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九 内容: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九箫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过要处者,攀诸文句随其形相,于盗戒中次第分别。 随色名色者,随其处所也。 名者,随其名号,或一分或直一分或过一分,如是为名。 何以故? 一讫利沙盘分为四分,此是现不净物,一分直者,此是现净物也。 过一分者,或净物过一分,或不净物过一分,此是应足第二波罗夷。 地主者,主四天下如转轮圣王。 或一天下如阿育王,亦如师子王。 一处有如瓶沙王、波斯匿王。 一边者,一边地王。 中间者,领一村二村,亦名为王。 典法者,典知王法,随罪轻重,若杀、若截鼻、若截手足,或大臣若太子或边地王,悉皆得治,是名为王。 杀者,断命也,或鞭杖。 摈者,遣出余国。 贼者,偷人物或少或多,皆名为贼。 如是为初得罪。」法师曰:「后次第句易可解耳。 夺取为初,有六句,此说竟。 若一分、若直一分、若过一分,现其所取。」问曰:「取一分已犯罪,何须云一分直若过一分?」答曰:「为遮未来世恶比丘故,作此广解。 地中、地上物者,地中物者,藏置地中,此是律本中解也。」法师曰:「此文句难解,今欲广说之。 藏者,掘地以土而覆上,或石草木,如是为初,是名地藏。 若比丘言:『我欲偷地中藏物。』去时,一切方便,悉得突吉罗。」问曰:「云何方便?」答曰:「临欲去时,着衣运动至中路,作是念:『此物巨大,我不能独取,我今更觅伴。』如是进止,皆突吉罗。 若至伴所语言:『某处有宝藏,我今共长老取。』答善即起,得突吉罗。 说言:『某处有大堈珍宝,今与长老共偷取。 若得,共营功德用,因此故我与长老无所乏少。』如是悉得突吉罗。 得伴已而求利钁,若自有利钁往取用,若无利钁,或至他比丘处,或至白衣家借,主问:『持钁何所用?』答言:『小小用。』得突吉罗。 若故妄语,须钁还寺用掘地,得波夜提。 又一家解,不然。 悉得突吉罗。 何以故? 是偷方便故。」法师曰:「故妄语得波夜提,此解善。 若钁无柄,为求柄故斫死木,突吉罗,斫生树得波夜提罪。 又一家解,斫生树得突吉罗。 何以故? 为偷方便故。 若欲借钁,恐他人知,欲自作钁掘地,觅铁伤地杀草,悉波夜提突吉罗。 又一解,悉得突吉罗。 何以故? 是偷方便故。 若无篮,入林斫竹及藤作篮,得波夜提,如前所说。 或作得想,以此物供养三宝斋讲设会,如是言去时无罪,若作偷心,去时得突吉罗。 若欲至藏处,更斫草木为路,得波夜提罪,若斫死木突吉罗。 于中生者。」问曰:「何谓为于中生?」答曰:「藏物既久,上生草木,名于中生。 若斫伐此草木,得突吉罗。」法师曰:「有八种突吉罗罪。」问曰:「何谓为八?」「一者、方便突吉罗,二者、共相突吉罗,三者、重物突吉罗,四者、非钱突吉罗,五者、毗尼突吉罗,六者、知突吉罗,七者、白突吉罗,八者、闻突吉罗。」问曰:「何谓为方便突吉罗?」答曰:「如偷人觅伴及刀斧钁,随其方便,是名方便突吉罗,若波夜提处得波夜提罪,若突吉罗处得突吉罗。 共相突吉罗者,若草木于宝藏上生,以刀斧伐之,是名共相突吉罗,此中波夜提突吉罗,波夜提罪悉成突吉罗。 何以故? 方便偷故。 不应捉物者,十种宝、七种穀、种种器仗,若捉者得突吉罗,是名不应捉物,得突吉罗。 非钱者,一切甘果甘蕉子椰子为初,若捉者得突吉罗,是名非钱突吉罗。 毗尼者,若比丘入聚落乞食,坌尘入钵中,不更受而受饮食,受者得突吉罗,是名毗尼突吉罗。 知突吉罗者,闻人唱已,知而不出罪,得突吉罗,是名知突吉罗。 白者,若于十白中,以一白得突吉罗,是名白突吉罗。 