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分别功德论 内容: 分别功德论卷第二失译人名附后汉录弥勒称善者,以其集此六度大法为一分,此即菩萨藏也。 断结者,断诸望见结使也。 成道果,大乘萨云然事也。 阿难但云闻不云见者,岂可不见如来说法也? 所以言见为非者,为将来四部故,不得言见也。 设言见者,后四部众复承阿难言见者则为虚妄也。 以是故但称闻不言见耳。 初说法度阿若拘隣等五人,摩竭国降三迦叶。 释翅即迦毗罗卫。 若不得说经处,但称在舍卫者,以佛在舍卫经二十五年比,在诸国最久。 所以久者,以其国最妙多诸珍奇,人民炽盛最有义理,祇树精舍有异神验。 当众僧在讲集时,诸猕猴有数千来,在左右观听寂寞无声,及诸飞鸟普皆来集。 众僧正罢各还所止,揵搥适鸣已复来集。 此由国多仁慈故,异类影附。 佛或能暂行受请、或能神力适化寻还本所,是以但称舍卫足知其要也。 所以别称祇洹、孤独二人名者,此二人先亡今在天上,亦集诸天说法教化。 时心念言:「我等本是众僧檀越,初不复称我等名字耶?」欲适彼所念故,复别称二人名耳。 云当修一法者,亦非次第说。 若按初成说法,当从波罗奈鹿野苑说四谛为始,次至摩竭降三迦叶。 因称其精舍主名,便云当修一法者,以其一法之与四法其理味不异故也。 一法亦断结、四法亦断结,俱至涅槃,殊途同归耳。 都结二十一,演为三十六。 数虽盈缩,俱为是结。 凡事有百一舒,复为八万四千,是以一法之与千万,同是至道之径耳。 犹师子杀象之杀兔同是一死耳。 以其理趣不异故,便从一法始。 无放逸者,一法之宗也。 或问曰:戒应在前,先当持戒然后念三尊。 或曰:此为新学者,先念三尊,即三自归,运意在佛法众以次受戒。 以是言之,戒应第四息念后解。 云闲静身苦念者,谓观身三十六物不净恶露,以自觉悟,可以成道。 何以明之? 昔有比丘作阿练若行乞食,逢一长者女从乞食。 比丘女人俱端正,女见比丘便起欲想,比丘见女亦起欲意,意动手掉,投饭于钵错注于地。 女自怪笑。 比丘见女齿白,即自觉悟曰:「女人口中钝是骨耳。 如佛语:『人身中有三百二十骨,有六百节,七十万脉,九十万毛孔。 一孔入、九孔出,泄漏不净,无一可贪。』」谛观女身三十六物,惨然毛竪,专自惟察,即解身空,得须陀洹道。 复自念曰:「我因女见法,则是我善知识。 今当报恩。」即复为女说向所解观身法。 女即心开,亦得须陀洹道。 以是言之,身念为胜也。 死念者,念人福尽命终时见地狱瑞惊恐失粪。 若见饿鬼、若见畜生,随行所堕,见皆恐怖。 意欲舍去,反为对所牵。 若当生人,缘父母会。 若受男胎,爱彼女人;若受女胎,爱彼男子。 除其疾难,三事不差,便得入胎。 既受,又认以为己有,七日一变巧风刻割,至三十八七乃成其形。 若生天上,天乐来迎,不胜喜悦即失小便。 此五道瑞各有所见。 此之死应行者,已为明戒深惟无常,命速若电若云过庭,老病死来无不逝丧。 常念此变以自觉悟,故曰死念也。 前十念,佛自说,未有问者故不解。 后十念,比丘问,佛更为演说,一一析解。 尊弟子者,谓五百罗汉各有所便,或智慧第一,或神足、或辩才、或福德、或守戒、或知足、或说法,各据第一。 欲论先兄而后弟者,以阿若拘隣最长,以须跋为最小,此佛法阶次之大要。 若以聪哲博达为元首者,此乃是婆罗门法也。 云千二百五十者,举其常侍从者。 或云五百人者,佛受阿耨达请时,简五百人可者寻从至龙王宫。 何者? 此阿耨达泉,非有漏阂形所可周旋也。 阿难出经时集八万四千罗汉,以是言之,数不可计也。 此经今正出百人,第一通四部众,二百二十各第一。 其余者,岂复可计耶! 其人云:此经本有百事,阿难嘱优多罗。 《增一阿鋡》出,经后十二年,阿难便般涅槃。 时诸比丘各习坐禅,不复诵习,云佛有三业坐禅第一,遂各废讽诵。 