有大军众,严整师旅欲挍兵旗,苾刍往观。 假使不挍为挍而观,初见之时,便得堕罪。 设方便时,得多恶作。 若观天龙、阿苏罗等军,亦得恶作。 乃至故心观鹑等斗,并恶作罪,境想同前。 不犯者,若贼军欲至,须往观望知其远近;若乞食遇见、若军营近路、若军来寺中、若有难缘,纵观无犯。 军中过二宿学处第四十六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胜光王勅命军旅,六众见已遂久停留。 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有因缘往军中,应齐二夜。 若过宿者,波逸底迦。」此中犯者,相去不远,有整兵军,苾刍有缘受请诣彼、或有衣利引起贪心。 而彼军营或整不整,作整兵心停留观察,至第三夜明相出时,便得堕罪。 设方便时,亦多恶作。 不犯者,若为王等之所拘碍,若余难事者无犯。 动乱兵军学处第四十七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诣整兵军所,动乱兵戈象马逃奔,令军慴怖。 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在军中经二宿,观整装军、见先旗兵、若看布阵者,波逸底迦。」言整装军者,谓是装束临将战时。 言先旗者,四种旗中见先引者。 何谓四旗? 一、师子旗;二、大牛旗;三、鲸鱼旗;四、金翅鸟旗。 兵者,四种兵中见首出者。 言布阵者,阵有四种:一、矟刀势;二、车辕势;三、半月势;四、鹏翼势。 言散兵者,除前所引余杂兵戎。 此中犯者,观已整军,即得堕罪。 若未整军,得恶作罪。 若观整军乃至散兵者,俱得堕罪。 余并同前,难缘非犯。 打苾刍学处第四十八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陀夷因十七众不随其命,遂便打之。 由结伴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瞋恚故不喜打苾刍者,波逸底迦。」言打者,若手指弹、若脚指蹴、若甎瓦等、若以草莛打着他者,随其所有手指多少,及以芥子草莛数量,还得尔许波逸底迦。 若不着者,亦得尔许恶作之罪。 若杀心而打,得窣吐罗。 言苾刍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刍相起苾刍想、或复生疑,皆得堕罪。 若非苾刍作苾刍想疑,或于柱壁、或于余事作掉乱心而打拍者,咸得恶作。 无犯者,不以瞋心、为利益事。 以手拟苾刍学处第四十九缘与前同,以手拟为异,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瞋恚故不喜,拟手向苾刍者,波逸底迦。」谓作打心而拟其手,初举手时,便得本罪。 若一举手向多苾刍,随其多少准人得罪。 若与苾刍相瞋恨时,应往诣彼求其忏摩,不应瞋心未歇往求辞谢。 彼亦不得同师子行,为坚鞕心不相容恕。 若不肯忍,应遣智人方便和解,速令诤息。 小者到彼瞋苾刍边,至势分时即应礼拜,彼应云:「无病。」若见苾刍斗诤之时,无朋党心而为挥解。 俗人斗处不应往看,恐引为证故。 如上所说不顺行者,咸得恶作。 覆藏他麁罪学处第五十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波难陀犯僧伽伐尸沙罪。 有达摩苾刍见,恐其外说遂作是言:「尔亲教师我先知犯,遏恶扬善,曾不语人。 汝见我非,理应藏覆。」达摩闻已,向诸苾刍说,其事同前。 覆藏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他苾刍有麁恶罪覆藏者,波逸底迦。」知者,谓自见知、或因他说。 言苾刍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刍相,皆曰苾刍。 言麁罪者,谓初二部及此方便。 覆藏即是掩覆其过。 此中犯者,若见闻作覆藏心,至明相出,便得堕罪。 自余诸犯覆皆恶作。 破戒人边设令发露,不成发露,境想准知。 无犯者,若说他时令自不安,若命梵难、若破僧因缘,为护此故,覆皆无犯。 第六摄颂曰:伴恼触火浴,同眠法非障,未舍求寂染,收宝极炎时。 共至俗家不与食学处第五十一佛在室罗伐城,时邬波难陀与达摩苾刍先有嫌恶,便以美言诱说,将至俗家,遂不与食,令彼饥乏,其事同前。 由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语余苾刍,作如是语:『具寿! 共汝诣俗家,当与汝美好饮食,令得饱满。』彼苾刍至俗家竟不与食,语言:『具寿! 汝去,我与汝共坐共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作是语时,欲令生恼者,波逸底迦。」言俗家者,谓婆罗门及余俗家。 言令得饱满者,意欲不与饮食令受饥饿。 此中犯者,有苾刍相作苾刍想,为恼乱心,他领解时,便得堕罪。 若恼授学人及以余人,得恶作罪。 若在尼寺、若天庙处、若外道家而恼乱者,皆恶作罪。 若随医教为病令断食者,无犯。 触火学处第五十二佛在王舍城,因火烧树熏出黑蛇,诸苾刍见皆悉驰走、或以火头而遥打掷。 因用火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无病为身,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言无病者,若有病缘触亦非犯。 言为身者,非为他也。 言自然者,若吹令发焰、若翻转火薪。 若教他然者,谓令他然火。 若为戏谑掉弄火头、若作半月像、若作车轮形,凡诸触火不在时中,若然若灭、若忘念、若掉举、若气吹、若投薪、若动柴炭,才动转时皆得堕罪。 若不解方言人、若遣书等、若现身相使然火时,咸得恶作。 若翻覆糠[(麦-大+十)*弋]火、或可于中烧饼而食。 虽在时内无心守持、若发毛爪骨洟唾血等置火中者,咸得恶作。 无犯者,谓在时中作心守持。 言时者,谓为三宝、邬波驮耶、阿遮利耶、若为诸余同净行者,所有事业、或时为己熏钵染衣熟诸饮食、或寒或病所有营为,作心守持,乃至事讫中间忘念,触时无犯。 言守持心者,若欲触火应心念云:「我今为作如是事故须触此火。」及为同梵行者。 若欲灭时,应云:「为无事故须灭。」若触师子等得恶作罪。 作触火想有其六句,后二无犯。 若放野火,得窣吐罗罪。 亦不应于石炭地上辄尔然火,应将甎石厚布方烧。 若于廊庑及寺中庭然火之时,勿令熏屋,待烟尽已方持入屋。 若营作人所须之木,不应辄烧。 若轻损时,得恶作罪。 为翻火聚应作铁锸,夜诵经时应炳灯烛,所须灯树应作一重。 若是僧物,听作多重。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1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