闻者,佛语诸比丘:『前亦未现灭,得突吉罗,是名闻突吉罗。』此闻共相突吉罗。 何以故? 如律本所说,若草木于宝藏上生,若斫伐者,得突吉罗。 若正斫伐草木时,而生悔心,即还复本心,因斫伐故得突吉罗,能忏悔者得脱,若无惭愧心,能尽力掘土觅宝藏处,亦得突吉罗。 一边聚者,死土并聚一边,得突吉罗。 前突吉罗灭,若以手磨宝未动,悉得突吉罗,前聚土突吉罗,灭摇者得偷兰遮。」法师曰:「突吉罗偷兰遮,此罪其义云何? 突吉罗者,不用佛语,突者恶,吉罗者作,恶作义也,于比丘行中不善,亦名突吉罗。 律本中偈:「『突吉罗罪者,其义汝善听, 亦名是过失,又名为蹉跎, 如世人作恶,或隐或现前, 说是突吉罗,汝等自当知。』「偷兰遮者,偷兰者大,遮者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于一人前忏悔,诸罪中此罪最大。 如律本中偈:「『说偷兰遮罪,其义汝谛听, 于一人前悔,受忏者亦一。』「悔于一人前,此罪最为大。 若摇动竟后更生悔心,而作偷兰遮,忏悔得脱。」问曰:「十白突吉罗中,云何而得突吉罗?」答曰:「未羯磨前白竟不舍,得突吉罗。 一白羯磨竟不舍,初羯磨竟不舍,随羯磨不舍,得偷兰。 取离本处者,此比丘以盗心,移转余处乃至一发,得波罗夷罪。 若偏举堈一边未犯都离者,得波罗夷罪。 若堈边竪三柱以绳悬缚,然后凿土四面及下土,尽得偷兰遮。 若拔一柱二柱,亦偷兰遮,三柱俱去堈落地者,得波罗夷罪。 以绳系堈着树,然后凿土担堈出,随绳长短未犯,若解绳离树,得波罗夷;若不解绳斫树断者,亦得波罗夷。 堈上种树作志,根生缠裹堈,比丘掘土断树根,波夜提突吉罗,如前说。 树根断,堈随树起,未犯。 从树根挑取堈,离树如毛发许,得波罗夷。 树倒堈出尘,转离本处,未犯。 从彼离处波罗夷。 堈上有石,发石开堈,未犯重,得突吉罗。 内器者,堈大不可移转,将器来取宝得一分,得波罗夷。 若堈中有珠冠及金锁牵头,出后未离堈,得偷兰遮,若截取一分得波罗夷。 若满堈宝,以手搦取手未离处,指迸中一分出,还落堈中,偷兰遮,若出离堈得波罗夷。 有法师解,堈坻取宝已,离堈坻未出堈口,得波罗夷。」法师曰:「于戒律中宜应从急,一饮得波罗夷者,一饮直一分得波罗夷。 又一解分别各异,有大堈重脱不得举,以口就中饮,口未离堈得偷兰遮,若离者得波罗夷;若持竹筒饮,入过颈一分,得波罗夷;若口含筒嗽取,口筒俱满便举,以手塞筒一头,以得离堈者,得波罗夷;若以衣掷堈中,吸取堈里酥油,衣以离手得波罗夷。 又法师解不然,若以衣掷已,而生悔心未举,得偷兰遮,若心不悔者,举离堈得波罗夷。 若掷已,主觉责直,若还直得偷兰遮,若不还得波罗夷。 若比丘自有空堈,外人来以酥油置堈里,比丘以瞋心,捉掷出余处,不犯;若不瞋,以盗心取掷移余处,得波罗夷。 若不移余处,便鑽穿堈坻,令酥油一分漏出,得波罗夷。 若鑽酥油堈,当鑽时酥油凝强不出,后得日炙,自然融出一分,得波罗夷。 若鑽孔大,酥油如胶出,相续不断出过一分,见已而生悔心,便更取还复堈里,得偷兰遮,若断一分在外波罗夷。 若移堈置木石欲倒落处者,得波罗夷。 主人若以空堈置平正处,未与酥油,拟与酥油,比丘知故,便以大木石支置堈,拟作破想,主人见比丘为此事故,若破时便责备直,若还好若不还得波罗夷。 若比丘不作破想,而以种种死尸及大小便内堈里,初未着堈得突吉罗,若以着得偷兰遮,若着已主人见责备堈直,不还得波罗夷。 若不作盗心,但以瞋恚心故,或打破、或火烧、或以水浇,种种方便令主人不得作生活者,得突吉罗,应还主直,若不还得波罗夷。 若以沙土石与堈里,以水浇盈满出外者,堈不复堪用,应还主直,若不还得如前罪。」法师曰:「地下物今以广说竟,地上物今当说。 