经十二年,优多罗比丘复般涅槃,由是此经失九十事。 外国法师徒相传,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 时所传者尽十一事而已。 自尔相承正有今现文耳。 虽然萨婆多家无序及后十一事,经流浪经久,所遗转多。 所以偏嘱累此弟子增一者,以其人乃从七佛以来偏综习《增一阿鋡》,前圣亦皆嘱及此经,是以能仁时转复勤及此比丘。 时优多罗弟子名善觉,从师受诵《增一》,正得十一事,优多罗便般涅槃。 外国今现三藏者,尽善觉所传,师徒相授于今不替。 所以迦叶每谓阿难为小儿者,故以累世已来父意相加故也。 于时阿难妹为比丘尼,闻迦叶语大用嫌恨:「阿难者聪明博达,众人所瞻望。 而尊谓为小儿耶?」迦叶谓比丘尼曰:「大妹! 阿难有二事可耻。 何所为恨也? 正坐阿难劝佛度母人,使佛法减千年,是一也。 阿难有六十弟子,近日三十比丘还为白衣。 佛教度弟子法,若在家有信来求道者,当试之七日。 若外学来求道者,当试之四月。 何以不等也? 以外道家或以恶心欲求长短,是以先试知为至诚。 不然,阿难来便度之,是可耻二。 此三十比丘所以还者,闻阿难于九十六种道中等智第一,从阿难求度者欲请等智。 然阿难不与说等智,是以不合本心,于是而还。 还必诽谤阿难,谓无等智。 度弟子喻若鱼生子千亿万,若心念者便生,不念者即烂坏。 弟子亦如是,若留心教诏者便成就,不留心者即退还。 此岂非可耻耶!」此比丘尼以恚心向迦叶故,即现身入地狱。 以阿难有此阙故,迦叶谓为小儿耳。 阿难白引往昔为转轮圣王,名曰长寿。 受父大王之遗教,登位治化。 将欲出家,复嘱太子善观,委以国政。 展转相授未曾暂替。 昔以父子相承,今以师徒相绍。 昔尚不失有漏之教,况今当失至真妙法耶。 故引自证,明其必堪受遗典也。 于法当念敬者。 上偈中已判三藏、四阿鋡。 长行中复云,一偈中乃可具三藏诸法,况复增一而不具诸法乎? 所以复有此一段偈说者,以诸天子心中生念:「阿难不能作偈说法乎? 何以复作此谩说耶?」阿难知诸天子心中所念,语诸天子:「正使八万四千象所载经皆作偈颂者,我尽能作偈颂。」况复阿难此少法而不能作耶? 欲适诸天意故。 复以偈颂诸法,劝喻诸天及利根众生应闻偈得解者。 法即上章: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也。 言此法能成三乘、断三恶趣、具诸果实、二世受报。 以才有优劣故,设诱进之。 颂云:上者持三藏,其次四阿含,或能受律藏,即是如来宝。 所以云宝者,喻若王有宝藏不使外人知,唯有内臣与王同心者乃使典掌耳。 戒律亦如是,若能持二百五十及与五百事者乃授其人,不可使外部清信士女所可瞻翫,故喻王宝也。 设力不及二藏,但持阿毗昙者,便可降伏外道,九十六迳靡不归宗。 何者? 此无比妙慧,能决上微滞,使豁尔齐直。 虽复五通住劫,未免四驶之所制,是故外学莫敢闚[门@俞]。 阿难唱此十偈之妙劝者,正为此三万天人也。 昔佛始成道,在波罗奈鹿野苑中,为阿若拘隣等五人转四谛法轮者,佛言:「拘隣! 当知苦谛、苦习谛、苦尽谛、苦出要谛。」直说此四谛,拘隣滞有来久,闻说智慧意犹不悟,便为说空:「拘隣! 当知四慧所滞,一切皆空亦复无常。 喻若幻化,非真非有。」拘隣即解,得见道迹。 四人未解,如来复观心本,二人病在想着更乐,思忆在家五慾自恣,恋着不舍。 应病投药,便说无想三昧:「卿所想者皆归灭尽,故为驰心放在所乐也?」所想即解,二复得道迹。 余二人心常愿生梵天于梵作王,所滞不释复以为累。 如来见心所在,复为说无愿:「汝所愿求梵天王者,不能出要,皆归磨灭,无常存者。 可舍所求,出要为先。」即复得解,成于道迹。 五人所滞各异,所解不同。 所谓三转四谛者,空无相愿中皆有四谛。 