地上置物者,于地中或于殿上或山顶上,如是为初,若置是诸处不藏者,是名地上置物,或聚或散以器盛。」法师曰:「前已广明,此义今当总说。 或以手搦取,汝自当知。 酥油、蜜、乳酪,如水流无异,汝自当知。 物之轻重,金锁珠贯及长白[叠*毛],若移离本处如毛发,得波罗夷。」此是地上品竟。 「虚空物者,孔雀为初,于孔雀中有六种处,何谓为六? 一者、孔雀口,二者、尾,三者、两翅,四者、脚,五者、背,六者、冠。 若比丘:『我欲盗取虚空中孔雀。』孔雀欲飞,比丘当前立住,孔雀既见比丘不能得飞,舒翅而住,比丘得突吉罗,举手触之亦得突吉罗;若摇动孔雀者,亦得偷兰遮,若捉牵尾离头处,得波罗夷。 傍牵左翅过右翅,得波罗夷,上下亦尔。 若孔雀于空中下就比丘一一身分住,若在右手,比丘以盗心,回还左手离本处,得波罗夷;若自飞度不犯。 以盗心将去,初举一步,得偷兰遮,第二步竟得波罗夷。 若孔雀在地,比丘盗心取他人孔雀,若捧孔雀一一身分,未离地得偷兰遮,若尽举身分悉离地者,得波罗夷罪。 若孔雀在笼,若盗心偷孔雀,而合笼将去,随分多少得罪。 若孔雀在园中食,以盗心驱出孔雀过门,得重罪,盗心捉孔雀掷园外,得波罗夷罪。 若孔雀在聚落中,盗心驱出聚落界,得波罗夷。 若孔雀自游行,或至寺中或至空地,比丘以盗心,或持杖或捉石木掷孔雀,若孔雀惊怖飞向林中,或在屋上或还本处,未得罪。 若盗心故驱,若离地一发,得波罗夷罪。 如是一切诸鸟犯不犯,与孔雀无异。 「衣者,回风所吹上虚空中,比丘以盗心,捉一一衣分,得突吉罗。 若捉衣动偷兰遮,离本处波罗夷。 此衣与孔雀无异,若衣从虚空落地,比丘手捉取,得突吉罗,离本处犯重罪。 堕落物者,诸人以宝物庄严其身,宝物堕落不自觉知,比丘遥见此物从虚空下,以盗心捉取此宝,离地一发得波罗夷。 若袈裟堕落如前说无异。」虚空中物广说竟。 「若床上置种种诸物,有可捉有不可捉,此事如地上诸物说无异。 若合床将去离本处,汝自当知。 若袈裟在衣架者,若比丘盗心,取架上袈裟,离本处得重罪,不关两头离本处亦得罪,盪至两头亦犯罪,合架将去得重罪。 若袈裟结着衣架,盪着两头偷兰遮,解结将去波罗夷。 若比丘以袈裟系四角作承尘,比丘盗心解一角乃至三角,悉得偷兰遮,若解四角波罗夷。 若袈裟置架上,一头在架上、一头着地,一头离架、未离地,偷兰遮,一头离地未离架,亦偷兰遮,若离架离地,波罗夷。 「若比丘以衣囊及诸杂物悬置钩上,若比丘盗心,捧囊未离钩偷兰遮,出钩外得波罗夷罪。 若比丘以衣囊置橛上,比丘盗心取离橛,未离壁偷兰遮,离壁未离橛亦偷兰遮,若离橛离壁波罗夷。 又以衣囊及诸杂物置橛上,比丘盗心欲举取,脱落肩上,若心悔还安橛上,偷兰遮,若重起盗心将去,波罗夷。 若从橛举物,重不能胜,落地偷兰遮,若就地取将去波罗夷。」问曰:「以何为橛?」答曰:「长一肘鑽头钉着壁,曲橛、象牙橛,一切诸橛亦复如是。 若衣物在树上,比丘以盗心取,轻重如橛上广说。 若衣在果树上,比丘盗心摇树取衣衣未落,比丘见果起盗心,若摇果落,直一分波罗夷,若衣果并不落,偷兰遮。」悬物品竟。 「水处者,安置水中,畏官为初。 藏置水中物,于水中不败,铜器为初。 水处者,池为初。 若物置不流水中,物亦停住,若比丘以盗心水中觅物,于浅处觅,去时步步得突吉罗,若深处随作方便,得突吉罗。 入水者,没头为初。 若未至物处,或见毒蛇大鱼及鰐种种恶兽,见已怖走失无罪。」法师曰:「捉物为初,如前说无异,汝自当知。 处者,捉物六处,四边及上下,是为六处。 若池中者,莲华为初。 若比丘以盗心取华,随直多少结罪,若折华时藕纟未断,亦波罗夷。 若盗心取藕掘地,罪轻重如前说。 若水上置种种杂物,比丘以盗心要期牵物,至某处某处当取,牵未离处偷兰遮,若举离水处一发波罗夷。 若华束在水中渍,若盗心解束,偷兰遮,离束波罗夷。 六处境界如前说。 若盗心拔华,根未断尽偷兰遮,根断尽波罗夷。 若池乾无水,掘华四边断根偷兰遮,离本处随直多少结罪。 若池中有鱼,鱼有主,一池水中是其处,若比丘以盗心钩取,或网取或安鱼笱,鱼未入突吉罗,鱼入者偷兰遮,若举鱼离水波罗夷。 若鱼跳出网上岸偷兰遮,从岸上取离处,随直多少结罪,龟鼈亦如是。 若比丘盗心欲取鱼,池大捉不能得,掘作小池引鱼令入,若鱼入小池突吉罗,若从小池取鱼捉不得,鱼还入大池偷兰遮,若鱼未至小池,亦偷兰遮。 若从渎中及小池中取离处,随直多少结罪。 若池水涸欲尽,鱼併聚一处,他与药鱼死,比丘不知,作粪扫取不犯;若知有主、盗心取,随直多少结罪;若鱼主责直应还,不还犯罪;若鱼主取鱼竟无守护心,比丘以盗心取偷兰遮。」法师曰:「此罪轻重如前说,汝自当知。」水品竟。 「船者,凡用渡江乃至用绳,此中凡能载物,尽名为船。 于船中有人无人及诸杂物,如前说,若比丘以盗心欲偷船覆,自念言:『我欲取船无伴,我今觅伴去。』捉摇如前说。 解绳者,若解绳,绳未离处突吉罗,绳离处偷兰遮波罗夷。」法师曰:「我今广说。 若系船在急水,若断绳,船未离处偷兰遮,若船离处波罗夷。 若不流水中,先离处后断绳,绳断波罗夷。 若船在陆地,离处波罗夷。 若以两木支船,盗心去一木偷兰遮,去两木船落地波罗夷。 若船在陆地,比丘以盗心,长索绞车牵离处偷兰遮,离处解绳波罗夷。 若船在水不系,比丘以盗心上,意欲向东、风吹向西,偷兰遮,若起盗心随所至处取波罗夷。 若悔心,为风所吹,更还本处,主索应还,若不还主波罗夷。」船品竟。 「乘者,车为初。 车贮杂物,有识无识如前说。 若车贮穀,比丘以盗心用器椀取,器未离处偷兰遮,器离处者波罗夷。 若车重不能牵,觅牛欲牵,初觅牛突吉罗,得牛牵车,牛举一脚偷兰遮,牛举四脚波罗夷。 若意欲向南,牛向东西偷兰遮,若复还本路波罗夷。 若悬车在壁,盗心取犯;不犯,如悬钵囊无异。」乘品竟。 「戴物者,以头戴之。」法师曰:「我欲释此义。 头者,从咽喉后、发际以上,是名为头。 若诸杂物在上,悉名头戴。 从咽喉发际以下,名之为肩。 若腋以下腹以上,是名荷捉突吉罗,余如前受寄头戴物说。 余肩腹境界亦如是,此次第句义,易可解耳。」戴物品竟。 「园者,华园果园,生诸香草,比丘以盗心掘取,随直多少结罪。 若园中树皮盗心剥取,随直多少结罪,华果亦如是。 若诤园林者,他园林比丘强诤夺,初欲诤时突吉罗,令园主狐疑偷兰遮,若园主作舍心,比丘波罗夷。 若园主未作舍心,比丘取园,作决定得想,波罗夷。 若言官行货诤园得胜,园主作失想,比丘波罗夷。 若僧中判事,僧知故违理判者,判主得波罗夷。 若僧中详依理判,诤者不如偷兰遮。」园品竟。 「寺中者,于寺中置诸杂物,有四处举物,如前所说。 若房舍施与四方众僧,或大或小,若比丘欲诤取此房,不成诤、无的主,故不犯重罪。 若檀越施一众乃至一人,若盗心取此房,主作失心,盗者作决定得想,犯不犯如前所说。」寺品略说竟。 「田中者,有二种田。 何谓为二? 一者、富槃那田,二者、阿波兰若田。」问:「何谓为富槃那田?」「有七种穀粳米为初。」「何谓为阿波兰若田?」「豆为初,乃至甘蔗,若比丘盗心取穀,满一分犯重罪。 若穀未收,比丘以盗心,觅鎌觅担觅篮,种种方便得突吉罗,若以手揽捉得偷兰遮,若刈断与余生者相连着,未离本处得偷兰遮,若解脱相离,随直多少结罪。 若盗心取稻作米,前运动方便突吉罗,若刈稻打稻舂,随一一作得偷兰遮,若成米内器离地波罗夷。 若比丘与他诤田,如前所说,若比丘偷他田地,乃至一发大,作决定盗心,得波罗夷。 何以故? 地深无贾故。 若此比丘来问众僧,今取此地,僧答同者,皆得重罪。 若有二标,若比丘举一标得偷兰遮,举二标波罗夷。 若地有三标,若举一标突吉罗,举二标偷兰遮,若举三标得波罗夷。 