谛即观也,定则止也。 止观双行,共治阴、持、入中痴爱病也。 十二者,破十二因缘也。 昔佛在世时,为四部说法,或说四谛、或说六度,随前众生所应闻者各为敷演,无有常量。 或有国王、长者、梵志、居士,或请供养、或来请问。 诸可所说者,阿难问曰:「云何名之? 当言闻耶? 当言见耶?」佛告阿难:「后在将来四部说法时,当言闻,不得言见。 若言见者则为虚妄。 何以故? 闻已过去,见者现在。 如过去七佛正可言闻,不得言见也。 汝于将来亦复如是。」故曰闻如是也。 我所以殷勤嘱累阿难者,过去诸佛虽有侍者,无如阿难知佛意趣,曩昔已曾供养二十亿佛常为侍者不求尽漏,常愿得等智知佛意趣。 以是故今获其报,覩目达意不失宜则。 诸佛之中勇勐精进无过释迦文者,兄弟之中弥勒应在前,今反在后。 何者? 昔三十劫前,时有三菩萨共在山上游行。 时见有饿虎欲食其子。 一人念曰:「此虎既为畜生,复食其子,死有痛苦,母复不慈。 我今身者,四大合成会当归死,便当以身救彼子命。」二人不肯,方欲诣市买肉用代子命。 一人思惟曰:「若此往返,子命不全。 且当投身于山下,济其子命耳。」即从山上投身来下,趣彼虎口。 身则安隐,虎不敢食。 所以尔者,夫入慈三昧者,物莫能害也。 故以竹自刺,使虎得食。 曰是勇勐,即超九劫,今在弥勒前。 以是言之,道无前后,意决为先。 是故我今成佛,故以遗典委付阿难。 汝于当来称闻如是。 何以复言一时也。 为是日月数? 为是人名耶? 答:亦是时节数,亦是在人名。 或曰复有二名,或刹帝利、或婆罗门。 复有二名,或长者种、或居士种。 或在天上、或在人间。 如是诸或,非是一处,故曰一时也。 婆伽婆者,世尊之称也。 结使都尽,无能过者,故称为尊。 三界诸天皆来师仰,八部鬼神亦所宗敬,故称世尊。 能降伏魔,即复是尊。 如是所称不可计量,故号世尊也。 祇树给孤独园。 祇陀太子者,波斯匿王之嫡子也。 有园田八十顷,地平木茂,多诸禽兽日来相集。 祇心存佛,常欲上佛作精舍。 未周之顷,须达长者复来请买。 祇少与长者亲善,每喜调戏,戏言许可。 须达得决,意甚欣悦,顾谓侍者:「速严驾象载金布地。」即负金出随集布地,须臾满四十顷。 祇曰:「止止。 我戏言相可,不须复布。」须达即与太子共至王所,启白此意。 王曰:「法无二言。 许决已定,理无容悔。」祇曰:「吾取树分,卿便取地。」二人会可共立精舍,有七十二讲堂、千二百五十房舍。 其中平正果木丰茂,流泉浴池寒温调适,四望清显冬夏不改。 严治都讫共请世尊,世尊即与千二百五十比丘游止其中,檀越供养四事无乏。 阿难邠坘,以是国臣故高让在先,是故诸经每称祇为首。 以功德相连故名,亦不得相离故,常合以为称耳。 佛告诸比丘者。 何以不告清信士女,但告比丘者,于四部众比丘为元首;又复是破恶之主,以无漏法断诸有漏,以是故先告。 比丘亦名沙门。 沙门者,心得休息,息移有欲寂然无着。 亦名除馑,世人饥馑于色欲,比丘者除此爱馑之饥想。 世尊说法,比丘能受,断除生死至涅槃门,是故告比丘耳。 当修行一法者,谓念佛也。 念佛何等事? 佛身金刚无有诸漏,若行时足离地四寸,千辐相文迹现于地。 足下诸虫蚁七日安隐,若其命终者皆得生天上。 昔有一恶比丘,本是外道,欲假服诽谤。 逐如来行,多杀飞虫着佛迹处,言蹈虫杀也。 然虫虽死,遇佛迹处寻还得活。 若入城邑足蹈门阈,天地大动,百种音乐不鼓自鸣,诸聋盲瘖痖癃残百疾自然除愈。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有覩者随行得度。 功德所济不可称计,慧明所照岂可訾哉。 佛者诸法之主,总会万行以载运为先。 所谓念佛,其义如此。 念法云何? 法者谓无漏法、无欲法、道法、无为法也;从欲至无欲也。 佛者诸法之主,法者结使之主。 或问曰,法为在先? 