若地有多标,举一标得突吉罗,乃至二标皆突吉罗,余后二标,举一偷兰遮,举二波罗夷。 若盗心以绳弹取他地,初一绳置一头偷兰遮,置绳两头波罗夷。 若书地作名字,初书一头偷兰遮,书地两头波罗夷。 若盗心唱言:『齐是我地。』田主闻已生狐疑心:『恐失我田。』是比丘得偷兰遮罪,若田主作决定失想,得波罗夷。 说田品竟。 「地者,宅地园地,有树无树、有篱无篱,如华园品说亦如田品说。 略说地品竟。 「聚落者,律中已广说竟。 阿兰若者,是地有主。」法师曰:「亦有无主,云何有主无主?」答曰:「若草木在林中,无直不得取,是名有主。 若草木在林,随意斫伐无人呵问,是名无主。 若比丘有主阿兰若物,随直多少结罪。 有主阿兰若处,掷去不堪用物,取者无罪。 若有主阿兰若,木柱及诸杂物,久久在中无人收拾,比丘借取用,后主来求相还,取者无罪。 若比丘齎直,至有主阿兰若林中,语守林人:『汝听我且取材木,取竟便还汝直。』若守林人答言:『若尔随意取。』比丘便使人入林随意而取,取者无罪。 若林主语守林人言:『有比丘取者,汝莫取直。』而守林人从索直,比丘应与。 若守林人眠不觉,或余处行不在,比丘便入林中取木,后守林人还见,从索直,比丘应与。 若比丘入林取木竟,为贼虎所逐,恐怖未得还直,后应还直,若不还,随物多少结罪。 若比丘入林中,不问守林人,以盗心辄取他物,若过境界,随直多少结罪。 阿兰若品竟。 「水者盛置在器。 及乏水时,是诸家中各各盛置大器,比丘以盗心,鑽器觅鑽及微少鑽着,得突吉罗,若鑽未彻得偷兰遮,鑽彻得水,随直多少结罪。 若器小者,比丘倾器取,随直多少结罪。 若器口大,以小器内中取者,如前偷油品所说。 若他池水,比丘以盗心掘地决取,若水流出过一分,比丘得波罗夷罪。 若比丘以方便,盗心掘他池边,垂彻而置,欲使他因此处破,及小儿破或牛践破,若水因此处出,比丘得波罗夷。 若池中有大树,比丘为求水故,便斫树堕池中,树带浪起池边崩穴,水便流出,随多少直结罪。 若比丘有二池,一池有水一池无水,各在他池两边,他池多水,比丘以盗心便掘穴已,有水池边通注他池,令水流溢,灌入己无水池,若损他池水,随直多少结罪。 若比丘田近他无水池,以方便心掘池通田,天雨水从池入田,池主来索水直,比丘应还,若不还随直多少结罪。 若众家共有一池,分水注田,比丘以盗心,断取他水令注己田,若禾未死偷兰遮,若禾死,随直多少结罪。 水品竟。 「杨枝者,如前园中所说。」法师曰:「若众僧雇人取杨枝,未还众僧,杨枝犹在某处,犹是雇者物,比丘以盗心前选择取,随直多少结罪。 若众僧雇人典赏物,比丘先不白众僧,以盗心取,随物多少结罪。 若众僧差沙弥,次第十五日为众僧取杨枝,沙弥择好者与师,僧未及得分,比丘以盗心择取,随多少结罪。 若杨枝已在僧常用处,取者无罪。 取杨枝法,汝等应知。」问曰:「云何可知?」答曰:「若众僧日取三杨枝,亦随僧取三杨枝,若入禅室及听讲,并取五六杨枝,若尽已更取亦得。 何以不併多取,而取五六? 为人讥嫌故。 杨枝品竟。 「树者,若阎浮菴罗树及胡椒藤,若以盗心,以刀斫树及藤,树断皮犹相连偷兰遮,断者波罗夷,藤断而犹在树波罗夷。 若以盗心斫树过半而置,若树因此而折者,应计多少还直,不还犯罪。 若以毒骨刺树杀,亦如是。 树品竟。 「展转偷者,若偷人取物,比丘以偷心夺取,物离偷人身分,若此人健,又于比丘夺得物还者,比丘虽不得物,亦得波罗夷罪。 何以故? 以决定得偷心、离本处故。 若此物主不置,比丘强牵取,未离手得偷兰遮,离手犯重。 若以盗心脱人手钏鐶,出手者波罗夷,犹在手者偷兰遮,脚亦如是。 若盗剥取他衣,初捉衣突吉罗,牵衣动偷兰遮,离身波罗夷。 若牵衣断,随直多少结罪。 若盗心偷人及身上衣,若将去,初举一脚偷兰遮,举二脚波罗夷。 若盗心又偷身及衣,人走突吉罗,人掷衣置地,比丘手捉亦突吉罗,若动衣偷兰遮,离本处波罗夷。 若盗心偷身及衣,人走逐不及,比丘言:『汝脱衣掷地置汝身。』若人以手初解衣突吉罗,衣解偷兰遮,衣离身分波罗夷。 若比丘盗心偷人及衣,人走解衣置地,比丘犹逐人不置,不及而反还,取衣离地波罗夷。 若盗心偷人,人走荒怖脱衣掷去,比丘逐犹不置,不得人而还,见衣在地,比丘言:『此人掷去衣,我当拾取不犯。』偷人不得突吉罗,若人回头遥语比丘:『莫取我衣。』比丘若取衣离地波罗夷。 若人以舍心掷衣走,比丘逐人既不得而还,见衣在地言:『此衣我力所得。』即便拾取突吉罗。 又有一师解言,不得突吉罗。 何以故? 衣主以舍心故。 展转偷品竟。 「受寄者,若人寄物在比丘处,物主来求,比丘言:『我不受汝寄。』妄语应得波夜提,为是偷方便故,得突吉罗。 若比丘念言:『此人寄我物无人知,我今为还为不还?』得偷兰遮,若比丘决定心得,物主作失心,得波罗夷。 若比丘言:『我恼之,彼若强诤者我还衣,不诤者我当取。』物主以失心与比丘,取此衣者波罗夷。 若受人寄物,物主来求,口还而心决定不还,物主作狐疑心,比丘得波罗夷。 若受寄,以盗心移物置别处突吉罗,若以物易食尽,物主来问犹突吉罗,若物主还问,不还物者波罗夷罪,若借用者无罪。 「若见他钵精好,合众钵并与上座处,若以盗心取已,麁钵与上座处,欲易取他好钵,以方便诱彼比丘,令过夜失眠,窃起至上座处言:『我欲远行。』取他钵相言:『我钵钵囊如是相如是形。』上座与钵,钵离本处,彼比丘得波罗夷。 若上座已取钵竟,欲付盗比丘,上座言:『汝是谁,非时取钵?』盗比丘闻上座语,惊怖而走,亦得波罗夷。 上座以好心取钵无罪,若上座生心言:『此比丘已走,我盗取。』此亦得波罗夷。 若上座夜闇,自误取己钵与盗比丘,盗比丘得突吉罗,若上座误取盗比丘钵,还与盗比丘,盗比丘得突吉罗,上座无罪。 复一比丘盗心礼上座言:『我是病比丘,与我钵来。』上座言:『此房无病比丘,汝当是偷。』上座又先与同房比丘共诤,上座盗心,取共诤比丘钵与贼比丘,上座及盗比丘,俱得波罗夷。 若上座以盗心取诤比丘钵,不得诤比丘钵,还得贼比丘钵,与贼比丘,上座得波罗夷。 若上座以盗心,取共诤比丘钵,不得诤比丘钵,上座自还得己钵与贼比丘,上座及偷比丘,俱得突吉罗。 「若上座将物与年少捉言:『我将汝至某处。』年少比丘怀盗心,捉物逐上座至所在,年少比丘默舍,上座将物走,先一步得偷兰遮,二步得波罗夷。 若上座将年少比丘,捉物入聚落乞食,年少比丘怀盗心言:『捉物逐上座入聚落。』念言:『我至聚落当去。』未至聚落,步步突吉罗,一脚界外一脚界内偷兰遮,两脚入界波罗夷。 若从聚落中起盗心出,犯亦如是。 「若上座使年少比丘:『汝将此衣往彼聚落浣染。』年少比丘起盗心将物去,步步回转物皆突吉罗,若过所期处波罗夷。 若至聚落,以衣易食或卖,未犯重。 若还,衣主问:『衣在何处?』比丘答:『已易食尽。』主责衣直应还,若不还波罗夷。 若比丘以盗心强为上座浣衣,若上座授衣与盗比丘,衣离上座手,盗比丘得波罗夷。 若盗比丘生心念言:『将此物至聚落,我当取。』犯亦如是。 若上座衣不净,以衣现相欲使人浣,年少比丘以盗心问,上座言:『此衣欲浣。』年少问言:『何处浣?』上座言:『随长老所至处浣。』若年少随所至处突吉罗,若用物者偷兰遮,若上座求衣不还者波罗夷。 「若上座以[叠*毛]寄檀越,年少比丘以盗心,诈往上座檀越家诳言:『上座教我来取[叠*毛]。』若寄夫夫与、寄夫妇与、寄妇夫与,随[叠*毛]入比丘手,一一波罗夷。 若檀越语上座言:『我欲请上座食并施白[叠*毛]一张。』年少比丘知,往至檀越家语檀越:『上座教我来,且前请[叠*毛],食至日当受。』檀越即以[叠*毛]与之,上座后知,从年少索[叠*毛],若不还[叠*毛]波罗夷。 