佛为在先? 答:法在先。 何以知之? 经曰? 法出诸佛、法生佛道。 以是言之,法为在先。 又曰:若然者,何以不先念法,而先念佛耶? 答曰:法虽微妙,无能知者。 犹若地中伏藏珍宝无处不有,而人贫困乏于资用。 有神通人指示处所,得以自供济于穷乏。 或问曰:宝为胜耶? 人为胜耶? 曰:人胜也。 何以言胜? 伏藏虽多,非神通不覩;由人得资生,岂宝藏自贵于地中耶? 法亦如是,理虽玄妙,非如来不辩、非世尊不畅、是以念佛在先,以法为次。 云何念僧? 僧者谓四双八辈十二贤士,舍世贪诤、开福导首,天人路通莫不由之,则是众生良祐福田也。 何以明众僧为良福田也? 昔有薄福比丘名梵摩达,在千二百五十众中,令众僧不得食。 莫知谁咎,佛便分为二部。 在一部中,复令一部不得食。 复分此一部为半,令从其半,复令此半不得食。 如是展转分半,乃至二人,亦不得食。 遂至独身,乃知无福。 所在行食,次至在钵,自然消化。 佛愍其厄,自手授食在于钵中,神力所制不复化去。 佛欲令现身得福故,令二灭尽比丘在左右,以食施此二灭尽比丘。 凡灭尽三昧,皆即时得福。 次复令入慈三昧比丘在左右,次以二悲,次以二喜,次以二护,各各遍代令终四等。 时波斯匿王闻此比丘薄福,佛愍与食。 「我今亦当为其设福。」即遣使人[米*乍]米。 时有一乌飞来衔一粒米去,使人呵曰:「王为梵摩达设福,汝何以持去耶?」乌即持还本处。 所以尔者,此比丘以蒙众僧福力,是以鸟兽所不能侵害也。 用是证故,知众僧为良福田也。 既已自度,复能度人至三乘道,念众之法其义如此。 次念戒者,其义云何? 从五戒、十戒、二百五十至五百戒,皆以禁制身口捡诸邪非,歛御六情断诸欲念,中表清净乃应戒性。 昔有二比丘共至佛所,路经广泽顿乏浆水。 时有小池汪水,众虫满中。 一比丘深思禁律,以无犯为首:「若饮此水,杀生甚多。 我宁全戒殒命,没无以恨。」于是命终即生天上。 一比丘自念:「宜当饮水全命,可至佛所。 焉知死后当生何趣?」即饮虫水,害虫大多。 虽得见佛,去教甚远,啼泣向佛自云:「同伴命终。」佛指上天曰:「汝识此天不? 此是汝伴。 以全戒功即生天上,今来在此。 卿虽见我,去我大远。 彼虽丧命,常在我所。 卿今来见我者,正可覩我肉形耳,岂识至真妙戒乎?」以是言之,持戒不犯,所愿者得。 十念中戒在前,六度言之施在前。 所以前却不等者,十念戒者声闻家戒也,弟子法以捡身为先,是以在前。 大士法以惠施为重。 何者? 夫大士者,生天人中心存济益,济益之要非施不救。 夫众生存命者以衣食为先,故以财施先救其形,然后以法摄御其神,故大士以施为先。 夫戒有二:有俗戒、有道戒。 五戒、十善为俗戒,三三昧为道戒。 二百五十戒至五百戒亦是俗戒,四谛妙慧为道戒也。 但行安戒不出三界,以慧御戒使成无漏乃合道戒。 声闻家戒,喻若膝上花,动则解散。 大士戒者,喻若头插花,行止不动。 何者? 小乘捡形,动则越仪。 大士领心,不拘外轨也。 大小范异故,以形心为殊,内外虽殊,俱至涅槃,故曰念戒也。 念施所以得至涅槃者,以施有财施、法施也。 因财施得达法施,成檀度无极故,得至涅槃也。 念天者,欲界、色界至无色界天也。 天有二种:有受福天、有道德天。 欲界诸须陀洹天,永离三恶趣,进昇道堂。 色界空界八净居天,增修止观,进成无漏,即彼涅槃不还世间。 凡夫天者,十善四禅四空,于彼受福,福尽还堕,流转不已。 所谓念天者,念彼诸得道者,专心効彼慕其所行,意不驰散亦至涅槃,故曰念天也。 念休息者,谓心意想息,五欲不起寂然永定,故云息也。 凡息亦有二种:外道梵志歛形求福,亦云息也;沙门四果众结永消,乃是真息。 何以知其然? 昔有比丘名曰须罗陀,至舍卫城周行教化。 时舍卫城西鸯掘魔可杀人处,其地平博多诸树木。 时有一梵志在树下坐禅,不食五穀但食果蓏,若无果便噉草菜以续精气。 