若檀越请二比丘夏坐,夏坐竟施白[叠*毛]二张,一麁一细不现前与,后上座遣年少比丘就檀越请[叠*毛],檀越以[叠*毛]付年少比丘言:『细者与上座,麁者与年少。』年少将[叠*毛]还置一处,上座问言:『何者与我?』年少以盗心答言:『上座麁者是。』若上座取麁[叠*毛],年少比丘得偷兰遮,年少取细[叠*毛]离本处波罗夷。 若年少比丘以盗心书[叠*毛]作字,细者自作己名,后上座依名取[叠*毛],年少比丘得偷兰遮,年少取[叠*毛]得波罗夷。 「若客比丘入寺,见旧比丘作袈裟,客比丘心念:『此旧比丘故,当为我看此钵。』默置而去。 后遂失此钵,客比丘不得责钵。 何以故? 不付嘱故。 若付嘱,旧比丘不解客比丘语,客比丘谓旧比丘已受付嘱,后遂失此钵,客比丘亦不得责。 何以故? 由不了语故。 若付嘱钵,旧比丘答言:『善哉!』若后失钵,应责偿。 何以故? 为付嘱故。 若知典钵库比丘,若出入诸比丘钵,忘不闭户,失诸比丘钵应偿,若人穿壁偷不偿。 若诸比丘语典钵比丘:『长老! 晨朝出钵置外,我等遣人守护。』守护人眠睡失钵,典钵比丘不须偿。 若典钵比丘诸比丘付钵,懒开库而以钵置己私房,若失钵责偿,若典钵库比丘开钵库户,未得闭忽得卒病,不展转付嘱,失钵不偿。 若典库比丘闭库而眠,有贼来唤开户,比丘不开,贼云:『我得户开我杀汝。』比丘亦不开,贼而以斧斫户,比丘念言:『我若不开,复死复失钵。』于是开户,贼悉将钵去,比丘不得责。 若知钵库比丘,以钥匙与客比丘,客比丘遂开库,偷将钵去,知库比丘应偿钵。 若上座向知钵库比丘言:『我欲寄钵,库主共长老看钵。』若开户不开失钵,二人共偿。 若上座将人入库,知钵库比丘言:『莫将人入。』上座言:『无所苦。』失钵,上座自偿。 若知僧库藏比丘,众僧作大会出内杂物,一人不瞻若有所失,知库比丘不偿。 若外利养入,知库比丘得受两分。 「若头陀比丘虽住寺中,不住僧房,不食众檀越,自为起房,众僧不得差作维那及知事使。 若比丘若于读诵教化说法,能得利养利众僧,众僧不得差知僧事,有房舍衣钵,应先以好者与之,饮食果木得加分与。 若比丘受用僧房舍衣钵,若慢藏失僧物,悉应偿,得差看佛供养具不得辞,有所失悉偿。 「失官税者,应输税者不输,以偷过官税,若初捉突吉罗,隐藏偷兰遮,不输过官税处波罗夷。 若盗心掷落税外波罗夷,落税内偷兰遮,若掷税外物还展转入税内波罗夷。 又法师说偷兰遮。 若有大木作桥,一头税界内,一头税界外,若以盗心将物从木上过,未度木偷兰遮,过木波罗夷。 若二人共税,一人税界外,一人在税界内偷兰遮,二人悉出税界外波罗夷。 若将牛马负物过官税处,比丘语受税人:『随汝税取估直。』受税人忘,牛遂自出税界外,比丘不犯。 何以故? 已语受税人故。 若比丘将至官税处,一人欲税、一人言置,比丘不输度,不犯。 若比丘物至官税处欲输税,受税人言:『小小不须税。』比丘将物度,无罪。 若比丘将物至受税人处,受税人正蒱博戏,比丘三唤不应,比丘委去,无罪。 若比丘将物至官税处,卒有水火贼难,各惊走四出不受税,比丘委去,不犯。 税界者,亦掷石所及处,若比丘将物不至税界,过者不犯。」法师曰:「我欲现偷人无罪。 云何无罪?」答曰:「无主人故无罪。 若人儿落度,父母以水灌顶遣去,或父母死亡,比丘取如是人无罪。 若负他人责,比丘将去无罪。 家生、或买得、或破得。 云何家生? 家中奴婢生。 云何买得? 以物买得。 云何破得? 兴军破得。 律本中说,若偷如是人得罪,初从捉突吉罗,若抱举一脚离地偷兰遮,若两脚离地波罗夷。 若恐怖驱去,初方便小罪,若举一脚偷兰遮,举两脚波罗夷。 若他人奴,比丘语言:『汝在此辛苦,何不叛去? 若至他处可得适意。』若奴闻比丘语已,初发心欲去突吉罗,若初举一脚偷兰遮,举两脚波罗夷。 若奴叛,有众多比丘语其道,催令驶去,随语比丘得重罪。 若奴使走,比丘语言:『汝如是走,可脱。』比丘无罪。 若奴安徐去,比丘语言:『汝如是宽行,郎主当捉得汝。』奴闻比丘语,即便駃去,比丘犯重罪。 若奴叛走已至他国,比丘语言:『汝可更余处去,汝主求逐汝。』奴闻比丘语即叛去,比丘犯重罪。 若比丘语言:『汝此处辛苦某处极乐。』奴闻比丘语即便叛去,比丘不教去无罪。 有比丘作是言:『某方极乐,道路处处丰饶饮食,谁能逐去者。』奴闻此语便自随比丘去,比丘即驱使此人,比丘无罪;若至半路虎狼贼难,比丘唤走无罪。 偷人品竟。 「无足者,蛇虺;有主,世人已蛇为技,若有观看,或与一钱乃至半钱,此人置蛇睡眠,比丘盗心将去,随直多少结罪。 蛇在函中,比丘盗心,以虾蟇饵之,或手牵出离函,随直多少结罪。 无足品竟。 「二足者,鬼人为初,唯鬼不可偷。 三种鸟,一者毛翅,二者皮翅,三者骨翅。 毛翅者,孔雀、鸡为初。 皮翅者,蝙蝠为初。 骨翅者,蜂为初。 比丘盗心,随直少多结罪,如前说无异。 四足者,一切畜生,象为初。 若盗心,大力能抱象离地波罗夷。 若象在厩,或系腹或系颈或系四足,若解缚离本处,若不系驱出屋外,若在外驱出门,若在聚落驱出聚落界,若在阿兰若处,驱行离四足处,若眠驱起,随一一离处波罗夷。 牛马驴骆驼、一切四足,亦如是。 若半在栏,以栏为界,解缚驱出如前所说。 若以草诱去,随离处犯罪。 若唤牛名,解语随出,犯罪亦如前。 若牛眠地杀,牛主责,应还直,若不还犯重罪。 四足品竟。 「多足众生者,百足蜈蚣蚰蜒,若一举脚九十九,偷兰遮,若举最后一脚,随直多少结罪。 多足品竟。 「若为贼往他人家看物处所、篱壁穿破处,还来语贼,贼闻比丘说,依事往取,随物离处,若众多比丘遣一比丘往,一切犯罪。 若教一比丘看物处所,有比丘言:『不须遣其去,我自往看。』此比丘犯罪,教者被教者无罪。 众多比丘强将一比丘共偷得物,便驱此比丘守视,诸伴便觅物去,此守物比丘起盗心,物中好者便偷将举,随直多少结罪。 众多比丘者,众多比丘作是言:『我等共往某乡某处相与共偷。』诸伴悉同而去,一人入取物,物离本处,悉得波罗夷。 于问难中四人共偷,三人得罪、一人得脱,我今问汝,汝当善思。」答曰:「有四比丘,一是师、三是弟子,欲偷六摩娑迦,师语弟子言:『汝人各偷一摩娑迦,我偷三。』第一弟子言:『和尚偷三我偷一,汝二人各偷一。』余二人展转相教亦如是,师自偷三钱,偷兰遮,教三弟子偷亦偷兰遮。 何以故? 自偷异、教人偷异,是故二偷兰。 三人云何得重罪? 为教他偷五摩娑迦故,是故得重罪。 汝当善思者,于盗戒中,义理分别当善思。 云何善思? 一种物置一处,复一种多处、多种置多处,此事汝当善识。 云何一种物置一处? 有一人以五摩娑迦置店肆中,众多比丘见,遣一比丘往取,离本处,众多比丘悉得波罗夷。 有一人五店,店安一摩娑迦,众多比丘遣一比丘往五处取,最后处得波罗夷。 种种物置一处,诸杂物置一处,或直五摩娑迦,或直过五摩娑迦置一处,众多比丘遣一比丘取,此比丘举物离地,众多比丘得重罪。 种种物置多处,有五人各有一店,众多比丘遣一比丘取,最后离本处,众多比丘犯重罪。 教品竟。 「相要者,某时共去,或中前中后或夜,或今日或明日,或今年或明年,相要不绝、时剋不违,犯不犯如前所说。 若不从教,教中前取而中后取,教初夜取而后夜取,教白月取而黑月取,教此年取而后年取,教者犯小罪,取者犯波罗夷。 若时剋相应,俱得罪。 相要品竟。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九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1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