身着树叶衣,形体羸瘦,裁自支拄。 时须罗陀行过逢见,谓是道士,坐禅试观其心知为定不? 见其心本乃求作此国王。 念曰:「此乃是大贼耶?」正欲舍去,恐后堕罪;正欲教化,必不随我语。 「当设方便度此人耳。」即便就一树下坐禅,相去不远,乃经七日不动不摇。 过七日后起至梵志前,弹指觉曰:「同伴! 体中何如也?」梵志良久徐乃举头答曰:「贫俭无以相遗,如何?」比丘又曰:「我今当遗君一物。」即化作一鸡。 「君可杀此鸡噉。」梵志惊曰:「我尚不杀虮虱,况当杀鸡耶?」比丘曰:「汝本心乃欲杀无数人,可杀此鸡何足言。」梵志复曰:「我云何杀无数人耶?」比丘曰:「汝本在此坐禅时,乃欲求作此国王。 王者治化,日可杀几人,而言不杀也。 此鸡即是汝心中识。 鸡乃可得无为大道,何用国王为?」即便思惟:「此比丘乃知我心中所念。 必是圣人耶! 当从其教。」重为说法,即得道迹。 此梵志身形虽静,心不休息也。 自得杀识鸡已,乃可名为休息耳。 故后解曰:心意想息也。 念身者,观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谛念不乱,亦得涅槃。 何以知之? 昔有比丘作阿练若,常行乞食,于江水边食,食讫澡钵。 时上流岸边塚间有新死女人,风吹头发忽然堕钵中。 比丘手执此发,谛视之,甚妙好,心口独语:「若是马尾,此复太细。 若是男子发,复太软细。 若系不解者,必是女人发。」即便系之不解。 便生想念:「此发如是,人必妙好,面如桃花色、眼如明珠、鼻如截筒、口如含丹、眉如蚰蜓。」作是分别已便起欲心,顺水寻求,想见颜色。 追求不已,见一女人狐狼已噉其半,身形臭烂其发犹存,执发比之长短相似,向者欲想释然自解。 复重观之分别惟察:「此人生时形容严好,今者坏败令人得见。 我向所起想者,但欲贪身爱欲,故而生斯念耳。 彼身如是,我复何异。 谛计我身四大合成,福尽缘离自然解散。」覩变心悟,即达道迹。 以是言之,念身者获沙门果也。 念死者,行人念:「命逝不停,诸根散坏如腐败木,命根断绝。」当念非常以自觉悟。 昔有比丘名婆吉梨,坐禅行道经历年岁而有漏不除,自患己身以为大累。 每思自害:「人所以不得至道者,正坐此身缠绵流转何时可息?」即以手执刀将欲自刎,复重思惟:「世尊有教诫,诸弟子不得自残。 虽尔,我今欲求涅槃。 涅槃中无身,是故先除身取无为。」正尔便举刀自刎,头亦堕心亦彻,即得阿罗汉。 佛知已得道,勅诸比丘阇维其尸。 是故念死亦得涅槃也。 前十念佛总说,为利根众生。 后更说者,为钝根众生析解其义也。 名誉者,后得转轮圣王。 得大果报者,后得天帝释。 诸善普至者,后获梵天报。 得甘露味者,后得辟支佛。 至无为处者,后获阿罗汉果。 上说十念无此五句,今所以益诸报者,欲明念佛之义其理深妙。 佛说:诸弟子般涅槃,皆以宿缘偿对因取涅槃。 目连被打、身子下肠,如是五百弟子,各以宿缘取灭度。 唯有阿难最善取涅槃。 阿难将欲涅槃时,先现光瑞。 有梵志从阿难学算术,见阿难颜色发明,告阿阇世王曰:「阿难颜色异常,将欲取涅槃耶?」王即遣人追寻阿难。 阿难已将五百弟子至中路恒水岸上,上船欲度。 适至水半,王以至岸。 毗舍离承阿难来,亦遣五百童子迎。 欲适二国意故,以神力制船令住中流。 时度弟子:一名摩禅提、二名摩呻提。 告摩禅提:「汝至羯宾兴显佛法。 彼土未有佛法,好令流布。」告摩呻提曰:「汝至师子渚国兴隆佛法。」嘱累讫作十八变,出火烧身,中分舍利,令二家各得供养。 此由念佛之力,故得自在也。 分别功德论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0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841.html